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茶具上顽固污渍,怎么清除呢

发布时间 : 2020-09-24
如何清理茶具的顽固污渍 如何清除茶具上的茶垢 茶具污渍怎么清洗

【www.cy316.com - 如何清理茶具的顽固污渍】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紫砂茶具上顽固污渍,怎么清除呢”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紫砂茶具上顽固污渍,怎么清除呢”相关知识!

紫砂茶具清洁的方法很多,但不一定都有效。那么有什么有效的办法可以轻松的清洁这些顽固的污渍呢?

清洁紫砂茶具步骤一

很多壶友清洁顽渍多用84消毒液,但是茶壶做为每天饮用的东西,还是选择一些更安全的产品比较放心,用假牙清洁锭。先将茶壶泡入盛有温水的大容器中,水没满壶身。将清洁锭放入壶内1-2颗,壶外2-3颗,根据污垢多少可自行调节剂量,浸泡后会有泡沫产生。

清洁紫砂茶具步骤二

浸泡24小时后,用厨房使用的百洁布或泡泡棉进行人工清洁,把里外污垢一并擦除,然后再用清水冲洗紫砂壶和紫砂杯。

清洁紫砂茶具步骤三

以上工序完成后,还觉得不够干净的话,可以再用牙膏挤在牙刷上涂在壶身,静待10几分钟后刷一遍,之后洗净。需要注意的是花货紫砂茶具的细节多且繁杂,所以可以选择齿缝清洁牙刷或缝衣针来清洁。

清洁紫砂茶具步骤四

最后用热水将壶里外烫几遍,去除清洁的味道,一把老旧的壶就焕然一新了。

紫砂茶具经过长期使用,如果平日不经常注意清洁,必定会有厚厚的茶锈、污渍等积累在茶壶里外,不但影响美观也不太利与健康,而且沉积的污垢时间越久越难清理。茶垢含有多种金属物质,如镉、铅、铁、砷、汞等。如果不清除它们,在饮茶时这些金属物质便会进入体内,与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营养化合,生成难溶的沉淀,阻碍营养的吸收;垢中的有害物质进入身体,可能会引起神经、消化、泌尿造血系统病变和功能紊乱;茶垢中的砷、镉、亚硝酸盐等可致癌,引起胎儿畸形,危害健康;茶垢中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饮入消化系统后,极易与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酸和维生素等结合成多种有害物质,还会使神经、胃肠等脏器受损,甚至引起人体过早衰老。

小编推荐

如何挑选紫砂茶具


在纷繁多姿茶具艺术宝库中,紫砂茶具乃一枝独秀。它主要产于我国江苏宜兴、浙江长兴一带。其原料为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三种。由于其化学成分配搭合理,微量元素种类丰富,可塑性好,高温烧结不易变形、收缩,而成品壶具有一定吸水性和透气性,能经骤冷急热之剧变,冬天泡茶也绝无爆裂之虑,使用时抚摸不易炙手,故它很受爱茶人的青睐。

鉴赏紫砂茶具绝非一日之功,因为一件好的紫砂茶具除了它应具备完美的形象结构以外,还应有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实用功能。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板、盖、纽、趾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技巧表现在造型与刀法细腻;而优良的实用功能则表现在壶体容积和重量要适中,壶板、执握、圆周合缝精密、壶嘴出水流畅,色泽和图案高雅脱俗。即鉴定紫砂的所谓泥、形、工、款、功“五字诀”,前四个为紫砂之艺术标准,第五个为功能标准。因为紫砂是实用性很强的工艺品,它的艺全在于用。所以鉴赏紫砂重在观赏它的功能美。主要是容量适度,高矮得当,口盖紧严,出水流畅。按目前大多饮茶爱好者习惯,以200-300毫升最佳,手拿手提均一手之劳,亦称“一手壶”。

如何挑选紫砂茶具,选壶是第一道关口。所选之壶应善于蕴味育香,长期使用光润古稚,就会给你生活带来精神和艺术上的享受和无穷乐趣。选壶要领有以下几点:

①造型别致,外观流畅,刀功精细,泥坯光滑。

②质地坚实,色泽华润,轻击声铿斜悦耳。

③壶内无异味、火烧味或人工着色之怪味。

④壶的结合部工艺精细,壶盖与壶身嵌合严实,鉴定方法是手压气孔与流口,再倾壶滴水不漏并壶盖不落。

⑤倾壶倒水能一次倒干,出水水束“集束”长而不断为上。

明代紫砂茶具的发展


明代茶盏,仍用瓷烧制,但由于茶类改变,宋时盛行的茶开始消衰,饮茶方式改变,此时所用的茶盏已由黑釉盏(碗)变为白瓷或青花瓷茶盏。明代的白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史称甜白。白瓷茶盏造型美观,比例匀称,料精式雅,在茶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文震亨《长物志》中记载:

【特征】宣(指明宣德)庙有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世(指明世宗)庙有坛盏,中有茶汤果酒,后有金大醮坛用等字样,亦佳。张谦德《茶经》曰:今烹点之法,与君谟不同,取色莫如宣(即宣德窑)、定(即定窑),取久热难冷,莫如官(即官窑)、哥(即哥窑)。从中可以看出,明代以后,一些有名的烧制茶具瓷窑,继续得到发展。

【历史】总的说来,与前代相比,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茶壶,有改进的是茶盏,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在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色泽和造型、品种和式样,都进入了穷极精巧的新时期。

明代茶具,对唐、宋而言,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因为唐、宋时人们以饮饼茶为主,采用的是煎茶法或点茶法和与此相应的茶具。元代时,条形散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这样,唐、宋时的炙茶、碾茶、罗茶、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种脱颖而出。明代对这些新的茶具品种是一次定型,因为从明代至今,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无多大变化,仅仅在茶具式样或质地上有所变化。

另外,由于明人饮的是条形散茶,贮茶焙茶器具比唐、宋时显得更为重要。而饮茶之前,用水淋洗茶,又是明人饮茶所特有的,因此就饮茶全过程而言,当时所需的茶具,明高濂《遵生八笺》中列了16件,另加总贮茶器具7件,合计23件。这些器具,名称显得古雅奇特。属茶具的有:

商象,即古石鼎,用以煎茶烧水;归结,即竹扫帚,用以涤壶;分盈,即杓子,用以量水;递火,即火斗,用以搬火;降红,即铜火筋,用以簇火;执权,即茶秤,用以秤茶;团风,即竹扇,用以发火;漉尘,即茶洗,用以淋洗茶;静沸,即竹架,;注春,即瓦壶,用以注茶汤;运锋,即果刀,用以切果;甘钝,即木砧墩,用以搁具;啜香,即瓷瓦瓯,用以品茶;撩云,即竹茶匙,用以取果;纳敬,即竹茶,用以放盏;受污,即拭抹布,用以洁瓯。属总贮茶器的有:苦节君,即竹炉,用以生火烧水;建城,即箬制的笼,用以高阁贮茶;云屯,即瓷瓶,用以舀水烧水;乌府,即竹制的篮,用以盛炭;水曹,即瓷缸瓦缶,用以贮水;器局,即竹编方箱,用以收放茶具;外有品司,即竹编提盒,用以收贮各品茶叶。其实,与唐、宋茶具相比,明代茶具要简便得多,特别是茶具品种数量大为减少。高濂开列的23件茶具,很多与烧水、泡茶、饮茶无关,似有牵强凑数之感,这在明文震亨的《长物志》中已说得很明白:吾朝茶的烹试之法,简便异常,宁特侈言乌府、云屯、苦节君、建城等目而已哉!

明代张谦德的《茶经》中专门写有一篇论器,提到当时的茶具也只有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8件。

不过,明代茶具虽然简便,但也有特定要求,同样讲究制法、规格,注重质地,特别是新茶具的问世,以及茶具制作工艺的改进,比唐、宋时又有大的进展。特别表现在饮茶器具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是出现了小茶壶,二是茶盏的形和色有了大的变化。

对茶壶,明代最为崇尚紫砂或瓷制的小茶壶。文震亨《长物志》云: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张谦德《茶经》说:茶性狭,壶过大则香不聚,容一、两升足矣。官(窑)、哥(窑)、宣(宣德窑)、定(窑)为上,黄金、白银次,铜、锡者斗试家自不用。

紫砂器上的中国哲学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揉和黏土制成器皿,器皿中央是虚空的,才有作为盛物之器的作用。天下容器众多,不独陶瓷,玻璃、竹木、金银铜铁……各类材质的容器都有虚以盛物的功用,为何紫砂器给人的印象格外深刻?不止独享茶客专宠,即使不饮茶的人也为其吸引,尤其深得文人雅士喜爱,古往今来也不知为其费了多少笔墨与心思。

《庄子·天地篇》有言:“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形体不凭借道就无法产生,产生了的形体如果不具备德就不会明达。这道理可与紫砂工艺发展互为印证,紫砂器的出现遵从事物产生的根本规律,而它能从众多器物中彰显以至盛行则具备了诸多因素:紫砂器作为一种杰出的手工艺制品,其泥料稀有天然,工艺独特精妙,器型抱朴有虚静之态,装饰典雅有韵致,功能经世致用,达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合一。

技术与艺术、宗教、哲学的关系向来密切,手工艺本身就是人对自然的模拟和对人生的思考。小小一只紫砂器,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佛家所说“芥子纳须弥”,以浅托深,以小寓大,不仅在物质方面给人以切实的享受,也在精神层面给人以共鸣与慰藉。紫砂器具备丰富的形式和深厚的内涵,可满足不同人群需求,雅俗共赏,上自庙堂贵胄,下至升斗小民,皆可各得其所。

泥料·天然

紫砂取材于宜兴丘陵山间的天然矿土,可以不添加任何其他材料而单独成器,具备纯粹的品质和良好的可塑性。其独特的分子排列结构,在成器后表现为一种特殊的颗粒起伏而又细腻平滑的肌理,质朴而无土气,光泽内敛,毫无浮艳,在视觉上便给人天然的亲近感;由于紫砂所具有的双层气孔特质,利于发挥茶性,以紫砂壶泡茶使人在味觉上的享受更胜一筹;在触觉方面,紫砂触手温润,无玉瓷之冰冷,无金属之坚硬,故而人们尤其喜爱把玩。目前,在世界其他地区尚未发现相同性质的陶土矿藏,紫砂的诞生可谓承天地之精华,得山川之灵秀。

紫砂泥有“五色土”之称,颜色分类繁多,现代大致分为红泥、紫泥、绿泥三大类,红泥艳而不俗,紫泥深沉内敛,绿泥古雅有致。不同的砂泥调和配比,又可产生新的颜色和质感,由于本质天然,配泥调砂后的色彩不显驳杂混乱,颇有君子和而不同的气质。

“水火既济而土合”,紫砂陶是五行相谐的产物,人力与天工的结合。经过窑烧,泥料的颜色和性状会发生微妙变化,且同一泥料在不同温度气氛条件下呈色又不相同,令人匪夷所思。现代许多陶艺家恢复古老的柴窑工艺,其目的便是在温度难以精确掌控的情况下,期待造化之神功。

人对泥土的感情十分深厚,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有神灵以土造人的传说,我国有女娲抟土造人的古老神话。人类的生存和繁衍都离不开泥土,旧时离乡背井之人常揣一把乡土在身,以慰思念,到了外地如果发生水土不服,会以水调一点乡土喝下,据说可以治病。港台地区的同胞以及海外华人钟爱紫砂壶,乡土之情也是其中之意。

“尚陶延古意,排闷仰真茶”,古人饮茶可发思古之幽情,究天人之际会,今人饮茶更多一份对自然的眷恋。在城镇化建设飞速推进的今天,村落已逐渐消失,人们生活于钢铁丛林,与泥土日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饮茶成为一种休闲放松、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饮茶时一持紫砂在手,茶为木之英,壶乃土之精,人与自然的联系就建立起来了。壶的妙处不仅在用还在于养,养壶是一件让人入迷之事,紫砂壶久经茶水滋润,再加主人精心呵护,会日益温润,人养壶,壶亦养人,物质与精神相互渗透,虚实相生。

工艺·精妙

关于紫砂工艺的起源,有“异僧卖土”和“金沙寺僧澄泥抟壶”的传说。金沙寺历史上确实存在,而金沙寺僧已渺不知名。无论传说真假,紫砂壶与佛家有关是确实的。紫砂壶创始于宋代,早期只用来煮水,直到明代改革了饮茶方式,变龙团煎煮为芽茶沏泡,紫砂的双层气孔特质最宜发挥茶性,至此因缘和合,紫砂壶从“潜龙勿用”一跃而“飞龙在天”,成为公认的泡茶利器。中国佛教的禅宗,重视自觉的智慧和当下一念心之顿悟,开创出独特的禅茶文化,紫砂壶因茶而兴,自然少不得与禅茶发生关联。

“技也近乎道”,紫砂器制作工艺精妙,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工艺中独树一帜,以泥片的拍打和镶接来造型的方法,使紫砂器成为造型最丰富多样的陶器,这种特殊的成型技法,突破了方与圆、曲与直的二元对立,极大拓展了表现空间,达到可方可圆,方中寓圆,圆中有方,刚柔相济的境界。中国人奉行“君子智欲圆而行欲方”,紫砂器将此理念表现得颇为直观,十分契合中国人的审美。

紫砂工艺的发展始终是开放包容的,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紫砂工艺汲取了许多别种工艺的经验和方法,采众家之所长,因此发展迅速。明代有诸多外地艺人来到宜兴参与紫砂制作,如徐友泉、陈仲美等人,使紫砂器在品类、造型和风格上都有所拓展。同时,许多文人雅士给予各种建议,如时大彬受陈继儒等学者影响,改大壶为小壶,后来清中的陈曼生参与得更为充分,亲自设计壶型并撰写壶铭,使紫砂器从造型到文化品位都得到很大提高。

紫砂的制作,讲究规矩与章法,其中工具应用十分突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紫砂制作所使用的工具自成一格,其作用各异,形态可人,本身也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

器型·抱朴

紫砂器多不上釉上彩,以素色素形取胜,符合道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理念。紫砂器型大致分为光器、花器、筋纹器三类。光器敦朴,端正肃穆;花器摹拟自然,灵动生趣;筋纹器线条块面起伏,有韵律之美。这些造型都在空与有、虚与实之中变化,或守冲抱一,或贯气如虹;或静穆幽寂,或俏丽轻灵;或沉郁蕴深,或简淡闲远……气韵生动,气象万千。

紫砂的器型多与中国哲学相关,例如太极八卦束竹壶、钟式壶、僧帽壶、莲瓣壶、鱼化龙等,不胜枚举。

却月壶造型体现了儒家“满招损,谦受益”思想,“却”有推辞拒绝之意。此造型由陈曼生设计,整壶近似圆形而下缺一角,如一轮将满而未满的月亮。在汪小迁绘制的《茗壶二十品》中,此壶图形旁有注解:“月盈则亏,置之尘隅,以为我规。”这也是陈曼生设计却月壶的用意,以月亮圆缺互替的变化来提醒自己:凡事忌满。这与老子所说的“大成若缺”有异曲同工之致。

莲瓣壶则与佛家相关,莲花是佛教“八宝”之一,具有圣洁净秽的法力,其花、叶、果、茎、根具有药用和食用价值,舍我利他,清净自在,如佛性的体现,故有“花开见佛”之说。莲瓣壶属于筋纹器,这种器型的手工制作尤其考验作者功力,制作严谨的筋纹器由钮、盖、身、底一气贯通,线面凹凸起伏、流畅自然,匀称而富于张力,繁与简,密与疏,收束与舒张,局部与整体相互呼应,具有强烈的律动和艺术美感。

花器中常见的松段、竹段、梅段,代表着岁寒三友,包括梅兰竹菊四君子,都蕴涵着文人志士高洁风骨的象征寓意。

太极八卦束竹壶为紫砂经典器型,这类壶有圆形也有方形,方形又有六方、八方之分。壶身竖向排列64道棱线,状似64根竹子,代表64卦;壶盖上分布八卦,八卦是以最简单的线条来表示最复杂的变化;壶钮的顶面塑造太极图案。准确地说,太极和八卦属于阴阳学,源于伏羲,备于文王,后来为道家推崇而广泛使用。太极图案俗称“阴阳鱼”,一个大圆之中分黑白两半,黑中又有白,白中又有黑,黑白两半不以直线分隔而以曲线划分,表示处在动态之中,如首尾相衔的两尾鱼。老子《道德经》有言:“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面性,阴阳相冲达到平衡就是中和,平衡一旦打破,阴阳便发生转化,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使用壶的人如果理解壶型的含义,便能从壶上得到启示,保持内心平衡,在他处于逆境或情绪消沉时,壶上的信息会有所帮助。若此人不了解太极寓意,或了解而没有联想,那么壶对他来说只是饮茶用具,他能领略的紫砂魅力也就打了折扣。这说明鉴赏是需要功力的,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由彼及此、由此及彼的通感,功力不同,则有上士闻道与下士闻道之别。以此反推制壶之人,那些经典器型的创作者,莫不识理明道、性情独特,他们的制器在构思之初已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和寓意,如顾景舟大师制鹧鸪壶。大师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故有创建;普通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因循。

装饰·雅致

紫砂器装饰手法多样,有雕塑、镂刻、泥绘、贴花、印花、加彩、上釉、描金、包锡、陶刻等。以陶刻为例,内容有诗词、书法、金石博古图案、山水人物、折枝花卉等,这方面包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也最为集中。诗词或清新雅丽,如“一榻茶烟新雨后,小帘花韵午晴初”;或含义隽永,如“青山白云吾周旋”、“淡可久交,仁则益寿”;书法飘逸潇洒,篆隶真草、碑拓、法帖各体皆备;画面意境深远,有远山近水、写意画鸟、传神人物。诗情画意的有机交融,为紫砂增添了无限魅力。

“诗人吟白雪,才子步青云”是明末著名陶人陈用卿所制大圆壶上的陶刻,字体如流风飘雪,自由洒脱,展现出陶刻者的自信与神采,也展示了那一时期紫砂陶刻的水平与风貌。

清中范述增制、二泉刻四方锡包壶上有铭文:“汲古绠修弗与世易沉浮”,不仅书法俊秀,含意也令人深思。汲古,即学习古代的知识学问,也指学习古人所具有的精神;绠是打水的绳;易是改变。这句话断句很有意思,它可以是设问:“汲古绠修弗?与世易沉浮。”也可以是陈述:“汲古绠修,弗与世易沉浮。”《论语·微子篇》中,耕地的老人劝子路不要跟着孔子到处奔波,老人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社会纷乱就像滔滔的洪水四处流泄,谁又能改变这种情况呢?

易,还是弗易?独善其身,还是众醉我亦醉?这可能是千百年来纠结在儒者心上的终极疑问。在中国哲学中,儒家被认为是入世哲学,提倡仁义礼智信,道家与佛家则引人出世,提倡无为与无我。然而儒家也并非一味入世,相反,表现在紫砂壶上的更多是避世隐逸之想,如“何如玉川翁松风煮秋水”、“曳杖看云生,自得清净退”等等。究其原因,这矛盾的心态来自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而饮茶玩壶实在是一件闲雅之事,无关权谋智斗、勾心杀伐。可以将疲惫的身心自现实困境中抽离,仕途受挫、壮志难酬时尤其如此。文人钟爱紫砂并积极参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紫砂器作为寄情之物,高朋满座时可以助兴,消沉郁结时可以遣怀,可玩可赏,还可私人定制抒发胸臆。

紫砂器上也常出现道家格言。如“清虚毓神”、“方知静者深”,道家提倡“致虚极,守静笃”,虚静是万物生长的条件。而民国大洋桶壶上的“天地为炉,沧海为池,领略真趣,洋溢化机。”虽是指说茶事,却有庄子《逍遥游》天人合一的气度,表现出中国人气象宏大的宇宙观。

民国年间铁画轩出品方形笔洗上所刻“知白守黑”,语出老子《道德经》“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大意为:心中是非分明,却不炫耀而甘于昏昧,为人处事保持混沌,此为天下楷模,常德没有偏离,可归于无极之境。

佛家也有类似观点。《阿含经》中佛说:“……若如法语者,不与世间诤。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非我咎也。”连大彻大悟具有无上智慧的佛,都不与世间人争是是非非,无怪乎陈曼生会在他的箬笠壶上题刻那句著名的壶铭:“笠阴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看来曼生是深谙此道的。

中国人的含蓄是出了名的,讲究言形有尽而意味无穷,延伸到紫砂装饰上也是这样。紫砂器上常见“暗八仙”图案,以八仙所使用的法器代表八仙,见物不见人而人物自现。清代华凤祥制加彩汉方壶,绘一老者与童子立于松下,童子甚至连眉目也没有,不著一字却活脱脱表现出《寻隐者不遇》(唐贾岛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的情境。

款识·理趣

紫砂器上还有一类文化元素值得欣赏,便是款识和印章。早期的紫砂器款识较少,藏界流传着“无款胜有款”之说,因早期陶人不善书写,在与文人接触过程中受到影响,文人作画写文必钤盖印章,名章闲章趣味无穷,紫砂艺人受此感染,对自己的作品有自信和自豪,落款也即成为常态。落款使得原本在封建社会不入上流的紫砂陶人,得以因其制器流传后世而至不朽。

紫砂器上的款识有许多种类和样式,大致可分:人名款,地名款,堂斋号,商铺厂名,纪年岁时,诗词吉句,劝世箴言,以及寓意丰富的图案花纹、吉祥文字等。这些款识或钤或镌,或绘或塑,或单一或组合,分布于紫砂器的特定部位,捧器在手一一识别,颇耐寻味。

文人定制器一般多钤堂斋号,如“澹然斋”、“清德堂”、“阿曼陀室”、“愙斋”等,仅从字面就能反映出定制者的性情追求。堂斋号一般为主人自制,文人钟情于金石篆刻的非常多,如陈曼生、吴大澂等,他们的印章都是自己亲手篆刻,个人风格十分明显,欣赏起来也是各有趣味。

“顺时听天”、“闭门即是深山”、“花径缘客扫”等底款具有很浓的禅味。清中曾流行组合款,两个印款上下连用,上方圆形是地名款,下方方形为作者款,表示天圆地方之意。

晚清冯彩霞制作的莲子壶上有一底款:“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可再往”,出自《朱子家训》,意为做任何事都应当留有余地,得意之时尤需谨慎,不能一味干进。言外之意:再进则易招致失败。《朱子家训》是宋明理学的产物,宋明理学是由先秦儒家发展变化而来的新儒家,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朱子家训》作者朱柏庐是一位饱学之士,专治程朱理学,他的父亲是明末学者,因抵抗清军失败城破而投水自尽,朱柏庐受此影响,一生隐居乡里教书授课,朝廷多次征召,他坚辞不应。朱柏庐和他的父亲,都在用人生践行宋明理学,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清中晚期紫砂壶上格言款大多出自《朱子家训》,一件清代直筒壶的壶底镌刻“为官心存君国”六字,原句为“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读来已感朱柏庐一腔正气,令人钦佩。紫砂壶上钤这样的底款,多半因人定制,意在时时提醒。定制者应是严于律己之士,又或是为了规劝轻狂不羁的人而有意为之。

抗战胜利时,宜兴紫砂名人唐凤芝制作过胜利壶和国光壶以志纪念。国光壶的底部钤有“观国之光”四字印款,出自《周易》“观”卦,爻辞“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观,有观察、观摩之意;光,有风土民情、风物景致之意。此卦大意为:观察邦国的景物民俗,明礼见性,效力于王廷。拿到1946年来说,抗战刚刚胜利,时局百废待兴,大家都要尽自己的力量来振兴祖国。似这类款识富于理趣,并不因时代变迁而过时,对今人犹有警醒与激励作用。

功能·致用

紫砂器经世致用,其质真,其工妙,其型朴,其饰美,其用善。物也有精神气韵,可与人交流,花可解语,紫砂亦能会心,所谓“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紫砂器为人的生活增添诗意,可养生可怡情,有些人爱壶爱到痴迷就是这个原因。

世事无常,任何事物都面临改变,就紫砂器来说,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历史上每一时期的紫砂器制作都有创新,随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审美要求而发生变化。但并非每种创新都能被传承,明末清初有漆雕、满彩、炉均,清中期有包锡,晚清有双身筒式,这些创新都只流行了一时,如紫砂史上的流星。虽然满彩、炉钧符合皇家审美,锡包刻绘为文人钟情,却都因影响实用功能而遭淘汰。那些既不影响实用又增加美感和文化底蕴的创新被保留下来,成为新的传统,如泥绘、贴花、陶刻等。由此可知,易俗尚新,传世贵用,紫砂创新须遵从“实用为本”原则,实用是紫砂器的第一要务。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所以紫砂器制作不应专注于追求精准,而忽略神采。宋代瓷器为行家激赏,不在于精致而在韵致。日本制陶尤其不追求完美,宁愿略有瑕疵,不去巧夺天工,认为这才自然,才是人做的东西。佛家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做壶也是如此,道法自然,才能得真神韵。

不同的人对紫砂器的要求不同,茶客需要茶器,鉴赏家要艺术品,文化人要精神寄托,投资客要保值升值……作为紫砂器的制作者如何看待紫砂器,是至为关键的问题,它影响着紫砂陶业的发展走向。是将紫砂看作谋生的手段,还是人生的实践和艺术追求?事实告诉我们,真正的陶艺家是德艺并重之人,他有“建功济物”之心,他的创作就是他人生的反映,他制作紫砂器凭的不只是技术,还有智慧与情怀。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贯以形,器成载道。紫砂器上的中国哲学,灵韵生动,旨意遥深。

(摘自《东方收藏》)

挑选紫砂茶具的正确方法!


茶道,这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人们用来修身养性的方式。茶具有很多种类,紫砂茶具就是茶具的一种。接下来小编来为大家分享挑选紫砂茶具的正确方法!

在纷繁多姿茶具艺术宝库中,紫砂茶具乃一枝独秀。它主要产于我国江苏宜兴、浙江长兴一带。其原料为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三种。由于其化学成分配搭合理,微量元素种类丰富,可塑性好,高温烧结不易变形、收缩,而成品壶具有一定吸水性和透气性,能经骤冷急热之剧变,冬天泡茶也绝无爆裂之虑,使用时抚摸不易炙手,故它很受爱茶人的青睐。

鉴赏紫砂茶具绝非一日之功,因为一件好的紫砂茶具除了它应具备完美的形象结构以外,还应有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实用功能。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板、盖、纽、趾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技巧表现在造型与刀法细腻;而优良的实用功能则表现在壶体容积和重量要适中,壶板、执握、圆周合缝精密、壶嘴出水流畅,色泽和图案高雅脱俗。即鉴定紫砂的所谓泥、形、工、款、功“五字诀”,前四个为紫砂之艺术标准,第五个为功能标准。因为紫砂是实用性很强的工艺品,它的艺全在于用。所以鉴赏紫砂重在观赏它的功能美。主要是容量适度,高矮得当,口盖紧严,出水流畅。按目前大多饮茶爱好者习惯,以200-300毫升最佳,手拿手提均一手之劳,亦称“一手壶”。

如何挑选紫砂茶具,选壶是第一道关口。所选之壶应善于蕴味育香,长期使用光润古稚,就会给你生活带来精神和艺术上的享受和无穷乐趣。选壶要领有以下几点:

①造型别致,外观流畅,刀功精细,泥坯光滑。

②质地坚实,色泽华润,轻击声铿斜悦耳。

③壶内无异味、火烧味或人工着色之怪味。

④壶的结合部工艺精细,壶盖与壶身嵌合严实,鉴定方法是手压气孔与流口,再倾壶滴水不漏并壶盖不落。

⑤倾壶倒水能一次倒干,出水水束“集束”长而不断为上。

通过以上概述,相信大家对挑选紫砂茶具的正确方法已有所掌握了吧!学习生活小知识,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感谢大家阅读本站的文章!

紫砂茶具的特点是什么


紫砂茶具的特点,紫砂茶具由佛教僧人所创,后经北宋书吏吴頣山的书僮供春为记录的最早创始人推广人,宋代命名为供春壶后由世人改为紫砂壶。至于茶具由何人所创,已无从考证。但从确切有文字记载而言,紫砂茶具则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那么紫砂茶具的特点是什么?

紫砂茶具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泽限制,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

目前我国的紫砂茶具,质量以产于江苏宜兴的为最,与其毗邻的浙江长兴亦有生产。经过历代茶人的不断创新,“方非一式,圆不相同”就是人们对紫砂茶具器形的赞美。一般认为,一件姣好的紫砂茶具,必须具有三美,即造型美、制作美和功能美,三者兼备方称得上是一件完善的工艺品之作。

紫砂壶上的青铜时代


杨忠明早年曾向郑逸梅求教写文章,向陆明良求教刻印钮。陈巨来曾嘱杨忠明刻印钮,一刻就是十几方,这说明巨公对他是非常认可的。后来杨忠明还向年龄相近的陆康、陆大同伯仲学书法绘画,还经常去陆澹安、钱君匋、陈左高、朱大可、叶露渊、魏绍昌、苏局仙等老前辈府上请教艺事,听他们畅谈旧上海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儒雅与睿智。日积月累,杨忠明也装了一肚皮轶闻趣事。近年来经常在报刊上撰写饶有情趣的文饭小品,大上海的前尘往事与风云际会,前辈文人的风范与市民阶层的智慧,如涓涓细流滋润着读者的心田。不少朋友干脆称杨忠明为“旧闻作家”。

在刻印钮之余,杨忠明还刻起了紫砂壶。以紫砂壶为载体表现书画艺术,由陈曼生这一代文人开先河,由此文人介入越来越深,紫砂壶的艺术价值也水涨船高。但一般而言,彼时文人匠师一般仅画些花鸟鱼虫小品,题一两行清丽诗词或佛家偈语,成为情志与趣味的寄托。而杨忠明则别出机杼,参照香烟牌子、老照片、广告画、月份牌、旧报刊杂志所记录的内容,以老上海为专题进行创作,将弄堂游戏、风味美食、市井风情、老街剪影以及老茶馆、老饭店等世象百态一一重现,获得一片喝彩。

最近,杨忠明为拓展表现题材,精心选取了一组夏商周青铜重器上的图案,移至紫砂壶上进行二度创作(见下图)。紫砂壶由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范洪泉的女儿范莉设计,选取当地优质紫砂原矿泥料,在范洪泉大师亲自监制之下,再由工艺师进行限量版纯手工制作。

品泉斋主人范莉在紫艺世家长大成人,从小耳濡目染,学艺也很早,深得其父衣钵。参与设计制作的紫砂壶于传统中寻求突破创新,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此次为杨忠明特意定制的紫砂壶,壶面平阔,有较大的表现空间,便于落笔和下刀。杨忠明就细心揣摩青铜器的造型特点,截取具有典型性的局部纹饰在壶上画好,每根线条、每处折弯都不马虎,夸张而不失谨严,规整而不失活泼,神秘诡异的宗教情感和超自然魔力淡化了,而具有亲民性的装饰美获得了强调。仔细刻划后入窑烧结,再现了青铜器的狞厉之美。

三代青铜器的纹饰题材丰富,有几何纹、动物纹等,其中的回纹、雷纹云、涡纹、乳钉纹、蚕纹、蝉纹等,装饰性极强,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中。进入商代中期和西周中晚期,此时的青铜器动物纹饰出现了较大变化,产生了一种以幻想为主的动物纹饰,比如有饕餮纹、龙纹、凤纹等,这些纹饰后来就成了中华民族的图腾。杨忠明将这些纹饰移至紫砂壶上,不仅在陶器上艺术地再现了“青铜时代”的气概,更希望青铜器那种在数千年前就达到很高等级的美学成果,通过日常饮茶行为,融入我们的生活空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

正确清洗紫砂壶茶具的方法!


紫砂壶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要是我们平日里不经常注意清洁,肯定就会有一层厚厚的茶锈或是污渍等积累在茶壶里外,这样的话不仅影响美观,并且不大利于健康。

沉积的污垢时间越久越难清理。另外还有一些清明及文革时期的所谓老壶,本身就已经陈腐了岁月的斑驳,如果想要正常使用,必然要做一番清洁工作。

『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刻没冷水中,亦急出,冷水泻之,元气复矣』

其意是先注满开水,稍摇晃数下倒出,旋即没入凉水之中,则异味可除,反复多次即可。

茶壶经常使用,但是用完后同样没有及时清理,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容易积上茶垢。

如果碰到较难清理的茶垢,要备『一只小软毛刷子』和『一些食用小苏打』,将适量小苏打倒入壶内,而后注入温水,几分钟后再用小刷子刷去茶垢,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清洗方法。

发生上述情况皆是使用不注意,所以我们在紫砂壶的日常使用中要注意及时倒掉茶渣,保持清洁。

换茶叶清洗

『一壶侍一茶』相信这是很多壶友都知道的,紫砂有吸附性,一把壶泡不同的茶叶会串味,影响口感,但是有的壶友特别喜欢这把壶,又想换种茶叶喝怎么办呢?这种情况,同样也是需要清洗紫砂壶。

先要将此壶洗净,按照除去异味的方法清洗一遍,而后放置阴干。之后泡上新茶,放置数小时后倒掉清洗干净即可。

新壶开壶清洗

这个也曾讲过,新壶的话可能有的壶内还有烧制残留的『石英粉或者灰尘』之类的,需要清洗,这类的就比较简单,注入沸水后倒掉就可以了。

还有一类则是『壶身打蜡』,去除这个可以放入热水中煮,大约半小时就可以,之后擦干净就行了,一般来说新壶开壶并不要煮,但若是『新壶看起来光亮,摸起来油腻』的话,还是煮一下比较好。

关于清洗大概就这么多,最后说一下,日常使用要注意,不要沾染油污,保持清洁。在清洗的过程中不要用『砂纸、抛光片』等擦拭,用软毛刷最好。

以上正确清洗紫砂壶茶具的方法,希望可以带给大家帮助,大家不妨依照这种方法来照做!

历代制壶艺人在紫砂装饰上的探索


清代朱琰撰《陶说》一书,原始篇罗列了记载古陶发展的典籍,由记录可知上古陶器之发展皆以实用为本,偶有为审美而装饰亦浑朴简洁,仅以稚拙的动物纹样或抽象的线条形式出现。李泽厚先生则在《美的历程》中分析说,此种抽象化、符号化的装饰并非只为了美观装饰而无具体含义和内容。他以为这些纹饰是具有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即这些形式之美里已经融入内容,即西方美学家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这就是说,看上去似乎是纯形式的装饰,其实已经融铸入内容和意义,并固化下来。这种审美传统对于中国后世器物装饰影响深远,它提醒人们装饰和器物的协调,实用和审美的相融。

紫砂器本自实用而起,在自宋而明的几百年间多为大件生活实用器,如粗陶的煮水罐、贮水罐等。诚如朱彝尊《陶砚铭》所言:陶之始,浑浑尔,紫砂陶的创始阶段亦是浑浑茫茫而极少装饰的。但到了明代中期,随着泡茶法的兴起,紫砂壶艺也随之勃兴,至明中晚期,受文人艺术家影响,紫砂壶改大为小,几成文房清玩,故而紫砂装饰也为匠人们所重视而有了长足发展。于琨撰《重修常州府志》说:壶则宜兴,有茶壶澄泥为之,始于供春,而时大彬、陈仲美、陈用卿、徐友泉辈踵事增华,并制为花罇、菊合、香盘、十锦杯子等物精美绝伦,四方皆争购之。此语之意即供春始创之后,在时大彬及其弟子的努力下,紫砂壶渐趋精美,装饰多样。因此紫砂装饰的日益丰富精美成为其为人所喜的重要外部原因。《阳羡砂壶图考》之序分析紫砂壶备受推崇的原因有三,其二、其三皆与装饰有关:名工代出,探古搜奇,或仿商周或摹汉魏,旁及花果,偶肖动物,咸匠心独运,韵致怡人,几案陈之,令人意远历代文人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镌以花卉或钤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书法不群,别饶韵格。这段文字所述几乎涵盖了传统紫砂装饰的各种手法:陶刻、钤章、雕塑(堆雕、镂雕、浮雕)、贴花、泥绘、彩绘、彩釉、镶嵌等等。再加上影响较小的印花、剔红、包漆描金、绞胎、包锡、铺砂、磨光等装饰手法,可以看到历代艺人在紫砂装饰上的孜孜以求。但总体概括起来,紫砂壶装饰风格可分为《阳羡砂壶图考》序言所说的两大类:一类即是注重外在象形装饰的花货风格,多使用雕塑、贴花等手法,甚或彩绘彩釉,富丽堂皇;另一类则注重文化内涵,多用书画陶刻,偶有泥绘,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凸显文人趣味。

前文多有论及清中前期的彩绘、彩釉、描金等装饰手法和清代中、后期兴起的包锡、镶玉、镶铜、磨光等装饰手法,故此文仅就花货类装饰和文人壶装饰展开,略述历代艺人在这两类作品装饰手法上的探索。

先说文人壶主要装饰手法:陶刻。它是极早的陶瓷装饰手法,始于上古。而紫砂陶最早的刻绘装饰则见于蔡司霈所着《霁园丛话》: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此段记载存疑,即便所记可信,此物是否为元末孙高士遗物亦难定论。但如果说,到了明代万历年前紫砂铭刻兴起则可确定。时大彬是第一位在紫砂铭刻上做出贡献的陶艺家。《阳羡茗壶系》说:镌壶款识,即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次则李仲芳,亦合书法。若李茂林,朱书号记而已。仲芳亦代时大彬刻款,手法自逊。其后的陈用卿则款仿钟太傅帖意,落墨拙,落刀工。稍后的陈辰是紫砂行业中的书法名手,也算是留名的第一位专职陶刻家吧,史载他工镌壶款,近人多假手焉,亦陶家之中书君也。即多代其他工匠刻款。《阳羡名陶录》则记载了另一陶刻高手项不损,说他的款识有晋唐遗韵,即使是时大彬、李仲芳也难比得上。晚明沈子澈制壶开始出现在壶底刻铭文,其所制菱花壶,底款为石根泉,蒙顶叶,漱齿鲜,涤尘热,极合茶意而有文采,是早期极得神韵的佳铭。

入清之后,徐次京、惠孟臣、葭轩、郑宁候书法都很好。清乾嘉时期着名书画、篆刻家张燕昌说,见过八分书雪庵珍赏徐氏次京壶款,笔法古雅。同时期的文人吴骞见到壶底刻有唐诗云入西津一片明句,旁边署孟臣制款的砂壶,字为行书,笔法似褚遂良。稍后的陈鸣远虽是花货大师,但其陶刻水平亦甚高,且首创了壶腹上镌刻铭文的装饰手法。其代表作之一的四足方壶上就有着名的陶刻铭文且饮且读,不过满腹,又有南瓜壶铭: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张燕昌在《阳羡陶说》中评价陈鸣远铭刻时说:余独赏其款字有晋唐风格,盖鸣远游踪所至多主名公巨族见一壶底有铭曰汲甘泉,瀹芳茗,孔颜之乐在瓢饮。上述史料可证实,至清前期,陶刻装饰已渐趋成熟,出现了一些擅长刻款的名家,但早期铭刻多限于名款,铭文刻绘装饰则多刻在砂壶底部,如《茗壶图录》里刊入萧山市隐壶,壶底亦刻有闭门即是深山句,篆书笔法;渔童樵青壶则刻有吟花咏月,品竹评茶句,都极具文人趣味。《茗壶图录》又有专章款识,概括了紫砂壶早期刻款的基本特点:款识或以诗句,或以古语,或以姓名,或以别号,或以堂、亭、斋、馆诸号。或印或否,书体不一,大抵用真、行、草,间有用篆、隶者。印文有朱白、肥瘦诸体。可以说,乾隆嘉庆年间,紫砂壶陶刻装饰上各类书体皆备,已颇显主人志趣。但此时的陶刻仍以款识为主,壶腹上的刻绘不多,装饰性不强,尚未成为一种独立而重要的装饰手法。到了嘉庆道光年间的陈曼生出现,才使紫砂陶刻装饰出现了质的飞跃,他在铭文、书法、篆刻间尽情发挥,使陶刻几乎成为文人壶的独特标志,也成就了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佳话,将陶刻装饰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茗壶图录》记录有一款极珍贵的曼生壶绣衣御史一粒珠,其铭文曰:中有智珠,使人不枯,列仙之儒。其后朱石梅、瞿子冶、梅调鼎等文人和众多陶艺名手合作,将国画之山水、花鸟、人物亦移植于壶体,更丰富了陶刻装饰的内容和手法,终于完全确定了紫砂文人壶这一流派。从陈曼生到梅调鼎的文人壶创作,另有专文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陶刻传至民国则有大师任淦庭,他是一位陶刻装饰艺术大家,能书会画,工笔写意兼备,作品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又不乏民国紫砂所特有的民间趣味。任淦庭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他在解放后培养了一大批陶刻好手,如徐秀棠、谭泉海、鲍志强等人。这批弟子及再传弟子是当今紫砂陶刻的主力。而现代紫砂陶刻,已不仅仅满足与对紫砂壶进行装饰的从属地位,大有脱离砂壶而成为一门独立艺术表现形式之趋势。值得一提的是陶刻题铭的装饰手法需与壶与茶都相契合方好,如曼生制铭多能切茶切壶,还能切合壶型,极独到。若滥用前人诗句为铭,又与茶、壶都不相契,只会令人生厌,不如不刻。

因紫砂茗壶本为百姓日用,他们多喜花货,故而花货制作技艺便成熟较早。花货所需堆雕、镂雕、浮雕、贴塑、印花等装饰手法相对于陶刻装饰来说也成熟较早。颇为神秘的紫砂壶首位大师供春所制树瘿壶其实就是仿生类花货。史载其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用手指在壶坯内外不断捏按,不就是所谓捏塑吗?这和羊角山宋代古窑址出土残器龙头形壶嘴一样,都使用了较为古老的捏塑法。因其法较为粗糙,故供春壶体上才隐约可见指螺文。可以说,捏塑是最早的紫砂装饰手法。最早的紫砂艺术专着,写成于晚明的《阳羡茗壶系》对早期花货名家多有记录。其中所载紫砂明四家中,即有董翰,号后溪,始造菱花式,已殚工巧的记录。董翰菱花壶已不可见,想必会用到雕塑法来展示菱花花瓣之美,或亦兼具筋囊之力道。徐友泉是时大彬的弟子,制壶风格却和老师不大同,时大彬质朴而徐友泉精美。徐氏极善创制壶型和调配泥色,使用多种装饰手法制作蕉叶、莲方、菱花、垂莲、大顶莲等壶,皆精细。晚明另有艺人欧正春,多规花卉果物,式度精妍。稍后的沈君用在壶式上继承欧正春一派,至尚像诸物,制为器用。不尚正方圆,而笋缝不苟丝发,可见其制作之精。晚明花货制作的集大成者是陈仲美,他本是景德镇陶工,后来至宜兴制作紫砂壶,重锼叠刻,细极鬼工,壶像花果,缀以草虫,或龙戏海涛,伸爪出目,至塑大士像,庄严慈悯,神采欲生,璎珞花蔓,不可思议。从此段记载可见其制壶时使用雕塑、镂雕、刻绘等技法已达于纯熟,可以想见的是陈仲美大概把景德镇的瓷器装饰手法移植到了紫砂壶上,为推动紫砂壶装饰手法的进步做出了极大贡献。花卉果物制作,主要靠捏塑、堆雕的手法,使壶体装饰更具立体感,富有生活气息。有的壶上所雕物件甚至可以活动,比如鱼化龙之龙头,荷花壶之莲子等,惟妙惟肖,趣味盎然。万历间宜兴文学家吴梅鼎所撰《阳羡茗壶赋》对这些明代大师的装饰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仲美之雕锼,巧穷毫发正春肉好,而工疑刻画求其美丽,争称君用离奇。花蕊婀娜,雕作海棠之盒(沈君用海棠香盒);翎毛璀璨,镂为鹦鹉之杯(陈仲美制鹦鹉杯);捧香奁而刻凤(沈君用香奁);翻茶洗以倾葵(徐友良葵花茶洗);瓶织回文之锦(陈六如仿古花樽);炉横古干之梅(沈君用梅花炉)。可以说,晚明时期以雕塑、镂雕、浮雕、贴花为主的紫砂装饰已基本成熟,为清代紫砂壶装饰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清初的许龙文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花货大家,工于花卉、象生,在日人奥玄宝所着《茗壶图录》中记录了他的多款茗壶,其中倾心佳侣一壶即采用了堆雕的装饰手法。又有项圣思,能制陶杯,大于常器。花叶、干实无一不妙,见者不能释手。把花货作品,也把紫砂雕塑类装饰手法推向极致的大师是康熙时期的陈鸣远。他综合雕塑、贴花、镂雕、浮雕等手法创造了海外竞求鸣远碟的神话。清代着名诗人、画家汪文柏的《陶器行赠鸣远》诗云:荆溪陶器古所无,问谁作者时与徐。泥沙入手经抟填,光色便与寻常殊。后来多众工,摹仿皆雷同。陈生一出发巧思,远与二子相争雄。对于陈鸣远的创造,是可以和时大彬、徐友泉争雄的。而大文人査慎行用诗句直接描述经陈鸣远雕塑的花货作品:梅根已老发孤芳,莲蕊中含滴水香,可以说陈鸣远的壶艺已臻化境。《清代紫砂壶时代风格的流变》一文已对陈鸣远的装饰艺术多有论及,此处不赘述。自陈鸣远的高峰而下,由于清中期文人壶和光素壶的兴起,花货所需雕塑类装饰手法并无创新,基本在陈氏的巨大阴影笼罩之下,偶有名手,如杨凤年等人亦无大的突破。只嘉、道间邵大亨所制鱼化龙壶声名远播,其后黄玉麟、朱可心、施福生等所制皆可观。

入民国,冯桂林、朱可心、裴石民等人亦擅花货,装饰老练,多有佳品。民国期间流行花货百果壶、百果水盂之类紫砂器具,但制作精美的不多。现代善制此类百果壶作品的花货大师则属蒋蓉。蒋大师的作品除了具有陈鸣远对自然物象的艺术提炼之美外,最显着的特征是色彩的运用更为丰富。可能是受传统观念形变色不变的影响,陈鸣远的壶形虽千变万化、神鬼莫测,但色彩的变化并不明显。他似乎更为重视物的质感而不是色泽。蒋蓉就不同了,她充分利用紫泥、绿泥、红泥的调配所产生的绚丽多彩的色调,着力表现物象的色彩之美,看上去她的壶更拥有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象。这种美在她的牡丹壶、荷花壶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可以说,蒋蓉的花货作品更具有了现代审美意识,她把雕塑手法在色彩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