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勐库东半山茶区普洱茶特点

发布时间 : 2019-12-17
东半山普洱茶 双江普洱茶 勐润普洱茶

东半山普洱茶。

坝糯大寨是勐库东半山茶的代表,是现存古茶树较多的寨子,也是盛产藤条茶的地方。坝糯在双江县在整个临沧市都颇有声名,坝糯声名大是因为坝糯产的藤条茶在双江和临沧声誉都很高,坝糯是双江藤条茶园保存的最好的地方,藤条茶园地面积在双江居第一,有这里最古老也最大的藤条茶。这里的藤条茶树堪称天下一绝,其茶树形态之美令人称奇。这里树龄超过一百年以上的藤条树一棵上有上百棵藤,最长的有三四米那么长,树省藤,藤缠藤,茶树成行的,数棵茶树伸出的藤条相互缠绕,织成一排藤网,如奥运会的鸟巢一般。让人不得不赞叹坝糯人能养出这样的茶树。如果想了解勐库的藤条茶园是什么形状,那么就一定要去坝糯先看看。

坝糯的藤条茶外形独特,新鲜时芽头肥壮,绒毛浅绿密厚,晒干之后芽头白亮中略带金黄,做成饼茶条索清晰,把那个面芽熔闪光,让人一看就爱不释手,并且会产生舍不得品饮的心理,恨不得观赏,收藏起来。

近年来坝糯的藤条茶叶追捧者越来越多,不少茶商千里迢迢奔向坝糯专收藤条茶,其中有西双版纳勐海县的茶厂,双江勐库戎氏茶叶公司,还有广东的茶老板。藤条茶供不应求。

坝糯早年也是拉祜人居住,200年前汉人进入这里,使茶产业进一步得到发展,将茶叶修剪成藤条状应该就是汉人带来的技术。与坝糯相邻的忙蚌盛产六子,六子具有消炎,止痛,之疟疾等作用,滇南和缅甸的坝区瘴气重,对六子的需求量很大,从古至今,六子都是供不应求的药材,其价格和利润均超过茶叶。每年这里的人都要收购六子出去卖,六子价格又高,因此在双江没设县前这里已经是当地最富有的寨子。

坝糯拥有东半山最多的梯田,不缺谷粮,良好的生产条件与居住环境使坝糯人口一直很多,迁走的极少。

茶三百年前由西双版纳引进至勐库后变种。

茶种:大叶种野生。

坝糯茶特色:此茶汤质充满阳刚之气,高香、劲扬、味刚,口感丰富饱满,甘甜质厚,茶气强而有力,气足韵长。

cY316.com延伸阅读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勐库东半山亥公茶区(三)


亥公亥公地界的行政中心早已从东来村移到了亥公村,从214国道边的亥公大丫口往下看就是亥公村,半山腰的是上亥公,谷底的是下亥公。上亥公是汉族寨,下亥公为汉族与拉祜族合住寨。亥公原为佤族语,意为敲木鼓的地方。下亥公是非常古老的寨子,亥公村拉祜族还没迁来时佤族曾在此居住过,拉祜人曾经在民国时期在下亥公挖出不少佤族人用过已说不清年代的土陶罐碎片,还挖出过佤族人古时用石头砌的屋基。佤族与布朗族有族源关系,古时皆称濮人。濮人是云南最早吃茶种茶的民族,双江种茶始于濮人。下亥公村有一条很大的溪流,溪流两边还生长着不少古茶树,汉族村民说他们祖上迁来时这些古茶树已经有了,拉祜族村民也说不上这些古茶树到底有多少年,不知这些古茶树是拉祜人所种还是佤族人所种。亥公村姓顾的汉族村民有家谱,顾家祖上清咸丰年间已迁来亥公,到光绪年上亥公汉族仅有10多户,那时亥公上下两个寨主要是拉祜族居住,拉祜人的田和地比汉人的多,汉人们收茶叶和六子拉去缅甸卖,拉祜人帮汉人赶马帮,1940年以前亥公就有不少拉祜人随汉人一道去过缅甸麻栗坝、腊戍。下亥公的拉祜族信仰基督教,1937年前后拉祜人铁扎主还去缅甸美国人办的基督教堂学习过3年,铁扎主会写拉丁文,还会讲不少英语,铁扎主从缅甸学习回来后,教拉祜人唱圣歌、读圣经,劝拉祜人不要再喝酒。1949年双江战事不断,亥公的大部分拉祜族迁去了缅甸,1950年下亥公村仅剩6户拉祜族,原本很有人气的拉祜族寨变得空寂穷潦。岁月更换,新时代开始。上个世纪50年代214国道修通,亥公几个村得其地利,发展提速,几十年间,亥公已从一个封闭落后、没有影响力,产茶量在勐库居后的茶区十分高调地排靠到了前位。亥公有9个自然村,现茶园面积已达7800多亩,早已超过老牌大茶村坝糯、冰岛、公弄等。亥公生态环境好,土壤有机质含量适宜茶树生长。临沧茶科所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在亥公推广新式高产茶园,亥公新式茶园多,新式茶园种植规范,易于管理,双江县又将亥公列为首批有机茶建设基地,亥公目前已有有机茶园3000多亩,有机茶园面积在勐库排名第一,有机茶正在成为亥公茶的牌子,双江的大茶厂做出口茶、做红茶时都首选亥公的原料。为了将亥公的有机茶做精、做大、做响,亥公村委会与勐库戎氏茶叶公司合作,组织茶农们]成立了一个有机茶生产协会,在茶农中普及推广科学种茶、制茶知识,村民们都懂得要和大企业联手,按标准化做大产业、做大品牌亥公人目光很远,目标也很大,他们计划5年后要在从亥公拉出去的每一箱、每一袋茶的外包装上印上“双江县亥公有机茶、联亥公有机茶园国粮农组织认定”一行字,要让亥公茶成为出口首选茶。(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勐库东半山亥公茶区(二)


亥公亥公地界的行政中心早已从东来村移到了亥公村,从214国道边的亥公大丫口往下看就是亥公村,半山腰的是上亥公,谷底的是下亥公。上亥公是汉族寨,下亥公为汉族与拉祜族合住寨。亥公原为佤族语,意为敲木鼓的地方。下亥公是非常古老的寨子,亥公村拉祜族还没迁来时佤族曾在此居住过,拉祜人曾经在民国时期在下亥公挖出不少佤族人用过已说不清年代的土陶罐碎片,还挖出过佤族人古时用石头砌的屋基。佤族与布朗族有族源关系,古时皆称濮人。濮人是云南最早吃茶种茶的民族,双江种茶始于濮人。下亥公村有一条很大的溪流,溪流两边还生长着不少古茶树,汉族村民说他们祖上迁来时这些古茶树已经有了,拉祜族村民也说不上这些古茶树到底有多少年,不知这些古茶树是拉祜人所种还是佤族人所种。东半山风光上亥公村姓顾的汉族村民有家谱,顾家祖上清咸丰年间已迁来亥公,到光绪年上亥公汉族仅有10多户,那时亥公上下两个寨主要是拉祜族居住,拉祜人的田和地比汉人的多,汉人们收茶叶和六子拉去缅甸卖,拉祜人帮汉人赶马帮,1940年以前亥公就有不少拉祜人随汉人一道去过缅甸麻栗坝、腊戍。下亥公的拉祜族信仰基督教,1937年前后拉祜人铁扎主还去缅甸美国人办的基督教堂学习过3年,铁扎主会写拉丁文,还会讲不少英语,铁扎主从缅甸学习回来后,教拉祜人唱圣歌、读圣经,劝拉祜人不要再喝酒。1949年双江战事不断,亥公的大部分拉祜族迁去了缅甸,1950年下亥公村仅剩6户拉祜族,原本很有人气的拉祜族寨变得空寂穷潦。岁月更换,新时代开始。乡管,参加过辛亥云南起义,参与过唐继尧、蔡锷组织的护国运动,很受唐继尧赏识,若不是因唐继尧去世过早,李元珍仕途会更通达,李举人后来远离官场,专心种茶,李举人生前在东弄种了大片茶树他去世后儿孙们将他的坟安在茶林中。东弄李家的老房子民国时期李家兴旺至极,李家人多家族庞大,亲亲戚戚相约组成马帮跑生意李银焕、李福珍、李福顺、李福兴这些或叔伯或堂兄个个都去过缅甸,去过博尚,李家人有了钱个个争相盖宅院、买地、种茶园,李家能干的人多,成富户的也多。1950年双江政局动荡,解放军的炮声在山背后震响,瓦房最大,茶园田地最多的李福兴如坐针毡,深知世道要变,这个在临沧读过师范、精明远虑的人毅然抛弃家财选择了出走为上,于1950年底奔逃缅甸,而他的那些没有走的有大宅院的叔伯堂兄们,二年以后每人头上都有了一顶地主分子的帽子。东弄水田少,旱地种的大多是茶,除了拉祜人早前种的茶树,汉人们来东弄100多年也在寨子四周种了三四百亩茶园,近30年来随着修公路、建房子1950年以前的老茶园已毁去大半,只有古道两边还能看到一部分。东弄新茶园多,村里有初制所,加上交通方便,双江城里和临沧及西双版纳的茶老板每年都进东弄收茶,东弄茶都能销出去。(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勐库东半山亥公茶区(一)


沿214国道从临沧进入双江,踏上的第一块土地江欢迎看到的第一道风景便是亥公。亥公是双江的北大也是勐库的门头,勐库大茶区3万多亩茶园就从亥公开始铺展。亥公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哈咧罗双江拉,哈咧嘎茶乡拉(拉祜敬语:双江欢迎你,茶乡欢迎你)又绿又润,公路两旁是宽宽得米腊勐勐(布朗敬语:欢迎你来双江的林带,透过林带可看见笼笼竹林、一排排芭蕉林。山脚有水田,秧苗茸绿,坡上是茶园,枝叶鲜亮,山风一来,竹林摇曳,蕉叶轻垂,满沟满坡的绿,动静有致,舒目养眼。亥公山藏秀水,沟谷里总有亮汪汪的水在涌跳,村寨边可见清溪流淌。走进亥公看着它的翠色和景画心情顿时就愉悦、舒放。亥公的山脉是临沧和勐库的分界山,海拔很高,从亥公山顶到勐库坝子海拔落差近1000米。214国道在亥公山上绕10多个弯才落到勐库坝子,顺着国道便可观览亥公的新茶园、老茶园。从山顶到山腰,从远村到近寨,那进入视线的一坡接一坡,一片又一片的大茶园让人看出亥公的根基产业是茶,这片土地是以茶为主导,勐库的产业符号在它的门口亥公就已彰显出来。亥公214国道边有一块巨大的标示牌很招眼,标示牌上“示范基地”几个字十分醒目,这里便是勐库戎氏荼叶公司的经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有机茶示范基地所在区。大标示牌发出一个信息,勐库已经有了国际标准的大茶园,亥公已列入双江茶叶出口的原料供应地。勐库的地形是两条大山脉夹一个坝子,勐库人习惯上将坝子东边的山称为东半山,坝子西边的山称为西半山,亥公属于东半山的范围,去东半山的那赛、那蕉、坝糯可从亥公进去,亥公有土公路连接东半山各个村寨。勐库戎氏茶叶公司的有机茶基地214国道穿过亥公,使亥公成为勐库交通条件最好的村委会。交通的便利让亥公人得益不少,亥公人的经济收入在勐库名列前茅,亥公人的住房条件、村寨道路明显好于其他村寨。亥公的茶叶虽然没有公弄、冰岛等村寨的名气高,但因交通便利,亥公的茶叶历来卖得最快,价格也卖得好,勐库戎氏茶叶公司便是亥公茶的最大买家。临沧的茶商、凤庆的茶商、昆明的茶商进勐库第一站停的就是亥公,亥公茶叶不用进勐库街就被拉完公人留个电话给老板就可在家当坐商,在勐库街上很难见到有亥公人卖茶。亥公今日的旺气与位于214国道带来的交通便利有很大关系。但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在云南省1995年以前出版的地图上,双江县地界内都找不到亥公这个地名,亥公所在点被标记成东来,由此可知,亥公地名作为村委会一级的行政村它的历史并不长,三十年前亥公的上寨、下寨都是小寨子,归东来村管。东来村过去是区公所和公社大队所在地,亥公的9个自然村过去皆归东来村管。东来作为一个行政村地名现已经从地图上退了下来,但东来村依然还在,它离214国道约3公里,勐库戎氏茶叶公司的有机茶基地就在东来,也因为勐库戎氏茶叶公司的有机茶基地在东来,东来村还常常是车来车往,人声喧哗,否则,今天的东来村将成为勐库最没人光顾、最没人关东来村杨家大院关鍵时候还得枪来说话。勐库东半山最强势的人物是刘华锋,东半山的大事小事得由刘华锋点头才行。1950年以前勐库有种说法,西半山的人不敢惹东半山的人,因为刘华锋枪多势力大,住在西半山公弄的县议会的议长黄子树拿刘华锋无法,也只有忍气吞声,刘华锋耍起威时西半山的商人不敢来东半山买茶。刘华锋在勐库留下许多轶闻,说他身材高大,身体强壮,一只手可以举起300斤的大石磨,天上飞着的鸟他一举枪就可打下来,土匪也惧怕刘华锋不敢抢他的马帮。刘华锋强悍但也风流,不到30岁便讨了3个老婆,其二太太长得非常漂亮,皮肤白得像玉一般,最得刘华锋宠爱,每到秋、冬两季刘华锋就经常骑着马带着二太太去东来下边的热水塘村的温泉泡澡。热水塘村有多个温泉水池,其中有一个为刘华锋和二太太的专用澡塘,除了刘华锋和二太太以外任何人不得进去,当年专用澡塘的四周全是茂密的树林,刘华锋和二太太在热水塘村的温泉塘里面洗澡时,卫兵们便在树林外边站岗。刘华锋1950年底带着二太太随彭四逃往缅甸,住在缅甸果敢麻栗坝做点小生意,后因生意纠纷与人结怨被人杀害。刘华锋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在1950年的博尚战役中被解放军击毙;二L子在昆明读过大学,1950年随刘华锋逃去缅甸,后以教书为生,三子、四子因年幼留在了双江。刘华锋在东来时在他的大院对面的山坡上种了五六十亩茶园,如今园内的茶树已有碗口粗,东来人将它称为刘家茶园。刘家的后人在东来办和太大当年的专用东来刘家大茶园定居台湾的杨国粹经常回东来村探亲了个小茶厂,经营状况还不错,刘家茶园的茶因为是纯正勐库大叶种,其售价直比新茶园的茶价高。东来除了刘家,杨家也是财大势大的家族。杨家在东来是最早发迹的,还在凊光绪年间杨家的茶叶生意就做到了缅宁博尚街。刘华锋的父亲名刘老兆出生在缅宁(临沧),从小父母双亡,是杨银美将他从缅宁街上捡来收养后招赘为婿,刘、杨两家成为亲戚,刘华锋没进过学校,而杨家的子女大多在临沧或昆明读过书。杨银美的长子杨国粹是双江有名的才子,诗文写得非常好,在双江教过书,经过商、参加过地方团练。1950年追随彭四攻打驻博尚的解放军,战败后逃去缅甸,后辗转去了台湾,改革开放后每年都回双江探亲,还捐资建了一所希望中学。东来过去因为富户多,又是区公所驻地,1950年底随刘华锋、杨国粹出逃缅甸的就有20多人,从缅甸又转去台湾的有五六个,改革开放后在东来村经常可刘华锋用过的大铜壶看到一拨一拨的台胞回乡探亲。(未完,

勐库小户赛茶区_勐库_茶区_


中秋过后的勐库依然酷热,好在一个夏天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空气通透洁净,很是惬意。

小户赛属于勐库公弄委员会,而公弄坐落在邦马大雪山伸向勐库坝的一条小山脉上,但是小户赛单独的名气已经很大。小户赛与公弄大寨隔着一条深壑,现在公弄大寨与小户赛已有土公路相通,土公路顺山绕约12公里,但雨季任然无法通行,车不能通行时,顺沟谷走小路一个半小时可走小户赛。小户赛有名是因为它有勐库面积最大的古茶园。双江目前古茶园保留的最多,保存的最好的当数小户赛村。研究双江茶叶历史,考察古茶园,小户赛是个不能不去的地方。

小户赛现有200多户人家,由三个寨子组成,一个汉族寨,两个拉祜族寨,三个寨子连排等坐落在邦马大雪山主峰的半腰上,汉族寨与两个拉祜族寨相距约一公里。小户赛背后的高峰便是邦马大雪山,野生古茶树最集中的那片茶林就在其上,从直线距离计算小户赛到野生茶王树距离比大户赛近的多,但小户赛背后的山太陡,峭壁耸立,难以攀登,所以人们去邦马大雪山看野生茶林一般都从大户赛走。小户赛人早就知道寨子背后的大山原始森林里有许多野生茶树,自古以来就将寨子背后的大山称为大茶山。大茶山上有两条水量很大的溪流从山顶流下来,一条穿过寨子,一条从寨子旁边流走,小户赛人将这两条溪流分别取名叫茶山沟和茶山河,这个叫法从先辈留传下来不知有多少辈了。

小户赛是双江最典型,最客观的古树茶,走进小户赛放眼望去,树围超过一米的古树茶房前坡上随处可见,双江悠久的种茶历史在这里真是而鲜活地展现着。

小户赛在清朝初年还没有汉人居住,拉祜族明朝初年已定居在小户赛,拉祜族在没来之前,小户赛,公弄一带是布朗族居住。

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名族。云南无论何处只要有上千年的栽培型古树茶,追根寻源,总与布朗族有关,最早在小户赛种茶的布朗族。从小户赛现在留存下来的几十株特大的古茶树来看其树高、树幅、树围都超过冰岛村的茶王树,《双江县志》记载,冰岛村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从西双版纳引入茶种开始种茶,傣族进入双江的时间比拉祜族进入双江的时间晚得多,在傣族还没有进入双江之前,公弄、小户赛一带的布朗族,拉祜族早已经在人工种茶,从名族迁徙的时间来看,小户赛种茶时间比冰岛还要早,说勐库种茶历史始于1485年傣族土司从西双版纳引种至冰岛是不准确的。

小户赛背后的山巅上原始森林里就生长着成林成片的上千年的野生茶树,逢暴雨时落在地上的野生古茶树的茶籽顺着山水冲到小户赛都有可能,小户赛茶山和两岸的悬崖上现在也能找到野生茶树的身影,从小户赛到山顶的野生茶林仅2个多小时的路程,居住在公弄、小户赛一带的布朗族、拉祜族将野生茶树引为家种是很容易的事,说小户赛的茶籽都是从冰岛村引来的令人有点不可信。

小户赛的汉族村寨仅有100多年的历史,清道光年间汉人陈忠德带着家眷从与小户赛隔河相望的豆腐寨迁来,在离拉祜寨约一公里的地方搭起竹棚住下,随后又有杨姓,李姓,唐姓的汉人迁来小户赛,汉族寨慢慢形成。拉祜人将汉人居住的寨子称为以寨,意为最里面的寨子。

光绪年以前,小户赛汉族不多,汉人还要帮拉祜人种地、盖房子,汉人和拉祜人和睦相处,拉祜人不排斥汉人。小户赛背靠大山,溪流丰沛,汉人在寨子下面的荒坡上开了一些水田,粮食够吃了。拉祜寨早已有茶园,汉人们也想有茶园,汉人们向拉祜头人们送米、送酒换得开山权,汉人们在自己住的寨子边烧出一片坡地,建起了茶园。

小户赛拉祜族居多,占总人户的70%,拉祜族住在梁子寨和洼子寨,这两个宅离的很近,小户赛面积最大、年代最长的古茶园大部分在这两个寨。梁子寨的古茶园是勐库也是双江保存的最好的,树围都超过1米,树高超过5米的古茶树成林成片的至少还有300亩以上,有十多株古茶树树围都已经超过150厘米,树幅宽展,根扭盘枝那形态不是两三百年就能长成的,那应该是明代或者更早时期种的茶树,小户赛虽然交通不便,但因古茶园面积大,双江的大茶厂和昆明的茶老板春秋两季都在梁子寨定点收购这片古茶园的茶。

梁子寨是个很有特色的古茶村,几乎家家户户门前房后都有古茶树,碧绿叶茂的古茶树围着一排排房屋,说不清到底是寨子建在茶林里,还是茶树种在寨子里。梁子寨的拉祜人白天闻着茶香劳作,夜晚枕着茶香入眠,他们尽享茶叶带来的福分,年年卖茶得收入。

小户赛的另一处大茶园在茶山河附近,从梁子寨到到茶山河有条古道约3公里长,古道的两边的地里尽是茶。这一路的茶园有1958年以后种的,也有民国时期种的,民国时期种的茶树主干已有小碗口粗,但这些老茶树已经被矮化过,粗矮的树桩上,发出大蓬大蓬的嫩叶嫩芽,一个个芽头紧实绒亮,让人一见就喜爱不已。小户赛的这片古茶园面积太大,走三个小时也走不完,茶园往上已经连接到原始森林,往下接到山脚的水田边,茶山河沿岸的土埂上也有不少的老茶树,因被荒木野藤包围,已无法进去采摘。

小户赛古茶园留下来的较多与它的交通不便有很大的关系,河水阻道让小户赛福祸皆得,滚岗河,茶山河从邦马大雪山上流下来,一左一右一前一后将小户赛的三个寨子隔在中间,进小户赛的大路小路都要经过这两条河,每逢下雨,河水流量加大,人与骡马难通过,六至九月雨季,土公路泞烂连汽车也无法进去,两条河的阻挡减慢了小户赛老茶园改造的速度。

两条河虽然让小户赛出行有些不便,但小户赛人对这两条河都情深意恋,河水让小户赛的水田永不干涸,不下雨时两条河清澈透底,清洁得可以直接入口。

茶山河发源于邦马大雪山野生大茶林生长处,邦马大雪山那棵世界茶王送给世界的第一股清香就在茶山河甘冽的涧水中。

茶山河干季时水面不宽,仅五六米,河水清澈见石,浪花都带着浅绿色,河上有一小桥,小桥用几棵大树的树干扎成,很古朴,很稀奇,远看有种“古木波上卧,蔓藤挂水中”的韵味,站在小桥上,抬头往上看是邦马大雪山的原始森林,往下看是茶园、竹林和梯田,桥下的水是从世界茶王、千年古茶林处流来,这水当是天下茶水第一源,来到茶山河无论如何也要捧上几口清凉的河水喝喝,饱一饱口福。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勐库西半山丙山茶区


勐库西半山丙山茶区勐库两山对峙分为东半山和西半山,西半山若以公弄为中点,往北顺着邦马山脉向上走分别是大户赛、懂过、坝卡、冰岛,往南顺着山脉往下走便是邦骂、丙山、邦改。丙山、邦骂都是勐库西半山主要的产茶村,勐库的高产新式茶园最集中连片的就在丙山大寨丙山寨和邦骂寨。丙山、邦骂都是老寨子也留下了不少古茶园。丙山1960年以前叫邦丙,是邦骂与丙山的合称,又因与小黑江沿岸的邦丙乡同名,后改称丙山。丙山是一个行政村,村委会下辖邦骂大寨、丙山上寨、下寨、滚上山等几个山村。丙山村委会的几个自然村水田很少,地里种的几乎都是荼,这个寨子的茶园连着那个寨子的茶园,中间无空地,也不知哪里是分界线,丙的新荼园有上千亩修剪得很整齐很好看,等髙的茶地一层层一块块阶梯状铺展,远远望去,茶园表层密密的嫩芽朝天直立,嫩叶在上,看不见老叶粗杆,那是新式高产茶园特有的形表势貌。邦骂大寨是丙山村委会的一个大自然村,有130多户人家,大多为汉族,邦骂大寨离公弄大寨很近,相距仅4公里,1950年以前邦骂归公弄区公所管辖。邦骂大寨现汉族人户居多,但清道光年以前邦骂是个纯粹的拉祜族寨,汉人清咸丰年才迁入邦骂。汉人没来邦骂之前,拉祜族已在邦骂种过茶,邦骂大寨竹棚洼子还有20多棵大茶树没被矮化过,长得有四五米高。村里的汉族老人说他们的祖先迁来时,那些大茶树已在,那是拉祜族住在邦骂时w种下的,清光绪年间邦骂已有10多户汉物人,到光绪末年拉祜族迁走,邦骂成为汉族寨。1904年双江改土归流,随后大量汉人迁入勐库,邦骂又迁来不少汉人。1908年至1928年在彭锟倡导下双江大规模地扩栽茶园,邦骂在那段时期至少扩栽了500茶园,这些茶园现还保留着,从邦骂到勐库坝子有条古道,古道两边都是老茶园,邦骂大寨的70岁以上的老人们还指得出哪块茶园是他爷爷或父亲种邦骂古茶树下的,哪些是七十年至一百三十年树龄的茶园。邦骂大寨背后是座小山,翻过小山便可看见对面山的小户赛、豆腐寨、三家村等,站在山顶往下看是个面积很大很陡的大斜坡,斜坡地里全是茶园,这就是邦骂著名的大撇坡茶园。大撇坡茶园是邦骂现在保存下来的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园,现在至少还有300亩,根据村里的老人们的回忆推算,那是1880年至1945年间种的。邦骂大寨还有几位老人是地主、富农的后代,他们还能准确地说出大撇坡茶园里哪几块是自家祖上种下的。邦骂大寨过去做生意的人多,出过许多富户,1953年被划为地主、富农的人数远远多于公弄、小户赛、大户赛、邦改等寨子,七十年前邦骂的大户人家的大瓦房盖得比公弄的黄议长家的还气派,王家、刘家、张家杨家,都曾是邦骂有脸面的大户。邦骂大撇坡古茶园王家光绪初年已到邦骂,开得许多山地又种了不少茶园,到民国初年王家已有很厚的家底。1920年前后几年,王家四兄弟合作做茶叶生意,大哥王田仲、二哥王田采负责销售,弟兄俩结伴跑临沧博尚、缅甸麻栗坝,老三、老四则在家负责原料收采、加工,1949年以前王家的茶园在村子里是最多的,仅王田仲家每年春茶发时要请30多个帮工摘茶。刘家也是人多势大之家,刘家四兄弟都是身强体壮,刘发从、刘发甲、刘发科个个都随马帮去过缅甸麻栗坝。麻栗坝的茶价比博尚高,跑麻栗坝能换到洋铁锅、洋布,洋锅、洋布驮回来到沧源岩帅就可卖掉。张家两兄弟张东福与张二非常勤奋,做茶叶生意各有各的招,哥哥张东福求稳将自家做的茶卖给公弄的黄议长,赚头不多,但奔波少、风险小;弟弟张二志向更大,不畏艰辛每年跑两趟缅甸腊戍,他想赚更多的钱要盖一座大宅院,还想当帮骂的首富。张二财运好,每跑一趟腊戍都能赚很多钱,那时勐库还没有钱庄和银行,张二将赚的钱藏在家中的两个大木柜里,并将两个大木柜拼成一张床,张二在家时夭天睡在钱柜子上,张二跑缅甸时便叫哥哥张东福来替他睡钱柜子,张东福说那钱柜子半夜会响,睡不着觉。张二辛劳过度遭疾病缠身,1945年最终病逝于那两个钱柜子做的床上。张二去世后不久,土匪来抢邦骂,张二留下的一妻一妾无力保住那两柜子钱,钱被土匪全部掳去,如今张二的钱柜子早已无踪无影,只有张二留在大撇坡丫口地势最高的那片老茶园今天仍叫张二茶园。杨家也是邦骂有钱有势的家族,杨发、杨有两兄弟八十年前就在邦骂当坐商,每年都有蒙化、下关、云县的商人来杨家收茶。杨发、杨有的爷爷来邦骂较得一片较好的地种茶,杨家那片地丙山邦骂寨的老房子盖得很有特色肥,茶叶产量高,长出来的茶芽头又肥又亮,味道特别好,每年都是老主顾来定杨家的茶,大撒坡上看上去最齐整、最茂盛的那片茶地就是杨家荼园。大撇坡大茶园留下了邦骂几大家族八十年前的许多故事,要了解邦骂1900年至1950年的茶史、茶话,大撇坡是一定要去的地方。(未完,

勐库西半山公弄茶区:公弄大寨


公弄是布朗族的世居地,是勐库最古老的村寨,是茶祖古濮人生活过的地方。公弄坐落在邦马大雪山伸向勐库的一条小山脉上,离勐库坝子约12公里,站在勐库坝的南勐河边就可看到公弄老寨的大青树。公弄的海拔在勐库西半山各村寨中不算最高,但公弄地理位置好,视野开阔,公弄人坐在家门口就能看到邦马大雪山的主峰了。

公弄大寨

公弄大寨是布朗族大寨,公弄20世纪50年代就被列入低产茶园改造区和新式茶园示范区,公弄的古茶树被砍去非常多,目前保存下来的300年树龄的古茶树已很少。

小户赛

公弄村委会另一个名气很大的寨子就是小户赛,小户赛与公弄大寨隔着一条深壑,现在两地已经有土公路相通,土公路顺山绕约12公里就可以到达。

小户赛现有200多户人家,由三个寨子组成,一个汉族寨(以寨),两个拉祜族寨(梁子寨和洼子寨),三个寨子连排等高坐落在邦马大雪山主峰半腰上,汉族寨与两个拉祜族寨相距约1公里,小户寨背后就是邦马大雪山,野生茶树最集中的那片原始森林就在其上,从直线距离算,小户赛到野生茶王树所在地的距离比大户赛近得多,但小户赛背后的山太陡,峭壁耸立,难以攀登,所以人们去邦马大雪山看野生大茶林一般都从大户赛走。

小户赛拉祜族居多,占总人户的70%,拉祜族住在梁子寨和洼子寨。这两个寨离得很近,小户赛面积最大、年代最长的古茶园大部分在这两个寨。梁子寨是个很有特色的古茶村,几乎每家每户门前房后都有古茶树,说不清到底是寨子建在茶林里,还是茶树种在寨子里。

滚岗河与茶山河是从邦马大雪山流下来的,一左一右一前一后将小户赛的三个寨子隔在中间,进出小户赛的大小路都要经过这两条河,河水阻挡减慢了小户赛老茶园的改造速度,才使这里的古茶树保留较多。

豆腐寨

豆腐寨是公弄村委会的又一个大茶村,现居住的全是汉族,有70多户人家。豆腐寨以前被小户寨的拉祜族人称为中户赛。

豆腐寨1950年还有100多亩清末民初种的茶园,1952年以后迁入的人户多起来,住房越来越多,老茶园被砍去一大半,如今才留下二三十亩,被房屋围在寨子中间。

豆腐寨在公弄一带是地势较低的寨子,往上走还有五家村和三家村,五家村地势比豆腐寨高,海拨接近1800米,而它上面还有三家村,相距1公里路,三家村是双江、勐库海拔最高的产茶村,海拔达到2000米,三家村不仅可以将西半山看完,还可将山下的勐库坝子尽收眼底。

三家村的古茶园就在村子前面,树与树相邻很近,人爬上树采叶可以不用下来直接攀枝到另一棵树上去,这片古茶园的茶树主干围径多在90厘米以上,树龄至少在200年以上。

勐库那赛普洱茶区


从东弄大寨顺公路前行约5公里便进入那赛村委会的地界,从那赛开始勐库东半山闻名遐迩的藤条茶便逐渐多起来,还留着藤条状的茶树,那至少是1965年以前种的茶树。那赛公路两边的坡地里都是藤条茶园,可看出那赛50年前已有很多茶园。

来到那赛,首先该看该去的寨子应是拉祜族古寨--小村。那赛年代最久、面积最大的古茶园大部分都在这里。小村有80多户人家,90%为拉祜族,拉祜人在寨子里大都讲拉祜话,他们说喝茶为腊夺,摘茶为腊盆,古茶树称腊吃。小村过去在交通要道上,从勐库坝子去博尚去临沧的古驿道从小村穿过,这条古道不知有多少年,古道原本在斜坡表面,现已被踩踏得如深沟。古道两边还保留有上百亩的古茶园,古茶树树围超过80厘米的很多,那是汉人还没迁来那赛前拉祜族种下的。

那赛有大面积的古茶园说明清朝时期那赛较安宁,没有战乱,拉祜人没有迁走,他们一直在那赛安居、种茶。

小村

小村景色很美,树多、竹子多,寨子中间有几棵三人合抱的古柏树,古柏旁边是大片竹林,一笼一笼的竹子摇摇曳曳不断地向古柏树弯腰点头,从高处看去,古柏的苍劲挺拔,翠竹的清秀盈柔相陪相衬构成了一幅刚柔兼有的灵动而鲜活的实景画。寨子里的拉祜人说,小村过去好看得很,五十年前,古柏树前面还有个很大的池塘,那塘子里的水清汪汪的,白天从水里可看见天上走动的云,晚上从水里可看见银光光的月亮,水塘边竹林很密,人进去都看不见,年轻人喜欢进去玩耍。

拉祜人在小村至少已居住了500年,那塘清汪汪的水是他们不迁不移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惜的是那塘清水现在已经消失,它的美只留在拉祜人的记忆中。小村散发着古茶树的气息,凡是老房子老屋基,前前后后都有古茶树,古茶林里备有竹梯,是供采茶用的,老屋旁边的古道很宽,顺着古道往山上走2公里还能看到不少已和树林杂生的古茶树,寨子里的拉祜人已说不上是哪辈人种的,那应该是五六代人以上的事了。

小村的古道见证过勐库茶早期的兴旺,1950年以前,勐库坝子及四排山的营盘、邦木、邦协的人去博尚卖茶都要从小村这条古道上走,从博尚、云县、大理来勐库坝子买茶的商人马帮也要走这条道,小村既是马帮、商旅歇脚休息的地方,又是商人们收购茶叶的一个站点。从小村到博尚只有3个多小时的路,小村的拉祜人种下那么多的茶园,这和小村所占的交通优势有点关系。

小村现有七八户汉人,从汉族老人口述得知,汉人迁入小村已有120年左右。最早来的汉人为余姓和陈姓两家,迁来小村的汉人主要靠种地和种茶为生,没有用烤酒卖的方法将拉祜人的茶园和田地一点一点地换去。汉人和拉祜人和睦相处,相扶相帮,那户姓陈的汉人还出资修路架桥,深得拉祜人的尊敬。小村的拉祜人失地的很少,迁走的不多,1950年还有30来户。从小村沿古道往山上走3公里便是正气塘村,正气塘村是个汉族寨,现有30多户人家。正气塘村过去叫瘴气塘,传说几百年前此地有个水塘,水中藏有一大莽,天阴时那大莽常吐黑雾,令人惊悚,疑有瘴气,便将此塘取名瘴气塘。瘴气塘在临沧进入双江的古道边,彭锟1903年进双江剿办拉祜族起义时在瘴气塘扎过营、住过兵,彭锟为避邪气将瘴气塘改名为正气塘。

正气塘

在彭锟未来扎营之前,正气塘有拉祜族居住过,拉祜人在正气塘居住时已种下许多茶树,拉祜人种的茶树今天还留下几十亩,茶树的主干已长得比大碗口还粗。1903年以后拉祜人从正气塘迁走,汉人们迁了进来,汉人们也接着种茶树。正气塘热闹过,因正气塘在大路边,上临沧下双江的马帮都要经过正气塘,一姓刘的汉人便在路边开了一马店为来往马帮商旅提供食宿还兼卖些小杂货,过往行人将刘家马店称为刘家铺子,将马帮歇驮的地方称为歇马场,马帮过往时都要在正气塘歇晌,正气塘的人会从赶马大哥那里听到不少奇闻轶事。

正气塘的汉人们卖茶很方便,从正气塘到博尚街3个小时就可走到,早上出发天黑前就可转回家来,若是不想去博尚卖茶,就将茶叶摆在门前,有马帮过往时也会将茶叶买去。正气塘因在古道边,也常被土匪光顾,1945年至1948年间就多次遭土匪抢,到1949年时正气塘已很衰落。新中国成立以后临沧到双江通了公路,正气塘的古道上听不见马铃声了,刘家铺子也随之歇业迁走,慢慢地正气塘就变得清寂无声,很少有外地人进去了。

那赛大寨

正气塘在小村的上边,那赛大寨则在小村的下边,小村坡脚有条水流湍急的小河那赛河,河上有座大石桥将河两边的古道连接,过了大石桥走10多分钟就到那赛大寨。古道从那赛大寨穿过,将那赛大寨分为上下两个寨,两个寨鸡犬相闻,相距不到100公尺,古道上方的寨叫上寨,古道下方的寨叫下寨,上寨下寨都是汉族寨,两个汉族寨的老人们都说,汉人没迁来之前,那赛大寨有佤族人在此居住过

最早迁来那赛大寨的汉族是董姓人家,从景东迁来,董家在那赛已有8代了。董国顺老人今年已有77岁,他记得的最老的长辈便是他的爷爷董生芹。董生芹在那赛是靠养马富起来的,是一百年前那赛的养马专业户,他最多时养了100多匹马,他不仅卖马,还用自己的马组成马帮替东半山各个村的人驮茶叶、驮六子去博尚、去云县、去缅甸。董家后人说董生芹身材高大、身体结实,尤其是他那两条腿又长又粗,走一步别人需走两步才能赶上他,乡里人送他一个外号叫四大脚。从他的外号便知这是一个靠勤劳吃苦发起家的人。

光绪末年董生芹已是那赛的富户,他捐了很大一笔钱与陈家、李家一道在那赛河上建了那座大石桥。那赛河水量很大,水流湍急,一到雨季从勐库坝子去博尚的路便被河水阻断。石桥建成后,勐库坝子到博尚全年无阻,石桥用5柱大石条拼排搭成,每柱大石条长415厘米,宽43厘米,厚30厘米,整个桥面宽250厘米。五十年前石桥上还有刻花护栏,桥两头还有石狮,河边还搭建有亭篷供人休息,如今除了5柱大石条横在河面上,其余的建筑都已荡然无存,那赛河上现已有了公路桥,但那赛村委会几个寨子的人来来往往下地做活依然要从石桥上过。一百多年过去了,几个寨子各个民族的村民对当年捐资修桥的人一直心存敬意与感激。

那赛大寨到小村的古道两旁分散着不少老茶树,从树形上看,过去留的都是藤条茶,从树龄上看,比小村拉祜族寨的要小一些,应该是汉人们在民国初年种下的。

那赛村委会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新种了2000多亩高产茶园,白花树村是新茶园最多的寨子。现在白花树村、小村都有茶叶初制所,那寨董家的后人依然情系于茶,在那赛办了一个茶叶加工厂,其产品在昆明颇受欢迎。

著名普洱茶产地双江勐库冰岛村


“勐库”,就字面而言,丝毫看不出这两个字与茶有什么关系,但到了勐库,就不得不承认这个处所与茶密切相关。

勐库是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的一个镇子。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天,出产队长放置父亲赶着马帮到勐库去驮茶籽。当时我还小,只知道勐库离我家很远,因为父亲往返一趟用了差不多10天。驮回的茶籽被秧在箐边的地皮上,发芽了,长叶了,就分给各家各户去栽种。因此,在我的记忆里,勐库就是茶库!

“冰岛”,一个很冷的名字,却被茶界炒得很热。其实,“冰岛”与冰无关,与岛也无关,它是勐库镇的一个村子。“冰岛”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是文字工作者故弄玄虚,将“丙倒”译成了“冰岛”。

冰岛,茶人向往的处所,茶商惦念的处所。云雾间是起伏的山峦,山峦间的条条溪流汇集成南勐河,滋润着千古茶园,哺育着居住在这里的拉祜族、佤族、布朗族等各族人民。

我曾看到一份资料,说冰岛是最早进行人工栽培茶树的处所之一,是勐库大叶种茶的主要发源地。在冰岛发现的古茶园,现存干径0.3米到0.6米的古茶树有1000余株。冰岛产茶的汗青悠久,有文字记载的时间为明朝(公元1485年前后),而无文字记载的传说早于明朝。

500多年来,出格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冰岛古茶园的茶种直接或间接向大叶种茶区传布,仅云南省临沧市就形成了60多万亩规模的茶园。勐库大叶种茶条索肥厚、回甘悠远、营养丰硕,多次被全国茶树良种委员会评为中国传统茶树良种,被中国茶叶界权威赞为“云南大叶茶正宗”、“云南大叶茶的英豪”。

在冰岛,我见到了许很多多大茶树,有的在村口,有的在地边,有的在路旁,有的就在农家小院里。当时老茶树正逢春发芽,那新发的茶叶片大,色绿,一芽四叶还很柔嫩,不像有的茶种一芽二叶就已显老。

走进一户农家,主人很客气地生起柴火,烧开山泉水,给我煨泡罐罐茶。主人煨的是去年留下的晒青谷花茶。晒青谷花茶,就是在稻谷开花时,将采回来的鲜茶叶在锅里炒一炒,然后揉捻成条,再经太阳晒干而成的茶。这茶叶油润褐黑,显然是颠末自然发酵了。主人将陶罐置于炭火之上,不竭地翻抖,那烤茶的清香味也扑鼻而来。更为出色的,是主人将滚沸的清泉注入陶罐的刹那,只听“噗”的一声,那茶叶连同浮沫一起涌上罐口。主人只需对着罐口轻轻一吹,那浮沫就已飘向罐外。当我手捧玻璃杯啜饮这蜜黄色的茶汤时,柔和的香气已经溢满整个房子。

冰岛茶与大自然相生相伴,其汤与清泉的甘洌互相关注,其香也自自然然,不事张扬。也许是谷花开时果也熟的缘故,第一口,尝到的是一股让人难以抵挡的苦涩,几秒钟后便觉回甘向整个口腔扩散,再喝时,就尝到了微微的果香。

言谈间,一罐茶已经历二十泡,那茶汤居然还澄黄发亮,滋味醇浓,没有衰败的迹象。“彩云之南有嘉木,造化天成普洱茶。”倘若“茶圣”陆羽能品到此茶,也必然会为之感动吧!

勐库普洱茶的普洱茶特点


勐库普洱茶的普洱茶特点:勐库大叶种茶条索肥厚、芽峰显豪、滋味浓郁、回甘悠远、内含物质丰富、水浸出物高,是制作普洱茶的最好原料,被誉为“普洱茶之味精”。因地处高山密林,原料采摘艰难,故产量极少。

勐库大雪山位置:双江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澜沧江和小黑江交汇于县境东南而得名。1985年6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双江县。全县国土面积216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6.2%;辖4乡2镇72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两个农场,总人口16.5万人,有少数民族23个,占总人口的44.4%。北回归线横穿双江县城,境内最高海拔3233米,最低海拔670米,地貌高差悬殊,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有“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亦不谢”之说,是北回归线上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

全县有茶叶面积8万多亩,其中百年以上的栽培型古茶园达2万多亩,年产茶叶4000多吨。优越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气候条件、优质的原料基地、天然的存储仓库,孕育了“勐库普洱茶”和“天下普洱第一仓”的知名品牌。

1997年3月20日,勐库镇公弄村委会五家村农民张正云等到大雪山采药时,发现大面积野茶树林,植株最大的2—3人才能合围,鲜叶采摘加工后当栽培茶饮用,茶味比家种茶稍有不同。同年8月,豆腐寨村农民唐张进等3人,又看到大雪山同样的野生古茶树群,其中最大的1棵基干围粗3.25米,胸围3.1米.这棵最大的野生古茶树,后被科考组命名为1号野茶树。9月,县文化局、勐库镇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进行初次调查,并拍摄照片。同年10月22日,双江自治县人民政府组成有关部门参加的22人调查组,前往野生古茶树群作进一步调查。10月286,调查组上报《调查报告》及《古茶树分布区域田》。调查认定勐库野生古茶树分布总面积1.2万多亩,平均每亩分布6株,单株茶树基圃1号3.5米,2号树2.9米,3号树2.5米,分布在海拨2250—2750米地带。

1998年3月,临沧地区行暑组织地县林业,农业、茶叶、财政、广播电视等单位,行署副专员陈勋儒,地区农业局长张涛、双江县副县长张华亲自带领44人组成的调查队伍,深入大雪山,对茶树的分布情况、形态特征作初步调查,地区行暑茶叶办公室农艺师李太伦在《云南茶叶》1998年总第76期刊文《双江县野生古茶树群落调查报告》,初步认定面积为373公顷。野生古茶树群落,一是分布海拔高,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茶树生长的最高海拔,野生茶树具有极强的抗寒性等抗逆力。二是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面积大,并建议切实加强保护,和加强对野生茶种资源的调查、收集、开发利用工作。此后,勐库林业站安排职工金会平专门负责对勐库大雪山古茶林的管理保护工作。自此之后,有人纷纷撰文宣传这一新发现,社会各界都对这一发现较为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

为查清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的地理位置,环境生态,野生茶树的生化成分,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自然资源,并对其保护.对野生古茶树群,除县内有关部门及地县组织初步调查外,县人民政府对此先后作了详细考察的大量工作.

2002年9月20日,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向临沧行署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提交《关于对双江自治县勐库古茶树群落进行科考鉴定实施方案的请示》.10月,县茶叶创新办张远来撰文《双江自治县勐库古茶树的发现与保护利用开发建议》,《勐库古茶树的发现与保护利用

开发的思考》.2002年11月28日,中共双江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勐库古茶树群落科考鉴定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组织实施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的科考鉴定工作。

2002年12月5—86,由县人民政府组织,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茶业协会、临沧地区茶业协会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野生古茶树考察组,对双江自治县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进行了现场考察、调查和采访,结合当地群众提供的相关资料,经充分分析研究,对勐库野生古茶树分布,环境生态、树龄形态特征得出科学结论。12月9日,在县招待所会议室召开科考鉴定汇报会,并形成会议纪要.10日,作出科考鉴定总结,同时由科考组成员张建邦向省创新办主任书面汇报考察结果,鉴定会议纪要全文为:

1、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地处双江自治县西北大雪山中上部,地理座标为东径99°46′,—99°49′,北纬23°40′—23°42′,分布面积约12000多亩,海拔高度为2200—2750米.群落所处环境条件和植被主要特点是:

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的植被类型属于南亚热带山地季雨林,其主要标志:①板状根较发达(樟科、壳斗科);⑦木质藤冠群落十分显著(如南五味子属);③附生植物丰富(兰科、杜鹃花科和蕨类等).群落结构:主要建群树种为木兰科、樟科。壳斗科的种类并构成了一级乔木层;二级乔木层以勐库野生古茶树为优势.此外有五加科、茜草科、桑科等;林下大面积箭竹全部枯死,草木层主要有荨麻科等.在调查地块内,古茶树整个群落是原生的自然植被,且保存完好,未受人类破坏,自然更新力强,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在云南省内保存如此完好原始植被实属少见,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和保存价值,是珍贵的自然遭产和生物多样性的活基因库.

2、考察组对大雪山中部的大平掌近二平方公里的地块内,有代表性的25株大茶树进行了形态特征的测量、观察和标本采集,野生茶树(包括自然繁衍的植物)的生长密度平均为一个样方(62平方米)达到19株,其中直径大于25厘米的有8.3株,小于10厘米的有10.4株,达到构成植物自然群落的密度要求.25个样株茶树高度为4.3—30.8米,树幅2.0x16.2—2.0x18.6米,胸围0.42—3.1米(胸径0.13—1.0米),最低分枝高度1.0-5.7来,均是典型的乔木型茶树.根据树体高幅度、树干粗度与云南已知同种野生大茶树比较,以及参照当地居民世代推测,树龄在千年以上。

3、根据对1号大茶树的观测,树姿为半开张,叶片水平状着生;墩枝及芽体无毛,平均叶长13.7厘米,叶宽6.3厘米,叶片椭圆形,叶色绿有光泽,叶面平,叶尖渐尖,叶基楔形或半圆形,叶质较脆,叶齿锐密,叶缘有近1/3无齿,叶脉9-10对,叶柄、叶背、主脉均无茸毛.鳞片3-4个,呈微紫红色,无毛;芽叶基部紫红色;尊片5个,绿色无毛;花冠平均直径4.0×4.5厘米,花瓣薄软,白色、无毛,雌雄蕊比低,花柱长0.7厘米,柱头5裂,裂位1/2—1/3,子房5室,密披绒毛.根据这一植物学形态特征,在分类上属于山茶科、山茶属、大理茶种Camelliataliensis(W.W.Smith)Melchior。

4、勐库野生古茶树是一个野生茶树物种,在进化上比普洱茶种Camelliasinensisvar.assamlca(Masters)Kiramura(包括若干栽培品种如勐库大叶种等)原始。具有茶树一切形态特征和茶树功能性成份(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可以制茶饮用;由于所处海拨高,抗逆性强,尤抗寒性强,是抗性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宝贵资源。

5、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是目前国内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大理茶种群落,它对进一步论证茶种原产于我国云南以及研究茶树的起源、演变、分类和种质创新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双江自治县是茶树起原中心之一。

6、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勐库野生古茶树的利用价值和开发途径,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建议继续进行下列工作:①基本查清野生古茶树在全县的分布区域和数量;②2003年春季,采集野生古茶树和勐库大叶种一芽一叶鲜叶,分别制成茶样的生化分析样,进行审评、分析和比较,以确定野生古茶树的适制性、品质特点和商品价值。

7、野生古茶树是云南省林业厅公布的珍贵树种之一,要采取全封闭式加以保护,加大管理投入.在有效保护群落的前提下,做到有计划。有控制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严禁乱砍乱伐滥采,如需扩繁,应采用异地短穗插法繁殖.考察鉴定委员会主任:虞富莲;副主任:闵天禄。

勐库西半山—公弄布朗族古寨茶区


说勐库茶得从公弄说起,看勐库古茶树、研究勐库茶叶历史第一个应去的地方就是公弄。

公弄,是布朗族的世居地,是勐库最古老的村寨,是茶祖濮人生活过的地方。

公弄坐落在邦马大雪山伸向勐库坝的一条小山脉上,离勐库坝子约12公里,站在勐库坝的南勐河边就可看见公弄老寨的大青树。公弄的海拔在勐库西半山各村寨中不算最高,但公弄地理位置很好,视野开阔,站在公弄寨的寨头往下看可将勐库坝览尽,往远看可看见大户赛、懂过和东半山的坝糯、那蕉,公弄人坐在家门口就可看见的最高的山便是邦马大雪山主峰段。公弄在邦马大雪山的巨臂上,被邦马大雪山抬举着、护佑着,布朗人在公弄一带与世无争地生活了几千年,从没遭遇过大灾大难。

邦马大雪山是世界茶树发源地核心区域,邦马山主峰段的原始森林中现还生长着上万亩野生古茶树,世界茶王便巍立其中。公弄古寨与邦马山主峰近对相望,公弄的布朗人世世代代就和邦马山的古茶林相望相守、相生相息。

布朗族古称濮人,是勐库最早的居住民,濮人是最早进入邦马山采集狩猎的族群,最先发现邦马山原始森林中有野生茶树,最先采集邦马山野生茶食用,最早将邦马山野生茶引为家种的必然是公弄布朗族的先祖古濮人。

勐库地形奇特,被东西两条海拔3000多公尺的大山脉屏夹,直到一千年前这里除了少量濮人活动生存,还没有其他族群迁入。勐库气候温暖,两条大山动植物繁多,水源充沛,布朗族(濮人)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到如今一直都在邦马山活动生息。野牛大茶林就在他们的视线中,用竹筒煮茶水喝那是布朗族还在以狩猎为主要生存方式时已懂的事。将邦马山的野生茶引为家种那是布朗族开始刀耕火种、搭窝棚为家时已有的事,公弄布朗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茶树原产地,守在野生大茶林旁边,野生大茶树的树枝曾是公弄布朗人搭窝棚时用过的材料,公弄布朗人要人工种茶用不着去缅甸、去西双版纳引茶种。

自傣族明朝初年进入双江后,勐库的布朗族曾被勐勐傣族土司统治过几百年,布朗族与傣族交往较多,又都信仰小乘佛教。布朗语和傣语相互借用、代用的也多,所以公弄地名有两种译法,译为傣语,意为大山上的寨子,译为布朗语,意为敲大鼓的寨子。

到过滇南、滇西南山区的人都知道,凡少数民族的古寨寨头或寨子中央都有一棵或数棵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树,是村民们供祀的寨心树,又称为神树或竜树。公弄是古寨,寨子头自然也有神树,那是一棵6人才能合抱的大青树,这棵千年大树是公弄的寨心树,也是公弄人供奉的神树。公弄的布朗人认为神树可以保佑全寨子的人平平安安、无灾无忧地过日子。布朗族既信佛教也信自然神,相信万物有灵,万物有神,曾在森林中生活过几千年的布朗族,自古就懂得要爱护自己居住地方的生态环境,公弄寨子后面还有一大片竜林,公弄人从不去砍伐竜林中的树木,每年都要举行祭竜林的活动。

公弄是布朗族大寨,在双江、在勐库很有名,但双江以外的人若不从事茶业对它知之甚少,对公弄这个地名很熟悉的便是国内一些研究茶叶品种的专家,中国茶科所和云南省茶科所都曾将公弄定为勐库大叶种的培育基地,云南省10多个县及省外许多茶区都有从公弄引去的茶种、茶苗。

公弄1950年以前已是勐库很有名气的产茶大寨,茶园面积至少已在2UOO亩以上。1954年双江县茶叶站在公弄设点收茶,当年收得茶叶62747市斤1995年更收得90000市斤。这茶全部采自1949以前种的茶园。由此可看出公弄1949年以前茶叶面积已非常大。

公弄20世纪50年代就被列入低产茶园改造区和新式茶园示范区,公弄的古茶树被砍去的非常多,目前保存下来的300年以上的古茶树已很少。现在保存下来的古茶树最大的一棵树围达220厘米,可以和勐海南糯山、澜沧景迈山的茶王树比肩媲美,而寨子用的老人们说,像这样大的茶树1950年以前有二三十棵,公弄人摘茶过去都要架竹梯爬上树去采。1950年以前公弄寨的人无论布朗族还是汉族家家户户都有茶地,有的人家的大茶树一人上去摘一天鲜叶还摘不完。

公弄原是个纯粹的布朗族寨,清道光年以前还没有汉人迁入,清咸丰年间汉人开始迁来公弄寨,到1904年双江改土归流时公弄已有10来户汉族。

勐库古树普洱茶口感怎么样_勐库十八寨普洱茶特点


提及勐库茶,茶友首先会想到冰岛古树茶!毫无疑问,冰岛茶已为古树茶的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勐库茶区熠熠生辉!直言无讳,冰岛五寨的古树茶无论是从生态环境,树龄大小以及新茶的口感滋味,都能代表勐库乃至临沧整个茶区古树茶的最高水平,但是在勐库并不是每个古茶园的古树茶都是“冰岛味”!

排除冰岛古树茶的独特性,在勐库十八寨当中,较为出名的还有西半山的小户赛、大户赛茶区,懂过茶区,坝卡甲山一线,东半山的那赛那蕉茶区,坝糯茶区等等,每个茶区或多或少都分布着不同数量的古茶树,而这些古茶园所产的茶又有什么共性呢?

首先古茶园生态环境良好,古树摩肩接踵,茶林成片,海拔基本1800m左右,云蒸霞蔚,古茶树不用担心农残的困扰病虫害的骚扰,有的只是在三月的早春,将片片鲜叶采入篓中,在打造成饼,而勐库的古树茶更多的应该叫做上天赐予拉祜族的礼物!

勐库的古树茶,虽然都是大叶种,但是形态相对较多,比如勐库东半山的古树茶就以藤条茶居多,因此要以外形来判断是否是勐库古树茶是相对有难度的!

勐库所产古树茶,茶饼大都有蜜香,花果香,其茶茶汤黄中泛着淡淡的翠色,明净透亮,便是投放在做的茶,汤色依旧没有浑浊感,且茶汤内白毫翻涌,内质清晰可见!

另外勐库的古树茶,耐泡度极高,当然这也是古树茶较为突出的标志之一,所谓叶底有香,茶汤有味,不仅仅是耐泡度高,而且汤质醇和,压舌感足,一般13泡之外,均为甜汤,特别好的勐库古树茶,耐泡度在23-25泡左右!

而最具有标志性的是勐库古树茶香气与茶汤融合的度极佳,也就是茶友们经常描述的“汤在香中,香在汤中”,也就是说,勐库的古树茶茶香气内敛沉稳,而相对于勐海古树茶而言,勐库的古树茶“水路”相对“粗犷”,但茶汤入口,香高味足,汤感协调性高,留韵时间久,喉韵明显!原题:《纯正的都有这么几个特点!》

勐库西半山的几个寨子简介


豆腐寨

豆腐寨是公弄村委会的又一个大茶村,现居住的全是汉族,有70多户人家。豆腐寨以前被小户寨的拉祜族人称为中户赛。

豆腐寨1950年还有100多亩清末民初种的茶园,1952年以后迁入的人户多起来,住房越来越多,老茶园被砍去一大半,如今才留下二三十亩,被房屋围在寨子中间。

豆腐寨在公弄一带是地势较低的寨子,住上走还有五家村和三家村,五家村地势比豆腐寨高,海拨接近1800米,而它上面还有三家村,相距1公里路,三家村是双江、勐库海拔最高的产茶村,海拔达到2000米,三家村不仅可以将西半山看完,还可将山下的勐库坝子尽收眼底。

三家村的古茶园就在村子前面,树与树相邻很近,人爬上树采叶可以不用下来直接攀枝到另一棵树上去,这片古茶园的茶树主干围径多在90厘米以上,树龄至少在200年以上。

南迫老寨

南迫老寨是个拉祜族寨,过去有70多户人家,因海拔太高,交通不方便,2000年双江县政府决定南迫老寨整体搬迁至冰岛下边的公路旁,但迁到新寨后部分拉祜族人舍不得丢下老寨的田地、核桃林和老茶园,又有十多户迁回了老寨。南迫古茶树多,分布广,离老寨还有一公里便可看见森林里有连片的古茶园,南迫老寨还有上百亩古茶园,这个寨子的历史就不会少于500年,因为拉祜族人加工技术不行,加工的干毛茶卖不起价,拉祜族人大都将采来的鲜叶背到冰岛老寨卖。

地界老寨

地界老寨原有60户人家,因交流不便又靠近原始森林,2004年双江县安排整个寨子迁到公路边,但到2007年又有10多户拉祜族人家迁回老寨。地界老寨有五六十亩古茶园,拉祜族人每年可摘1000多公斤鲜叶卖给冰岛村的茶商。

坝歪老寨

坝歪老寨2000年之前有50多户人家,由于一个拉祜族大寨和一个汉族小寨组成,2004年县里安排全搬迁下山,但两年后有10多户拉祜族人又从山下新寨迀回山上老寨,山上的老寨有四五百亩茶园,这可能是拉祜人迁回老寨的原因。坝歪200年以上的古茶园几乎全在拉祜族寨,如今留下的不下100亩,汉族寨四周也有100多亩老茶园,看上去茶树比拉祜寨的小得多,那是民国年间种的茶园,从两个寨子的茶园便可看出拉祜人早于汉人在坝歪种茶。坝歪老寨海拔近2000米,又远离勐库坝子,在勐库算是交通极不方便的村寨。但双江县政府1958年至1965年间仍然在坝歪老寨发展了二三百亩茶园,可能因为坝歪一直没有茶叶初制所,茶园终究没能大规模发展起来。坝歪的茶园远远少于冰岛、懂过、大户赛等村寨,但坝歪1980年以后再也没有新种过一棵茶树,所以坝歪老寨100%的纯勐库大叶种,而纯正勐库大叶种的原料在双江售价要高于其他品种。

檽伍老寨

檽伍老寨2003年还住有35户人家,2004年双江县政府安排全寨搬迁至山下的公路边,政府拨款建起了糯伍新寨。寨子虽已搬迁,拉祜人到采茶的季节仍然回老寨采茶,糯伍还有五六十亩古茶园,茶树大小和坝歪老寨的差不多,应是和坝歪同一个年代所种。

糯伍茶在勐库颇有名气,但产量少,其价格与冰岛老寨的茶不相上下,买纯正糯伍老寨的茶比买纯正冰岛老寨的茶更不容易。

邦骂大寨

邦骂大寨是丙山村委会的一个大自然村,有130多户人家大多为汉族,邦骂大寨离公弄大寨很近,相距仅4公里,1950年以前邦骂归公弄区公所管辖。邦骂大寨背后是座小山,翻过小山便可看见对面山的小户赛、豆腐寨、三家村等,在半山的斜坡地里全是茶园,这就是邦骂著名的大撇坡茶园。大撇坡茶园是邦骂现在保存下来的面积最大的古茶园,至少还有300亩。,根据村里的老人回忆推算,是1880至1945年间种的。

丙山大寨

丙山大寨现是丙山村委会所在地,丙山大寨分上寨和下寨,上寨为汉族寨,有50户人家,下寨主要是佤族,有70多户,丙山大寨是个大茶村,村子四周方圆5公里都是茶地,老茶地、新茶地已连在一起分不出来。丙山在五十年代就有很大面积的茶园,1950年至1956年都没有新种茶园,现存的都是老茶园。

滚上山在丙山大寨在斜对面与丙山大寨隔河对望,滚上山这个地名听起来令人发笑,丙山大寨的人说这个地名的由来和一对相恋的青年男女有关,不知那年,山下寨子有一位姑娘不听父母的劝阻,决议要与自己相爱的人在一起,父母一气之下甩出一句话:“滚上山去!”从此这对青年就在此居住了。滚上山是个以汉族为主的村子,有86家住户。滚上山在邦改与丙山中间,邦改和丙山都有古茶园,滚上山也同样有。1958年至1980年滚上山同丙山、邦改一道种了大量的新茶园,茶籽从冰岛、公弄、邦木引来,全是正宗的大叶种。勐库人也懂得了好原料不能都流走,现在滚上山的新茶园的茶,老茶园的茶都交到丙山大寨有勐库几家茶厂设在此的收购点。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双江勐库东半山茶区普洱茶特点》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