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社会活动:蚯蚓的小学

发布时间 : 2019-12-13
关于茶叶的社会实践报告 绿茶活动 普洱茶活动

【www.cy316.com - 关于茶叶的社会实践报告】

目标:

1、 在绘本的共读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小学的生活。

2、 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大胆的预测和推理。

3、 能仔细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准备:

课件ppt,大钟1个

过程:

一、引出话题:

1、 你们是大几班的小朋友?

2、 你们幼儿园毕业了要到哪里去了?

3、 蚯蚓的小学是怎样的呢?请看……

二、绘本共读:

1、 出示P2:开学第一天,会遇到什么新的事情?

(1) 这些蚯蚓是谁?

(2) 你认为蚯蚓弟弟还需要什么东西?

2、 出示P3、P4:蚯蚓在上什么课?

(1) 语文课学什么?学会认字有什么用?

(2) 音乐课学什么?你们会唱什么歌?

3、 出示P5、P6:下课啦,蚯蚓们在干什么?

(1) 什么叫下课?

(2) 下课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4、 出示P6:晚上蚯蚓弟弟几点睡觉的?

(1) 你从哪里看出时间的?

(2) 这是几点钟?

5、 出示P7:蚯蚓弟弟考试成绩好吗?

(1) 什么叫考试?

6、 出示P8:蚂蚁和蚯蚓弟弟说什么了?蚯蚓弟弟的小学叫什么名字?

三、延续思考:

1、 你希望你的小学是怎么样的?你希望你的小学要有什么有趣的事情?

扩展阅读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爱,就在身边


一、活动背景:

绘本《方格子老虎》讲述了一个充满爱的故事。当满身画满方格子的小老虎端坐在父母面前时,虎爸爸和虎妈妈的矛盾立刻烟消云散了,这个场景让人感动。“方格子”代表了小老虎善良而纯真的本性,他用自己的力量极力融合着周围世界的矛盾,使其变得和谐、充满温暖与爱。绘本中蕴含着“为别人着想”、“关爱他人”等社会性方面的情感元素,因此我思考如何立足绘本,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出发,预设一个侧重社会领域的教学活动。活动的目标定位,过程设计,问题切入全部都是围绕幼儿的社会性情感培养和社会性人际交往而来,从绘本开始,拓展到对身边人,对社会事的关注和关爱。

二、活动目标:

1.借助故事和游戏,感受方格子老虎带给大家的快乐。

2.懂得要常常为别人着想的道理,进一步萌发关爱他人的情感。

三、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电脑、电视机。

2.“三连通”操作材料。

四、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分享交流。

1.出示“爱心”。

(1)这是什么?(爱心)

(2)一颗爱心,代表了爱。在生活中你感受到了谁的爱?他是怎么爱你的?

2.小结:我知道你们的爱很多很多,你们的生活都充满了爱。

(评析:从“爱”引发,通过有针对性的设问,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生活中的爱。)

(二)通过故事,感受方格子老虎带给大家的快乐。

1.画面——小老虎出生。

师:有一只小老虎出生了,想一想,虎爸爸和虎妈妈要忙些什么呢?

小结:刚出生的小宝宝可让人忙活了,要照顾他吃的,照顾他睡的,吃喝拉撒样样都要操心。

2.画面——虎爸爸买油漆。

师讲述:虎爸爸说,别人家的老虎身上的花纹都是横条的,我想要我的宝宝成为与众不同的老虎,给他画上竖条纹。

3.画面——虎爸爸虎妈妈吵架。

(1)为了这件事情,虎爸爸和虎妈妈怎么了?他们在吵什么?

师讲述:虎爸爸说,我的孩子就要与众不同……

(2)你们家里有过争吵吗?为什么吵?如果家里发生了争吵,你会怎么做呢?

4.画面——小老虎变成方格子老虎。

师讲述:小老虎看到爸爸妈妈吵架……

师:横条纹是为了谁画的?竖条纹是为了谁画的?他现在变成了一只方格子老虎。

5.画面——虎爸爸虎妈妈和好。

(1)师讲述:爸爸妈妈说,“有这么好的儿子为我们着想……”

为了让爸爸妈妈不再吵架,小老虎把自己画成了一只方格子老虎,你们觉得小老虎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师小结:小老虎不仅聪明、懂事,还是一个很为爸爸妈妈着想的好孩子。

(2)师讲述:过了不久……

如果小班的弟弟妹妹哭闹,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3)师讲述:虎宝宝看到哭闹的小动物……

你们知道的方格子的游戏有哪些?

6.画面——虎宝宝身上的“三连通”游戏。

(评析: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生动的画面和不同人物的语音,幼儿深深地沉浸在绘本故事的情节中。随着故事的展开,幼儿感受到虎宝宝家庭中的矛盾以及虎宝宝巧妙地化解矛盾,从而对虎宝宝为父母着想的动人品质有了直观的感受。)

(三)幼儿玩“三连通”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1.师交代游戏要求。

2.幼儿玩游戏。

3.师小结:为了不让幼儿园的小动物哭闹,小老虎让自己的方格子陪着大家玩,真是一个为同伴着想的好孩子。

(评析:借助多媒体课件,巧妙演示“三连通”游戏的玩法,幼儿在真实的游戏操作中体验自己的快乐和小动物以及小老虎的快乐,知道给别人带去快乐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四)情感拓展,知道生活中要常常为别人着想。

1.师讲述:时间慢慢过去……

师:没有了方格子,爸爸妈妈还会爱它吗?为什么?

2.画面——快乐爱心。

师:有没有方格子重要吗?重要的是什么?

小结:虽然没有了方格子,但虎宝宝永远都有一颗爱心。爱不仅仅是关心、帮助别人,还要处处为别人着想、给别人带去快乐。

3.画面——递剪刀。

师:当你给别人递一把剪刀的时候,应该把哪一头给别人?为什么要这样给?

小结: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说明你心里装着别人。

4.画面——打电话。

师: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也能给别人带去温暖,带去关怀。哪些人需要问候?

小结:身边的朋友,生病的人,孤单的老人都需要我们的问候。

5.画面——向灾区献爱心。

师:当灾难发生的时候,当我们知道地震来临的时候,你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6.活动尾声:幼儿画心愿,展示心愿卡。

小结:你们的小爱汇成了大爱,爱,就在我们身边。

(评析:通过多媒体课件从方格子老虎的故事向幼儿的生活实际拓展,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引发了幼儿的思考,也许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就能给别人带去温暖,这是幼儿获得的最大启示。在音乐的烘托中,幼儿的关爱继续延伸,让幼儿懂得从小心里就要装着他人。)

五、活动反思:

活动立足于社会领域,因此,所有的预设问题都围绕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展开,有的放矢。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变换的画面,清晰的对话,适时的音乐,将整个活动的氛围营造得温馨、真切、感人。幼儿在这样的物质和心理环境中,流露出真实的情感,获得了有效的交流。

“关爱他人”不是通过枯燥的说教实现的,而是以情感人,以理动人,给予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不是一个活动,一个内容可以达成的,但是如果某一个活动能让幼儿有所触动,那么可持续发展之门也将开启。

社会活动教案:感恩的心


教学目标:

1.学习“我喜欢你们”、“我们是朋友”等简单的手语,初步了解手语的表达方式。

2.培养幼儿喜欢和关爱聋哑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会:“我喜欢你们”、“我们是朋友”一些简

单的手语。知道要喜欢聋哑人,并能关心他们。

教学方法手段:

1.以录像的形式给予直观感知。A活动开始时用到录像,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B活动结束前用到录像,加深幼儿对聋哑孩子生活的了解。

2.以真实的情景,给以面对面的接触。

3.以亲身的动作,给予情感的体验。A学手语。B送礼物。

活动过程:

一、播放录像,导入活动。

1.请幼儿观看聋哑人的舞蹈《千手观音》。

师:在去年春节的时候,老师看了一个舞蹈叫《千手观音》久久不能忘记。今天,我把这个舞蹈带来了,想请小朋友一起看好吗?(播放录像片断1分钟多一点)

提问:《千手观音》这个舞蹈美不美呀?

那你们知道这些跳舞的人是谁她们和我们一样吗?有谁知道来告诉大家?

请幼儿回答。

2.师小结:他们是一群特殊的演员,他们都是聋哑人。

师:那你们知道什么叫“聋哑人”吗?(幼儿回答)

师小结:聋哑人是耳朵听不见,嘴巴说不出话来的人。(指屏幕)这些聋哑人真了不起,听不见音乐还跳得这么好。

二、近距离和聋哑人交流,学习了解手语,激发孩子喜欢和关爱聋哑人的情感。(听到请进时,聋哑孩子到活动现场。)

1.老师:今天老师请来了几位聋哑的哥哥姐姐,你们想见他们吗?(请出场,师带孩子们一起拍手欢迎)

聋哑人听不见、说不出你们心里有什么感觉。(幼儿回答)

2.老师:聋哑的哥哥姐姐和我们一样,也需要和别人交流,他们说话时,用手的动作来表示,这些手的动作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手语”。

3.老师:哥哥姐姐想用手语和我们打个招呼,看看他们在说什么?(聋哑人表演:“你们好,见到你们很高兴。”)

(请孩子在表演时只做手语不发出声音,做完后请他们坐下)

4.老师:呀!你们看懂了吗?他们在跟我们说什么?谁来猜猜看。

5.请个别幼儿表达他们的想法。

(当不正确时凝惑的口气:是吗?有可能?对时肯定的语气:我觉得很有道理哦,你猜得不错。)

6.老师:老师来当翻译,哥哥姐姐说:“你们好,见到你们很高兴。”

7.那小朋友你们还有什么话要对这些哥哥姐姐说呢?(有)你们想说什么?(请2-3名幼儿说)小朋友有这么多的话想跟哥哥姐姐说,可是他们一句也听不见,怎么办呢?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让哥哥姐姐明白我们说的意思,谁有好办法你们来动动脑筋?(幼儿答)对,我们也可以用手语来和哥哥姐姐说话。那你赶快把你们刚才想说的话用动作,用手语来表示出来,先和你旁边的小朋友做做,试试。(教师巡回指导观察)

8请个别幼儿边说边表演给聋哑哥哥姐姐看。

师:现在谁愿意先来和哥哥姐姐们说呢?(请2-3名幼儿)

9.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动作,那哥哥姐姐有没有明白呀,我来问问:你们能听懂吗?

(聋哑孩子说话师翻译,哥哥姐姐们说:有的能听懂,有的不能听懂。)啊!原来这手语都有专门的动作,自己想得还不行呀。前几天老师学了几个手语,你们跟老师一起来学一学好不好?嗯,你们喜欢哥哥姐姐吗?那我们就来做“我喜欢你们”(2-3遍)

10.学好后对聋哑哥哥姐姐边做边说。(聋哑孩子也做回应)

我们学会了,那我们就可以跟哥哥姐姐说话了,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我喜欢你们”(聋哑孩子说“谢谢!我也喜欢你们?”)小朋友你们看懂了吗?哥哥姐姐说什么了?

11.老师:我们都喜欢哥哥姐姐,那我们和他们做个朋友吧,来我们一起学一句“我们是朋友”的手语。

幼儿跟老师学手语。

12.老师:这些哥哥姐姐是聋哑人,听不见、说不出,所以他们会遇到比我们更多的困难,小朋友都愿意帮助他们,愿意和他人做朋友,这里的很多的学习用品,请你们把礼物送给哥哥姐姐,并做一个我们刚才学的手语“我们是朋友”或“我喜欢你们”来我们先来完整的做一做,好现在我们就请上哥哥姐姐,来送礼物吧。(放感恩的心音乐,幼儿送礼物,师随机提醒示范,送一送,做一做,抱一抱、握握手。)

13.聋哑哥哥姐姐说:“谢谢你们,现在有很多象小朋友一样喜欢我们,帮助我们的人,我们生活的很幸福,我们带来了一段录像,看看我们的生活(老师在孩子们做手语时,给以翻译)

14.边看师边讲解录像的内容。(漂亮的学校,有老师给我们上课,下课了有好玩的玩具,住得也舒服。)

15.老师小结:哥哥姐姐生活得很好,我们很开心,我们不仅要关心聋哑人,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残疾人,如:眼睛看不见的盲人,智障的小朋友,还有肢体有残缺的等等,我们一样要喜欢他们,关心他们。

三、手语表演《感恩的心》

(音乐慢慢响起)聋哑哥哥姐姐今天还要给我们表演一个节目《感恩的心》请小朋友一起跟着表演好吗?

先幼儿与聋哑孩子共同清演,第二遍请客人老师一起表演。

社会活动教案:我的家乡—昆山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介绍了解家乡昆山的文化、特产、名胜、名人等,引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大胆讲述家乡。

2.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昆山的图片、资料等,视频转换仪,课件。

2.调查表人手一张、幼儿照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兴趣

1.引导语:前几天小朋友都带来了自己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的《我的家乡—昆山》的资料、照片,还完成了调查表。

2.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你的照片是在昆山的什么地方拍的?周围有些什么?你收集的是昆山的哪些资料、图片?

二、幼儿讲述

1.幼儿分组边看资料、照片边讲述:你在什么地方拍的照片?和谁一起去的?在那里看到了什么?我知道的昆山有些什么名胜、特产、名人等?

2.利用视频转换仪,请个别幼儿讲述。

3.教师简单小结。

三、幼儿观看课件(昆山的名胜、旅游地、文化特产)

1.分段观看说说:

(1)这是什么地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你看到的三宝是什么样的?

(3)你知道昆山的三贤吗?在哪里可以看到?费俊龙知道吗?

(4)昆曲是什么地方的戏剧?

(5)你吃过这些食物吗?

2.看到我们家乡的这些建筑物与风景你有什么感觉?

3.小结:刚才看到的地方,很多小朋友都去过。原来我们的家乡这么美,还有这么多好吃的、好玩的。

四、擂台赛

1.幼儿分成四队进行比赛,每说出昆山的一个特征(不能重复说),奖一颗星。

2.幼儿比赛,要求不重复说特征,有序进行。

3.给胜利组发奖。

五、小结

1.表扬讲述连贯、完整的幼儿。

2.我们的家乡——昆山,在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日益繁荣、美丽,还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魅力城市,我们作为昆山人感到非常自豪与骄傲。那我们小朋友应该为我们美丽而可爱的家乡做些什么呢?——引导幼儿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动物职业介绍所


【活动目标】

重点:理解动物特性与“职业”的内在联系,并能大胆用语言表达。

难点:用语言完整表达,续编简短的故事。

1、积极思考,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2、理解动物特性与“职业”的内在联系,学习运用“因为------,所以------”组成完整的语句进行表达,续编简短的故事。

3、通过分组轮流讲述、共同协商,为动物介绍合适的职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场景创设:动物职业介绍所;故事角色:大猩猩、龙虾、青蛙、袋鼠、小猴、大象、螃蟹、河马、长颈鹿等;五角星。

【活动过程:】

1、引题,导入活动。

带幼儿参观并认读“动物职业介绍所”,提问:职业是什么意思?动物职业介绍所是干什么的?大猩猩就开了这样一家“动物职业介绍所”。

2、分段讲述故事,引导幼儿思考动物特性与职业的关系。

1)讲述第一段,提问:

大猩猩所长给龙虾介绍了什么工作?什么是裁剪师?为什么?

2)讲述第二段。

讲述第二段前半部分,引导幼儿猜测:

大猩猩所长可能会给小青蛙介绍什么职业?为什么?(鼓励幼儿用因为------的句型完整讲述) 教师继续讲述后半部分。

3)讲述第三段。

讲述第三段前半部分,引导幼儿猜测:

如果你是大猩猩所长,你会给袋鼠妈妈介绍什么职业?为什么?(鼓励幼儿用“因为------”的句型完整讲述)

教师继续讲述后半部分。

4)小结:猩猩所长是根据什么给动物介绍工作的?(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猩猩就是根据它们的特点来介绍工作的)

3、分组讨论,为动物介绍合适的工作。

1) 教师示范:为长颈鹿介绍工作。

引导幼儿根据长颈鹿的特征给长颈鹿介绍合适的工作,并根据幼儿的回答编成一段话。

2) 提出要求:四人一组自由结伴,自由选择小动物介绍工作。

幼儿轮流讲述,自己商量说的顺序。

要求用语言讲清楚动物的职业和原因,编成一段话。

3) 幼儿分组讲述,教师小组指导。

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特点为动物介绍工作,鼓励幼儿模仿故事中情节编一段话。

4) 集中交流。

幼儿交流自己编的故事,教师及时表扬幼儿说话完整、动脑筋。

4、结合幼儿创编内容,完整讲述故事。

5、延伸:为不同行业选择人才。

以各行业的求助电话引出为不同行业选择人才(老师、消防队员、保安、医生等),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职业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动物。

中班社会活动:有趣的红绿灯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是弱小的,教会孩子保护自身安全,防止受意外事故的伤害,是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校车多次发生事故,以及农村幼儿对交通安全意识还很薄弱。而良好的遵守规则的习惯和自我保护能力如同一对孪生姐妹,密不可分。随社会的日益发展,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交通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懂得识别马路的标志,安全地过马路。

2.体验游戏扮演的乐趣,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品质。

3、培养幼儿清晰的口语表达能力及辨别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识别红绿灯。

难点:安全过马路。

活动准备

马路上的红绿灯、红、黄、绿灯(自制)、歌曲录音《红绿灯》。十字路口

活动过程:

1. 导入活动。

师:我们要到街对面去,该怎么走呢?(幼儿回答)

小朋友走斑马线过马路,到座位上坐下,请交警入场。

提问:刚才你们过马路的时候都是哪儿走的?(斑马线上)

2.观看录像,请幼儿说说观看后的感受,讨论应如何遵守交通规则。

(1)提问:

你们看到录像里的人是怎么过马路的?(幼儿根据录像看到的内容回答)

他们这么做对不对呢?为什么?那我们怎样过马路才是安全的呢?(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回答)

(2)介绍正确过马路的方法。

小朋友在马路上走的时候,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要靠右边走人行道(出示图片),过马路的时候要走斑马线(图片),还要注意看红绿灯(图片),要做到红灯停,绿灯行。

3.讨论怎样通过没有红绿灯、斑马线的马路。

(1)出示图,提问。

小朋友看,这条马路上有没有红绿灯?(没有)

有没有斑马线?(没有)

像这样的马路我们要过去,怎么走呢?

(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回答)

(2)讲解安全过马路的方法。

4.以儿歌总结,牢记安全过马路的知识。

小朋友,街上走,交通规则要遵守。

不追赶,不打闹,走路要走人行道。

过马路,走横道,左右两边都要瞧。

红灯停,绿灯行,听从指挥不乱跑。

请幼儿跟着一起念儿歌。

5.游戏“过马路”

幼儿看红绿灯的指示,开车、走斑马线过马路。教师在旁边监督。

角色分配:小交警四名

红绿灯控制员一名

6.总结,发徽章。

有没有人违反交通规则,并给遵守交通规则的幼儿颁发文明小天使”的徽章。

教学反思

过马路在幼儿的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他们也有各自的生活经验。枯燥无味的讲解肯定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那么如何让孩子对活动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是我们在设计活动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为《纲要》中指出: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张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在整个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为了能充分挖掘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我们则通过增加问题的难度,有意识的来进行挖掘。如:怎样通过没有红绿灯、斑马线的马路?在遇到堵车或者特殊情况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安全过马路?孩子们在交流、讨论中,大胆地把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讲出来与大家分享,主体性得到了发挥。而且通过总结讲解,使幼儿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有机结合、形成互动、加强了孩子们对知识的记忆。活动最后,我们设置了游戏,让孩子们通过游戏把所知道的安全过马路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并通过发徽章来促使他们督促身边的人要遵守规则,真正履行文明小使者的职责。

当然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孩子显得过于兴奋,以至于最后游戏时,有人不听从指挥到处乱窜。活动前的准备不够充分,考虑的还不够周全,因为在整个活动中老师的角色定位就是一名主持人,担负着引导话题、调度情绪、协调气氛的重任,这对老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说,要想熟练地驾驭课堂,还需要继续努力。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送玩具宝宝回家


目标:

1、知道幼儿园有许多玩具,玩具是放在玩具架上或玩具柜中的,懂得玩过玩具后要把它放回远处,学会收拾玩具。

2、能根据玩具标记图,学习一一对应收拾摆放玩具。

准备:

1、一个会哭会笑的娃娃。

2、 玩具标记图一套。

过程:

1、送娃娃回家。

(1)寻找娃娃哭声:将娃娃丢弃在一角,使其发出哭声,带领幼儿寻找哭声是从哪里来的。

(2)找到娃娃后拍一拍,亲一亲,与娃娃对话:“你为什么哭啊?”引导幼儿关心娃娃,说一说娃娃的家在哪里。

(3)请幼儿将娃娃送回家,使其发出笑声,说一说娃娃为什么哭了。启发幼儿想象自己找不到妈妈时会怎样,使幼儿懂得玩完玩具要送玩具回家。

2、认识玩具标志图,初步会一一对应收放玩具。

(1)提问:班上还有哪些玩具,这些玩具的家在哪里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幼儿观察玩具柜上的标记图,知道标记图的作用。)

(2)找一找还有什么玩具没在自己家里,请幼儿帮助它们回家。

3、游戏“谁走错了”。

(1)请幼儿闭上眼睛,将部分玩具拿出玩具柜,散放各处或调换位置。

(2)请幼儿睁开眼睛,观察什么玩具做错了“家”,帮助将玩具送回家。

幼儿园大班教学案例:社会活动《好朋友握握手》


" 幼儿园《纲要》中提出:加强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必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

观察背景:

对于5-6岁的幼儿来说,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然而好朋友之间也会经常有摩擦,这些摩擦时常有发生,如:老师在开展活动之前,请小朋友搬凳子坐下,有两个平时要好的幼儿一起上前搬凳子,他们同时看到一张凳子,两个人又同时去搬,这个时候谁也没让谁,矛盾产生了;又如:两个好朋友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开始在教室里追跑打闹,本来是打着好玩的,要是老师没及时发现,往往会越打越真,最后倒真成了打架。这下都来找老师评理了。

活动实录:

为了尽量避免幼儿之间产生矛盾,导致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的任意滋生,我组织幼儿开展了这次活动,目的是让幼儿体验有朋友的快乐,知道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和朋友之间的矛盾。为了达成活动目标,我做了较充足的教学准备:情境表演、课件《小猴找朋友》、歌曲《拉拉勾》。

一、情境表演,导入活动。

"两个好朋友为了抢一张椅子互不相让,结果都生气了,谁也不理谁。"教师提问:他们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办法让他们和好?

幼儿能很快发现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矛盾,想出帮助情境中两个好朋友的解决矛盾的办法:有说给个小朋友让一下;有说让他们猜拳;有说去搬其他的椅子等等。

(以贴近幼儿生活的情境进行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发现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矛盾是怎么产生的,并商量解决的办法。让幼儿在发现问题和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处理自己与同伴之间的矛盾。)

二、观看课件《小猴找朋友》,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怎样才能找到好朋友。

师:小猴一共找了几次朋友?为什么前面三次它都没有找到好朋友?妈妈对小猴说了什么?第四次,小猴找到朋友了吗?为什么?

小朋友很喜欢这个故事,老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幼儿都听得很认真,并能快速、准确的回答老师的提问。

(通过观看课件,让幼儿感受小猴在没有朋友和找到朋友时候的不同心情。让幼儿自己小结小猴为什么能找到朋友?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助的几个"法宝")

三、谈话:我的好朋友

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好朋友是谁?他有哪些优点?

幼儿能清楚的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能用比较的适当的语言表述好朋友的优点。

(设计这个环节,有融入语言领域的成分在其中,幼儿在讲述过程中既是一种语言组织能力的提升,也能增进幼儿与好朋友之间的情感)

四、游戏:猜猜我的好朋友是谁?

教师引导幼儿正确的描述自己的好朋友,并让其他幼儿进行猜一猜的游戏。

在描述自己好朋友的时候,大部分幼儿能简短的,比较具体化的描述自己的好朋友。所以,其他幼儿能很快的猜出结果。

(在这个环节里,老师根据幼儿的能力强弱,先请能力较强的幼儿进行描述,再请能力较弱的幼儿参与到游戏中去,如此一来,老师尽量照顾到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来进行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

五、教师以幼儿熟悉的歌曲《拉拉勾》,进行表演活动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社会领域指导要点中提到: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教师要注意通过环境影响、感染幼儿。

社会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一次活动,它应该融入到幼儿平时的生活中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幼儿随机能碰到某次社会活动所提到的问题,作为教师,也可以随机的对幼儿进行教育活动。我认为老师可以尝试经常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比老师开展多次活动效果来的明显。

中班社会活动教案:美丽公园人人爱


活动目标: 

1.了解公园里的规则,学习制作规则标志。

2.培养幼儿遵守公园规则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乐磁带、录音机、卡纸、蜡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以谈话的形势引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引导幼儿学习规则、制作标志

1.以“逛公园”的方式让幼儿初步了解公园里的规则。

(1)规则一:花儿好看我不摘

(2)规则二:游乐场里讲友爱

(3)规则三:爱护动物要文明

2.引导幼儿制定公园的规则

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在公园里我们应该遵守哪些规则吗?(1)幼儿分组讨论。

(2)鼓励幼儿制定规则,老师以儿歌的形式总结。

美丽公园人人爱,保护环境一起来。

果皮纸屑不乱扔,青青草地不要踩。

爱护动物要文明,花儿好看我不摘。

公园设施要爱护,游乐场里讲友爱。

公园规则请遵守,美丽公园更可爱。

3.启发幼儿制作标志

(1)提问:怎样才能让人们都能遵守公园里的规则呢?

(鼓励幼儿自由发言想办法)

(2)鼓励幼儿制作规则标志,老师讲解标志的具体做法。

(3)幼儿制作标志,老师巡回指导

三、活动小结

1.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规则标志。

2.幼儿将自己设计的规则标志在自主性游戏“公园”中宣传。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我学会了抹椅子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按顺序抹椅子的方法。

2、对劳动初步产生了兴趣。

活动准备:1、抹布若干块(保证人手一块)。

2、一张较脏的椅子,表情娃娃图示。

活动过程:

1、引发抹椅子的积极性。

(1) 听一小段宝宝的哭的音乐,让幼儿说一说听到了什么声

音?(哭声)

(2)寻找哭声,出示小椅子让幼儿观察。

提问:小椅子怎么啦?它为什么不高兴?(知道我们天天坐小椅子,小椅子脏了,它很不舒服)怎样使这张脏椅子变干净呢?(知道用抹布可以帮小椅子洗脸、洗澡,把椅子抹干净)

2、示范抹椅子,让幼儿掌握抹椅子的方法和顺序。

(1)师:拿一块抹布放在椅子上,将抹布对折后再对折,变成一个方形。用手抓好抹布,先抹椅面,要顺着从外向里抹,再抹椅背,然后抹椅腿,最后抹横档。(强调要蹲着抹,抹布的一面脏了,可换另一面。)

(2)提问:拿了抹布先干什么?然后干什么?抹椅子先抹什么地方?最后抹什么?

3、请一幼儿上前尝试抹椅子,其他小朋友空手练习。(边做边说)

4、幼儿分组练习抹椅子。

(1)教师观察幼儿是否掌握了抹椅子的方法。

(2)欣赏抹干净的椅子,感受愉快的心情。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我是XX组的小朋友


目标:

1.愿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做标记,知道相同标记的几个小朋友为一组,初步感知“组”的含义。

2.能安静地听故事,愿意学说故事里的句子。

准备:

1、苹果、西瓜、葡萄、香蕉、菠萝、草莓图片教具各一个,标签6个。

2、大象、小猪、小鸟、狐狸、小鸡、毛毛虫等图片各一个。

过程:

1、听故事,激发幼儿对水果的兴趣(边讲故事边出示相应教具)。

果园里的水果全都丰收了。大象说:“我喜欢吃香蕉,香蕉吃起来甜丝丝的。”狐狸说:“我喜欢吃又酸又甜的葡萄。”小猪说:“我呀,最喜欢吃西瓜了!西瓜又大又圆,吃到嘴里全是甜甜的水。”小鸟说:“我喜欢吃脆脆的苹果。”小鸡说:“我最喜欢吃香香的菠萝。”

提问:小动物们喜欢吃什么水果?你还知道有哪些好吃的水果?

2.自选小组标记。

(1)出示水果标记。

提问:小动物们带来了他们最爱吃的水果,想和我们一起品尝,是哪些水果呢?(引导幼儿边看水果标记边说:大象带来了香蕉、狐狸带来了葡萄……)

(2)幼儿自选一种水果标记。

提问:你喜欢吃哪种水果?请选择这种水果的标记并贴到手上(注意观察 幼儿选择标记时出现的情况,鼓励胆小的幼儿大胆选择。)

3.初步认识小组,知道自己是哪个小组的小朋友。

(1)请选择相同标记的幼儿围坐在一张桌子边上,互相谈谈选了什么。

(2)提问:你选择了什么水果标记?还有谁也选择了相同的标记?

(3)小结:XX,XXX……都选择了香蕉标记,这几个小朋友就组成了一个组,叫香蕉组……

(4)游戏:我是XX组的小朋友。

老师报出X小组组名,这个小组的幼儿迅速起立,初步感知“小组”的概念含义。

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盥洗、入厕、进餐等活动,巩固幼儿对小组的认识。

(2)在幼儿理解小组含义的基础上,可以让幼儿提议根据不同的植物、动物、图形和颜色来选组。一学期分两次。

《大班社会活动:蚯蚓的小学》一文由茶经网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花茶相关的专题,如:关于茶叶的社会实践报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