碧螺春的传说

发布时间 : 2019-12-11
碧螺春的茶毫 碧螺春是绿茶 碧螺春红茶

【www.cy316.com - 碧螺春的茶毫】

下面是茶经网绿茶栏目为大家提供的关于“碧螺春的传说”的内容,让大家了解更多绿茶相关的知识,希望丰富的“碧螺春的传说”内容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碧螺春的传说——吓煞人香的传说。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地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

碧螺春的传说

很早以前,洞庭莫厘峰上有一种奇异的香气,人们误认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一天,有位胆大勇敢、个性倔强的姑娘去莫厘峰砍柴,刚走到半山腰,就闻到一股清香,姑娘也感到惊奇,就朝山顶观看,看来看去没有发现什么奇异怪物,为好奇心所驱,冒着危险,爬上悬崖, 来到山峰顶上,只见在石续里长着几棵绿油油的茶树,一阵阵香味好像就从树上发出来的。姑娘走近茶树,采摘了一些芽叶揣在怀里,就下山来,谁知一路走,怀里的茶叶一路散发出浓郁香气,而且越走,这股香气越浓,这异香熏得姑娘有些昏沉沉。回到家里,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就从怀里取出茶叶,但觉满屋芬芳,姑娘大叫“吓煞人哉,吓煞人哉!”,一边撮些芽叶泡上一杯喝起来。

碗到嘴边,香沁心脾,一口下咽,满口芳香;二口下咽,喉润头清;三口下咽,疲劳消除。姑娘喜出望外,决心把宝贝茶树移回家来栽种。第二天,姑娘带上锄头,把小茶树挖来,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脚下,加以精心培育。

几年以后,茶树长得枝壮叶茂,茶树散发出来的香气,吸引了远近乡邻,姑娘把采下来的芽叶泡茶招待乡邻,但见这芽叶满身茸毛,香浓味爽,乡邻赞不绝口,因问这 是何茶,姑娘随口答日:“吓煞人香。”从此,吓煞人香茶,渐渐引种繁殖,遍布了整个洞庭西山和东山,采制加工技术也逐步提高,逐步形成现今具有“一嫩三 鲜”(即芽叶嫩,色、香、味鲜)特点,碧绿澄清,形似螺旋,满披茸毛的碧螺春茶。至于吓煞人香怎么改名为碧螺春?据说是清朝康熙皇帝下江南时,品尝此茶, 见其香气芬芳,味醇回甘,碧绿清澈,爱不释手,因“吓煞人香”茶名太俗,才赐名为“碧萝春”。后因其形如卷螺,又称“碧螺春”了。

碧螺春贮藏方法

碧螺春贮藏条件十分讲究。传统的贮藏方法是纸包茶叶,袋装块状石灰,茶、灰间隔放置缸中,加盖密封吸湿贮藏。随着科学的发展,往年亦有采用三层塑料保鲜袋包装,分层紧扎,隔绝空气,放在10°C以下冷藏箱或电冰箱内贮藏,久贮年余,其色、香、味犹如新茶,鲜醇爽口。

Cy316.com编辑推荐

细聊碧螺春的传说


传说在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个名叫碧螺的美丽姑娘。姑娘有一副清亮圆润的嗓子,十分喜爱唱歌。她的歌声像甘泉,给大家带来欢乐,大家十分喜爱她。与西洞庭山隔水相望的东洞庭山有一个叫阿祥的小伙子。阿祥在打鱼路过西洞庭山时,常常听见碧螺姑娘那优美动人的歌声,也常常看见她在湖边结网的情形,心里深深地爱上了她。

这时,太湖中出现了一条恶龙,它看中了碧螺的美貌,要碧螺姑娘做他的妻子,如果不答应,它就要行凶作恶,让太湖人民不得安宁。阿祥下决心要杀死恶龙。他手持鱼叉,潜到湖底,和恶龙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最后,阿祥杀死了恶龙,但自己也因流血过多昏过去了。

乡亲们把为民除害的阿祥抬回家后,阿祥的病情一天天恶化,碧螺姑娘十分伤心。为了救活阿祥,她踏遍洞庭,到处寻找草药。有一天,碧螺发现一棵小茶树长得特别好。早春寒冷时节,小树却长出了许多芽苞。她十分爱惜这棵小茶树,每天给小树浇水,不让小树受冻。清明过后不几天,小树伸开了第一片嫩叶。这时阿祥已水米不进,危在旦夕。姑娘流着泪来到茶树旁边,看到嫩绿的茶叶,祈祷着:茶叶啊茶叶,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心血,你救活我的阿祥哥吧,如果能救活阿祥,我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姑娘采下几片嫩芽,泡在开水里送到阿祥嘴边。

一股醇正而清爽的香气,一直沁入阿祥的心脾,本来水米不进的阿祥顿觉精神一振,一口气把茶喝光,紧接着就伸伸腿伸伸手,恢复了元气。姑娘一见阿祥好了,高兴异常,她把小茶树上的叶子全采了下来,用一张薄纸裹着放在自己胸前,让体内的热气将嫩茶叶暖干。然后拿出来在手中轻轻搓揉,泡茶给阿祥喝。阿祥喝了这茶水后,居然完全恢复了健康。

可是,碧螺姑娘却一天天憔悴下去了。原来,姑娘的元气全凝聚在嫩叶上了。嫩叶被阿祥泡茶喝后,姑娘的元气却再也不能恢复了。姑娘带着幸福的微笑死去了,阿祥悲痛欲绝,他把姑娘葬在洞庭山顶上。从此,这儿的茶树总是比别的地方的茶树长得好。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乡亲们便把这种名贵的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碧螺春茶叶的传说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的历史上有着许许多多有趣的,感人的,神奇的之类的等等方面的传说。其中关于茶的传说也十分的多,有的茶的传说还有很多个。那么是否有关于碧螺春的传说,其传说的内容又是怎样的呢?

碧螺春茶叶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苏州太湖的洞庭山山上住着一个孤苦伶仃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做碧螺。虽然就她一个人生活不过她却不觉得孤独,性格十分的开朗,热于助人,心地善良,同时碧螺长得十分的聪明美丽,而且十分喜欢唱歌,她唱的歌十分的悦耳动人,大家都很喜欢听碧螺唱歌。同时这里也住的一个渔民阿祥,他为人质朴勤劳,每当在湖中打渔听到碧螺的歌声时,他都被深深的给吸引了,于是渐渐的开始对碧螺产生的情感。

不过好景不长,有一天,湖中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了一种恶龙,她将碧螺给抢走,阿祥知道后十分的生气,由于就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来到恶龙居住地洞中与恶龙进行生死相搏,经过几天几夜的争斗阿祥终于杀死了恶龙救出了碧螺,同时也帮助了村名,不过他却生受重伤。

碧螺为了报答阿祥的救命之恩,于是去山上采药用来治愈阿祥,在杀恶龙的地方碧螺发现了一棵小茶树,碧螺将其保护起来,细心的照顾这棵茶叶,等到茶树长大后,碧螺将茶叶采摘下来,泡成茶汤给阿祥饮用,奇迹出现了,阿祥在饮用一段时间之后身体痊愈了。不过碧螺由于身体日渐憔悴离开了人世。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碧螺,将这个春天出产的茶取名为碧螺春。

碧螺春得名有传说


碧螺春茶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因香气扑鼻,经久不息,而被叫作“吓煞人香”。此茶历史悠久,相传早在隋唐时期便负盛名,有千余年历史,在清代康熙年间更是成为贡茶。传说康熙帝品尝后倍加赞赏,但觉得其名不雅,题名“碧螺春”。不过也有说法称,此茶因其色泽碧绿,卷曲如螺,春季采制而得名。

记者去的这天,正是风和日丽。上午9时左右,采茶姑娘们已沾满露水,从山上带回新鲜的茶叶嫩芽。按照吴侬茶厂董事长宋甫林的说法,碧螺春茶叶要“摘得早,采得嫩,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而以春分至清明这段时间采摘的品质最好。

嫩芽很讲究,要做到一芽一叶初展,形如雀舌。“所谓初展,就是一朵茶叶上的芽头要比嫩叶长。”宋甫林说,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氨基酸和茶多酚。上好的洞庭碧螺春茶叶,全部用嫩芽制成。“500克碧螺春约由6万朵嫩芽制成,七八斤左右的嫩芽,才够炒出一斤茶叶。”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形成。”宋甫林说,一般早上5时到上午9时采,然后拣剔,大约下午3时开始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剔拣好的嫩芽被送到炒茶师傅那里。走进炒茶间,清香弥漫,师傅们一字排开,正在热火朝天地工作着。

炒制一锅茶叶,还得两人,一人在灶头添柴控制温度,一人在锅台翻炒茶叶。锅已经烧热,炒茶师傅沈贤忠把手放在锅的上方,试了试温度,然后把一捧嫩芽扔进锅中。

碧螺春雅名传说


碧螺春茶名之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云昔年,在太湖的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碧螺生得美丽、聪慧,喜欢唱歌,且有一副圆润清亮的嗓子,她的歌声,如行云流水般的优美清脆,山乡里的人都喜欢听她唱歌。而与隔水相望的洞庭东山上,有一位青年渔民,名为阿祥。阿祥为人勇敢、正直,又乐于助人,在吴县洞庭东、西山一带方圆数十里的人们都很敬佩他。而碧螺姑娘那悠扬宛转的歌声,常常飘入正在太湖上打鱼的阿祥耳中,阿祥被碧螺的优美歌声所打动,于是默默地产生了倾慕之情,却无由相见。

在某年的早春里有一天,太湖里突然跃出一条恶龙,蟠居湖山,强使人们在西洞庭山上为其立庙,且要每年选一少女为其做“太湖夫人”。太湖人民不应其强暴所求,恶龙乃扬言要荡平西山,劫走碧螺。阿祥闻讯怒火中烧,义愤填膺,为保卫洞庭乡邻与碧螺的安全,维护太湖的平静生活,阿祥趁更深夜静之时潜游至西洞庭,手执利器与恶龙交战,连续大战七个昼夜,阿祥与恶龙俱负重伤,倒卧在洞庭之滨。乡邻们赶到湖畔,斩除了恶龙;将已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中的降龙英雄阿祥救回了村里,碧螺为了报答救命之恩,要求把阿祥抬到自己家里,亲自护理,为他疗伤。阿祥因伤势太重,已处于昏迷垂危之中。

一日,碧螺为寻觅草药,来到阿祥与恶龙交战的流血处,猛可发现生出了一株小茶树,枝叶繁茂。为纪念阿祥大战恶龙的功绩,碧螺便将这株小茶树移植于洞庭山上并加以精心护理。在清明刚过,那株茶树便吐出了鲜嫩的芽叶,而阿祥的身体却日渐衰弱,汤药不进。碧螺在万分焦虑之中,陡然想到山上那株以阿祥的鲜血育成的茶树,于是她跑上山去,以口衔茶芽,泡成了翠绿清香的茶汤,双手捧给阿祥饮尝,阿祥饮后,精神顿爽。碧螺从阿祥那则毅而苍白的脸上第一次看到了笑容,她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欣慰。当阿祥问及是从哪里采来的“仙茗”时,碧螺将实情告诉了阿祥。阿祥和碧螺的心里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于是碧螺每天清晨上山,将那饱含晶莹露珠的新茶芽以口衔回,揉搓焙干,泡成香茶,以饮阿祥。阿祥的身体渐渐复原了;可是碧螺却因天天衔茶,以至情相报阿祥,渐渐失去了原气,终于憔悴而死。

阿祥万没想到,自己得救了,却失去了美丽善良的碧螺,悲痛欲绝,遂与众乡邻将碧螺共葬于洞庭山上的茶树之下,为告慰碧螺的芳魂,于是就把这株奇异的茶树称之为碧螺茶。后人每逢春时采自碧螺茶树上的芽叶而制成的茶叶,其条索纤秀弯曲似螺,色泽嫩绿隐翠,清香幽雅,汤色清澈碧绿;洞庭太湖虽历经沧桑,但那以阿祥的斑斑碧血和碧螺的一片丹心孕育而生的碧螺春茶,却仍是独具幽香妙韵永惠人间的。

碧螺春的历史及故事传说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的历史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地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关于此茶名称的来历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时亲赐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时就已有茶名的传说,还有一种巧妙的解释说取其色泽碧绿,卷曲如螺,春季采制,又采自碧螺峰这些特点,因而命名为碧螺春。此茶有悠久历史,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已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碧螺春茶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泡后茶叶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为贡品。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泽碧绿,形似螺旋,产于早春。

外形条索纤细,茸毛遍布,白毫隐翠;泡成茶后,色嫩绿明亮,味道清香浓郁,饮后有回甜之感。人们赞道:“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洞庭碧螺独特的花果香,主要是因为它生长在果园之中,并且接受了洞庭特有水土的滋养。其他碧螺春是没有清香和果香的,只有沃土气和青叶气。

碧螺春的传说故事

关于碧螺春,除了历史典故,还有一段有点悲伤的传说故事。

很早以前,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叫碧螺,她就住在西洞庭山上。东洞庭山则住着一个名叫阿祥的小伙子,与西洞庭山隔水相望。阿祥每次打鱼都会经过西洞庭山,听到碧螺姑娘动听的歌声,看见她在湖边结网,不知不觉爱上了她。

可是太湖中却出现了一条恶龙,不仅要求太湖人们为它烧香,还要每年送一对童男童女给它,并且还指定要碧螺姑娘做她的妻子。否则,它会刮恶风下大雨,让太湖房子催倒、渔船被掀翻。勇敢的阿祥与恶龙搏斗,最终他把恶龙杀死了,可是自己却因流血过多而昏迷过去。

乡亲们把阿祥抬回来了,碧螺姑娘出于对阿祥的感激,亲自照料他。可是阿祥的身体还是一天天恶化下去,碧螺就到处寻找草药。有一天,她发现了一棵长得特别好的小茶树,并看见茶树周围有许多暗红色的血迹,她知道那是阿祥的血滋润了这棵茶树。她开始细心照料这棵茶树,还用嘴含一遍芽苞以免它冻坏。当茶树长出了嫩叶,她采下几片嫩芽泡在开水里给阿祥喝。水米不进的阿祥闻到醇正而清爽的茶香,顿时精神一振,喝了下去,恢复了一点元气,能伸腿伸手了。碧螺姑娘高兴极了,她把茶树上的茶叶全部采了下来,用一张薄纸裹住,放在胸前,用身体的热气暖干这些茶叶,然后用手轻轻搓揉,泡茶给阿祥喝。当阿祥把这些茶喝了之后,恢复了健康。

可是这个故事是悲伤的,阿祥虽然好了,碧螺姑娘一天天憔悴下去了。原来,她的元气全凝聚在嫩叶上了。当嫩叶被阿祥喝完,她的元气已经无法恢复了。当姑娘死后,悲痛欲绝的阿祥把她葬在了洞庭山,人们把这种名贵的茶叶取名为“碧螺春”,以此纪念碧螺姑娘。

碧螺春不仅外形特别,卷曲像螺,鲜爽生津,还有着历史典故和动人的传说故事,意味深长。

碧螺春三个传说


碧螺春三个传说:地名说、帝王赐名说和神话说。碧螺春茶名称的由来,有许多故事传说,有的认为碧螺春茶是因碧螺峰、碧螺庵得名,有的说是清康熙皇帝赐的名,也有的讲是为了纪念碧螺姑娘而叫碧螺春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地名说、帝王赐名说和神话说。

地名说

其一是《随见录》所载,因产于碧螺峰而得名。此说最早,且碧螺峰附近所产的碧螺春,无论外形和内质,一直都是最好的,故此说最可信。历史上名茶的命名,很多都是以产地命名的。

其二是说因西山碧螺庵而得名。此说讲西山水月寺附近有碧螺庵,庵内的尼姑特别善于制茗,所制茶叶其香异常,名日碧螺春,此说起源于近代,史料上并无碧螺庵的记载。

“帝王赐名”说

这是目前碧螺春茶的生产厂家和经销单位普遍采用的一种说法,此说法有二:一是起源明代,王鏊进献,明武宗赐名。

此说讲碧螺春起源于碧螺峰附近的灵源寺。

灵源寺始建十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因碧螺峰山下有灵泉而得名。明代东山陆巷人王鏊(公元1450~1524年)任宰相期间,回家省亲,将家乡的土产茶叶送给明武宗朱厚照品尝,武宗饮后觉得此茶清香甘美,味道极佳,问其叫什么茶?王鏊讲此茶产在碧螺峰下,叫“吓煞人香”。武宗皇帝认为此名不雅,因其产在碧螺峰下,赐名“碧螺春”。据原寒山寺长老王果丰介绍,东山“碧螺峰”三字系王鏊所书。据《吴县志》记载,“碧螺峰”原为王鏊题写,因年久字迹模糊,民国十九年李根源在旁题写了“碧螺春晓”四个大字。王鏊乃唐伯虎的老师,死后葬于灵源寺旁。唐伯虎还为王鏊墓前的碑坊书有“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的对联。

二是起源清代,宋荦进献,清康熙赐名。此说讲碧螺春本是一种野茶,生长在洞庭东山碧螺峰下石壁上,被当地农民发现后,把它采下来当茶喝。有一年,野茶长得特别茂盛,竹筐装不下,人们把多余的叶子放在怀里,不料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的姑娘争口乎“吓煞人香”。自此后,姑娘们采茶不用竹筐,而放在怀里,并把这种茶取名为“吓煞人香”,茶农朱正元制的茶品质特别好。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时正值采茶季节,农历三月十六H幸太湖登虎丘,江苏巡抚宋荦将朱正元制的“吓煞人香”进献给皇上,康熙帝品尝后觉得清香异常,沁人心脾,悦神解乏_。就问宋荦是什么茶?宋荦回答说“口下煞人香”。康熙帝听后认为其名不雅,便以此茶茶色碧绿,形曲如螺,采于早春,赐名为“碧螺春”。此说来源于清王应奎《柳南续笔》(公元1757年),清《野史大观卷》、清道光年间顾禄《清嘉录》、清陈康祺《郎潜纪闻》、清袁学澜《吴郡岁华纪丽》等等均有类似的记载。较王应奎《柳南续笔》稍早些的清乾隆年间吴县东山人金友理在《太湖备考》(公元1750年)中是这样记载的:“卷十六,杂记,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山人朱正元采制,其香异常,名‘吓煞人香’。宋商邱抚吴始进上,题日‘碧螺春’。自是督抚提镇岁来采办,售者往往以赝乱真。正元殁,制法不传,即真碧螺春亦不及曩时矣。”这是流传最广,目前比较一致公认的一种传说。陈椽教授在《茶业通史》中认为“据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和俞曲园《茶香室三抄》,洞庭碧螺春是清世祖玄烨(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游太湖时题名的(第256页)。其中的年份可能是康熙乙卯和康熙己卯年之误。

查有关史料,康熙六次南巡均来过苏州,宋荦在康熙三十一年至四十四年(即公元1692~1705年)任江苏巡抚,治所在苏州达13年之久,进献此茶完全可能,也在情理之中。但查阅诸多史料、地方志和宋荦著录,对此事并无记载。所以,帝王赐名的碧螺春只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仅仅是抬高碧螺春的身价,借帝王之威,使其扬名天下而已。不过碧螺春茶,在清代作为贡茶是千真万确的,诸多史料均有记载,在清宫“进贡茶单”也有记载:

道光十五年四月三十七日

江苏巡抚林则徐

跪进

碧螺春茶二十瓶

阳羡芽茶三十瓶

碧螺春

神话说

一是讲很久很久以前,洞庭西山住着一位美丽、勤劳、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有一天,碧螺姑娘到洞庭东山去砍柴,爬到半山腰闻到一股清香,抬起头来四周张望,发现洞庭东山最高峰莫厘峰上有几棵茶树,这阵阵清香正是从那里飘来的,其感到很奇怪,于是冒着危险攀上悬崖,来到山峰顶上,只见在石头缝里长着几棵绿油油的茶树,散发着浓郁的清香,碧螺姑娘采了些嫩芽揣存怀里,便下山回家。到家后,又累又渴,当其把怀中的茶叶嫩芽取出来时,只觉得清香袭人,满屋芬芳,姑娘大叫“吓煞人哉,吓煞人哉!”一边拿些嫩芽泡上一杯开水喝了起来,饮后沁人心脾,余香经久不绝,同时觉得精神振奋,疲劳全消。姑娘喜出望外,决心把这宝贝茶树移回家来栽种。第二天,其重新爬上山峰,把小茶树挖来,移植在西山的石公山脚下,加以精心培养。几年以后,茶树茂盛,散发出来的清香,吸引了远近乡邻,碧螺姑娘把树上的嫩芽焙制成像“铜丝条、满身毛”的干茶,冲泡后招待人们。人们饮后觉得奇香异常,妙不可言,就问这是什么茶,姑娘随口回答“吓煞人香”。从此这种“铜丝条、满身毛、吓煞人香”的茶名在洞庭西山、东山广为传播。碧螺姑娘去世后,当地人民为了纪念碧螺姑娘,就把这种“铜丝条、满身毛、吓煞人香”的茶叶改称为“碧螺春”。

其二是讲碧螺姑娘为救阿祥而献身的爱情故事:很久以前,洞庭西山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姑娘从小失去父母,其有一副清亮圆润的嗓子,唱的歌特别动听,给人们带来了欢乐,所以西山的人们都十分喜欢其。

有一年春天,太湖中突然出现了一条凶残的恶龙,恶龙要当地人民每年献上一对童男章女,还要碧螺姑娘做其夫人,当地人民拒绝了恶龙的无理要求,恶龙就兴风作浪,残害百姓,毁坏庄稼、房屋,闹得鸡犬不宁,怨声载道。

恶龙危害人民的事,惹恼了东山的小伙子阿祥。阿祥从小以打鱼为生,不但精通水性,而且武艺高强,阿祥救贫济困,见义勇为,心肠也特别好。阿祥经常听碧螺姑娘唱歌,并默默地爱上了碧螺姑娘,因此决心保护碧螺姑娘,为民除害。

阿祥和恶龙化水中大战了七天七夜,最后把恶龙消灭掉,自己也身受重伤,流血不止,奄奄一息。乡亲们怀着无限感激和崇敬的心情把阿祥抬回家,小心地洗净了阿祥的伤口,敷上了草,还送上了各种礼物。阿祥满怀深情地说:“感谢乡亲们的好意,阿祥已经活不了多久了,把这东西送给碧螺姑娘吧,只要能天天听到碧螺姑娘的歌声,阿祥就是死了,也心满意足了。”

乡亲们把阿祥的话告诉了碧螺姑娘,碧螺姑娘感动极了,请乡亲们把阿祥抬到自己住的地方,决心亲手治好阿祥的伤,让阿祥尽快地恢复健康。

有一天,碧螺姑娘寻找草药时,在阿祥同恶龙搏斗流血的地方,发现了一棵小茶树,在碧螺姑娘的精心培育下,茶树长出好多嫩芽,生机盎然,清香异常。碧螺姑娘想茶树是阿祥战胜恶龙,用心血转化成的胜利象征,一定能治好阿祥的伤。

碧螺姑娘一边唱歌,一边给阿祥喂茶汤,果然阳祥喝了这茶以后逐渐恢复了元气,身体也慢慢地强壮起来。可是碧螺姑娘从此一天天憔悴下去。原来,碧螺姑娘把精力和元气都凝聚在这茶苗上,不久碧螺姑娘便离开了人间。阿祥和乡亲们一起把姑娘埋葬在这茶树旁的山峰上,这山峰后来就叫碧螺峰。这种治好阿祥病的清香茶叶就叫碧螺春。

其三是讲康熙年间洞庭两山尼姑庵中有位尼姑,一日下山化缘,在东山脚下的乱草丛中,发现了一个奄奄一息的女婴,就抱回庵中悉心照料,精心喂养。孩子逐渐长大成人。因姑娘爱穿碧螺衣衫,又貌美如春,所以乡亲们都叫姑娘碧螺春。碧螺春姑娘聪敏伶俐,而且喜欢和茶树为伴,亲手栽种了三株茶树,经常浇水、施肥、培土。茶树长得绿油油的,发出阵阵清香。姑娘还在茶树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从善如流、从恶如崩”八个大字。

不久有个叫董贵的恶霸来到庵中,见到了碑上的八个大字,心中非常不快,就命下人将立碑人叫来,碧螺春姑娘高声道:“人要以善为本,以和为贵,行善积德。”并大骂董贵为非作歹,欺压百姓,调戏妇女,绝没有好下场。董贵恼羞成怒,拿棒朝碧螺春姑娘打去,碧螺春姑娘不畏强暴和董贵厮打起来,双双坠入悬崖。后来乡亲们找到了碧螺春姑娘的尸体,把碧螺姑娘埋葬在其亲手种的三棵茶树旁,乡亲们为了纪念碧螺春姑娘嫉恶扬善的美德,把碧螺春姑娘居住的庵堂称为“碧螺庵”,把埋葬碧螺春姑娘的山峰叫碧螺峰,把碧螺春姑娘种的茶树制出来的茶叶叫“碧螺春”。这种茶散发出阵阵幽香,透着碧螺春姑娘的灵性,叫人以善为本,来净化心灵。

碧螺春的美丽神话传说的另外一个版本

关于碧螺春的传说,名传千古,源远流长。很早以前,洞庭莫厘峰上有一种奇异的香气,人们误认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一天,有位胆大勇敢、个性倔强的姑娘去莫厘峰砍柴,刚走到半山腰,就闻到一股清香,姑娘也感到惊奇,就朝山顶观看,看来看去没有发现什么奇异怪物,为好奇心所驱,冒着危险,爬上悬崖, 来到山峰顶上,只见在石续里长着几棵绿油油的茶树,一阵阵香味好像就从树上发出来的。姑娘走近茶树,采摘了一些芽叶揣在怀里,就下山来,谁知一路走,怀里的 茶叶一路散发出浓郁香气,而且越走,这股香气越浓,这异香熏得姑娘有些昏沉沉。回到家里,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就从怀里取出茶叶,但觉满屋芬芳,姑娘大叫“吓 煞人哉,吓煞人哉!”,一边撮些芽叶泡上一杯喝起来。

碗到嘴边,香沁心脾,一口下咽,满口芳香;二口下咽,喉润头清;三口下咽,疲劳消除。姑娘喜出望外,决心把宝贝茶树移回家来栽种。第二天,姑娘带上锄头,把小茶树挖来,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脚下,加以精心培育。

几 年以后,茶树长得枝壮叶茂,茶树散发出来的香气,吸引了远近乡邻,姑娘把采下来的芽叶泡茶招待乡邻,但见这芽叶满身茸毛,香浓味爽,乡邻赞不绝口,因问这 是何茶,姑娘随口答日:“吓煞人香。”从此,吓煞人香茶,渐渐引种繁殖,遍布了整个洞庭西山和东山,采制加工技术也逐步提高,逐步形成现今具有“一嫩三 鲜”(即芽叶嫩,色、香、味鲜)特点,碧绿澄清,形似螺旋,满披茸毛的碧螺春茶。至于吓煞人香怎么改名为碧螺春?据说是清朝康熙皇帝下江南时,品尝此茶, 见其香气芬芳,味醇回甘,碧绿清澈,爱不释手,因“吓煞人香”茶名太俗,才赐名为“碧萝春”。后因其形如卷螺,又称“碧螺春”了。

碧螺春的三个故事传说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关于碧螺春还有几个故事传说。

碧螺春的故事传说一

很久很久以前,洞庭西山住着一位美丽、勤劳、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有一天,碧螺姑娘到洞庭东山去砍柴,爬到半山腰闻到一股清香,抬起头来四周张望,发现洞庭东山最高峰莫厘峰上有几棵茶树,这阵阵清香正是从那里飘来的,她感到很奇怪,于是冒着危险攀上悬崖,来到山峰顶上,只见在石头缝里长着几棵绿油油的茶树,散发着浓郁的清香,碧螺姑娘采了些嫩芽揣在怀里,便下山回家。到家后,又累又渴,当她把怀中的茶叶嫩芽取出来时,只觉得清香袭人,满屋芬芳,姑娘大叫‘吓煞人哉,吓煞人哉!’一边拿些嫩芽泡上一杯开水喝了起来,饮后沁人心脾,余香经久不绝,同时觉得精神振奋,疲劳全消。姑娘喜出望外,决心把这宝贝茶树移回家来栽种。第二天,她重新爬上山峰,把小茶树挖来,移植在西山的石公山脚下,加以精心培养。几年以后,茶树茂盛,散发出来的清香,吸引了远近乡邻,碧螺姑娘把树上的嫩芽焙制成象“铜丝条、满身毛”的干茶,冲泡后招待大家。大家饮后觉得奇香异常,妙不可言,就问这是什么茶,姑娘随口回答“吓煞人香”。从此这种“铜丝条、满身毛、吓煞人香”的茶名在洞庭西山、东山广为传播。碧螺姑娘去世后,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她,就把这种“铜丝条、满身毛、吓煞人香”的茶叶改称为“碧螺春”。

碧螺春的故事传说二

讲碧螺姑娘为救阿祥而献生的爱情故事:很久以前,洞庭西山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姑娘从小失去父母,她有一副清亮圆润的嗓子,唱的歌特别动听,给大家带来了欢乐,所以西山的人们都十分喜欢她。

有一年春天,太湖中突然出现了一条凶残的恶龙,他要当地人民每年献上一对童男善女,还要碧螺姑娘做他的夫人,当地人民拒绝了恶龙的无理要求,恶龙就掀风作浪,残害百姓,毁坏庄稼、房屋,闹得鸡犬不宁,冤声载道。

恶龙危害人民的事,惹恼了东山的小伙子阿祥。阿祥从小以打鱼为生,不但精通水性,而且武艺高强,他救贫济困,见义勇为,心肠也特别好。阿祥经常听碧螺姑娘唱歌,并默默地爱上了她,阿祥决心保护碧螺姑娘,为民除害。他和恶龙在水中大战了七天七夜,最后把恶龙消灭掉,他自己也身受重伤,流血不止,奄奄一息。乡亲们怀着无限感激和崇敬的心情把他抬回家,小心地洗净了他的伤口,敷上了草药,还送上各种礼物。阿祥满怀深情的说:“感谢乡亲们的好意,我已经活不了多久了,你们把这些东西送给碧螺姑娘吧,只要能天天听到碧螺姑娘的歌声,我就是死了,也心满意足了”。

乡亲们把阿祥的话告诉了碧螺姑娘,碧螺姑娘感动极了,他请大家把阿祥抬到自己住的地方,决心亲手治好阿祥的伤,让阿祥尽快的恢复健康。

有一天,碧螺姑娘寻找草药时,在阿祥同恶龙搏斗流血的地方,发现了一棵小茶树,在碧螺姑娘的精心培育下,茶树长出好多嫩芽,生机盎然,清香异常。碧螺姑娘想茶树是阿祥战胜恶龙,用心血转化成的胜利象征,一定能治好阿祥的伤。

碧螺姑娘一边唱歌,一边给阿祥喂茶汤,果然阿祥喝了这茶以后逐渐地恢复了元气,身体也慢慢地强壮起来。可是碧螺姑娘从此一天天憔悴下去。原来,碧螺姑娘把精力和元气都凝结在这茶苗上,不久她便离开了人间。阿祥和乡亲们一起把姑娘埋葬在这茶树旁的山峰上,这山峰后来就叫碧螺峰。这种治好阿祥病的清香茶叶就叫碧螺春。

碧螺春的故事传说三

讲康熙年间洞庭西山尼姑庵中有位尼姑,一日下山化缘,在东山脚下的乱草丛中,发现了一个奄奄一息的女婴,就抱回庵中悉心照料,精心喂养,逐渐长大成人。因姑娘爱穿碧螺衣衫,又貌美如春,所以大家都叫她碧螺春。碧螺春姑娘聪敏伶俐,而且喜欢和茶树为伴,亲手栽种了三株茶树,经常浇水、施肥、培土。茶树长得绿油油的,发出阵阵清香。姑娘还在茶树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从善如流、从恶如崩”八个大字。

不久有个董贵的恶霸来到庵中,见到碑上的八个大字,心中非常不快,就命下人将立碑人叫来,碧螺春姑娘高声道:“人要以善为本,以和为贵,行善积德”,并大骂董贵为非作歹,欺压百姓,调戏妇女,决没有好下场。董贵脑羞成怒,拿棒朝碧螺春姑娘打去,碧螺春姑娘不畏强暴和董贵厮打起来,双双坠入悬崖。后来乡亲们找到了碧螺春姑娘的尸体,把她埋葬在她亲手种的三棵茶树旁,乡亲们为了纪念碧螺春姑娘嫉恶扬善的美德,把碧螺春姑娘居住的庵堂称为“碧螺庵”,把埋葬碧螺春姑娘的山峰叫碧螺峰,把碧螺春姑娘种的茶树制出来的茶叶叫“碧螺春”。这种茶散发出阵阵幽香,透着碧螺春姑娘的灵性,叫人以善为本来,净化心灵。

洞庭碧螺春诞生的几个美丽的传说


碧螺春茶名称的由来,有许多故事传说,有的认为碧螺春茶是因碧螺峰、碧螺庵得名,有的说是清康熙皇帝赐的名,也有的讲是为了纪念碧螺姑娘而叫碧螺春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地名说、帝王赐名说和神话说。

地名说

其一是《随见录》所载,因产于碧螺峰而得名。此说最早,且碧螺峰附近所产的碧螺春,无论外形和内质,一直都是最好的,故此说最可信。历史上名茶的命名,很多都是以产地命名的。

其二是说因西山碧螺庵而得名。此说讲西山水月寺附近有碧螺庵,庵内的尼姑特别善于制茗,所制茶叶其香异常,名日碧螺春,此说起源于近代,史料上并无碧螺庵的记载。

“帝王赐名”说

这是目前碧螺春茶的生产厂家和经销单位普遍采用的一种说法,此说法有二:一是起源明代,王鏊进献,明武宗赐名。

此说讲碧螺春起源于碧螺峰附近的灵源寺。

灵源寺始建十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因碧螺峰山下有灵泉而得名。明代东山陆巷人王鏊(公元1450~1524年)任宰相期间,回家省亲,将家乡的土产茶叶送给明武宗朱厚照品尝,武宗饮后觉得此茶清香甘美,味道极佳,问他叫什么茶?王鏊讲此茶产在碧螺峰下,叫“吓煞人香”。武宗皇帝认

为此名不雅,因其产在碧螺峰下,赐名“碧螺春”。据原寒山寺长老王果丰介绍,东山“碧螺峰”三字系王鏊所书。据《吴县志》记载,“碧螺峰”原为王鏊题写,因年久字迹模糊,民国十九年李根源在旁题写了“碧螺春晓”四个大字。王鏊乃唐伯虎的老师,死后葬于灵源寺旁。唐伯虎还为王鏊墓前的碑坊书有“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的对联。

二是起源清代,宋荦进献,清康熙赐名。此说讲碧螺春本是一种野茶,生长在洞庭东山碧螺峰下石壁上,被当地农民发现后,把它采下来当茶喝。有一年,野茶长得特别茂盛,竹筐装不下,大家把多余的叶子放在怀里,不料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的姑娘争口乎“吓煞人香”。自此后,姑娘们采茶不用竹筐,而放在怀里,并把这种茶取名为“吓煞人香”,茶农朱正元制的茶品质特别好。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时正值采茶季节,农历三月十六H幸太湖登虎丘,江苏巡抚宋荦将朱正元制的“吓煞人香”进献给皇上,康熙帝品尝后觉得清香异常,沁人心脾,悦神解乏_。就问宋荦是什么茶?宋荦回答说“口下煞人香”。康熙帝听后认为其名不雅,便以此茶茶色碧绿,形曲如螺,采于早春,赐名为“碧螺春”。此说来源于清王应奎《柳南续笔》(公元1757年),清《野史大观卷》、清道光年间顾禄《清嘉录》、清陈康祺《郎潜纪闻》、清袁学澜《吴郡岁华纪丽》等等均有类似的记载。较王应奎《柳南续笔》稍早些的清乾隆年间吴县东山人金友理在《太湖备考》(公元1750年)中是这样记载的:“卷十六,杂记,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山人朱正元采制,其香异常,名‘吓煞人香’。宋商邱抚吴始进上,题日‘碧螺春’。自是督抚提镇岁来采办,售者往往以赝乱真。正元殁,制法不传,即真碧螺春亦不及曩时矣。”这是流传最广,目前比较一致公认的一种传说。陈椽教授在《茶业通史》中认为“据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和俞曲园《茶香室三抄》,洞庭碧螺春是清世祖玄烨(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游太湖时题名的(第256页)。其中的年份可能是康熙乙卯和康熙己卯年之误。

查有关史料,康熙六次南巡均来过苏州,宋荦在康熙三十一年至四十四年(即公元1692~1705年)任江苏巡抚,治所在苏州达13年之久,进献此茶完全可能,也在情理之中。但笔者查阅诸多史料、地方志和宋荦著录,对此事并无记载。所以,帝王赐名的碧螺春只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仅仅是抬高碧螺春的身价,借帝王之威,使其扬名天下而已。不过碧螺春茶,在清代作为贡茶是千真万确的,诸多史料均有记载,在清宫“进贡茶单”也有记载:

道光十五年四月三十七日

江苏巡抚林则徐

跪进

碧螺春茶二十瓶

阳羡芽茶三十瓶

神话说

一是讲很久很久以前,洞庭西山住着一位美丽、勤劳、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有一天,碧螺姑娘到洞庭东山去砍柴,爬到半山腰闻到一股清香,抬起头来四周张望,发现洞庭东山最高峰莫厘峰上有几棵茶树,这阵阵清香正是从那里飘来的,她感到很奇怪,于是冒着危险攀上悬崖,来到山峰顶上,只见在石头缝里长着几棵绿油油的茶树,散发着浓郁的清香,碧螺姑娘采了些嫩芽揣存怀里,便下山回家。到家后,又累又渴,当她把怀中的茶叶嫩芽取出来时,只觉得清香袭人,满屋芬芳,姑娘大叫“吓煞人哉,吓煞人哉!”一边拿些嫩芽泡上一杯开水喝了起来,饮后沁人心脾,余香经久不绝,同时觉得精神振奋,疲劳全消。姑娘喜出望外,决心把这宝贝茶树移回家来栽种。第二天,她重新爬上山峰,把小茶树挖来,移植在西山的石公山脚下,加以精心培养。几年以后,茶树茂盛,散发出来的清香,吸引了远近乡邻,碧螺姑娘把树上的嫩芽焙制成像“铜丝条、满身毛”的干茶,冲泡后招待大家。大家饮后觉得奇香异常,妙不可言,就问这是什么茶,姑娘随口回答“吓煞人香”。从此这种“铜丝条、满身毛、吓煞人香”的茶名在洞庭西山、东山广为传播。碧螺姑娘去世后,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她,就把这种“铜丝条、满身毛、吓煞人香”的茶叶改称为“碧螺春”。

其二是讲碧螺姑娘为救阿祥而献身的爱情故事:很久以前,洞庭西山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姑娘从小失去父母,她有一副清亮圆润的嗓子,唱的歌特别动听,给大家带来了欢乐,所以西山的人们都十分喜欢她。

有一年春天,太湖中突然出现了一条凶残的恶龙,他要当地人民每年献上一对童男章女,还要碧螺姑娘做他的夫人,当地人民拒绝了恶龙的无理要求,恶龙就兴风作浪,残害百姓,毁坏庄稼、房屋,闹得鸡犬不宁,怨声载道。

恶龙危害人民的事,惹恼了东山的小伙子阿祥。阿祥从小以打鱼为生,不但精通水性,而且武艺高强,他救贫济困,见义勇为,心肠也特别好。叮祥经常听碧螺姑娘唱歌,并默默地爱上了她,因此决心保护碧螺姑娘,为民除害。

他和恶龙化水中大战了七天七夜,最后把恶龙消灭掉,他自己也身受重伤,流血不止,奄奄一息。乡亲们怀着无限感激和崇敬的心情把他抬回家,小心地洗净了他的伤口,敷上了草,还送上了各种礼物。阿祥满怀深情地说:“感谢乡亲们的好意,我已经活不了多久了,你们把这东西送给碧螺姑娘吧,只要能天天听到碧螺姑娘的歌声,我就是死了,也心满意足了。”

乡亲们把阿祥的话告诉了碧螺姑娘,碧螺姑娘感动极了,她请大家把阿祥抬到自己住的地方,决心亲手治好阿祥的伤,让阿祥尽快地恢复健康。

有一天,碧螺姑娘寻找草药时,在阿祥同恶龙搏斗流血的地方,发现了一棵小茶树,在碧螺姑娘的精心培育下,茶树长出好多嫩芽,生机盎然,清香异常。碧螺姑娘想茶树是阿祥战胜恶龙,用心血转化成的胜利象征,一定能治好阿祥的伤。

碧螺姑娘一边唱歌,一边给阿祥喂茶汤,果然阳祥喝了这茶以后逐渐恢复了元气,身体也慢慢地强壮起来。可是碧螺姑娘从此一天天憔悴下去。原来,碧螺姑娘把精力和元气都凝聚在这茶苗上,不久她便离开了人间。阿祥和乡亲们一起把姑娘埋葬在这茶树旁的山峰上,这山峰后来就叫碧螺峰。这种治好阿祥病的清香茶叶就叫碧螺春。

其三是讲康熙年间洞庭两山尼姑庵中有位尼姑,一日下山化缘,在东山脚下的乱草丛中,发现了一个奄奄一息的女婴,就抱回庵中悉心照料,精心喂养。孩子逐渐长大成人。因姑娘爱穿碧螺衣衫,又貌美如春,所以大家都叫她碧螺春。碧螺春姑娘聪敏伶俐,而且喜欢和茶树为伴,亲手栽种了三株茶树,经常浇水、施肥、培土。茶树长得绿油油的,发出阵阵清香。姑娘还在茶树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从善如流、从恶如崩”八个大字。

不久有个叫董贵的恶霸来到庵中,见到了碑上的八个大字,心中非常不快,就命下人将立碑人叫来,碧螺春姑娘高声道:“人要以善为本,以和为贵,行善积德。”并大骂董贵为非作歹,欺压百姓,调戏妇女,绝没有好下场。董贵恼羞成怒,拿棒朝碧螺春姑娘打去,碧螺春姑娘不畏强暴和董贵厮打起来,双双坠入悬崖。后来乡亲们找到了碧螺春姑娘的尸体,把她埋葬在她亲手种的三棵茶树旁,乡亲们为了纪念碧螺春姑娘嫉恶扬善的美德,把碧螺春姑娘居住的庵堂称为“碧螺庵”,把埋葬碧螺春姑娘的山峰叫碧螺峰,把碧螺春姑娘种的茶树制出来的茶叶叫“碧螺春”。这种茶散发出阵阵幽香,透着碧螺春姑娘的灵性,叫人以善为本,来净化心灵。

碧螺春的美丽神话传说的另外一个版本

关于碧螺春的传说,名传千古,源远流长。很早以前,洞庭莫厘峰上有一种奇异的香气,人们误认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一天,有位胆大勇敢、个性倔强 的姑娘去莫厘峰砍柴,刚走到半山腰,就闻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惊奇,就朝山顶观看,看来看去没有发现什么奇异怪物,为好奇心所驱,她冒着危险,爬上悬崖, 来到山峰顶上,只见在石续里长着几棵绿油油的茶树,一阵阵香味好像就从树上发出来的。她走近茶树,采摘了一些芽叶揣在怀里,就下山来,谁知一路走,怀里的 茶叶一路散发出浓郁香气,而且越走,这股香气越浓,这异香熏得她有些昏沉沉。回到家里,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就从怀里取出茶叶,但觉满屋芬芳,姑娘大叫“吓 煞人哉,吓煞人哉!”,一边撮些芽叶泡上一杯喝起来。

碗到嘴边,香沁心脾,一口下咽,满口芳香;二口下咽,喉润头清;三口下咽,疲劳消除。姑娘喜出望外,决心把宝贝茶树移回家来栽种。第二天,她带上锄头,把小茶树挖来,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脚下,加以精心培育。

几 年以后,茶树长得枝壮叶茂,茶树散发出来的香气,吸引了远近乡邻,姑娘把采下来的芽叶泡茶招待大家,但见这芽叶满身茸毛,香浓味爽,大家赞不绝口,因问这 是何茶,姑娘随口答日:“吓煞人香。”从此,吓煞人香茶,渐渐引种繁殖,遍布了整个洞庭西山和东山,采制加工技术也逐步提高,逐步形成现今具有“一嫩三 鲜”(即芽叶嫩,色、香、味鲜)特点,碧绿澄清,形似螺旋,满披茸毛的碧螺春茶。至于吓煞人香怎么改名为碧螺春?据说是清朝康熙皇帝下江南时,品尝此茶, 见其香气芬芳,味醇回甘,碧绿清澈,爱不释手,因“吓煞人香”茶名太俗,才赐名为“碧萝春”。后因其形如卷螺,又称“碧螺春”了。

洞庭碧螺春简介及历史传说


洞庭碧螺春简介

中国著名绿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吴县(今属苏州市)太湖洞庭山。太湖辽阔,碧水荡漾,烟波浩渺。洞庭山位于太湖之滨,东山是犹如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西山是相隔几公里、屹立湖中的岛屿,西山气候温和,冬暖夏凉,空气清新,云雾弥漫,是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环境,加之采摘精细,做工考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品质特点。碧螺春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披茸毛,色泽碧绿。冲泡后,味鲜生津,清香芬芳,汤绿水澈,叶底细匀嫩。尤其是高级碧螺春,可以先冲水后放茶,茶叶依然徐徐下沉,展叶放香,这是茶叶芽头壮实的表现,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碧螺春是“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一嫩(指芽叶)三鲜(指色、香、味)自古少”。

历史传说

很早以前,东洞庭莫厘峰上有一种奇异的香气,人们误认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一天,有位胆大勇敢、个性倔强的姑娘去莫厘蜂砍柴,刚走到半山腰,确闻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惊奇,就朝山顶观看,看来看去没有发现什么奇异怪物,为好奇心所驱,她冒着危险,爬上悬崖,来到山峰顶上,只见在石续里长着几棵绿油油的茶树,一阵阵香味好像就从 树上发出来的。她走近茶树,采摘了一些芽叶揣在怀里,就下山来,谁知一路走,怀里的茶叶一路散发出浓郁香气,而且越走,这股香气越浓,这异香薰得她有些昏沉沉。回到家里,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就从怀里取出茶叶,但觉满屋芬芳,姑娘大叫“吓煞人哉,吓煞人哉!”,一边撮些芽叶泡上一杯喝起来。碗到嘴边,香沁心脾,一口下咽,满口芳香;二口下咽,喉润 头清;三口下咽,疲劳消除。姑娘喜出望外,决心把宝贝茶树移回家来栽种。第二天,她带上锄头,把小茶树挖来,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脚下,加以精心培育。几年以后,茶树长得枝壮叶茂,茶树散发出来的香气,吸引了远近乡邻,姑娘把采下来的芽叶泡茶招待大家,但见这芽叶满身茸毛,香浓味爽,大家赞不绝口,因问这是何茶,姑娘随口答曰:“吓煞人香。”从此,吓煞人香茶,渐渐引种繁殖,遍布了整个洞庭西山和东山,采制加工技术也逐步提高,逐步形成现今具有“一嫩三鲜”(即芽叶嫩,色、香、味鲜)特点,碧绿 澄清,形似螺旋,满披茸毛的碧螺春茶。

洞庭碧螺春的传说,以及鉴别、冲泡全攻略!


简介:

洞庭碧螺春是我国著名的绿茶之一。它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洞庭山。太湖山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很适合茶树的生长,加上采摘细致,做工细致,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品质特点。碧螺春色泽碧绿,满披茸毛,形状似田螺。

冲泡后,清香怡人,味道鲜美,汤绿水澈,叶子底部细而嫩。特别是高档的碧螺春,冲泡后,茶叶发,芽叶壮实,是其他茶叶所不能比拟的。所以,民间有这样的说法: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一嫩,三鲜,自古少。

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东洞庭山上住着一个叫阿祥的年轻人,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个叫碧螺的姑娘。他们彼此深深地相爱着。有一年,太湖里出现了一条恶龙,要娶碧螺姑娘,阿祥决定和恶龙战斗,保护碧螺姑娘。

那天晚上,阿祥拿着鱼叉,与恶龙搏斗,一直搏斗到双方都筋疲力尽了,阿祥昏死在血泊里。碧螺姑娘开始夜以继日地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病情还是没有任何好转。一天,碧螺姑娘在洞庭湖边采摘到一些嫩茶,回家泡给阿祥喝。说也奇怪,阿祥喝了这些茶之后,伤势竟然慢慢地好了起来。阿祥得救了,但是碧螺姑娘却累垮了,最终死在了阿祥的怀里。阿祥伤心欲绝地把碧螺姑娘埋在了洞庭山的茶树旁。从此,他努力地培育茶树,采制名茶,为了纪念碧螺姑娘,人们就把这些名贵的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鉴别方法:

真的碧螺春一芽一叶,茶叶总长度为1.5厘米,并且,每500克有5.8万至7万个芽头。芽为白毫卷曲形,叶子为卷曲青绿色,叶底幼嫩而明亮。假的碧螺春,为一芽两叶,芽叶长度不齐,呈现黄色。

冲泡方法:

1.冲泡水温:用75°—80°的开水冲泡。

2.冲泡置茶量:每杯可以放2克茶叶。

3.冲泡用水的选择:以“农夫山泉”“洞庭山”等优质矿泉水为佳。

4.冲泡器具的选择:玻璃器具最佳,不可使用塑料器具。

5.在透明的玻璃杯中倒入开水,凉至70°后,再放入茶叶,瞬间就可以闻到迷人的香味。茶叶沉到杯底时,就开出朵朵绿花。品饮时,要小口慢酌。

碧螺春三个传说,你都听过吗?


“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日醉。”静坐茶室,冲泡一杯茶,看茶叶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抿一口回味凉甜,清香幽雅、鲜爽生津。这碧螺春,是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产于太湖的洞庭山,已有1000多年历史,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关于碧螺春,还有三个美丽的传说呢!

传说一

传说很早以前,东洞庭莫厘峰上发出一股奇异的香气,人们以为有妖精作祟,谁都不敢上山。可有位勇敢倔犟的姑娘决定去莫厘峰砍柴。到了山上,一股清香飘入她的鼻中,她也十分惊奇,就大胆地随着香气,去找那奇异的怪物。她最终来到山峰顶上,只见山顶上长着几棵绿油油的茶树,原来一阵阵香气就是从这里发出来的。她采摘了一些芽叶揣在怀里便走下山来,越走香气越浓,回到家里,芽叶的香气充满了整个房屋,姑娘大叫“吓煞人哉,吓煞人哉!”但她抵不住香气的诱惑,撮来芽叶泡上一杯喝起来。刚到嘴边,就香沁心脾,咽下喉中,则满口芳香;继续喝它,感觉喉润头清,而且疲劳也全部消除了。

姑娘喜出望外,把这些宝贝茶树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脚下,加以精心培育。姑娘并给它起名为“吓煞人香”。从此,吓煞人香茶,渐渐引种繁殖,遍布了整个洞庭山区。据说康熙下江南时,品尝此茶,对其爱不释手,因“吓煞人香”茶名太俗,才赐名为“碧萝春”。后来又因为其形如卷螺,又被称为“碧螺春”。

传说二

相传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东洞庭山上住着的一个名叫阿祥小伙子。两人心里深深相爱着。有一年,太湖中出现一条凶恶残暴的恶龙,扬言要娶碧螺姑娘,阿祥决心与恶龙决一死战。

一天晚上,阿祥操起渔叉,潜到西洞庭山同恶龙博斗,直到斗了七天七夜,双方都筋疲力尽了,阿祥昏倒在血泊中。碧螺姑娘为了报答阿祥救命恩,她亲自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伤势一天天恶化。

一日,碧螺为寻觅草药,来到阿祥与恶龙交战的流血处,猛可发现生出了一株小茶树,枝叶繁茂。为纪念阿祥大战恶龙的功绩,碧螺便将这株小茶树移植于洞庭山上并加以精心护理。在清明刚过,那株茶树便吐出了鲜嫩的芽叶,而阿祥的身体却日渐衰弱,汤药不进。碧螺在万分焦虑之中,眼前浮现出那株以阿祥的鲜血育成的茶树,于是她跑上山去,以口衔茶芽,泡成了翠绿清香的茶汤,双手捧给阿祥饮尝,阿祥饮后,精神顿爽。碧螺从阿祥那则毅而苍白的脸上第一次看到了笑容,她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欣慰。当阿祥问及是从哪里采来的“仙茗”时,碧螺将实情告诉了阿祥。阿祥和碧螺的心里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于是碧螺每天清晨上山,将那饱含晶莹露珠的新茶芽以口衔回,揉搓焙干,泡成香茶,以饮阿祥。阿祥的身体渐渐复原了;可是碧螺却因天天衔茶,以至情相报阿祥,渐渐失去了原气,终于憔悴而死。

从此,他努力培育茶树,采制名茶。“从来佳茗似佳人”,为了纪念碧螺姑娘。人们就把这种名贵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传说三

康熙三十八年,皇帝南巡,巡抚宋荦负责迎接。宋荦是著名诗人,精于书画,也擅长品茗。他深知康熙不喜铺张,眼下又是仲春时节,便令下属去买朱元正家的“吓煞人香”。康熙来到太湖,正陶醉在洞庭东山的秀丽风光中,宋荦进献了“吓煞人香”。只见茶条索紧结,卷曲成螺,白毫显露,银绿隐翠,煞是可爱。一经冲泡,恰似白云翻滚,清香袭人。品饮下来,更觉鲜爽生津,滋味殊佳。康熙随后问此茶何名,宋荦奏曰:“此乃当地土产,产于洞庭东山碧螺峰,百姓又称之为‘吓煞人香’”。接着解释“吓煞人香”就是香极了的意思。康熙说:“茶是佳品,但名称却不登大雅之堂。朕以为,此茶既出自碧螺峰,茶有卷曲似螺,就名为‘碧螺春’吧!”

于是,好茶便有了一个相匹配的美丽名字:碧螺春。

大佛龙井的传说


大佛龙井属于绿茶类,是我国名茶之一,该茶选择种幼嫩芽叶精细加工而成,外形扁平光滑,挺直尖削,形似碗钉,色泽嫩绿鲜润,滋味鲜醇甘爽,汤色杏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匀齐,品质优良,属浙江龙井茶中的极品。下面为大家讲解下大佛龙井的传说~~~~~~

大佛龙井的传说

历史传说

大佛龙井的来历,在当地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说的是很早以前有一妇人住新昌大佛寺旁的大佛寺村,一天夜里去大佛寺祀梦,忽见大佛起身走到大殿外摘了几颗树芽泡饮,芳香扑鼻。妇人醒来找到这些茶树,依法采制泡饮,果然香高味醇,因此被称为“大佛茶”。

产地

大佛龙井茶生长于唐朝诗仙李白曾经为之梦游的浙江新昌境内环境秀丽的高山云雾之中,采用西湖龙井茶优良茶种嫩芽精制而成,品质超凡,外形扁平光滑,尖削挺直,色泽绿翠匀润,嫩香持久沁人,滋味鲜爽甘醇,汤色杏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具有典型的高山风味。属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2002年获国家商标局“大佛”证明商标注册。为浙江省名牌产品和中国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在国内外茶文化节上多次荣获金奖。

品质特点

大佛龙井的炒制过程中,运用了抓、抖、搭、捺、甩、推、扣、压、磨等“十大手法”,形成了“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品质四绝的龙井茶。品尝高级龙井茶,常用玻璃杯冲泡,水温85度,展开后龙井茶形似朵朵兰花,翠绿芬芳,清香扑鼻,滋味鲜醇,品饮时齿颊留芳,沁人肺腑。清代茶人陆次之曾赞曰:“龙井茶,真者甘香而不洌,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特点:产于群山环绕、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的高山之中,具有较高的保健价值,常饮有明目、利尿、降脂、抗癌和防止衰老等多种功效。

目前大佛龙井茶有二款基本定型、具有二种不同风格的茶品,按新昌土话叫绿版、黄版。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品茶的外形色泽和香气的不同追求:

·绿版——它的主要特征是要求所炒制的茶叶绿多黄少,达到色泽嫩绿鲜润,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爽甘醇,汤色杏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在炒制上努力做到在无青草气的前提下尽量使茶叶青翠碧绿、清香持久。即达到“绿无青气”,所炒制的茶其色、香、味自有其特色。尤其是其栗香、果香较为显著。

·黄版——它的主要特征是要求所炒制的茶叶黄多绿少,这款茶的主要特点是香高味浓,即高香味较重,后续栗果香较为明显。在炒制时主要要防止高火可能带来的焦、苦味,做到“黄无焦味”。

上述二款茶品是典型的色泽,中间变化主要由炒制方式、炒制火候不同形成不同的风格,目的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爱好不同而为之,与茶叶品质、品种、产地、土壤、气候、生长环境没有因果关系,各款茶在做到“绿无青气,黄无焦味”的前提下,总体上要符合大佛龙井茶:外形扁平光滑,尖削挺直,色泽绿翠匀润,嫩香持久沁人,滋味鲜爽甘醇,汤色杏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具有典型的高山风味之要求。

崛起的奥秘

“高山云雾出名茶”,新昌茶业发展首先得益于天造地设的自然环境。以地理位置而言,新昌乃唐代诗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千古绝唱之地。一条曾是浙东唐诗之路上重要水流的曹娥江上游的剡溪,曲折逶迤千古长流。更兼两岸峰峦起伏,绵延不绝,江之东南有天台山的险峻,江之西南有会稽山的秀丽,江之东北有四明山的雄威。这些连绵新昌境内的山峰海拔多数在700米以上,其它地形均为海拔200米到600米的丘陵台地,新昌茶叶主产区的茶园海拔高度均在400米以上。

从气象学的角度看,新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显著,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春夏季雨热同步,秋冬季光温互补。全年各地平均气温15℃-16℃,年降雨量在1400mm以上,茶树生长季节的4-10月的降雨量均在100mm以上,而且降雨量随着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多。全县年均日照时数达1900小时,日照百分率43%,特别是高山茶区雾日较多,山头常有云雾缭绕,对茶树十分有利。

以土壤而言,新昌茶区土壤大多属残积和坡积的黄泥砂土与香灰土为重,一是土质疏松,团粒结构,土层深厚。二是土壤表层有机质丰富,肥力足,且由于地表水的作用,使土壤黄化,呈酸性反应,更宜种茶。

正是由于这种先天条件,新昌山上有天幕覆盖,下有精气沃养,因而古时新昌又称为“沃洲”,其茶芬芳,具备了名茶开发的先天条件。早年,新昌山区茶就有在自家特砌的“三眼灶”里制作“名茶”的传统手艺,每年清明前后,将采摘下的青叶在铁锅内翻炒杀青,杀青之后是揉捻。揉捻时需要在簸箕内将杀青或炒制后的茶叶握在两手内,有团揉、滚揉、边揉边捻。最后经过整形,反复抖、炒,固定形状,把茶做成条索形。民间俗称为“炒青茶”,这种农家自制名茶,条索紧结、匀直,芽峰显露,色泽翠绿,清香味浓,且耐冲泡,成为当地农家送礼待客的高档茶叶。

荣誉

南方有嘉木,新昌有好茶。

茶,是新昌农民的经济命脉,山区家庭70%的经济收入源自茶叶。世代种茶的山里人,靠山吃山,新中国建立后,茶叶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新昌茶叶生产历史上也曾有过几次辉煌,新昌茶农生产的“一芽多叶”春茶制成的大众化圆形茶,形如珍珠,称为“珠茶”,曾在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年产量达10万担,新昌因而成为全国出口珠茶三大基地县之一。

大佛龙井的传说来自于很早以前有一妇人住新昌大佛寺旁的大佛寺村,一天夜里去大佛寺祀梦,忽见大佛起身走到大殿外摘了几颗树芽泡饮,芳香扑鼻。妇人醒来找到这些茶树,依法采制泡饮,果然香高味醇,因此被称为“大佛茶”。大家仅供参考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