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人生 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怀

发布时间 : 2019-12-23
普洱茶禅茶 菊花茶人岭 人生乌龙茶

普洱茶禅茶。

从六和敬看禅茶人生

禅茶的“和”就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1。身和同住: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大家在一起品茶修行,必须做到互相包容。

2。口和无诤: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把握说话五原则:

① 仔细聆听,想了再说;

② 语音清楚,语词恰当;

③ 语气温和,态度诚恳;

④ 内容丰富,幽默风趣;

⑤ 不说他过,紧守秘密。

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要谦和礼貌,悦耳可爱,不宜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发生争吵的事件。

3。意和同悦:心是一切行为、语言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语言,进而形成什么样的世界。佛弟子端心正意,一心正念。以戒定慧三学调伏自心,以出离心解脱烦恼,以菩提心自利利他,以六度心和四无量心广度众生。日用平常保持精进心、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大慈大悲心、大智心、大愿心、平等心、同理心、光明心、自在心、空心、信心、柔软心、清净心、通达心。面对一切人事物时,于内心作意欣乐:广大意乐、长时意乐、欢喜意乐、荷恩意乐、大志意乐、纯善意乐。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意业清净,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怀,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分享,不要为求个人的欢乐而不顾大众的欢乐,或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

4。戒和同修:戒是无上菩提本,百善戒为先。戒是定慧二学的根本,无戒则定慧彷佛盖在沙滩上的高楼,容易倒坍。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戒律乃是维持教团的柱石,目的都是在消极止恶和积极行善,只有遵守了禅茶的仪规才能更好的进入“禅茶一味”的境界。

5。见和同解:知见决定一个人或团体的走向与成败,佛教最重正知正见。但随着佛教二千五百余年的发展,不同宗派传承发展出各自的知见,佛弟子宜全盘了解,不应北传讥南传为小乘,南传否定北传为非佛说,密教斥显教为不究竟,应该互相包容。而作为禅茶文化的研究大家都应该抱着一个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目的。

6。利和同均: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必须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发生利害冲突,或养成营私肥己的恶习,不能使教财成为公产,致引起争权夺利的纠纷,会影响到教团的破产。不仅大家一起品尝禅茶甘露而且还要分享禅茶带给大家的法喜。

小编推荐

品茶人生“收藏之乐”


的明式家具。明朝人在宋朝人的收藏理念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推陈出新。读一读明朝人文震亨的《长物志》就感到了今人的浅俗,生发出对古人的敬意。

清朝?们太熟悉了。康雍乾三帝将中国封建王朝推上了巅峰。康熙二十三年(1684)台湾收复后,中国疆土成为历史最大时期。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在杭州颁发《南巡记》。整整一个世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海内富庶,家给人足。今天可供我们收藏的大部分藏品来自这个时 期。

面对祖先遗留下的丰富文化遗存,在通晓与混沌之间,我们在恣意享受。享受文化的无穷魅力,享受收藏的无尽乐趣。如果需要表达或传达这巨大幸福时,千万别忘记在心中为祖宗创造的灿烂文明点燃一炷 香。

颜色上升为艺术的表现手段是古人在不自觉中完成的。当古人发现瓷器不仅仅是使用的器皿时,艺术的魅力就从中闪现了出来。在自然的混沌中,一缕青翠常使人赏心悦目,这种觉醒就是青瓷艺术的先驱。

所有青瓷的前身都是古人无可奈何之事。釉料的含铁量决定青釉的颜色,呈色条件长时间为工匠琢磨不定,陷于苦恼。在大量的、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中,机会一次又一次地偶然出现,等待聪明的智者捕捉。

中国古代辛勤的窑工们,就是那不知名的智者。

我们今天已深知青瓷的魅力,也知长江南、黄河北青瓷的各个名窑。越州窑、龙泉窑、耀州窑,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称雄一方。越州窑在唐代“南青北白”的局面中撑住半壁江山;而宋元龙泉窑以其肥腴秾艳由中国南部的大山中源源不断地走出;至于耀州窑,夹杂着西北人粗犷的性格,深沉而不事张扬。

青瓷的重要性在于:她是中国陶瓷发展史的必由之路。她是陶瓷的青春期,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洋溢着来自于内部的诱惑。她使陶瓷充满了表现力,使表现力充满了张力,使张力充满了诱惑力,使诱惑力变成市场的魅力。

这个魅力市场在唐至两宋,统领江山。从科学意义上讲,宋代五大名窑除定窑外,汝、官、哥、钧都属青瓷,只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还有那个相传千年的秘色瓷,仅名称就能演绎一部神奇的故事。

茶人生三味,这不正是人生过程的写照么?


当茶水中融进了信仰文化

茶禅一味。禅文化具体体现在茶上。文章中禅语有:茶具有人生三味。日本某僧《煎茶训》:“一杯有清新甘味,二杯有人生苦味,三杯有老年涩味。”说得真是深刻,这不正是人生过程的写照么?

在禅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经典故事,就是“赵州茶”,古时候的赵州禅师,对于苦心参禅的学生总是苦口婆心地借茶说法,让学生自己“吃茶去”;又有刘琨 《与儿子兖州刺史演书》:“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汝可致之。”可见,茶对于人类不仅是饮品,早已演绎成人类净悟心灵一种象征。

有一男士戏言,女人好有三比,妻子如白水,情人似醇酒,朋友胜清茶。比喻倒是有点确贴。白水淡而无味,一生却离不开,少不得;美酒酩酊浓香却多饮不得,过饮则伤身乱性,铸成大错;而清茶可以净气平神,清心养性。

禅学有个著名的公案,“吃茶去”。不但是人与人是平等的,包涵的更是无碍的平常心。这样的平常心若执意了解本相,就会背离其原意。平常心应无是非、 无取舍、无凡圣,蕴涵了超越理性的智慧。来去自如、当舍则舍,当取则取,或浅或深、或甜或苦,都用自然本性取去面对,以自然本性的心去体悟,便是平常心的 真谛吧。只怕人生不经过一番磨难,很难达到这种境界,待茶过三味,无味无色、无形无气,已经体老发白,身掩半土。也有人说的好,禅是什么?什么也不是,是 超脱语言之外,存在于人心之中。禅是大海,有的人从海中看到虾、鱼、只是一瓢水或是整个世界,取决于个人的观点。

又有当代净慧大师对向他请教“吃茶去”滋味的人所言:赵州茶是什么滋味,我个人虽然喝了这么多年,也说不出来,只好请你自己喝,自己品味。芸芸众生 中平淡的人,对于人生的体会和感受,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赵州茶不过是一种蕴涵一种信仰的象征而已,人体味的不单单是茶本身的味道,而是体味茶所蕴含的 茶道之外的一种人生的感悟。

在我所了解不多的茶禅文化中,感觉到对人生的体悟和对禅学的参悟都要有超脱的心态,如果刻意品味禅学的意义,就歪曲了悟禅的本意。《红楼梦》中宝钗 对宝玉悟禅机一段释法,讲的就很精彩:“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 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 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真正的彻悟就是无影无迹无形式。

平常的水放入几片茶叶便成了茶水,一样平常的茶水溶进了信仰文化,就有了不同的寓意,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其实,心若真的超脱顿悟,就可以任何形式也讲,就像跛足道人对甄士隐所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从一篇文章中看到,明朝文人陆树声在《花寮记》中,讲饮茶的理想环境为凉台、静室、明窗、松风、行吟、清谈、把卷等等,喝茶达到这种境界,不但讲究 文化底蕴,还要有丰厚的物质基础,否则在破瓦乱砖中,哪里去找寻这样的清净之地?如果这样饮茶成癖,多少有点偏激了吧。不过不同的环境饮茶的确是不同的感 受。清风徐徐,皓月当空,心情便大不相同,在仿古的雕花香炉里查一根香,沏上一壶观音茶,这样静静的坐着,两人竟好大一会也没有言语,好想一说话就把眼前 的美景破坏了似的。袅袅的香烟在月光下升起,品着观音茶,很有一种神仙地府的意味,那种感觉真静真好。

茶禅世界里,充斥着茶人的无限生机


人生中不知道已经喝过多少茶了,甚至也经历过因为喝茶而导致的难熬的不眠之夜。古有“茶亦醉人”之说,的确如此,醉茶时却并不好受。爱茶者古今有之,吾亦见过茶人中的“疯子”,聚会一处,为茶而已!斗茶之客久闻却不得见,反正是因茶而结缘的故事。

不管是春天的茶绿,大红袍的甘醇,还是凤凰单枞的回甘,红茶的水温,偶然相逢会喝茶的茶人,在不经意的茶话中,可能有茶色生香之邂逅,或者是有上好的清泉,顿感口舌甘甜的可乐,亦有老壶把盏之间,频传无边的正能量来。当然茶会上少不了营造出来的茶气场,那更是先声夺人,吸引眼珠,引发内心产生无尽情怀的可能。

只是一片树叶,只是一杯茶水,只是一把老壶,只是茶人的静美,只是环境的气息,在经历着一次次的泡饮后,一次次的洗礼后,却怎么会令人产生以茶洗心的变革呢?有时候想,不知道是茶改变了人,还是人受到了茶的感悟,一个人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饮茶过后,在茶过滤后的世界,生活和人生会不会要清明些?冲淡忙碌的人生,能否把大把的时间,留一点在这里的茶水间,壶中天上。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一些年过去,茶水浪费了不少,不过也在沸水茶香中,闻出来了一些其中之味。

春夏秋冬的季节,酸甜苦辣的人间,喝进口中,留在心底的是不同的味道。总之,茶不离人,人不离茶的文化发生了,品赏茶水,活出人味,日久渐深,壶口流禅,不时在发生!胃觉需茶,茶罢禅会,茶禅的甘露,不留齿下心迹散,透露消息竟无闲。

世间中的你,世界上的我,在你我短促的世上,是否曾经有过独享一杯茶,独享一把壶,坐下来,静静地守候,独自为自己沏上一壶茶,远离闹哄哄的尘嚣,停息个片刻,过他个时光,遗忘一把岁月,逍遥逃禅中?

没有了理由,不需要解释,弃离了功利,消消躁动不安之气,古语中有“磨刀不误砍柴工”之说,做一次穿越,学下古人,令人恍惚中跳跃时空,游戏人生,亦算在洒脱人生中一路走过,世界的精彩,也许因此而生起,阿弥陀佛。无禅无净土,偷一时闲,弄个雅情,人生不会因此而变坏到哪去吧,呵呵。

茶禅世界里,充斥着茶人的无限生机,只有茶,没有禅,少了些机关,只有禅,却没有了茶,是不是少了些话头?一个是禅外说禅,一个是茶外聊茶,可能都不投机,可又不想负了千年茶文化,不想负具有鲜明的东方特色禅文化,卯足手笔,胡诌一番!一吐方快,文责自负。

人生百味,茶禅一味,人生如茶皆淡然


人生如茶皆淡然,岁月静美许如风,红尘客栈,洗去一身风尘,岁月如歌,暖一路岁月红尘:万物皆有定数,人生在于心态,看开看谈面对,淡然对待人生。

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强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会不期而至。 因此,要拥有一颗安闲自在的心,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不怨怒,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淡然人生,不要试图控制什么,人生随意,也不要刻意改变什么,万物的存在都有定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刻意,不勉强,自然而然,从善如流!

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就是开悟;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成就。发现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彻悟;改正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圆满。

不说人短,不思人过;不念人恶,不扬人错。能过就是生活,能走就是道路。莫嫌路颠簸,世界本就曲折,何必在意过去。寻几分清幽,觅几分恬淡,偷几分闲情,小坐,慢吟,一个人,一缕闲情,静静地吃茶,静静地,梳理每次的冷风冷雨。

心静只因心在禅间,听花开的声音,观叶绽的曼妙。阅读的乐趣、泡茶惬意,蕴隐于禅意中; 有一种共鸣,产生于沉浮间;有一种静雅,相向于清香上;有一种懂得,感知于冷暖时。一杯茶,一本书、一首曲,润泽了一份心境。

时光流转,云水禅心,在修行的道路上,茶是不可缺少的伴侣。闲中品茶、悟道,是一种清福,也是一种境界。禅一念,茶一味。观茶而明心,万事万物,皆是一物,心无挂碍,而任云卷云舒。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人都在为生存而奔波忙碌,生活的压力和紧绷的心弦,让那份轻松的心情越来越远。但爱茶之人,总能在一盏茶里,寻找到那份心静、心安、心清的状态。

人生百味,茶禅一味,茶有茶的风情,茶有茶的韵味。茶中岁月,静美如许,洗去一身风尘,暖一路岁月红尘。

茶有浓淡,有冷暖,亦有悲欢。人生的坎坷,多少种,适时放手,适时退步,或许我们不是位高权重的,不是富甲一方的,但你我是健康的,你我是开心的,人生便是富裕的。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无须为了自己的过往感伤。但也不能为了将来的圆满而停止修行。品茶修心,在茶水中彻悟禅意,让空灵的心抵达清静的彼岸,你我都是人生路上的风景,你在看他人的同时,她也在远处注视着你。

不让自己惊扰世界,也不让世界惊扰自己,将日子浸泡在茶中,满也好,少也好,浓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急也好,缓也好,暖也好,冷也好,相视一笑。因为看轻,所以快乐;因为看淡,所以幸福。淡淡的来淡淡的去淡淡的相处给人以宁静予己以清幽;静静的来静静的去静静的守望给人以宽松予己以从容。

茶淡,人淡,心淡,修行路上,有茶相伴,云水清欢。今天的重逢,或许是因为前世的约定,就这样简简单单于,闲心品茶中相遇,没有相见恨晚,也没有失之交臂,碰巧你来时,我也在,品茶,品心境,品人生。你有你的世界,我有我的人生,何必在意,何必计较,人生如茶皆淡然,岁月静美许如风。

避开这几种错误的喝茶法,才是最好的茶人生活


喝茶虽然健康,但还是要适量,要对应自己的体质,这样喝才会健康。有些茶口感不错,喝多了不仅对身体无益,可能对肠胃有害,你知道哪些茶不能多喝吗?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文化品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喜欢喝茶,感受传统茶文化给自己带来的文化体验,也有更多的人看到了喝茶喝茶减肥,排毒等养生功效。

喝茶的群体也逐渐从老年人专有向年轻化转变,有些人喜欢绿茶的清香,有些人喜欢青茶的甘醇,也有人喜欢红茶的汤色等等。但是,选茶如果不适合自己可能会引起身体的不适,喝多了不仅对身体无益,可能还会对肠胃有害。

菊花茶

现在正值秋燥时节,很多人想让菊花茶降降火,中医认为菊花味甘苦,性微寒,虽然菊花茶可以清热解毒,用菊花泡茶,不宜长期连续饮用,一般一周1-2次为宜。尤其是体虚、脾虚、胃寒及腹泄者尽量少喝!多喝会引起胃及身体不适。

绿茶

绿茶具有较好的清热利尿的作用,有助于人体将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对于身体湿热者效果最好,同时,绿茶具有抗癌的作用和防幅射作用。但是绿茶也是诸多茶类中寒性最强的,对于胃寒者最不适宜。

特别对于北方地区气温干燥,人体湿热者较少出现,所以,北方茶友多喝绿茶会出现较多的胃部不适应的情况。龙井、碧螺春、毛尖等都是绿茶,胃疼的人常喝这些茶会引起胃部的不适。

黄茶

黄茶与绿茶的加工方法比较相似,只是在加工过程中加了一道闪黄的程序,使茶叶出现“黄叶黄汤”的情况,属于凉性茶对胃部产生影响较大,市场上主要黄茶品种是君山银针、霍山黄芽等,一般产量较少,主要在本地市场销售,所以很难见到的。

白茶

最些年由于白茶的药用价值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也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生活中,通常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之说。白茶的主要品种是寿眉、白牡丹,福鼎白茶等,一般而言白茶属于凉性,不宜多喝,但存放时间较长的老白茶,由于存放时间较长得到了一定的氧化发酵,相对而言凉性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可以适当饮用。

生普洱

普洱茶是业界公认对人体益处最多的茶类,根据是否经过人工发酵可以分为普洱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种,熟茶由于渥堆发酵加工,其茶性已经得到缓和并且属于热性茶,所以对于胃寒者较好。但生茶由于茶性较强,对胃会有一些影响,因此有胃病的茶友可适当少喝。

凉茶

凉茶是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人体内热的中草药煎水做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治疗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也指配方类茶饮料,因为凉茶“很寒”,对有胃病的人来说不好。因此,尽量少喝。

茶虽好,也需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性的去喝,养生的同时,又避开错误的喝茶法,才是最好的茶人生活。

禅茶一味品茶来品味人生悟出茶道真谛


禅茶一味:茶道与佛教

佛教于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道则是兴于唐,盛于宋。中国茶道从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世人所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佛教以“四谛”为总纲,“苦、集、灭、道”。以“苦”为首,如:生苦、老苦、病苦等等均以参禅来看破。茶性亦“苦”,“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产生诸多联想,有助于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佛教主静。佛教坐禅时的五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

其三:“凡”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妙和人生的哲理。然而“禅”也正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放”人生在世,一切苦恼都是因为“放不下”,佛法说修行必需放下一切方可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修习佛教强调“放”,品茶也强调“放”。

放下手中的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崩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习性,放下在政界、在商海、在文坛、在单位里时的种种思虑,不必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让茶汤涤荡自己的肚肠,澡雪自己的心性让心灵空朗澄静。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品茶来品味人生。只有这样,才能在品茶过程中悟出“禅茶一味”的茶道真谛。

同时,佛教为茶道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贡献,高僧们写茶诗、茶词、作茶画等等,大大的丰富茶文化的内容,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注入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使茶道更具神韵。佛家的茶事活动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并为发展茶道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

品茶人生“只有大才,知缘而且善用缘”


只有大才,知缘而且善用缘。

新光企业集团创办人吴火狮自幼刻苦耐劳,白手起家,历经五十年的勤勉自励,终于创业有成。综观他的一生,他的成功哲学创造了“不断突破”之外,就是“广结善缘”四个字。

俗云:“小才不知有缘,不懂用缘;中才知有缘,但不善用缘;只有大才,知缘而且善用缘。”吴火狮就是一位善于用缘的大才。

他常说:“人脚会带来肥水。”这句话最足以说明他的“惜缘”。他在商场纵横数十年,平常待人圆满周到,极少树敌。他已是亿万富翁,但毫无骄贵之气,与三教九流都能打交道,并且融洽相处,所以人缘非常好。由于人缘好,遇有机会,别人自然鼎力相助,这是他成功之锁。

他以浓香的人情对待部属,他不主动辞退员工,而且与他见过一次面的员工,即使是工友,多年后他仍能叫出姓名。

员工的婚丧,他几乎都列席;员工因病住院,他经常亲往探望。

追随吴火狮三十多年的老干部吴家录,曾因病赴美开刀。在手术那天,吴火狮每隔数小时摇越洋电话探问病情,公司里的部属都因此而感受到他的温暖与关怀。

他很喜欢与部属接近,握手、寒暄、话家常。每年到了年底发放年终奖金时,都由他亲自一一递交员工。由于员工众多,把年终奖金发完,要花掉他一星期的时间,但他毫不在意。

因为上述种种,新光的员工与其家属,对吴火狮都有一份无法解释的孺慕之情。所以,许多老干部愿意半辈子跟他,主要是为了感情的因素。

吴火狮就是这么一个“广结善缘”的人。

诚实是破解一切人生难题的利器。

埃及的迪拉玛,被称为魔鬼城,它处在帝王谷的入口处。从比东法老到兰塞法老的600年间,凡是走进小城的外地人,没有不上当受骗的。

史书记载,第一个来到这里的外地人是位阿拉伯商人,他想贩些银器回国,结果被一个带路的小孩骗走了脚上正穿着的一双皮靴。还有一个来自大马士革城的旅行者,他想到帝王谷去探宝,然而进城不到一刻钟,就被一个吉卜赛人连钱带行李骗了个精光。据传,印度一位道行最高的巫师漫游至此,也没逃过被骗的厄运,身上唯一的一件东西——铜蛇管,被一个哑巴骗走了。

对于魔鬼城之谜,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迪拉玛是狮子、水牛、天狼3个星座在地上的重心投射点,地理位置特殊,外地人走进这里头脑都要失灵;也有的说,是埃及法老图特安哈门的咒语在起作用,他说“凡扰乱法老安宁的人必死”,在这个入口处,他在用“让你破财”的方式,仁慈地提醒你不要走进帝王谷。

然而,自从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来到这里,这些说法就被动摇了。因为他作为外地人,在城里住了一年,不仅头脑和原来一样清晰,而且随身携带的东西一件都没丢。有位罗马商人得知此事后很是兴奋。他想,一个能清白地走出迪拉玛的人,一定是破解了法老咒语的人。因为他知道,迪拉玛这座小城是图特安哈门法老有意安排的。据罗马的羊皮书记载:图特安哈门法老的陵墓修好后,为防止盗墓贼入侵,曾把关押在监牢里的3000名骗子秘密流放到这里。法老相信,一类人的智慧能制约另一类人的智慧。

罗马商人决定去拜访那位希腊哲学家。他随自己的商队来到希腊,可惜那位哲学家已经去世5年了。希腊人告诉他,哲学家临终前在摩西神庙的石壁上留下过一句话,那句话是他从迪拉玛漫游归来后写上去的。于是,商人来到神庙。久久地凝视着石壁上哲学家留下的话,商人禁不住喃喃自语:说得多好啊!说得多好啊!然后匍匐在地,表达对哲学家的敬意。

2300年后的一天,一位考古学家在迦勒底山脚下挖出7个巨大的石碑,其中的一块刻着这么一行字:当你对自己诚实时,天下就没人能够欺骗你。这句话,正是那位哲学家留下的。

如茶人生 喝的是茶,养的是心,求的是一种境界


原标题:如茶人生

弟妹们问我怎样概括父亲的一生,我说四个字足矣——如茶人生。

父亲饮茶,始于童年。10岁那年,迫于生计,身高不到1.5米的父亲,就随大人下煤窑挖煤。累困交加,有时干着活就睡着了。大人们就用泡得极浓的茶把他灌醒。后来,父亲就爱上了茶,每天下窑干活时,就随身带上一竹筒茶水,饮后既解渴又防困。

解放后,父亲参加了工作,一直保持着喝茶的习惯。每天天蒙蒙亮,他就起床捅开煤炉子,坐上一壶水,待水烧开后,抓一撮茶叶,放进搪瓷杯里,沸水冲泡,盖上杯盖,焖一焖,茶香就氤氲着,满屋飘香。到了晚上,父亲还要沏一杯茶,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茶香伴着书香,学文化,学专业知识……儿时的我,有时一觉醒来,看到父亲还在灯下苦读,空气中弥漫着煤油和茶香混合的味儿。

父亲是供销合作社的干部,经常要下乡。老家酒文化盛行,来了客人不倒茶先敬酒。父亲生性随和,爱交农民朋友,但在喝酒上,他从不“入乡随俗”。来到农民家里,首先声明不会喝酒,接着拿出自己随身带的茶叶,泡上一杯浓浓的茶,以茶代酒与人对饮。在对饮和促膝交谈中,谁家缺种子、化肥,谁家的农机需要维修保养,谁家准备扩大烟叶种植面积……都一一记在父亲的脑海中。回到单位后,父亲都会及时协调,为农民兄弟排忧解难。

如何帮助辖区农民增加收入,走上致富之路,一直是父亲思考的问题。我们老家也是产茶之地,但茶的品质较低,制作工艺也比较落后,农户制作的茶大都自己留用,偶有拿到集市上出售,也只能卖个白菜价。喝了几十年茶的父亲,看到好山好水的家乡,出产的茶叶竟无法飘香到山外,心里好不甘。在那段日子里,他买来茶书研读,背着干粮访问茶农,学茶经,还在自家后山试种,买来茶青试制……经过几年的努力,父亲熟练地掌握了种茶、制茶技术和工艺,并依托供销社办班培训,传授技术和工艺。茶叶丰收后,父亲又组织人员收购、精选、包装,让山里的野茶走出了大山,成为城里人喜爱的饮品。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苏东坡的名句。清欢不是寡欢,也不是狂欢,而是洗尽铅华、放慢脚步之后难得的一份轻松、宁静和愉悦。父亲喜欢饮茶,乃至达到“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境界,除了他几十年养成的喝茶习惯外,更多的是他深谙“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的要义。

与父亲相比,虽然都爱茶、饮茶,但我是肤浅的、感性的,父亲是深刻的、理性的。父亲懂得茶之本,乃是俭;茶之性,乃是洁;茶之功,乃是醒;茶之境,乃是静。因此,他一生恪守做人的本分和清廉,保持平和谦让的心态,喝的是茶,养的是心,求的是一种境界。

禅茶一味 品茶味,悟茶韵,知人生


禅茶一味:爱饮茶者心有灵

喜欢茶的人,心是有灵的。茶,是苦修者的良伴,绿茶冲淡,红茶纤秾,黄茶白茶清奇高古。品茶亦如品诗,真正的妙处,是说不出的。一盏青茗、一首好诗,都会让人沉吟良久。

你品那铁观音,“美如观音,重似铁”,是说那香气和喉韵,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观先闻圣妙香。而凤凰单丛,一芽一叶泛着朱砂红晕,让人想起古时候道家饮茶羽化成仙的传说。

想来,人生当如泡茶,在于一个不急不躁、舒缓有致、慢慢浸润冲泡的过程。功夫到了,自然会有醇香。

把茶喝得好,喝得科学,必须要明茶性,因时而异、因人而异。

所谓“因时而异”,即在一日之中,不同时段饮用不同的茶。清晨从睡梦中醒来不久,应喝绿茶、青茶,以求醒脑提神;上午时分要进入工作了,这时喝些铁观音或茉莉花茶较好,因为茶香氤氲,能刺激人的大脑使人进入亢奋状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午后时间人容易现倦态,便应喝些红茶,以求解困定神;晚饭后与家人团叙或应酬朋友,最好喝淡普洱或乌龙茶,这样既有口感又不会影响当晚的睡眠。

另外,“因人而异”喝茶亦不可忽视。我国现有茶的品种很多,各地区各民族饮用的习惯亦不同。总体来说,茶可分凉性、中性和温性三类。体质燥热且有抽烟喝酒习惯者,适宜喝绿茶、青茶等凉(寒)性茶。体质虚弱,尤其是肠胃功能不佳的人,只适宜喝中性或温性茶。若是耄耋长者,身体机能下降者,最好喝普洱茶,因为普洱茶性温和醇厚,有暖胃、降血脂、降血压等作用,长期饮用,对一般老人易患的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等都有防治作用。总之,喝茶要明茶性、讲科学,做到因时、因人而异,才能收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品茶,是美好的感觉,多想时光永远停留,品茶味,悟茶韵,知人生。

禅茶一味:茶中有大道,悟茶通人生


禅茶一味:品茶悟人生

好茶常有淡淡的苦味,苦味中总是透着较深的清香。人生常常如美中含苦,难以有十全十美之事,十有八九不如意,能有一二如意事,便也足矣。不如意,便是生活的苦味。

茶,亦喜欢人对它格外尊重、格外亲昵。我以前本不爱喝茶,那种工厂机械技术性生产出来的茶,难以引领我进入茶道,品出茶之真味。偶然有一次,陪一位朋友去深山老林中他家一亲戚家做客、买茶,他家的女主人特地亲手炒新茶,热情洋溢地招待客人。她将新茶放在锅中,慢慢地用手揉搓,似在对那些新茶进行亲昵的按摩。那次,我喝的是纯手工炒制的新茶,第一次让我品尝到了茶中的那种清新、爽口、温润、味长、香醇的味道,顿觉通体舒泰,心旷神怡。茶中的美味,原来如此动人。从此,我深深地爱上了品茶。不管是手工茶,还是工厂机器制造的茶,我都喜欢细细地从其中品味出那一种滋润身心、怡养性情的真味,那真味一定深藏其中,如大山深处的风景,需要一步步,浅斟慢饮地往深处走,奇美风景就在那万绿丛中闪现出来,给人惊喜,给人愉悦。然而,一路风景皆美的还是手工茶,茶喜欢人对它的尊重、关爱、热情、亲昵,便一路打开了它风景的栅栏,美味的绵长,不再遮遮掩掩,原来世间万事万物,都要如手工茶一样,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体谅、相互协作的关系,方可达成和谐至美的境界。

品茶如同品生活,品生活如同品茶,皆要学会从苦中品出甘美。《金陵琐事》中说:“凡茶叶肥厚的,味道很甜但不香;茶叶瘦小的显苦涩的则香。”可见世间万物,浓缩的方是精华,丑陋的常有内秀,苦难中藏有幸福。《茶经》中也说:“啜苦咽甘,茶也。”懂人生者,不畏人生的凄风苦雨,雨后有彩虹奇景,苦后有幸福来敲门,苦是幸福的前奏,苦是幸福的通道,苦中自得其乐,苦中长志气,增精神,练本领,出类拔萃日,成功来报喜,心香胜万香,福在其中淌。那时方懂一句话说得真好:“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却不知它当初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苦中有甘是暗味。苦尽甘来是真味。好茶总是先涩后香,人生总是苦中藏乐。先甜者,往往后苦,先苦者往往后甜。富不过三代,与茶之道也有想通之处。富一代历尽千辛万苦,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练就了过人的机智敏感,方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浪潮中趋吉避凶。因为来之不易,所以万般珍惜。有些富二代、富三代,之所以一代不如一代,正是因为他们坐享其成、不愿吃苦,没有在苦的煎熬中练就真本事,又不懂珍惜,故守不住富一代的财富,终是大浪淘沙,财富散尽。

茶中有大道,悟茶通人生。细细品茶,神清气爽,返璞归真,超凡脱俗,渐入佳境,可以通神,而穷宇宙之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