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是明朝官茶

发布时间 : 2020-08-24
黑茶安化 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是绿茶还是红茶

黑茶安化。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安化黑茶是明朝官茶”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上,茶叶由朝廷的“茶马司”控制,安化黑茶除去上贡皇家的贡茶以外,其余的都是用来以茶易马,称之为官茶。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历时千年之久的“茶马交易”,从中国的唐朝开始至清朝末年结束。明·正德元年(1506年)都御史杨一清疏曰:“自唐世回纥入贡,以马易茶,宋熙宁间,遂为定制......”。

安化黑茶品质好,更适合西北牧民饮用。安化黑茶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在西北是可以自由边销的。安化黑茶的边销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宋代或以前。

明·洪武末年,朝廷实行“茶马法”。“明太祖立茶法,凡商人买茶,具数赴官,纳钱请引,方许出境货卖。每引茶100斤,不及引者谓之畸零,别置帖付之,旋复今采汉中茶,以易马匹,每茶50斤为一包,二包为一引。”如《明史,食货志》就有“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值贱,商人率境采私茶”的记载。明朝以前的宋元时代没有实行“茶马法”,茶叶可以在西北自由流通到明洪武末年朝廷才实行“茶马法”,禁止走私茶叶。明朝政府除设司管理茶马交易外,还专任御史巡茶。由于安化黑茶极大地冲击了汉中、四川的官茶,在明·万历23年(公元1595年),御使李楠以安化黑茶销西北妨碍茶马法政为由,请求朝廷禁运。另一御使徐侨则上奏称“汉川茶少而值高,湖南(安化)茶多而值下,湖(安)茶之行(销),无妨汉中。汉茶味甘而薄,湖(安)茶味苦,于酥酪为宜,亦利番也”。认为湖南安化黑茶对西北游牧民有利,不宜禁止。自此,安化黑茶于明·万历23年(公元1595年),才由朝廷正式定为官茶,远销西北,“以取代汉川之茶,贮边易马”。

十六世纪末,由于安化黑茶量多价廉,在西北边区取代了四川乌茶的领先地位,安化成为了中国黑茶最大的产区。从明朝被定为官茶到现在这,已有400多年历史了。

cy316.com延伸阅读

明朝人吃茶


想了解《明朝人吃茶》知识吗,丰富的《明朝人吃茶》内容等你来看!

张爱玲说,自己一生所有的创作都源自《红楼梦》和《金瓶梅》。两部旷世之作仿佛两位绝色佳人,一是大家闺秀,一是青楼头牌,前者常被人津津乐道,后者则因为不符合传统道德标准,哪怕美若天仙艺压群芳,也永远“不登大雅之堂”,偶尔才被羞答答地提起。看过《金瓶梅》的都不免为它叫屈,也许其中确有陋俗,但从再现社会生活的角度,称之为经典亦不为过。就以“品茶”来说,《金瓶梅》中描写之丰富生动,丝毫不逊于《红楼梦》。

《金瓶梅》中“品茶”之多,令《红楼梦》无法企及。一人独品,两人对饮,众人聚饮,应有尽有。比如第三回中“胡桃松子泡茶”、第七回中“蜜饯金橙子泡茶”、第十二回中“盐笋芝麻木樨泡茶”,第七十三回中“土豆泡茶”等等。《金瓶梅》产生于明代,《红楼梦》问世于清代,时代背景不同,饮茶的风俗也大不一样。《金瓶梅》时代,恰逢饮茶风俗从“烹煮法”向“冲泡法”的过渡和转换时期。直到清初,饮茶才只泡不烹。因此,《金瓶梅》中很少喝清茶,必须要加入鲜果、花卉等配料,然后沏入沸水,喝茶的时候要把这些配料一并吃掉,有时候配料有二十余种之多,大有喧宾夺主之势。比如第六十八回:“用瓜仁、栗丝、盐笋、芝麻、玫瑰泡茶”。这也是《金瓶梅》和《红楼梦》在“品茶”方面最大的不同。拥有如此美好的茶事,或许也是张爱玲之所以钟情《金瓶梅》的原因之一。

明朝人吃茶,所放配料是十分考究并有所拣选的。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茶有真香,有佳味,有正色。烹点之际,不宜以珍果香草杂之……若欲用之,所宜核桃、榛子、瓜仁、杏仁、榄仁、栗子、鸡头、银杏之类,或可用也。”顾元庆《茶谱》云:“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而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如今,我国汉族地区早已不见果品泡茶,但藏族和云南纳西族还吃“酥油茶”,要放盐、糖、花生米和核桃肉。云南白族的“三道茶”,要放红糖、核桃仁、花椒、蜂蜜等。但是,文人墨客却不好如此饮茶,因为茶有真味,果品会夺其香、夺其色、夺其味,如何共饮之?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可以救人命,因此而伟大。张爱玲认为:“美的东西不一定伟大,伟大的东西总是美的。”茶之美,毋庸置疑。“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张爱玲说这就是大美之至。不同的人喝茶,追寻的是不同的境界。有的追求口感,有的享受回味,有的希望以茶静心或得到开悟,还有的则把茶当做无话不谈的知己倾吐心声。人与茶相知相惜,最美之处便在于:找到你懂它、而它也懂你的那杯茶。

本文《明朝人吃茶》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明朝的茶叶战争


曾经是政治性商品

由于饮食结构的问题,北方少数民族对于茶叶的依赖性远远高于中原民族。茶叶成为中原王朝用来化解或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

公元1575年,明万历三年。刚刚登基不久的大明万历皇帝还是个13岁的孩子,朝廷的政务由首辅大臣张居正主持。这一年明朝终于结束了一场历时三年的清河堡战争,这是一场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攻击中原边境军事要塞的战争。进攻方是蒙古汗图们札萨克图率领的蒙古各部,以及女真族的建州部。打了三年,战争没有胜利者,蒙古各部死伤惨重,明军虽然最后守住了清河堡,但是主将裴成祖战死,军民伤亡不计其数。引发这场战争的,却是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茶叶。

限饮,就是扼制生理需求

三年前明万历皇帝刚刚登基,首辅张居正以万历皇帝的名义发出了一份诏书,下令关闭边境贸易。当时的茶叶贸易为官方垄断,官方所制定的交易价格太高,于是民间私茶、黑茶兴起。私茶、黑茶产量多,质量也更好。这对官茶贸易冲击很大,首辅张居正上任后决意打击民间走私,于是出台了暂停茶叶边贸的诏书。明王朝的本意是希望在关闭边贸茶市的同时严查贩茶私商和惩办违法官员。然而这些严厉的措施,却导致边贸茶叶供给完全断绝。

北方的蒙古及女真各部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中,纷纷上书要求明王朝马上重开边境茶叶贸易。各部族并非没有进行过和平解决的努力。建州女真首领王兀堂,甚至向明朝辽东巡抚张学颜提出:只要能开放清河茶马互市,他情愿请得纳为质子。也就是说,把自己当作开放茶市的人质。连这个要求都被断然拒绝,何况其他部落领袖向明朝提出互市贸易的请求了。

一场茶叶引发的战争终于爆发,三年的血战让茶叶贸易回到了原点。随着明王朝宣布重开茶市,蒙古和女真各部的斗志被彻底瓦解。硝烟散尽后的清河堡再次成为茶马边贸重镇。

这种因为茶叶贸易中断而挑起的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

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饮茶习惯,饮茶在北方民族,是一种生理需求。蒙古族等北方游牧民族饮食多是牛羊肉、奶等燥热、油腻、不易消化之物,而茶叶富含维生素、单宁酸、茶碱等,游牧民族所缺少的果蔬营养成分,可以从中得以补充。茶中大量的芳香油还可以溶解动物脂肪、降低胆固醇、加强血管壁韧性。茶叶的功能恰好能弥补了游牧民族饮食结构中缺少的环节。

饮茶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还有一个好处体现在卫生方面。饮用滚开的热茶,可以杀灭细菌,也就减少了肠道以及血液寄生虫感染的机会。饮茶,改变了他们喝冷水的习惯。

因此,中原民族作为生活调剂品的茶叶,对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就像粮食和盐巴一样,成为生活必需品。一天没有都没法生活。卡断了茶叶的供应,几乎能断绝少数民族的生命。

用茶税挽救国民经济

隋唐之前茶叶一直是皇家贵族的专属饮品,寻常百姓很难喝到这种昂贵的东西。茶叶慢慢进入中国百姓家中,是隋唐之后的事了。公元758年,唐代陆羽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从此茶的产量也逐年增加。

真正把茶叶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是在唐代中叶。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的威信衰落,各地藩镇割据,为了筹措粮饷进行消灭割据势力的战争,唐德宗开始对茶叶征收什一税茶叶销售收入的十分之一将被作为税金征收。这项税收政策执行了两年,国家财政状况就有所改善。在之后的岁月里,每当朝廷财政困难的时候,都会开征茶叶税以解燃眉之急。

唐文宗大和年初,文宗皇帝又想出了一个办法来,把所有的茶叶交易都放在官府开设的市场内,茶叶由官府统购统销就解决了定价问题。由文宗皇帝宣布的茶榷制度,使茶叶成为国家垄断的交易。这是一条对后世影响重大诏书,茶榷制度从唐文宗时期制定以来,直到太平天国以后才被取消。最初制定茶榷制度的唐文宗并没有想到,自己为了增加税收的一个举措变成了一个延绵千年的国策。

茶马交易下的战略物资

茶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被当成了战略物资。在宋代,茶叶跟战马息息相关,这时中原王朝已经失去对北方草原和河套地区等养马地区的控制,也就是说要想获得战马,只能通过交换的方式与产马地区的民族各取所需。

那么中原地区到底有什么东西,能引起少数民族的兴趣呢?

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中西方贸易的桥梁,在丝路上运输的主要货品丝绸、棉布、茶叶和瓷器都是中原地区的特产。

并不是每样特产都能从草原地区交换到足够的战马,首先,对于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文明而言,瓷器的易碎性决定了这只是少数贵族的玩意儿。棉布和丝绸曾经是唐代后期交换马匹的主要产品。但是,布匹和棉布并不是不可替代的,皮制品和羊毛制品足以替代布匹使用。如果丝绸棉布的价格过于昂贵,边疆民族可以减少交换数量或者干脆停止进口。

茶叶,无疑更适合承担这个功能,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出产茶叶的地方往往是丘陵地区,这些地方并不适合种植其他农作物。也就是说,中原文明要想扩大茶叶产量,根本不会挤占原有的粮食、棉花等作物的产能。更重要的是,茶叶是中原文明独有的作物。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完全不合适茶叶的生长。

由于饮食结构的问题,北方少数民族对于茶叶的依赖性远远高于中原民族。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对茶叶又具有完全的定价权,于是,茶叶变成了今天的石油一样的政治性商品和战略物资,也成为中原王朝用来化解或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

茶马交易的制度,一直沿用到了明王朝,朱元璋继续推行以茶制戎的政策。明朝初年的茶马贸易价格是马一匹,茶千八百斤。然而到了明代中叶马价已经压低至上马八十斤,中马六十斤,下马四十斤。边境部落对此自然非常不满。辽东、宣府、甘州等地,屡屡因为茶叶贸易而起争端。为了阻止私商,明王朝政府采用关闭茶马互市的方式来惩罚购买私茶的边境部落。由此类似清河城战役这样的茶叶战争,在明代中叶之后频繁发生。

假市易以羁縻控驭,为制番上策。明王朝以茶马互市作为制约边患的利器,统治者们片面地认为只要控制了茶叶的供给,就能控制住游牧民族,一劳永逸地除去边患。然而,大明王朝忘了自身国力的强大,才是维护繁荣与安全的王道。明王朝内部权力斗争的倾轧,守边官兵的种种贪腐问题,使得茶马互市的天平向着关外倾斜了。

边境部落渐渐被明王朝时而靠封闭茶市作为要挟的手段感到厌倦,并且不再甘心把辛苦养大,视为生命的牛马换取少得可怜的茶树叶子。茶马贸易使得明王朝强大兴盛,然而最终由于过于相信自己对资源的垄断,整个王朝还是被原本臣服在茶叶武器之下的北方少数民族推翻。

在明王朝灭亡的同时,一个新兴的世界霸主正在欧洲渐渐崛起。

茶的处所之官焙


官焙[Officialmanufacture]亦称贡焙。

官府设置的采制茶叶的场所。唐宋私焙的对称。由朝廷命官管理,负责造茶人贡。宋代官焙在建安(今福建建瓯)北苑凤凰山,有龙焙、正焙、内焙、外焙、浅焙之分。初以制龙凤团茶为主.故又称北苑为龙焙或正焙,其他离正焙较远处的为外焙,距正焙不远在山内出的为内焙或浅焙。宋代宋子安《东溪试茶录》:旧记建安郡官焙三十有八。又引丁氏旧录云:官私之焙,千三百三十有六。,而独记官焙三十二。具体为东山之焙十有四,南溪之焙十有二,西溪之焙四,北山之焙二。南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建溪龙茶,始江南李氏。号北苑龙焙者,在一山之中间,其周遭则诸叶地也。居是山,号正焙。一出是山之外,则日外焙。正焙、外焙,色香必迥殊。宋代赵佶《大观茶论》:世称外焙之茶,脔(luan块)小而色驳,体耗(枯竭)而味淡,方之正焙,昭然可别。又云:有外焙者、有浅焙者。盖浅焙之茶,去壑源为未远,制之能工,则色亦莹白;击拂有度,则体亦立汤。惟甘重香滑之味,稍远于正焙耳。

贡焙[Officialmanufacture]即官焙。

龙焙Dragonmanufacture]见官焙。

正焙[Standardmanufacture]见官焙。

内焙[Insidemanufacture]见官焙。

外焙[Outsidemanufacture]见官焙。

浅焙[Simplemanufacture]见官焙。

明朝茶史茶叶发展及饮介绍


明代的茶风更加繁荣昌盛,其原因有这样几点:明初年首都南京所处的江南一带一向就是盛产茗茶的地方,注重科举的政策使得文士的地位在四民之中居于首位,而文士一向视茶与琴、棋、诗、画一样为必备的素质。朱元璋本是穷苦人出身,因此对茶课税很轻,由于利厚,民间种植茶树的积极性很高,茶商也很乐于贩运茶叶。明代《农政全书》有这样的记载:“种之则利薄,饮之则神清,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阙。诚民生日用之所资,国家课利之所助”。明代茶饮之盛可见一斑。另外,明代延续宋代的政策,以茶来怀柔四方,即“采山之利,易充厩之良”的“以茶易马”政策性贸易,这也是明代对于茶的重视的一个原因。

明代,在重科举政策的影响下,文风大盛。崇尚风雅的文士,在吟风弄月之时,常常以品茶助兴,这种风气早已形成,当时的名士袁宏道在他的《袁中郎全集》中说道:“茗赏者上也,潭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有人曾经问他:“公今解官亦有何愿?”他回答说:“愿得惠山为汤沐,益以顾渚、天池、虎丘、罗芥(以上皆茶名),如陆(羽)蔡(襄)诸公者供事其中……”袁宏道是当时文士和茶关系的代表。而当时的著名画家也多有以“茶事”为题之作,如文徽明之《烹茶图》,沈周之《醉茗图》、《虎丘对茶坐圈》,仇英之《松亭试泉图》,唐寅之《品茶图》等,明代的茶书著作有四十余册之多,许次纾的《茶疏》是其中的代表。明代的茶肆经营较为普遍,民间品茶的活动,从户内发展到户外,并不时有“点茶”、“斗茶”之会举行,大家相互较量技术高下的风尚大为盛行。

明代,在制茶工艺上发明了“炒青法”,在炒青法发明之前,茶叶的制作采用的是“自然发酵”,而炒青法发明之后才逐渐有了绿茶及红茶的制造。由于制成的茶已经逐渐从团茶演变成散茶,因此对唐宋时期的茶法有所增补或删除,主要是从原来的煮茶演变成了泡茶,程序因此被缩减,不过,当时在普遍采用“泡茶”方法的同时,“煮茶”法并未消失,而仍有沿袭,只不过在器具和过程上更加简便罢了。

“邛崃黑茶杯”茶艺大赛决赛获成功收官


“邛崃黑茶杯”茶艺大赛决赛获成功收官

11月12日上午,2017年中国·成都秋季国际茶业博览会暨“邛崃黑茶杯”茶艺大赛决赛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

大赛经过激烈的角逐过后,2017年中国·成都秋季国际茶业博览会暨“邛崃黑茶杯”茶艺大赛决赛取得圆满成功。在评委的总结环节中,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李品武表示,本次茶大赛十分精彩,有现代的家庭茶艺,也有代表着茶文化未来的少儿茶艺,但总体上来看,茶艺题材略显单一,细节也需要选手们加以注意。天下茶友网CEO杨健也提出,本次大赛决赛相比于初赛而言,选手们的表现有很大的提升,但如何表现茶艺的深度、如何做“走心”的茶艺,这仍是大家需要探索的要点。

据悉,2017中国·成都秋季国际茶业博览会以“邛崃黑茶”为主线举办茶艺大赛、斗茶大赛、邛崃黑茶品鉴会、邛崃黑茶微商推介会等,推动了全社会、企业、爱茶人及华夏茶学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邛崃黑茶杯”茶艺大赛,以华夏茶学与文君茶业共同搭建的首期学徒制“师徒班”学员为主力军,这是一次师徒班实战现场与阶段成果展,更是师徒班推广邛崃黑茶,活跃茶经济促进四川乃至中国茶业走向世界舞台的新起点,它将带动茶企业、学校、学员、社会一体化茶文化传播,弘扬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本次茶艺大赛非常圆满,这离不开茶行业协会的鼓励、国家鉴定中心的支持与人社局的政策颁布。相信明年的茶艺大赛我们会做得更加成功!”华夏茶学余良校长对未来信心满满。

茶市黑马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因产自中国湖南安化县而得名,是中国古代名茶之一。上个世纪50年代曾一度绝产,以至于默默无名。2010年,湖南黑茶走进中国上海世博会,成为中国世博会十大名茶之一。安化黑茶由此再度走进茶人的视野,成为茶人的新宠。其特色的千两茶,堪称一绝。

起源于秦汉时渠江薄片

安化黑茶起源于秦汉时期的渠江黑茶薄片。黑茶薄片呈形状不一的扁平薄片状,源于安化县渠江镇,黑茶薄片又称为黑茶宗祖薄片,民间相传为张良所造,俗称张良薄片。汉代时黑茶薄片成为皇家贡茶,称之为皇家薄片或渠江皇家薄片。安化县志和黑茶史料中记载唐皇以产地赐名,称之为渠江薄片。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私茶。

安化黑茶是20世纪50年代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主要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纪之初璧现,并风靡广东及东南亚市场。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制造方法参照四川乌茶

安化在明代前期(15世纪)参照四川乌茶的制造方法,加以改进,制成黑茶。乌茶是蒸青(水煮)茶,黑茶是炒青(锅炒)茶,相比之下,黑茶除掉了青叶气,滋味醇和,有松烟香,更受西北各少数民族的欢迎。当时,西藏喇嘛常至京师礼佛朝贡,邀请赏赐。回藏时,明朝廷赏给许多礼物,其中茶叶是大宗,指定由四川官仓拨给,但喇嘛们却绕道湖广收卖私茶。湖广黑茶最合他们的口味,而黑茶主产安化一带,后统称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的制作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据考证,1368年朱元璋犒赏立下大功的安化茶商,御赐代表皇家尊荣的九字符,赐号该三十九人组成的安化黑茶商队三十九铺。经过历代茶商传承演变,1568年第一家三十九铺茶馆正式在京成立;后在晋商的推动下,三十九铺开始在京盛行。明清两代是安化黑茶发展的黄金期,三十九铺等一批安化茶铺也走向无比辉煌,号称十里一铺,黑茶传奇的茶业盛世由此开启。

2010年入选世博名茶

2010年,黑茶作为湖南唯一入选产品,以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的名义进驻世博会联合国馆。安化黑茶成为中国茶市黑马和新贵已毋庸置疑。

黑茶属后发酵茶,是全国六大茶类之一。益阳是全国黑茶发源地之一,境内雪峰山脉、资水沿岸属国内重点宜茶区,发展黑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益阳黑茶文化底蕴深厚,诞生了世界第一支千两茶和中国第一块黑砖茶、第一块机制茯砖茶。

上世纪90年代,尽管湖南茶业出现滑坡,但作为边销茶的益阳黑茶产销一直保持稳定。良好的发展态势,也被业内人士看作是中国茶业复兴机遇的来临。国际红茶与绿茶市场趋于饱和,加上技术和口碑等因素,中国的红茶与绿茶在国际市场上寻找突破的机会越来越小,中国茶业面临突围重任,而茶业复兴的突破口在黑茶。

深得国内外市场青睐

安化黑茶是采用安化境内山区大叶群体品种鲜叶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渥堆、烘焙、干燥等独特工艺加工制成的具有独特风味的黑茶系列产品。它在初制工艺上改革,除巧妙地利用湿热原理外,还利用了微生物胞外酶的生物化学作用,成为真正初制黑茶的创建,是黑茶史上的一大进步。

现在,安化黑茶主要有砖茶、湘尖和花卷三类,其中砖茶中的茯砖与花卷中的千两茶、百两茶是最受欢迎的品种;所有花卷与部分茯砖是纯手工制作而成,花卷茶呈卷形,茯砖茶是砖头形状。把茶叶制作成立柱的形状,经过炒、渥、蒸、踩等数道工序,一方面增加了有限体积内茶叶的重量,另一方面是黑茶品质形成之必需。按年份来看,存放时间越长的黑茶价值与价格越高;按工艺说,纯手工制作价格一般高于机器压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社会环境、饮食结构等因素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消食去腻、降三高、减肥等功效的黑茶迅速获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远销海外的安化黑茶,日本人称之为瘦身茶,韩国人称之为美容茶,东南亚人称之为苗条健康茶。

相关链接:安化黑茶

明朝——普洱茶品牌形成期


明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的时期,茶叶产区进一步扩大,基本上奠定了现代的茶区范围,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技术有所提高,尤其是制茶技术发生了划时代变革,茶类得到了空前发展,绿茶、黑茶、白茶、黄茶、乌龙茶都有了始兴或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云南普洱茶作为一种新的茶类,型制工艺都已形成,并以普洱为中心形成新的集散地,普洱茶因之而得名。所形成的异军突起的品牌闻于朝野,逐渐取代无采造法的银生茶。银生的茶叶生产交易中心地位也渐渐南移至普洱,新的茶叶生产交易中心普洱逐渐崛起。

普洱是哈尼语,意为水湾寨,商周时属产里地,西汉属益州郡哀牢地,东汉至南朝隶属永昌郡,隋代时为濮部,唐时属南诏国银生节度为步日睑,步日两字有学者研究,是佤语濮人兄弟之意,即指布朗人。当时,苏、张、周、段等白族官员到此镇守,奉命建奉逸城。元属元江路,称普日部。直到明洪武十六年(1383)改称普耳,万历年又改称普洱,普洱才有了现在的名字。

元朝开始,云南的政治经济中心从大理转移到昆明,明朝一统天下后,黔国公沐英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到云南镇守,大量的明军进入云南就地屯田,同时明朝从江南湖广一带大量移民云南,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次开发云南的热潮。江南一带的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普洱一带茶叶生产的勃兴,普洱逐渐成为新的茶叶生产和集散中心。明朝谢肇涮在《滇略》中记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同处明朝的方以智(1611~1671)在《物理小识》中说:普雨茶蒸而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按普雨,即普洱也。从他们两人的记述中可,,,看出,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已由银生茶的散收,无采造法演变为蒸而成团,成为后来称为团茶、饼茶等的紧压茶了,并且由于有最能化物的独特功效,已形成较他茶为独盛的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都喜品饮的大众茶了。这种既保留了散茶自然真趣,又便于运输和交易,同时兼具团茶美观大方古风的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品味和优异品质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普洱茶由此异军突起,名遍天下,独领风骚了。

据有关文献记载,明初郑和下西洋,将茶种带到了台湾,从此台湾岛上开始有了茶叶生产。已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天沐先生认为,郑和下西洋时,两万多船员在海上长时间航行都没有患上坏血病,也许因为郑和是云南人,从小有饮茶习惯,是不是茶帮他解了这个难题。或许那时郑和就带着家乡产蒸而成团的普洱茶远渡重洋,如果那样的话,普洱茶早在明:时就已游历了亚洲和非洲那些沿海国家了,只不过没有文字记述罢了。

历代茶官之发运制置茶盐使


发运制置茶盐使[Tea-salttransportingandmanagingofficer]宋代职官名。简称制置茶盐使。

发运司是北宋重要官署之一。初置于京师,后设局于真州、泗州,主持东南六路漕运,搬运茶盐只是其附属职能。

至道元年(995),发运使制置茶盐体制已确立。发运使职名中以制置茶盐入衔。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五记其事云:朝廷遣杨允恭、李廷遂、王子舆为江淮、两浙发运使兼制置茶盐,就淮南创为局,后兼领荆湖路,又旋加都大事,后废。景德中复置,迄今事权尤重。在发运使兼制置茶盐的体制下,诸路转运司亦兼领茶事,在福建、淮南路尤其如此。

发运制置茶盐司实总东南诸路茶盐事,开都大提举之先河。在发运司兼制置茶盐体制下,路设提举榷茶事或提点茶盐之职,州军设监茶务、监茶场或监茶税、同监税之类名目。发运制置茶盐使在北宋百年东南茶禁榷时,是权重事专、地位显赫的职位。至南宋,随着茶引法的推行,其事权大部为监司分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