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茶艺的思考

发布时间 : 2020-06-03
对江南茶文化的思考 红茶的茶艺表演 花茶艺

【www.cy316.com - 对江南茶文化的思考】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对茶艺的思考”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想了解《对茶艺的思考》知识吗,丰富的《对茶艺的思考》内容等你来看!

茶艺无处不在!它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生活,而且对健康非常有利,茶艺是人类物质生活发展社会化的表现,其深层的文化内涵有着民族情结和价值意义的多项重叠。茶艺在中国的历史延续,不单是人对物质生活的亲身感受,而且是人们观感世界、体验生活的传承与积淀。

唐代陆羽以其所著《茶经》奠定了其茶圣的历史地位,他在《六羡歌》中写道:“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本身淡泊明志的高洁情怀,为后代茶人树立起精行俭德的光辉榜样。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尽管都构筑了自己的思想框架,“九流十派,百家争鸣”,但如何面对人生却是每个人都回避不了的命题。茶性苦寒,人性又有多少苦寒?茶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性相通。“一碗喉物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多么潇洒,多么浪漫的人生!是物质,还是精神?是在品茶,还是在品位人生?我说两者皆有,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在这里不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吗?屈原在《楚辞》的《远游》中这样描述人生命意识的源渊:“内唯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茶艺正是要通过品茗的形式,达到这种内心深省的境界,来完善自我。

茶艺是泡茶的技艺,但又不完全是物质形式的展现。对茶叶的冲泡当然要让其色、香、味的品质发挥得完美,但人的审美感受更需要一种超越时空的体验。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物我玄会”,正是要人去体察感受天下万物的自然本性,而后去融汇人间的哲理神韵。唐代赵州的从谂禅师问一位新来的僧人:“你以前来过这里吗?”僧答:“来过。”从谂说:“吃茶去!”然后,他又问另一位僧人,僧答:“没来过。”从谂依然说:“吃茶去!”事后院主问从谂禅师:“为什么到过的和没到过的都说吃茶去?”从谂依然是说:“吃茶去!”从茶中品味人生,得到大智大慧,达到大彻大悟,这就是“吃茶去”的禅法禅机,吃茶寻常事,无心贵自然。

茶艺在宋代成为一种上行下效的风尚,得力于宋徽宗的倡导和力行。宋代以权力推进社会生活的伦理和秩序,使其生活风尚更趋向同一性。因此,茶艺在宋代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凡的鼎盛,茶书、茶诗、茶词的大量涌现,把茶的文化价值升华到一个更加艺术的高度,以茶喻理成为众多文人学士笔下的刻意追求。苏东坡《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刻画“志图挺立、养高不仕”的茶人品格。朱熹的“建茶如中庸之为德,江茶如伯夷叔齐”的比喻来阐述茶艺道义。在他们的心里喻“理”是自然界的规律,是人际关系的礼仪。品茗是一种潜修,是一种循理,以茶行道,以茶雅志,正是千百年来中国茶艺盛行不衰的哲学基础。

茶艺是中国人的智慧。有了茶艺,我们才会体悟一杯淡淡的茶水中,包含人生无尽的心智,自然无限的魂灵。对精神的执着追求,永远是中国茶艺蓬勃发展的原动力。

本文《对茶艺的思考》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商的思考:卖茶叶还是卖茶文化?


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茶为其一。且茶为七件事中最富文化内涵的物事。

茶,既是饮品,又是文化产品。几千年来,它一直扮演着双重角色。

关于茶的起源,现在已不可考,民间流传着多个版本,有神农说,有西周说,有秦汉说,有六朝说。目前民间最为推崇的是神农说。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氏中华民族的灵魂人物,是太阳神之一!不论何种说法,茶发源于我国已经得到世界公认,并找到了相关证据。茶,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兴衰,成为了生活中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什么是文化?似乎很容易理解,但很难准确地对其加以表述。关于什么是文化的问题,也有很多种版本。梁启超先生认为文化是“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龙应台先生认为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条件中形成。”有一种说法认为“文化是人们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不管那一种说法,都有一个共通点,即:文化属于精神范围,是虚的,文化的表现需要依附在实物之上。文化依附在陶上,称陶文化;文化依附在酒上,称酒文化;文化依附在石头上,称石文化。当然了,文化依附在茶叶上,就成为了茶文化!

茶叶作为一个健康品,它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便是茶叶最原始的属性。在茶叶起源的各种说法中,大多认为茶叶是一种药品。“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说明了茶具有药的功效,它的实用价值在于治病救人。茶叶作为一个饮品,它的价值在于解渴,给人予舒服之感。此外,茶叶还有其它的一些使用价值,但都是挖掘茶叶的原始属性。

文化本身也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体现在可以给人予心灵上的愉悦,文化的价值大小,在于其给予人的愉悦程度有多大。但文化本身不是显现的,是摸不着也看不见的,文化在没有找到附着物之前,甚至都不能被人所感受到,只有通过一定的实物作为载体而显现时,人们才能真实感受到文化的存在,也才能很好的衡量文化价值的大小,才能将文化用货币等的形式进行估价。

茶叶,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文化价值。因为茶叶本身的属性能解渴能给人健康,而茶文化能净化心灵,提升人的修养。当我们走在大街上,口渴了,买一瓶茶饮料来解渴时,我们需要的是茶叶的原始属性。当我们邀约三五好友,找一清净而舒适的茶馆,小坐聊天时,我们需要的是茶文化,至于喝不喝茶,茶好不好喝,就变得不再重要,只要详谈甚欢,茶即使不好喝也是愉快的,这也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茶叶作为一种商品时,是卖它的本质属性,还是卖它的文化属性,抑或是卖它的综合属性呢?

几千年来,茶叶的发展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开门七件事中的茶,它与柴、米、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须放在相同的等级之上,基本上可以说它是一个生活的必需品。在中华民族的生产和生活中,茶叶一直伴随左右。而另一个极端,便是发展成为文化产品,并且是精英文化,茶叶被附加了太多的文化内涵。自然,能够消费精英文化的阶层,就不可能是普通百姓。

为什么提出“精英文化”这样的概念呢?因为即使是普通老百姓,在追求茶叶的本质属性之外,茶叶也是被赋予文化的,只不过这样的文化,是人人能够消费的文化,是大众文化。而大众文化,与茶叶的本质属性相比起来,基本上是可以忽略的。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待客之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来了,自然有茶水招待,这种待客之道,便是一种大众文化;如今市场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茶饮料的身影,口渴了,我们也会买一瓶解渴。茶叶这种随时随地消费方式,也是一种文化,可称为“快餐文化”。

“大众文化”和“快餐文化”,是有别于“精英文化”的。以消费心理来区分,可得出这样的结论:

“大众文化”和“快餐文化”,在消费者看来,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这种文化带给消费者心灵的愉悦程度,与产品原始属性带来的舒服相比,几乎可以不值一提。所以,购买这种文化的消费者,并非是为文化埋单,而是为产品原始属性埋单。比如说,现在很多女孩子在淘宝网上买普洱茶,她们买普洱茶的目的,是为了减肥和美容,因此他们花钱购买的,并非普洱茶的文化属性,而是原始功能,即普洱茶减肥的功效。

精英文化,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当一个产品的价格远远超过其原始的属性所值的价格时,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卖家漫天要价。第二种情况是,多余产品原始属性所值的价格的部分,便是文化的价格。举例来说。前几年,媒体界热衷于报道普洱茶的价格飞涨,其中有一个描述是这样的,一片50年历史的普洱茶,可换一辆奔驰轿车!一片标准的普洱茶,其重量不过357克,如果是新茶,这片茶的价格大约100元,而一辆奔驰车,少说也是30万以上。换句话说,即使这片普洱茶再好喝,它的原始属性的价值换算成货币的话,也不会比100元多多少,而一辆奔驰这样的天价,购买的是什么呢?无疑,是附着在普洱茶上的文化。所以,购买并消费精英文化的顾客,在他们的心理,茶品本身的原始属性的价值,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作为茶叶的经营者,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他们卖的是什么?定位是否精准?明白茶叶的原始属性和文化属性后,对他们经营茶叶会不会有帮助?

对比一下中国茶叶企业和西方茶叶企业在产品开发及市场营销上的做法,会发现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卖茶叶”还是“卖文化”的问题。

中国的茶叶企业,首先想到的是茶文化,因此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茶文化的发掘和包装上。在这一点上,中国的企业运用自如,有太多的成熟的手法供其使用。制茶大师的塑造是最常见的方法,而邀请名家品茗、宣传等的活动年年都有,有的企业抬出老祖宗说事,称为制茶世家……所有这些,均是为了增加茶叶产品的文化价值。在普洱茶领域,增加文化价值的最有效法宝,便是包装普洱茶的年份,年份越长,价值越高。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中国茶行业便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纷乱如麻的行业。中国的茶叶企业的形态,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手工作坊。相对其它行业来说,茶叶制作的门槛很低,甚至于种茶的农户,在自己家里便可制茶。于是制茶的方法五花八门,茶叶品类数不清,茶叶品牌千万个。当然,极大多数的茶叶企业,都没有机会经营精英文化,而只能制作一些满足平民百姓简单需求的茶品,那不是它们不想贴附精英文化,而是做不到,但不阻止他们这样去思维,因为精英文化的价值,是茶叶原始属性的价值无法比拟的。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茶叶企业开始谋求品牌的创建,其中也有一些茶叶企业取得了较大突破,成为了行业内的知名品牌。但尽管如此,传统的思维模式还是没有改变,还是努力将茶叶产品做成精英文化,经营的并非茶叶的原始属性,而是附加在其上的精英文化。近年来,精英文化知名的代表品牌,有竹叶青、柏联普洱等。此外的大多数茶叶企业,都在努力给茶叶附加上精英文化。

既然消费的是精英文化,那价格自然不菲。当然,消费者的数量,也高不到哪里去。

那么,西方的企业是怎么思维的呢?

我觉得,西方的企业是很贪心的,他们不满足只有一部分精英群体消费自己的产品,满脑子想的是,如何用只用一个产品征服更多的消费者。或者可以这样说,他们总是将最大化的群体作为自己产品的消费对象,然后研究他们共同的消费兴趣点,根据消费者共同的特征去生产尽可能少的产品,来提供给消费者。在茶叶领域,西方的企业家们,发现了极大部分的消费者对茶叶的需求,其实是对茶叶原始属性的需求,也就是茶叶带给人们的健康、解渴、提神等功能。

中国的企业家们,巴不得为每一个精英消费者订制他们需要的产品,所以产品品项越来越多,有的一个企业,每年生产的茶叶品项,达到上百种之多。而西方的企业家,巴不得为所有的消费者,只生产一个产品,所以他们将所有的精力,都用来研究一个产品!在中国企业家的思维里,追求的是产品的附加价值,即文化的价值。而在西方的企业家思维里,努力的挖掘产品的原始功能,因为只有原始功能,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可口可乐作为全球第一品牌,其企业在可乐这一领域,仅仅只有一个产品;立顿红茶作为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它所经营的,也只有一个袋泡茶茶品(现在添加了一些品项,丰富了产品线,但销售点主要来源,仍是袋泡红茶)。而中国的茶叶企业,总是有一大堆的产品等待上市。

中国的企业家们,总是想着每一个产品都能赚到更多的利润,在这种思维及操作模式下,这是可行的。西方的企业家努力的节约生产成本,控制每一个环节的费用,以降低销售价格,他们不追求单品利润的最大化,为的是追求总体利润的最大化。所以,中国的茶叶企业家们,虽然销售总额不高,利润却很高。但与立顿红茶相比,它一个消费者贡献的利润不高,但总体利润却很惊人。

回到卖茶叶还是卖文化的主题上来。

茶叶既然可以作为一个简单的饮品存在,也可作为一个文化产品存在,那么卖茶叶的原始功能还是卖附加功能,就不存在孰是孰非,而是取决于经营者的需要。

所要强调的一点是,即使卖的是茶叶的最原始的属性,也会形成一种消费文化,也就是上面谈到的大众文化和快餐文化。所不同之处在于,即使形成了文化,也不是消费的重要理由。而作精英文化的,产品本身也具有茶叶的原始功能,但这种原始的功能同样不是消费的理由。

最后说明一点,“品牌”也是有价值的,品牌属于文化的范畴。

茶艺定义|茶艺的内容


茶艺定义|茶艺的内容

目前对茶艺的内容组成,有不同的看法。谷川彻三认为包含艺术、礼仪、礼交、艺能四个因素[7]。范增平认为狭义茶艺的实际内容包括了技艺、礼法和道三部分,技艺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礼法指礼仪和规范;道是指一种修行,是一种生活的道路、方向,是人生哲学;前二者属于形式部分,后者属于精神部分[5]。姜爱芹认为茶艺包括艺茶、制茶、品茶、论水、择器、意境等内容[9]。而王存礼等人认为茶艺大致体现在泡茶和品茶两个方面,同时还必须讲究品茶的环境、氛围以及品茶的程序、内容、礼仪等[10]。寇丹认为茶艺包含七方面的内容:各种本身的色香味及外形欣赏、过程、、修身养性的课程、人际关系的触媒、品茶的环境、建立宁静与反省的心灵[6]。周洁琳认为当代茶艺内涵讲究六个层面:茶的欣赏、过程、茶器应用、养性修身、人际交流、品茗环境[11]。综合以上可知,多认为茶艺的整个过程均为其内容组成。但我们应注意防止扩大茶艺的内容组成,应注意防止将茶艺的内容不分主次、不分轻重,同时又应有利于对茶艺的理解与建设。

为此,我们认为茶艺的内容可分为赏茶、泡饮技艺及其演示、茶艺礼仪、茶艺环境和茶艺精神五部分。赏茶包括欣赏干茶的外形、色泽和后的茶舞,主要以茶艺观赏者为主体、茶艺演示者为辅。泡饮技艺及其演示包括择器、鉴水、择茶、技艺及其演示,这是以茶艺演示者为主的,但茶艺观赏者可参与其中。品饮技艺及其演示,可由茶艺演示者辅助,茶艺观赏者品饮为主。茶艺礼仪就是茶艺中的礼仪,包括迎客礼、礼、奉茶礼、送客礼等。茶艺环境分心境和品饮环境,心境是指茶艺演示者和观赏者的心境,品饮环境包括茶艺场所环境、背景音乐、服装等。茶艺精神就是茶艺演示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也是茶艺所要展现的精神理念,包含茶德,是属于的一部分。

茶艺的历史:泡茶茶艺


茶艺的历史:泡茶茶艺

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散茶冲泡法迅速发展,人们直接采用开水冲泡,以品尝茶叶的真香、真味,特别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废除饼茶改进贡芽茶之后,宋代的点茶法就被泡茶法(散茶冲泡法)所取代。此后,泡茶法一直为中国饮茶的主要方式。

条形散茶用撮泡法直接冲泡,杯中的茶汤没有“乳花”可欣赏,因此品尝时更看重茶汤的滋味和香气,对茶汤的颜色也从宋代的以白为贵变成以绿为贵。明代的茶书也开始论述撮泡法的品尝问题。如陆树声《茶寮记》的“煎茶七类”条目中首次设有“尝茶”一则,谈到品尝茶汤的具体步骤:“茶入口,先灌漱,须徐咽。俟甘津潮舌,则得真味。杂他果,则香味俱夺。”

这是要求茶汤入口先灌漱几下,再慢慢下咽,让舌上的味蕾全方位充分接触茶汤,感受茶中的各种滋味,此时会出现满口甘津,齿颊生香,这样才算尝到茶的真味。品茶时不要和其他有香味的水果和点心一起品赏,因为它们会影响茶的色香味,甚至夺掉茶的香味。

品茶讲究“幽趣”,是明清文人在品茗活动中所追求的艺术情趣,也是中国茶艺的一大特色。品茶最适合用小壶小杯来品啜。冯可宾的《岕茶笺》主张用小壶泡茶:“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足,太迟则已过。的见得恰好一泻而尽,化而裁之,存乎其人。”许次纾《茶疏》也主张“饮啜”:“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所以茶注欲小,小则再巡已终。宁使馀芬剩馥尚留叶中,犹堪饭后啜漱之用。”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工夫茶艺,清代工夫茶艺的程式为:煮水、温壶、置茶、冲泡、淋壶、分茶、奉茶。这种典型的小壶小杯冲泡法,是今天工夫茶艺的原型,至清代晚期,工夫茶艺就已经很成熟了。

虽然茶艺的形式从煮茶茶艺,到煎茶茶艺、点茶法,以及后来的泡茶茶艺,表现形式至今都还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但是茶艺的精髓自始至终没有改变,它始终还是茶文化茶道外在表现形式和载体,始终是在用艺术表达平和与宁静,修得内心的平静,平衡人们的心理,获得健康的心境,获得健康的身体。

摘自《茶与养生》(屠幼英、胡振长主编)

滥用“古树茶”包装标识引发思考


20块钱的古树茶,古树茶太便宜了!是真的古树茶吗?怎么到处都是古树茶?云南的古树茶那么多?古树茶真贱价?是台地的吧?最多是乔木的?也有200块和2000块的古树茶,哪个真的?哪个假的?古树是什么概念……

很多普洱茶客,特别是初喝普洱茶的是新手,面对着纷繁复杂、高深莫测的普洱茶包装,提出无数疑惑。很多人选择了做足功课,再买茶喝茶。普洱茶包装上打着“古树茶”的茶品,几乎随处可见。遇到一个同行的,给我看了他几十元的茶,也打着某茶山古树字样,我对着他的“古树”两字哈哈笑了一下,他弹回一句,是真的。我无语。

云南厂家数以千计,每个厂家不同年份不同批次的茶品几十至几百款,如果把云南的普洱茶包装堆在一起展览,不知可以铺多少公里长的路。要识别各类不同包装茶品质量的差异,估计只有生产者自己最清楚。喝茶者的,凭着卖家的描述,包装打的字,再加上自己的喝茶经验,对茶品揣摩。等揣摩得和自己的心理价位接近,或和自己认知程度吻合,才敢放手买茶。如果是遇到大厂的还好说些,买的人多,卖的人也多,可以找到更多的价格。时常听到一句,买大厂的,放心!除了大厂规范化、规范化的生产,稳定的质量外,还有可以更轻松地购买。

云南有几十万亩的古茶园,不缺乏古茶。古茶园产茶量不大,有的古茶园有些古茶还需要保护。古茶也不至于漫天盖地、堆积如山,白菜价,地摊价,跳楼价的地步。严谨的茶人都说,云南古树不多的。古树茶就是数百上千年前云南的少数民族的先民种植下的茶树。现在也有把百年以上的称为古茶树的说法。百年茶树,感谢大自然对云南的厚爱,赐予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才使那么多古茶树得以生生不息。试搜罗别的省份的,这样树龄的古树茶有多少呢?估计那边的几两古两,就是成了高层来往的珍品。物以稀为贵,云南的古茶长得太多了,所以贵不到哪里去,普通百姓也喝得起。商品的流通规则决定了,好东西不一定贵,贵的不一定好东西,但愿大家在喝着平价而非廉价的云南好茶时,别忘心里另存一份感恩。

滥用“古树茶”作为包装,很多时候并没有给商品带来附加值。如果说商品的假冒伪劣是为了以次充好获得高价,云南的商人在这里表情得“与众不同”,好像写的“古树茶”只是一种销售上吸引眼球的字眼,卖的,还是非古树茶的价。并不是说他们不要钱,也许是不成熟的商业技巧,取巧,只取了一半,反显拙了。有时,横横心,倒宁愿得到一种高手段的谎言,换得心里的舒服,也不愿去听一个破绽的谎言。这是无奈的话,还是厌恶说谎的。

貌似得益的作法,亏得多大?首先,消费者心里的抗拒,普洱茶太复杂了,搞不懂,不懂就少买点,尝一下就可以,或者买点低价的。其实,真正古树茶被压在脚下。除了极个别发烧友、行内的识得古树茶,很多人也分不清是否真正古树茶,商家的引导很多时候是太可靠的,要不,有时间琢磨了再买,要不算了,不买了,或买了写了标“古树茶”的低价茶,喝了,哦,原来古树茶不过如此,问题就引到第三个了。第三,对整个普洱茶行业信心的减弱。培养普洱茶群里,这两年在各种炒作、媒体报导之下,已显得很艰难,外部的副作用,内部的问题,真可谓内忧外患了。现在普洱茶行业正处于低谷,能认真坚持下来,做好茶,认真宣传,点滴积累的不多了。但低谷也正是培养喝茶群体的一大好时机,大家都觉得便宜,如果再加上好喝,谁不选择?

普洱茶“国标”出来了,普洱茶必须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茶才能叫普洱茶。这是个大范围的标准。云南相关职能部门为何不细化相关的小标准,并运用执行呢?比如,什么样的茶才能叫“古树茶”、“野生茶”、“大树茶”,平时再应用到包装上,符合什么条件的,才准许使用。不符合的,以怎么的措施整顿使其规范。茶厂家要启用的商品包装,需申报、审核、备案,包装上不作夸大化的宣传、每款产品需要相对稳定的茶品质。包装的纷繁复杂,也是令人头疼的,可以有个性化的包装,图案多样化,没问题。铁观音包装袋各式各样,但他们把层次分得很清楚,几个香型,几个等次,每个店都如此,以喝作为标准,以茶客的品饮感觉作为定价。普洱茶的种类、山头、陈化条件等是要复杂得多,还有历史上遗留的很多问题,所以要学也难。只能从新茶上开始革新。试图包装上如实地、明确地描述着山头、用料、树龄大小,采摘季节等。这也只是个人抛砖的一点小想法。如果职能部门替消费者先清理了认识上的障碍,消费者心理踏实了,喝茶轻松了,整个行业也会无声无息中朝前跨越着。当然,普洱茶业的发展,需要很多方面的完善,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再有探讨式的建议,古树茶现在很多也需要保护,量也极少,可否打造成云南普洱茶业真正的精品高档茶。可否“古树茶”等标识做一个严格的使用标准?任何一个茶品,达到某个标准方可使用相关标识,严把关口,惜墨如金,让普洱茶有一套澄明的产品标识标准。

茶艺礼仪:茶艺师教你奉茶的技巧


想了解《茶艺礼仪:茶艺师教你奉茶的技巧》知识吗,丰富的《茶艺礼仪:茶艺师教你奉茶的技巧》内容等你来看!

我们说七分茶三分情,茶满欺客,留下三分人情给客人是礼法,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也应该是这样,这样一杯滚烫的茶汤,让客人从何下手呢。你知道客人到来之后,茶水倒几分满才最合适?

清洗茶具

首先,茶具要清洁

客人进屋后,先让坐,后备茶。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难免沾上灰尘、污垢,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如果不管茶具干净不干净,胡乱给客人倒茶,这是不礼貌的表现。人家一看到茶壶、茶杯上的斑斑污迹就反胃,怎么还愿意喝你的茶呢?现在一般的公司都是一次性杯子,在倒茶前要注意给一次性杯子套上杯托,以免水热烫手,让客人一时无法端杯喝茶。

茶水适量

其次,茶水要适量

先说茶叶,一般要适当。茶叶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欢喝浓茶或淡茶的习惯,那就按照客人的口胃把茶冲好。再说倒茶,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太满了容易溢出,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湿。不小心,还会烫伤自己或客人的手脚,使宾主都很难为情。当然,也不宜倒得太少。倘若茶水只遮过杯底就端给客人,会使人觉得是在装模作样,不是诚心实意。

端茶要得法

再次,端茶要得法

按照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只要两手不残废,都是用双手给客人端茶的。但是,现在有的年青人不懂得这个规矩,用一只手把茶递给客人了事。双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没有杯耳的茶杯倒满茶之后周身滚烫,双手不好接近,有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五指捏住杯口边缘就往客人面前送。这种端茶方法虽然可以防止烫伤事故发生,但很不雅观,也不够卫生。请试想,让客人的嘴舐主人的手指痕,好受吗?

添茶

最后,添茶

如果客人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你要义不容辞地去做。当然,添茶的时候要先客人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

本文《茶艺礼仪:茶艺师教你奉茶的技巧》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什么是茶艺,八道茶艺表演的流程


什么是茶艺?其实茶艺表演是一种艺术,其表现出的艺术形式绝对是你美的享受,本文为大家带来茶艺以及茶艺表演的流程。

如何来理解茶艺:

第一,简单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第二,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对于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种积极的方式。

第三,茶艺是一种舞台艺术。要展现茶艺的魅力,需要借助于人物、道具、舞台、灯光、音响、字画、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编排,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

第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

第五,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融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华茶文化。

近代茶艺的发展


近代茶艺指从清朝康熙中期起,至民国三十八年止(一六八九至一九四九年),长达二百五十九年。

这个时期的茶文化特色一是朝廷酷茗,清人入中原后,对汉人文化甚为留意,茗饮也是汉人文化的一环,清代君主多有好者。由于在上位所好,因此特色二是民间社会亦盛行茶礼俗,茶馆兴隆,遍行各地。特色三是茶叶贸易鼎盛,茶叶传入英国后,造成各阶层饮茶的习惯,英国本身并不产茶,只好向中国购买。十九世纪初期,中国输出品中已有六成是茶叶。

清朝康熙年间画家冷枚的赏月图,最足以代表这种茗饮方式。二是茶娘式,自古以来民间最主要的饮茶方式,即以大茶壶冲泡分饮,乾隆年间画家丁观鹏所绘的太平春市图最能表示此种饮茶方式。第三种饮茶法则是功夫茶法,主要流行于闽南广东地区。这种饮茶法是从唐代陆羽茶经中演变而来,饮茶时先将泉水贮藏于茶壶之中,放置烘炉上面煮水,等到水初沸,把武夷岩茶投入宜兴壶之中,用水冲之,盖好盖子,再用热水浇壶身,然后倒出来品饮。这种饮茶法的特色就是以水淋壶身,目的在于发挥茶性,到了后来更使用温润泡,内外双重引发。

茶艺师与茶艺的不解之缘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艺师与茶艺的不解之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道讲究气,修了气,便有了生,有生气的人自然在各方面都会顺畅,所以茶艺师与爱茶之人的气与场一般都比较强。

茶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法则,循序而进,不急于求成,做相对于自己合适的事。在这里专业的茶艺文化陶冶,唤醒了人的善良,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之中,教会了人要平和,从容。时间久了,人也会变得仔细,耐心,淡定,眼光也会变得柔和。

一壶五杯,情谊长存

茶艺师对茶的理解并不仅停留在感性的基础上,而更多需要把对茶的深刻理性认识运用到冲泡之中,在充分理解了每一款茶的不同特性种类之后,再加入每一个小小的细节,如温度,时间,茶的投放量,茶器选用等,在这些都做好细心准备后,还要小心操作,最后在冲泡时需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将情感与茶品结合起来,因此每位茶艺师对茶的专业理解与平和心态,缔造了茶艺这一内修的行业。

每日细心打理茶器

他们每天的工作除了对茶有一个专业上的研究探索,还需要不断从各方面丰富自己,对器悦、香悦、花悦、音律、绘画、书法、艺术等方方面面的丰富。

最后,在庞大的综合知识体系中,淡而处在,舍弃一些,才能得到那些真正适合自己的。

花悦自悦

茶的价值,就是人的价值,简单却不易懂,每一位茶艺师对于茶的认识都是不同的,我们来听听他们对茶艺的自序。

赵校琨茶艺师

茶的价值,就是人的价值,对我来讲,泡好每一壶茶就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让每一冲每一泡都对得起每一款茶与每一位爱茶之人。

丁莉茶艺师

茶,简单却不易懂,懂了也就变得简单,如果可以,我愿一直坚持。

刘文婷茶艺师

在茶行业做了8年时间,从刚开始不了解到热爱这个行业,茶给我带来了一些有品味的朋友,也让我接触到茶文化的内涵,让我知道了人生的位置和目标,我会更爱这份工作。

丁洪彩茶艺师

普洱茶是一种养生的精品,一旦你接触到了“他”,你就会喜欢上“他”爱上“他”,让你时不时的想起“他”。

李思缘茶艺师

有缘接触到茶,在又苦又甜的味道中品到生活的真理,也让一颗躁动的心被陈化平稳,因为喜欢才要做到更好。

郭晓静茶艺师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方无隅,只有用心品过才懂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