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粤海未能忘

发布时间 : 2019-12-23
红茶调饮茶的茶名 全自动饮茶机 黑茶湖南安化

红茶调饮茶的茶名。

饮茶粤海,我是有点吹牛皮,南越古地,我只匆匆走过一脚,哪能有这么大的口气?然而,弱水三千,取一瓢饮,我饮过一瓢,由此而说饮了三千弱水,也不至于太妄。 想起来有十多年了,举国孔雀纷纷往东南飞之余波尾绪后,我们麻雀艳羡得不行,也试着飞越粤岭,往广东去。我之妻兄早两三年携妻挈子落户于粤北山区的仁化县,那里有他更早择木而栖的舅舅。我是在舅舅家里喝的茶。舅舅早年在内地当民办教师,人家舍不得这个“鸡肋职业”,他却壮士断腕,毅然南下,打拼出了一方小天地。他兴趣广泛,偏爱雅事,算得上古典味道的正版文人吧,他好书,好画,好种花草,好茶艺茶道;橱间书籍琳琅,壁上书画装点,拥有一个大庭院,种了菊,种了竹,种得特别多的是兰草,枝叶扶疏,香远益清,在闹世间是一个仙境之所在,这让我这个足迹仅到过县城的“乡巴佬”开了眼界。 开眼界是其次,享口福是最难忘的。这口福是茶。此之前,我天天喝茶,喝的是大片叶子茶,牛吸鲸饮,杯子大如小桶,茶水入肚,是为解渴的蠢物罢了。舅舅端出茶壶茶杯,就让我有点讶异,茶壶不足拳头大,杯子犹小,小如鹌鹑半边弹壳,这杯子怎么喝?一杯打不湿唇吻,十杯还填不满一口。舅舅一溜儿把杯子排开,桌上放了一只精致的竹编小篮,篮子里放一只船形瓷盘,瓷盘上再放茶壶,茶壶里是 茶叶,茶壶四周也是茶叶,好几年以后我才知道,这叫做养壶。舅舅提壶开水,往茶壶里一冲,没让我们喝,全倒在瓷盘上,旋即冲第二轮开水,提起茶壶,沿着桌子东南西北四方,眨眼间转了一圈,壶嘴一起一落,一勾一仰,仿佛老师在学生作业簿上打“√”,动作是手起手落,庖丁解牛,再一看,我们的茶杯里已是茶水,绿碧如兰,半满多点点,十余只茶杯,几乎满盈不差丝毫,而看桌上,无一滴茶水。其实我口渴得很,但不敢喝,刘姥姥初进大观园,哪里敢乱手乱动口!看到有人喝,我才轻轻端起杯子,唇口不敢大张,只是将唇沾杯,如蜻蜓点水,如护士点药,而舌子却急不可耐,如蛇信子一般,飞快出唇,入杯一舔,又飞快入口,舌子的做派,实在是有点如飞毛贼寇。茶水入唇触舌,有点苦,有点涩,甚而还有点烫人的辛辣味道,片刻功夫,味道开始转甘,转滑,转清,转凉,清清凉凉,甜甜滑滑,余味悠长。我也就顾不得出洋相,端起杯子一口吞进口里,让茶水淹浸舌头,在口腔中不断回旋。此中有真味,欲辩已忘言。 舅舅很健谈的,天南地北,都能说出个道道,于茶艺犹精,我感到茶不仅是一种口腹之欲,更是一种心灵享受,便始于这次茶宴。舅舅告诉我们怎样辨茶质,如何选茶壶,泡茶有何要诀等等,惜乎当时我完全是个门外汉,有些东西再基本不过的,我却感到莫测高深,记不得那么多了。记得很深的是一个茶礼:叩桌鸣谢。刚喝时,我感到很奇怪,舅舅每倒一轮茶,我哥就用手指头在桌上轻叩,我想,这可能是一种礼节吧,也就依样画葫芦,逢倒茶,我就五只手指全用上,齐齐叩桌。我哥用眼之余光扫了我几眼,让我惶恐,待舅舅转身再去弄茶叶,我哥轻声告诉我:叩桌是答谢的礼数,一只手指表示是单身汉,还没结婚,只代表自己;两只手指是代表夫妻,三只手指代表全家,五根手指是擂拳头了,是不礼貌的,给我闹了个大红脸。

那夜,我们喝的是仁化名茶,叫做仁化银针。仁化有座风景名山,叫丹霞山,丹霞山上产仁化银针。我们去时正值初夏,在我们湖南,天气还有点晚春余味,广东那头似乎已是暴夏了。粤北的阳光格外生猛,这阳光倾泻到茶叶上,也自然阳气充沛,火力很足。粤北山区多森林,烈日下似火蒸笼,林荫下却畅快如冰。仁化银针也许就是这样烤一轮太阳火,淬一轮翠叶荫吧,一日一夜,一热一凉,日日夜夜,热热凉凉,因此,其茶性里就有日精月华的真味蕴含在内。初喝下去,冲劲很大,像暴夏;饮后稍息,余味甘微,像月荫下的清凉。仁化银针提神得很,喝两杯,让人兴奋难耐。初次喝它,我不知道它有那么大的劲,只图好喝有味,一连喝了十多杯,夜里就遭殃了,在床上翻烧饼,怎么也睡不着觉。听舅舅说,因仁化银针滋味独具,劲道悠长,胡耀邦在广东时也特别爱喝这茶。 饮茶粤海未能忘。”粤海只要孔雀,不要麻雀,粤岭我终是没能翻过去,是遗憾了,而在粤北饮的这茶却未曾遗忘。第一次看了茶艺,第一次品了茶味,第一次明了茶道,所以,不用毛主席“谆谆教导”,饮茶粤海,我一直未能忘。

Cy316.com延伸阅读

一杯香茶忘寒忧!学日常方法冲泡铁观音,超实效


铁观音茶是不少小伙伴的心头肉,一杯香气浓郁的热茶,简直是寒冷天气里最实在的幸福。虽然日常喝茶不是为了表演,但是掌握一些泡茶的小诀窍才不辜负茶香嘛。天气越来越冷,跟小编一起学泡铁观音吧!

日常冲泡铁观音毕竟不同于茶艺表演,网上很多有关于铁观音的冲饱方法都是转载于茶艺表演的过程,既看不懂,又不实用。整理最日常的冲饱铁观音的方法,供铁观音爱好者参考。

一、泡茶先要备水

用煤气灶、随手泡、电磁炉等工具先烧开水,要即烧即泡。

因为泡茶要求温度要高,要滚沸100度,这里有两个要求,既要100℃,同时要滚沸。因为滚沸+100℃。水中所含热量最高。这个容易实现,只要让烧水壶里的水保持滚沸状态,要冲泡的时候直接冲到盖碗等茶具中,如果用热水瓶里的水效果也是大打折扣。

推荐用高功率的烧水设备,使水能迅速烧开,这样所泡出的茶品质也更好。

而且泡铁观音水质一定要好。可用井水、桶装水、山泉水或矿泉水。绝对不用城市里的自来水。水质越好,则泡出的效果也越好。

二、泡茶工具的准备和选择

这里以盖碗为例,因为冲泡铁观音,基本上用的是盖碗,在安溪,可以说用盖碗冲泡达到了98%以上。用盖碗冲泡铁观音有其适用的方面,特别是清香型铁观音,不宜久浸。更能闻其茶香。铁观音乌龙茶所说的香气,主要的就是指冲泡是盖碗的盖子香气。

讲究的还有茶海,茶滤与茶海配合使用,还有小夹子。茶夹是用来夹茶杯给客人喝的,不会烫而且卫生。

高白色的瓷茶具可以作为最好的参照色来很好的观察茶叶的颜色,包括叶底的颜色,茶汤的颜色。

紫砂等茶具因为其有疏松的毛孔,会吸附一部分香气从而减弱铁观音的香气,清香型铁观音不适宜。浓香型铁观音尚可,因为浓香型铁观音主要品的是茶汤。

开水开后把这些茶具烫洗一遍。

三、开始着手泡茶

●1、把茶叶放入盖碗中

现在出售的铁观音小泡包装的大都是7克,用一小包就可。现在还有一种一泡是8克装的,在广东地区,还有10多克装的。要根据茶叶量选择盖碗的容量大小。如果是散装的,可根据需要自己掌握茶叶的量,喝茶人多,喜欢喝浓茶,可以多放点。

●2、“润茶”

冲入滚烫的开水,并冲掉一遍。目的是润茶,提高茶叶叶温,使紧结的茶叶稍微张开,便于第二次冲泡香气的发挥。有些文章说这是讲究卫生,把茶叶“洗”一遍。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3、浸泡闻香

再冲入开水,盖上盖碗一会儿,时间可自己掌握,想别浓点就多等会儿。接下来可开盖闻香。杯盖的香气是茶叶质量的最重要一个方面。

有些朋友刚接触铁观音,一直问每次浸泡的时间。这里做个解答,首先请大家不要把泡茶看得太严肃紧张,而应该有一种放松自然的心情。把泡茶看得轻松简单点,这个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的。比如广东人泡茶,习惯用的茶叶量多,但是浸泡的时间极短。

如果真要一个浸泡时间程式,那就按7克铁观音用110ML的盖碗为例说明一下。清香型铁观音总的一个原则是“不宜久浸”,因为久浸会把铁观音的香气熟化,香气味道变杂。久到底指多长时间呢,不要超过35秒。当然也不是绝对的,有的茶叶较松散,一泡就出来,有的较紧结,第一泡需要的时间较长。

朋友们可以自己掌握,每泡大约30秒左右。第4泡以后可适当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调节,觉得味道淡了,可以适当延长。相反可以减少。

●4、闻香后把茶汤倒在茶海里

茶海上放茶滤,起过滤茶屑的作用。铁观音的制作当中不可避免的夹带有或多或少的碎屑,过了一下就可以。也可直接倒在小杯里。

●5、把茶海里的茶汤倒在小茶杯

再鉴赏茶汤的颜色。

●6、用夹子夹茶杯送到客人前

●7、品饮茶汤

最后鉴赏茶汤的气味、口感等。

●8、依上面的方法第二泡、第三泡

具体冲几泡要看茶叶的耐泡程度和个人的喜好而定。

一般耐泡程度是这样排列的,按茶叶类型分从高到低为:陈茶铁观音>浓香型铁观音>韵香型铁观音>清香型铁观音同种类的铁观音,一般按这些原则从高到低分:重发酵>轻发酵;叶子鲜嫩>叶子粗老; 高山铁观音>平原铁观音。

禅茶一味 人茶两忘,茶禅相应


禅茶一味自清爽

时人品茶多喜以茶喻禅,谓禅茶一味。然而,何为禅,何谓禅茶一味?禅,在人们眼中多少有几分不解与神秘。

禅,源出佛典:一次释迦佛祖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 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种“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法门就是佛教禅宗,迦叶被尊为禅宗印度初祖。至第二十八代祖师达摩一苇渡江东来,禅宗传入中国,成为中国禅宗初祖。唐朝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惠能到黄梅拜谒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听五祖传讲《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得五祖亲传衣钵为禅宗第六祖。其生平教化事迹《六祖法宝坛经》成为佛教经典,禅宗奉为至宝,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也是对世界思想文化的巨大贡献。广东韶关南华寺内惠能大师千年不坏的肉身像,更增加了禅宗的几分神秘。

至于禅茶结合,据史料记载,始于赵州(今河北赵县)从谂禅师(公元778~897年,世称赵州和尚,为六祖慧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当时十方前往参学者众。一日有二僧到,师指一僧问:“曾到此间么?”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另一僧:“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如是三人都得了利益。这则公案中的二僧和院主都是心中有迷津求指点,突遭赵州和尚当头棒喝“吃茶去!”妄念顿息,当下顿悟,故说“三人都得了利益”。体现了禅的微妙、神奇和魅力,后来传遍天下,都说“赵州茶”。

从字面上看,禅是印度语“禅那”的简称。意译有:静虑、思惟修、功德丛林等多种意思。意即通过静虑、思惟观修清除自己的无明烦恼,而证悟自己本具清净智慧德性。是一种内观自省自证功夫,浅者亦可祛病养生。而茶,本是药(历代药典均有列入),因产地及加工方法不同功能略有不同,主要有清热除烦、消食利水、生津止渴、醒脑等多种功效。所以,参禅与吃茶都具清热除烦、祛病养生功能,茶禅一味便为世人所称道。

从事理上说,佛教认为,众生的烦恼皆因贪嗔痴三毒从身语意而生。通俗地说,就是因人们贪欲、嗔恚、愚痴(指无智慧)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思维,使得人们产生了错误(指不符合自然客观规律)的想法、说法、做法,故而导致忧虑、焦躁、恐惧、不安、郁闷等种种烦恼,人们常常会因烦恼(过去)而忧现在和未来,这样烦恼便会环环相扣而不自在。禅宗的方法就是仔细思惟观察念头起处,烦恼了不可得。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未来,现在的说时已成过去,当下即空而破迷清爽。只要你肯放下自然轻松自在。

现今,国人多好饮茶,待客、聚会无茶不成礼,茶也确实是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国饮。然制茶须有心境,沏茶须有心情,品茶须得倾情,参禅则须忘情。若能屏息诸念,专注品茶,人茶两忘,茶禅相应,相得益彰,自然禅茶一味。甚者,更能参破谁吃茶,当下清爽,醍醐灌顶,岂不妙哉。

从境界上讲,禅无相,非坐非卧,非吃饭喝水,亦不离行住坐卧饮食起居。禅师说,吃茶说味即落凡解(指未开悟),不知味却同无情(指无生命的物质)。说有即无,说无非空,于念无念,即相离相。说一味非一味是名禅茶一味。此中微妙、大难,唯饮者自知。从开悟的境界上看,更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非言语所能表达。“佛祖拈花,迦叶微笑”道得吗?六祖惠能大师不识字,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而能成就《六祖法宝坛经》和千年不坏肉身。国外把惠能与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三圣人”,这种境界道得吗?笔者自然道不得。

以手指月是指非月,悟者终能因指见月。千言万语道不尽,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不如“吃茶去!”

饮茶悟道


陆羽的一生专心。后人称陆羽:卖茶者敬为茶神;饮茶者颂为茶仙;事茶者奉为茶圣。饮茶的感悟使人们认识到:茶是一种表山川之灵气,集天地之风露,含英咀华,吐香蕴玉,这是一种大自然的杰作。因为,茶水为精,茶香为气,茶叶为神。善于饮茶的人,可使文化人多几分文人的雅趣。淡淡的茶香,可使人们从繁杂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走向人生的千姿百态,走向性感的净化,走向大彻大悟的生活理念。 不仅如此,善于饮茶的人,往往在心灵的深处,充满着一种清淡、静雅的意趣。最终,使茶心、人心、道心,相互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超凡脱俗的茶文化灵性。古人云:茶是儒,是仁、义、礼、智、信;茶是佛,是来世净土的精神寄托;茶是道,是乐天知足的自我心灵安慰;茶是和,充满着怡情温柔,至善至美,茶是静,充满着清淡天和,养精蓄锐。唐宋时代,文人墨客往往在品茗中,作诗作画,蔚然成风。唐代品茶高手李德裕(身居宰相高位)在《忆茗诗》中曾这样写道:“谷中春日暖,渐忆掇茶英。欲及清明日,能销醉客醒。松花飘鼎冷,兰气入瓯轻。饮罢闲无事,扪萝溪上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曾邀请七位七、八十岁的老人,一面饮茶,一面赏景吟诗:“山茗煮时秋雾碧,玉杯斟处彩霞鲜。临阶花笑如歌妓,傍竹松声当管弦。虽未学穷生死诀,人间岂不是神仙”。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至若茶之为物”、“钟山川之灵禀”,这是古人对茶性最中肯的评说和阐述。总之,茶叶不仅具有山川精气之灵气,而且通过饮茶和品茗,更能使饮茶人净化心灵,性情幽雅,高扬人格。一旦与友人相交,清茶一杯,细啜慢饮,相互内心之间,顿有一种心灵相通的感悟。这茶的平凡,茶的质朴,茶的纯净,茶的中和,统统溶化在清心爽口的玉液之中。以便从品茗中,品出人生感悟的生活真谛和生命艰辛的韵味……

饮茶用水


"茶有各种茶,水有多种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它说明茶与水的关系至深,谈茶就要论水。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清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说在茶与水的结合体中,水的作用往往会超过茶,这不仅因为水是茶的色、香、味的载体;而且饮茶时,茶中各种物质的体现,愉悦快感的产生,无穷意会的回味,都是通过水来实现的;还有茶的各种营养成分和药理功能,最终也是通过水的冲泡,经眼看、鼻闻、口尝的方式来达到的。如果水质欠佳,茶叶中的许多内含物质受到污染,人们饮茶时既闻不到茶的清香,又尝不到茶味的甘醇,还看不到茶汤的晶莹,也就失去了饮茶带来的好处,尤其是品茶给人带来的物质、精神和文化享受。

1、古人论水

中国在唐代以前,尽管饮茶已较普遍,但习惯于在煮茶时加入各种香辛佐料。在这种情况下,对茶的色、香、味、形并无多大要求,因而对水品要求也不高。唐代开始,随着茶品的增多,以及清饮雅赏之风的开创,才对水品有了较高的要求。据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记载,最早提出鉴水试茶的是唐代的刘伯刍,他"亲揖而比之",提出宜茶水品七等,开列如下。

扬子江南零水第一;

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

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

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

扬州大明寺水第五;

吴淞江水第六;(《煎茶水记》)

而差不多与刘伯刍同时代的陆羽,根据张又新的记述,在辨别扬子江南零水的真假时,根据自己亲身实践,提出"楚水第一,晋水最下"。并把天下宜茶水品,评品次第如下:

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

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

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

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泠,状如龟形,俗云蛤蟆口水第四;

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

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

扬子江南零水第七;

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

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

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

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

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

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

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

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

吴淞江水第十六;

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

郴州圆泉水第十八;

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

雪水第二十。

而清代的曹雪芹在《冬夜即事》诗中,主张"却喜侍儿知试茗,取将新雪及时烹"。认为雪水沏茶最佳。总之,古代茶人,对宜茶水品议论颇多,说法也不完全一致,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论点。

⑴择水选源 如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中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陈眉公《试茶》诗中的"泉从石出情更冽,茶自峰生味更圆"。都认为试茶水品的优劣,与水源的关系甚为密切。

⑵水品贵"活" 如北宋苏东坡《汲江煎茶》诗中的"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清"。宋代唐庚《斗茶记》中的"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的"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明代顾元庆《茶谱》中的"山水乳泉漫流者为上"。凡此等等,都说明试茶水品,以"活"为贵。

⑶水味要"甘" 如北宋重臣蔡襄《茶录》中认为"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说"味美者曰甘泉,气氛者曰香泉"。明代罗廪在《茶解》中主张:"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强调的宜茶水品在于"甘",只有"甘"才能够出"味"。

⑷水质需"清" 如唐代陆羽的《茶经·四之器》中所列的漉水囊,就是作为滤水用的,使煎茶之水清净。宋代"斗茶",强调茶汤以"白"取胜,更是注重"山泉之清者"。明代熊明遇用石子"养水",目的也在于滤水。上面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宜茶用水,以"清"为本。

⑸水品应"轻" 如清代乾隆皇帝一生中,塞北江南,无所不至,在杭州品龙井茶,上峨眉尝蒙顶茶,赴武夷啜岩茶,他一生爱茶,是一位品泉评茶的行家。据清代陆以湉《冷庐杂识》记载,乾隆每次出巡,常喜欢带一只精制银斗,"精量各地泉水",精心称重,按水的比重从轻到重,排出优次,定北京玉泉山水为"天下第一泉",作为宫廷御用水。

以上诸家,对宜茶水品选择,都有一定道理,但不乏片面之词。而比较全面评述的,要数宋徽宗赵佶,他在《大观茶论》中提出宜茶水品"以清轻甘洁为美"。清人梁章钜在《归田锁记》中指出,只有身入山中,方能真正品尝到"清香甘活"的泉水。在中国饮茶史上,曾有"得佳茗不易,觅美泉尤难"之说。多少爱茶人,为觅得一泓美泉,着实花费过一番功夫。

2、宜茶水品

近代,不少茶学工作者曾对宜茶水品作过分析测定和试验比较。以浙江杭州为例,经理化检测和开汤审评,结果表明以虎跑泉水和云栖水最好,西湖水、钱塘江水次之;城市天落水和自来水再次之,城市井水最差。

⑴山泉水

山泉水大多出自岩石重叠的山峦。山上植被繁茂,从山岩断层细流汇集而成的山泉,富含二氧化碳和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而经过砂石过滤的泉水,水质清净晶莹,含氯、铁等化合物极少,用这种泉水泡茶,能使茶的色香味形得到最大发挥。

但也并非山泉水都可以用来沏茶,如硫磺矿泉水是不能沏茶的。另一方面,山泉水也不是随处可得,因此,对多数茶客而言,只能视条件和可能去选择宜茶水品了。

⑵江、河、湖水

它属地表水,含杂质较多,混浊度较高,一般说来,沏茶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远离人烟,又是植被生长繁茂之地,污染物较少,这样的江、河、湖水,仍不失为沏茶好水。如浙江桐庐的富春江水、淳安的千岛湖水、绍兴的鉴湖水就是例证。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其江水,取去人远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唐代白居易在诗中说:"蜀水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认为渭水煎茶很好。唐代李群玉曰"吴瓯湘水绿花",说湘水煎 茶也不差。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更进一步说:"黄河之水来自天上。浊者土色,澄之即净,香味自发"。言即使浊混的黄河水,只要经澄清处理,同样也能使茶汤香高味醇。这种情况,古代如此,现代也同样如此。

⑶雪水和天落水

古人称之为"天泉",尤其是雪水,更为古人所推崇。唐代白居易的"扫雪煎香茗",宋代辛弃疾的"细写茶经煮茶雪",元代谢宗可的"夜扫寒英煮绿尘",清代曹雪芹的"扫将新雪及时烹",都是赞美用雪水沏茶 的。

至于雨水,一般说来,因时而异,秋雨天高气爽,空中灰尘少,水味"清冽",是雨水中上品;梅雨,天气沉闷,阴雨绵绵,水味"甘滑",较为逊色;夏雨,雷雨阵阵,飞砂走石,水味"走样",水质不净。但无论是雪水或雨水,只要空气不被污染,与江、河、湖水相比,总是相对洁净,是沏茶的好水。可惜,近代不少地区,特别是工业区,由于受到工业烟灰、气味的污染,使雪水和天落水也变了质,走了样。

⑷井水

属地下水,悬浮物含量少,透明度较高。但它又多为浅层地下水,特别是城市井水,易受周围环境污染,用来沏茶,有损茶味。所以,若能汲得活水井的水沏茶,同样也能泡得一杯好茶。唐代陆羽《茶经》中说的"井取汲多者",明代陆树声《煎茶七类》中讲的"井取多汲者,汲多则水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明代焦竑的《玉堂丛语》,清代窦光鼐、朱筠的《日下归闻考》中都提到的京城文华殿东大庖井,水质清明,滋味甘洌,曾是明清两代皇宫的饮用水源。福建南安观音井,曾是宋代的斗茶用水,如今犹在。

⑸自来水

它含有用来消毒的氯气等,在水管中滞留较久的,还含有较多的铁质。当水中的铁离子含量超过万分之五时,会使茶汤呈褐色,而氯化物与茶中的多酚类作用,又会使茶汤表面形成一层"锈油",喝起来有苦涩味。所以用自来水沏茶,最好用无污染的容器,先贮存一天,待氯气散发后再煮沸沏茶,或者采用净水器将水净化,这样就可成为较好的沏茶用水。

⑹纯净水

现代科学的进步,采用多层过滤和超滤、反渗透技术,可以将一般的饮用水变成不含有任何杂质的纯净水,并使水的酸碱度达到中性。用这种水泡茶,不仅因为净度好、透明度高沏出的茶汤晶莹透澈,而且香气滋味纯正,无异杂味,鲜醇爽口。市面上纯净水品牌很多,大多数都宜泡茶。除纯净水外,还有质地优良的矿泉水也是较好的泡茶用水。

3、天下佳泉

由于水对茶的特殊作用,所以,在中国饮茶史上,品泉试茶,可谓是茶人的传统做法。但由于历代鉴水试茗高手,各人嗜好不同,追求不一;加之,择水范围有大有小,环境条件早晚有别,因此,对佳泉的评述,虽然总的前提是一致的,但前后次序往往有别。如在宜茶水品中有较多的"天下第一泉"和"天下第三泉"等,就是例证。现在,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天下试茶名泉,简述如下。

山东济南趵突泉 山东崂山矿泉

山东淄博柳泉 云南安宁碧玉泉

四川邛崃文君井 四川峨眉玉液泉

北京玉泉 安徽黄山温泉

江西上饶陆羽泉 江西庐山谷帘泉

江西庐山招隐泉 江苏无锡惠山泉

江苏扬州大明寺泉水 江苏苏州石泉水

江苏镇江中泠泉 浙江天台山千丈瀑布水

浙江长兴金沙泉 浙江杭州龙井泉

浙江杭州虎跑泉 浙江桐庐严陵滩水

浙江雁荡大龙湫 湖北当阳珍珠泉

湖北宜昌陆游泉 湖北宜昌蛤蟆泉

福建武夷山九曲溪

饮茶乐


[摘要说明]饮茶乐

饮茶乐,饮茶乐。一为健身,二为快乐。清香频入座,知己共谈心。忆唐朝卢仝诗人,好茶成癖,诗风豪放怪奇。有一天,他正在日高浓眠之际,被敲门声惊醒,原是好友孟谏议,派人送来三百片“阳羡”新茶。卢仝为此感动得诗情大发,于是走笔写了谢诗一首《谢孟谏议寄新茶》,流传至今。其中最有名一段:“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七碗茶诗》,也称“七碗生风”,自卢仝之后,广为人们所传颂。在慢悠悠地品茗之余,细细地吟诗中雅趣,千年而不衰。把其意译为现今说法:“一是生津止渴,二是兴奋提神,三是帮助消化,四是发汗而治感冒,五是减肥轻身,六是活跃思维增強记忆,七是延年益寿”。不然的话,“七碗茶”唐人怎样喝法,变成神仙呢?卢仝对饮茶的妙处、好处,做了如此多的生动描述,主要归功于茶叶中所含的成分。厦门人饮茶,爱闹中取静,择街边巷尾,或房前庭院,或厅堂一角,摆下茶几,数人围坐,会友聊天,洽谈生意;在厦门万石植物园内设有茶室,有的在树荫石凳,有的在寺庙庭院,随游人兴致,择席而坐,边品茗边观赏自然,交谈怡心,十分自得,其乐无穷。如今,茶成为闽南人的挚友,将“烹香茗以待来客”列入闽南人一种风尚,饮茶品茗畅谈,被视为一大乐事。中国是茶叶的故乡,相传自神农时代起我们开始用茶了,后来传至全世界。如今,中国茶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天然健康饮品。茶对人体的功效,己成定论。但其无形的言语,却是沟通和谐人际关系的桥梁,就今日闽南人观点而言,茶能使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朋友之间畅谈更深,也可使亲人在饮茶之间,促进彼此更浓的情感交流。诚挚、快乐、自由,本是喝茶的本质。“茶热清香,客至最为可喜,乌啼花语,无人亦自悠然”。这番境界,您我都乐于体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