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大茶都打造“台茶一条街”

发布时间 : 2020-09-30
石阡台茶历史 飞台普洱茶 茶台什么木质的好

【www.cy316.com - 石阡台茶历史】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海峡大茶都打造“台茶一条街””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处“中国茶叶之乡”福建福安市的中国海峡大茶都,现已初具规模,吸引一百八十多户全国各地茶商入驻,主要经营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等,年销售额超过八亿元人民币。

福建宁德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三日向记者介绍说,中国海峡大茶都内将建成台湾茶叶一条街,使其成为两岸茶产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据规划,中国海峡大茶都总投资三点五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二十五万平方米,拥有近一千个商铺,是集茶叶贸易、网络运营、茶文化推广、茶叶检测、观光旅游、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国内乃至东南亚最大规模的茶产业城。目前,大茶都已建成八万多平方米建筑,包括三百二十多个商铺、三千平方米茶文化入口广场,二万平方米茶文化中央景观广场、三千多平方米的茶博馆和现代化茶叶交易大厅等。

随着入驻的两岸茶商越来越多,作为福建省大型茶叶专业市场的中国海峡大茶都专门设立台茶一条街,通过提供各种经营便利及优惠措施,为台湾茶企茶商在闽东地区的发展营造广阔的台茶产业发展基地。

台湾茶商、茶企对中国海峡大茶都表示出了浓厚兴趣。台湾茶商林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台湾茶在大陆茶市场可以更好地开辟市场、扩宽渠道、增进销售,中国海峡大茶都是一块不可或缺的战略要地,有意入驻。

林先生说,闽东地区是全国产茶大省——福建的茶叶主产区,其一年茶叶产量相当于台湾一年茶产量。借助大茶都的平台,可加快闽台茶产业资源互补的步伐,提升海峡两岸茶产业发展水平。随着两岸经贸交流合作越来越紧密,大茶都为海峡两岸的茶贸易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据中国海峡大茶都有关负责人称,大茶都已规划出优质店铺预留给台湾茶商;为让更多人了解台茶、消费台茶,还将台茶一条街融入闽东亲水游,营造以茶为主线的文化观光、休闲、购物市场。随着台湾茶叶一条街的建成,中国海峡大茶都有望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台茶凝聚到集中统一的台湾茶叶大陆交易市场,相信未来将形成台茶在大陆市场的统一推广平台及台湾茶叶销往大陆的枢纽中心。(徐钊王旺声)

cy316.com延伸阅读

昆明也有一条“茶马古道”?


一块光滑的青石板,两个深深的马蹄印,也许承载了一段千年的记忆。现在,这块青石板正静静地躺在碧鸡镇长坡村排联村小组村民夏正荣家的院子里。

青石板勾起老人的回忆

夏正荣说,大约在半年前,村边的石板路铺成了水泥路。为了留作纪念,在修路期间,他和妻子及女儿将离家不远处的一块青石板用推车推回了家。

这块青石板周身光滑,长约1米,宽约50厘米,两个大大的马蹄印集着一汪浅浅的水。这块石板唤起了夏正荣儿时的记忆。

63岁的夏正荣记得,他曾见过一本老旧的云南地方志上有记载,这条被村民称作马路的青石板路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没有出现现代交通工具的年代里,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马路常年都有各种着装怪异、操着本地人听不懂的语言的马帮来来往往。夏正荣的记忆中,这条马路可容两匹马并行通过,来自大理、西藏、波斯、印度等地的马帮每天都从此经过,那些印度人看上去黑黑的,盘着大大的头巾,有的还背着火枪,胡子拖到胸口那么长。

一旦有马帮经过,夏正荣就会沿着马帮走过的路捡马粪当肥料或点燃熏蚊子。经过村子的马帮有时会在村里稍作休息,夏正荣通常会用家中的蚕豆、苞谷换取来往客商的茶叶、针线等,大家语言不通,靠比划沟通。

现在新修的水泥路已将当年的青石板路完全覆盖,唯一还能看出石板路痕迹的是连接排联村和长坡村二组的一段乡间小道。小道上铺设着砂石,隐约可见马蹄印。

在长坡村二组,一间破旧的土房被村民们称作马店。70岁的张玉英大妈记得,从她记事以来,这间马店就存在了,相当于现在的旅馆,是村子里一姓张的人家开的,大理人会在这里拴马、住店,而那些穿着古怪的人只会把马拴在马店,人却住在外面。

昆明的茶马古道?

对于老一辈人所说的马路,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不知道。曹黎明在这个村子住了3个月,挖掘这条马路的历史。

他从村民口中所称村子有2000多年历史来判断,这个村子应该出现在秦昭王时期。当时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还建了一条从宜宾经昭通入昆的五尺栈道。他推测这条路应该就是那个时候修建的。

据曹先生考证,这条路是滇西入昆的唯一必经之道。四方客商从大理入昆,换购物资之后返回大理,分别向南、北行走,向北进入丽江、西藏、印度,向南进入越南、缅甸,元朝时马可波罗进入昆明时也是从这里经过的。

曹先生认为,这条马路在现代交通工具出现以前,作为滇西乃至东南亚地区入昆物资交易的大动脉,可谓真正的茶马古道。滇西铁路、滇缅公路开通后,这条路的物资运输功能逐渐减弱。到成昆铁路开通,这条路才最终失去了茶马古道的功能。再加上昆安高速公路的开通,基本很少有外人会闯入这个平静的村落了。这条路在那个年代相当于现在的昆安高速公路,滇西客商入昆不经此道,则别无它途。人们只知道大理、丽江有茶马古道,殊不知昆明也有一条茶马古道,只不过已经逐渐被后人淡忘了。

“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乱弹


陕西茶人联谊会对金牛茶马古栈道蜀门遗址立碑保护。

今年4月,在陕南紫阳县举办的第七届富硒茶文化节上,在正在修缮的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的遗址院里头,有人极力肯定此地为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源头地。我对此提法表示质疑,紫阳肯定有茶马古道,但绝不是中国第一条,也并非源头。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县)、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以今天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依照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云南茶马古道研究会副会长木霁弘的说法,1987年,木霁弘和同学徐涌涛得知金沙江边有一条通往西藏的古道,人称南方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一条地道的马邦之路


茶马古道

千山云雾万山溪谷,羊肠毛路雪深处。

西北角落西南边陲,背茶欲至打箭炉。

黑茶何美羌马何殊,古道西风求金珠。

糙壮大汗农闲女人,对日饮月酒一壶。

@谁最中国:

茶马古道

兴于唐宋

盛于明清

古道上刻着先秦的马蹄印

马背上驮过汉唐的盐和布

一处风光绝美的神秘胜地

一条地道的马邦之路

@一草一木:

马帮踏过的土地,从一个高原到另一个高原,从一座雪山到另一座雪山;

用马匹驮着茶叶与盐巴,换回皮货、绿松石等;

与马蹄声相随的,是一部部经书,一声声佛号;

茶的西行,佛的东渐,远胜于人生的旅程那般漫长而又艰辛。

@韩风:

古道上的脚印、马蹄印,留给我们的是回想;

路漫漫,情深深,路难行,马蹄重,古道传递人间谊情。

几代人,传承着,留下的无声的古道。

今日再走茶马,古道,是发扬“一带一路”的新的航程。

@陈辞岚调:

萧萧黄叶醉晚霞,阵阵雁声落谁家?

驼铃客从边关路,茶马古道无瘦马。

@Roamer:

皑皑白雪千峰落,悠悠驼铃古道留;

一盏红汤香四溢,两行印迹镌神州。

黔西南州也有一条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主要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是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茶马交易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

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在茶马古道奔波谋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们讲信用、重义气的性格;锻炼了他们明辨是非的勇气和能力。他们既是贸易经商的生意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险家。他们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条通往茶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

黔西南州的茶马古道在南宋时期对贵州各民族的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买马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范围,打破了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大规模的贩马贸易活动,把贵州与川、滇、桂连成一片,贵州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成为贸易中转中心,无论是川人南下、滇人东进还是桂人北上,贵州都处在中心点上,形成了贵州的茶马古道。

贵州段的茶马古道主要由北线“贡茶古道”和东线“市马古道”组成。分别经过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安顺市、毕节地区、铜仁地区及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涉及40余个县。在黔西南州的崇山峻岭中,横卧着历经岁月沧桑的石板路,把山与山紧紧连在一起,那就是茶马古道。黔西南州的茶马古道是贵州段重要的组成部分。

茶马古道贵州段保存了包括驿道遗址、商道遗址、桥梁、码头、渡口、牌坊、驿站遗址、关隘、烽燧遗址,以及沿线相关的会馆、岩画等大量丰富的文化遗产。涉及到黔西南州的主要有:茶马古道贵州段之贡茶古道:普安白沙等烽火台遗址-松岿寺-罐子窑“一品马店”-滇黔驿道晴隆半坡塘段-晴隆安南城墙遗址-莲云城墙遗址-盘江桥石刻群;茶马古道之市马古道:贞丰花江铁索桥石刻-贞丰两湖会馆-兴义滇黔驿道兴义鲁屯段-鲁屯牌坊-兴义马岭木桥-兴仁寿佛寺-晴隆安谷牌坊-兴义捧鮓巡检城遗址。

黔西南州的茶马古道“贡茶古道”上的文物本体主要有:

——普安县白沙烽火台遗址,罐子窑镇、白沙乡及窝沿乡的滇黔驿道旁等,共6处。其中白沙烽火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其余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多形成于清咸同年间,为确保黔滇驿道畅通而修建。为青石砌筑,平面呈方形。

——松岿寺,位于普安县罐子窑镇红光村,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中期。清顺治年间增修,1922年重加修葺。坐北向南。原有过殿、两厢、正殿等,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现存后殿、两厢及牌楼大门,建筑面积477平方米。后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4.8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1.8米,抬梁式歇山青瓦顶。格扇门窗。寺东存善权和尚墓,寺前有石狮1对、石碑2通。

——罐子窑“一品马店”,位于普安县罐子窑镇罐子窑上街。建于咸丰年间。坐北向南。由正房、两厢及后墙组成,占地2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正房面阔三间,通面阔11.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8米,穿斗式木结构硬山青瓦顶。门悬“西蜀一品马店”匾。

——滇黔驿道晴隆半坡塘段,位于晴隆县凉水营乡东方红村半坡塘,县文物保护单位。辟于明代。青石砌筑,残存250余米。

——安南城墙遗址,位于晴隆县莲城镇西街村,州文物保护单位。洪武十五年(1382)置普安卫,又置尾洒卫,寻废。十七年(1384)置尾洒驿,领马乃、阿计、安逸三地,及必黑、南俄、大定、上达、下达五寨。二十年(1387)置尾洒递运听。二十一年(1388)置尾洒站、尾洒堡。二十三年(1390)置安南卫,治江西坡,二十五年(1392)迁治尾洒堡,指挥使梁海筑城。因建于“九山八凹”之地,状若莲花花蕊,故名“莲城”。石砌城墙,平面略呈方形,周长2654米,设东“承恩”、南“振远”、西“永通”、北“长宁”四门。今存“永通门”及残墙数段,墙总长约500余米,最高5.6米,基宽2.3米。

——莲云城墙遗址,位于晴隆县凉水营乡东方红村半坡塘寨,县文物保护单位。崇祯三年(1630),参政朱家民建城十座,此其一。以石砌筑,依山就势,平面呈不规则形,周长约1500米。今残存石墙长约700余米,高2.1~5.3米。

——盘江桥石刻群,位于晴隆县凉水营乡东方红村半坡塘寨与安顺市关岭自治县新铺乡大坪村西3公里的北盘江上。明崇祯元年(1628)参政朱家民捐廉倡建铁索桥。清顺治十五年(1658)九月毁于兵,十六年(1659)维修。康熙五十年(1711)重建铁索桥。1940年桥被侵华日军飞机炸毁,旋即改建为铁梁吊桥。东西向,跨北盘江,长约50米,宽约4米,净跨约30米。桥头尚存凿于崇祯三年(1630)朱家民摩崖造像,作端坐状。头部受损。刻于崇祯元年(1628)“朱氏鼎钟”摩崖石刻,每字0.4米见方。刻于康熙九年(1690)“在德”摩崖石刻,每字0.4米见方。刻于同治十三年(1874)“一线缝空”、“铁锁盘江”、“一派别景”摩崖石刻。东岸存同治十三年(1874)“力挽长河”、“盘江飞渡”摩崖石刻及盘江桥碑。另有吴用宾题于1931年“桥横云汉”摩崖石刻。

黔西南州的“市马古道”文物本体主要有:

——花江铁索桥,位于关岭县花江镇五里村与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南,安义镇总兵蒋宗汉会同“济公盐号”筹款捐资倡建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1946年维修。南北向,跨北盘江。长70米,宽3米。由14根铁链平行固定于南北两岸岩石上,上铺木板。东西两侧各以1根铁链作护栏。护栏与桥面间用11根小铁链连接;“蒋炳堂行乐图”摩崖造像位于花江铁索桥西古驿道旁崖壁上,离地2米。龛高1.48米,宽1.16米,深1.03米。像高1.3米,宽0.93米,作正襟危坐状。龛额篆书阴刻“蒋炳堂行乐图”6字,每字0.03米见方。凿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普陀真境”摩崖造像位于花江铁索桥西古驿道旁崖壁上。造像3尊,分别为观音、山神、龙王造像。观音离地1.2米,高1.2米,宽0.8米,作坐状。山神离地1.2米,高1.2米,宽0.8米,作站立状。龙王离地2.2米,高0.8米,宽0.4米,作站立状。其地原建有庙,后毁,仅存造像3尊。凿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滇黔驿道白层段,位于贞丰县白层镇毛安村北,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青石砌筑。自白层镇白层渡口至珉谷镇盘龙村白岩关,全长12公里,宽1.65米,现残存6公里,保存较好。

——贞丰两湖会馆,位于贞丰县珉谷镇南大街中段东侧,始建年代不详。道光年间重建。坐东向西。由牌楼式大门、前殿、中殿、后殿组成,占地面积60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60平方米。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3.9米,进深二间,通进深7.9米。穿斗式木结构硬山青瓦顶。大门四柱三间牌楼式,通高12米,宽8米,门洞宽1.7米,高2米。中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0米,进深二间,通进深6米,穿斗式木结构硬山青瓦顶。后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0米,进深二间,通进深6米。穿斗式木结构硬山青瓦顶。

黔西南州的茶马古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传承下来的自然或社会的遗迹、遗物等,作为历史的产物,必然烙上时代的印记,反映当时的自然生态状况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状况,具有历史价值。如位于贞丰县白层镇毛安村北,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青石砌筑。自白层镇白层渡口至珉谷镇盘龙村白岩关,全长12公里,宽1.65米,现残存6公里,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文化遗产自身保留的原始信息以及记录的历史活动信息,有着重大的社会价值。例如,位于晴隆县凉水营乡东方红村半坡塘寨与安顺市关岭自治县新铺乡大坪村西3公里的北盘江上的盘江铁索桥,建于明崇祯元年;清顺治十五年(1658)九月毁于兵,十六年(1659)维修。康熙五十年(1711)重建铁索桥。1940年桥被侵华日军飞机炸毁,旋即改建为铁梁吊桥。对于研究桥梁历史、抗日战争历史都有重要社会价值。文化遗产包含着大量历史信息,反映当时社会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创造能力,具有科学价值;作为一种文献,文化遗产以传承的形式,为后人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科研资料,具有研究价值。黔西南州的茶马古道有百年历史,对于中国古代交通史的科学研究极有价值。文化遗产包含着大量的艺术珍品,反映了某个时代某个民族的审美观点,具有审美价值。如位于兴义市鲁屯镇街中岔路口的黄氏坊,建于清道光年间,高、宽均为7米,铆榫结构,稳而坚固。坊底为束腰须弥座,四柱立于须弥座上。8根八棱方柱,均用完整的石料加工而成。整座牌坊的造型、结构、工艺、图案均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实为一件精美的古代建筑艺术珍品。

为提升茶马古道的文化价值,系统保护茶马古道的文物遗迹,我州目前已选取了有代表性的茶马古道路段,打包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获准。依据《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及其《操作指南》关于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完整性等要素的要求,评价黔西南州茶马古道的保护状况,评估遗产价值,做好舆论宣传,为茶马古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积极开展可行性研究,进而提供科学祥实的决策依据,最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建立核心保护区。按照地域关系、历史层序、文化品类,应选取重要的和具有代表性的区段,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建立茶马古道遗产保护核心区。进行修缮保护。按照《文物保护法》要求,加强对黔西南州段“茶马古道”的保护管理,对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宗祠、庙宇、牌坊进行保护、修缮。并坚持实行分级保护的原则,对列入保护的文物单体进行调查、勘测,根据损毁程度提出维修对策,编制维修方案和维修指导手册,为进行维修提供参考样板,也为在维修资金到来之前做好打底准备工作,避免建设性破坏。除此之外,合理开发利用。黔西南州的茶马古道所经地区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应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保护文化生态资源、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开发利用的前提,树立适度开发的科学理念,防止过度开发和人造景观破坏茶马古道的原真性,推进历史文化旅游业发展。同时,力争将“茶马古道”黔西南段打造成中国古代交通史和驿道文化展示和进行科研的重要场所。

爱上喝茶的理由,总有一条说进茶友心坎


茶友们到底是什么让你们喜好上品茗呢?是由于品茶使民气静照旧说品茗可以让跟本身对话,本日小编就来聊一聊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喜好上品茗。

茶能带来康健

有些伴侣品茗就是为了让本身越发康健。譬喻茶是可以低落患卵巢癌的概率的,科学证明,天天品茗1杯到2杯的女性比完全不品茗的女性患卵巢癌的概率会低落百分之二十四。

品茗是天下的习俗

为什么这样说呢?你看,英国人喜好红茶,虽然不是全部,这只是指广泛征象。以往的英国贵族也喜畛刳下战书的时辰喝上一杯茶吃上一点下战书甜点。埃及人则喜好甜茶,他们看待远方而来的客人一样平常是事先筹备好茶,比及客人来的时辰再插手糖,中国十大名茶,听嗣魅这是对客人最高的尊敬。

品茗可交友更多茶友

资深的茶友也许城市有这样的感伤,介入茶会,竟然发明白许多几何与本身志同志合的伴侣,今后便可一路相约品茶聊人生,真的是快哉快哉。

品茶可以让你发明美

黑茶

品茗无论是价置魅照旧口胃上,茶叶知识,都黑白常亲民,喝上一口真的会倍感密切,可是不会显得便宜,喝上一口似乎置身于一个满全是茶香的迂腐茶园。看着南山,采着东篱下菊花悄悄地看人生澎湃澎拜。

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被誉为女性知音也许真的不会有错,夏季喝上一杯茉莉花茶,很是舒爽又解渴,秋季,天高气爽,来一壶茉莉花茶补水又康健。用一个玻璃杯泡上几朵茉莉花,看它漂流在水上,真的很奇奥。

小编带来的这几个爱上品茗的来由是否有一个说到你心坎上了呢?

茶马古道兴衰史:一条从凤庆出发,走向四方的路


按:茶马古道是如何消亡的?它最兴盛的时候又是什么样子呢?这条路,还有多少人记得?

01万担好茶于此始

这段路,原本是没有名字的。

说是茶马古道,其实只是一个很笼统的称呼,它的称呼应该叫“凤下线”,因为这是一段从临沧凤庆到大理下关的路线。如果还原到历史中,应该称作“顺下线”。

辉煌不再的赶马人

临沧是云南茶叶的主要产区,自古以茶闻名天下。

而临沧茶,正是通过这条路,走到下关,再走到昆明,再运往西藏。

那个时候,每当春茶季节来临,西藏、下关、巍山的茶商们纷至沓来,走进顺宁府收购毛茶。数十,乃至数百支马帮队伍走了进来。

青龙桥铁索悠悠荡荡,桥头的神祠记忆着昔日的马帮调子,回响在滚滚澜沧江上。

青龙桥(

民国时期,这条路是最为热闹的时候,30年代,每天有八九百匹骡马从这里经过。

骡马们运来盐巴和日用品,还运来大量的抗战物资,从缅甸方向,棉纱和鸦片也顺着这条路运到内地,再销往各处。

1949年以前,每年由这里运出去的晒青毛茶不低于三万担。

永昌祥商号成立合影(

1928年,大商人严子珍创立了“永昌祥”商号,这位大理喜洲商人的商号主要生产沱茶,而“永昌祥”大部分沱茶毛料,都来自于双江和凤庆,在“永昌祥”鼎盛时期,垄断了凤庆一半以上的毛茶。

随着“永昌祥”的兴盛,福春和、福利和、福协和等20多家茶叶商号也陆陆续续在凤庆开设,而正是这些商号的开设,让这条“顺下线”成为繁华的茶马大道。

而随着冯绍裘等一批红茶专家在凤庆设厂生产滇红开始,这条路带来的东西就更多了。

1939年,冒着毛毛细雨,顺宁茶厂的60余匹骡马已经装好垛子。

赶路的马帮(

这是一批将震惊中外的货物。

这批货物沿着古道,到达下关,再由汽车运到昆明,再从昆明转运到广州,从广州口岸,再转运到香港,香港富华公司又经过多日准备,将这批货物在英国伦敦茶市上销售,每磅卖到800便士。

这批货物便是滇红茶。

从此滇红名震中外。

而凤庆,也因为滇红茶,成为了著名的“滇红之乡”。

02昔日辉煌的商路的消亡史

“赶起百十匹骡子,驮上百十斤驮子,翻过百十个梁子,换回百十样货子,填饱干瘪瘪的肚子,狂欢一阵子。”

如若把时间往前推30年左右,在凤庆,这样的调子起码还会有人记得。

而如今二土哥只能在一些凤庆资料里找到这样的只言片语。

这是古老的马帮之歌,在凤庆曾经传唱了数百年。

听过这样调子的老人家在世的已经不多,对很多人来说,马帮已经是个遥远的概念。

凤庆茶马古道真正的消亡是1983年。

漭街渡大桥(

当从凤庆县城通往鲁史的公路修通,跨越澜沧江的漭街渡大桥通车,这条走了数千年的古道终于回归成一条寻常道路。

古道、索桥、竹筏、骡马,这些曾经代表着凤庆印象的事物,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当然,如若说道茶马古道的消亡,其实当60多年前,凤庆县城修通了公路,制作成沱茶的临沧大叶种茶以及新崛起的滇红茶装上汽车偏离古道走出临沧时,茶马古道就已经注定了辉煌不再的宿命。

而曾经被誉为临沧“小上海”的鲁史镇,也从茶马古道重镇逐渐变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

鸟瞰茶马古镇鲁史

许多人并不知道,凤庆的茶马古道其实分为两段。

第一段,从凤庆县城出发,走进大寺乡,从德乐村到新村,跨越澜沧江过了青龙桥,走上骡马萎坡,走过金鸡村,到达鲁史镇,在鲁史镇歇脚片刻,又从犀牛渡跨越黑惠江,进入巍山县。

第二段,从凤庆县城出发,先到达营盘镇,进入镇康县,再从南伞或者孟定进入缅甸。

这两条路连为一体,就是当时最著名的国际通道。

这里是一条官道,从中原、昆明、大理派来的凤庆官员,都要沿着这条路走进凤庆。

鲁史街景掠影

也有文献记载,这是千百年来,东南亚小国向中国中原王朝进贡的唯一道路。据鲁史镇老人描述,鲁史有个地方叫象脚井,许多年前缅甸进贡的大象走到那里,要喝水,一抬脚就踩出一口井,象脚井因而得名。

沿着这条路,官营的盐铁、民间的茶叶、赶路的脚夫汇聚一起,形成了凤庆一道独特的风景,而中原文化沿着茶马古道进入凤庆,西方文化则从缅甸到达这里,在这里汇聚,形成了独特的凤庆文化。

从文庙到学堂,一个个文人士子走出大山,入朝则做了文官武将,在野则做了学者名家,南蛮不毛边陲小县,因为一条路,变成了文化璀然之地。

03德乐,茶马古道的歇脚村

在德乐村,窝底塘与大坝、小草坝、鸡街子之间,有一条延绵的路。

数十年前,这条路上一度人声鼎沸。

这里是茶马古道重要一段。

茶马古道之大红路棠梨湾

如若当年当年的马帮人还活着,一定会记得,在棠梨湾煮茶谈笑的日子。

夕阳西下,炊烟袅袅,骡马在道畔吃草饮水,茶垛子放在路边。

赶马人们围坐在篝火旁,点上烟锅,谈笑风生。

他们谈的内容,大约会说顺宁府的茶叶涨了几许,此次行程能获利多少。

回望这段历史,如同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却又总在心底,留下淡淡的一点回忆,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

茶马古道之大红路

二土哥的家乡,就在这里,挨着大红路

生在茶马古道之侧,然后与茶结缘,如同一种宿命。

德乐

德行天下,乐在其中。

当年给这个村起名字的人,一定也是满腹经纶,文采斐然的吧。

德乐村也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产茶区。

而当茶马古道被遗忘的时候,德乐也逐渐被遗忘了。

二土哥家门口眺望,对面也是茶马古道经过的地方

2017年春,二土哥回到老家。

望着村里那些已经伴随茶马古道度过数百年春秋的古树茶,走在大红路上,忽然想:“为什么不做一款‘德乐’的茶出来呢?”

于是土匀农业“德乐”茶应运而生。

04茶马古道上歇脚村的好茶

2017年头春,德乐茶应运而生。

这是一次寄意、一次展望

也是对茶马古道的一次致敬

精选200年古树

制成357克茶饼

选料极其严格

总共只制成80饼

冲泡后茶汤金黄透亮

茶香扑鼻醉人

茶底嫩绿

不辜负茶马古道之名

80饼

限量发售

只为那份深藏在心里的回忆与崇敬

世界那么大,没有茶,到哪儿都一样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世界那么大,没有茶,到哪儿都一样》,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喝茶,是一种生活方式,好茶在手,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于尘世偷来闲暇时光,不失为人生之乐事,以平常之心,喝盏中清茶,得惬意时光。世界再,有茶,哪儿都不一样。

茶是一种寄托,茶是一种思念,茶是一种既溶于水又浓于水的牵挂,茶是家。有茶的地方,是家,世界那么大,没有茶,到哪儿都一样。

茶,承载不了那么多,但至少,茶能承载你的世界。都说,茶可清心,喝茶时,把身份放一边,把虚荣放一边,把贪欲放一边,把世界放在一边。

如果世界上没有茶,现在的你该做什么?如果世界上没有茶,琴棋书画是不是太孤单?如果世界上没有茶,会有谁会比茶更让人雅俗共赏?如果世界上没有茶,你又是否真正的快乐?

世界那么大,如果没有茶,能有什么不一样?

如果有茶,茶能提神醒脑,使人精神振奋,茶还能增强记忆力。茶能使人兴奋中枢神经,增加运动能力。茶能减慢衰老,延年益寿。茶能在饮酒前预防醉酒。

茶能帮你刺激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消除口臭。茶能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对于女性朋友而言,茶能保养肌肤,分解中性脂肪,达到减肥美容效果。

茶能抑制细胞突变,具抗癌作用。不仅仅这样!茶还能保护造血机能,提高白血球数量。

世界那么大,如果没有茶,到哪儿都一样。

关于本文《世界那么大,没有茶,到哪儿都一样》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马古道与大理三月街


茶马古道是自1990年以来的一个历史和文化热词,日益引起社会和人们的关注,茶马古道因此也成为云南、四川等许多西南地区的旅游热点。随着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交通和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以马帮为主体的茶马古道运输已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线路和汽车、火车、飞机等快捷的交通工具。伴随着茶马古道的消失,许多古道、驿站、堆店等茶马古道遗址在岁月的长河中也消失殆尽。

然而,从笔者近些年来就大理与茶马古道的历史渊源所进行的一些调查和历史发掘中感悟到,大理不仅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而且大理三月街还是茶马古道形成至今在民俗民风上保留下来的一个较好的历史遗存。这与大理自清末民(国)初年以来日益彰显其居于茶马古道上的中心地位不无关系。

茶马古道上的茶马互市最初是在普洱地区进行的。清末民初,滇南一带疟疾、鼠疫等瘴疠流行,加之滇南一带常有匪盗出没,使藏商马帮不敢贸然前往普洱,茶叶交易中心地逐渐西移。随着滇藏、滇川贸易往来的日益增多,位于茶马古道要冲的下关,取代普洱成为西南最大的紧压茶加工中心和茶叶交易集散地。

1902年,沱茶在下关创制定型,奠定了下关在滇茶销藏中的核心地位,每年成千上万的马帮从思茅、临沧等地将毛茶原料驮运到下关,经下关的永昌祥、复春和、茂恒、成昌、元春茂等茶叶商号加工成沱茶、蛮庄茶(后来称“心形紧茶”)后再销往川、藏地区。

由于下关本身并不出产茶叶,下关加工所用的原料和产品销售全靠马帮驮运,因此每年农阴三月春茶上市时节,从南路茶区来的马帮驮运来春茶,北边过来的藏商马帮驮运来藏药、毛皮、山货等土产,他们都在这个时候来到大理进行物资交易,大理三月街成为茶马古道上的一个规模较大的物资交流盛会。

大理三月街是大理地区沿袭千年的民间物资交流会,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在云南乃至西南地区颇有影响,是大理地方民俗及节庆中最有代表性的盛会。《徐霞客游记》记载了三月街当时的盛况:“具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其此为马市,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

光阴荏苒,岁月漫漫。一千多年来,三月街在物资流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为边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物资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时至今日,虽然人们的物质文化十分丰富,赶三月街已成为展示和体验大理白族地区独有民族风貌的民俗活动和喜庆的节日,但大牲畜(骡马)和茶叶、药材、山货交易仍是三月街物资交易中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传统交易项目,三月街上的大牲畜交易市场、藏药市场、茶叶及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市场年年生意红火,购销两旺。如同一台演绎千年的传统剧目,古代的茶马互市,今天的西南边疆民族物资交易,构成了这台传统剧的“经典节目”。

一街赶千年,千年赶一街。当人们在绵延千里的滇、川、藏地区寻觅和关注昔日茶马古道遗迹的同时,不应忽略了大理还有三月街这样一个完好地保留着茶马古道历史痕迹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例证。同时,作为昔日茶马古道重镇上的大理人,更应为弘扬白族茶叶历史文化而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