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普洱茶中的“苦”

发布时间 : 2020-09-28
普洱茶的苦 中茶普洱茶 中益普洱茶

普洱茶的苦。

苦本来是茶的原性,古代称茶为“苦茶”,早已得到了印证。最早期的野生茶,茶汤苦的难以入口,经过我们祖先长期的驯化,有“野生型”茶树而到“过渡型”茶树,才变成为今天的“栽培型”茶树。虽然这是一连串植物生理学的演变过程,然而站在品茗的主场角度,我们比较关心的是由安逸入口的苦味,而逐渐苦味淡薄,直至常人能饮用并把它视为美味珍品。先苦后才能回甘,并带给普洱茶品茗者那种真道的启示。是以苦味能列入普洱茶品茗的范畴中,和其他茶味道并驾齐驱。

普洱茶之所以会苦,是因为其中含有“咖啡碱”。茶之所以能提神醒目,就是因为这些咖啡碱对人体神经系统引起兴奋作用的效果。真正健康的普洱品茗者,并非透过苦味去求得提神醒目,而是从略带苦意的茶汤,达成回甘喉韵功效,同时也籍此启示苦的真道。

对普洱茶苦味的处理,都是以冲泡方法来控制。同时也视各品茗者对苦味的接受能力情况,而泡出适当苦味程度的茶汤。

cy316.cOm扩展阅读

普洱茶茶气的深度探讨


古往今来饮茶品茗者千千万万,有几人真正体会到茶气美妙的境界?一来真懂得品尝茶气者不多,二来有茶气的好茶却得来不易。

云南属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类型,水热资源丰富。从第四纪地质年代,一千多万年以来,最后几次冰河时期,都未受到袭击。保有最原始的森林,部是树干粗大而高数十丈,树根深入地层,常绿阔叶乔木的大森林。这些森林吸取地层下丰盛的矿物和养分,通过新陈代谢,落叶归根,形成极为肥沃的红壤土的历史,距今已有五六万千年之久,形成世界上最占老土壤之一。红壤土最为适合植物的生长,加上气候的适中,云南有“植物王国”的美誉。云南普洱茶属大叶种茶,古老茶园都是乔木形态,茶叶厚大,儿茶素、矿物质等成分特高,相对的有机锗也较丰富,因此云南普洱茶实为补气的饮料之一。茶所以能提神,是因为越是新鲜而绿色的茶叶中,含有越多的咖啡喊刺激性成分。这些成分如在人体内刺激了脑神经,就形成精神兴奋,达到提神作用。新鲜青绿的普洱茶,和陈期短的青生普洱茶,所含的刺激性成分比其他茶种都来得多,饮后对提神功效特别强。茶气,对普洱茶品茗具有极重要地位,也是普洱茶最主要特色之一。云南大茶山所生产的乔木大叶种老茶树普洱茶,茶叶内所含成分浓酽而丰富,制造为成茶后,经过长期储藏陈化,茶中多糖类和有机锗产生一定的化学作用,于冲泡时即能溶于水。品饮陈年普洱茶茶汤后,有机锗进入品茗者体内,达到补气功效。古往今来饮茶品茗者千千万万,有几人真正体会到茶气美妙的境界?一来真懂得品尝茶气者不多,二来有茶气的好茶却得来不易。茶气对大多数品茗者来说,还是非常含糊的。如有人说“这道茶的气很强”,大致上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一是指茶香很强;二是指茶汤很浓;三是指茶叶所舍的成分很足,茶汤的口感很酽;四是指茶叶中成分很重,茶汤苦、涩味很强:五是,只有极少数品茗者,由于体认茶气的气感,而正确指出了茶气很强。普洱茶品茗,以温喝最为适宜,如太热喝,热气盖过了茶气,结果只是血液循环加速而发汗;如果茶汤凉后才喝,凉汤降低了体温,不易引起热感,无法臻至飘然欲仙境界!有经验的普洱茶品茗者,对茶气是特别敏感的,当茶汤饮进口中,就已经能分辩出茶气的强弱,气强者对口腔会形成一种“劲道”的感受。就比如一位中医将某种药材放到口中咬嚼,就能分辨出其药性是热性或寒性的。喝了茶气强的茶汤,很快就会打嗝,接着有一般热气在胸腹中竣荡、腾然毛孔也因之松弛开放,微汗或汗气徐徐得以舒发。再继续品饮,正如茶仙玉川子所描述的,一直喝到七碗茶时,茶气生清风,使人飘扬欲仙!

热点探讨:“普洱茶属于什么茶类?”


导语:“普洱茶属于什么茶类”,这个问题相信每一个了解过普洱茶的茶友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疑问,这个疑问也是普洱茶延续至今的一个争议,难有定论。在2008年普洱茶国标定义出台之前,“什么是普洱茶”都是一个充满了争议的问题,但国标定义出台后也并未给普洱茶一个具体的分类。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争议,才让普洱茶身上的这层面纱更加神秘,引得无数茶人努力想将其揭开。接下来,笔者便将自己的认识与了解同各位茶友分享。

一、从定义上区分

现行普洱茶国家标准GB/T2111-2008,该标准给普洱茶的定义是:(普洱茶)是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备独特的品质特征。根据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

根据该定义,普洱茶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生产地必须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11个州市,639个乡镇);2、原料必须为云南大叶种晒青茶;3、必须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以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4、具备独特的品质特征。

在很多国内权威书籍和茶叶辞典中,普洱茶是被列为黑茶一类的,如《制茶学》《中国茶经》等,但是从定义中我们便可以看出,单原料一点普洱茶与黑茶便大相径庭,黑茶的原料主要是小叶种茶粗老叶,而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的。其实从原料这一点来说,普洱茶已经可以区分于其他六大茶类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了。

二、从工艺区分

普洱茶的加工工艺要从两个部分来说。

1、大叶种晒青茶的加工工艺

大叶种晒青茶的工艺主要步骤为“鲜叶采摘-摊晾-杀青-揉捻-干燥”五步,对于具体做法在上一篇

细说普洱茶的“苦”


细说普洱茶的“苦”:苦与甜是一个对立,苦通常与哭、难受相连;甜通常与笑、舒服相连。小孩哭,大人会给块糖小孩吃,小孩转哭为笑。我们最初尝到苦,大概是小孩子时刚开始吃药,难受。之后,小孩看见药未吃就先哭。小孩虽还没有苦的概念,但看见药就害怕,所以先哭起来。长大渐渐辨别了药的苦,吃到其他东西有类似于药的苦,就有了苦的概念了。苦是令人难受的,但有些时候又必须要去面对的。为了鼓励人们勇敢地去面对“苦”,乐观地接受“苦”,就有了:苦口良药,先苦后甜,苦尽甘来。

人们大多注意苦过后的结果,很少去品味苦,和认真仔细去分辨苦。因为,人们总希望苦尽快过,好的快来。对苦不太愿意去留意,所以很多人以为所有的苦都是一样的。其实不然,苦是多种多样的,苦也有好和不好之分;也有舒服和难受之分。

举个例子:苦瓜,又称凉瓜。小孩子是不吃的,因为小孩吃到苦瓜有一种苦,就以为是吃药那种苦,于是他就不接受吃,害怕吃。大人爱吃苦瓜,因为他吃着吃着,觉得吃苦瓜,是苦凉的,甘凉的,吃了舒服。很多人照着吃,只不过没有反思其中的道理而已。人的味蕾除了可以尝出“味”来,还与大脑神经相通,遇到好的,它畅开接受,表现出舒服;遇到不好的,它收敛,抗拒,表现出难受。这就是苦瓜虽苦,但很多人爱吃的原故了。

茶之中的苦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分辨出苦的好和不好,舒服和难受,大概也就可以分辨出茶的优和劣了。

普洱茶苦的滋味解析


你是否是在茶叶放多的情况下,冲泡出来的茶水才是苦的呢?苦是六味中最富有个性的滋味,那怎么又舌来把苦的滋味解析出来呢?

1、舌心苦,久而不化,伴有药味,挥之不去,久尝有点恶心。基本上可以断定是农药残留过量。

2、舌根苦,苦后起粒,有毛糙感觉,顿时没有胃口,伴有头晕眼花,虚汗等症状,属于农药中毒。

3、舌边两侧苦,久而不化,开始生津不止,而后口水满嘴,伴有黏液的滑溜感觉,担心是老陈茶中的不干净物质所致。

4、相反的,舌尖苦,如果能变化,稍纵即逝转而寻找不着,就有可能会产生甘甜。这是老茶鬼的最爱。

5、舌面苦一般表现为初学者不适应茶的浓度,通常稀释就可以化解。但是满口舌面皆苦就要怀疑所饮非茶了,最起码说明你不会喜欢这个茶。

6、舌底苦是一个很奇特的感受,通常喝茶到了最后才会体会到,伴随而来的是,生津不止。很多人是因为这个感觉而“上瘾”的。

探讨介于生茶与熟茶之间的普洱茶品质


探讨介于生茶与熟茶之间的普洱茶品质这个问题,在云南茶行业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您能理解这个问题,那么对于普洱茶来说你都懂了。因为这是没有标准,但行业中无时不刻都会出现在你身边的茶品,然而很多人对此一无所知。

开始这个话题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普洱茶中的历史。在这里涉及到的是地域性范围和晒青毛茶这两个问题。

普洱茶国标出来之前,普洱茶制作地域是很广大的,除了原料的出产地云南一部分区域,还有外省(广东,浙江,四川等地域)也是在制作普洱茶的。另外,以前云南做出的茶并不都叫普洱茶(七子圆(元)茶、女儿茶、大黑茶等),名称繁多,名称上的不同对应的是工艺原料品种品质的差异。国标出来后,在现今统一为普洱茶。那么这个地域性现今被缩小到云南省内。然而现今市场都希望差异化的结果就是现在普洱茶又被市场定义出很多名称叫法,有带工艺叫法的,有带原料产地名称叫法的,有带年份叫法的,这是必然结果。

晒青毛茶,这放在现今来说,虽然普洱茶国标没有具体说明这个茶类(现在云南地方也没这个标准),但大家都默认这是普洱茶原料。但晒青毛茶是属于中国茶叶分类标准里绿茶类下的一个考虑工艺命名的茶叶类。讲真,说普洱茶原料是绿茶,这非常有理有据,那么是否也意味着晒青毛茶口感可以偏绿茶味?而现在大部分炒喝的名山名寨晒青毛茶,不就是晒青毛茶——绿茶么?以后谁还说云南没好的绿茶,冰岛、曼松、薄荷塘、老班章、困鹿山、昔归甩你一脸。在国标之前,云南有个茶叶标准对于晒青毛茶有个工艺——熟成。这个工艺是指晒青毛茶在储存一定时间之后变成普洱茶。也就是晒青毛茶这个散茶在熟成之后就是普洱茶(散茶)。另外则是晒青毛茶渥堆发酵之后变成普洱茶熟茶(散茶)。

如果你看到这里,那么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正题:介于生茶和熟茶之间的普洱茶品质探讨。看到上面的普洱茶历史,我想你应该很容易想到这些普洱茶是什么?以下讨论基于食品安全内。

老生茶

在普洱茶国标之内,散生茶是不存在的,所以忽略不算。所以老生茶也就只有普洱茶(生茶)这类。老生茶的形成是基于多方面因素,我在这列举几个大家参考:

1.商家销售不完的普洱茶,积压多年形成。

2.基于普洱茶长期保质期,故意储存形成。

3.通过研究相关陈年茶品,利用技术形成。

老生茶不同的形成方法,在最终市场中辗转存销之后,品质非常多样化,而是否符合每个人喝茶人的口味,我想不用多说,大家都心中有数。在前些年,一位老茶友发出过一个观点:所有茶类茶叶最终陈化之后滋味趋于一致。但这对于我们来说没啥意义,就像我们人最后都会死去一样。我们能否找到一款老生茶滋味口感的一些共通性,再在这些共通性上横向对比呢?答案是肯定的。

仓储状况:看茶饼、嗅茶饼、捏茶饼、闻湿茶、看茶汤、喝茶汤这些基本的操作就可以判断一款老生茶的仓储状况了。

生津回甘:普洱茶,生津回甘这项指标基本上能评判出一款茶的优秀与否。因为这项指标越优秀,喝茶人越喜欢,就这么简单。如果一款老生茶,老到这项指标都没了,我在想是否还有喝的必要。

香气体感:普洱茶的香气无非就是鼻子闻到的和口腔里感受到的,前者在普洱茶中重要层度不高,重点是口腔里感受到的。对于香气,不同人对于香气描述不同,实际感受很重要,不要尽听描述。体感这就更简单了,一款茶你喝得爽说明这款茶符合你。但有时这种爽的感觉不准确,多喝多尝试更能确定。

轻度发酵熟茶

说普洱茶熟茶大家都知道,但熟茶中的轻度发酵熟茶,也许大家有接触过,口感有点像生茶又像熟茶。别看现在熟茶发酵技术不断进步,但对于轻发酵熟茶的把握或者缺陷还不是很令人满意。

轻发酵熟茶最想达到的品质口感目的是:香气好,生津回甘好,苦涩去掉,茶汤粘稠度高等等。

渥堆发酵技术来说,香气的选择决定很难,只能从原料来预估或者调配添加香。具体还得看发酵出来的结果。

熟茶的发明,从口感上来说很大程度上就是去掉苦涩味的一个过程,但去掉苦涩的过程同时也把生津回甘去掉了。留下的则是茶叶中的甜味。所以正常熟茶中评论熟茶一般用甜度来描述,不用生津回甘。在制作熟茶区域,一般这个甜度用甜水(水甜)好差描述。轻发酵熟茶想有生津回甘,那么对应点苦涩去不掉就是一个问题。

茶汤粘稠度,一个是指眼睛看得见的茶汤淡稠,另一个是指口腔中感觉到的粘稠,口腔中的粘稠度重要程度高于眼见的。

目前已知的一些茶企,虽然早就研究这个工艺的茶品,但投放市场后效果不是很好。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虽然轻发酵熟茶有转化空间,但陈化后的茶品品质还不是很好。另外,熟茶的后期变化,前几年一般是净化工艺带来的杂感(水味、燥感等)。后几年则是香气、汤感的慢慢转变,而甜度这个是一开始就决定的,后期变动不大。

而说到熟茶甜度这个问题,芽和梗相对叶更甜些。而茶汤粘稠度方面,芽相比叶梗更优秀。从拼配熟茶来看,生熟配普洱茶也有一些茶企在尝试,但总的来说,还是会遇到轻度发酵熟茶的问题。这些年一些专研熟茶的茶企,对于轻度发酵熟茶这个工艺不闻不问,专心研究现喝口感优秀的茶品,这方面的进步很大,同时也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普洱茶的“苦、涩、浓”


普洱茶的苦、涩味绝不是“霸气”,很多人容易被普洱茶的“苦、”涩引入“歧途”。云南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气候,成就了普洱茶“一山一味”,“十山十味”。不同产区,形、色、香、质,无雷同的特点。不同的茶喝起来有不同的感受,并不是所有好茶都用“苦”、“涩”、“浓”来描述。现在一些大师引导人们把普洱茶的苦、涩、当成霸气的普洱茶,普洱茶中的苦、涩,几乎都想向老班章靠去或者联系上,实际中各个地方的茶有各自的味道和特点。

茶叶的味道很大部分取决于土壤和天气,“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就是这个道理了,就众多普洱茶的产地来说,云南的其他地方因气候和土壤不大适宜普洱茶的生长,种植出来的茶叶便苦得难以入口。当然了,这种苦也被某些人说成是浓厚,实有误导之嫌。

如何理解普洱的苦涩浓?

普洱茶的苦:有两种,一种是季节性的苦,春茶为上,最为香,甜或回甘。夏茶最次,入口便苦,有甚者接近于中药的苦,因为夏季雨水充足,虽助长了茶条索的宽大,亦造成苦底,相反,接受阳光日晒充足的植物,味偏甜,水果蔬菜同理。二是地域种植的苦,就是土壤和天气。

其实,除开品质或工艺的原因,带有“苦涩味”的往往是高嫩度、高级别的茶品。就普洱茶而言,凡茶品嫩度高、陈香显露、苦涩味低淡的,必是陈年老茶,是茶叶长期存放后,苦涩味物质大量降解、转化消失使滋味变得醇和的结果。

普洱茶的涩:任何普洱生茶都是有涩味的,这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味道,无法抹去。涩味的浓淡每个地区山头的茶叶都不一样,不能做好坏评定的依据。

不过,台地茶(近年人工大面积茶园种植,茶树年龄不长)涩味易久留口腔,难散去,大树乔木茶(一般来说树龄几十年以上,乔木类)虽有涩味,但易散开,瞬间转化为回甘。

普洱茶的甜与苦


普洱茶的甘甜与苦涩是茶带给我们的味道。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甘甜

甜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味道,普洱茶持久的回甘常常让众多茶友陶醉不已,茶中的那种淡然甜意是那么清雅。说到“甜”一定会想到“甘”,人们往往将“甘甜”紧密相连。但个人认为“甜”与“甘”是有区别的,不能等同。

甜是一种味觉,与苦味相对应,舌头上味蕾的分布图中对甜感知的味蕾主要是舌尖。而甘并不是味觉,甘更像是一种回味,且人对甘的感知为口腔的两颊、后段以及舌根、喉头与食道。

茶之回甘,是由苦涩造成对口腔的刺激而分泌的唾液与茶汤内含物质的综合作用产生的一种回味。

普洱茶的甜味物质主要有两大类:糖类、天然含氮化合物(氨基酸)。虽然普洱茶中的甜味物质的含量不是很高,也不是茶汤的主要呈味物质,但正是这类甜味物质的存在对普洱茶的苦涩味起到了一定的掩盖和调和的作用,对茶汤滋味以及初制过程中茶叶香气的形成有一定的帮助。

春茶和秋茶中茶叶甜味物质含量高,其滋味就甘醇少苦涩而优于夏茶。就茶树的同一个枝条而言,蔗糖、还原糖等甜味物质的含量老叶高于嫩叶,并随叶片的老化而逐渐增加。一般较粗老的三、四叶和老叶,甜味物质含量高于幼嫩的二、三叶。

苦涩

常说“不苦不涩不是茶”。苦和涩本来就是茶叶特有的味道,普洱茶之苦,主要

新学说:普洱茶断代与分期的探讨


2015年5月15日,我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友及业内人士交流和分享了“中期普洱茶”的价值,把中期普洱茶的时间断代认定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5年前。

在将交流情况整理公开后,我们的“中期普洱茶”价值概念引起了一些共鸣和讨论。其实从建立一个分类体系的角度看,仅仅只有中期茶是远远不够的,无异于切割了文化的历史与未来。为此,我们还应当回答“为什么称中期茶”?,“除了中期茶,还有什么”?

一、普洱茶的“大年份”分类的梳理

自古以来,理论问题都是专家教授说了算,理论框架都是学术精英或智库权威建立的。然而普洱茶却是个例外,有一个新词叫“意见领袖”,用在普洱茶上实在是贴切,因为普洱茶的很多理论最先都是由他们提出来的,从文化的角度看,民间先行一步也未必是坏事。

由于普洱茶有适宜于长期保存和越陈越香的特点,除了历史和文化,产品也比其他茶类多了一些故事,正因为如此,不同时期的普洱茶产品如何区分、如何称呼、如何定义?“意见领袖”众说纷纭。让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业内人士对普洱茶的“大年份”分类是如何表达的。

由于无法考据不同的划分方法最早是谁提出来的,我们姑且以“意见领袖”代之。“意见领袖”们对“大年份”的主流称呼可以概括为三个字:代、级、期,加上三个动词后,领袖们的意见可以概括为三派:

断代派

把普洱茶的“大年份”从“中生代普洱茶”这个概念扩展,划分为“中生代普洱茶”——“新生代普洱茶”——老茶。在断代派中,也有业界明星把中期茶称为“新生代普洱茶”。

品级派

这一派主要通过普洱茶的陈化年份和价格,把近百年普洱茶产品大致分为号级茶、印级茶和七子(饼)级茶。

分期派

以普洱茶成品成型时间分期,以“中期茶”为核心,中期茶前面的是老茶,中期茶后面的是新茶,更多的倾向于从普通茶友接触最多的10年左右的茶品中来划分。

用地质学方法来测定的冰期和冰期以前的时代,把地质时代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个时期。断代派借用地质时代的分类标准,突出了普洱茶历史的悠久,但特定名词不容易被消费者理解,而且在“中生代普洱茶”之前改换了另外一个分类概念。

品级派通过普洱茶的陈化年份和价格,生动的再现了百年普洱茶产品大观,突出了文物价值和价格导向,但用程度副词来表示时间的跨度,可能让圈外人容易把茶叶的等级和时间的等级混淆了。而且号级茶之前的历史未能描述;印级茶和七子级茶之间又可能相互重叠;七子级茶之后的茶品也很难准确表达。

分期派比较简单地从新茶、老茶的角度来分类,通俗易懂。但弱化普洱茶厚重的历史,而且忽视了对普洱茶友熟知且形象展现时代特色的号级(期)茶和印级(期)茶,不利于把普洱茶的差异化产品特色揭示出来。

排除对断代时间的争议,我们从纯称呼的角度将三种意见列表如下:

表中可以发现每种称呼都不够完整,这也正是行业没有对普洱茶产品的“大年份”分类体系进行系统研究的原因。

二、普洱茶的“大年份”分类依据探讨

稍微对普洱茶这个概念有一定研究的茶友都知道,由于在国家强制推行食品生产许可(QS)制度以前,普洱茶执行食品标签制度有比较大的差距,很多产品并不标注生产日期。如何从时间上判断一款普洱茶,既是一个不应绕开的话题,又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而且在行业内也引发了很多争议。有人从卖茶的角度认为,五至十年的普洱茶就算是一款老普洱茶了;有人从喝茶的角度上则认为,起码五十年以上的普洱茶才算是老茶。

要确立一个普洱茶分期体系,首先要有一个依据。如果单从日历时间上来界定一款普洱茶,那却是相当不客观、不准确的行为。举个例子,1999年12月出产的普洱茶和2000年1月出产的普洱茶,它俩在时间界定上来说被划归为两个年份,这是不科学的。因此,对普洱茶的分期,可以主要从三个标准来定义:一是相对的时间长度,二是特定的政治经济调整和转折阶段,三是行业政策和代表性事件。把这三个标准合在一起考虑才能相对更加客观地对“大年份”分类。

在分类名称的选用上,也应该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是尊重历史的原则,要通过分类和名称的选用看得清普洱茶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其次是兼顾业内和业外的原则,普洱茶首先是一种消费品,并且是一种带有后期陈化和收藏价值的消费品;再次是标准和名称的一致性原则,同时要满足可追溯和可延伸的拓展需求。从而实现客观分类和科学定义。

三、普洱茶的“大年份”断代建议

根据这样的标准和原则,我们可以给以普洱茶产品为核心的普洱茶历史作出这样一个以“时期”对“大年份”进行断代的框架体系:

1、远期普洱茶

史料稀少,信息模糊的普洱茶,清光绪年间以前的普洱茶。光绪年间(1875——1908年),“同庆号”等茶号在易武等地风生水起;永昌祥等迤西商号在下关的普洱茶加工从作坊走向规模化生产工厂。这期间的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原属车里宣慰司管辖孟乌与乌德“准让法管”,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滇南的蒙自、思茅、河口、易武、猛烈,滇西的腾越等先后开关,在法国等帝国主义高压之下,边关被迫打开。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潮影响下,普洱茶行业走进了一个被迫开放的时代。

2、号期普洱茶

即主要由私人茶号、商号生产普洱茶的时期。是指从清光绪年间到上世纪50年代初公私合营前后期间的私人茶庄制成的茶品。以临安帮、川帮、鹤庆帮、腾冲帮、喜洲帮为首的茶号及其分号遍布滇南、滇西各地加工和运销普洱茶,全面开拓了内销、边销和侨销普洱茶市场。普洱茶名重天下、全川人士盛赞下关沱茶是这一时期的盛况。随着50年代初公私合营的完成,又一个相对封闭和垄断的时期开始。

也有“意见领袖”提出,号级茶是指从上世纪初起至1938年创立的“中国云南茶业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止期间的茶品,这种分期有两个问题无法解决:清朝末期大量茶号的茶品被排除了;1938年创立的“中茶公司”及其下属的四大茶厂在1938年至新中国成立前,产量和私人茶号相比份额太少,不足以改变茶号的主体地位。同庆号、福元昌号、宋骋号、永昌祥、茂恒、复春和等精品普洱茶都在这一时期生产,没有理由不归入号期茶。

3、印期普洱茶

产品以“中茶”商标茶印为主的时期。1952年起,八个“中”字围绕一个茶字的“八中”商标开启了印期茶时代,下关茶厂生产的一款被产品说明及介绍文字环绕的“八中”茶印包纸包着的复兴沱茶成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无争议印期茶。尽管有“意见领袖”认为“中茶”商标在注册之前就已使用在先了,但无论是否真实,也不足以改变新中国之后大一统的“中茶印”时代来临。

这个时段内包括了业内比较流行的“印级茶”及“七子级茶”的两个分时段。因为“印级茶”及“七子级茶”的都是以中茶商标为主体依据,而且这一时期中茶体系的国有企业,除了少数的像“宝焰”商标等调整外,也没有重大的商标变更事项,因此,合在一起为中茶商标的印级时期,应该更为科学一些。

4、中期普洱茶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5年以前生产的成品普洱茶。我们从三组关键词出发来对普洱茶作为断代参考:第一组是“文革”、“人工后发酵”、“唛号”等,这代表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茶业环境;第二组是“经济建设”、“茶叶流通体制”、“中茶”牌等,这代表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茶叶流通体制改革,在这个改革之后,茶叶从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改变为集体和个体参与的经营体制,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茶”商标从可以不用到不可乱用;第三组是“公司制”、“国退民进”、“炒作”等,这代表了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所进行的公司制改革,2004年前后的国退民进现象以及即将开启的“普洱茶“热词时代。

由于粉碎“四人帮”和人工后发酵工艺都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期普洱茶本应从这个时候开始符合重大事件原则,但以“中茶”商标为标识的包装形象和茶叶统购统销的主体地位没有随着重大事件的发生而改变。之所以把上世纪80年代定义为中期普洱茶开始的时间,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刚好是茶叶流通体制改革,很多不同所有制的茶企都开始生产茶叶,而且从原料、加工工艺及营销方式都带来极大的调整。这种重大的调整也必然使茶叶的内质、外形、包装等都会有相应的调整。而把2005年定义为中期普洱茶的截止时间,是因为在这一时间左右,云南的国有和国有控股茶企基本上结束了运营,转为股份制私营企业延续运行。那么,从一个放开的时代到另一个更为开放的时代来作为中期普洱茶断代的时间标准,相对也更为合理和客观。

5、当期普洱茶

从2005年以后生产的普洱茶。这是一个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洗牌时代。借用一句流行语: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一切都无需解释!

当然,几十年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体制的调整、行业政策和代表性事件的变化,中期普洱茶和当期普洱茶的断代时间也必定会随之后移。就目前来看:以远期普洱茶(清光绪年间)、号期普洱茶(20世纪50年代初)、印期普洱茶(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期普洱茶(2004年前后)、当期普洱茶这样的断代作为普洱茶的分期可能是比较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

按照以上的普洱茶分期结果,我们发现了一个契合点,那就是上层建筑的开放或者封闭成为不同分期的转折点。远期普洱茶到号期普洱茶是从闭关到开关;号期普洱茶到印期普洱茶是从开放到垄断;印期普洱茶到中期普洱茶是从垄断到放开;中期普洱茶到当期普洱茶是从放开到更开放。

历史就是这样的轮回,普洱茶也只是历史长河之沧海一粟。

探讨|令人着迷的普洱茶烟味是如何产生的?


普洱茶的烟味由来:普洱茶的烟香来自于陈化过程中,茶叶的多种内含物质与空气接触发生转化后,所生成的独特香气,尤其是在干仓存储的环境中。一些茶友发现,好的普洱茶,不论生,熟,前提必须是优秀的茶质,陈化一段时间,生茶3-5年,熟茶15-20年,会产生烟香、而且这种烟香有别于柴火的烟味,是一种很自然的香气。同时会带着阶段性的出现和消失的特点。比如这一段时间茶品出现烟香,隔一段喝又消失了,这样的烟香才是干净纯净的,是真正能够溶于茶汤中,闻起来会令人产生一种愉悦感的。

随着时间的转化,普洱茶中的烟味有可能会变成一种独特的口感,或有跳跃感,或有层次感,或像是有生命一样,这也是普洱茶好玩有趣的地方。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存下来的茶叶会变成什么样子,什么香型。或许到时会有不一样惊喜出现。

以下是其他茶友的评价:

@伦语_茶:好像秋茶带烟香多点,一般都在布朗地区么,有多少认为烟味就是白菜孔雀的特点,白菜就是班章的标准,多少人把烟味叫成班章味,白菜味,作为一个喝了十多年普洱的人,以前都不喜欢有烟味的茶,不过后来转化出来有烟味的茶较甜。

@钱其:烟香并非什么神奇的东西,临沧茶区有很多地方的茶都有这个味,这跟工艺没关系,是地域和茶树品种的特点。

@大雨不愁:烟味个人觉得不宜多提,烟味大部分是因为制程的原因造成的瑕疵,新人很难去区分。

@今年春天不下雨:跟岩茶的烘培火烟味不同,普洱茶的烟味成因很多,后期口感滋味变化也很大,奇妙。

@浮云般的休闲:淡淡的飘忽不定的烟味有时挺令人着迷,太浓了反而不舒服。这是不是跟醒茶时间的长短有关呢?

@林树夏的茶:也分,烟味的品类。有的烟味太重。新茶有烟味的。中期茶有烟味的。

@飞啊飞:我觉得楼主说的烟味应该叫烟香或者烟韵,是茶叶转化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一种类似于香烟气味的多层次香气,令人愉悦陶醉。下关甲沱的烟味与原料和工艺有关,并不是甲沱自身转化后出现的香气。

@亚力苏:工艺加入的烟味只会越来越淡,老树茶的烟香是由弱转强,就好似老人家自身带的老人味,小孩只带有奶酥味。

普洱茶的“苦、涩、浓”味道


普洱茶的“苦”:苦有两种,一种是季节性的苦。春茶为上,最为香甜或会回甘。夏茶最次,入口便苦,甚至会有接近于中药的苦,因为夏季雨水充足,虽助长了茶条索的宽大,亦造成苦底,相反,接受日晒充足的植物,味偏甜,水果蔬菜同理。

二是地域种植的苦。茶叶的味道很大部分取决于土壤和天气,“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就是这个道理了,就众多普洱茶的产地来说,临沧、思茅(今普洱市)、文山州很多地方因气候和土壤不大适宜普洱茶的生长,种植出来的茶叶便苦得难以入口。当然了,这种苦也被某些人说成是浓,实有误导之嫌。

普洱茶的“涩”:其实任何普洱生茶都是有涩味的,这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味道,无法抹去。涩味的浓淡每个地区山头的茶叶都不一样,不能作为好坏评定的依据。不过,台地茶(近年来人工大面积的茶种植,茶树年龄不长的茶)涩味易久留口腔,难以散去,大树乔木茶(一般来说树龄几十年以上,乔木类)虽有涩味,但易散开,瞬间转化为回甘。

普洱茶的“浓”:茶味的浓是指茶一入口,便飞快占领口腔各个部位,使之全部充满此种茶的味道,再马上去喝其他的茶便索然无味了,如近些年被很多茶友所追捧的“老班章茶”,也有人把茶味浓叫霸气。

普洱茶口味方向探讨:做加法还是减法?


前置条件:

1、在未来可以陈化的前提下;

2、只注重口感和体感(舒服、不舒服),不讨论“气”那些比较玄的问题。

3、正常的普洱茶新茶口味:苦、涩、(野生茶)酸、生津回甘、鲜(口腔香味)

正题:

在目前的普洱茶界里,随着普洱茶口感品质的固化,在大家都使用类似的工艺之后,做出来的茶品不同点仅在原料上面。由此,一些厂商为打破这个固化情况。在正常的普洱茶新茶制作商做要么做了加法,要么做了减法。

加法:

1、拼入花草等其他植物,类似的茶品有玫瑰普洱、糯米香普洱茶、菊花普洱、辣木籽普洱、陈皮普洱、甘草普洱等等。这类茶品严格划分已经不属于普洱茶,属于再加工茶或者是代用茶。

2、冲泡好普洱之后再加上白糖、醋、柠檬等等其他东西。使得滋味更独特。

减法:

1、利用加工技术使普洱茶新茶原本的某些滋味减少甚至无。比如苦味、涩味、酸味。但相应的耐泡度以及以后的存放会受到影响。由于技术的不同,生熟茶的制作又出现几个情况,一是新生茶滋味做成老生茶(做旧),二是新熟茶滋味做成新生茶(做新)。

2、绿茶、红茶化,也就是口感接近这两种茶,这两种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点就是香和甜,只不过一个汤色不同而已。

近两年来,不管是加法还是减法方向,都有一些厂商不断的出新茶品,未来的普洱茶还是普洱茶吗?

你更喜欢哪种口味的普洱茶呢?

【苦后甘为茶】普洱茶的苦味


茶汤中的苦涩味主要是茶叶中所含的多酚类、咖啡碱引起的花青素。茶叶的苦味是由茶类、茶树品种、季节、制作工艺等综合决定的。

如大叶种较小叶种茶树含多酚类高,夏茶较春茶花青素含量高,在制作工艺中多酚类、花青素转化较多的,其苦涩味较低或没有,而转化不足时就产生苦涩味。

不苦不涩不是茶。全世界的茶种苦涩味都一定会存在,多与寡,明显不明显的比例关系,从来说到茶中苦涩都是相伴相生的。

茶叶带有“苦涩味”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一是茶叶自身的苦味物质、涩味物质作用的结果,

二是制程工艺出现的苦涩,

三是病虫危害导致的苦涩。

一、茶叶自身的苦味物质、涩味物质

出现于茶叶本身的苦涩物质有多酚类、脂型儿茶素、儿茶素、咖啡碱、茶皂素、花青素、没食子儿茶素等成分,其中生物碱所含的咖啡碱在高温冲泡茶汤时会溶解于水中,约有百分之85。云南省大叶种因其内含物比起其它茶类丰富,所以云南省的大叶晒青茶的相对苦涩味比较重!茶叶自身的苦涩对普洱茶来讲陈上几年苦涩就可以慢慢转化为甘甜。

这种正常的茶叶自身的浓烈苦味物质、涩味物质的茶,往往都是好茶,这是因为茶叶苦涩味的浓淡,由它所含有的苦涩味物质的多少所决定。茶叶的苦味物质,主要有: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花青素类、茶叶皂苷、苦味氨基酸及部分黄烷醇类。

茶汤的苦味常常与涩味相伴而生,在茶汤的滋味结构上占主导地位。茶汤中的生物碱与大量儿茶素类物质形成氢键缔合物,在儿茶素类和咖啡碱相对含量都较高的茶叶中,茶汤浓醇鲜爽,是优质茶叶的表现。就茶树的一个枝条来说,决定茶叶品质的苦味物质,往往是嫩叶含量比老叶高,尤其是芽以下的第一、二叶的茶多酚、咖啡碱等含量最高,依次减少。

茶叶的涩味物质,主要有茶多酚类、醛、铁等物质,其中儿茶素类尤为重要。脂型儿茶素苦涩味较强,它在芽叶里的含量远远高于粗老叶片。正常情况下,采制幼嫩一芽一、二叶的茶品,其苦涩味比采制一芽三、四叶的厚重得多。所以,带有“苦涩味”的普洱茶往往是高嫩度、高级别的茶品。这亦是中低档茶滋味比较淡薄的原因。

这种苦涩浓烈的茶叶长期存放后,苦涩味物质大量降解、转化消失使茶汤滋味变得醇和甘甜厚重。

二、制程工艺产生苦涩

茶从鲜叶开始萎凋或者室内静置、日光萎凋和杀青控制揉捻等动作都能产生不良的苦涩味,出现制程上产生的苦涩存放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对缓减一点,但是很难完全转化没有苦涩。然而制程上的苦涩目前来说还没有很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还得靠制茶师经验根据茶叶的老、嫩、壮、粗、细、薄、厚等,还有日光的强弱、温度的高底等等因素来适当的处理!

无论是产地、制程上出现的苦涩都是必然的,所以在选购自己喜欢的普洱茶茶品时主要感觉一下苦在口腔里是否能化,苦能化甜,涩要化甘,层次要多变,如此就是正常的苦涩。反之苦涩停留在口腔,收敛强,锁定不化,没甜没甘那苦涩味就有问题!

三、病虫危害导致的苦涩

采摘病虫危害严重的原料制成的茶叶,苦涩味往往比正常芽叶重,甚至出现“恶苦”、“腥臭”。

云南茶区,茶树嫩叶常发病害主要有茶饼病、茶白星病等,患有茶饼病的芽叶制成的产品,味苦易碎;患有茶白星病的芽叶制成的产品,味苦、腥臭,饮用后肠胃有不舒适感。许多吸汁害虫危害茶树后,也会增加茶品的苦涩味,在云南主要有小绿叶蝉、茶黄蓟马、茶蚜虫、黑刺粉虱、茶叶跗线螨、茶网蝽等。

受病虫危害的茶叶,可以通过叶底(茶渣)观察发现,叶底病斑虫叶多而滋味“恶苦”者,都是不好的茶叶,藏之无益。

无论是产地、制程上出现的苦涩都是必然的,所以在选购自己喜欢的普洱茶茶品时主要感觉一下苦在口腔里是否能化,苦能化甘,涩要生津,层次要多变,如此就是正常的苦涩。反之苦涩停留在口腔,收敛强,锁定不化,没甜没甘那苦涩味就有问题!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探讨普洱茶中的“苦”》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探讨普洱茶中的“苦”》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普洱茶的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