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安化千两茶何时再称王?

发布时间 : 2020-08-12
安化千两茶怎么保存 安化黑茶千两 安化千两茶如何保存

安化千两茶怎么保存。

安化千两茶何时再称王?

自古以来,安化茶名甲天下,唐代就有“渠江薄片”闻名于世。几乎自有文字记载起,茶叶就与中华民族的文明相始终。几千年发展到今天,真正以地方命名而为世所公认的茶,仅普洱茶、祁门茶、安化茶三种。安化茶品类繁多,其黑茶冠绝全国,花卷(砖)、茯砖、黑砖以其为尊;至于天尖、贡尖等菜装茶,更是独一无二。特别是安化红茶作为湖南红茶“湖红”的代表,在市场上与另外两大红茶“祁红”、“建红”三足鼎立,十分畅销。安化松针、云云贵春芽和近年新崛起的安化银毫等名优茶,也保持了不衰的魅力。

安化地理条件独特,茶叶品质优良,制茶技术精湛,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世代变迁,物用更替,民生沧桑,安化茶其名其实已远不及普洱茶和祁门茶,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造福民生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茶叶对于安化的重要性,纵观历史,可用“茶贵则邑富民富,茶贱则邑穷民穷”来概括。清雍正八年县内立茶碑载“所赖以完国课、活家口者,唯茶一项”。宋朝设“博易场“(即茶市)于县境,明朝以安化黑茶为官茶运陕甘茶马司换马,清朝则红茶大盛,而民国24年(1935年)湖南《民国日报》记载:“安化为全国产茶极富之区,岁入总额在50万元(银元)以上”,历史不可谓不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扶持茶叶生产,安化茶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安化茶叶也跟随整个茶叶行业经历了自己漫长的阵痛期,一度衰落到谷底。

拨开云雾看庐山真貌,这几年安化已经悄然崛起了一些民营茶叶企业,安化茶叶的资源优势和市场影响力雄风犹在。威古今之势虽然不同,在现今条件下,安化茶如何走整合复兴之路,乃至吸引资本打造行业船舰,作为区域经济的强势拳头出击,仍是一个极有价值的问题,值得重视和思考。安化茶叶历史和文化深博而且神奇,本文选取安化千两茶为例,并涉及其他史料,管窥蠡测,以供商榷。

神奇千两卷

一般说来,在我国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饮茶风尚,约有一个大体的传播规律。台湾产好茶,饮茶之风也盛,对国茶研究比较精深细致。而港澳粤三地,民间或者说社会各各阶层对饮茶也相当研究。台湾人饮红茶,三地和沿海其他地区也会饮红茶,然后越过南岭向内陆蔓延。蒸青绿茶、铁观音、小种乌龙都曾经是这么一种流行风一路刮过来的。台湾人所著的一些茶书,像《茶史初探》、《中国茶经》等写法独到、史料翔实、行文严谨而雅致有趣,是第一流的当代茶著,广布坊间。

台湾文字工作者曾至贤花费十年心血,于2001年写成了一本影响甚大的茶书《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以至随后几年引发了一股收藏紧压茶珍品、品饮紧压茶的热潮。在这本书里,绝产多年安化千两茶(因其属于茶卷,本文亦称为千两卷)横空出世,惊动江湖。此书对千两茶推崇备至。2005年1月,广州军区副参谋长李卓成回老家安化过春节,据说他见到当地党政官员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知道吗?安化千两茶在广州热得不得了啦!”

品饮一道,讲究甚多,但茶叶品质的高下总是以色香味形为鉴评的。《方圆之缘》一书售价甚高,每本高达2400元新台币,然广州较大的茶行几乎每店皆备。其中讲到对一个陈年花卷开堂破汤时的情景,当时台北政要和名流耆老毕至,视为盛典。破篾竹、揭棕皮、撕蓼叶,观之其色如铁。泡而品之,则沉香浓烈,进口滑爽,汤色金黄明亮。千两茶属于黑茶系列的紧压茶中的花卷茶,和红茶、绿茶以及乌龙茶的越新越好不同,其陈放时间愈久味道浓烈醇香,若有窖藏茅台之特性。陈年千两茶内质转化的生物化学机理尚是一个待解的学术之谜。品质独特者可泡数十上百道而犹有沉香;泡后放置一个星期其味仍然完好,无碍品饮。

近年来,千两茶风行韩、日和东南亚地区。韩日茶商不懂中文,但对千两茶却直接以“千两”呼之。今年春节前,有些两国客商远足安化黄沙坪,数度重金搜购陈年千两茶,访遍民间和茶厂,确因其不可再得。他们甚至把当地招待他们的陈年千两茶茶叶残渣以保鲜膜仔细包好,全数带回去。

因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便利,已有近200年历史、人工踩制并适应驼马运输的千两茶于1958年停产,为花砖所取代,直到近年才逐步恢复生产。目前珍藏于全界的陈年千两卷屈指可数,大英博物馆存有一支清代安化老茶号天一香茶行生产的花卷,日本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加工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台湾坪林茶叶博物馆和千茂茶业、湖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也各有一支年代不同的陈年千两卷,均为不可再得的珍品。故宫博物馆存放的一支,据说估价已不下250万元人民币。在安化,以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原料新制的千两茶,四个卷(即四支)的售价在10万元人民币左右。

重出江湖的千两茶,其踩制技艺为安化所独有。江南边江曾是千两茶的主要产地踩制技术为一刘姓少数人所掌握,立有传子(媳)不传女(婿)之规矩。千两茶和花卷做工精良,极需劳动力,曾有人将一卷千两茶放入池塘浸泡七年,找捞起来看,茶心细密干燥如初,色香味品质不变。《方圆之缘》所述开卷之千现款茶,外包竹篓上有“华堂“二字铭记,作者以为是一晋商茶号名(以往山西客商多有经营千两茶者),实则乃过江踩制师刘华堂所留,此人1950年代还在做千两茶。

渊远安化茶

安化古称梅山,境内山脉连绵,重峦叠嶂,茶树广生,早在1072年建县以前就以产茶而名。唐代杨晔在《膳夫经手录》里说:潭州茶中有(益)阳团茶和渠江薄片,销往湖北江陵、襄阳一逞。五代毛文锡《茶谱》也说:“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又载:“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渠江发源于新化西北,经溆浦县边界至安化渠江镇汇入资水。说明公元9世纪时安化就已有了茶叶商品规模生产和经营。

茶叶在安化“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并且“崖谷间生殖无几,惟茶甲诸州县。”北宋需要茶叶与西北各民族换购马匹,政府设“博易场”于县境,运入米盐布帛,交换以茶叶为主的土特产。至元、明,茶树由野生进入艺植,“深山穷谷,无不种茶,乡民大半以茶为业,邑土产推此第一。”由于耕地稀少,粮食素不能自给,茶产多又价格高,以茶易粮成为解决民生的主要门路之一。所产茶叶质地优良,明洪武年间即有“芽茶”入贡。由于茶马互市的发展,安化在嘉靖三年(1524)以前已创制黑茶,远销西北。明末清初,安化黑茶已逐渐占领西北边销茶市场,并运往晋、陕、冀等省销售,最高年份达4000吨,是封建王朝“茶马政策”的主要茶叶基地。

近代安化茶业经历了由兴到衰的曲折过程。1685年《湖南通志》记载:长沙府所属12县,共产茶约12500吨,其中安化占70%。18世纪国际茶叶市场以红茶为主宗,咸丰初年崛起的安化红茶做工精细,品质甚佳,为中国三大正宗红茶之一,颇受市场青睐。同治年间编纂的《安化县志》说:在红茶初兴时,茶商打包封箱,把安化红茶冒称武夷红茶出售,销路很好。孰知安化红茶清香味厚,原不亚于武夷,于是公开以“安化”字号进入国际市场,畅销西洋,以致享有“无安化字号不买”之美誉,当时年产销量达10万箱(约合3024吨)。后来由于印度、锡兰(斯里兰卡)在英国扶植下发展茶叶,其红茶品质优良,很快风靡世界茶叶市场。加之英国为保持殖民地宗主国地位,对华茶限制日多,我国红茶失去市场竞争力,到1900年销英仅6关担(约合0.4吨),安化红茶随之元气大伤。以后经历了俄销和太平洋战争外销阻塞等诸多起落,安化茶叶不再有一个相对长期的稳定发展环境。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官僚资本加大对茶叶贸易的垄断,茶农受荷捐杂税层层盘剥,辛苦劳动却入不敷出。解放前夕,安化诸多茶叶重镇,如小淹、边江、江南、雅雀坪、酉州、黄沙坪、东坪等处,大批茶行倒闭歇业。到1949年,全县仅产茶2370吨,茶区经济衰退,百业凋敝,民不聊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从经济和政策上为茶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注入血液。发放大米帮助茶农复垦荒芜茶园,取消苛捐杂税,无息贷粮贷款,无偿推广揉茶机,对新发展茶园和低产茶园改造给予经济补贴,采取一系列奖售措施,鼓励了茶农积极性,茶叶生产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黄金时代”。1952年,安化全县茶园面积由解放初的7万亩恢复到10万亩,产量由2370吨半加到4456吨。茶叶生产全作组织的成立和制茶机械的推广,进而兴旺了安化茶叶。1958年,白沙溪茶厂改制花卷为茶砖获得成功。1959年,县茶场创制出享誉全国的名茶“安化松针”,并作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珍品送寄毛泽东主席品尝。从1977年至1985年,安化产茶量由5645吨增至8500吨,收购总值由753万元增至1891万元。

黑茶、红茶是安化茶叶的大宗产品,绿茶也具有一定规模的年产量。但真正能代表安化黑茶制造肇始于明初,工艺经历代能工巧匠的探索和铸炼逐步成熟。时早产于小淹苞芷园,以后溯资江向上扩展,逐遍及全境。黑茶制造重视茶叶原料品质和制作工艺,以此形成自身独特的风味。安化黑茶以“六洞茶”最为著名,火烧洞、条鱼洞、漂水洞、檀香洞、深水洞、仙缸洞之茶,供不应求。单就品质而言,则以田庄之高家溪、马家溪所产量佳,俗称“高马二溪茶”。邻近桃源、沅陵等县也仿制黑茶,运至安化各埠出售,品质较次,称为“外路茶”,而安化本地所产则称为“道地茶”。前来安化采购、设店的茶商,有晋、陕、甘、鄂等省籍客商,各成一行帮。以晋、陕茶商资本为最雄厚,经营也最早,曾在冷市桥口建有楼阁,设立行帮组织互保。

迢遥复兴路

安化茶叶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兴盛,得益于政策的扶持。80年代末期茶叶市场放开,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失去了购销和价格保护的茶叶市场逐步进入痛苦的调整期。在这一过程中,处于竞争弱势的茶农和茶区逐渐“自我流放”,原来国有和集体所有的茶叶企业与经营机构走向衰败与消亡。到近年,安化一些老字号的公有大茶厂基本上丧失了作为正常企业的运营能力,亏损、负债,包袱沉重,几近倒闭。至于茶园,绝大多数已经荒芜。云台大叶种是全国都数一数二的优良茶种,但茶地荒废、挖茶植竹的现象已经日多,茶农无力保护更无力经营。

稽古可以论今。安化茶区历史流传有“安化山里不作田,三个茶阳春吃一年”之说法。光绪6年至12年(1880-1886年),湖南红茶从汉口外销,每年高达90万箱,收入白银1000余万两,其中安化年收入400—500万两。每及茶叶上市,省内外茶商云集境内,多时有300多家。宁乡、桃江、新化等县的农民涌入境内帮工,女采男运,有五六万人之多。清末在安化设茶厘专局,小淹税收最旺时年达40万两白银。从目前的茶叶市场来看,种茶、加工茶和经营茶仍是有利可图的,并且对安化茶区农民而方是不输其他经济作物种植效益的事。安化茶叶得天独厚的品质、民间深厚的加工技艺和设备配制,尤其是安化茶强大市场融入能力,具有重振的厚实基础。

以千两茶为例,尽管1958年改成花砖后停产,但在1983年和1999年曾两度应海外市场要求恢复生产。1997年,一位台湾客商专程赴安化寻找千两茶的踪影,而他竟不知千两之名,因其形似柱而以“棒茶”之名访之,想购置一批以供茶客之需。目前安化一些民营茶厂生产的千两茶已经颇具规模。安化黄沙坪茶厂已有180多年历史,为老字号茶行永泰裕曾阳始人李梅森的后人所购置经营(永泰裕曾是资江流域最大的茶号),现在安化所产千两茶以该厂最为有名,畅销海内外。千两茶的踩制过程复杂,规矩也多,开采前要杀雄鸡祭陆羽以示郑重。原料讲究,采下的鲜叶要在专门的难叶棚日晒夜露55天,而且须采经霜经露经雾的叶片才佳,要用松木和七星灶烘烤,等等。只有专门的踩制师傅才能做出真正的千两茶,才有千两茶独特的品质和风味。从1990年恢复千两茶批量生产以来,广东、港澳、台湾、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地已经出现了安化千两茶的踪迹,被广大茶客视为座上珍品。广州的一家大苛号,仅紧压茶库存就超过1亿元,并且只有安化卷、益阳砖、普洱饼、下关它四个品种。肇庆的藏家个人手中紧压茶珍品有价值数千万元者。千两家茶的声誉鹊起,甚至带动了安化红茶、绿茶的销售,安化黄沙坪茶行就从中受益非浅。

但千两茶在自己的故乡仍未广为人知,颇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况遇。去年10月在银城大市场举办的全省绿色食品博览会上展出了一支千两茶,认识的只有两人。一位是50年前在安化狙击过日军、后带一支千两茶去了台湾的国民党老兵,一位是家在千两茶产地的市级党政官员,也许,这不仅是千两茶,并且也是整个安化茶叶令人寻味的象征。

安化茶叶到底怎样?熟悉茶叶和市场行情的人都可能讲出些子丑寅卯来。安化山区雨水充沛,昼夜温差大,常年云雾潦绕,极适宜于茶树生长。茶叶内质丰富、可泡出物含量大。用安化绿叶原料进行揉捻,浓度很高的茶叶要用桶接盆装,这是平地茶不可能有的。一担二级工夫红茶,另的地方产的可能卖到540元,但安化茶却是640元一分不少。同样级别的绿茶,安化要比别处高30元一担。用来提炼茶多酚的片末,安化片末是湖北片末两倍价钱……就制茶机械而言,安化有适合自身茶叶特点独特的制造和搭配方式,加工出来茶叶色泽好,条索好,等级分明,香气自成一格,为行家所欣赏。尤其在环保和保健上,安化茶有60多项指标未检出,全省只有生态保护最为成功的“绿色”产品衡山茶可与媲美。安化作为老茶区和我国最早的茶叶教育与试验基地,民间储备着大批最为优秀的茶叶技术人才……

对于安化茶叶,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其潜力和优势。安化茶叶仍然要走造富于民的大宗产品之路,在公有茶叶企业失去竞争力的情况下,要给予政策积极扶植发展势头好的民营企业,鼓励他们做大做强。通过发展本地茶企和招商引资,逐步形成“基地+农户+企业”的格局,实现区域特色经济的飞跃。只有茶农受益、茶商得利,茶叶产业才有可能实现持续发展。一些名优茶固然要扶植,要做响品牌,但有限的产量永远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安化茶叶重振辉煌,是一件真正值得努力的大事。

千两茶实属“世界茶王”

茶经网小编推荐

2020安化黑茶知识介绍:安化千两茶


安化黑茶知识介绍:安化千两茶

历史

安化千两茶

又称花卷茶

因历经千秋,承载了中国茶文化的所有历史渊源,被誉为“中华茶文化的化身”

因茶身硕大,在世界各类茶中堪称第一,故享有“世界茶王”的美誉。

黑茶的符号

黑茶历史象征

黑茶工艺象征

1952年白沙溪独家传承了千两花卷茶的生产。

60年代—80年代曾一度在市场上消声匿迹…..

1983年,唯恐花卷茶加工生产技术失传,白沙溪将一批老技工聘请回厂,带领一批青年职工参与制作。从初夏到深秋,历时4个月,共制作了300余支。由于极其珍贵,产品流入收藏馆、成列馆、海外、港台地区,仅少量流入百姓、各阶层家庭中消费和收藏。

1997年白沙溪恢复传统千两茶生产。

2008年千两茶的生产技术被正式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作工艺口感功效品质

千两茶采用安化黑毛茶为原料,使用天然野生竹子编制的竹篓、棕片、蓼叶为包装材料,自然、古朴,在日晒夜露四十九天的自然干燥过程中,茶叶缓慢发酵,吸收天地灵气、日月精华,使茶叶主要内含物儿茶素和黄烷醇类化合物等物质发生氧化形成复杂的络合生理活性物质,形成了千两茶独特的品质,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口感甜润醇厚、香气纯正,汤色橙黄明亮,能解腻、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缓解腹胀、帮助抑制肥胖,调理生理机能。

2020安化黑茶:安化千两茶的创制


安化黑茶:安化千两茶的创制

50年代的“安化千两茶”饼。1983年,白沙溪茶厂生产的“安化千两茶”。

安化黑茶以量多、质好、价廉、适销“四大优势”主宰西北“引茶”市场。最盛时从安化输出的“引茶”达4000余吨。引茶分“陕引”、“甘引”两种。“陕引”指茶商向陕西官方纳税认领的引票来安化采购的黑茶。“甘引”是茶商向甘肃官方纳税认领的引票来安化采办的色黄较粗黑茶。一般“陕引”占1/4,运晋、陕、察(察哈尔)、绥(绥远)等省销售;“甘引”则运陕西的泾阳压成茯砖,转兰州市场销售。但是引包体积庞大,包内疏松,长途运输,占用车(马车)船多,运费开支大,销售成本增多;且篾篓笨重,起卸不便,又易破损受潮,引起茶叶霉变。清道光元年(1820年),陕西茶商驻益阳的代表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或以羊毛、皮袄等物换购,因资金不多,进货较少,人称“滚包商”。采办的茶叶经去杂、筛分、蒸、揉、干后踩捆成包,叫“澧河茶”,随后改为小圆柱形,叫“筒子茶”,又叫“花卷茶”,每支重100两,称“安化百两茶”,又称“道光安化百两茶”。“安化百两茶”运输方便,市场又很畅销。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山西茶商“三和茶号”与江南边江裕盛泉茶行的刘姓兄弟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共同研制安化千两茶,选用较佳的“陕引”原料,增重为每支1000两(老秆16两为一斤),制成花卷茶,别名“安化千两茶”,又称“同治安化千两茶”。外形篾篓花纹古朴秀雅,内贴棕片、蓼叶,茶中融入竹香、棕香和蓼叶香,为土生土长的地方特色。曾有人用水试浸花卷茶七年茶心不湿。现在安化千两茶美称“世界茶王”,不少人不知它本名“安化花卷茶”。继边江、江南坪、小淹之后,鸦雀坪、唐家观、黄沙坪桥口、酉州、东坪等处相继制造,盛时经营安化千两茶的厂商达三十余家,年产3万~4万支,主销山西、陕西、宁夏、内蒙、河北及察哈尔一带。因体积小、重实,驼马运输方便,耐贮藏,在一定时期内越陈越好,很受销区欢迎。

安化千两茶制作工艺特殊,踩捆是一道关键工序,不仅体力消耗大,更需要一定技巧。安化千两茶畅销后,刘姓人家视踩制工艺为绝活,对外保密。订“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之规,从清同治年起,一直延续90年之久。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国营白沙溪茶厂从边江招收刘用斌、刘雨瑞二人为正式职工,传授千两茶的制作技术,继续生产,当时仅生产40支;1957年生产1万多支。至1958年,在不改安化千两茶品质的前提下,压制花砖茶、安化千两茶因此停产。事隔25年之后的1983年,时任该厂主管业务的副厂长、原中国茶叶学会理事王炯南同志,为不使安化千两茶的独特工艺失传,组织人马重新恢复生产。但这时不仅职工的捆踩工艺已经生疏,篾工编出来的蔑篓如管乐队的大喇叭,费尽周折才寻访到编篓老艺人。这种篾篓看似简单,实则非常科学,用几根篾条能把粗重的茶卷捆紧。当年生产300余支。此后又中断14年,至1997年,为满足茶叶内外贸易日趋繁荣和对安化千两茶的需求,在当时任厂长的吴建利、副厂长刘新安、肖益平和王炯南等主持下,组织生产了300支,以后每年均有一定量的生产。从2005年以来发展很快,到目前止,县内生产经营安化千两茶的厂商已恢复到20来家,如白沙溪茶厂、安化茶厂、金真、久扬、利源隆、永泰福、边江、晋丰厚、天来香、德和缘、天植坊、富华、雾都等厂家。由白沙溪茶厂生产的安化千两茶在2006年的第三届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2020千两茶:千两茶介绍


千两茶-千两茶介绍

千两茶是20世纪50年代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主要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纪之初璧现,并风靡广东及东南亚市场。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安化“千两”茶,即花卷茶,历史上是安化边江刘姓家庭不向外传的神秘产品。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引入湖南省白沙溪茶厂独家生产,至1958年累计生产48550支,产品全部按国家计划调拨,主销山西、宁夏和陕西等地。花卷茶的全部制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加工技能强、难度大、消耗体力、工效低。1958年后,湖南省白沙溪茶厂以机械生产花砖茶取代了花卷茶。市场上以花砖茶替代了花卷茶,花卷茶和花砖茶虽同属紧压茶,均采用黑毛茶为原料但由于加工工艺和品质要求不同,形成的产品各具特色,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紧压茶产品。

花卷茶停止生产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多年后,惟恐花卷茶加工生产技术失传。1983年,湖南省白沙溪茶厂决定将一批老技工聘请回厂,带领一批青年职工参与制作。从初夏到深秋历时四个余月,共制作了300余支花卷茶。当年生产的花卷茶现已不同形式和渠道流入到了茶叶收藏馆、陈列馆、海外和港台地区,一部分流入到了百姓和各阶层家庭中消费和收藏。

“千两茶”是安化的一个传统名茶,以每卷(支)的茶叶净含量合老秤一千两而得名,因其外表的篾篓包装成花格状,故又名花卷茶。“千两茶”以其古朴、大气之风范立于世界茶业之林,“千两茶”采用茶学界俗称为“后发酵茶”的黑茶为原料,因此,只要存放在干燥、无异味的场所,时间越久,其药理保健功效则更加突出,而且口感更醇厚、自然。近年来,“千两茶”已经成为具有远见人士的藏品和客厅装饰品。千两茶的全部制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加工技能强、难度大、消耗体力。在自然条件催化下自行发酵、干燥,做工精细,千两茶已逾千年历史,被世人冠予“世界茶王”之美名,是中华茶文化之瑰宝。近年来,千两茶风行韩、日和东南亚地区。

千两茶是20世纪50年代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主要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纪之初璧现,并风靡广东及东南亚市场。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吸天地之灵气,收日月之精华,日晒夜露是“千两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艺。

该茶圆柱造形,每支茶一般长约1.5-1.65米,直径0.2米左右,净重约36.25?,压制成型后经七七四十九天日晒夜露,自然晾置干燥;以竹黄、棕叶、寥叶为包装,朴实无华,风格式样天下唯一,包装与产品同步生成,是天下唯一的非后包装产品,如果茶客朋友觉得购买一根比较多或者觉得饮用起来不方便的话,可以选择已经锯好的千两茶,百两茶,并且价格比较的适中。“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湖南有,湖南只有安化有”指的就是安化花卷茶。

花卷茶,历史上是安化边江刘姓家庭不向外传的神秘产品。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引入湖南省白沙溪茶厂独家生产,至1958年累计生产48550支,产品全部按国家计划调拨,主销山西、宁夏和陕西等地。花卷茶的全部制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加工技能强、难度大、消耗体力、工效低。1958年后,湖南省白沙溪茶厂以机械生产花砖茶取代了花卷茶。市场上以花砖茶替代了花卷茶,花卷茶和花砖茶虽同属紧压茶,均采用黑毛茶为原料但由于加工工艺和品质要求不同,形成的产品各具特色,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紧压茶产品。

花卷茶停止生产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多年后,惟恐花卷茶加工生产技术失传。1983年,湖南省白沙溪茶厂决定将一批老技工聘请回厂,带领一批青年职工参与制作。从初夏到深秋历时四个余月,共制作了300余支花卷茶。当年生产的花卷茶现已不同形式和渠道流入到了茶叶收藏馆、陈列馆、海外和港台地区,一部分流入到了百姓和各阶层家庭中消费和收藏。

1997年,为满足市场需求,湖南省白沙溪茶厂恢复了传统的花卷茶生产。花卷茶的生产在原料选择上需经筛制,拣剔、整形、拼堆程序,在加工上需经其绞、压、跺、滚、锤工艺,最后形成长约1.5米、直径为0.2米左右的圆柱体,置于凉架上,经夏秋季节50天左右的日晒夜露(不能淋雨),在自然条件催化下,自行发酵、干燥,吸“天地之灵气,纳宇宙之精华”于茶体之内,进入长期陈放期,陈放越久,质量越好,品味更佳。

由于花卷茶选用的优质黑毛茶原料和古朴的加工方法使其产生特殊的饮用价值,通过破碎、筛分、发酵、蒸制、机压、烘干等工艺精制而成。外观上砖面平整,花纹图案清晰,棱角分明、厚薄一致、色泽黄褐;饮用花卷茶可以感受到茶味十足,内质香气纯正或带有松烟香,汤色橙黄、滋味醇厚。花卷茶中的儿茶素和氧化产物黄烷醇类氧化基合物是一类复杂的生理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如增强人体血管壁的韧性,抑制动脉硬化,具有维生素P的类似功能,抑制人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作用能力是维生素的5~10倍,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维生素C的吸收,从而防止致癌物质——亚硝酸铵等硝基化合物的在人体新陈代谢中的形成积累等。饮用花卷茶可以感受到茶味十足,滋味甜润醇厚、提神、解腻、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对缓解腹胀、止泻有明显功效。并具有抑制肥胖的功能,因而花卷茶受到了国内外的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湖南省白沙溪茶厂生产的“白沙溪”牌花卷茶有三种规格分别为36.25kg/支、3.625kg/支与362.5克/支,在国内主要销往广东省、港台地区市场,在国外主要销往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近年来,花卷茶这一传统产品的挖掘和利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市场不断扩大。但在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地下手工作坊仿制的假冒伪劣产品,由于地下手工作坊的生产伪劣产品出现了烧心、霉变。为保护花卷茶这一民族品牌,该产品于1998年申请了国家专利,花卷茶为湖南省白沙溪茶厂专利产品,目前该厂是全国惟一花卷茶合法生产厂家。

【本茶特点】

降“三高”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消食:消食与去肥腻、下气等药效是相通的;去肥腻:黑茶的去腻减肥作用几千年来就被人们所利用,我国西北民族的食物结构是“牛、羊和奶酪,非茶不解”故而“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以至才有历经千年的茶马贸易;通便;治肠炎;解毒作用

【冲泡方法】

①茶具的搭配:冲泡黑茶宜选择粗犷、大气的茶具。一般用厚壁紫陶壶或如意杯冲泡;公道杯和品茗杯则以透明玻璃杯为佳,便于观赏汤色。

②用水选择:水质:泡茶用水一般以泉水、井水、矿泉水、纯净水为佳。水温:水温要高,一般用100℃沸水冲泡。也可用沸水润茶后,再用冷水煮沸。

【常用饮法】

①功夫泡饮法:取茶为茶壶的2/5左右,用功夫茶具,按功夫茶泡饮方式冲泡饮用。

②杯泡法:用如意杯或有盖紫砂壶,取茶5克先用沸水润茶,再加盖浸泡1—2分钟后即可饮用(可多次加水冲泡)。

③传统煮饮法:取茶10—15克(6—8人饮用),用沸水润茶后,再用冷水煮沸,停火滤茶后,分而热饮之。

④奶茶饮法:按传统方法煮好茶汤后,按奶、茶汤1:5的比例调制,然后加适量盐,即调成具有西域特色的奶茶,橙红的茶汤与白色的奶充分混合后呈现粉红色,十分漂亮,称之为“红粉佳人”。

⑤冷饮法:按杯泡法或煮饮法滤好茶汤后,将茶汤放入冰箱或水井中冰镇后饮用,是夏天消暑解渴的佳品。

2020简述千两茶


简述千两茶

张岭苓

“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湖南有,湖南只有安化有”,这句话里说的安化独有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的世界茶王——千两茶。千两茶因其净重量是中国老称1000两而得名,因为我们现在使用的是国际重量,与中国古代重量计算法存在很大偏差,现代的计算法千两茶只有36.25kg,即72.5斤,因一次性成形后个体庞大、茶味霸气逼人、包装古朴独特,被茶业界专家、学者冠以世界茶王的称号。千两茶原名叫花卷茶,原由有三:1、外形如中国古代的书卷,2、采用花格蔑篓为包装,3、采用花白梗茶叶为原料。

在解放前千两茶的生产非常神秘,是安化边江刘姓家庭的家族产品,不外传,传承规矩非常严格,传子不传女,压制过程不仅神秘而且保密。在1953年白沙溪冲破传统观念,引进千两茶生产,将千两茶的生产技艺很好的保存至今,并不断传播史千两茶成为安化地区的主要特色产品,千两茶的生产技艺在2008年也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两茶的压制场地采用地下三尺的黄土也叫观音土和食盐夯筑而成,在中国的医学宝典《本草纲目》中地下三尺黄土可以解毒、治跌打损伤、水土不服,所以大家别瞧不起这黄泥地,压制场地采用黄泥地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可以曾加摩擦力,使茶支在踩制过程中越踩越紧;食盐可以杀菌、消毒,吸收水分使黄泥保持一定的韧性,达到经久耐用的效果。

千两茶包装原始古朴,分三层,每层都是采用天然野生的植物为材质,最外层为楠竹,中间为棕片,最里层为蓼叶,蓼叶是单子叶植物叶片,其韧性好、密闭性较好,起到阻隔外界物质与茶叶接触的作用,其叶面紧贴茶叶,叶背朝外,蓼叶内原始自然的芳香和茶香融为一体,茶叶内水分可以缓慢透出,外界水分却不容易吸进茶叶内;古人蓑衣采用棕片制作,正是因为棕片不吸水、容易干燥、可以保暖,千两茶的中间包装采用棕片起到防潮、保温的作用,在长途运输时也可以缓冲外力的直接冲击,防止压制好的茶支摔坏破碎;最外层的包装就是楠竹篓,楠竹的纤维非常多,柔韧性强,在压制的时候不会断裂,且干燥后质量非常轻,既方便压制也方便运输。

千两茶在生产过程中,蒸茶是一个重要的工序,在蒸茶的过程中起到杀菌消毒,净化茶叶的作用,茶叶也在这个过程中吸收适量的水分,水分对之后的工艺及茶叶品质起到关键的作用;装篓,装篓的要求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快”,一支千两茶经过5次装篓才能完成,每次装篓都必须快速;千两茶的压制需要趁热进行,一支已经完成压制的千两茶用手摸表面都还是滚烫的,压制时压杠,收蔑、绞杠交替进行,压一次重杠,匀一次杠,收蔑将茶叶收匀,再绞蔑,将茶叶分成12小段均匀收紧,然后重复压杠、收蔑、绞杠,在不断的压制中茶叶在外力作用越压越紧。千两茶的压制非常消耗体力,一支千两茶需要7个壮汉,技术相当娴熟精炼的师傅掌杠也需要半个小时才能压制完成,真正的“千锤百炼”。

刚压制好的千两茶品质还没完全形成,需要在自然条件下日晒夜露49天,吸取日月的精华,天地的灵气,才形成特有的口感品质,这是文雅神秘的说法。实际上千两茶凉置干燥时间在盛夏7.8.9月,白天日照强烈、气温高,日夜温差、茶叶水分造成的湿热作用,使茶叶发酵,水分缓慢散发,从而达到干燥的作用口感也发生变化。正因为千两茶原料粗放、压制强劲、又经历盛夏的燥烈,使原来茶叶内含物发生重大变化,才形成了其霸气、阳刚、强劲的特征。一般当年的千两茶新茶由于口感太烈,需要一段时间的陈放才能饮用,与酒有类似之处,越陈越香,越陈越醇。

2020安化黑茶和千两茶资料


安化黑茶和千两茶资料安化黑茶:作为中国特有的一大茶类,黑茶丰富的内含成分是普通的中小叶科不可比拟的。其茶多酚、氨基酸的含量较普通中小叶科将近高出一倍,茶叶经久耐泡,滋味酽而不苦,有其独有的品质特征。此类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一种叫普诺尔的成份,该成份有良好的防止脂肪堆积的作用,故日、韩等国将黑茶当作减肥的首选饮品。在产地及西北的几百年的饮用体验证明了其在消食、解油腻、调理肠胃等方面有显著功效,西北地区甚至流传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除此之外,黑茶还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养胃、健胃、通三焦、利尿、减肥等方面的功用,更被誉为"中国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安化位于湖南中部,境内峰峦起伏,云雾弥漫,溪流纵横,资水从西南到东北贯穿全境。自古以来,就是全国闻名的黑茶主产县,"山崖水畔,不种自生"、"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安化出茶,历史悠久,在整个中国的茶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唐代(公元856年)史料中曾记载,当时出产的"渠江薄片"茶极为有名,曾列为朝廷贡品,甚至有"唯茶甲诸州(县)"之说法。黑茶亦始于安化,明嘉靖三年创制出黑茶,至16世纪末期,安化黑茶已位居全国领先地位,万历年间被定为官茶,大量远销西北。千两茶:作为黑茶中最为重要的产品之一,安化生产的千两茶(又称花卷茶)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产品。千两茶制作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一般每年只有七八九三个月能生产,因此产量很少。生产工艺十分复杂,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全程有23道工序。千两茶的生产在原料选择上需经筛制,拣剔、整形、拼堆程序,在加工上需经其绞、压、跺、滚、锤工艺,最后形成长约1.5米、直径为0.2米左右的圆柱体,置于凉架上,经夏秋季节50天左右的日晒夜露(不能淋雨),在自然条件催化下,自行发酵、干燥,吸"天地之灵气,纳宇宙之精华"于茶体之内,进入长期陈放期。清道光年间,安化开始生产千两茶(花卷茶),"形如树杆,采用花格篾篓捆扎包装。成茶结构紧密坚实,色泽黑润油亮,汤色红黄明净,滋味醇厚,口感纯正,常有蓼叶、竹黄、糯米香气。"其紧密坚实与它的压制工艺有关,灌好茶篾篓须在特制杠杆下经五轮滚压,6名青壮年男子赤膊、短裤、绑腿、赤脚上阵,压制时还唱号子,一人领喊:"狠狠地压咧……"其余人跟着喊:"压呀!"齐心同步,极尽绞、踩、压、滚、锤等工序,反复几次,最后形成高约150厘米、直径20厘米、重约37公斤(合老秤千两)的圆柱体。由于紧密结实,曾有人将一卷千两茶放入池塘浸泡七年,待捞起来,茶心细密干燥如初,香味品质依旧。压制的黑茶加工分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工艺。其渥堆与干燥工艺是形成黑茶特有品质特徵的关键性工艺。渥堆的温湿度掌握有益微生物参与的发酵,干燥过程的松紧明火烘焙,皆是黑茶独特品质形成的工艺基础。黑茶中的部分紧压茶虽原料采摘粗犷,但因其特殊的加工工艺,尤其是有益微生物的参与,使黑茶具有独到的茶叶药理功能。自古以来,黑茶作为少数民族"宁可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具有解渴、消食、减肥、塑身、治泻之功效。2008年6月份,千两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0千两茶传


千两茶传

千两茶是20世纪50年代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主要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纪之初璧现,并风靡广东及东南亚市场。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探索千两茶的今昔,我们可以发现:在一种奇特的事物身上,经济、文化、历史怎样令人惊奇地交织在一起。

千两茶之缘起

安化在明代前期(15世纪)参照四川乌茶的制造方法,加以改进,制成黑茶。乌茶是蒸青(水煮)茶,黑茶是杀青(锅炒)茶,相比之下,黑茶除掉了青叶气,滋味醇和,有松烟香,更受西北各少数民族的欢迎。当时,西藏喇嘛常至京师礼佛朝贡,邀请赏赐。回藏时,明朝廷赏给许多礼物,其中茶叶是大宗,指定由四川官仓拨给,但喇嘛们却绕道湖广收卖私茶。湖广黑茶最合他们的口味,而黑茶主产于安化一带。

安化黑茶至晚产于15世纪后期,通常经由湖北运销北方和西北。由于安化茶滋味浓厚醇和,且量多价廉,西北那些领取官茶引票的茶商,都越境至湖南采购私贩。从明至清,茶叶都属于朝廷的“计划供应商品”,而四川茶、汉中茶在有明一代是朝廷的“定点生产商品”,利厚畅销的安化黑茶很快让汉茶和川茶市场冷落,产销萧条。明朝万历23年(1595年),御史李楠和徐侨为湖南茶叶在奏本中发生争执,一个要求朝廷颁令禁运,免妨茶法马政;另一人认为湖南茶对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后经户部裁定,报请皇帝批准:自后销西北的引茶,以汉、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至此,安化黑茶才算成了官茶。

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甄选,安化黑茶逐渐兴盛起来。晋、陕、甘、鄂、湘等省籍商人,各成一行帮,来安化采购和制作黑茶。资本雄厚的晋、陕、甘茶商,还在安化建有楼阁,设立行帮组织和商业铺面。资江沿岸各处,都有因此而人丁旺盛商业繁荣的市井,如黄沙坪、酉州、苞芷园、小淹、边江、唐家观、雅雀坪、东坪、桥口等地。

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陕西商人驻益阳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或以羊毛、皮袄换购,因资金较少进货不多,人称“滚包商”。受托栈行雇人下乡采买茶叶原料,踩捆成包,以利运输。最初大小形状和重量不一,后来逐渐统一为小圆柱形,重约老秤10斤,称为“百两茶”。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与篾捆压成圆柱形,每支净重1000两(16两老秤合37.27公斤),称为“千两茶”,圆柱长约5尺(166.5公分),圆周1.7尺(56公分)。这种茶主要是晋商经营,又以籍贯不同分为“祁州卷”和“绛州卷”。祁州卷系山西祁县、榆次等地茶商经营,每支重1000两,产量较多;“绛州卷”为绛州茶商经营,每支重1100两,数量较少。

把茶叶制作成立柱的形状,经过炒、渥、蒸、踩等数道工序,一方面增加了有限体积内茶叶的重量;另一方面是黑茶品质形成之必需。“百两茶”、“千两茶”系列有一个总的称呼——花卷。有三重含义:一是用竹篾捆束成花格篓包装;二是黑茶原料含花白梗,特征明显;三是成茶身上有经捆压形成的花纹。茶呈圆柱,像一本卷起来的书,故称“花卷”。另外,在“祁州卷”和“绛州卷”之外,有老牌本号加料绛州卷,品质最高,号称“卷王”,历史上产量极少。

茶叶重镇黄沙坪

资江在平口由新化进入安化,途经百十里高山峡谷,到东坪一带湖面开阔,风光大霁。黄沙坪在东坪以下,是历史上资江下游第一个商埠重镇。明末清初期间,此地制茶业兴起,其声誉响遍全国。在清朝后期,黄沙坪已有了“黄市”之称,南至广州,北上汉口,船舶来往,络绎不绝。

据可靠的记载,清末民初,“茶市斯为盛,人烟两岸稠”的黄沙坪,已聚集了至少50家茶行。茶行的兴隆又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钱庄、绸店、当铺、药房、米店以及各类作坊、曲艺、唐班,街市繁荣,经济发达。当时黄沙坪年产红茶十多万箱,引茶2万余包。加工花卷3万支左右,几乎集中了安化全部的“千两茶”销售,是最大的花卷茶集散地。这里商铺百余家,茶号52家,差不多全国所有的大茶号都有分庄(子公司或办事处)设在此处,仅仅1平方多公里的面积里聚集了4万多常驻人口,民国时期有“小南京”之称。

据80岁以上的老茶农回忆,黄沙坪资江沿岸不到约1.5公里沿线就有13个船码头,其中9个主要用来装运茶叶,有源生昌码头、三德玉码头、梅蓝货运码头、永泰福码头、福音堂码头、谦益盛码头、琦公码头……专门从事搬运的工人成立脚帮,帮众120人,常年靠此营生。

许多大的茶号,如三德玉、晋记、永泰福、宝聚昌、宝聚庆、天顺长、天一香、阮远长、裕通永、大拥裕、兴隆茂、竹巴松茂、大昌川等,都踩制千两茶。当时一个踩卷师的工价是一天4个银洋,一个银洋时可购一担白米,薪酬之高,不输今日的高级白领。由于千两茶是安化茶传统的也是主打的产品之一,市场从来不成问题,许多人靠薄本微利起家,做成了大老板。一个茶号的资本金多则几万十万光洋,少则几千元,都做得热气腾腾。山西人、陕西人、甘肃人,久已到此生根发芽,福建人、广州人也越过南岭北上,由湘江入资江沿水而溯到黄沙坪开铺立肆,经营茶叶。这些茶号在发展过程互相渗透和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好的年份,你出一份资金,我入一个股份,雇请人工做几千支千两茶,然后按成本摊分支数,各自经销。“老抠儿”的山西人、操着福建官话的闽南人,与宝庆人、安化人一道,共兴公益,建立带有家乡色彩的庙宇、楼阁,福建印迹的天后宫、山西风格的关帝庙、江浙倾向的洞宾楼……妆饰了一个盛大的茶市。

黄沙坪依山傍水,狭窄而修长,沿街全是青石板,修建于雍正三年(1717年)。街道两旁屋接屋,檐连檐,街中心开挖了一条1米深1米宽的下水道,上用1米长、50公分宽、15公分厚的青石板盖住。一到雨季,两边檐水一直流下来,汇聚到各家各户台阶前的石孔,流入下水道,再通过涵孔注入资江。不管雨有多大,都不会积水。这些青石板共有4万余块,3千多立方,全部从远处运来。工程之浩大,所费之不菲,没有雄厚的民间财力,根本无从想象。街道两旁飞阁连檐,有的店铺楼上楼道相连,鳞次栉比,景象壮观。每到收购季节,处处门户大开,茶香满街,连茶商会馆、吉安公馆、山西公馆也会敞开中门。街上摩肩接踵,只能从人缝里挤,那是黄沙坪最繁忙的季节。

1920年,湖南茶叶讲习所由长沙岳麓山迁往安化小淹、再迁黄沙坪;1938年,湖南私立修业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湖南农业大学的前身之一)因日本侵略者侵略长沙,迁往黄沙坪附近的褒家村,为当地培养了大量茶叶人材。中国当代的茶叶史,从此留下了黄沙坪的印迹。

 永泰福一段传奇

永泰福是黄沙坪茶叶的一个历史见证,也是该镇52家茶号历经板荡后独枝一脉传到今天的茶号,其硕果仅存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永泰福是由道光年间黄沙坪的一个南杂食品店三泰福分出来的茶号,创办于道光9年,主营引茶(官茶)、千两茶,同治年间,增加红茶箱包经营。其间,兼营土纸、桐油等物产。永泰福茶号到第四代传人李梅森手里发展到鼎盛时期,有自己专门的茶码头,专门的脚帮负责从山高路险的高家溪、马家溪担脚运输毛茶与货物的上船下河,民国初年,该号年收益达10万银洋。解放前夕,仓库里剩放的千两茶就有2000余支,土纸2000余担,箱包花香荞茶等更不胜其数,全部付予公私合营,1952年企业停产。

永泰福老板李梅森开明、洋派,茶号有母亲王太夫人掌管,自己常常兴起就随货船北上武汉听梅兰芳唱戏,当时大上海时髦的三枪牌自行车、无敌牌缝纫机,李梅森都购置了回来,解放初李家的阁楼上还可见到。杨开慧的兄长杨开智解放初在安化办茶叶(任中国茶叶公司安化茶场第一任场长),到李家住过3年,和李梅森结下了不浅的交情。历经一次次运动,李梅森并没有吃多大苦头,是因杨开智信至黄沙坪区公所,称李为“茶界名人”、开明人士,对革命有贡献。这封信是李梅森的“护身符”,也使得李家在文革中免遭抄家之祸。李梅森过世后,为后人留下了一只2米见方的楠木箱子,里面有一支百年千两茶和永泰福当年所产各种茶叶样品,为后人恢复生产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这其中,杨开智可谓功不可没。但,这背后也有一段沉痛的故事:早年留学日本九州大学的农学士彭先泽当时担任安化最大的砖茶厂白沙溪茶厂厂长,和杨开智相交甚稔。彭先泽写过《安化黑茶砖》、《西北万里行》等名著,是现代中国茶叶史上为民族茶业振兴做过重大贡献的爱国之士,1951年被错杀。当时杨开智已调到长沙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任职,闻彭先泽被押,赶快写信给安化县要求放人,但信未至而彭已被枪毙。

1958年,白沙溪茶厂试制出花砖茶,采用机械压制,得到销区认可,千两茶逐绝产。一直到近年,由于台湾和海外市场的需求,千两茶才重新恢复生产。李梅森的后人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恢复永泰福茶号,踩制千两茶。目前“永泰福记”四个字在广东市场很响,一些精选原料的优质产品销往台湾、韩国和日本。此茶号现存一块年久的木制招牌,楷书“永泰福”三字,为张岳珊题。此人系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同盟会员,曾用全部家产支助发动武昌起义。清末著名书法家黄自元欣赏他的字迹,收他为代笔。永泰福大招牌为黄自元所题,已经遗失。目前李梅森的旧居旁仍有一条通往资江的石板路。到得河滩,有一块大的石碑做洗衣板。石碑沾有青苔和泥沙,擦干净看,有“安化县前知事朱恩湛奉民政厅批准立案厘定黑茶章程十则”等字样,落款是“民国八年已未岁七月初一九乡公立”。

老茶今日得新生

千两茶恢复生产,是市场的牵引。安化白沙溪茶厂1983年生产过300支,1997年开始批量生产。目前安化较大的千两茶生产商有两三家,估计年产量在3-5千支。在销售上,由传统的边销,已逐渐扩大为内销和外销,北京市场、广东市场也比较火。在价格上,一般新卷买到1200-1800元一支。今年一种新出品的“千两王”为永泰福所生产,原料和做工都极其讲究,据说广东市场每支售价在5千元人民币左右。

千两茶的踩制全是手工,工艺十分复杂,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全程有23道工序。其干燥定型则采取日晒夜露的办法,晾置50多天,使其具有特殊的香气、滋味,经久耐泡。因为工艺和原料讲究,“卷王”即老牌本号加料绛州卷不易制作,每年最多能产100余支。这种茶要有纯高马二溪茶(全安化品质最好的原茶)火焙一级黑茶做原料,要选取十米长的老竹用于加工和包装。千两茶制成后,愈陈愈香,年代愈久远价值愈高,一支50年代的千两茶,价值已达100万元;1983年白沙溪茶厂生产的那一批千两茶,每支售值在8万元以上。

茶叶市场是个风云变幻的市场,东边日出西边,何处晴阴说不清。前几年盛极一时的乌龙茶,如今被普洱茶取代,乌龙茶厂商经营亏本,十不存九。这几年普洱茶大盛,和普洱茶同属二道发酵茶的千两茶也是时人最欢迎和拥戴的藏品。千两茶独特的成茶机理形成自身独特的口感和风味,很受一些茶道中人的追捧。和过去主要西北牧民不同,如今千两茶四处开花,一些厂商根据南北气候的不同,在工艺处理上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适合不同地方的营销。

广州坊间饮用千两茶,是因其消滞去腻,久放不溲。新鲜的千两茶有一种“霸气”,涤烦闷,扫腥膻,非凡茶可比。陈年的千两茶醇酽隽永,善饮者将其开卷敞放一段时间,待其“睡醒”再畅饮,有琼浆玉液不易之妙。陈年千两茶对付一般的肠胃毛病,可以说手到病除,这和益阳民间用老砖茶治腹胀腹痛如出一辙,可能这种茶对肠胃内不同菌种的平衡有特殊的作用。

跟砖茶相比,千两茶有自身独特的地方。它独特的历史造就了自身的魅力,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它一度被花砖所替代,但“重出江湖”之后,并不是试图夺回自己的“旧河山”,而是另辟蹊径开创新天地,这是安化茶和益阳茶可喜可贺可以自豪的地方。一些更利于开拓和占领市场,并稳固市场的制造方法和营销战略,使千两茶在茶叶市场、饮料市场攻城略地,创生财富的做法,也值得我们传统的茶业加以借鉴和吸收。

诚然,千两茶要恢复到历史的鼎盛和辉煌,恐怕为时过早。甚至,就像京剧一样,不可能再有梅兰芳、杨小楼和余叔岩的时代,能够有一个健康而长远的生态环境,能够长久地葆有这块民间智慧和历代能工巧匠心血铸成的玉璧,将是千两茶之大幸。相比于当时4万人口的黄沙坪,如今这里常居居民不过2000人,千两茶的今天是值得我们珍惜的。

(卢跃李胜夫肖少华)

2020安化黑茶辨别:如何选择千两茶?


安化黑茶辨别:如何选择千两茶?

安化千两茶是安化黑茶花卷茶的代表,因其外形奇特,做工精致被茶界人士称之为“世界茶王”。由于千两茶特殊的保健功效和口感,内地关注湖南黑茶千两茶的人也越来越多,爱喝黑茶的人也在渐渐增多。近些年,安化千两茶收藏成为了一大投资热点,目前在湖南安化有一百余家生产千百两茶的厂家与私人作坊,产品的质量和采用的原材料、制作工艺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安化黑茶第一品牌、湖南黑茶龙头企业怡清源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选购千两茶时,一定要进行仔细的辨别。

干茶:在选购的时候,尽可能要开茶试饮。好的千两茶其紧结度适当,干茶油黑有光泽。市面上有不良茶商在销售烧心的千两茶。这类茶表皮和好的千两茶没有什么区别,从切面看来会发现有明显的两种色泽。中心部位会显得发乌,无光泽,晦暗。掰开好的千两茶,掉落的是小的茶叶末或者茶渣,而烧心的千两茶,烧心部位会有很多粉尘落下。

冲泡:二者在冲泡的时候,差别并不大。洗茶时,会发现烧心的会比较浊一些。汤色偏淡。香气:好的千两茶会有浓郁的香气出来,盖碗盖子上的留香也极好。而烧香的千两茶则只有淡淡的青气,几乎无香气。

茶汤:好的千两茶茶汤明亮,红浓;烧心的千两茶则会呈黄色,微浊。

口感:好的千两茶入口口感强劲,回甘明显,齿颊留香。烧心的千两茶则口感平淡,收敛性差,无回甘,有青气,无香气。

消费者一定要在取得生产经营的许可、产品质量经过相关部门认证的厂家的购买安化黑茶。怡清源安化茶厂是湖南省内第一个获得安化黑茶出口生产备案证明的企业,怡清源是中国黑茶出口的优秀代表。怡清源是安化县政府重点招商引资和引领安化茶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之一,怡清源入驻安化后,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在安化建成了现代化、标准化、清洁化的黑茶加工生产中心,并建成了“独具特色的黑茶文化主题宾馆——茶马驿馆”,为安化黑茶标准化的生产、加工树立了典范。

要保证安化千两茶的质量,需要各级监管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各企业严格自律,行业协会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协调,广大千两茶友更要注意挑选。

2020神奇千两茶


神奇千两茶

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湖南有、湖南只有安化有

千两茶之有“世界茶王”的桂冠,首先是在台湾茶人曾至贤的著作《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里加冕的。从香港到台湾,从台湾到东南亚,再到大陆,五十年来造就了无数“粉丝”的普洱茶,如今名声和市场都只能用“如日中天”四个字来形容。但任何一种权威的叙述里,普洱茶面前都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大哥大”级同门师兄,那就是产于湖南益阳安化的千两茶,它才是中国黑茶的至尊。一些专门介绍普洱茶的书籍和画册,开篇第一页赫然就是千两茶,根本不考虑知识产权的归属。近两年,更有云南茶商仿照千两茶做出了形似的普洱“千两柱茶”,颇有借重钟馗的意味。千两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茶人,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化身”,它究竟神奇在哪里呢?

概括成三个要点:第一,踩制千两茶的原料是做工纯正的二三级安化黑毛茶。茶树长于阳崖阴林,安化崇山峻岭,山脉延绵,云雾缭绕,拥有非常适宜于茶叶生长的自然气候条件。境内广布的云台山大叶种是我国有名的优良茶树品种之一,叶片柔软肥厚,可塑性大,极利于加工。另外,安化境地资江两岸的山体往往覆盖着厚厚一层由板页岩风化而来的土壤,这种土壤对植物生长最为有益。在此基础上,采摘成熟度较高的鲜叶,用独特的工艺加工而成的黑毛茶,奠定了千两茶特殊的品质内涵。第二,千两茶的加工工艺在所有食品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奇特性,它的包装和加工同时完成,包装是最重要的加工工具。它用篾片捆压,篾片在捆压紧缩的过程中逐渐缩小,至最后形成定型的竹篓。甚至用篾都有讲究,要一丈九尺二至一丈九尺八之新竹,韧性弹性俱佳方可。千两茶的茶胎用经过特殊处理的蓼叶包裹,能保持其独特的茶香和色泽。蓼叶以外衬以棕叶,可防水防潮,保护品质。第三,千两茶压制工艺独特,可以说是集数百年黑茶加工工艺之大成。粗制形成黑毛茶,有杀青、揉捻、渥堆、烘干等多道工序。精制过程更具技术含量,蒸、装、勒、踩、凉置,水分的高低、温度湿度的控制,都有极其精确的物理化学指标。其中有一项处理工序,毛茶要在七星灶上用松木烘烤,造成独有的高香。历史上最早用于茶马互市和以茶制边的四川茶和汉中茶都是黑茶,但加工工艺相对粗糙。即使现在的普洱,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运用湖南黑茶粗制加工里的渥堆技术,形成区别于传统产品生普的所谓“熟普”。

如果要上溯源头,千两茶诞生才140年,它的前身百两茶也只比它早出生40多年。用八字概括,叫做“道光百两,同治千两”。这是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紧压茶,其紧致细密,已经媲美一般电动和蒸汽压力机的效果。曾经有一支千两茶在装运上船时不慎跌落资江,七年后为人捞起,其芯仍然干燥如旧,色香味无损于品饮。陈年千两茶茶胎色泽如铁而隐隐泛红,开泡后陈香醇和绵厚,汤色透亮如琥珀,滋味圆润柔和令人回味,同一壶茶泡上数十道汤色无改,饮之通体舒泰。新制千两茶味浓烈有霸气,涩后回甘是其典型特征。千两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茶净重36.25公斤,高150cm,围径67cm,茶体密度0.7g/m³,是单体茶中的第一位;它特殊的制造工艺所形成的特殊内质,又是别的紧压茶所无法达到的。借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语言,谓之“内圣外王”。

千两茶是历史的,也是文化的;是传统的,也是科技的;是地域的,也是交融的。明清两朝,多少陕、晋、徽、粤、闽茶商,为安化茶香所吸引,在这里设庄开厂,建市兴行,所产之茶行销海内外,茶飘万里。在这里,多种中国传统农商文化真正实现了同一目标下的无障碍最优组合,产品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去芜存精,优胜劣汰,数百年的精选和积累,最终产生了千两茶。到今天,它已被视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1952年白沙溪茶厂开始生产千两茶,由于纯手工制作,加工技能强、难度大、消耗体力、使得功效低微,为适应市场需求,1958年,便以机械生产花砖茶取代了花卷茶(千两茶)。花卷茶停止生产后,曾一度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多年,惟恐花卷茶加工技术失传,1983年,白沙溪将老技师聘请回厂,带领一批年轻职工参与研制,从初夏到深秋历经四个余月,供制作了300余支千两茶。当年生产的千两茶现已以不同形式和渠道流入到了茶叶收藏馆、陈列馆、海外和港台地区,一部分流入到了百姓和各阶层家庭中引用及收藏。

1997年,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以及本着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态度,白沙溪全面回复了花卷茶的生产,使这一“纳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的历史珍品重见天日。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花卷茶这一传统产品的挖掘和利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到,市场日益趋热,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上就出现了不少地下手工作坊仿制的假冒、劣质的产品,为了保护花卷茶这一民族品牌,白沙溪于1998年为该产品申请了国家专利。2008年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2020安化千两茶何时再称王?》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安化千两茶怎么保存”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