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砖古茶山的介绍和它的普洱茶特点

发布时间 : 2019-12-17
蛮砖普洱茶 普洱茶蛮砖 普洱茶古茶山

【www.cy316.com - 蛮砖普洱茶】

蛮砖古茶山

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规则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经几代茶农的精心管理,至今仍年产茶叶万担以上。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

简介:位于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大茶山之间,蛮砖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地。过去蛮砖的茶叶年产量至少在万担以上,大部运往易武加工、销售。虽同列六大茶山,但以往一直不如其它茶区被重视,或许也因如此,茶区才得以保存较为完整。古茶林集中在蛮砖、蛮林二地,蛮砖有500余亩、蛮林有1000多亩,茶树生长较好、密度较高,每亩约100株以上,其中最大的茶树高3.9米,基径34厘米,树龄300年以上。少被采摘过度,所以目前蛮砖茶区的茶质还保持一定水平。

蛮砖古茶山东接易武,北连倚邦,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清代有茶园万亩以上,从磨者河边到曼林山顶六十里路沟沟壑壑都是茶。曼庄、曼林、曼迁、八总寨过去都是大茶村,各村产茶都在2000担以上。曼林的古茶园目前在勐腊县境内的五个茶山中保存得最好,有1000多亩成片的古茶园,其茶树树围大多在100厘米以上。

蛮砖山茶园虽多但茶号少,清末民初易武的茶号都到蛮砖茶山买原料,蛮砖茶农说:“易武七子饼一半是蛮砖茶。”蛮砖茶山有两个有名的大寨,一个是曼林寨,一个是曼庄村。曼林寨是蛮砖茶山茶园最多的寨,曼庄村是蛮砖茶山的中心大寨和人口最多的村。

蛮砖古茶山特点:相较其它古六大茶山,茶菁色泽较深;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口感厚质香滑、舌面微苦。口感香气较沉,不若曼撒、易武香扬,近年茶质表现仍在水平之上。

cY316.com延伸阅读

西双版纳十二古茶山之蛮砖古茶山(图文详解)


蛮砖茶山,为古六大茶山之一;其蛮砖,亦称“曼庄”“大寨子”的意思。

茶山地理:勐腊县象明乡南部,东部与易武茶区接壤,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左右。

古树产地:曼庄、曼林、曼迁、八总寨等。

茶区历史:蛮砖茶山位于拥有四座古六大茶山的象明乡(西双版纳唯一的彝族乡)。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属于古六大茶山之一。也是目前古六大茶山里保存较好的一座茶山,蛮砖茶山种植茶树历史悠久,清代时已有盛名,历史上茶园多,茶号少。茶叶产量万担以上,大部分运往易武加工、销售。

古树现状:蛮砖茶山古茶园零星的散落在曼林、曼庄两个村委会所属的原始森林里,这里森林植被较好,常年云雾缭绕,土壤肥沃。茶树基本没有矮化过,老树的数量保存很多,但也有部分古树茶在某些特定的时期被砍过头,茶树的生长海拔在1100左右,土壤为微酸性砂质黄土和砂质香灰土。

茶质特色:蛮砖古树茶芽叶肥厚、茸毛多毫显;干茶茶芽雪白、条索分明;蛮砖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其口感有别于其他五大茶山,蛮砖茶茶汤内含物质丰富、滋味浓郁醇厚,茶汤细腻,苦涩感比较均衡,舌根处微苦。香气持久、果香味显、喉韵悠长。为不可多得的茶中上品。

古六大茶山之蛮砖古茶山_在哪里_怎么样?


蛮砖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蛮砖的位置比较特殊,位于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大古茶山之间,蛮砖古茶山包括满林和蛮砖等地,蛮砖在清末民初年产茶量至少在万担以上,产茶量很大,但大部分运往易武加工销售,虽然位列六大茶山,但蛮砖古茶山一直不太受重视,也正因为如此,蛮砖古茶山历史上没有遭受过大的灾难,至今得以保存的比较完整。

蛮砖历史非常悠久,这里依旧尊奉孔明为茶祖,曼庄村在史书中称为蛮砖,崇拜诸葛亮的茶山人说,诸葛亮当年来六大茶山时在曼庄埋下一个铁砖,于是这里称为“埋砖”,后义演绎为蛮砖:另一个说法认为傣语中曼庄的意思为“人寨子中心之村”,因为曼庄过去是人们经常聚会商议解决各种事务的地方,故称“曼庄”。

蛮砖古茶山的茶园大部分集中在蛮砖和蛮林,蛮砖五百多亩,蛮林一千多亩,茶树生长的非常好,密度较高,最大的茶树高约3.9米,基径34厘米,树龄在三百年以上。

近几年来,古树茶风头之劲无出其右,茶叶涨价了,茶农自然高兴,有需求就有市场,很多古茶山都存在过度采摘现象,包括景迈和易武等茶区,近几年茶质都有所下降,汤水偏薄,蛮砖最大的好处是由于认识的人少,至今还没有出现过度采摘这个现象,所以目前蛮砖的古树茶还保持着一定水平。

蛮砖所产古树茶,与曼撒古树茶类似,茶箐色泽较深,品饮时,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口感厚质香滑,舌面微苦,滋味醇厚,厚重感明显,香气较沉,不像易武地区香气高扬,蛮砖古树茶有厚重感,香气如有重量,近几年品饮表现依然非常高,所以如果茶友想存点茶,蛮砖古树茶是非常不错的选择,目前看来,内质没有明显下滑趋势,有后期转化价值。

攸乐古茶山介绍和其普洱茶特点


攸乐古茶山,现今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所辖区域,是历史上著名的“古六大茶山”之一,四面分别与景洪市勐养、勐罕、景洪镇,勐腊县勐仑、象明等乡镇相接,海拔在575-1691米之间,地处北热带、南亚热带气候的山区,年平均温度18-200C。气候条件优越,生物资源、土地资源丰富。境内生长着种类繁多的珍稀动植物,适宜种植多种热带经济作物。古茶园土壤属砖红壤性的红壤,有机质含量较高,pH值在5.1—5.7之间,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基诺乡土地总面积622.9平方公里,其中国家自然保护区、国有林53万多亩,占全乡总面积的57%,是典型的纯山区农业乡。古茶园面积2900多亩,新式台地茶园面积7299亩,采茶面积9260亩,2004年干毛茶总产量330吨,单量34公斤。

攸乐古茶山种茶、制茶、贸茶历史悠久,史籍记载,清朝雍正年间(1729),普洱府曾在基诺山设置管理古“六大茶山”的攸乐同知,派五百兵丁驻防。清末年间,古茶园面积有1万亩左右,几经沧桑,至今大部分被毁,古茶园荒芜面积达70%以上,全乡现存古茶园面积只有2900多亩。古茶树、古茶园在海拔1 100-1 500米之间,土壤砖红壤和红壤之间,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较高,有机质含量高。大部分为林茶混交林,属云南大叶茶种,叶型分为长叶型和椭圆型两种;芽叶分为红梗绿芽和绿梗绿芽两种;基诺古茶园中还发现比大叶种稍小一点的中叶型茶种。

基诺古茶园为大面积混杂林茶园,海拔1200-1500米之间,总面积1800多亩。古茶树大部分基部围粗在50-120厘米之间,主干胸围在30-80厘米之间,树高2-3米,树冠直径在1.5-3米之间。树势苍老,附生和寄生植物较多,树龄在300年以上。

司土老寨为清朝雍正年间攸乐同知驻地,海拔1100-1300米,保留有多片混林古茶园,面积800余亩,但古茶树多为砍伐后重新萌发的枝干,仅在基部保留有较粗的一部分老桩。其中最大的一株老桩高0.4米,围粗1.10米,老桩上长着十多枝分枝,株高为3.3米,树冠直径2.3米,树龄约400年。

代表性的古茶树主要有:茨通古茶树,学名(Camellia Slnensis var assamica),树型小乔木,属砍伐后重新萌发的古茶树,基部老桩高0.4米,围粗1.10米,整株古茶树高3.3米,树幅2.3-2米。叶长椭圆形,长15.5x6.0厘米,叶脉10-12对,叶水平状着生,叶色深绿,叶尖渐尖,叶齿细锐,叶质厚、硬、脆,芽叶色泽绿,茸毛多,树龄500多年。亚诺古茶树:学名(CamelliaSlllellslsvarassamlca),树型小乔木,树姿直立,树基部围粗1.18米,主干胸围0.60米,树高2.98米,树幅2.6x2.4米,分枝密;叶倒卵圆形,长宽11.3x4.9厘米,叶脉10-12对,叶面微隆,叶身平;叶质厚、硬,叶色深绿、叶尖渐尖、叶齿钝,芽叶色泽紫红,茸毛多。树龄300多年。

攸乐古茶山品质口感:攸乐山的香气高扬,口感苦涩度高,回甘很快,并且很持久,茶性较烈。

昔归古茶山介绍和昔归普洱茶的特点


昔归古茶山地理位置: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邦东行政村

位于澜沧江畔的昔归芒绿山,因多种芒果树而得名。古茶树间种芒果,得天时地利之美,茶叶品质历来优秀,因地理纬度、海拔、土壤、气候、水源、生态环境、树龄、培植方式、加工工艺等特殊因素,使其内含生物碱、茶多酚、维生素、氨基酸、芳香类物质等含量丰富。汤色明亮清澈、香高气扬、滋味微涩甘甜,喉韵沉香鲜爽、茶气醇厚、回甘生津的特点。此茶年产量极低,多作政府用茶或由行家自藏,市面上极少有售,彌足珍贵。

昔归,临沧邦东乡邦东行政村,乃山区。离村委会12公里,距乡政府16公里。面积约4平方公里,海拔750米,年平均气温21 ℃,年降水量1200毫米。昔归古茶园多分布在半山一带,混生于森林中,古树茶树龄约200年,较大的茶树基围在60~110厘米。昔归茶,属邦东大叶种,因为当地的习惯每年只采春茶和秋茶两季,所以茶树保护得比较好,茶质比其他村寨要好得多。

昔归茶山 生长形态和茶种:云南大叶种茶。

昔归古茶山特点:汤色明亮清澈、香高气扬、滋味微涩甘甜,喉韵沉香鲜爽、茶气醇厚、回甘生津的特点。昔归茶内质丰富十分耐泡,茶汤浓度高,滋味厚重,香气高锐,茶气强烈却又汤感柔顺,水路细腻并伴随着浓强的回甘与生津,且口腔留香持久。

忙麓山风光秀丽,自然景观十分迷人。土壤为澜沧江沿岸典型的赤红壤,森林植被为亚热带季雨林,林间常见红椿、香樟、大叶榕、牛肋巴、橄榄、野生芒果等植物。清末民初《缅宁县志》记载:“种茶人户全县约六、七千户,邦东乡则蛮鹿、锡规尤特著,蛮鹿茶色味之佳,超过其他产茶区”。这里说的蛮鹿,现称为忙麓,锡规现称为昔归。

1970年实行集村运动,忙麓山上的村民陆续搬到了昔归村居住。从那时起,昔归村每年精制100公斤昔归茶上交县上。当时茶农们称之为“县委茶”,县里之所以选中昔归茶作为接待礼仪用茶,其原因莫不由此。

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简说之莽枝、蛮砖、易武古茶山(下)


接《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简说之攸乐、革登、倚邦古茶山(上)》。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所云:“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六大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於各处,可谓大钱矣”。

莽枝茶山位于今西双版纳勐腊县象明乡境内,传说是诸葛孔明埋铜(莽)之地,因此取名莽枝。

莽枝茶山历史上称“牛滚塘(现称安乐)”,曾喧嚣一时的茶马古道要冲。史料记载:牛滚塘街道很大,有居民数千人、后毁于兵燹。茶山基本上已消失。明、清时已有成片的茶园,并有较多内地的人入山作茶。清康熙初年,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成为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至乾隆、咸丰年间,莽枝茶山进入兴盛时期,人口过万,村寨秘籍,仅牛滚塘就有400多户人家;茶园万亩,连山连片,十分壮观。

咸丰末年,牛滚塘一带发生严重的械斗,损失惨重,茶农逃避、村寨迁空、茶园荒芜、商贾畏途、莽枝茶山自此一蹶不振,至1949年、牛滚塘仅剩七、八户人家,茶山基本消失只有遗址。直到八十年代才又开始重现光彩,现有古茶园面积970亩。

蛮砖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座茶山之间,东接易武、北连倚邦、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清代时有茶园万亩。

蛮砖茶山由蛮林和蛮砖两大寨组成,曼林,茶园较多。李定国部队在勐腊抗清失败后,有少数将士留在此地种茶。现仍有30多户人家;蛮砖人口较多,兴盛时住户达300户以上,从明末至清光绪年间,成为蛮砖茶山的茶叶集散中心。

清末民初和1910年前后,外寨一场瘟疫,曼庄十室九空,仅存十来户人家,直至1919年前后,外寨茶农迁入和外地商贾进驻,曼庄才又恢复生气,但时至今日,曼庄也仅有20多户人家,不及盛时的十分之一,古茶园也仅有约5000亩。

蛮砖茶历史悠久,清朝阮福《普洱茶记》中记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最胜。”蛮砖茶区现今还完好地保存有一些古茶园,其中蛮林有一千多亩生长较好、密度较高的老茶园,茶树的树龄都在三百年以上。蛮砖茶山的茶叶色泽较深,汤色橙黄,口感质厚香滑,舌面微苦,回甘强气沉郁。

蛮砖曼林寨不远的山坡和丛林中,还有一片片老茶园,除寨子附近管理采摘的茶园,仍有不少的老茶园放荒在周围的山林丛中,任其生长。曼林寨茶园生长着一株更为高大的栽培型茶树,其树高有5.6米,树幅6.2米×4.5米,基部干围97厘米,生长势特别旺盛,枝叶繁茂,估计其树龄有200多年以上。

蛮砖茶山最早形成在乾隆六年(1741年)以前,由石屏汉人或早居曼庄的其他民族栽植,当时茶叶产量在1000担以上。目前现存古茶园,一为蛮砖的瓦荸有1113亩,年平均单产为20公斤,全年总产量为22.26吨。二为蛮砖缅空有1100亩,蛮砖古茶园是目前生长较好,密度较高,每亩约100株以上,长势较强,属一类茶山,极有发展前景。

易武茶山古称“曼撒”,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北部山区,地处北纬21°51′~22°05′,东京101°21′~101°35′之间。东与老挝交界,边境线长100公里,西邻思茅江城,北接勐仑镇。境内平均海拔为1400米。最高海拔在东北部黑水梁子,为2023米,最低海拔在龙户村,为700米,易武街为1320米,属难得的高海拔低纬度地理位置。

易武与老挝仅一界之隔,有百公里的边镜线。面积达750平方公里,在古六大茶山中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均居半壁江山。清乾隆初期实行移民殖边,云南石屏等地汉族和其他民族不断移居易武及漫撒一带,开辟荒山,种植茶树和创办茶庄,设立茶坊制茶,易武茶叶从此崛起,盛时生产干茶70000余担,成为六大茶山的后起之秀。道光年后易武茶号、商号大增,至咸丰时古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和商贾中心逐渐从倚邦向易武转移。清政府于1879年在易武设立分关,茶叶主销东南亚和香港。光绪年间修编的《普洱府志》把六大茶山中的漫撒换成易武。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易武便成为古六大茶山之首。至今,易武茶山尚有14000亩茶园。

茶区内地形复杂、落差大,海拔最高为一千九百五十米,最低则为七百五十米。曼撒土质肥沃,是发展优质高产茶园的好地方。

据史料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曼撒茶叶年产在万担以上。在鼎盛时期,曼撒老街长达数百米,人口多达三百户,车水马龙,往来云集。后来同治、光绪年间的几场大火毁灭了这个繁荣的小镇,其地位逐渐被易武镇取代。

曼撒茶山的茶叶属乔木大叶种,茶叶肥硕宽大,滋味甘甜醇郁,茶气浑厚,被认为是普洱茶中雄性之美的代表。清朝普洱茶极盛时期即以普洱为集散地,所依赖为名的即江北的大山茶,就是所谓的澜沧江以北的江内茶,涵盖当时六大茶山。现今涵盖范围包刮易武、基诺山、攸乐、倚邦、江城等茶区。目前易武茶区并无大型制茶厂,然因有古老历史制茶传统与神话,茶区中还有许多野生型与栽培型野生茶、大量野放茶园及少数民族栽培茶园,目前坊间仍有大量标榜易武茶区的茶品为消费者所喜爱。此茶区因人工栽培茶园历史悠久,目前尚有许多百年左右之古茶园;也因此许多古茶园变异茶种甚多,在茶种与茶性茶质上的特色较难分辨,只能以地理气候环境造成的特质加以分析。纬度与低海拔最低,气温最高、雨量最多,古老原始茶种种类多、茶质厚重、各种茶种香气特异、苦涩度高,是此茶区茶菁特色。

曼撒古茶山,也叫易武茶山。是勐腊古茶园现存面积最大的茶山,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随者漫撒易武茶山的发展,莽枝、架布、熠空茶山的贡茶中心地位逐渐由易武茶山取而代之。据普查资料记载至2003年底,易武全乡拥有茶园面积8047亩,其古茶园5947亩,年产干茶70余吨。

易武、漫撒全境都分布有茶树,特别是易武的落水洞、同庆河、刮风寨和漫撒的杨家旧寨四周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茶树,很多大茶树,树干茎围有140厘米不等,树高达23米左右,而且分布有一定密度,每亩30~50株不等,验证了易武、漫撒全境“山山都有茶”。是我省古老茶区之一,具有悠久的产茶历史和丰富的茶文化,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原产地中心。

易武、漫撒古茶山的茶种群体较纯,从叶型可初步分为长叶型、椭圆型两种;从茶芽可分为红梗绿芽、绿梗绿芽两种。对易武茶树地方品种可称为易武长叶茶、易武园叶茶、易武绿梗绿芽茶和易武红梗绿芽茶。所发现的大茶树都属云南大叶种。今古茶园仍分布在深山密林中,是一丛丛的高矮不一的零乱茶园,比较原始的当地老乡称之为慌地茶,这是长期被丢荒的茶园。有人管理的称老树茶。正因为长期没有被人精心照料,因而很生态、很自然,成为热爱生态、热爱自然的人追逐的心爱之茶。在落水洞老茶园中有一棵茶树是这里年纪最大的,大约是清代嘉庆年间就已经种下了。这树地离八、九米,树根部直径约20公分。确实比一般茶林高大了许多,它们明显不是同一年代的产物。过去,这山里还有茶王庙、茶神庙,香火很旺。以前春夏秋三季古茶山到处万人采茶的繁忙景象,但在历史的劫难使茶园被丢荒了,茶王庙、茶神庙毁坏了,仍然遮不住易武茶历央的辉煌。

巴达古茶山普洱茶的特点


以拥有贺松大黑山1800年野生“茶树王”而驰名的巴达古茶山,位于县境南端,与缅甸接壤,包括勐海县巴达、西定两个纯山区乡的古茶树分布区域。两乡土地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为哈尼、布朗、拉祜少数民族聚居山乡。

巴达古茶山拥有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野生茶树群落分布在古树参天、藤蔓攀附、物种丰富的贺松大黑山原始森林之中,为大理茶种,著名的1800年野生型“茶树王”就生长在这个群落里,野生型古茶树群落有6000亩。同一山区还分布有3451亩栽培型占茶园资源。

贺松大黑山海拔1760-2000米,属于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地面积5平方公里,现已划为自然保护区,大理茶树树基部围最大2.5米,大理茶小苗(树高80厘米以下)随处可见。野生“茶树王”位于大黑山中间的缓坡带密林之中,海拔1910米。

人工栽培型古茶园面积为2162亩,均为普洱茶种,海1580-1900米之间,树型乔木或小乔木,披张,枝干灰白。基围在0.28-0.79米之间,离地分枝在1米以上。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身背弓或内折,叶质软,叶色黄绿,叶尖渐尖或尾尖,叶基楔形。古茶园分布在风景林中,土壤为黄壤。茶园中生长的树木较密,遮阴度较高的风景林中,古茶树处于自然生长状态。

巴达古茶园最多的是章朗,章朗寨现有244户人家,是西双版纳最大的布朗族寨子,也是布朗族历史文化保存得最完整的寨子。布朗族建筑、语言、服饰,布朗族生活习俗在章朗都得以完整保留。寨头那座金碧辉煌的缅寺(佛寺)里有块大碑,碑文记载章朗寨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1400多年古寨留下了布朗族很多历史信息。西双版纳州政府于2004年在章朗建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布朗族生态博物馆,作为介绍布朗族历史文化的窗口,近两年来国内不少民族学研究者常来章朗作考察研究。巴达古茶山的普洱茶特点

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身背弓或内折,叶质软,叶色黄绿,叶尖渐尖或尾尖,叶基楔形。口感类似布朗山茶区,舌面后段与上颚后段微苦涩,然平均茶质较为薄水,上颚中后段有特殊气味。,l.茶汤香满于喉舌,苦稍长,微涩.轻度收敛.第三泡以后渐显柔顺细滑感.舌面收敛后出现凉感.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文山古茶山_景谷普洱茶的特点


导读:有关茶树的起源论证,源于1978年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共同发现于普洱市景谷县景谷乡(小景谷)盆地芒线村的宽叶木兰化石(新种),距今3540万年前,现存于普洱市博物馆。经地质古生物学家分析并得出结论:该化石是现今所存活的古茶树为木兰的后代。因此,景谷县景谷乡也被誉“茶祖之乡”,且是迄今唯一发现有宽叶木兰化石(新种)的存在地。

景谷县位于普洱市中西部,东邻宁洱县,南连思茅区和澜沧县,西沿澜沧江与澜沧县及临沧市的双江、临沧两县隔江相望,北和镇沅县毗邻。地处无量山中段,其主脉从东北贯穿县境,境内重峦叠嶂,沟壑纵横,海拔相对高差约2320米,形成具有“一山四季一日分冬夏的”立特气候特点,北回归线横穿县境中部。据统计,景谷县百年以上的栽培型古茶树约30042亩,主要分布在正兴镇、威远镇、景谷乡、民乐镇、凤山乡、永平镇、半坡乡、碧安乡等8个乡镇,其中在正兴镇分布有4791亩,景谷乡分布有12994亩,民乐镇分布有1191亩,凤山乡分布有5747亩,永平镇分布有2286亩,半坡乡分布有330亩。在景谷有名的古茶山共有五座,即文山古茶山,秧塔古茶山,南板黄草坝古茶山,联合龙塘古茶山,团结古茶山。

景谷县景谷乡是古普洱茶的故地之一,亦是“云南沱茶”的原产地。其历史早在清咸丰年间就有“自食自用”之说,据《景谷县志》记载,景谷乡最先种茶者,应是苦竹山、马鹿山的先民们。而真正形成具有规模化种植茶树,是清光绪年间,“现景谷乡纪家村人前清进士纪襄廷(名肇猷)从双江引进茶种试种示范后倡导群众发展种植,数年后,茶叶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景谷乡茶市的繁荣,其一,与纪襄廷及其本家纪仁寿所创办于景谷乡景谷街的“恒丰源”茶庄有关。相关文史记载,“恒丰源”创办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后在昆明南正街设立分号,专销售普洱茶。《云南通志》记载:“民国9年(1920),景谷区、勐倮区(民乐)共植茶树3347万株,年产量35.5万斤。”继“恒丰源”后经营茶叶生意的茶庄迅速崛起,除本地“美利康”“振兴祥”“董家茶”等茶庄外,外地茶商如四川、昆明、大理、巍山、新平、镇沅、普洱,景东等地的茶庄也在景谷街设立分号,茶庄多达二十七家。茶市产销最旺的顶峰,据史料记载,是民国26年(公元1937年),共销售茶叶550吨。到了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景谷共有外商、坐商所开办茶庄三十余家。

其二是,也有功于李文相(景谷乡人)。相关史料载,李文相创办的私营茶叶加工作坊,用优质晒青毛茶作原料,于清光绪二六年(公元1900年)经土法蒸制压出月饼形团茶,又名谷茶,奠定了“沱茶”的雏形。后经下关商人仿制成“碗形茶”团茶,畅销于宜宾、沱江一带销售。

在景谷五座古茶山中,品质上佳者要属文山古茶山的古树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古茶园是苦竹山茶,品之香高扬、水甜柔,甘醇顺滑,回甘绵长与易武茶品相近,但苦涩略重于易武茶,香气汤水厚度、饱满度不及易武茶,也不及易武茶稠绵。据统计,该茶园现有的栽培型古茶园面积约1500亩,树龄以300-500年间的居多,散生于箐边杂树林中。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文东村以糖香型为代表的古茶树。

以文山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条索肥壮,汤色黄亮,苦显于涩,回甘较好,汤质尚饱满,蜜香显著,山野气韵较好。下期讲述“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秧塔古茶山”,

昔归古茶山普洱茶特点


昔归古茶山普洱茶特点:汤色明亮清澈、香高气扬、滋味微涩甘甜,喉韵沉香鲜爽、茶气醇厚、回甘生津的特点。昔归茶内质丰富十分耐泡,茶汤浓度高,滋味厚重,香气高锐,茶气强烈却又汤感柔顺,水路细腻并伴随着浓强的回甘与生津,且口腔留香持久。

忙麓山风光秀丽,自然景观十分迷人。土壤为澜沧江沿岸典型的赤红壤,森林植被为亚热带季雨林,林间常见红椿、香樟、大叶榕、牛肋巴、橄榄、野生芒果等植物。清末民初《缅宁县志》记载:“种茶人户全县约六、七千户,邦东乡则蛮鹿、锡规尤特著,蛮鹿茶色味之佳,超过其他产茶区”。这里说的蛮鹿,现称为忙麓,锡规现称为昔归。

1970年实行集村运动,忙麓山上的村民陆续搬到了昔归村居住。从那时起,昔归村每年精制100公斤昔归茶上交县上。当时茶农们称之为“县委茶”,县里之所以选中昔归茶作为接待礼仪用茶,其原因莫不由此。

位于澜沧江畔的昔归芒绿山,因多种芒果树而得名。古茶树间种芒果,得天时地利之美,茶叶品质历来优秀,因地理纬度、海拔、土壤、气候、水源、生态环境、树龄、培植方式、加工工艺等特殊因素,使其内含生物碱、茶多酚、维生素、氨基酸、芳香类物质等含量丰富。汤色明亮清澈、香高气扬、滋味微涩甘甜,喉韵沉香鲜爽、茶气醇厚、回甘生津的特点。此茶年产量极低,多作政府用茶或由行家自藏,市面上极少有售,彌足珍贵。

昔归,临沧邦东乡邦东行政村,乃山区。离村委会12公里,距乡政府16公里。面积约4平方公里,海拔750米,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1200毫米。昔归古茶园多分布在半山一带,混生于森林中,古树茶树龄约200年,较大的茶树基围在60~110厘米。昔归茶,属邦东大叶种,因为当地的习惯每年只采春茶和秋茶两季,所以茶树保护得比较好,茶质比其他村寨要好得多。

冰岛古茶山普洱茶口感特点


冰岛村有许多大茶树,勐库华侨农场的密植茶园单产达150多公斤,产值是古茶园数十倍。当时版纳茶区古树茶大涨价,这股春风尚未吹到冰岛。勐库戎氏企业已有进驻设初制所的打算了,他们准备改以往向农户收毛茶为直接收购鲜叶自己加工。同时,他们将对冰岛的古茶树保护出些力。

冰岛茶种是著名的勐库大叶种的主要组成部分,冰岛村是勐库茶种的主要发源地。该地产茶的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时间为明朝(1485年前后),而无文字记载的传说却早于明。对冰岛茶的来历有不同说法:一为当地土司“版纳古茶山引入”说,一为其他地方引入说。冰岛古茶山普洱茶口感特点:

入口苦涩度极低,几乎没有感觉,喉咙部位渐渐有股凉气出来,慢慢的转化为舌头中后部双呷生津,入口的时候几乎没有觉察出有茶味,茶味是渐渐的从喉部延伸到整个口腔。生津效果明显持久,主要集中在双呷部位,茶汤糖香,浓度(饱满度)非常高!!杯盖杯底高香,冷杯后闻出点冰糖香(在公弄村喝公弄的大树,杯冷后,反而高香,请教了一个朋友,称之为“冷香”)。

冰岛茶真的如其名字,像喝到一杯冰水入口时很平淡,但随后整个口腔都充满清凉的茶味。舌跟部位回甘双呷生津不断。(假的冰岛喝不出回甘双呷生津不断的感觉,很多假冰岛是高香型的却模仿不出真冰岛生津回甘的效果和真冰岛极底的苦涩度)。

倚邦茶山古树普洱茶的特点


倚邦茶山的地理位置

倚邦古镇,傲立六山中;左挽易武,右牵宁洱府。古道漫漫,马帮逶迤来;送我甘露,贩我仙草去。尔来千年,八方朝圣地,悲欢离合,情注普洱茶;驾鹤仙逝,土官千把总;碑碣断残,墓木拱抱粗。后人莫忘,祖辈栽树恩;弘扬文化,乘荫普洱茶。”

倚邦古茶山包括如今象明乡的倚邦、曼拱、河边三个村委会的茶山,古茶树以云南大叶种茶为主,保存有少部分四川引种的小叶种茶。这里的普洱茶滋味浓厚,香高馥郁,苦涩味轻,回甘爽口,历来为客商首推。其中又以曼松茶品质、滋味最佳,自古就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因此,自清.雍正年间起,曼松头拨春茶制作的普洱茶被列为朝廷贡茶的首选,“年解贡茶二十担”。采办贡典之茶一直持续到清末光绪年后期,由于社会动荡,边关不安,道路艰险,贡茶押解途中累遭盗匪抢劫,官府只好作罢。倚邦茶山所产的普洱茶紧团茶,又称“元宝茶”,主要销往四川、西藏、贵州各地,并部分通过老挝、经泰国销往东南亚及港澳地区。

倚邦古茶山的普洱茶特点

倚邦古茶山的普洱茶是由四川引种的小叶种茶与当地的大叶种混杂后变成了现在人们所说的柳叶种,倚邦茶有小叶种的香气,有大叶种的厚重,其滋味浓厚,香高馥郁,苦涩味轻,回甘爽口,历来为客商首推。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秧塔古茶山_景谷普洱茶的特点


导读:上期为茶友们讲述了文山古茶山,详见《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文山古茶山》,本期作者将为大家解读景谷古茶山之秧塔古茶山。

秧塔大白茶,又名秧塔茶,原产于民乐镇大村秧塔社,因地名而得名。在清道光年间,名重当时,以“白龙须茶”(现“把把茶”的前身)之美名选在君王侧。《普洱府志》(清)卷十九有载,每年贡茶为四种:团茶(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其中,“白龙须贡茶”秧塔大白茶就是当时进贡的“八色贡茶”之一。清政府并规定由思茅厅置办进贡给土司和皇宫,其制法是以“二度浆”(分两次轻揉捻)的做工方式,其目的是减低大叶种茶的苦涩度,再把将茶叶拉成直条,以红丝线扎成谷穗状。后于1981年被评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1981-1983年思茅地区“茶树品种资源普查”时列为优良地方(群种)品种,并载入1989年出版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叶卷》。

据史料记载,大白茶的种植历史至今已有170多年。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前后,据说是当地陈姓人氏从江迤(今澜沧双江一带)茶山坝引种于景谷民乐乡大村秧塔。其特点是茶叶满披茸毛,成茶肥硕重实,白毫显露,雪白如银,内质毫香鲜爽,香气清雅并具有橄榄清香的特点,茶汤清,滋味醇和回甜,耐泡。20世纪90年代后,多采用短穗扦插育苗移栽,并建有较大面积的无性系茶园,云南其他茶区也有引种。

宋代徽宗皇帝赵佶著茶书《大观茶论》书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秧塔大白茶说是白茶是而又不是,按树种划分,可分为秧塔绿芽大白茶和秧塔黄芽大白茶两类,共生一园,均属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按工艺来说,因其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含量比一般的普洱茶要高,可适制多种茶类,在普洱茶中属茶中佳品。

秧塔大白茶,其入宫史和普洱茶自成一脉,共享京华之荣。但由于史上种植甚少,产量不多,现今尤为珍贵。正如茶界所传闻,近几年在秧塔古茶山“几乎不存在用台地茶掺老(老换成大)树茶的问题,茶山上虽有种植台地茶,但都是大白茶,其价都比古树茶高,因此不会用大白茶(台地茶)去掺老树茶。”

秧塔古茶山,据统计现有古茶园约1710亩,呈块状分布,茶园管理中等,树势较强,品质优良,生产晒青茶。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景谷县民乐镇大村、白象、桃子、民乐村。这一地带,海拔1110至1780米,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年平均气温18.7摄氏度,年降水量1530毫米,土壤为赤红壤和红壤。由于境内山高谷深、海拔差异大,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以致茶品口感差异性也大。主要代表植株有秧塔大白茶(JG2006-120)和白象村大叶子茶(JG2006-033),分类上属普洱茶。

以秧塔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条索硕大,芽头细长,汤色青黄带绿,口感刺激性强而集中,苦重涩显,回甘快而持久,山野气韵明显。下期讲述“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南板黄草坝古茶山”,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漫湾古茶山_景东古树普洱茶特点


导读:上期为茶友们讲述了金鼎古茶山,详见《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金鼎古茶山》,本期为大家解读景东古茶山之漫湾古茶山。

漫湾古茶山所在地普洱市景东县漫湾镇管辖内的漫湾镇,被称为景东县乃至普洱市北门窗口。其地处无量山西坡,澜沧江东岸,北与大理洲南涧县毗邻,西以澜沧江为界同临沧市云县隔江相望,地理位置有着“两步跨三洲”的美誉,境内又因建有家二级水电站——漫湾电站享誉国内外。而这里的古茶资源虽是“世界茶源”核心区域地之一,但近几十年来因名气远不及被业界较真的“古六大茶山”而被茶商忽略,业界了解甚少也。

漫湾古茶山现已列入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的核心区,共有古茶园面积约3725亩,呈零星块状分布,部分以茶粮间作,管理较粗放,茶树密度稀,树势中等,品质优良,主产晒青茶,也是优质的普洱茶产区。其古茶山资源主要分布在景东县漫湾镇辖内的安召、温竹、漫湾等村。这一带海拔在1700至2300米,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年平均气温约13.6至14.摄氏度,年降水量1291至1307毫米,土壤为红壤、黄棕壤间夹未风化的石砾。代表植株有安召村家茶(JD2006-118)和温竹村茶(JD2006-122)。

位于漫湾镇漫湾村东北方向四至五公里处的中山箐茶园,有古茶树资源百余株,早年因茶叶价格低,很多茶园都疏于管理,甚至荒弃。近年来,随着普洱茶市场兴起的古树普洱热,该箐的古茶树大多被茶农承包给茶商采摘与利用。其中,箐内岔河组阿娘嘬(亦作阿娘左)地生有一株古茶树,被业界茶文化学者包忠华先生命名为“蛟龙出海”,即漫湾岔河茶(JD2006-124),是目前普洱市发现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树高达10余米,根部最大径围约2.74米,该茶树每年可加工普洱茶制品5公斤左右,属普洱茶品中的珍宝。致力普洱茶文化挖掘与研究的普洱茶专家詹英佩老师,2014年8月到景东无量山考察古茶山历史时,测算此茶树树龄在800年以上。

在漫湾古茶山领域内,普洱茶制品品质上乘的要数温竹村窝落地的古茶,此地有古茶园约面积600多亩,树龄在300至1000年间。古茶园分布最为集中的是安召村,约800多亩,茶树树龄在300年至800年间。另外,位于保甸村保甸河上游的王家箐,也有古茶园约700亩,树龄在数百年以上。

以漫湾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条索松、短、色黑,汤色黄绿,质稍薄,苦显于涩,苦能化甘,苦能化甘,叶底青绿,有山野气韵。下期讲述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御笔古茶山,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蛮砖古茶山的介绍和它的普洱茶特点》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