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可思源

发布时间 : 2020-07-02
饮茶有哪些禁忌 饭前饭后饮茶 早上饮茶好吗

【www.cy316.com - 饮茶有哪些禁忌】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饮茶可思源”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饮茶可思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在他乡时,故乡是我们的根;人在异乡时,祖国是我们的根。所谓的根,即我们心里的依靠,情感的归属之地。若心中无根,我们便会像那海里的浮萍一样,飘来荡去,无处安身。

林语堂先生在异国他乡之时,曾感叹道,月是故乡明。当你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之后,对周遭的一草一木皆有了感情,对于这一草一木便有了特别的印记。就如同林语堂先生在异乡看到的月亮,与在家乡看到的月亮不同一样,因为有根在那儿。

饮水思源,出自于北周的《徵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饮水思源意思为,当一个人喝水的时候应想起水从哪儿来,比喻人不可忘本。茶亦是如此。饮茶亦可思源。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茶叶生产大国,茶叶一度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骄傲,历史上还有为了抢夺茶叶而引起的战争。热播剧《芈月传》中,楚国公主远嫁他国时,在两国交界处,拿出一方丝巾,抓了一把黄土藏于其中,这便是将“根”带在了身边,心中有了寄托。

茶叶于中国人民来说,亦具有特殊的意义,不同的人却将同样的感情寄托在茶叶上。闽南地区,在食物匮乏的年代里,人们为了生存远走东南亚。在他们的行李中,都会有一样东西,那就是茶叶。或许,行囊里的这点茶叶不够他们冲泡几次,也不足以兜售好的价钱,但是,这一点点的茶叶却饱含着家人的思念,以及祖国的味道。

饮茶可思源,茶既为人的情感的寄托,亦为人感情的归属。

关于本文《饮茶可思源》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wwW.cy316.COM

茶经网扩展阅读

饮茶史——饮茶的起始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目前还缺乏文献和考古的支持。

关于饮茶的起始,到目前为止还存在争议。大致说来,有上古说、先秦说、两汉说、三国说、两晋说多种。

首先是,唐代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其成书在汉代以后。饮茶始于上古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材料证据。

有关先秦的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直接可靠的材料来证明。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认为饮茶始见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因为西汉时王褒《僮约》有烹荼尽具,东汉末的华佗《食论》有苦荼久服,益意思,所以郝懿行此言不虚。

晋代陈寿《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记: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荼荈当为茶饮料。据此,有人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三国时代吴国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居长江下游,东吴之茶当传自长江上游的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唐代裴汶《茶述》和杨华《膳夫经手录》都认为饮茶始于晋,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云,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认为饮茶始于魏晋。佚名的《南窗纪谈》说,饮茶或云始于梁天监中,事见《洛阳伽蓝记》。如果是说中国的饮茶习俗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则是正确的,但若说饮茶始于魏晋南北朝就过于保守了。

应该说,中国人饮茶不晚于西汉。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烹荼、买荼之荼为茶。既然用来待客,不会是药而是茶。《僮约》订于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国人饮茶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西汉晚期。

王褒是四川资中人,买茶之地为四川彭山,最早对茶有过记载的王褒、司马相如、扬雄均是蜀人,可以确定是巴蜀之人发明饮茶。饮茶最初发生在四川,最根本的原因是四川地区巴蜀民族的文化,浓厚的神仙思想以及与这种思想相呼应的发达的制药技术造就了茶叶饮料。

喝茶可滤梦


想了解《喝茶可滤梦》知识吗,丰富的《喝茶可滤梦》内容等你来看!

茶可清心,茶可解忧,茶只是茶,茶不只是茶。

在庞瑞垠的小说《红尘男女》中曾有一段对茶的描写:“罗市隐谈起了茶经,话多了起来,像年轻人一样眉飞色舞,道是一杯淡,二杯鲜,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韵犹存。喝茶可以滤梦、悟性、解忧、助文思,以至心舒神爽、积秽尽除。苏东坡便是个品茶高手,曾这样写道,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看,何等洒脱自在。”

不说这篇的文章所要表达的含义,单是从上面一段的文字来看,足以看出作者本人也是一位十足的茶痴。读罢此文,我被“喝茶可以滤梦”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

老实说,我并不是一位茶文化渊博的茶人,甚至对细小的茶席之事也不甚了解。可是,我就是毫无缘由的喜欢喝茶,不为解渴,不为聚会,只为让心里有片刻的宁静。

梦是什么?网上对梦的解释是这样的:梦是睡眠时身体内外各种刺激或残留在大脑里的外界刺激引起的景象活动。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是这个道理。做梦好不好?人在睡眠中多多少少都会做梦的,有些人醒来后仍然记得梦的内容,有的人则毫无印象。

梦关乎了睡眠的质量。当然,要解决睡眠的问题,最根本的是从人的根源上着手。茶可滤梦的原因在于喝茶可以令人的内心积秽尽除。一杯清茶在手,无需知道其是什么茶,有何作用,一杯入喉,满口生香,万事惧灰。

关于本文《喝茶可滤梦》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宜饮茶时且饮茶


生活中被油腻食物、过咸的食物包围着,当大汗淋漓的时候,您该饮杯普洱茶调整一下自己的身体,同时享受饮茶的乐趣。

油了

油腻食物大多含有丰富的脂类或蛋白质,其在胃中的排空时间较长,食物在胃内滞留太久,会产生饱闷感和口渴,此时饮些浓茶,茶叶中的咖啡碱和黄烷醇类化合物可以增加消化道蠕动,茶汁和脂肪类食物形成乳浊液,消化道蠕动加快食物排入肠道,使胃部舒畅从而有助于消化,可防止消化器官疾病发生。为了“消脂”饮茶时,茶可以适当泡浓一点,但注意要饮热茶,且量不宜多,否则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

咸了

吃太咸的食物会过量吃入食盐易造成血压上升,尤其是高血压患者,更不宜吃的太咸。体内盐分过高,对健康不利,应尽快饮茶利尿,普洱茶中含有的咖啡碱、茶碱通过扩张肾脏微血管,达到利尿之效,从而排出盐分。有的腌制食品还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食用后亚硝酸盐还易与其他一同吃下的食物中的二级胺发生反应产生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致癌物。因此适当多饮茶,可以抑制致癌物的形成,增强免疫功能。

唐宋如何饮茶,怎么饮茶


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稍后锅中的条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如果再继续烹煮,陆羽认为“水老不可食也”。最后,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这是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

因茶叶有不同种类,所以还存在另一种方法,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烹煮,这是末茶的饮用方法。

宋代饮茶法是怎样的

到了宋代,盛行的是点茶法。点茶程序为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其关键在候汤和击拂。点花法是在唐代阉茶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陆羽《茶经》说:“花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阉茶。”阉茶的特点是投茶入瓶,以汤沃之。而点茶是由阉茶发展而来的。点茶沿阉茶之路向前走了一步,其烹茶步骤是将茶投入盏中,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谓之“调膏”,然后将沸水倒入深腹长嘴瓶内,再倾瓶注水入盏,或以瓶煎水,然后直接向盏中注入沸水,与此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据宋代蔡襄的《茶录》记载,宋代的点茶主要特点是,先将饼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细末,用茶罗将茶末筛细,“罗细则茶浮,罗粗则末浮。”“钞茶一钱匙,先注汤调令极度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神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佳。”即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

茶品可清心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茶品可清心》内容,感谢阅读!

每当忙于采新芽、品新茗、咏茶诗之际,我就想起一则有趣的回文联:“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此联倒过来读便成了“意适能言趣,心清可品茶”。

饮茶在古代就是一种雅事。一生嗜茶、自称“爱茶人”苏东坡关于茶的那些美妙隽永诗词,似乎精确地概括了品茶人的心境。“雪沫乳花浮半盏,蓼茸蒿笋试春盘”,多么清爽悦目的色彩和细致鲜活的食欲美。更绝妙的是,东坡先生留下的那句脍炙人口的“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句子,把茶叶在开水中泡出来的形色,比喻为美人的婀娜多姿、飘逸淡雅。

陆游是古代茶诗写得最多的诗人之一,他把饮茶看作恬淡生活的忠实伴侣,强调的也是心清品茶。《闲居书事》生动描写了陆游喝茶时的心境。“园林绿叶一番新,桃李吹成陌上尘。玩易焚香消永日,听琴煮茗送残春。隐居正欲求吾志,大患原因有此身。堪笑痴人营富贵,百年赢得冢前麟。”

大画家唐伯虎有《事茗图》,画一层峦叠嶂、溪流环绕的小山村,参天古木下有草屋数间,飞瀑似有声,屋中一人置茗有所待,小桥流水,桥上有一老翁依杖缓行,后随抱琴小童,应约而至……读这幅画,给人的感觉就是隐逸与雅致。

曹雪芹《红楼梦》里,几乎每一杯茶都是“枝蔓缤纷,香气扑鼻”。而每一位品茶的妙人又都是“冷然便欲乘风飞”的心态,包括多愁善感的美女林黛玉也不例外。可见,古代人喝茶喝的就是一种心情。

其实,喝茶与解渴是有区别的。每个时间每个场合里喝茶,都是一种心境所在。有人喜欢静静地坐在书房里喝茶,眼前摆一本书,手边置一杯茶,看一会书,喝一口茶,出一会神;或在书房里手捧茶杯踱步,或临窗眺望,一切都很悠闲很随意,心境恬然开阔,什么都能放下。呷一口香茶在口,曾羡慕过的仕途,此刻便有了放弃的念头;喝一口香茗下肚,曾仰视过的富贵,此刻也有了新的界定,有的只是所喜欢的恬淡、宁静和闲适。

有人喜欢邀上朋友、知己去茶楼一聚,清雅地相对而坐,一起品茶,一起聊天,在相互的倾诉中,大家随心所欲地释放心中的情感,甚至吐露心中的不快。一任时光静静地流淌,让香茗抚慰一下疲惫的心灵。

现代人都忙得不可开交,“忙”基本是每一个成功者的生存状态。想起苏轼“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的茶诗,顿有感悟。在忙碌的生活中捧一盏香茗在手,美好的心境就会悄悄地绽放。

关于本文《茶品可清心》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避免饮茶失礼 先知饮茶暗语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很多中国人在待客时都会用茶,看着很简单的杯茶其中暗含了许多学问,除了泡茶讲究,斟茶、品茶、添茶都有讲究。你不可不知道的中国饮茶暗语,分享给大家,学学茶礼仪,用最纯正的传统对待一杯茶。

一、“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二、“先尊后卑,先老后少”

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

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

1、长辈向晚辈:食指或中指敲击桌面,相当于点下头即可。如特欣赏晚辈,可敲三下。

2、晚辈向长辈:五指并拢成拳,拳心向下,五个手指同时敲击桌面,相当于五体投地跪拜礼。一般敲三下即可。

3、平辈之间:食指中指并拢,敲击桌面,相当于双手抱拳作揖。敲三下表示尊重。

三、“先客后主,司炉最末”

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步就方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看自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四、“强宾压主,响杯檫盘”

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五、“喝茶皱眉,表示弃嫌”

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六、“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

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后倒掉不可喝。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圾“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七、“新客换茶”

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八、“暗下逐步客令”

主人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人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投身告辞,否则会惹主人没趣。

九、“无茶色”

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二是由于上一点引申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著,欲有“某人无茶色”。

十、“茶三酒四秃桃二”

在茶盘上放三个杯,是由于俗语“茶三酒四秃桃二”而来,总认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须四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风景游玩就以二人为宜,二人便于统一意见,满足游兴。

饮茶史——饮茶习俗的普及


陆羽《茶经六之饮》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重庆一带最为盛行,形成比屋之饮,即家家户户都饮茶。特别随着陆羽《茶经》的问世,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普及。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狭,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日竟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风俗的形成和传播。唐代建中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竟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

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杨华认为茶始兴于玄宗朝,肃宗、代宗时渐多,德宗以后盛行。

中唐以后,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甚至出现了茶铺,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封氏闻见记》卷六)

《旧唐书》卷一七三《李钰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茶于人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田闾农家,同样嗜好。《膳夫经手录》也云: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可见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由上可知,中国人饮茶习俗普及于中唐。中唐以后,饮茶日益发展,越来越普遍。

宋代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繁盛。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貊,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匪时啜而不宁。李觏《盱江集》卷十六定国策一O载: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茶,谁可代替?


在我们的生活里,茶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每天早餐后半小时,我总是习惯性的泡一杯西湖龙井来开始一天的生活。

每天从早到晚我的饮茶量基本在4L左右,远远超出了正常人的摄入量,但身体检查指标一切正常,也许这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哪天如果茶水不进口了,想必已入病床。

茶是我吃的唯一“补品、营养品”,没有替代品可以更换它的地位。

其实,我们喝茶的目的倒不是为了维持生命,光喝茶不吃饭能活吗?肯定不行,也不是为了补充营养,

主要还是为了获取茶里面的功效成分,比如茶氨酸、咖啡碱。

通过这些特征成分来调节我们的身体机能,让我们更加健康。

喝茶,闻的是茶香、看的是茶型,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下肚的茶水。为什么那么多人痴迷于茶,在于它的芳香物质让我们心情愉悦,在于它的咖啡碱让我们提神益智,在于它的茶氨酸提高我们免疫力,在于它的茶多酚让我们人体保鲜……古时,喝茶就是一种文化与阶级的象征,在现代生活中又何尝不是文化、身份的一种体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