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维度法”评普洱茶你是否了解!

发布时间 : 2020-07-14
八十年普洱茶 你还在喝普洱茶吗 八方普洱茶

八十年普洱茶。

一、茶气足,有强烈体感

普洱茶品茗者,内行品茶气、外行品韵味,茶气是我们品饮普洱茶区别于其它茶类比较显著的一个特点。

我们常说的茶气游走通经络,以及卢仝的“七碗茶歌”,都是茶气作用于人体的表现形式,通常有身体局部发热、打嗝、通气等现象。茶气特别强的,且品饮者平时心血管有“异常”者,品饮后或会有茶醉现象。

二、韵味好、生津足、回甘持久

优质古树茶生津足,常常达到舌底鸣泉(有茶友讲的口水包不住),能使牙龈酸爽;回甘强劲、持久,能到深喉(喉咙及胸口凉爽舒适的感觉)。

三、具有雅致的复合香,香与茶汤高度融合

优质古树茶会有多种香味和谐存在于茶汤中,挂杯时间久、香味雅致,各种香味次第传来、或相互交织,形成香韵。品饮后让人满口生香,甚至于整个呼吸道都弥漫着舒爽的香味,仿佛置身于原始丛林之中。

还有一个评审的办法就是香入水的层次:水漂香、香入水、水含香、水生香、水即香。

四、甜度高

即使是苦茶,茶汤在入口瞬间依然是鲜爽、甘甜的。

古树茶含糖量高(区别于制前发酵增甜),人体对甜的敏感度较高,所以即使是苦茶,首先感觉到的还是甘甜;而鲜爽则是因为氨基酸的缘故。

好茶的生长环境及条件

五、水路细腻

优质古树茶内含物质丰富且协调,反应在茶汤上就是茶汤饱满、水线细软、口腔开阔。无异味、无明显偏向,整体感觉味道清正和雅。

六、耐泡度高,物质感强

优质古树茶极度耐泡,正常投茶,20泡有余味是很正常的。 物质感强的特征为茶汤醇厚、浓稠、糯滑,感觉很饱满;相对比则是茶汤显得较为单薄了。另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优质古树茶在冲泡结束后还可以继续煮着喝的,一般都可以继续煮2~3开左右,且口感更加顺滑、绵软。

七、衰减慢

优质古树茶冲泡中,每一泡滋味、厚度变化小。泡到最后,好像出水味了,稍微闷一下,味道马上又出来了。

八、叶片有韧性,活性好

优质古树茶茶叶叶片纤维韧性好,泡开后叶底舒展、鲜活、有弹性。 以上八个维度是鉴定优质古树茶的密码钥匙。其中前五项是最关键标准,后三项是辅助标准。

当然,并不是所有古树茶都能达到或具备上述标准,这和原料、制作工艺、存储等都有关系。上述条件达到的越多、越接近,品质越高!

cy316.cOm扩展阅读

细说普洱之——评茶(八)


人的口感是主观的,可说是千差万别。不但各个人的口感都不同,而且每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口感都不一样。这似乎是说,喝茶没有标准,各个人喝了好就好,不好就不好。

但另一方面,茶都平铺摆着,它好是好,不好是不好,它不会因人的意志所改变。

如果有这样的科学,有这样的检验机构,可以把茶叶里面的所有成份量细化,什么样的含量,什么样的比例,就是好的,或者就是不好的。那茶叶的好、坏就有标准。但大概以目前的科学水平不易做到,就算能做到,也要相当高的费用。而且市场上的茶叶品样成千上万种,每一个品样去验,基本是不可能的。况且,验证也会作假。看来,我们还是依靠自己更为实在。

各个人的口感可有不同,每个人不同的时候口感也不一样。但有一样东西是相同的,任何时候都不会变,就是“水”了。上善苦水,二千多年前老子就知道了水的好处,我们这里借用一下。前文说到,水由于太普通了,以至我们忽略了它的好处和重要。我们这里指的水,只是最普通无色无味的纯净水。

水为茶之母,茶需要用水来泡,这是人人皆知的。但水还有一个妙用,就是用水来试我们自己的口感。水可以说是中性,它不会把我们的口感变好,或变坏,我们原来的口感是怎样就怎样。这里是指我们喝一小口,一小杯,像品茶一样的情况下。

我们品试一小杯,一小口的普通纯净水,感觉一下自己口腔的感觉。我们口腔原来的口感是不会因此而改变的,就是说它原来怎样就怎样。

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去品试我们要评试的茶,茶是会改变我们原来的口感的。它会使我们原来的口感或变好,或变坏。变好了,说明该茶的口感比我们此时的口感要好,可以改善我们此时的口感;变坏了,说明该茶的口感比我们此时的口感要差,使得我们此时的口感变坏。

仅此而已,这并不能说明该茶就好或坏。这里只是说茶会改变我们的口感,并不涉及到茶的好、坏。因为,当一个人的口感很差时,可能喝到不好的茶,也会改善他的口感;反之,当一个人自身的口感很良好时,可能喝到较好的茶,也会把他原来的口感变坏。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对客观地认识茶和评茶就更为清晰了。

发酵度:熟茶品质的重要维度


普洱晒青毛茶经过渥堆发酵,方制成普洱熟茶。故而相较于生茶,普洱熟茶有专属于她的“发酵度”这一分类维度。关于发酵度,有许多喜好普洱茶的茶友不可不知的要键。

熟茶发酵度受诸多因素影响,诸如渥堆原料的茶区、茶种、茶叶嫩度、采摘季节、仓储年份,以及渥堆潮水量、渥堆时间、渥堆的高度与宽度、翻堆的时机等。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因素在制茶者的把控中协同作用影响成品的发酵度。对于所有茶类的制茶者而言,“看天做茶”与“看茶做茶”都是不可或缺的必备能力。

普洱茶业界关于熟茶发酵度的厘定,并无一个公认的标准。坊间有以七分为全熟,有以七分半为全熟,也有以十分发酵为全熟。

无论是普洱生茶抑或熟茶,口感的香甘滑重酸甜苦涩都应达至平衡,当然每个人的品饮习惯与平衡点有所差异。而具备活性,理应是所有茶品具有适饮性的首要前提。普洱熟茶的发酵度一旦超过七分半,其叶底便会开始硬化,叶底失去柔韧性是茶品失去活性的标志之一,此时的茶品口感偏于甜水,口感适应性更广,但其内质活性已在过度的发酵过程中消耗殆尽,口感单一而无立体感与活性,且没有后续的转化空间。发酵度一旦达到十分,叶底即彻底炭化。因此在经典普洱体系的标准中,将七分半发酵度定为“全熟”。

熟茶工艺的创制目的就是为了仿制老生茶——准确的说是仿制传统港仓仓储老生茶。普洱茶的核心价值,在于新茶好喝,陈化为老茶后品质更佳,也就是普洱茶所谓“越陈越醇厚”之概念,熟茶亦不例外。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发酵度,使得熟茶在新茶阶段即有适饮性,且其品质可以在正确的仓储条件下随仓储时间的增加而正向递增。

经典普洱体系熟茶发酵度多数在六分左右,最高发酵度也仅仅达到七分。控制得当的发酵,使得茶品不但在新品阶段具备上佳的口感平衡度、体感表现与适应性,更为茶品的后期转化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毕竟虽然熟茶渥堆工艺在数十天的时间内接近了传统港仓仓储数十年的转化效果,但这种效果并非完全等价,时光总有其不可替代之处。

早期熟茶老茶多经过传统港仓仓储,难以一窥其原貌。幸而尚有广为经典普洱体系茶友所熟知的云南堂7562,其可谓是适度发酵熟茶的后期转化范本。她的优异品质向爱茶之人印证了合适的发酵度与优质仓储相结合,经过时光的淬炼,创造的绝佳转化效果。

陈韵普洱茶您是否了解过?


茶叶一般说都要喝新鲜的,但普洱茶是茶叶中惟一具有生命力的茶叶,它可以在自然中呼吸,在空气中持续发酵,存放越来越久茶香越醇,所以说它是“能喝的古董”。

新制成的普洱生茶和熟茶有生涩或烟火味;3~5年普洱茶气味平淡或没有杂味;陈放5~10年的茶开始出现甘酵之气,,而真正让人陶醉的是陈年普洱茶茶汤中氤氲的香气,越陈之茶气越浓。

最具代表也比较常见的香气有樟香、荷香、兰香、参香、枣香等,50年以上的陈年普洱茶还会产生梅子香和药香。而感受百年以上普洱茶佳品的茶气,就如同领略历史悠久的大雄宝殿般清寂感觉。普洱茶的口感及生津好的普洱茶口感醇厚,茶汤柔滑,可达到“化”的境界。一般来说生普洱茶经过多年陈化,其口感比较熟普洱茶高雅,入口即化,却化得活泼清逸。

陈年普洱茶在陈化过程中的糖化作用,使得茶体转化出的单糖又氧化聚合成多糖,使得其汤入口回甜,久久不去,喉头因此润化,渴感自解。饮用陈年普洱茶能达到舌面生津的效果,茶汤经口腔吞咽后,口内唾液徐徐分泌,会感觉舌头上面非常湿润,这种感受比较独特。相反,自量不佳的普洱茶,茶汤入口会觉得喉头难受,产生干而燥的感觉,强烈者甚至影响吞咽。

普洱茶的品饮想要品出茶汤之味,是需要讲究些技巧的。切忌像喝饮料一样的“牛饮”,这样连茶是什么滋味都还未尝到,就已经喝饱了。

大体的原则是:小口慢饮,口内回转,缓缓咽下。茶汤入口之时,应将口腔上下尽量空开,闭着双唇,牙齿上下分离,增大口中空间,同时口腔内部肌肉放松,使舌头和上颌触部的部位形成更大的空隙,茶汤得以浸到下牙床和舌头底面。吞咽时,口腔范围缩小,将茶汤压迫入喉,咽下。在口腔缩小的过程中,舌头底下的茶汤和空气被压迫出来,舌底会有冒泡的感觉,这种现象就叫做“鸣泉”。

而在品饮五六十年陈期普洱茶的时候,茶汤以极为柔和,经过口腔接触到舌头底部,舌底会缓缓生津,仿佛不断涌出细小的泡沫,这种舌下生津的现象,才是真正的舌底鸣泉。品茶要品出境界,贵在茶好水好之外,还要有一种品茶的好心情,才能凝精聚神地穿透茶的本质,提升到感悟的精神意境。

普洱茶的喝法·陈韵普洱茶你了解过吗?


茶叶一般说都要喝新鲜的,但普洱茶是茶叶中惟一具有生命力的茶叶,它可以在自然中呼吸,在空气中持续发酵,存放越来越久茶香越醇,所以说它是“能喝的古董”。新制成的普洱生茶和熟茶有生涩或烟火味;3~5年普洱茶气味平淡或没有杂味;陈放5~10年的茶开始出现甘酵之气;一些以幼嫩茶菁为原料制成的普洱散茶,有清淡的荷香;较壮的茶菁则散发着青叶香。这些香气都是茶叶上的气味,而真正让人陶醉的是陈年普洱茶茶汤中的氤氲的香气,越陈之茶气越浓。

最具代表也比较常见的香气有樟香、荷香、兰香、参香、枣香等,50年以上的陈年普洱茶还会产生梅子香和药香。而感受百年以上普洱茶佳品的茶气,就如同领略历史悠久的大雄宝殿的清寂感觉。普洱茶的口感及生津好的普洱茶口感醇厚,茶汤柔滑,可达到“化”的境界。一般来说生普洱茶经过多年陈化,其口感比较熟普洱茶高雅,入口即化,却化得活泼清逸。熟普洱茶虽然不用等上若干年,但是“化”的感觉总是比较粗厚。新制生普洱茶虽苦涩,入口即刻回甘、生津,饮之喉头干渴感立刻可解。一般来说,新制普洱茶或趁期不超过30年的短期陈化茶品,略带苦涩会刺激两颊生津,使腮部的两个最大唾液腺大量分泌唾液。

陈年普洱茶在陈化过程中的糖化作用,使得茶体转化出的单糖又氧化聚合成多糖,使得其汤入口回甜,久久不去,喉头因此润化,渴感自解。饮用陈年普洱茶能达到舌面生津的效果,茶汤经口腔吞咽后,口内唾液徐徐分泌,会感觉舌头上面非常湿润,这种感受比较独特。相反,自量不佳的普洱茶,茶汤入口会觉得喉头难受,产生干而燥的感觉,强烈者甚至影响吞咽。

普洱茶的品饮想要品出茶汤之味,是需要讲究些技巧的。切忌像喝饮料一样的“牛饮”,这样连茶是什么滋味都还未尝到,就已经喝饱了。大体的原则是:小口慢饮,口内回转,缓缓咽下。茶汤入口之时,应将口腔上下尽量空开,闭着双唇,牙齿上下分离,增大口中空间,同时口腔内部肌肉放松,使舌头和上颌触部的部位形成更大的空隙,茶汤得以浸到下牙床和舌头底面。吞咽时,口腔范围缩小,将茶汤压迫入喉,咽下。在口腔缩小的过程中,舌头底下的茶汤和空气被压迫出来,舌底会有冒泡的感觉,这种现象就叫做“鸣泉”。而在品饮五六十年陈期普洱茶的时候,茶汤以极为柔和,经过口腔接触到舌头底部,舌底会缓缓生津,仿佛不断涌出细小的泡沫,这种舌下生津的现象,才是真正的舌底鸣泉。品茶要品出境界,贵在茶好水好之外,还要有一种品茶的好心情,才能凝精聚神地穿透茶的本质,提升到感悟的精神意境。

普洱茶的干泡法和湿泡法,你了解多少?


对于喜欢喝普洱茶的人来说,茶喝到某种程度之后,泡茶就是生活中的一种享受。而这种享受,我们都希望能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因此,现在,随着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茶的泡法也越来越简洁。现在,最主要的泡茶方法就是干泡法、湿泡法还有冷泡法。我们居家待客时,通常都是使用的干泡法和湿泡法,今天,冷泡法虽然现在也有不少人在用,但是,因为适合用冷泡法泡的茶有限,居家待客时也不适用,因此,最主要的泡茶方法还是冷泡法和干泡法,因此,老骥就给大家说一说干泡法和湿泡法,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干泡法和湿泡法的区别:

干泡法和湿泡法相比,干泡法的泡法会比较简单,而且雅致。因为,干泡法几乎不用茶盘,而且,洗茶、洗具、泡茶时多余的水不倒入茶盘而是直接倒入垃圾桶。这样做会更简单,方便,茶巾和竹席的款式也可以随意更换,也可以使桌面整洁,方便收拾。而湿泡法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泡茶方式,也是目前最经常用到的一种泡茶方法,在大茶台上随意洗茶叶或者洗茶具,然后把水直接倒在茶台这种形式的就叫“湿泡法”。

干泡法:

1.备具

干泡法的茶具主要有茶道组、壶承、盖碗(也可用壶)、公道杯、随手泡、水盂、过滤网和茶杯,但是,大家一定要记住,不要用塑料杯和铁杯!

2.洗具

干泡法中洗茶杯的方式有2种。①直接往摆好的茶杯中冲水,②用茶夹将茶杯夹到水盂上方,进行洁具。

在干泡法中选择第二种比较好,记得在夹杯子的时候要往里夹,而且手臂不要抬太高!而且每洗一个茶杯都要在茶巾上蘸一下,以保持桌面干爽。洁具完毕,请记得将茶杯放回茶托。

3.看茶

看茶的外形和颜色以及闻干茶的香味,主要是给客人看。

4.投茶

需要用到茶道组中的茶匙,将茶叶分到冲泡器皿。可根据喝茶的人数和口味来酌情加减投茶。

5.洗茶

用水洗去茶尘,将沸水冲入盖碗,立刻倒进水盂,洗茶过程就结束了。洗茶又称快速润茶,即冲即出。

6.泡茶

洗完茶之后,就是泡茶了。泡乌龙茶的水温一般是100度的开水,大概10秒左右就可以出汤。

出汤的时候,拇指和中指捏住盖碗的边缘,食指搭在盖子上,盖子和杯子间留出一道缝隙,让茶汤顺利的流出。

7.奉茶

泡茶后就要奉茶,要记得奉茶的顺序是从右到左,虽然在喝茶的时候大家是人人平等,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还是要区分一下身份差别,身份高的人要优先。

8.收具

喝完茶,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收具,将喝过的茶叶倒掉,所用器具洗干净摆放整齐就行。

干泡法,最好的地方就是方便,方便在于位置,在于心情。清晨阳台一席铺开,饮上一杯。傍晚公园桌上老友谈心。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此等泡茶方法,必须收藏一下。

普洱茶醒茶:

普洱茶的冲泡中,醒茶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醒茶不好的话,也会让茶的味道受到影响!

干醒:

1、首先得去掉茶饼外面的竹笋壳,然后再去除茶饼的绵纸包装。

2、用茶刀或茶针将紧压状的茶饼,茶砖或茶沱撬开,解散。另外解茶时要注重方法,不要掰得太碎,最好用剥离和拉撤的方式解茶。然后将解散的茶块放到避阴处、空气流通的地方1到2周即可醒茶,醒茶后可再放回存储的容器当中。

3、在冲泡前,未入水,将茶块置入盖碗或紫砂壶中再通过加热,使其茶口所含的水份蒸发出来,这样能够使茶汤更香醇、饱满。

湿醒:

1、先温热茶具,然后再用开水冲淋紫砂壶的壶身或着喝茶的杯具

2、在泡饮普洱茶的时候要将沸水直接冲入茶壶中,然后再倒入公道杯里面,之后将倒出的茶汤注入壶中一两次,好让茶在冲泡容器中慢慢舒展,让茶汁得到更好的释放。在整个冲泡的过程中,茶叶内在的品质如何,对之后的冲泡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温馨提示:

在泡茶时不管是“湿泡法”还是“干泡法”,都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①、在客人到来之前必须要把要用的茶具准备好,客人来到之后就进行赏茶、泡茶、洗具等工作。

②、洁具只是一个形式,所以所有茶具都要提前清洗干净,而不是在客人面前慢慢的清洗茶具。

普洱茶的留根闷泡法,你了解多少?__泡法__留根__


泡茶时,关于某几泡特定的茶汤,总有着让人纠结“去留”的问题,为了帮大家涨知识,来帮大家总结并解答一下。用大壶泡茶时,为什么每次添水前要在茶杯中留三分之一的茶汤?

这种泡法叫做留根泡法,留部分茶汤在壶中,相当于延长了茶叶在水中的冲泡时间,可以使下一泡茶汤有着更好的冲饮滋味和口感体验,避免第一泡是柔滑鲜香,第二泡变宛如白水般的窘境。

这里的“留根”和“闷泡”我们分开理解。

留根通常用于普洱老茶的冲泡中,且以紫砂壶冲泡较为常见。

留根指的是:

每次倒出茶汤时都留根(也叫汤底),留多少由茶性及茶量定。有出六分留四分茶汤,也有出七分留五三分茶汤等等。常见于发酵茶类,因为在这些茶中,茶多酚经过了氧化聚合反应,或衰减,或降解.非发酵茶类通常不可用此冲泡法,否则茶汤表现为强烈的收敛性和苦涩味。

闷泡指的是:

用紫砂壶冲泡普洱老茶时,出汤之前稍加闷泡,讲究的是一个“慢”节奏。

将留根和闷泡结合,形成了普洱茶的留根闷泡法。如:当用紫砂壶冲泡普洱熟茶时,以沸水洗茶两次,前四泡,沸水注入,即入即出(才不会使得茶汤滋味前面几泡浓烈后几泡滋味淡薄)。

第五泡开始,注入沸水后,每泡闷10—15秒,倒出茶汤时,在壶中留下五分之二的茶汤,以这样的方式冲泡到第七泡。(将每一泡茶汤的五分之二与下一泡茶汤相融,能够改善茶汤滋味的浓淡、醇厚)第八泡开始,注入沸水后,每泡在前一泡的基础上加闷20—25秒,如第七泡闷10秒,则第八泡闷30秒;再将一半茶汤留在壶中,与下一泡的茶汤中和,能较大改善茶汤滋味的浓淡和延续茶品耐泡度。

了解了什么是普洱茶的留根闷泡,我们再来看这样的冲泡方法有什么作用?平时我们用盖碗冲泡普洱茶将每一泡茶汤倾倒干净,一是为了能够尽可能地判断出这款茶的优劣;二是去感受普洱茶每一泡的层次感。

那么留根闷泡有何意义呢?

优势:

首先,采用留根闷泡,可调节一壶茶从开始到品饮结束时的茶汤滋味,不会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同时保持茶汤的醇厚感,增加耐泡度。再次,留根闷泡能使整泡茶的茶汤滋味呈现出一个平衡的状态。

劣势:

普洱茶采用留根闷泡法冲泡,使得茶汤滋味较平稳,不会呈现出丰富变化,对于想要一品普洱茶层次感的茶友,可能会稍显平淡;同时还会影响到对此款茶真正品质的高低判断。

至于是否要采用“留根闷泡法”来冲泡普洱茶,需要考虑的不仅有茶品的年份,而且还需考虑品茶之人是喜欢品饮变化多端的滋味,还是喜欢品饮较平衡的滋味。

普洱茶品类繁多,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将一片叶子的魅力完美诠释,但也要根据具体的茶品来定,尽可能采取较适宜的冲泡方式,一品其真味。

普洱茶的“冲泡次数”与“耐泡度”的关系,你都了解吗?普洱茶的冲泡次数与耐泡度


除了越陈越香和迷人的滋味,“耐泡”可以说是普洱茶的另一大特点。不论生茶熟茶,在多次冲泡以后,茶的汤色和滋味依然稳定持久,大家会评价这款茶——“很耐泡”。冲泡次数的多寡,似乎成为了耐泡度的具体呈现。

事实上,冲泡次数与耐泡度在概念上是有本质区别的:耐泡度是每款茶客观具备的,不会因后天的冲泡手法而改变;而冲泡次数是会受主观影响的,会因茶叶本身耐泡度、投茶量、冲泡手法的不同而发生一些变化。

首先看茶叶的“耐泡度”跟哪些客观因素有关:

原料品种:云南大叶种——天生耐泡(决定因素:60%)

与耐泡度直接相关的,是茶品的内含物质高低。看内含物质高低,最为科学的还是看“水浸出物”含量(“水浸出物”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用沸水萃取茶叶中的可溶性物质),茶叶水浸出物中主要含有多酚类、可溶性糖、水溶果胶、咖啡碱等形成茶叶丰富滋味的重要成分。云南大叶种内含物质丰富,水浸出物含量普遍在40%以上(勐库大叶种可达46%以上),在冲泡时可释放的水浸出物多。因此与其它茶类相比,以云南大叶种为原料的普洱茶可以说是天生就耐泡。

原料细节:树龄、季节、区位(决定因素:20%)

同样的大叶种原料,其水浸出物也会有高低几个百分点之分,这些原因主要是原料的树龄、季节、区位造成的。这就是细分茶品品质的一个重要参考,例如:勐库茶区高山区老树春茶普遍可以达到47%以上的水浸出物,而同区位的夏茶水浸出物则要下降6、7个点,滋味、耐泡度就不如春茶。

原料采摘:茶叶老嫩度(决定因素:20%)

普洱茶的采摘标准一般是一芽二叶至一芽四叶,因为芽叶梗中所含的物质比例不同,这个采摘标准有利于茶叶呈现出较好的口感滋味,也让茶叶在后期产生更好的转化。如果芽头过多或者老叶老梗多都不是一件好事,会打破茶叶的滋味平衡,影响茶叶耐泡度。

我们来看另一个概念:冲泡次数。冲泡次数与先天茶品品质以及制作工艺、冲泡等后天因素都有关联。

原料:品种、季节、区位、树龄、采摘(决定因素:60%)

首先,影响冲泡次数的必然有原料的不同,不同的茶先天耐泡度就有区别。先天品质好,则只要正常泡,次数都不会少于15泡。先天品质差,则再用多好的手法,也无法化腐朽为神奇,比如一款10泡见分晓的茶是不可能发挥到30泡的。

制作工艺、冲泡把握等后天因素会让同样一款茶在冲泡次数上有一些浮动,为“耐泡度”带来一些“错觉”。

揉捻:决定滋味、香气的释放速度。(决定因素:20%)

在揉捻这个环节,茶叶一般会揉出抛条、中条、紧条三种。紧条茶加工时揉捻充分,茶叶细胞壁破裂多,出味快,出汤控制不好,泡数就会减少;中条揉捻适中,内含物释放不紧不慢;抛条则揉捻轻,呈现细水长流的风格,给人很耐泡的感觉。普洱茶揉捻一般工艺采用中条。

冲泡方法:(决定因素:20%)

冲泡方法是影响“泡数”的一个后期关键环节,从投茶量、茶叶形态(散茶或紧茶)、注水比例、出汤速度等方面都会影响到茶叶最终的冲泡次数。同一款茶用不同的冲泡方法、不同的浓度,冲泡次数甚至可能有10泡之差,呈现的滋味也会有很大差别。因此,对比品鉴试茶的时候我们需要将很多不确定因素统一,若是有经验丰富的人员去把控冲泡引导品鉴,那就再好不过。

冲泡次数是说明一款茶大概的耐泡度和大概品质的比较直观的数据化方式,但切不能因泡数多寡妄下定论。因此对于冲泡次数和实际耐泡度,我们还得理性来看,切不可混淆等同。当然,耐泡度也只是茶叶品质的其中一个方面,我们在品鉴的时候还要注重于茶品的香气、甜度、层次感、饱满度、韵味、耐泡度(持续性)等综合品质,细细品味每一泡茶,做到品鉴完整。

对于普洱茶的品鉴,需要有良好的准备,还需要考虑到客观因素,并多一些耐心。毕竟,了解实际品质才是我们品鉴的目的。普洱茶,细心品,方得真见地。

特此声明:

普洱茶干评


普洱茶感官审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干茶审评、取样称量、冲泡、开汤审评。干茶审评和开汤审评,俗称干看和湿看,即干评和湿评。感官审评品质的结果一般来说主要以湿评内质(茶品冲泡后的汤色、滋味、香气、叶底等项目)为主要依据,而干评可以提供前期参数,取样、冲泡可保持审评结果科学。

干评主要是从茶品外形的四个因子来审评(形状、整碎、净度、色泽):

(1)形状指各类茶品的外形规格,如茶品的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压制茶的外形审评产品压制的形状、松紧度、匀整度;分里茶、面茶的压制茶,还应审评是否起层脱面,包心是否外露等。

(2)整碎一是指上中下各段茶比例是否匀称,二是指茶品个体条索(或颗粒)的大小、长短和粗细是否均匀,整碎的好坏要视茶品整体感觉。毛茶基本上要求保持茶品的自然形态,完整的为好,断碎的为差,精制茶主要评比各号口茶的拼配比例是否恰当。

(3)净度主要是指茶品中茶类夹杂物(梗、籽、朴、片等)和非茶类夹杂物(杂草、树叶等及其他)含量的多少。不含夹杂物的净度好,反之则净度差。

(4)色泽茶品外形的色泽主要从色度和光泽度来看。色度即指茶品的颜色及色的深浅程度,光泽度指茶品接受外来光线后,一部分被茶品吸收,一部分被反射,形成茶品色面的亮暗程度。干茶的色度比颜色深浅,光泽度可以从润枯、鲜暗、匀杂等方面评比。色泽好的茶品带有油润感,色泽差的茶品呈暗灰色。

深浅

首先看色泽是否符合该茶类应有的色泽要求,一般情况下,原料细嫩的茶品,颜色深,随着级别下降颜色渐浅。

润枯

“润”表示茶品色面油润光滑,反光强。一般反映鲜叶嫩而新鲜,加工及时合理,是品质好的标志。“枯”是有色而无光泽或光泽差,表示鲜叶老或加工不当,茶品品质差。

鲜暗

“鲜”为色泽鲜艳、鲜活,表示成品新鲜度,为新茶所具有的色泽。“暗”表示茶色深且无光泽,一般为鲜叶粗老或储运不当、初制不当或茶品陈化所致。

匀杂

匀表示色调调和一致。色不一致,茶中多黄片、青条、筋梗等谓之杂。

普洱茶湿评


普洱茶感官审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干茶审评、取样称量、冲泡、开汤审评。干茶审评和开汤审评,俗称干看和湿看,即干评和湿评。感官审评品质的结果一般来说主要以湿评内质(茶品冲泡后的汤色、滋味、香气、叶底等项目)为主要依据,而干评可以提供前期参数,取样、冲泡可保持审评结果科学。

湿评主要审评茶品内质的四个因子(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1)香气香气是茶品冲泡后挥发出来的气味。茶品的香气受茶树品种、产地、季节、采制方法等因素影响,使得各类茶具有独特的香气风格,审评香气除辨别香型外,主要评比香气的纯异、高低和长短。

纯异

纯指某种茶应有的香气,异指茶香中夹杂有其他气味。香气纯要区别三种情况,即茶类香、地域香和附加香。茶类香指茶类原有的香气,如普洱茶的陈香等;地域香即地方特有的香气如兰花香、花果香等;附加香为外源添加的香气,如茉莉花茶。异气指茶香不纯或沾染了外来气味,如烟焦味、酸馊、油味等。

高低

香气高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区别,即浓、鲜、清、纯、平、粗。所谓浓指香气高,刺激性强;鲜犹如呼吸新鲜空气,有醒神爽快感;清则清爽新鲜之感,其刺激性不强;纯指香气一般,无粗异杂味。平指香气平淡但无异杂味。粗则感觉有老叶粗气。

长短

即香气的持久程度。从热嗅到冷嗅都能嗅到香气表明香气长,反之则短??嗅香气可分为热嗅、温嗅、冷嗅三个阶段。热嗅主要是闻香气是否正常(纯异),有没有异杂味(烟、焦、酸、馊、霉);温嗅主要是判定香气的高低;冷嗅主要是看香气的持久性。香气审评最适宜的叶底温度为55℃,超过65℃时感到烫鼻,低于30℃时香气低沉,不易辨别。香气审评时,还应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如抽烟、涂香水、香皂洗手等都会对香气鉴别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2)汤色

茶品内含成分溶解在沸水中的溶液所呈现的色泽称为汤色,又称水色,俗称汤门或水碗。茶品汤色审评主要从色度、亮度和清浊度三方面去评比。汤色审评要及时,因为溶于热水中的多酚类物质与空气接触后很容易氧化变色。

色度

指茶汤颜色。茶汤汤色除与茶树品种和鲜叶老嫩有关外,主要是加工工艺决定了各类茶具有不同颜色的汤色。

亮度

指茶汤明暗的程度。亮表明射入茶汤的光线被吸收的少,反射出来的多,暗则相反,凡茶汤亮度好的品质亦好。

清浊度

指茶汤的透明程度,汤色透明无杂质,能透见底,清晰明了,汤色浑浊,漂浮杂质较多,浑不见底。

(3)滋味

良好的味感是构成茶品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茶品不同的味感是因为茶品中呈味物质的数量与组成比例不同而已。味感有酸、甜、苦、辣、咸、鲜、涩等。我们之所以能感觉到味感是因为我们的舌头舌面上布满了味蕾,味蕾接触到茶汤后经过神经传递及大脑反应分析后呈现的不同味觉,舌头不同部分的味蕾也有不同的“分工”,如舌尖对甜味较为敏感,舌头两侧前部对咸味较为敏感,两侧后部则对酸味较为兴奋,舌心感觉鲜味和涩味,舌根则对苦味较为敏感。品尝茶汤的滋味,适宜温度一般在50℃左右,主要按浓淡、强弱、鲜滞、爽涩、苦甜等来评定级次。审评茶滋味要区别其浓淡、强弱、鲜、爽、醇、和。

浓淡:浓指浸出的内含物丰富,有黏厚的感觉;淡则相反,内含物少,淡薄无味。强弱:强指茶汤吮入口感到刺激性或收敛性强,吐出茶汤时间内味感增强;弱则相反,入口刺激性弱,吐出茶汤中口味平淡。鲜爽:鲜似食新鲜水果感觉,爽指爽口。醇与和:醇表示茶味尚浓,回味也爽,但刺激性欠强;和表示茶滋味平淡正常。在茶汤审评中有时会感觉不是很纯的滋味,可能与加工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注意区分就行。茶滋味与香气关系密切。评茶时能嗅到的各种香气,如花香、熟板栗香等,往往在评茶滋味时也能感受到。一般说香气好,茶滋味也是好的。茶香气、茶滋味鉴别有困难时可以相互辅证。

(4)叶底审评完滋味后,将叶底倒入叶底盘中,观察其嫩度、匀度和色泽。叶底的老嫩、匀杂、整碎、色泽的亮暗和叶片展开的程度等是评定茶品优次的一个重要因素。审评叶底时还应注意看叶张舒展情况,是否掺杂等,好的叶底应具备亮、嫩、厚、稍卷等几个或全部因子。

普洱茶:如何“干评”普洱茶


主要是从茶品外形的四个因子来审评(形状、整碎、净度、色泽):

1、形状

指各类茶品的外形规格,如茶品的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压制茶的外形审评产品压制的形状、松紧度、匀整度;分里茶、面茶的压制茶,还应审评是否起层脱面,包心是否外露等。

2、整碎

一是指上中下各段茶比例是否匀称,二是指茶品个体条索(或颗粒)的大小、长短和粗细是否均匀,整碎的好坏要视茶品整体感觉。毛茶基本上要求保持茶品的自然形态,完整的为好,断碎的为差,精制茶主要评比各号口茶的拼配比例是否恰当。

3、净度

主要是指茶品中茶类夹杂物(梗、籽、朴、片等)和非茶类夹杂物(杂草、树叶等及其他)含量的多少。不含夹杂物的净度好,反之则净度差。

4、色泽

茶品外形的色泽主要从色度和光泽度来看。色度即指茶品的颜色及色的深浅程度,光泽度指茶品接受外来光线后,一部分被茶品吸收,一部分被反射,形成茶品色面的亮暗程度。干茶的色度比颜色深浅,光泽度可以从润枯、鲜暗、匀杂等方面评比。色泽好的茶品带有油润感,色泽差的茶品呈暗灰色。

深浅:首先看色泽是否符合该茶类应有的色泽要求,一般情况下,原料细嫩的茶品,颜色深,随着级别下降颜色渐浅。

润枯:“润”表示茶品色面油润光滑,反光强。一般反映鲜叶嫩而新鲜,加工及时合理,是品质好的标志。”枯”是有色而无光泽或光泽差,表示鲜叶老或加工不当,茶品品质差。

鲜暗:“鲜”为色泽鲜艳、鲜活,表示成品新鲜度,为新茶所具有的色泽。”暗”表示茶色深且无光泽,一般为鲜叶粗老或储运不当、初制不当或茶品陈化所致。

匀杂:匀表示色调调和一致。色不一致,茶中多黄片、青条、筋梗等谓之杂。

关于普洱茶黄片,你了解多少?


对于喝惯好茶,名山头茶的茶友来说,普洱茶黄片在他们眼中并不起眼,甚至提起来都有些嗤之以鼻。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黄片就是普洱茶中被筛拣出来不好的那部分叶片。

那黄片是不是真的不好呢?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

何为“黄片”?

黄片是在原料筛拣工序中,因条索疏松、粗大、宽大,在揉捻过程中不成条的部分,按照生产标准被筛拣出来的部分茶菁。

黄片分为两种:一种是老黄片,是茶叶生长中余留的老叶,其质地坚硬,木质化特征明显,这是生长细胞衰老和死亡过多造成的炭化结果;另一种是小黄片,小黄片是未成熟叶在衡定的杀青温下,由于内含物质不足,在杀青下形成黄片。

黄片品质如何?

黄片品质和所选原料茶菁的品质是一致的。只是因外形不佳而被拣出来,但并不就意味着品质不好。

一般来讲,茶叶原料愈粗老,茶多糖含量愈高。黄片比一芽两叶虽然老一点,茶味淡一点,但是甜度相当高。而等级低的茶叶中茶多糖的含量高于等级高的茶叶。

黄片好喝的原因

黄片之所以好喝,是因为甜度高。由于茶多糖含量高,滋味比较甜醇,又由于咖啡碱、茶多酚等含量相对嫩芽嫩叶较少。所以,黄片口感少苦少涩,滋味温和,香味独特,而且不像嫩叶生茶那么伤胃。

其实,我们平时能够喝到的黄片,其实树种都很好,均是来自老茶树、野茶树、古树茶,甚至单株上的黄片。因为在茶叶基地的茶树(比如台地茶、小树茶),定期管理采摘,大部分是不会有老叶子的,而古茶树上的枝架高大,量少,茶叶不容易采到,所以就显得珍贵,黄片转化快,丝爽绵滑,回甘迅速。

并且,黄片无须陈放,在当年就可以喝,甚至很好喝了,同时它也具有“越陈越香醇”的品质特征。当然有个前提,必须是足够树龄的黄片,才能喝出它应有的口感滋味来,否则,从制作和存放来谈它的口感都是不公允!

普洱茶茶树等级多维度分类


古树普洱茶茶树分类可以是多维度的,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普洱茶茶树除树龄外还有那些分类?

一、茶园(按生态环境分)

1、原始古茶林

2、野化古茶园

3、原生态古茶园

4、生态古茶园

5、近代茶园

6、现代茶园

二、茶树(按树龄分)

1、千年野生古茶树

2、野放大茶树

3、原生态古茶树

4、生态古茶树

5、老茶树

6、小茶树

7、台地茶树

三、树形

1、乔木型

2、小乔木型

3、灌木型

4、乔木种灌木栽培型

5、小乔木种灌木栽培型

四、叶型

1、特大叶类

2、大叶类

3、中叶类

4、小叶类

五、工艺

1、传统自然发酵工艺

2、晒青茶工艺

3、渥堆发酵熟茶工艺

一、叶型

1、特大叶类

叶长大于14cm,叶宽大于5cm,叶面面积在60平方厘米以上的为特大叶类。(《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6、282页)

2、大叶类

叶长10.1-14.0cm,叶宽4.1-5.0cm,叶面面积40-60平方厘米的为大叶类。(《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6、282页)

3、中叶类

叶长大于10cm,叶宽大于4.0cm,叶面面积20-40平方厘米的为中叶类。(《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6、282页)

4、小叶类

叶长小于10cm,叶宽小于4cm,叶面面积20平方厘米以下的为小叶类。(《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6、282页)

二、茶园(按生态环境分)

1、原始古茶林(唐代或唐代之前,树龄1000年以上)

原始雨林中野生的茶树林,一般胸径50cm、胸围160cm、树高15m、树龄千年以上。茶树间距约20~50m,每亩约20~30株,亩产10~20kg,极其稀有。雨林中物种繁多,生态原始。

2、野化古茶园(宋代,树龄500~1000年)

原始雨林间空地或雨林边缘,古人种植、但被抛荒数百年,无人看管,逐渐形成了野化趋势,胸径30~50cm,胸围100~160cm,树高10m左右,树龄500~1000年。茶树间距约8~15m,每亩约50~90株,亩产30~50kg,极为稀有。人工干预少,野化生态环境。

3、原生态古茶园(明代,树龄300~500)

古人种于村寨周围高山上,地表植物未被除去,多数茶树胸径在10~35cm,胸围35~110cm,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茶树间距约3~5m,每亩约120~220株,亩产约50~80kg,数量稀有。人工干预少,只进行适当采摘和修剪,不施肥、不打农药、不除草、不翻地。蕨类、地衣、多种热带雨林草本植物共生,生态环境优。

4、生态古茶园(清代,树龄100~200)

古人种于村寨周围高山上,地表植物已被除去,多数茶树胸径在10~25cm,胸围35~80cm,树高2.5~4.5m,树龄多在一二百年。茶树间距约1.5~3.5m,每亩约190~400株,亩产约60~90kg,数量较少。一定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施农家肥、偶尔打农药,除草、翻地。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生态环境好。

5、近代茶园(民国,树龄60~100年)

1912-1949民国年间,茶树矮化前,按照传统方式用种子繁殖的有性系茶园。多数茶树胸径在5~15cm,胸围15~50cm,树高1.5~3m,树龄60~100年。茶树间距约1.5~3m,每亩约200~400株,亩产约60~90kg。较多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施肥、有时打农药,除草、翻地。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生态环境较好。

6、现代茶园(1949-至今)

1949年以后,特别是64年以后,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无性系茶园。树高60~90cm,每亩约3000~4000株,亩产约120~190kg。较强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打农药,除草、翻地。地表土裸露,靠施化肥维持产量,多数现代茶园生态恶劣,物种稀少,近年有向生态化、有机化发展的趋势。

三、树形

1、乔木型

植株高大,主干直立明显的树型。乔木型茶树分枝部位高,主根发达。自然生长状态下,树高通常达3~5米,野生茶树高达10米以上。如云南大叶种、海南大叶茶,以及大部分野生大茶树等。(《中国茶叶大辞典》陈宗懋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289页)

2、小乔木型

亦称“半乔木型”。植株高度中等,分枝部位离地面较近,主干较明显的树型。小乔木型茶树在自然生长状态下,树冠较高大,根系较发达。如郑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等。是中国栽培最广的茶树类型之一。(《中国茶叶大辞典》陈宗懋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289页)

3、灌木型

植株矮小,自然生长状态下,树高通常只达1.5~3.0m的树型。灌木型茶树近地面处枝干丛生,或从根颈处发出,分枝稠密。成年后无明显的主干。根系分布较浅,侧根发达。如毛蟹、苔茶等。是中国栽培最广的茶树类型之一。(《中国茶叶大辞典》陈宗懋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289页)

4、乔木型灌木栽培

茶树植株在非人为控制(如剪、采等)条件下自然性状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态型,其树型可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3页)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乔木型茶树条列式矮化密植以后,多数植株仅有60~90cm高,种植密度也从过去的300~500株一亩提高到每亩2000~3000株,实际并不具备高大的乔木树型外观,因此笔者认为这类茶树从实际出发应归为乔木型灌木栽培更为合适。

5、小乔木型灌木栽培

茶树植株在非人为控制(如剪、采等)条件下自然性状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态型,其树型可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3页)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小乔木型茶树条列式矮化密植以后,多数植株仅有60~90cm高,种植密度也从过去的400~800株一亩提高到每亩2000~3000株,实际并不具备较高的小乔木树型外观,因此笔者认为这类茶树从实际出发应归为小乔木型灌木栽培更为合适。

四、工艺

1、传统自然发酵工艺

佛海茶叶制法,计分初制、再制两次手续。土民及茶农將茶叶採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竹席上反复搓揉成茶,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別品质裝入竹篮。入篮須得湿以少許水分,以防齏脆。竹篮四周,范以大竹蘀(俗称饭笋叶)。一人立篮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行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此项初制之茶叶,通称为“散茶”。制造商收集“散茶”,分别品质,现加工成“圆茶”、“砖茶”或“紧茶”,另行包装一过,然后输送出口,是为“再制茶”。(勐海文史资料:李拂一1939年著《佛海茶叶概况》)

发酵工艺:晒青茶—少许水分回软—入篮—筑茶—分口堆存自然发酵,约需4-5个月,约15-30kg一篮。

现在很少有厂家有能力和技术按传统工艺制作普洱茶,传统工艺接近失传。

2、晒青茶工艺

即常见的普洱生茶工艺:鲜叶—萎凋—杀青—晒干(有时低温烘干)

3、渥堆发酵熟茶工艺

即常见的普洱熟茶发酵工艺:晒青茶—湿水—渥堆—强制发酵,约需45天,一堆有数吨。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八维度法”评普洱茶你是否了解!》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八十年普洱茶”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