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种群出现的时间竟然比人类还早?

发布时间 : 2020-09-29
六堡茶树种 龙井茶树种植 六堡茶是什么茶树种

【www.cy316.com - 六堡茶树种】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树种群出现的时间竟然比人类还早?”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的地方。那里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最为集中,而这些茶树又表现有最原始的特性,其中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属于茶树的原产地中心地带。

茶树种群准确的起源时间是难以确定,据植物学家的估计,茶树种群的出现时间比人类早了数千万年以上。专家在对茶树的形态、结构以及生长环境做了一系列的分析之后,认为原始型茶树具有乔木树形、树姿直立、叶大富革质等一些特征。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茶树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它的生理和物质代谢等方面也在发生着改变。再经过历史的繁衍过程,最终茶树找到了适合自身生长的朝向气候和土壤,同时茶树内部的结构和代谢类型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不同茶树的生态型就此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形成的大叶种乔木型,亚热带地区则有小乔木和灌木型的茶树。

西晋《神异记》中有记载余姚人虞洪至瀑布山采集大叶种茶的事情,这可能是我国最早有关茶树种的记载了。而在陆羽《茶经》中,第一次提到了茶有灌木和乔木不同品种,并指出长于“阴山坡谷”的茶树,因有违茶树生长特性,品种不好。宋朝宋子安写的《东溪试茶录》中更有关于人们对野生变异茶树品种的发现和利用的详细介绍。

茶文化精选阅读

茶宴的出现


有酒宴,亦有茶宴。茶宴随着茶的普遍饮用而出现,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茶宴最早的记载见于《世说新语轻诋篇》:褚太傅初渡江,尝入东,至金昌亭。吴中豪右燕集亭中,褚公虽素有重名于时,造次不相识,别敕左右多与茗汁,少箸粽。茶宴形式多样,有以茶代酒,花间竹下赏花清饮的(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有庆贺新茶初采,品比贡茶,在两州边境举办的品茶歌舞宴(白居易《夜间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有禅林参禅讲经招待宾客的大型茶宴(径山茶宴、喇嘛寺茶会);有皇帝与重臣共品贡茶的茶宴等茶宴食品与酒宴亦有区别,主要是较清淡的面食与果品,统称茶食。前引《世说新语》中所提到的粽即是糯米做的一种茶食,也是《大金国志》中所提到的茶食蜜糕。关于茶食的最好记述见日本的《禅林小歌》,书中在介绍源自中国的唐式茶会时写道:端上水晶包子(葛粉做)、驴肠羹(似驴肠)、水精红羹、鳖羹(状似)、猪羹(形似猪肝)、甫美羹、寸金羹(因金色寸方得名)、白鱼羹(白色、似白鱼)、骨头羹、都芦羹等羹汤类;乳饼、茶麻饼、馒头、卷饼、温饼等饼类及馄饨、螺结、柳叶面、相皮面、经带面、打面、素面、韭叶面、冷面等。客人们更相诬之(互劝意)。随后用高缘果盒盛装龙眼、荔枝、榛子、苹果、胡桃、榧子、松子、枣杏、栗柿、温州桔、薯等。由于是禅林,上列食品均为素食。在一般人的茶食中,也有荤菜,如陆游独好鸭脚,在《听雪为客置茶果》中写道:不饤栗和梨,犹能烹鸭脚。

茶宴初出现时,是士大夫们标榜俭朴,作为酒宴的替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演变得铺张、奢华。从茶宴的记录上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甚少系缚,自由、快乐,茶宴上有一种蓬勃向上之气。自从陆羽提倡茶是修身养性之物,精行检德之人所为后,茶走入淡泊宁静之路,茶宴在中原大地开始走下坡路。对茶宴极为推崇的白居易在其后来所作的《夜泛阳坞入明月湾即事寄崔湖州》之后注:尝羡吴兴每春茶山之游,泊入太湖,羡意减矣。可见,此时茶宴已失去了往日的昌盛。到了明代,文人们更认为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尽矣;饮茶最忌荤肴杂陈;饮茶以客少为贵五六(人)日泛,七八(人)日施。这种把茶宴看作施茶,以及冲泡茶的出现,使茶宴渐渐消失了。

茶宴的出现,刺激了茶食的发展。茶宴消失后,茶食则传入民间。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成都等地的茶馆里,茶食不但品种多而精美,且各地自有特色。除茶馆外,茶食在民间习俗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在云南昭通地区的绥江,请客人吃点心,他们称之为摆茶。结婚时男方要给女方送去一些(一般是十几抬)自制的点心,称之为茶礼。无论是摆茶的点心还是茶礼的点心,都称之为茶食,其中有一种当地人称之为果果,其制作以优质糯米为主要原料,配上黄豆、花生、芋头等,放阴凉干燥处阴干,再用油砂炒酥,再给它穿上蜂蜜、砂糖、猪油、芝麻等的外衣。除果果外,茶食中还有苕丝、玉兰丝、油酥米花糖、瓜片、片糖、甜酒耙等。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写到:礼失求诸野,今求之夷矣。他所说的夷即指当时的南中,今天的云南。可见云南在明代保存了很多中原已失的茶俗。今天的绥江茶食可能就是真正的古风,从中可以看到云南化的中原茶食风俗。

茶马古道--人类行走文化的奇迹


茶马古道这一概念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现任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中心主任木霁弘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保亚等6人,于1990年经过3个多月的实地考察,撰写了《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此书认为云南是世界茶的原产地,从云南开始的茶叶传播和贸易路线,首先在巴蜀一带得到明确记录,然后一直向北、向东、再向西、向南而形成了当今世界的茶叶布局。它贯穿了整个横断山脉,跨越中国西部多省区,连接着30多个民族、8000多万人口,向北连丝绸之路,向南连瓷器之路,波及到世界更远的民族和区域。作者提出中国向世界输送茶、瓷、丝这三大物质文明时,形成了南方茶马古道、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

茶马古道是探险旅游者的乐园。为什么在中国西部到现在还会有茶马古道存在?为什么至今还有人靠古老的人背马驮来维持日常运输?原因有两个:一是特殊的自然地貌,二是众多的民族分布。

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以上的高峰共14座,其中有9座都在中国西部拉萨。而世界上海拔超过5000米的高峰,仅在中国西部的就有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大雪山、岷山等。从西北部青藏高原连接到西南部的云贵高原,海拔虽然降下了2000多米,但依旧是山脉连片,有哀牢山、苗岭、乌蒙山、大娄山、武陵山等。另一端,还连接着黄土高原秦岭等。青藏高原几乎是中国主要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

但是,没有人,就不能有道路的出现。在这些高山大河之间分布着众多的民族,有着各自的物质需要,他们之间的长期物质交换,才使茶马古道会成为可能。在这条道路行走,既是视觉大餐,又能体验到不同的民族风情。

行走茶马古道,从云南开始,可以体验生长上千年的雨林古茶园,感受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流传几百年的制茶工艺。茶马古道上的虎跳峡,落差高达3000多米,而梅里雪山和白玛雪山之间的澜沧江,即使是在今天,通过时都必须借助于溜索。

美丽的雪山、纯净的树林和咆哮的江河塑造了我们对生命的最初信念,可是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人类前进的步伐,而正是茶的远征,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贸易线路。贸易带来的城镇和集市的兴起,现在沙溪镇、鲁史古镇、丽江古城、独克宗古城、哈拉库图城、昌都、西昌等,都是茶马贸易创造的高原明珠。

行走茶马古道,还能体验到多民族的融合与和谐,它见证着中国乃至亚洲各民族间千百年来因茶而缔结的血肉情感。文成公主进藏带动藏区广泛饮茶,宋代在西北大兴茶马互市,明清两代以茶治番,从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找到茶叶于民族、经济、政治、民生的伟大价值。藏族民众说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藏族史诗《格萨尔》说汉地的货物运到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这是藏族人民对茶以及茶马古道最深刻的理解。

茶马古道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它为人类寻找永恒的家园提供了许多实证。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小中甸村来说,村民平常都恪守藏族习俗,通用藏语交际,但现今老一辈的人还能说纳西语,而中甸县、德钦县等地的许多藏语词汇就来自西南官话。在某种层面上,正是茶马古道的开拓性,才使得那些世居在被高山大川所阻隔的区域的民族有了对外交流的机会。始于南诏国时期的罐罐茶,现在不仅流行于云南广大区域,还在四川、甘肃、湖南、陕西等大部分地区通行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称奇的事情。

当下,由于茶马古道区域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极为脆弱,加之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各类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好在国家层面上在2010年6月启动了茶马古道的保护计划,2011年3月茶马古道顺利通过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评审工作,包括易武古茶园、鲁史古镇在内的200多个地方都整体纳入茶马古道保护计划,这将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无疑为下一步茶马古道申请世界遗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茶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茶业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中国茶叶、茶树、饮茶风俗及制茶技术,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传向全世界的。最早传入日本、朝鲜,其后由南方海路传至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16世纪至欧洲各国并进而传到美洲大陆,又由北方传入波斯、俄国。

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说:“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

茶以人兴,人伴茶名。现在五大洲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全世界50多亿人口中大多数人喜欢饮茶,茶和茶文化覆盖了全球。

美国被称为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人喝茶,令人称奇。在美国市场上,中国的乌龙茶、绿茶等有上百种,但多是罐装的冷饮茶。这也就凸现出了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青睐于喝速溶茶,夏季来一杯冰凉的冷饮茶,顿觉心中清凉,很是舒服。

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饮、以凉为主,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味、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

茶馆在我国的出现、发展


茶馆即是专门饮茶的去处,其叫法也是五花八门:茶馆、茶楼、茶社、茶坊、茶室、茶肆、茶棚、茶圆、茶寮、茗坊等等。很多茶馆还带有其他的功能,例如打牌、听戏、零食等。只饮茶的是清茶馆,备有棋类的可叫做手谈馆,还有猜谜语的笔谈馆。在北京,兼卖茶与酒饭的又叫二荤铺。

茶坊茶馆早在两晋时我国就已出现。张载《登成都楼》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之句,据此可以判断成都大抵在汉代至迟在西晋时,就已经有茶店。

唐朝时茶馆开始流行,到宋朝时已十分繁荣,《东京梦华录》描述北宋汴京城(今河南开封)的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成书于南宋(公元1274年)的《梦粱录》也记载了当时杭州处处有茶坊、酒肆。

茶坊在宋代以前早已成为中国人饮茶品茶的娱乐社交场所,正如有些古书所说: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阙,在茶馆中,除一般的茶馆之外,还出现了上述晨开晓歇和专供夜游的特殊茶馆,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清朝是茶馆最兴盛的时代。清朝统治者统治很严,茶馆是市民们重要的市井活动场所。

“茶”字是何时出现的


据陆羽《茶经》注释可知:茶字出自唐玄宗时的《开元文字音义》,但茶字的形、音、义的确立,应在中唐以后。唐代陆羽《茶经》的撰写影响极大,此后茶开始成为通用的名称。

茶字是何时出现的?最早的茶馆始于何时我国的茶馆,由来已久。在《广陵耆老传》中谈到一个故事;晋元帝时(317,322年),有一老妪每日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这与现今的茶摊十分相似。南北朝时,又出现供喝茶住宿的茶寮,可以说它产现今的茶馆的雏形。

关于茶馆的最早文字记述,则是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说的是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从山东、河北等地至京都长安,很多城镇开有店铺,煎茶出售,不管是出家的僧道,还是一般百姓,只要投上写银钱,就可以从店铺中买茶饮,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些店铺里卖的茶水,其茶叶是从江淮一带运来的。运茶的舟车,前后络绎不绝,茶肆里的茶叶堆积如小山。此外《太平广记》卷431《韦浦》条记韦浦俄而憩于茶肆。引日唐书王涯传》记载王涯仓皇出走,至永里茶肆,为禁兵所擒。这些资料中所谈的茶肆业,就是在城市、乡镇正式形成的商业性的饮茶场所。

唐代是茶文化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茶馆得以真正确立。唐以前,上溯至西晋,只是茶馆的初始及形成期,那时出现的是茶摊。

茶馆在我国的出现及发展


茶馆即是专门饮茶的去处,其叫法也是五花八门:茶馆、茶楼、茶社、茶坊、茶室、茶肆、茶棚、茶圆、茶寮、茗坊等等。很多茶馆还带有其他的功能,例如打牌、听戏、零食等。只饮茶的是清茶馆,备有棋类的可叫做手谈馆,还有猜谜语的笔谈馆。在北京,兼卖茶与酒饭的又叫二荤铺。

茶坊茶馆早在两晋时我国就已出现。张载《登成都楼》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之句,据此可以判断成都大抵在汉代至迟在西晋时,就已经有茶店。

唐朝时茶馆开始流行,到宋朝时已十分繁荣,《东京梦华录》描述北宋汴京城(今河南开封)的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成书于南宋(公元1274年)的《梦粱录》也记载了当时杭州处处有茶坊、酒肆。

茶坊在宋代以前早已成为中国人饮茶品茶的娱乐社交场所,正如有些古书所说: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阙,在茶馆中,除一般的茶馆之外,还出现了上述晨开晓歇和专供夜游的特殊茶馆,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清朝是茶馆最兴盛的时代。清朝统治者统治很严,茶馆是市民们重要的市井活动场所。

茶包的产生竟然这么有趣


现在我们喝茶都喜欢用茶包来泡茶,既方便又快捷,没有传统的泡茶那么费时间,很多年轻人都喜欢这种泡茶方式。但是你知道吗,茶包的产生居然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

茶包最早是由纽约的茶商托马斯?沙利文发明的,早在20世纪初的时候,托马斯已经采用体验营销的方式挖掘潜在顾客,但寄送茶叶的成本实在太大了,于是他想到了一个机智的方法,就是把少量松散的茶叶装在丝质的袋子里,然后再寄给顾客,这样就可以减少茶叶的成本了。

托马斯-沙利文

托马斯的本意是希望顾客把茶叶倒出来冲泡,但是顾客并不知道,于是一股脑地就把丝袋和茶叶一起扔进水里冲泡。慢慢地,大家就发现,这样包装过的茶叶冲泡起来更方便,于是便逐渐形成了用小袋包茶的习惯。

后来有人向托马斯反映,丝质的包装太过细密,于是便换成了棉质的包装,并正式进行商业销售。更机智的是,托马斯还为此申请了茶包的专利,而且在美国餐饮业中得到广泛利用。

最初的茶包是简单的方块单囊造型,由于形式简单,大多数商家都还仍然保持着这种形式。

方块单囊造型的茶包

后来随着花果茶的流行,以前的茶包空间太小,不足以容纳花瓣和果粒,于是市面上开始出现钻石茶包。钻石茶包的空间很大,有利于香味的散发,透明度高的尼龙包装可以清晰地看到里面茶叶的形态变化。

钻石茶包

除了比较经典的茶包造型外,近几年越来越多“设计狮”在打茶包的主意,并且设计出许多让人脑洞大开的茶包造型。

潜水艇茶包

看到这么漂亮的茶包,你是不是也忍不住想要泡上一杯茶了呢?心动不如行动,茶友们,赶紧泡起来吧!

一把茶叶改变了整个人类的历史


现在内蒙古草原上游牧人家的饮食大体是这样的:早餐一顿羊肉,另外两餐只喝奶茶。这奶茶就是一锅羊奶里撒上把茶叶,效果是弥补食物中维生素的不足。就连游牧民族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一把茶叶当初改变了整个人类的历史。

从中古社会开始,中原汉族的食物就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由于人口膨胀而导致物质匮乏,这情况几千年来几乎没得改变。长期的植食性也影响了汉族的民族性格,比较偏向柔弱灵活。孟子就说: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也就是五十岁以前只能穿麻袋,运气好活过了七十才有吃肉的资格。其他时候,牛是畜力来源不能杀害,要发展井田而无处饲羊,豕鸡体小肉少,也只够敬奉祖先。所以又说:老而不死是为贼,吃了几年肉以后就该知趣地死去,据说秦始皇就曾下令屠杀国内年过六旬的老人,因为刚刚统一,太多的食肉者对副食保障部门是一种压力。

而北方游牧民族则不同。所谓十五英寸降雨线以北,气候导致不能发展农业,当地的游牧民族也不具备汉族强大的繁殖能力,故得以畜牧为生,食物以肉食为主。人类毕竟不是虎豹,太多食肉而不补以维生素难免会上火,长期缺少维生素C甚至有坏血病的危险,缺少植物性食物就无法做长期征战,食肉过多也造成性格粗暴,政策欠缺柔软。宋以前的北方游牧民族,不论匈奴突厥,人数都没超过百万,即便后来横扫欧亚的蒙古族人口也不过二百来万,大概膳食不平衡是制约人口增加的一大因素。宋以前,北狄对汉族从没在战略上取得过实质性的优势,或者在秋后抢夺一些冬储菜便狼狈而去,最强大的也只能占据黄河以北,甚至还要修筑长城,抵御其他游牧民族来抢夺中原的蔬菜基地。直到晋朝,汉族大量迁居江南,茶叶于是得以开发,辗转传入北狄,奶茶即作,厥有五胡乱华。

及至宋代,点茶法在江南已颇为流行,茶成为汉族惯用饮料也大体于是。而北狄亦知饮茶,过去因食肉过多产生的牙龈出血现象大为减少。且茶叶比之水果蔬菜更易保存携带,适合游牧生活,故频繁发兵南下,兵锋直指江南茶园,即便不克,每次与宋朝签定休战条约,也都有要求流通茶叶一项。与之相关,辽金历代又都禁止南下贩马,表面是欲削弱南人骑兵,其实更主要的,一旦马匹成为主要畜力,牛便可以用来提供肉食,一个大量食肉的民族战力也会增强。北方食肉民族本就有健壮强悍的特性,又得茶叶平衡膳食,提供宝贵的维生素,终在十三世纪南下,彻底占据了茶叶的主产区。但是显然,游牧民族颇不适应南方饮食习惯,太多的植物纤维摧毁了他们的体质,于是又有朱明兴起,是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自南向北的征服,可以看作健康的素食种群对缺乏营养的肉食种群的胜利。

大概十四世纪开始,茶叶渐渐传入欧洲。欧洲也尽是以肉食为主的民族,同样得茶叶帮助开始文艺复兴。英国人养成喝下午茶的习惯,故有无敌舰队纵横七海;法国人只嗜咖啡,里面缺少维生素却富含卵鳞脂,所以在海上无所作为,却于绘画艺术取得了成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