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因子评茶法

发布时间 : 2021-03-30
红茶评茶术语 如何评红茶 茶叶评测报告

【www.cy316.com - 红茶评茶术语】

自五十年代起至八十年代中期,我国茶叶生产一直实行计划调拨制,限于当时专业评茶队伍的规模及各方利益,虽然产销双方的加工、交接验收等均有统一的标准样,但在实际的检评过程中,由于加工的茶叶与标准样品质上必然存在的起伏,势必对茶叶品质形成不同的意见,进而引发争议。为消除产销双方不断出现的争议,以维护正常的生产,并利于管理,有关的主管部门经协商后于六十年代起在商业系统尤其是在外贸系统中推出八因子评茶法,用以评定茶叶品质。

最初的八因子评茶法,审评内容由外形的条索(或颗粒)、整碎、净度、色泽及内质的香气、滋味、叶底色泽和嫩度构成,以后又修改为条索(颗粒)、整碎、净度、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

从八因子评茶的规定看,最主要的特点是将外形审评项目具体化,分列为四个因子,在某些情况下,视汤色为附带因子,认为无损于茶叶品质最终评定准确性而予以取消。

同时,为执行评茶计价,规定采用标准样对照百分制或百分制或五级划分制计分且各因子单独计分;干评、湿评因子得分各占50%等。

八因子评茶法的使用目的,是期望通过采用一些易掌握和运用的技能,并指定审评易区分出差别的因素,从而得出茶叶品质结论。在运用的感官技能中,侧重于以视觉进行判断和比较,对依靠嗅觉和味觉判断的因子要求相对不高,计分时给予的比值较低。这正是八因子评茶法的制订依据:选择简单、可比性强的因素,以利统一观点。在实行计划调拨的生产体制下,采用八因子评茶法对减少争议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是八因子评茶法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评茶因素的指定存在局限性。由于仅划分了外形的四个因子,而香气、滋味等项目所含诸因子却并没有列出,就出现审评时既有具体因子、又有分类项目的情况,既造成概念的合混模糊,同时也无法涵盖茶叶的整体品质特征。

2、各因子单独计分,分割了品质因素间的相互影响作用。由于各因子相互平行,造成某些对总体品质有特殊影响作用的因素被赋予的重视度不够,易被忽视。最明的一例,就是同级新、陈茶的比较,实际上在四个外形因子中可能仅有色泽一项不同,由此,也缩小了品质的差距甚至可能把“质”的差别,缩小到“量”的程度。

3、外形计分比例过大。八因子评茶法主要运用于外贸茶叶的各级交接验收中,通过茶样与实物标准样相对照而确定品质。因实物标准样的运用主要在于外形规格上,内质审评若不参考文字标准就不具有全面的代表性,此外,外形的四个因子可比性十分明显,易得出结论,而香气、滋味的比较存在一定难度,故采用外形内质分别计分,相加总分即成品质总分的办法。这一点恰好忽视了茶叶作为饮料,最终的消费体现是在香气和滋味上。因此在具体的审评中,常常是只要外形合格,内质正常,就获得品质的认可。正是这一“内质正常”,客观上降低了对茶叶主要品质的要求,也影响了对茶叶准确的综合评价。CY316.cOm

4、降低了对评茶人员的技术要求。由于八因子评茶法操作相对简单,容易为生产和销售部门的工作人员掌握。但因忽视对评茶的技术要求,至使一些评茶员满于现状,不作深入的业务钻研,也失去对产制技术优劣原因的了解和分析兴趣,甚至还由于部分人的发挥,出现了毛茶验收只须干评条索和香气,湿看叶底色泽即可确定品质的观点,这些论点固然可能是根据多年工作体会而得出的,且与茶叶品质确有联系,但这并不能表明反映的就是客观实际。

感官评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茶叶品质的评判,进而对茶叶生产过程起指导和促进作用。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八因子评茶法对减少评茶争议起到过作用,但误导了评茶方向,也因此对我国茶叶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一后果已经显露,尤以普通大宗茶的品质滑坡表现最明显。

cy316.com扩展阅读

武夷水仙审评因子


【香型】

水仙茶的香型可分异杂型、糖香型、花果香、蜜糖香型四大类型。异杂型是乌龙茶在采、制、管过程中遇不良状态下产生的不良异杂气味,如粗老气、日晒味、霉味、水闷味、酸馊味、青草气、烟焦味、老火、油药味等。这些问题常见于低档水仙茶中。糖香型香是茶叶糖类物质在制茶过程中受热作用产生的香型。俗称“火香”、“火功香”。又因火功程度而异,火功不足,火香低沉,火功适当,渐向糖焦香转化,直到出现优秀的蜜糖香,一旦火功过度则产生老火、火焦味了。火功把握是否得当,主要在于调度糖与火的关系。花果香是茶叶的各类香气基质在合理的水仙茶所特有的做青工艺中经一系列必要的生化反应所形成的似花香,似果香香气,所以又叫工艺香。如果工艺不当,花果香就不明显。此间还须注重到品种不同,遗传特性不同,则叶内香气基质不同,以致成茶香型有别,称之为品种香。但各品种之特有香型也须在合理的工艺条件下才能导出,否则,工艺不当,品种香不显。此外,产地不同,生态气候有别,土地状况不一,自然影响到茶树的新陈代谢,使茶叶内含物质也不同,成茶香型就各有特点,这种产地差异,称为区域香。区域香也同样受到工艺的制约,工艺不当,区域香不灵。能清晰在感受到花果香时,此茶品质不俗,最理想和具品位的香型当属在花果香的基础上辅之以恰好的火功技术所形成的花果蜜糖香。

就内在因素而言,香气高低是水仙茶香物质的丰富与贫乏所决定的。香纯异问题指的是香气中的香型组分,是单一香型还是夹杂着不同的香型,更主要的是指香中是否含有异杂型组分。纯者优,杂则次。

香气的长短是指香气物质丰富,挥发性好,闻香在距鼻腔较长距离时尚能闻到香的称之为长,反之为短。香气的持久性是指茶叶香气在不同泡次的表现。泡次保持多的持久好,反之为差。香长而持久,是水仙乌龙茶香品质的重要指标。

【浓度】

通常人们认为苦涩的茶为浓,其实不然。浓是茶汤滋味优秀的指标之一,苦涩则是不良滋味表现,所以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不过,苦涩又确实是构成茶汤浓度的一种表现,它是茶汤中儿茶素的味性特征,特别是复杂儿茶素味性尤为苦涩。当儿茶素含量适中时,茶汤味性表现出一定的收敛性,表现出茶的力度,给人以饮茶的满足,如果没有这种体现茶之力度的收敛性,饮茶如饮白开水,淡然无味。所以这种由儿茶素而来的收敛性成为茶汤浓度的特征之一。但是,事情都有个限度,如糖精超过了限度就变为苦了,同理,儿茶素含量大到超过一定限度后就转变为令人不适的苦涩味,成为不良之茶汤味性,关于茶汤浓度问题,影响意义更大的是在儿茶素含量适中的基础上,丰富的糖类、氨基酸、咖啡碱等多种有效呈味物质溶入茶汤,共同构成茶汤滋味,舌感厚实,故称为厚。浓厚成为茶汤浓度的最佳表现。

人们易把纯与醇混为一谈。其实二者各有所指,纯指茶与非茶之别,醇为此茶与彼茶的关系。纯表明茶汤纯净,无茶外物混杂,醇则更上一层,反映出同一品种、产地、季节、工艺水平、等级规格的滋味特征。相对于醇(纯)是异杂味。各种异杂味多在原料品质低下、制茶环境不佳,气候不良,技术失当,保管不好的情况下产生的。如粗老、青涩、酸馊、烟焦、油药、霉变、辛辣等,这些具各种不良滋味特征的异味在低档茶中多见,在中档茶甚至高档茶中都可能不同程度的存在。

【甘甜】

甘甜是反映茶汤饮后回甘状况的滋味指标,饮后回甘是茶叶糖类物质在口腔水解酶的作用下降解为单体葡萄糖后产生的甜感。回甘越快越明显,越持久,是茶叶品质高的重要味性特征,中低档水仙茶回甘不强。

【鲜爽味】

这是一种鲜醇、清新、轻快、爽口的味觉,它是咖啡碱、氨基酸、茶黄素等物质滋味特征。茶汤的鲜爽味是滋味品质优良性状之一,同时也是新茶的典型味性。在中低档及陈茶中表现不佳。难点是注意与轻微的青味区别开来。

【润滑】

指茶汤似浆液圆滚滑润在喉腔轻顺下滑,它是茶汤的张力和果胶物质的胶质作用共同影响于茶汤产生的效果。润滑是优质茶汤的品质特征之一,中低档茶一般无此味感。

茶叶贮藏八法


茶叶安全贮藏水分为6%-8%。奏空气湿度大,新加工的茶叶经包装、运输转手,尽管外面套了塑料袋,也难免袋破漏风有潮气。因此,新茶贮藏都要有一个“再干燥”的过程。因茶叶内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叶绿素是形成茶叶绿色的主要原因。由于叶绿素在光和热的作用下容易分解,致绿茶变持,因此茶叶要在避光、防潮、低温的条件下贮藏,在零度以下存放茶叶,可以防止其变质的速度。可先将整袋茶叶在生石灰缸内放置48小时以驱净潮气,确保茶叶干燥,然后再根据各自的条件贮藏。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石灰缸贮藏法。将包好的茶叶沿缸壁依次排放,中间放生石灰袋(茶叶与石灰比例为5:1),袋好后将缸口密封,由于石灰易风化松散,要及时更换,贮后1-2个月换一次,以后3-4个月换一次。此法能长久地保持茶叶优良的自然品质。

二、玻璃袋贮藏法。将干好的茶叶装进瓶后,密封瓶口,茶叶可长时间香味不变。

三、塑料袋贮藏法。取两只无毒无味无孔隙的塑料食品袋,将干燥的茶叶用软白纸包好后装入其中一只内,并轻轻挤压,以排出空气,然后用细软绳扎紧袋口,再将另一只塑料袋反套在第一只外,同样挤出空气扎紧,并放入没有气味的木箱里,需要时,再一袋一袋取出。

四、罐听贮藏法。用马口铁听或锡罐贮藏。将茶叶置于铁听或锡罐中后,放在阴凉处,不能放在阳光直射下和潮湿处或有热源的地方。

五、瓷坛贮藏法。先将瓦坛或陶坛、瓷坛洗净,将茶叶用牛皮纸包好,置于坛中,在瓦坛中再放置一袋石灰(石灰袋不能包得太实,否则石灰吸足水份膨胀后,布袋会裂开)用棉花团将坛口盖住,每隔1-2个月换一次石灰。石灰块吸湿性强,能使茶叶保持干燥,延缓变质。或将茶叶装至离坛口边约10厘米,茶面用白纸覆盖,上放一小块木炭,以便吸收水份。

六、热水瓶贮藏法。将热水瓶水倒干净,即使内壁有垢迹或断了底部真空气孔的(也就是俗言坏了的)热水瓶也可以,只要彻底消除水分,然后将茶叶放进去,把瓶塞盖紧。由于热水瓶胆中间的真空和壁上镀有反射系数较高的镀层,保湿和避光效果较好,因此家庭采用此法贮藏茶叶,既方便又实惠。

七、冰箱冷藏法。将经石灰再干燥后的茶叶分装在有色(棕黑色为佳)的大口玻璃瓶内(500克或1000克装的瓶均可),瓶口盖紧密封,然后放进冰箱的冷藏室。用时从冰箱里取出,将瓶盖紧密封,然后放进冰箱的冷藏室。用时从冰箱里取出,将瓶盖启封,拿出所需数量,剩余部分的茶叶仍将瓶口封实,重新放回冰箱。采用此法保管的茶叶,即使隔一年,仍可与当年的新茶媲美。

八、充氮保存。把茶叶装入塑料复合袋,充入氮气后,密封袋口,放在避光的地方,如放在低温处,效果更好。因氮气是惰性气体,氧化反应极慢,故此方法效果最佳。只是充氮对许多人来说,在客观条件下难以办到。

武夷岩茶贮藏八法


茶叶安全贮藏水分为6%-8%。由于空气湿度大,新加工的茶叶经包装、运输转手,尽管外面套了塑料袋,也难免袋破漏风有潮气。因此,新茶贮藏都要有一个“再干燥”的过程。因茶叶内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叶绿素是形成茶叶绿色的主要原因。由于叶绿素在光和热的作用下容易分解,致绿茶变持,因此茶叶要在避光、防潮、低温的条件下贮藏,在零度以下存放茶叶,可以防止其变质的速度。可先将整袋茶叶在生石灰缸内放置48小时以驱净潮气,确保茶叶干燥,然后再根据各自的条件贮藏。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石灰缸贮藏法。将包好的茶叶沿缸壁依次排放,中间放生石灰袋(茶叶与石灰比例为5:1),袋好后将缸口密封,由于石灰易风化松散,要及时更换,贮后1-2个月换一次,以后3-4个月换一次。此法能长久地保持茶叶优良的自然品质。

二、玻璃袋贮藏法。将干好的茶叶装进瓶后,密封瓶口,茶叶可长时间香味不变。

三、塑料袋贮藏法。取两只无毒无味无孔隙的塑料食品袋,将干燥的茶叶用软白纸包好后装入其中一只内,并轻轻挤压,以排出空气,然后用细软绳扎紧袋口,再将另一只塑料袋反套在第一只外,同样挤出空气扎紧,并放入没有气味的木箱里,需要时,再一袋一袋取出。

四、罐听贮藏法。用马口铁听或锡罐贮藏。将茶叶置于铁听或锡罐中后,放在阴凉处,不能放在阳光直射下和潮湿处或有热源的地方。

五、瓷坛贮藏法。先将瓦坛或陶坛、瓷坛洗净,将茶叶用牛皮纸包好,置于坛中,在瓦坛中再放置一袋石灰(石灰袋不能包得太实,否则石灰吸足水份膨胀后,布袋会裂开)用棉花团将坛口盖住,每隔1-2个月换一次石灰。石灰块吸湿性强,能使茶叶保持干燥,延缓变质。或将茶叶装至离坛口边约10厘米,茶面用白纸覆盖,上放一小块木炭,以便吸收水份。

六、热水瓶贮藏法。将热水瓶水倒干净,即使内壁有垢迹或断了底部真空气孔的(也就是俗言坏了的)热水瓶也可以,只要彻底消除水分,然后将茶叶放进去,把瓶塞盖紧。由于热水瓶胆中间的真空和壁上镀有反射系数较高的镀层,保湿和避光效果较好,因此家庭采用此法贮藏茶叶,既方便又实惠。

七、冰箱冷藏法。将经石灰再干燥后的茶叶分装在有色(棕黑色为佳)的大口玻璃瓶内(500克或1000克装的瓶均可),瓶口盖紧密封,然后放进冰箱的冷藏室。用时从冰箱里取出,将瓶盖紧密封,然后放进冰箱的冷藏室。用时从冰箱里取出,将瓶盖启封,拿出所需数量,剩余部分的茶叶仍将瓶口封实,重新放回冰箱。采用此法保管的茶叶,即使隔一年,仍可与当年的新茶媲美。

八、充氮保存。把茶叶装入塑料复合袋,充入氮气后,密封袋口,放在避光的地方,如放在低温处,效果更好。因氮气是惰性气体,氧化反应极慢,故此方法效果最佳。只是充氮对许多人来说,在客观条件下难以办到。

各种茶的活性因子与功效


各种茶的活性因子与功效

茶叶的主要功效成分由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茶氨酸、咖啡碱以及微量元素等组成。在传统的茶分类方法中,按发酵程度把茶分为六大类,即: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和黑茶;按生茶工艺分类被分为两大茶类,即发酵茶和不发酵茶。

普洱熟茶为发酵茶,普洱茶熟茶的特征活性因子是茶褐素和γ-氨基丁酸。普洱熟茶中的咖啡碱与茶褐素络合形成一般情况下不易分解的复合物,因此,普洱茶熟茶不易刺激兴奋。另外,由于普洱熟茶发酵过程中产生了氨基丁酸以及谷氨酸受体的抑制物,因此也使普洱熟茶具有安神、降低血压的作用。

随着茶学基础研究和生产过程的逐渐深入,人们对茶学分类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和理解。如何认识茶的活性因子以及系统分类,并指导今后中国茶学以及世界茶学的研究,这是摆在我们茶学研究学者和专家面前的课题。

关于茶活性因子。目前,现已分离鉴定茶叶中的化学成分约有500多种,其中有机化合物在450种以上,我们把茶叶中含有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的成分称为茶活性因子,如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包括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咖啡碱、茶氨酸、氨基丁酸、茶皂素以及其它微量元素。多酚类化合物主要由儿茶素类、黄酮类化合物、花青素和酚酸组成,以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o。

茶活性因子的构成成分

多酚类:是茶叶中的最重要化学成分和活性成分,约占干茶的1/3左右。茶多酚按化学结构不同可分为四类:①儿茶素;②黄酮及黄酮醇类;③花白素及花青素;④酚酸类及缩酚酸类。茶多酚中儿茶素约占60%~80%,含量最高,绿茶中的儿茶素主要有: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酸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及表儿茶素(EC)。其中EGCG含量最高,约占儿茶素的50%左右。

茶多糖:茶多糖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并结合有大量的矿质元素,称为茶叶多糖复合物,简称为茶叶多糖或茶多糖(TeaPolysaccharide)。茶多糖由糖类、蛋白质、果胶和灰分等物质组成,老叶含量比嫩叶多。分离纯化后的茶多糖的紫外吸收图谱表明茶多糖中存在蛋白质,即茶多糖中多糖与蛋白质呈紧密结合态,是一种糖蛋白。茶多糖(TPS)主要由Ara、Gal、Glc三种单糖组成,这三种单糖在绿茶TPS中摩尔比例近似2:2:1;在乌龙茶TPS中摩尔比例近似2:3:1;在黑茶TPS中摩尔比例近似1:3:2;在红茶TPS中摩尔比例近似3:4:1。绿茶和乌龙茶TPS的糖醛酸含量在17%~23%之间,而黑茶TPS和红茶TPS的糖醛酸含量分别为6,23%和1.95%。

绿茶茶多糖由中性多糖(TPSN)及两种酸性多糖(TPSA、TPSV)组成。TPSN主要由葡萄糖组成;TPSA的中性糖部分主要为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及少量的鼠李糖、核糖、木糖和甘露糖;TPSV中性糖部分主要为阿拉伯糖、葡萄糖及少量的鼠李糖、核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三种茶多糖对葡萄糖均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可能与它们的超支化结构有关。TPSN及TPSA能从一定程度上抑制α一淀粉酶的活性,但TPSV几乎没有该性能。

生物碱:是茶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占茶叶干重的3%~5%。茶叶含有生物碱十余种,以咖啡碱的含量最高。咖啡碱是一种中枢神经的兴奋剂,具有提神作用,茶叶中的咖啡碱常和茶多酚成络合状态存在,与一般游离态的咖啡碱在生理机能上有所不同。全发酵茶中的咖啡碱与茶色素能够形成络合物,因此其兴奋性较弱。全发酵茶尤其是普洱茶熟茶,经过生物酶氧化和微生物酶转化的作用,茶多酚与茶多糖、蛋白质等很多大分子共价结合形成茶褐素,咖啡碱与茶褐素类物质络合,抑制了咖啡碱的兴奋刺激作用,这也是全发酵茶不影响睡眠的最重要原因。

氨基酸:茶叶中含氨基酸30种,总含量为3~5%,包括人体必需的各种氨基酸。茶叶中的赖氨酸、苏氨酸和组氨酸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智力具有重要作用,还可以增强人体对钙和铁的吸收。在绿茶中值得一提的是茶氨酸。茶氨酸(L-Theanihe)是茶叶中特有的游离氨基酸,茶氨酸是谷氨酸丫乙基酰胺,有甜味。茶氨酸含量因茶的品种、部位而变动。茶氨酸在化学构造上与脑内活性物质谷酰胺、谷氨酸相似,是茶叶中生津润甜的主要成份。茶氨酸含量约为新茶的1~2%左右,其含量随发酵过程减少。

茶氨酸对中枢神经递质活性的影响:茶氨酸可以明显促进脑中枢多巴胺(dopamine)释放,提高脑内多巴胺生理活性。多巴胺是一种活化脑神经细胞的中枢神经递质,其生理活性与人的感情状态密切相关。尽管目前人们对茶氨酸在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并不是十分清楚。但茶氨酸对精神和感情的影响无疑部分是来自对中枢神经递质多巴胺生理活性的作用。当然饮茶抗疲劳作用也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来自这一效果。茶氨酸会直接影响与学习、记忆有关的脑内中枢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活性。

茶氨酸的降压作用:一般认为人体血压的调节是受中枢和末梢神经递质儿茶酚胺(catecholaJnine)及5羟色胺分泌量的影响。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证明茶氨酸能有效的降低大鼠自发性高血压。Kimura等人认为茶氨酸的这一降压效果可能是来自对脑内中枢神经递质5羟色胺分泌量的调节作用。茶氨酸显示出的降低高血压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安定作用。而这种安定作用则无疑会有助于身心疲劳的恢复。

茶氨酸对学习、记忆的影响:在按照明灯开关的同时随之提供食饵的一种动物学习实验的研究中发现每天经口服用180mg茶氨酸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另外,当动物由明室进入放有食饵的暗室时,会受到暗室中电击的一种动物记忆实验的研究中也确认了茶氨酸可以增强大鼠的记忆能力。目前很多研究证明茶氨酸的这种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的作用是来自活化中枢神经递质的结果。

茶氨酸旷怡身心作用:早在1975年,木村等人曾报告过茶氨酸具有缓和咖啡因引起中枢过度兴奋作用。虽然,茶叶中的咖啡因含量多于咖啡和可可,但由于茶氨酸的存在使人们在饮茶时享受到一种咖啡和可可没有的旷怡身心的感觉。

γ-氨基丁酸: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是γ-氨基丁酸(GABA),GABA也是茶叶的氨基酸之一,是在谷氨酸脱羧酶作用下脱羧后形成的。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主要参与脑的生理活动,具有安神、催眠等作用。对维持大脑健康有一定效果。GABA几乎存在于所有茶类的鲜叶中,但含量较低,在绿茶、乌龙茶以及未发酵的普洱茶,其含量仅为20-35mg/100g(干茶),

不能产生任何安神和催眠等功能性作用。在普洱茶熟茶中,在经过厌氧发酵后,尤其是二十年以上的陈年普洱茶和陈化期达到三年以上的熟茶,其GABA含量却高达135mg/100g(干茶)。

上一页12下一页

闽南八步制茶法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1300多年前大师皎然的这首古诗,让我们看到了饮茶文化的源远流长,而对生活在闽南地区的大部分人来说,饮茶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我们通常所饮的这个“茶”又是怎么制成的呢?

茶农告诉我们,一般的制茶需要8到9个步骤,采青→晒青→摇青→摊青→炒青→包揉→烘干→包装→(成品)。

(采青)时值正午,茶园里茶农们三三两两在采摘茶叶。采青的过程很有讲究,时间一般以中午十二时至下午三时前较佳,且只能采摘嫩叶,老叶是不能用的。

(晒青)茶青采摘回来后,便进入下一道工序,也就是晒青,即将茶青在地上摊成薄薄的一层晒青,也有把鲜叶均匀摊放在竹篱或晒青埕上,利用太阳光的照射和风吹使其萎凋,以蒸发掉鲜叶的部分水份。晒青程度的长短,要根据茶青的品种、含水量、季节、气候来做选择。如今正值秋高气爽,气温不高,湿度相对低,鲜叶叶薄梗细,含水量少,宜轻晒,以保水保“青”。

(摇青)接下来便是制茶的关键--摇青。除了采用传统的手工筛青外,现在茶农们更多采用机械的方式,比如利用竹制摇青机。事实证明,摇青采用不同的机械力,对茶品质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而摇青的主要目的就是“走水”,以获得更高更浓的香味,同时保持梗叶的水分和生理机能。至于摇青技术的关键--“走水”程度的掌握,更多的要倚赖茶农们的经验。

(摊青)摇青后将茶青放在凉青架上进行摊青,时间一般在1小时左右。如果说“摇”是“动”,那么“摊”就是“静”。这时在摇青时青叶散发的水分通过静置,又会从叶梗、叶脉往叶面补充散发。

(炒青)就如字面上的意思,炒青就是利用微火在锅中炒,使茶叶痿凋也就是失去水分。这可以固化已形成的品质,同时散发部分水分便于后面工序的操作。现在除了人工炒青外,滚筒杀青机的使用,也大大减轻了茶农们的劳动强度。

(包揉)炒青过后,便要对茶叶进行塑形的工作。包揉采用“揉、压、搓、抓”等动作,将茶裹在布包里,用机械加手工挤压搓揉后解开布包,使茶条形成紧结、弯曲的外形。

(烘干)此后再进行烘干,低温烘焙,烘至足干,同时去掉多余的水分,便于长期储存,这一步完成后便是我们日常见到的毛茶形态了。烘干过程中,往往是满庭茶香,沁人心脾。

此后便可品茶了。如今正值秋茶时节,如果您也想品品茶香,不妨到茶园去走走,那儿是另一番的世外桃园。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也难怪这么多人喜爱喝茶了。

评茶学问大


茶叶感官审评是利用人体的嗅觉、味觉、视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来评定茶叶品质高低、优次的一门技术。它要求评茶人员必须具备敏锐的感觉器官分辨能力,熟练掌握评茶基本功,加强评茶和制茶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积累评茶经验,使评定结果能准确、客观地反映茶叶的品质情况。茶叶感官审评是一门利用感官分析技术的科学,要保证这门技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必须使评茶人员的感觉器官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茶叶感官审评必须在一个条件较高的实验室,即茶叶感官审评室中进行,同时使用统一的标准评茶用具和一套科学的操作方法,以尽量减少因外界影响而产生的审评误差。

茶叶审评通常分为外形审评和内质审评两个项目,其中外形审评包括形状、整碎、色泽和净度4个因子,内质审评包括香气、汤色、滋味、叶底4个因子。茶叶类别不同,评比时各因子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如名优绿茶类,因其外形规格比较均匀一致,整碎和净度都较好,外形审评时只评比形状和色泽因子,内质审评时以香气、滋味为主,兼评汤色和叶底因子。因为茶叶是一种饮料,在评比时大部分茶类都比较注重香气、滋味两因子,在八大因子中,香气滋味所占的比例往往是最高的。

茶叶感官审评的基本操作流程为:取样→评外形→称样→冲泡→沥茶汤→评汤色→闻香气→尝滋味→看叶底。

评茶的用水


评审茶叶的优劣,须将茶叶冲泡后才能评断,然而水的软、硬、清、浊等对茶汤的水色滋味、香气皆有影响。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泡茶用水的选择,水在中国茶艺中,不仅要符合物质之理,自然之理,还包括着中国茶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高雅深沉的审美情趣。茶人有句口头禅:茶有各种茶,水有多种水,好茶还须配好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茶遇十分水,茶亦十分;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只八分。

水的硬度分为碳酸盐硬度及非碳酸盐硬度两种,前者煮沸会产生沉淀,所冲泡的茶汤带黑,滋味淡薄。水的硬度会影响水的PH值,泡茶用水PH值高于 7呈碱性时,茶汤水色带黑,降低滋味的鲜爽度。

水的种类有山泉水、江河水、无根水、井水及日常用水。

泉水:经过砂石过滤,又处流动状态,最为适宜。中国的五大名泉:镇江中冷泉、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跑泉、苏州观音泉、济南趵突泉。

江河水:含一定的泥沙,江中水以在不受空气污染下,于晚上三、四点,取水放在缸中沉淀,24小时为宜。

无根水:包括雨水、朝露水,雨水以秋雨为上,梅雨次之,雷雨最差。

井水:易受污染,且富含矿物质,不适合泡茶。

日常用水: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为佳,也是泡茶最可行的用水,如用自来水最好静置一个晚上后取上层水。

任何水都必须强调: 源清、水甘、品洁、质轻、水冽。

泡茶的水温以100℃的沸水为标准,沸滚过度的水或水温不足皆不宜;用作评茶的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沿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以上水老不可食也”。用沸滚的水冲泡茶叶,才能使茶叶的香味尽量发挥,茶叶的香、甘、苦、涩表露无疑,而得以正确评判茶叶品质的优劣。至于平常饮茶冲泡,其目的是为了欣赏茶叶、享受品茗乐趣,因此讲究泡茶技艺以发扬茶叶的优点及掩饰茶叶品质上的缺陷,以致讲求利用不同水温的水来冲泡不同的茶叶。绿茶的冲泡,由于茶叶原料较嫩,因此以80℃的水为宜,温度过高则易烫伤茶芽,单宁浸出过快茶汤流于苦味。

评茶用具


评茶用具是专用的,质地要良好,规格要一致,力求完美,以尽量减少客观上的误差,评茶常用的用具,有下列各项。

审茶盘

供盛放茶样,便于取样冲泡及审查茶叶外观,形状及色泽,一般使用长方形及正方形,亦有使用圆形者,黑色容器,以无臭,无味的薄木板,塑料或金属制成,一般正方形的长,宽,高,分别为23,23,03公分,长方形的长,宽,高,分别为25,16,03公分,可盛放茶叶150-200公克,审茶盘亦有涂成白色者。

审茶杯

供茶叶冲泡开汤及评审茶叶香气用,一般使用白瓷制长筒型,有把手,有杯盖之茶杯,杯盖上有一小孔,在背柄对面的杯口上,有一小缺口成弧形或锯齿形,使审茶杯横搁在审茶碗上,仍易滤出茶汤,国际标准ISO 3103-1980 (E)所规范的标准审茶杯,规格为内径6.2公分,外径6.6公分,杯高6.5公分,误差范围6.1公分,杯盖上有一小孔,审茶杯的容量150+-4cc。

审茶碗

供茶汤之盛放,用来评审茶汤水色及滋味。一般亦使用白瓷制成。3103-1980 ISO (E) 所规范之标准审茶碗规格为外径9.5公分,内径8.6公分,碗高5.2公分,最大容量为200CC。  

称量器

供秤取茶样用,一般使用秤茶专用的手秤,为一铜质衡器杆秤,一端系有半球形铜质圆盘,盘内有3.公克重的圆扁铜片一块,作为法码,另一端带尖嘴的椭圆盘,犹如小畚箕,用以秤取茶叶,若无手秤,另用天秤代用,目前亦有手携式小型电子秤可供使用。  

定时器

供计量茶叶冲泡之时间,可使用定时闹钟或砂漏计。  

网匙

用细密铜网或不锈钢制成,用以捞取审茶碗内的细碎茶渣。  

审茶匙

供舀取茶汤品评用,一般使用银制或镍铜合金之长柄匙,容量 5-10cc.亦有使用白色瓷匙。

汤杯

可盛热水,供放置审茶匙,网匙之用。  

茶渣桶〔吐茶桶〕

评茶时,用以吐茶及盛装茶渣与废弃之茶汤用,有圆形及半圆形两种,高80公分,直径35公分,半腰直径20公分,通常用镀锌铁皮制成。

烧水壶

铝制或不锈钢制,手提茶壶或电壶,〔容量5-8公升〕供烧开水冲泡茶叶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