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炁”论引谈普洱茶的茶气

发布时间 : 2020-09-30
普洱茶论 普洱茶的茶气 普洱茶气

普洱茶论。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由“炁”论引谈普洱茶的茶气”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炁,精气神之真气!

炁,气也。气在中华文化中占有极重要地位,也是我国古来常规中非常宝贵,同时更是独有的文化资产。在西方国家的文化里,向来都未曾有过气的概念,尤其他们比较重视科学,而科学的功能又未全面开发的以往,虽然有机会接触到中国的气的资料,但未能透过科学来剖析,常常被西方视为不切实际的迷信或神话。

精、气、神是我中华文化总体之根源,诸如武艺、医学、文哲,乃至于算命卜运以及饮食起居,无不受其直接或间接影响。我中华民族的生活习俗、思维方法以及表达方式,都是围绕着精气神发展,并都以其作为常道的核心,形成一贯薪传承接的文化历程。一般较为深入内层地欣赏中华文化,或诠释中华文化的常规及发展,都应以精气神作为其根本的起点。

「炼精化气,炼气冲神,炼神返虚。」是道家修身养生的指南。精气神而气位在当中,有承前启后的功能。气也是介乎于具体和抽象之间,往往作为承接形而下与形而上的桥梁。气居中间,扮演着协调及摧化功能。当然,炼精可以化气,也就是从锻炼血肉体能,可以促进气的成长。所以,虽然西洋的体育运动,几乎全都是血肉的强化,根本没有考虑炼气的设计,但因为炼精化气之功能,这些血肉的运动多少也提升了气和神的本质。在饮食中也一样,西方的食谱或在医药处方,并无通经活络,滋补行气的强调。但在一般食物或某些药材中,都含有补气功能。同时因为血肉得到充分发达,间接带动经络中真气运行,而得以促进强化。尽管如此,西方的运动、饮食、医疗都是间接性的养气方式。在东方的中华民族常规文化中,对养血、补气、添神,在着个别而独特的处方和方法。气在西方文化是潜在性,其养成过程却是消极而间接的;在东方中华民族文化中,气已成为了具体,而其地位极为突显,早已形成了一套直接且积极处理气的方法,尤其气带给了在医学、武艺、命理风水方面,有着超乎科学的神奇境界。

炁,是一种在火焰上方看不见的东西。中国人习惯将那些与「能量」有关,而无具体识别的,统称为气。如天气、电气、气势、人的气色……等等。其中那种运行于人体经络中,促进全体机能活动和发展的「真气」,也是精气神的气,在现代医学中已得到认识,定名为「生物能」,或叫「神经能」。同时,近年来又新发现一种稀有元素「锗」,有机锗在灵芝和人参之中的含量比例最高,也叫「人参素」。在一般植物的食物中,以及许多中医药材中都含有丰富的有机锗。有机锗被吸取后而运行于人体的经络中,具有疏导和强化真气的质和量。

日本金属专家朝进先生,不但成功地从煤、铁等矿物中探测到以及提炼取出锗元素,而且更发现植物中,如竹子、茶叶等亦含有有机锗。根据临床实验证明,半导体的有机锗在人体内,很容易将氢游离子结合起来排泄于体外,使体内有更多的氧保存着,稳定各主要器官机能正常。如果体内器官经常缺氧,因而易于导致癌症形成。同时有机锗还可以将人体内,可怕的重金属阳游离子,结合而排泄出去,对人体有净血作用,促进新陈代谢,防止老化,增强免疫力,确保人体健康。有机锗是水溶性,予以人体吸收。但其水溶难度非常高,所以食物中的有机锗,大部分从排泄中流失掉。根据初步的认知,有机锗与多糖类起作用后,才容易溶水。所以中医师们多劝人别生咬或清开水冲泡人参服用,那样补气的功能不会强。最好以瘦肉类、大枣类以慢炖浓煎,只服饮汤汁,那样补气功效特强,应该是人参的有机锗得到了肉类,或大枣类中的多糖类,而结合溶于汤汁中,人体才能吸收大量的有机锗之故。

云南属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类型,水热资源丰富。从第四纪地质年代,一千多万年以来,最后几次冰河时期,都未受到袭击。保有最原始的森林,部是树干粗大而高数十丈,树根深入地层,常绿阔叶乔木的大森林。这些森林吸取地层下丰盛的矿物和养分,通过新陈代谢,落叶归根,形成极为肥沃的红壤土的历史,距今已有五六万千年之久,形成世界上最占老土壤之一。红壤土最为适合植物的生长,加上气候的适中,云南有“植物王国”的美誉。云南普洱茶属大叶种茶,古老茶园都是乔木形态,茶叶厚大,儿茶素、矿物质等成分特高,相对的有机锗也较丰富,因此云南普洱茶实为补气的饮料之一。茶所以能提神,是因为越是新鲜而绿色的茶叶中,含有越多的咖啡喊刺激性成分。这些成分如在人体内刺激了脑神经,就形成精神兴奋,达到提神作用。新鲜青绿的普洱茶,和陈期短的青生普洱茶,所含的刺激性成分比其他茶种都来得多,饮后对提神功效特别强。

茶气,对普洱茶品茗具有极重要地位,也是普洱茶最主要特色之一。云南大茶山所生产的乔木大叶种老茶树普洱茶,茶叶内所含成分浓酽而丰富,制造为成茶后,经过长期储藏陈化,茶中多糖类和有机锗产生一定的化学作用,于冲泡时即能溶于水。品饮陈年普洱茶茶汤后,有机锗进入品茗者体内,达到补气功效。古往今来饮茶品茗者千千万万,有几人真正体会到茶气美妙的境界?一来真懂得品尝茶气者不多,二来有茶气的好茶却得来不易。

茶气对大多数品茗者来说,还是非常含糊的。如有人说“这道茶的气很强”,大致上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一是指茶香很强;二是指茶汤很浓;三是指茶叶所舍的成分很足,茶汤的口感很酽;四是指茶叶中成分很重,茶汤苦、涩味很强:五是,只有极少数品茗者,由于体认茶气的气感,而正确指出了茶气很强。

普洱茶品茗,以温喝最为适宜,如太热喝,热气盖过了茶气,结果只是血液循环加速而发汗;如果茶汤凉后才喝,凉汤降低了体温,不易引起热感,无法臻至飘然欲仙境界!有经验的普洱茶品茗者,对茶气是特别敏感的,当茶汤饮进口中,就已经能分辩出茶气的强弱,气强者对口腔会形成一种“劲道”的感受。就比如一位中医将某种药材放到口中咬嚼,就能分辨出其药性是热性或寒性的。喝了茶气强的茶汤,很快就会打嗝,接着有一般热气在胸腹中竣荡、腾然毛孔也因之松弛开放,微汗或汗气徐徐得以舒发。再继续品饮,正如茶仙玉川子所描述的,一直喝到七碗茶时,茶气生清风,使人飘扬欲仙!

茶文化精选阅读

茶的世界史由神农到西方学者“论茶”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记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这个习惯到底是在什么年代开始的,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世界上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的确是从中国传过去。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近期,有两名西方学者踏遍三十个国家,娓娓道来各种茶事,细味茶的歷史,合作编写成《茶的世界史》,透过书中十八个章节,以时空为主线,介绍了茶叶从最初在东南亚的丛林中被发现、种植,传入中国,到唐宋时发展成饮茶文化,以及在歷史的长河里,茶叶如何通过陆地茶马古道和海上航路等途径的商贸活动,远播日韩、欧美等地,最终发展成大众喜爱和接受的一种饮品,和在各地形成的各种不同的饮茶习俗和文化。

此书由两名从事中国文化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资深学者撰写,他们分别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语言和文明系教授、著名汉学家和东方学家梅维恆,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佛经文学、中国通俗小说和表演艺术等;另一位是瑞典记者和作家郝也麟,由于是两名从事中国文化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资深学者撰写,故内容严谨,条理清晰,带有一定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中国人论茶并不新鲜,然而此书从西方人的角度出发,审视茶的文化,以及对世界各地人们生活的影响,宽阔的视野成功发掘出很多新颖的故事。本书行文轻松,通俗流畅,兼具知识性和故事性,是一本有趣的茶史。

《茶的世界史》以一个个关于茶叶的故事,以及由茶叶引发的事件,串联起全书,讲述在各地形成不同的饮茶习俗和文化。内容谈及很多有趣动人的故事,例如清朝期间,英国商人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清廷派遣两广总督林则徐前往虎门销烟,引发后来的鸦片战争。对于鸦片战争,歷史科只提及几件稍为重要的事件,但是在众多导火线中,并未提及原来茶叶对促致战争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打从茶被发掘的一刻,它为艺术家带来灵感、宗教体验,促进世界贸易发展,甚至触发战争。

本书某程度反映了著者的学识,也易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比如导言,就是从一七七三年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波士顿倾茶事件作为开篇,转而引入到中国产茶、茶叶贸易的主题,这种切入点尚算巧妙。全书还附有中国唐代茶圣陆羽的自传和敦煌遗书《茶酒论》(唐人王敷所作小品文,虚拟茶酒辩论,内容生动幽默,耐人寻味。)以及世界各种语言中关于茶的词彙。毕竟要写茶史,不可不提唐代陆羽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经书研究价值甚高,当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也许中国自古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虽无可稽考,但可说明知茶有用为时甚早。这足以说明,茶自古以来似乎就是中国的国粹,中国人论茶也早已不新鲜。

什么是茶引,以前都有哪些茶引


什么是茶引

茶引指旧时茶商纳税后由官厅发给的运销执照。上开运销数量及地点,准予按茶引上的规定从事贸易。茶引法是宋代茶叶专卖法的一种。茶引是茶商缴纳茶税后,获得的茶叶专卖凭证。茶商于官场买茶,缴纳百分之十的引税,产茶州县发给茶引,凭此引贩运茶可免除过税。这种茶引,类似现代的购货凭证和纳税凭证,同时也具有专卖凭证的性质。

茶引的历史

茶引制度始于宋代,元、明、清仍用茶引,清末茶引渐废。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财赋一江茶》:政和初,蔡京欲尽笼天下钱实中都,乃创茶引法,即汴京置都茶场,印卖茶引,许商人赴官算请,就园户市茶,赴所在合同场秤发,岁收息钱四百馀万缗。

《宋史赵开传》:﹝建炎二年﹞参酌政和二年东京都茶务所创条约,即给茶引,使茶商执引与茶户自相贸易。《二刻拍案惊奇》卷八:宋时禁茶榷税,但是茶商纳了官银,方关茶引,认引不认人。有此茶引,可以到处贩卖。

相由心生,茶由心选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相由心生,茶由心选》内容,感谢阅读!

茶之用,性苦寒,一味者,茶与禅。能明心,可见性,其三德,广流传。坐禅时,彻不眠,若满腹,助消化。又明目,又解渴,又生津,祛肺痢,保健康,善护齿,皆长养,诸善根。禅茶茶本清淡,心有清静,用人性泡出茶性。

做茶如做人,茶品即人品,茶德即人德。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茶,做人好,做茶也会好。人道即茶道,茶道即人道,可为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是为人之道、茶道仁心,既独立又统一,实属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名伦之理。

以茶见静,非静不能得茶气;以茶见清,非清不能得茶韵;以茶见和,非和不能得茶理;以茶见虚,非虚不能得茶意;以茶见宽,非宽不能得茶识;以茶见真,非真不能得茶律;以茶见诚,非诚不能得茶德;以茶见禅,非禅不能得茶悟;以茶见心,非心不能得茶道。

与茶相交,该内心端肃淡定,才不负于它。人生如茶,茶如人生。每个人活着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不论浓淡,在岁月的打磨中,幸福也好,痛苦也好,乃至精彩、坎坷、得到与得不到,都会随时间流走,不要刻意追回,顺其自然,才不会忽喜忽悲,心情才会像喝进去的乌龙茶,滋润润、暖融融。学会放下是一种智慧,但放下不是不要,而是另一种选择。

茶的最初本意是为了解渴。所以喝茶是为了解渴,而品茶是为了怡情。生活里,有时像在喝茶,是为满足生存的需要。有时像在品茗,却是为调节心灵的需求。从苦到甜、从浓到淡,其实只是一个过程。品茶,须静下心来细细把玩品味,才不辜负了好茶。人生亦如品茶般微妙,别虚度了此生,错过了茶香。

境界如茶。茶叶展开的越多,与水的接触面就越大,越容易沉下,越是卷曲,把自己局限起来,越是浮着。有境界的人如沉下去的茶,站得稳,看得远,凡事从大处着眼,通盘考虑,不计眼前得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境界小的人,往往只顾眼前,不会有太大的收益。

喝茶,不仅是要靠缘份,一款好茶,需要有赏识她的人去看,去品,去回味。面对同样一杯茶,不同的人亦会生出不同的感受来。但品茶本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快乐的基础上,用心灵去感悟那草木之间那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用一颗平常的心、包容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款茶。这正是所谓的“相由心生,茶由心选”。

关于本文《相由心生,茶由心选》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大观茶论之“茶论”品赏


大观茶论之茶论

原文

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下一。谷粟之于饥,丝枲之于寒

①,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时岁之舒迫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间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

②,尤团凤饼

③,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

④,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且物之兴废;固自有时,然亦系平时之汗隆

⑤。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

⑥,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籍,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

注释

①丝枲之干寒:枲,音xi1,麻。《玉篇〉:“麻,有籽曰苴,无籽曰枲。”

②岁修建溪之贡:建溪,原为河名,其源在浙江,流入福瓯县境内。所产的茶气味香美,唐代即为贡品。宋初,朝廷更派专使在此焙制茶叶进贡。③龙团凤饼:茶名,为福建北苑精制的“贡茶”。

④垂拱密勿:垂拱,垂衣拱手,古时形容太平无事,可无为而治。密勿,勤劳谨慎。颜师古〈五经定本〉注:“密勿,犹黾勉从事也”。

⑤时之汗窿:汗隆,即隆污,指世道之盛衰或政治的兴替。

⑥世既累洽:累洽,世代相承太平无事。

茶叶流通之茶引


茶引[Teatradecertification]亦称茶券。宋以后历代官府发给茶商运销茶叶的凭证。

北宋熙宁七年(1074)榷川茶,令茶商于官场买茶,产茶州县发给长引,每引按茶价征十之一引税,免除过税,直接运熙州(治所今甘肃临洮)、秦州(治所今甘肃天水)等地茶场中卖。崇宁元年(1102)蔡京榷东南茶,亦发茶引,征收引税。茶商运茶贩卖,须向政府纳税领引,凭引运销。崇宁四年,罢官买官卖,印卖茶引。

商人凭引向园户买茶,到产茶州县合同场秤发、验视、封印,按规定数量、时间和地点运销。引分长短,长引行销外路,限期一年;短引行销本路,限期一季。金代亦行茶引,并设茶引印造库。元代作为茶商销售茶叶之凭证。商人经茶运司许可买到茶叶后,由茶运司发给茶引,才能运到各地发售。引、茶不能分离。茶商所到之处,先将茶引呈送地方官府检验,茶叶卖完后,三日内上缴地方官府注销。贩茶无引或伪造茶引者将依律治罪。

至元十三年(1276),初立茶法,茶引有长、短之分,长引每引一百二十斤,短引每引九十斤。至元十七年,废长引,专与短引。明代茶商买卖茶叶均以茶引为执照。引一道照茶一百斤,输钱二百文于官,后改为一千文。茶商持之出境货卖,茶售毕,赴有司缴引,封送批验茶引所,类解户部注销。无引或茶、引相离者,即为私茶,与私盐同罪。清沿明制,每引一百斤,不及百斤者为畸零,另发护帖为凭。

茶商购茶后,按数报官,纳课领引。凭引按指定地区行销,所经之处,验引放行,售毕赴官造缴。引按销售方式又分为行销引与坐销引,四川又有行于四川腹地之腹引,行于边地之边引,行于土司属地之土弓l。清末引制渐废,唯西藏、陕、甘等地茶引仍行至民国。

茶券[Teatradecertification]即茶引。

论茶之道


我们总在讲茶道,那么到底茶道有哪些内容?有哪些值得我们反复品尝的滋味?

首先是尊人之道,天地人,合为三才,这在饮茶时的茶具命名上有体现,比如杯托为“地”,杯盖为“天”,而杯子是“人”,天大地大,都比不上人大,尊人便是尊心,以人为本,才能逍遥天地。饮茶时将杯托、杯盖、杯子,一同托起饮茶,名为“三才合一”,既天人合一。天人相谐,奥妙无穷。

第二是贵生之道。道家文化讲求的是贵生、养生、乐生,而饮茶人多讲“茶之功”,讲求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之功,通过饮茶保健身体,增长对天地万物的感知,增长特定意义的内力。道家更喜茶,将茶视为天地所赐琼浆玉露,饮茶后不嗜睡,更能体悟天道。

第三是坐忘之道。要求在饮茶的时候做到“一尘不染,一妄不存”,至虚极,守静笃。坐忘是茶之“四谛”之一,心境安然,不染杂念,静极而生慧,物我两忘,真正融入天地,体会自然,进而逍遥。

第四是无我之道。所谓无我,非是在肉体上否认自己的存在,而是精神上消除与自然的隔阂,开阔胸怀,包容万物,物我一体,浑然不分,如此才得安然。

第五是归真之道。饮茶人多将茶视为南方之嘉木,培育茶叶过程中,不管是种茶、采摘、制茶,都需要遵循自然之道,自然生发,其香也自然,将自然归于心性,便是归真,有此念,内心才会得到真正的平静。

由荼到茶的演变


荼字首见于《六经》,西周初期着作《诗经》的《豳风七月篇》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初次表示茶的含义。《尔雅》说:,苦荼;《广雅》说:荆巴间炙粳苦荼之叶,加入菽、姜、橘子等为茗而饮之。茶的含义明确了。

《神农本草》说:神农尝百草以疗疾,一日遇七十二毒,(另文解释),得荼而解之。茶的含义和用途完全明白了。神农是仰韶文化时代母系氏族公社(大约距今六七千年)的帝王之一,是部落首领,教民种植,为群众造福,群众称为天神。

《神农本草》是战国时代杂家的着作,西汉增补为《神农本经》,东汉再增广为《神农本草》。这三本药物书是三个朝代的着作,作者都是着名医药家。历代《本草》中的荼字就是指茶。

《尔雅》说:,苦荼。西晋郭璞《尔雅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尔雅)、《经典释文》以《释诂》一篇为周公所作,其它或说是孔子所增,子夏所足,叔孙通所益,梁文所补。东汉郑玄说是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言;后人说是始于周公,成于孔子,增益于汉儒。不论周公、孔子比盂轲早几百年,孔子门人子夏也比孟轲早得多。孟轲所说,当然是指《尔雅》的,苦荼也,并不是朱熹、李炳英注解梓。

东汉郑玄、宋邢呙《尔雅疏》、清郝懿行《尔雅注疏》、邵晋涵《尔雅正义》都没有与郭璞《尔雅注》的相反注释,可见郭璞注释是正确的,朱熹、李炳英的注释是错误的。

孟轲宗孔子之学,共称为孔孟之道。所说的应该是尔雅)中的粳。孟子生于以荼为治病良药的战国,当然知道是贵重药物之一,所说舍其梧,则为贱场师也。

茶字多名,古人所见不同,命名也不同,混乱不一。到了唐朝陆羽(公元733-804年)从《神农本草》历代《本草》的荼,从《桐君录》、《晏子春秋》的茗字,从《尔雅》的粳字,从《方言》的字,从《凡将篇》的芬字,概括茶为五名。

唐初发明蒸青团茶,饮茶很普遍,广大群众,对茶的认识显着提高,茶是木本植物,就把禾改为木,从荼字去掉一划而为茶字。

茶字首见于苏恭的《本草》。《唐本草》是唐高宗李诒永徽中(公元650至655年)李劫等修编,显庆中(公元656至661年)苏恭、长孙无忌等22人重加详注。自后不再写荼字,而都是写茶字。

唐代宗李豫前至德宗李适年间,所有写在唐碑上的茶字都写为荼。如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圣善寺沙门某写灵运禅师碑上的荼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徐浩写不空和尚碑的荼毗,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吴通微写楚金禅师碑上的的荼毗等,都是写荼字。至文宗李昂(公元827至840年)、武宗李炎(公元841至846年)、宣宗李忱(公元847年至859年)时所立的唐碑上,荼字都变为茶字。如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柳公权玄秘塔碑,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裴休写来峰慧禅师及令狐楚撰文、郑纲写的百岩太师怀晖碑的茶毗,都是改变的显着明证。改荼为茶的原因,则与陆羽《茶经》、卢仝《茶歌》的影响有关。中唐以后,所有茶字意义的荼字都变为茶字。同时废用所有的别名、代名,统一为茶字。除茗字至今偶然沿用外,其它所有代用字都已不用。

论茶宴


茶宴,亦称茶会,兴于唐,盛于宋,而其最早见诸史料,大约在南北朝时期。

公元454年,山谦之在《吴兴记》里写到,每岁吴兴、毘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这可能是史料里出现最早的茶宴一词。茶至唐代,日渐风行,加之有提神、消食、明目、祛邪等医疗保健功效,茶成了最为珍贵的饮料,所以,用茶宴请亲朋好友也就成了社会风尚之一种。当然,这只是上层权贵阶层的事。唐代天宝进士钱起的《与赵莒茶宴》里的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唐代侍御史李嘉祐的《秋晚招隐寺东峰茶宴送内弟阎伯均归江州》里的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风送王孙,唐代诗人鲍君徽的《东亭茶宴》里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的诗句,细细品读,皆为一场场或大或小或盛或简的茶宴。而唐代户部员外郎吕温的《三月三日茶宴序》,要算对茶宴的一次华丽铺陈了。

其词曰:

三月三日上已,禊饮之日也,诸于议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爱庭荫,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羽未飞,红蕊指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合人醉,微觉清思,虽玉露仙浆,无复加也。座右才子,南阳邹子,高阳许侯,与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

如此幽雅的环境,品茗的美妙回味,以及令人陶醉的神态,都是茶宴的组成部分。难怪大诗人白居易有一次因为身体微恙没能参加浙江长兴与江苏宜兴分界处境会亭茶宴而十分遗憾,还专门写诗道出了他的无限惆怅。在那首《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诗里,他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我猜想,当时坠马伤腰卧病在床的白居易,一定因为这场缺席的茶宴而使病期延长了数日吧。

相比之下,诗人黄庭坚要幸运得多。

他的行书《茶宴》写于元祐四年(1089)正月初九记录的正是自己参加一次茶宴的光鲜经历。文曰:元祐四年正月初九茶宴,臣黄庭坚奉敕,敬书于绩臣殿中。

寥寥数字,对茶宴的敬仰之情流露无遗。

毕竟,这是在华丽堂皇的绩臣殿里举行的一场茶宴,与平时文人雅集的茶宴性质不同,所以规格也就不同,虽然少了些闲散逍遥,却多了尊贵,不可小视。大抵而言,像是今天的基层官员被上司召见一般。所以,黄庭坚写得沉重庄重有余,潇洒飘逸不足。这也是形势使然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己猜想,不一定准确。也许,这与我这几年见多了当代书法家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的行状所带来的思维惯性有关吧。况且,茶宴发展到宋代,随着茶区的进一步扩大和茶艺的日渐精深,茶宴之风更加盛大以及大宋王朝的上行下效,无论官场还是民间,不管文人骚客还是寺院僧侣,茶宴之风风生水起。

官居北宋户部尚书的蔡京,在他的《太清楼特宴记》、《保和殿曲宴记》、《延福宫曲宴记》里屡次提到了皇室茶宴的盛况,特别是在《延福宫曲宴记》中,事无巨细地写道: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二月癸已,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指。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如此气派的茶宴雅集,黄庭坚怎能不去,怎能不规规矩矩谦卑有加地记录在案呢。

据说,黄庭坚的《元祐四年正月初九日茶宴和御制元韵》的诗书,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茶宴手迹我无心考证这个,还是留给大学里讲授书法史的教授们去论证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