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世闲云野鹤

发布时间 : 2019-12-23
一世荣安生姜红茶 普洱茶禅茶 黑茶一级

一世荣安生姜红茶。

贯休大师:禅茶一世闲云野鹤

贯休(832-912),俗姓张,字德隐,婺州兰豁(今浙江兰溪)人,七岁削发,目即成诵,日诵《法华经》1000字,滚瓜烂熟。贯休又雅好吟诗,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或吟寻偶对,或彼此唱和,见者无不惊奇。贯休受戒往后,诗名日隆,仍至于远近闻名。唐景福(892)间,贯休云游杭州,吴越国君钱鏐慕名参见,并索要诗篇。贯休赋诗《献钱尚父》一首,琅缦沔有“合座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之句,因为那时钱鏐有统治全国的野心,要求他把“十四州”改为“四十州”。贯休说:“州亦难添,诗亦难改。自得其乐,何天不成飞耶!”拂衣而去,年夜此云游全国。

900年前后,贯休三次送美女入闽,在山心庵(今天心永乐禅寺)挂单时偶遇扣冰古佛,二人十分投缘,今夜煮茶论禅。他以诗《怀武夷山僧》来记拭魅这一段茶禅之缘。诗曰:

万叠仙山里,无缘见有缘。红心蕉绕屋,白额虎同禅。

这首诗盛赞了古佛“群物侍伴,双虎同禅”的法喜禅悦,其中“古木苔封菌,深崖乳杂泉”之句则是描述了山心庵周边遍植老枞茶树的殊胜景象。“乳”即指武夷茶“石乳”,这在他《怀武夷红石子》中也有写到:

常思红石子,独自住山椒。窗外猩猩语,炉中姹姹娇。

乳喷香诸洞滴,地秀众峰朝。曾见责杰说,烟霞恨太遥。

古木苔封菌,深崖乳杂泉。终期还此去,世事只如然。

弋者终何慕,高吟坐绿鳌。烧侵姜芋窖,僧与水云袍。

竹鞘畲刀缺,松枝猎箭牢。何时一相见,清话擘蟠桃。

诗中的“炉中姹姹娇”是煮茶的场景;“乳喷香诸洞滴”,明晰地交接了那时武夷山已经普遍种植茶叶。贯休落落年夜度,落拓不羁。曾在通衢年夜道边走边吃不美观子,旁若无人。乾宁(894-897年)初,贯休起头云游全国。时镇水兵节度使、润州刺史钱镠以平定董昌功,升任镇海镇东等军节度使,加衔“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贯休自灵隐寺持诗往贺。贺诗为:“贵逼身来不自由,几年勤苦蹈林丘。合座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莱子衣裳宫锦窄,谢公篇咏绮霞羞。他年名上凌烟阁,岂羡那时万户侯”。钱镠见贯休贺诗,自然十分写意,但仍感意犹未足。因为这时钱镠的“胃口”已经很年夜,已不以总揽14州与得封“万户侯”为知足。他想进一步扩年夜土地,力争成为雄踞一方的霸主。于是乎钱镠便传令贯休,要他将“十四州”改为“四十州”,改后才许相见。贯休对钱镠傲慢待客的立场极其反感,又不满于钱镠日益膨胀的政治野心,便愤然宣言:州难添,诗亦难改。孤云野鹤,何天不成飞?说罢便拂衣而去。

cy316.com扩展阅读

一茶一世界 一叶一人生


听一曲琴音,品一盏清茶,寻一方宁静,享百味人生……这样惬意的生活不用到别处去找,走进大学生创业园里的“鲁周公茗茶”店,便可体验一番。

一架古筝,几张古色古香的茶几,墙壁上还摆放着造型别致的工艺品和各类书籍……用淡雅别致来形容“鲁周公茗茶”店给人的第一感受再合适不过了。见到店主杨丽婷时,清秀的姑娘正在新泡一壶茶。烫壶、倒水、置茶、注水、倒茶、分茶……杨丽婷聚精会神、动作娴熟,并享受其中。

“第一次了解茶,是在读高中的时候。那时经常与爱喝茶的姐姐聊天,久而久之,喝茶的氛围与意境深深地吸引了我。从那时起,一有时间我就查阅一些和茶有关的文化知识,与茶的缘分也越来越深。学环境科学专业的我去年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正好准旗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于是便选择了自主创业。”杨丽婷一边细细地品着手中的茶,一边讲起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作为一名90后,选择创业并非一件易事。“当家人知道我这个想法时,都比较反对,觉得女孩子创业风险比较大,而且开茶店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但是我姐姐很支持我,后来还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合伙人,所以也就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了下来。”万事开头难,从筹借启动资金到选材料装修,从装饰布置到茶叶选购……杨丽婷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其中。为了能早日正式开业,杨丽婷每天忙着写策划、准备标语和条幅……连着一个多星期都住在店里,晚上2点左右睡,早晨不到6点就起床。杨丽婷为了让自己的茶艺更加精通,经常晚上打扫完卫生还会再练习一会儿泡茶。“装了100℃热水的盖碗经常把手烫得通红,但为了让自己能更加熟练,让顾客对我的茶艺更加信任,只能是一遍遍地练习。”除了这些,杨丽婷每晚临睡前还要再看看那三本厚厚的《中国茶经》。

谈起这些,杨丽婷脸上始终洋溢着甜甜的笑容,她说这些都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我一直坚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茶文化、认识茶文化,进而在周围的人群中倡导一种健康、养生的生活方式。”

闲时泡一壶茶 一茶一世界 一壶一人生


一茶一世界 一壶一人生

茶——需品。匆忙地喝掉,却发现不了他的味道;如能静下来慢慢地品尝,即会发现其实很香。

有的茶入口虽苦,回味却甘。生活也如此。

如果不静心品味,就发现不了他的好,也发现不了他的美。人的灵魂总是被太多太多的事情束缚着。静静地泡一杯茶,使灵魂获得短暂的释放。从忙碌的生活中解脱出来的时候,哪怕只有一瞬间,这杯茶也是值得的。人生需要放慢脚步,更需要放心情。同一种茶,可品出迥然有别的真味。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失意的年轻人来到古刹,慕名寻找一位高僧问禅事,以解烦忧。入定般端坐的老僧静静地听着失意人的倾诉,一言不发。稍顷,老僧吩咐小和尚拿来一壶温水和一壶开水。老僧先给失意人用温水沏了一壶茶,年轻人不解其意,呷了一口,摇摇头,抱怨茶叶无味。老僧微微一笑,又用开水沏了一壶茶。片刻,禅房里氤氲着茶的醇香,经久不散。失意人再次尝茶,顿时一股略带苦涩的清甜在舌尖弥漫开来,失意人不禁满满地饮了一大杯。老僧笑道:温水沏茶,茶叶只浮在水面;而沸水冲茶,茶叶屡经沉浮,茶的原味与清香自然散逸开来。失意人顿悟:原来这世间芸芸众生与茶无异,只有栉风沐雨、得起岁月沉浮的人,才能散发出生命的清香啊!

浮生若茶。正如歌里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许,只有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像茶叶一样经得起炽热的沸水,才能释放生命本身所深蕴的内涵和力量。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禅画去欣赏来玩味。

闲时泡一壶茶,怀释匆匆流逝的年华,几天暴雨天气却开启了收藏昨日的风景。

哈尼族的茶风茶俗:一生一世痴情于茶!


哈尼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它们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哈尼语。目前,在我国分布的哈尼族人口大约有163万人。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融入了少数民族的血脉中,成为哈尼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天小编想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哈尼族的饮茶文化。

很多西双版纳的哈尼族人生活在茶园中,吃的用的穿的基本全靠茶树,茶的兴衰时时牵动着他们的神经,所有与茶有关的话题,都会令他们心情激动。我从未见过,有哪个民族会对茶如此痴情、如此执著。

在哈尼族人看来,“茶是摇钱树,买粮又买布。儿去上学娘采摘,上学生产两不误”。哈尼人从茶上得到的益处最多,哈尼人对茶的感恩也最重。每年,人们都要去祭祀一棵最古老的大茶树,那不是盲目崇拜,而是对茶树寄托一种养育之情,生长在这样环境中的茶农,对茶自然是崇敬之致。

于是,由茶形成的民风民俗紧紧缠绕着哈尼人的一生,常让他们喜笑颜开或泪流满面。茶民们以茶入药,以茶入食,以茶入饮,以茶为礼,构成了哈尼人独特的茶文化内涵。

千百年来,美丽的茶园在不断地茁壮成长,茶园中的村庄也在不断延伸,可西双版纳的山乡从末出现过像别的地方“茶树不能当饭吃,砍掉茶树种粮食”的现象,西双版纳的茶园和村庄,一直在和谐中发展。村庄和村庄之间尽管有个大概的划定,却没有一条绝对的鸿沟,茶园与茶园之间也没有一个明显的界线,谁家多摘了几棵茶,茶农们从不斤斤计较。

茶的性味熔铸成了茶人淡泊名利的个性,他们不骄不燥,安于现状,默守着“明窗净几安居好,清茶淡饭滋味长”的格言,一生一世耕作于茶园之中。他们把功夫花在茶上,不断丰厚茶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在哈尼族人的生活中,茶与人的关系是紧紧交融在一起的。“菜在街头摊卖,茶在壶中吐香”的情景,不难看出他们与茶悠悠相融的境界,他们十分懂得“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厚福只在茗碗炉烟”的真正内涵。于是做客茶园中,谁都可以感受到“美酒千杯难成知已,清茶一盏也能醉人”的境界。

走进布朗山,你可以喝上先苦后甜的两道茶;走进哈尼人家,你可以尝到性味甘醇的罐罐茶;走进傣家村寨,你可以喝上十足的糯米香茶;就是随便走进一个汉家,你也可以喝上清香四溢的绿茶、普洱茶。“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这是西双版纳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客人来了,一盏好茶就是欢迎客人的最高礼节,逢年过节了,就“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那种纯粹的田园式生活,那种人与自然相得益彰的生活,造就了西双版纳人“老爱壶天闲日月,时亲茶道契神仙”的精神境界。

哈尼族人生在茶园中,长在茶树下,可他们从未把靠山吃山当作经典,他们知道,对茶的索取总是要有一个度的,人的心若是被欲望填满,失去的肯定要比得到的更多,就只会“坐吃山空”,毁了整个赖以生存的家园。这种意识早已经扎根于每一个哈尼人的心中。

以上就是关于哈尼族的饮茶文化的介绍。从上面我们知道,饮茶已经成为哈尼族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哈尼族人爱喝茶,它们将茶叶作为自己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哈尼族的茶文化也成为中国少数民族茶文化的一个缩影。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禅茶一味之“禅”何为一味禅?


禅茶一味之“禅”是什么

《坛经》有言:“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禅”是梵文,译为“静虑”、“思维修”之意,对今天的人理解起来有些费解,因为“禅”很抽象,禅无处不在,行住坐卧皆可禅,但禅不可言传,只可意会,要靠自己来体悟或感悟,而且每个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即便如此,本文还是有一种基本的解释:即通过禅定或静坐调节身心,使之适悦,或是超越狭隘的自我的修习方法。

“禅”的概念很广,在中国佛教禅史上曾有诸禅产生,但给学人参禅带来不便而终究由诸禅回归到“一味禅”。圭峰宗密禅师曾对禅的判摄为由低至高的“五味禅”,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如来禅,或如来清净禅),圭峰宗密把如来禅(最上乘禅)称为“一行三昧”或“真如三昧”,视为达摩西来东土所传授的禅法。〔5〕而在《楞伽经》(四卷本)里则有四禅之分,即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和如来禅。四禅之中同样是以成就如来境地的“如来禅”。无论是“五味禅”,还是“四种禅”,最终还是融合变为“一味禅”。

在禅宗史上还曾有祖师禅、如来禅,南宗禅、北宗禅和超越佛祖的分灯禅之说,几种提法不过是禅师们应机的不同开示而已,无论是即心即佛的祖师禅,还是非心非佛的分灯禅,虽有异有同,但都提倡佛性人性化,讲究无心为修,平常心为修,无事为修,都可使人开悟。

禅门公案载:有僧辞别庐山归宗智常禅师。归宗问:要去何处?僧答:到各地丛林学五味禅。归宗问:各地丛林有五味禅,而我这里只有一味禅。僧问:何为一味禅?归宗即打僧。僧人忙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归宗呵斥:你说!你说!僧刚欲开口,归宗又打。僧人后来又到黄檗希运门下参学,把这一经过告知黄檗希运禅师,黄檗上堂后就说,马祖道一禅师门下出了八十四位弟子,只有归宗智常学到了真本事。不难看出,黄檗希运对一味禅推崇有加,他认为:一味禅“从上祖师唯传一心,更无二法,指心是佛,顿超等、妙二觉之表,决定不流至第二念,始似入我宗门。”(《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古尊宿语录》卷三)

对禅的解读还可以更进一步,赵朴初有言:“禅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明人的心境,禅是一盏灯,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禅不完全是生活,但禅里有生活,生活中有禅。”

凡是种种,历代高僧大德对“禅”都有种种说法,最终目的将“禅”导入人间化、生活化、大众化。但无论是人间化、生活化,还是大众化,都需要大众都能接受和都能认知的一个载体介入,于是,茶就成了僧人的首选。因为,茶不仅是僧人生活的必需品,而且还是大众生活的必需品,与中国人生活最为密切。选择茶将禅法落实于生活中,应该说是最好的禅修方式之一,其意义诚如中国佛协副会长净慧大德所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譬如,日本茶道就是典型式为在家居士提供以生活入禅的方便之门。

禅茶一味:一茶一禅一物一心


禅茶一味:茶蕴万象

品茶,是为了修心,在无尘的净水中彻悟禅意。让我们不为表象迷惑,免去那些无谓的漂泊,及早抵达清静的彼岸。

禅是梵文音译,意译作“静虑”解。就禅而言,茶本身没有贵贱之分,而需要茶客做的仅有两点:一是心静,二是体悟。在烹茶品茗过程中,领悟茶之静,茶之逸,茶之真。吴越茶客徜徉于山水田园,释然于物我两忘的情境,可以说进入了茶禅悟境;天府百姓认定富在今世,乐在眼前,其安逸恬然也算得禅;陇东老农坦然淡泊,得度人时且度人,有隐忍慈悯的宽厚胸怀,也算茶之得味者。只不过他们生存境况不同、体味厚薄有差异罢了。

茶道中,不可不说佛道,茶亦不离佛道。在茶文化的成形、推广过程中,僧人这个群体功不可没。年代久远,大部分茶僧的生平已做传奇说,但其中亦有弥足珍贵的历史痕迹,让我们一一结识它们。禅茶一味,共参禅机、茶理。静为佛之首,空为佛之本,苦为佛之身,隐为佛之理,佛是茶的升华,茶是佛的禅心。佛与茶的共同诉求是心,是感悟,是顿想,是自我修行,是生命协调。

佛要清除人类心灵的杂尘,茶则是洗净上面的污垢,不留一丝细痕。茶是人、神、佛共同的饮品,是天堂、人间、地狱一致的灵魂净化精、身体洗礼水。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着《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传统。

茶禅文化 一茶一禅,一物一心


茶禅文化相融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

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与茶不可分离。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微笑,遂有以心传心之教外别传,南北朝时由达摩传来中国。传说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其事近诞,而其所寓禅茶不离生活之旨,则有甚深意义。嗣后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以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演至唐代,而禅文化兴起。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著《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茶禅文化。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