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文联与摄影家协会开展走进贺开古茶山采风活动

发布时间 : 2019-12-17
西双版纳普洱茶 普洱茶古茶山 普洱茶贺开

西双版纳普洱茶。

12月10至11日,西双版纳州文联、州摄影家协会开展了走进古茶山采风创作活动。活动期间,由近百名州文联作家、摄影、美术、章哈、书法协会会员组成的采风团一行,用镜头和画笔,定格勐海县勐混镇贺开古茶山的神奇与美丽。

10日清晨,采风车队沿着崎岖的古茶山路透过薄雾,缓缓地爬上了被誉为“世界级茶园景观”的贺开古茶山。远眺,枝繁叶茂的古茶树林被笼罩在层层薄雾之中,形成了如泼墨般的一幅幅充满神秘的美丽山水画卷;近观,一株株粗大的古茶树上站立着忙于采茶的姑娘,艳丽的拉祜族民族服饰掩映在茶林里若隐若现,仿佛一个个仙女下凡,令人惊叹不已。众多“好摄”族纷纷举起手中相机,快门声不绝于耳,摄影家们忙于用各自不同的角度,摄下了一组组鲜活的体现出古茶山百姓生活之淳朴、甜美、和谐的人文风情画面。

贺开古茶山位于勐海县勐混镇东南部山区,北连著名老班章古茶山,东邻拉达勐水库,是西双版纳州保存最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古茶山海拔l400—l700米之间,连绵10余里,层峦叠嶂,沟谷纵横,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土地肥沃,植被茂密,分布有树龄百年以上的栽培型的古茶园面积8700多亩,最大树龄600多年。茶山上聚居着6个拉祜族村寨,有拉祜族群众2600多人。古茶树生长在村民的房前屋后和与山寨树相连的树木茂盛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构成了一幅“茶在林中,寨在茶园”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古茶园景观,成为景观很美的茶山。这里的古茶树茶叶叶芽肥硕,内含物质丰富,茶汤金黄明亮,香高馥郁,滋味浓厚,微苦甘爽,茶气持久。

茶叶产业是村民的主要支柱产业,生活在这里的拉祜族村民世代以茶为生,随着市场的看好,古茶树资源为拉祜族茶农带来的财富逐年增多,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茶农对古茶树资源的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这里的拉祜人擅长种茶,自身也喜欢饮茶。茶,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外出劳作之前,晚上归来之后,喝茶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大生活乐趣。据称,拉祜人有“可以一天不吃饭,不能一天不喝茶”之说,他们常说:“不得喝茶会头疼。”

短短两天的采风活动很快画上句号,采风时间虽短暂,但也快乐,更是意犹未尽。许多人表示,有机会一定会再来贺开,深入古茶山,深入村寨,抓拍精彩的生活瞬间。

晨雾中的美丽精灵

聚焦拉祜采茶女

cy316.COM编辑推荐

西双版纳古茶山之旅


回来啦! 我们以那一份兴奋与那一份源自于茶的感动向茶友们报告。一起邀来的超级粉丝们开泡那一款款从的原产地带回的神奇茶品,多少年来一直追寻与期待的山头纯料古树茶!

西双版纳的古茶山之旅,是应西双版纳州发展生物产业办公室李庆友主任邀请而进行的特别采访。征程上千公里,由东面的茶马古道的源头易武,到西边的勐海圣地;从古六大茶山的倚邦、革登、莽枝到易武茶山,麻黑、大漆树,再迂回到勐海茶区的南糯山、贺开、老班章村,带回了上千幅照片,带回了难忘的记忆。

一座座古茶山、一片片古茶园、一棵棵的大茶树、一个个山寨、蓝天、白云、古树、丛林、山寨、小镇,一切犹在眼前。到过无数的茶区,没有一个地方像云南的古茶山那样让人思绪万千,超越时空,让我们一次又一次不停地在一片片古茶林里,止步寻觅。没有太多文字记载的少数民族村寨村落,没有刻意建造的景点让人瞻仰,我们知道那些遗落在寨边村头甚至密林深处的每一棵古茶树,一定都有一段值得追溯的历史故事,每一株古茶树的年轮里,都隐藏着人世间的兴衰。历史是如此的厚重,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每一棵茶树几乎可以成为活着的文物,向人们诉说着过去与未来。

当地的人,也许是见多不怪了。那一片片的古茶园就这样散落在路边,或丛林之中,不需要什么管理,年复一年,春天里长出新芽,人们攀枝登树或搬来梯子去采摘新长出的芽叶,这一棵棵古老的茶树,无疑便是当地山民的摇钱树。

沧桑的老树枝干,与不远处的古风犹存的山寨遥相呼应。阳光暖暖地倾泻在初春的林间,少有游人的山涧,清寂得听得见微风吹动树梢的声音,时不时传来不远处村落一两声鸡鸣之声。就这样一帘幽梦在每一个春天的采茶日里被惊醒,醒来时不知今在何处,伊为何人。

如众多喜欢茶的茶友一样,几乎是以一种朝圣的心情开始这一段又一段寻茶之旅的。爱普洱,那些盛产的一座座名山,在我们的心目里都是圣山。

象明乡的罗建平乡长告诉我们说,古六大山,其中有四大茶山在象明乡时,“象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名,便让我们肃然起敬。罗乡长说,我们第一站要去的地方是倚邦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激动无语言表。没有到过倚邦,但看过不少关于倚邦的照片;没有到过倚邦,但听说过倚邦曹家土司主政六大茶山造就300年茶事兴旺的故事,这是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文化的后花园。一个倚邦便是整部明清近代史的精彩华章。

茶山朝圣:茶话贺开古茶山


基本云南所有茶区都有一个共性,茶价飙得越高,茶农新房子也就盖得越快。2005年贺开古茶山的拉祜族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900元,生活清贫苦寒。如今,贺开不断盖起新房,茶农每天骑摩托,开汽车在茶山上来来往往。

贺开的主路边有几幢新建的干栏式房屋,在离屋子不到20米的斜坡中,差不多有10多棵已经枯死的古茶树整齐的站立在山坡上,古茶树的枝干末端包裹着白色的塑料袋,因为建房修路白色的袋子已经变成灰色,枯死的茶树四周都是被黄灰泥水覆盖住叶子却仍然枝叶扶疏的茶树,说不清为什么这一幕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似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索取,大自然总是给予最大程度的包容。“这些应该是建房子的时候移栽的茶树,等我们发现的时候已经枯死了,茶树移栽基本是活不了的,虽然茶农已经尽力挽救,最终还是死掉了。”话到这,贺开古茶园保护与培训站副站长陈琳满脸无奈的摇摇头。人人都有追求住好房子,过好日子的权利,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建房,又保护古茶园应该是当下许多茶山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普洱茶名山头的少数民族民居正在消失,易武、老班章、老曼俄成片的蓝色琉璃瓦屋顶,取代了传统的黑灰色瓦片,密集的房屋,拥挤的街道,家家户户洋楼汽车,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山寨房屋掩映在古树古茶林之中的景象,只能永远“活”在照片里。

弹石路只铺到贺开村口,再往里曼弄老寨、曼弄新寨一路都是挖掘机、压路机在不停施工拓宽路面。一群孩子蹲在路边的土堆上玩耍,路过的车辆扬起漫天灰尘,我下车给孩子们分发带来的糖果,却惊讶地发现他们玩耍的土堆旁边横七竖八地躺着被连根挖起的古茶树和其他杂木,顺着挖机开过的方向望去,道路两侧都有被推倒的古茶树和杂木,有的已被黄灰掩埋。很显然原来茶树生长的位置正好在拓宽路面的范围之内,修建5A级景区道路是先决条件,如果修建房屋移栽古茶树算是尽人事听天命的话,那么对茶树没有任何挽救措施的修路,就等同于直接宣判死刑。

之前有看过贺开古茶山拉祜文化旅游区一期项目获得正式立项的报道,《贺开拉祜古茶文化园保护与发展规划》将贺开拉祜古茶庄园定位为:普洱茶寻根溯源和文化体验圣地,世界知名的普洱古树茶原生聚落博物馆,把贺开古茶山打造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拉祜文化展示与传承地、世界古茶文化传承的代表项目及云南古茶保护的示范性项目。古茶文化园保护与发展的规划是美好的,但面对路边成片的不可再生的古树茶因发展而“献身”,不免让人有未开先毁的质疑,如何巧妙维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制约与协调,或许是比开发更急需解决的问题。

回到贺开古茶园保护与培训站已是黄昏时分,落日的余晖缓缓泻下笼罩着整座茶山,想起所见种种与这般美景对比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终于明白小茶童为何面露难色,要我先填饱肚子再上山,溜完茶山实在没什么胃口。在保护站的聚仙楼喝上几泡正宗的曼迈古树茶,听着盛夏虫鸣,躺在帐篷里枕着星空入眠,这返璞归真的宁静与美好平复了我复杂的心情。

清晨,我坐在高处望着寨子里炊烟袅袅,听着鸡鸣狗叫,一边搂着我身旁的狼犬丽丽,一边满足地啃着版纳小玉米。想起我头一天还在机场路上打不到车,拎着行李走了一公里的悲惨经历,瞬间幸福感爆棚。突然,这份宁静被嘈杂的汽车轰鸣声打破,杂乱的脚步声和交谈声渐渐靠近,保护站的后门聚集了很多人,听口音一定又是来茶山朝圣的大部队,我特意数了数一共5辆大巴,车上没有标示来自那一家茶企业。

乌泱泱的人群涌进茶林里,拍照、交谈、尝鲜叶……我好奇地走到一哥们旁边套近乎,原来他们都是某茶企的经销商大多来自东北。这时,一只空的矿泉水瓶子扔到我脚下,一位年轻的男子焦急地问我,“姑娘,最近的卫生间在哪里?”,“帅哥瓶子不能乱扔,这里满山遍野都是卫生间,‘唱山歌喽’。”他愣了一下,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朝山坡下走去,可瓶子还躺我脚边。“姑娘,请问茶树在哪里啊?”我诧异看着东北哥们回答道,“满山都是茶树啊,你身旁不就有一棵吗?”,另一位又问,“这就是茶树啊,我们喝的普洱茶就是这树上的叶子?”我点点头,他大呼到“喂,大伙周围的都是茶树,普洱茶就从这树上来的。”话完,七位茶友集体来到树前拍照留念,顺便摘了几片树叶做纪念。

等人潮退去,空旷平缓的山坡上,茶林里满是垃圾,这不禁让我产生怀疑,来茶山朝圣的人群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爱茶、懂茶、用心学茶的人。就算来茶山的都是刚入门的普洱茶爱好者,组织方是否有义务向大家介绍茶区最基本的情况,如果千里迢迢的茶山朝圣之旅,成为到此一游的“中国式旅游”,那么“朝圣”还具有多少意义?无可否认茶山朝圣热,在无形中带动了茶区经济,改善了原住民的生活条件。但是,如果不懂得保护,破坏了原住民的生存环境,茶山朝圣给原住民带来的究竟是福,还是祸呢?

贺开古茶山:遇见最美的拉祜茶山_贺开古树普洱茶特点


寻访普洱茶是在勐海的雨季。漂浮不定的云雾带来了说来就来的雨水,让赴茶山的旅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但雨水也放慢了我们的脚步,让我们能静下心来用眼捕捉茶山之美,用味蕾感受勐海之味。

贺开,便是我们因为躲雨而邂逅的村落。在贺开,虽然只停留了一场雨的光景,但是这里人与自然、人与古茶树和谐相处的场景,让我们永远记住了贺开—这“最美的茶山”。

车辆在布朗山巅的公路中穿行,勐海县茶叶局钱局长看着慢慢生成的云雾,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车速,他知道那些云雾正在“密谋”一场倾盆大雨。如果我们不在暴雨来临之前冲出布朗山,就要被困山中。但他在村庄路边的一棵奇特的古树前还是把车子停下来,“路边那棵奇树,其实是合二为一,一棵是茶树,一棵是榕树。

“鸡鸣桑树巅,桃李罗堂前。”看着眼前古茶古桂古村共生的场景,我的脑海中不由自主浮现出陶渊明的诗句。

滂沱的大雨把我们“驱赶”进一个小山村里。与其说这是一个小山村,不如说这是一座诗意的庄园。从寨门开始,是一条悠长的木顶走廊。走廊的两边每隔两三米从廊顶垂下一根粗麻绳,绳子的底部系着一只只巨大的废弃车胎。少量我们叫得出名字的植物和更多我们没见过的热带植物在车胎里生根发芽……

每走过一步,透过长满不同植物的轮胎,就能看见不同的画面。一位裹红头巾穿蓝色长裙的女子从前面走过,朝我们点头微笑后,消失在走廊尽头的雨帘中。

在走廊的尽头,是一栋别致的林中小木楼。长裙女子此时正轻轻拎起裙摆走在木楼梯上。楼上悬挂着一块匾额:“云上人家”。

木楼小巧而别致,中间是客厅,摆有一张巨大茶几。靠左是卧房,靠右的则是厨房,厨房正中央正烧着一堆篝火。长裙女就坐在火塘边,她旁边坐着一位和她同样装束的老太太。

“这是拉祜族特有的装束!”钱局长向我们介绍眼前的院落。我们所处的是贺开古茶园,这里古茶树生长在村寨附近,树木茂盛,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林中有茶、茶在寨中”的拉祜族村庄。

贺开村地处勐海县勐混镇,距勐海县城20公里。古茶区海拔在1400至1800米间,这里常年云雾围绕,是西双版纳州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贺开村委会有古茶树面积约17000亩,分布于曼迈、曼弄老寨、曼弄新寨、曼囡、帮盆新寨、帮盆老寨和广冈7个村民小组。其中曼迈、曼弄老寨、曼弄新寨、曼囡4个村民小组古茶树集中连片面积约11000亩,帮盆新寨和帮盆老寨集中连片面积约4000亩,广冈小组2000多亩。

拉祜族是勐海县的四大世居民族之一。拉祜族源于古代羌人,原本是狩猎为主的民族,有“猎虎的民族”之称。“拉祜”其意为火烤虎肉。贺开的拉祜族主要为公元10世纪从澜沧县迁入。

“自从迁入贺开后,拉祜族就从‘猎虎的民族’变成了‘喝茶的民族’!”

拉祜族的火塘和哈尼族的火塘一样,是终年不熄的。因为拉祜族有语说“不得茶喝头会疼”,拉祜族离不开火塘,是因为只有火塘才能“烤”出拉祜族最爱的火焯茶。

每个茶山出产的茶都有不同的味道。拉祜、布朗、哈尼、傣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贺开出品的勐海茶,经过民族文化调配后,独特的贺开“勐海味”就弥漫开来。

古老原始的拉祜族火焯茶是将叶茶放在瓢内,随后把火塘中灼热火炭放入瓢中快速摇动,待茶叶烤出香味时放入陶罐冲上沸水,几分钟过后,浓郁酽香的火焯茶就泡好了。

用土陶罐制作的烤茶,也是拉祜族从古传承至今的饮茶方法。这些独特的饮茶习惯,都是就地取材自然而为。自然而为的茶饮渗透到拉祜族的基因之中,慢慢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族文化。也正是因为拉祜族的生存之道与他们独特的茶道,贺开的万亩古茶园才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

西双版纳十二古茶山之攸乐古茶山(图文详解)


攸乐茶山,为古六大茶山之一;其释名,基诺族的世居地,基诺族过去称攸乐人。

茶山地理:攸乐山现称基诺山,基诺山基诺族乡位于景洪市东北部,周边与景洪市的勐养、勐罕、景洪镇,勐腊县的勐仑、象明等乡镇相接。基诺山基诺族乡是全国唯一的基诺族乡、基诺族的主要聚居地。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现存最大的古树茶区。

古树产地:亚诺(龙帕)、司土老寨、茨通、曼海等寨子。

茶山历史:基诺山种茶的历史非常悠久。清代时攸乐山产量很大,毛料主要供易武、倚邦等地加工,著名的“可以兴”茶砖就是用攸乐茶制作的。攸乐古茶山包括亚诺(龙帕)、司土老寨、茨通、曼海等地。今亚诺(龙帕)村、巴来村遗存的古茶园面积约2900多亩,几百年的古树茶留存很多,古茶园海拔在1300-1400米,年产古树茶十余吨。

古树现状:古茶园主要分布在1200-1500米的大山中,面积约3000多亩,几百年的古树茶留存很多,是古六大茶山中现存最大的古树茶区,但近几年采摘比较过度,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点:茶品口感偏易武地区风格苦涩均衡,香扬水柔,果香浓郁,舌面的收敛感要强于易武茶区。口腔的饱满度不若易武的宽广,喉韵亦不如易武深厚;攸乐古树茶舌根处苦重,回甘很好。采摘不若易武地区过度,茶品的性价比较强。

西双版纳十二古茶山之蛮砖古茶山(图文详解)


蛮砖茶山,为古六大茶山之一;其蛮砖,亦称“曼庄”“大寨子”的意思。

茶山地理:勐腊县象明乡南部,东部与易武茶区接壤,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左右。

古树产地:曼庄、曼林、曼迁、八总寨等。

茶区历史:蛮砖茶山位于拥有四座古六大茶山的象明乡(西双版纳唯一的彝族乡)。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属于古六大茶山之一。也是目前古六大茶山里保存较好的一座茶山,蛮砖茶山种植茶树历史悠久,清代时已有盛名,历史上茶园多,茶号少。茶叶产量万担以上,大部分运往易武加工、销售。

古树现状:蛮砖茶山古茶园零星的散落在曼林、曼庄两个村委会所属的原始森林里,这里森林植被较好,常年云雾缭绕,土壤肥沃。茶树基本没有矮化过,老树的数量保存很多,但也有部分古树茶在某些特定的时期被砍过头,茶树的生长海拔在1100左右,土壤为微酸性砂质黄土和砂质香灰土。

茶质特色:蛮砖古树茶芽叶肥厚、茸毛多毫显;干茶茶芽雪白、条索分明;蛮砖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其口感有别于其他五大茶山,蛮砖茶茶汤内含物质丰富、滋味浓郁醇厚,茶汤细腻,苦涩感比较均衡,舌根处微苦。香气持久、果香味显、喉韵悠长。为不可多得的茶中上品。

西双版纳十二古茶山之倚邦古茶山(图文详解)


倚邦茶山,为古六大茶山之一;其释名,“有茶树、水井之地”。

茶山地理:倚邦茶山位于勐腊县最北部,属象明乡管辖,面积有360平方公里,是一个中小叶型杂大叶型的生态古茶园。

古树产地:目前倚邦古茶园分布在曼拱、麻栗树、弥补、曼桂、茨茹塘、倚邦老街。

茶山历史:历史上,由攸乐经莽枝、革登;由蛮砖经架布;由易武经曼撒和曼松;由思茅分别经曼拱或麻栗树的五条茶马石板古道,汇集于倚邦古茶山的青石板街道,也就是倚邦老街。在清朝初期以及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倚邦古茶山在茶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清宫的贡茶均以倚邦的茶青为原料。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司划分十二“版纳”时,六大茶山和整董合为一个“版纳”,称“茶山版纳”也称“版纳整董”,“茶山版纳”的治所便设在倚邦。从明隆庆四年到清光绪末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鼎盛时期,在清朝乾隆年间,倚邦茶山人口达九万人之众,盛况空前。光绪31年始,倚邦没落,至民国初,倚邦街竟只剩下130余户,人口不足千人。

古树现状: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由于长年的战乱,瘟疫流行,倚邦逐渐走向没落,易武逐渐兴起取代了倚邦成为古六大茶山的中心。特别是1942年的攸乐起义,一场大火几乎毁尽倚邦。目前倚邦古茶山有许多小规模的古茶园,其中麻栗树、曼拱古茶树群落最为集中,产量也最大,海拔约1300~1400米。至今在老曼拱的古茶园中还有一棵径围1.2米,高6米,树龄500左右的古树茶。

茶质特点:倚邦古树茶因为中小叶型的原因,其特点明显有别于其他茶区,倚邦古树茶芽头纤细,条索黑亮紧结较短;茶汤香高持久、滋味醇厚、果蜜香浓郁;苦涩感低、回甘持久;茶气强、内含物质丰富;叶质细嫩肥厚、持嫩性好。目前是市场上及收追捧古树纯料之一。

西双版纳十二古茶山之革登古茶山(图文详解)


革登茶山,为古六大茶山之一;其释名,“很高之地”。

茶山地理:革登茶山属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位于莽枝与倚邦茶区之间。海拔1300米左右。土壤主要为砖红壤、赤红壤;土质微酸性;茶树与倚邦、莽枝相同,均为中小叶型。

古树产地:值蚌、新发;是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也是破坏较为严重的古茶山之一。

茶山历史:在历代史籍中,莽枝茶山和革登茶山有分有合,主要是由于两座茶山交织相连,难分你我,而且两座茶山所种茶树口感也极其接近,而且两山也有较其他茶山更古老的代表性古茶树。原倚邦土司之子曹仲益在《倚邦茶山的历史传说回忆录》一文中说:“革登奇特的茶王树,生长在新发寨背后的山顶上,据老人讲,这棵茶王树在光绪初年,每年尚可产茶六至七担之多。民国初年,其根部枯干尚存”。《勐腊县志》也曾记载:“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株茶王树,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清代中期是革登茶山的繁荣时期,茶园总面积达6000多亩,茶叶产量达100多吨。但历经损毁,目前产量是古六大茶山里产量最小的一个。

古树现状:革登茶山土壤为红壤,茶树为中小叶型,古茶园历经破坏,有少部分比较完整的古树群落存留在密林中,近年来被清理出来,目前古树群落已存留已经不多,与莽枝茶山类似,近年来为了通过增加光照来增加产量,出现了破坏古茶林中大树的情况。茶园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植被的覆盖率下降很多,很多茶园的地被植物被连根铲除,茶园水份保持率较低,造成古树茶品质有明显下降。

茶质特色:革登古树茶与莽枝古树茶虽在历史上有分有合,口感也极其类似,但还是有所差别。革登古树茶汤质较柔、苦涩较弱;花香明显、香气高、杯底香较好。回甘较快,上颚的中后段偏涩;但总体上茶汤的细腻度要高于莽枝;上颚的涩感要弱于莽枝。

茶山行:走进勐海贺开古茶园观少数民族茶农祭茶、采茶


贺开古茶山位于勐海县东南部,是西双版纳州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

古茶山属于勐混镇行政区,怒江山脉南延余脉部,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区,西面腑望勐混坝子,东接帕沙茶山并邻近拉达勐水库,南接布朗山茶山,面积约150平方公里,现有连片古茶园近万亩,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迈、曼囡等拉祜族聚居地,这些拉祜族寨子都有古茶园(但贺开的拉祜人说最早在贺开种茶的是布朗族)。

茶山海拔在1400-1700米之间,山峦连绵,沟谷纵横,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土壤多为红壤,茶山区域植被较丰富,生长着水冬瓜树、红毛树、花皮树等杂木树和飞机草等多种植物,形成了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古茶树古茶园连成一片,均为普洱茶种,古茶树茶叶内含物质丰富,香高馥郁,滋味浓厚。

贺开古茶园分布于贺开村委会的7个村民小组(帮盆新寨、帮盆老寨、曼迈、曼弄老寨、曼弄新寨、曼囡、广冈),有古茶树9100亩,其中曼弄新寨、曼弄老寨、曼迈村有连片面积最大古茶树的7200亩,并且与布朗山班章古茶园相连。

在海拔l600米的曼弄新、老寨交界处生长着10多株大茶树,被当地人称作为“茶王”的最大一株栽培型古茶树,基部围粗2.12米,最大干围1.72米,树高3.8米,自基部0.55米处有5叉分枝。树冠直径7.3米,树幅7.3×6.55米,发芽密,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平均一芽三叶长5.6厘米,春茶开采期是3月中旬。属于普洱茶种,树龄达800年。据茶树的主人说最早听说这片茶园是从老班章等地引入茶籽栽种的,特点是茶树较高,叶片特大,节间长,叶尖。最高一株有9米,基部围1.25米,自基部0.45米处有2叉分枝。

贺开古茶园土壤为黄棕壤,古茶园集中连片。所在山体平均坡度30度以上,实际占地面积为9100多亩,古茶园总面积为7240亩。均为普洱茶种(C.assamlca)。古茶树平均基部围0.82米左右,树高平均在2.5米。古茶树生长在村寨附近树木茂盛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还有生长在村民房前屋后,茶树长势旺盛,构成了一幅“林中有茶,茶在寨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古茶园景观。

贺开古茶山普洱茶特点:乔木古树茶(生茶)条索稍长,茶汤色金黄明亮,香气高纯,有轻微兰香感;口感稍苦涩;回甘快而持久;水性顺而饱满,茶气醇厚、层次丰富,杯底香高而持久,耐泡度高。

以贺开古茶园6个自然村为生态的绿色深度旅游景点,通过对贺开整体连片古茶园的保护性开发及猎虎的民族—拉祜族风情、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的开发,建设必要的旅游接待设施,让游客体验茶与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美景,感受古茶文化的深远和厚重。贺开仿佛是天然的古茶树公园,蓝天绿树之下是一片天然的绿草地,一切浑然天成。走近每一棵茶树仔细观看,茶树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苔藓,苔藓留住了水分,其上又长出蕨类、兰花等几种附生植物,每一棵茶树就是一个独立小小的生态系统呢!

西双版纳十二古茶山之莽枝古茶山(图文详解)


莽枝古茶山,为古六大茶山之一;其释名,相传为诸葛亮埋铜(莽)之地,因而得名“莽枝”。

茶山地理:莽枝茶山属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紧连革登茶山和孔明山,面积比倚邦茶山小,海拔1400米左右。相传千年以前就有少数民族在此种茶。

古树产地:莽枝古树茶主要产自秧林、红土坡、老曼丫、江西湾、口夺等寨子的古茶园中。

茶区历史:据史料记载,莽枝茶山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园,清初,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清雍正时期因为牛滚塘事件与土司发生矛盾,引发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成立普洱府,从而带来六大茶山以至于整个普洱茶的繁荣时期。从茶山上那块立于乾隆11年的碑文中,依稀可以见证当年茶山的兴旺。

古树现状:莽枝古茶山土壤为红土,茶树为中小叶型,历经破坏,目前古树群落已存留已经不多,在海拔1360米处,还保留着一株较大的古茶树。由于近年来为了通过增加光照来增加产量,出现了破坏古茶林中大树的情况。茶园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植被的覆盖率下降很多,茶园水份保持率较低,造成古树茶品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莽枝古树茶为中小叶型;其特点为汤质较柔、苦涩较弱;花香明显、香气高、杯底香较好。回甘较快,上颚的中后段偏涩;由于近年来茶园生态有所破坏,茶汤整体口感稍显粗糙。

西双版纳十二古茶山之易武(漫撒)古茶山(图文详解)


易武(漫撒)茶山,其释名,“美女蛇居住之地”,因易武有个花蛇洞地名由此而得。

茶山地理: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等。易武勐腊县城北方,距勐腊110公里。年平均气温17.2度,年平均降水1500-1900毫米。漫撒茶山在易武之北,同归易武茶区。

古树产地:易武、漫撒、麻黑、落水洞、刮风寨、老丁家寨、曼秀、大漆树等。

茶山历史:易武早在千年之前就有古濮人种植茶树,明末清初之后,随着六大茶山声名鹊起,大量外地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早期漫撒地区茶叶生产贸易量很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转至易武。清末时一些普洱茶历史上著名的茶庄开始出现,如鸿庆号、同庆号、同兴号、安乐号、乾利贞号等等。

古树现状:在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清朝后期以来一直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目前易武茶区保留有少量没有矮化的分散古树和大量矮化的古树茶园。这些茶园自然环境相对较好,保证了茶的山场气韵。不过因为易武茶成名早,古树存在过度采摘和养护不当的情况,近年来茶质有所下降。加之市场上仿冒品较多,需仔细甄别。

茶质特色:易武茶汤水柔和顺滑,口感清甜,苦涩感较弱,回甘较好。有“茶中皇后”的称号。

西双版纳普洱茶名山之:勐宋古茶山


在普洱茶世界里,勐宋有两个,一个是景洪勐龙的“小勐宋”,一个是版纳的勐宋,今天我们聊聊版纳的勐宋。

从南糯山北坡山脚往北跨过流沙河,就进入了勐宋地界,勐宋和南糯山基本是隔河相望,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西南通向勐海镇。

勐宋古茶山上的古茶园分布较广泛,总面积约3800亩,树龄跨度较大,100年--700年都有,老茶树老态龙钟,造型古朴奇特,非常壮观,其中树龄最大的是勐宋乡下辖的保塘老寨古茶园,树龄在500--700年间。

勐宋境内的滑竹梁子是西双版纳州的最高峰,滑竹梁子也被誉为“西双版纳屋脊”,勐宋古茶山3800亩古茶园,基本都是围绕着滑竹梁子分布,由于高海拔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勐宋茶在众多山头中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勐宋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保塘,保塘有两寨,新寨和旧寨,两寨相距一公里,新寨也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保塘新寨是纯粹因茶而生的寨子,90%是汉族,进入保塘新寨,古茶园也就初现端倪,勐宋深远的历史从这里开始展开,新寨居住这以前因茶迁徙至此定居的人,据当地茶农介绍,他们祖上大致来自这些地方:江西、贵州、四川、大理,几十年前,新寨还居住这部分拉祜族,后来茶叶不好卖了,拉祜族逐渐迁走,现在的保塘新寨,几乎都是汉族。

和新寨相反,保塘老寨是个拉祜族寨子,新寨和老寨的古茶园是相连的,连绵有一千多亩,茶树长得很密,大至两人合抱,小至碗口粗,树龄跨度很大。

保塘老寨紧紧靠着古茶园,老寨是古村,但具体不知道多少年,勐宋最老最大的古茶树都集中在这里,当地的拉祜族人说,老寨是当地人最早来定居的地方,以前繁盛的时候有七八十户人家,现在只有二十多户,保塘的古茶树是拉祜族所种植,汉族来保塘居住的时间不足一百五十年。

还有一个寨子情境和保塘老寨相似——南本老寨,南本也有大面积古茶园,南本原为拉祜族寨子,清末是迁入汉人,汉人定居南本也是为茶而来。

说到勐宋,不得不提滑竹梁子和那卡,下一期我们就来聊聊版纳最高峰滑竹梁子,欢迎关注董玥说茶

勐海普洱茶主产区之贺开古茶山


勐海普洱茶主要产区之贺开古茶山,位于勐海县东南部勐混镇贺开村委会,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腑望勐混坝子,是西双版纳州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海拔在l400—l700米之间。山峦连绵,沟谷纵横,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土壤多为红壤,茶山区域植被较丰富,生长着水冬瓜树、红毛树、花皮树等杂木树和飞机草等多种植物,形成了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勐海普洱茶主要产区之贺开古茶山,“贺开村委会”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曼迈、曼弄老寨、曼弄新村3个拉祜族寨子,土壤大部分为黄棕壤,古茶园集中连片。古茶正投影面积为5.27平方公里,因古茶园所在山体平均坡度在30度以上,所以实际占地面积为6.030平方公里,古茶园总面积为7240亩,其中曼迈村居多为4200亩。均为普洱茶种。古茶树平均密度一般在132株/亩左右,基部围0.82米左右,树幅约3×2.5米,树高平均在2.5米。平均单产30公斤/亩。管理上不施任何化肥、农药,仅除去茶园中的高草.在海拔1600米的曼弄新、老寨交界处生长着10多株大茶树,其中一株较大的古茶树,树型乔木,树高3.8米,树幅7.3×6.55米,基部围212厘米,树龄1300年左右,被当地人称为“茶王”。古茶树生长在村寨附近树木茂盛、阴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还有的生长于在村民房前屋后,古茶树长势旺盛,构成了一幅“林中有茶、茶在寨中”人与自然和谐的古茶园景观,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前往,领略贺开古茶园的独特魅力。勐海普洱茶茶区主要分布:格朗和、勐混、布朗山、勐宋、勐往等乡镇,面积较大的有南糯山古茶园、班章古茶园、贺开古茶园等。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西双版纳文联与摄影家协会开展走进贺开古茶山采风活动》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西双版纳文联与摄影家协会开展走进贺开古茶山采风活动》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西双版纳普洱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