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凝结的茶马记忆

发布时间 : 2020-09-30
沙溪白茶 高马溪黑茶 高马二溪黑茶

沙溪白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沙溪凝结的茶马记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沙溪凝结的茶马记忆”相关知识!

在今天人们所熟知的茶马古道形成之前,马帮的铃声就已千百次地飘荡在沙溪。沙溪的历史,也映射着马帮的兴衰史。

沙溪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联系着南北交通,同时,拜环境所赐,气候舒适,物产丰富。徐霞客曾在游记中说这里“所出米谷甚盛,剑川州皆来取足焉”。富足的物产和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商贸交易,也为马帮补给提供了条件。大米、食盐、香油、乳制品、日用品,应有尽有,沙溪自然成为茶马古道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驿站。此外,沙溪周遭还有众多盐井。对内陆山区而言,食盐是极其重要的资源,当年所有通往盐井的山路上都设有官方的关卡,专课盐税。沙溪西南方的弥沙盐井,所产食盐味道极佳,此外周边拉鸡井、云龙诺邓井的食盐也通过弥沙大量运到沙溪交易,一时间周遭山谷里马铃声回荡不绝。wWw.CY316.cOM

“清脆的马铃声,在暮色降临之前的那道缝隙里挤进了沙溪的村子。马蹄上的铁马掌不耐烦地拍击地面上的红砂石,有些急躁地奔向这一晚的落脚地。”斯诺的这段描述,好似武侠片的开场。刚到沙溪,我的首要任务也是寻找落脚的客栈,最终选定的“老马店”,就位于四方街最显眼的位置。所谓马店,字面解释,是专门为马帮服务的店面。

最初的马店不过是主人家空置的房子,后来有了特别为马匹准备的草料房。当时由于房间有限,马脚子(普通的赶马人)晚上通常就在街上打地铺,只有马锅头(马帮首领)才有资格住在客房里。

对马帮来说,住马店,最重要的是能够保证货物与马匹的安全。现在“老马店”的二层仍然保留着当时马锅头们睡过的床。与其说是床,不如说是一个木头箱子,只能从上面掀开,马锅头把贵重物品放在箱子里,晚上就睡在上面,别人无法打开箱子,马锅头便可以安心过夜。店中的墙头还有开向后院马厩的镂花窗子,透过它,马锅头可以对自己马匹的情况一目了然。

我要了一间客房,房间空荡整齐,墙上挂的一面锣是唯一显眼的物件。店员解释说:在曲折的山路上,马帮锣是必不可少的,它能提醒背着笨重篮子走过的路人,防止与马帮相撞。对于一般的步行旅客来说,如果听到这“不祥”的锣声,唯一的反应就是飞快跳到路边的空旷地带,以免万一被马队挤下沟或是踩折腿。以马帮行进的速度,若是两队骡马相撞,必将是一场灾难。骄傲而嫉妒的头骡会寸步不让,各自只顾往前闯,可能会把对方推进路边很深的灌溉渠里去,或是撞到路边的山石上。而其他的马也绝不会停下来,混战中会互相冲撞、嘶叫,甩开驮子,摔下马上的人,等它们被赶马人一边诅咒一边拉开时,现场早已一片狼籍,瓷器之类易碎的物品很难幸免。

入夜,站在房间的镂花窗前,可以看到四方街坊上最高的建筑——戏台与魁阁黑色的剪影,还有繁星及虫鸣为伴。这要价颇贵的酒店自然不会让人在“木头箱子”上入睡,房间里的大床绵软舒适,躺在上面,闭上眼睛,很容易就会把自己想象为一出古装剧的主角,西风斜阳,古道归鸦,千万里风尘飘过,只求一夜安息……

文化渗透古道

一早醒来,街道上空荡荡的。这里的人们凭太阳判断时间,太阳升起在东边山头的时候,是起床做饭的时间;太阳高高挂在天上的时候,是到四方街赶集的时间。约会的时间因此很难确定,你和一个人约好8点钟,他可能10点钟甚至是中午才到。在约瑟夫·洛克关于中国西南纳西古国的文字描述里,我们也曾读过到这样的描述:“(当地)很少有人戴手表,时钟也极少,即使富户人家有钟表,主要也是为了装饰,而不是需要确定的时间,在官府衙门时钟可能显示的是9点钟,在另外一个地方时钟可能是8点或者10点。谁管它呢?”沙溪并不大,用不了一个上午即可走完主要街区。

寺登街是整个镇子的核心,戏台与魁阁则是核心中的核心。这座寺登街最高的建筑,建于18世纪的清嘉庆年间,光绪十四年重建,最后一次大修在2004年。戏台对面有一座兴教寺,确切的建立年代已不可考。沙溪本就偏僻,虽然商贾云集、贸易繁盛,但毕竟远离政治中心,故纸堆里找不到关于它的只言片语,关于这寺庙的最早记载,也不过是清朝史书中轻描淡写的一句:“兴教寺,在城南沙溪寺登村。”后来在维修的时候,发现大殿正脊上赫然写着“正统十二年”(1447年)。

兴教寺的大门口一左一右分列着哼哈二将,袒胸露乳,怒目圆睁。由此入内,沿中轴线,自西向东依次有门楼、过厅、二殿和大殿,构成三个院落。大殿与二殿的木制材料是明代的原物,但式样与型制却早于同时期的中原建筑,细节的做法又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斗拱拱间板、雀替多雕刻着卷草纹样,线条流畅粗犷。当年令修复者最兴奋的是兴教寺大殿楣头绘制的20多幅大型壁画,其中的《太子游苑图》等,生动描绘了古南诏国、大理国的宫廷生活,弥补了这部分在史书中缺少记载的内容,成为研究南诏、大理国的重要历史物证。

不论任何时候,兴教寺的大殿前总是静谧得像是另外一个世界,阳光透过松柏的树冠投下碎影,像是流萤在碎石小路上飞舞,以暗黄的窗框为背景,伸出一枝粉色的蔷薇,枯荣之变,转眼之间。

茶马古道的网络有多大,外来文化的渊源也就能追溯到多远。这些外来文化被选择性地带入、流传、吸收,沉淀为沙溪文化的组成部分。除了佛教,小小的沙溪坝子里还会聚了其他数种不同宗教。信仰之于沙溪,就像是曾经聚集在此的财富,既来之则安之,各种信仰共同构建起一幅和谐的图景。

当地人(多是白族人)最主要的信仰是本主宗教和阿吒力教。本主宗教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原始宗教信仰,源自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和农耕祭祀,本主就是本境福主,是掌管本地区、本村寨居民生死祸福的神,只要是有白族人居住的村寨,就一定有一个本主庙。要找到沙溪人精神的寄托,可以到镇子东面的本主庙里走一遭。除了本境福主,整个庙里最醒目的就是穿着蟒袍玉带、戴束发紫金冠的“太子”像。“太子”是释迦牟尼还未成佛时的称呼,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传统节日“天子会”,当地人会举行游行活动,本主庙的“太子”和“佛母”的神像被抱到马背上,由人扶着,另有人笼住马的咬口,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后边跟着的是耍狮、舞龙、唱歌跳舞的队伍和参与游行的群众,还有人把自己的小孩打扮成“太子”的样子,跟在太子及佛母像的后边,沾点福气。这一天,沙溪人会一大早起来,把门前扫得干干净净,接着点燃长香竖在大门两边,恭候太子像的到来。等到神像路过门前,便鞭炮齐鸣,祈求添财增福、事事如意。

台阶上的周末乡村电影

在沙溪的日子,我最盼望的就是周五。我会早早坐在四方街入口处一家杂货店的台阶上,观察着狭小的街道。对我来说,这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就像是在看一场活生生的电影。我的“邻座”,是一位贩卖麻绳的年迈婆婆。或早或迟,每一个来赶集的人至少会在我面前走过一两次。精力旺盛的山区青年,身穿没有袖子的皮挂和皮短裤,吹着笛子,沿街跳着舞。妇女们用绳子牵着几头好斗的羊,这些羊走得散漫而急促,会与马匹缠在一起,或者从人双脚之间窜过去,路人于是发出尖叫声、大笑声和咒骂声。满载柴禾的骡马,用驮着的篮子顶撞着男女行人。不听话的牲畜有时会突然窜向两边的店铺,女店主们就冲出去收拾和保护她们的货物。

午后是集市热火朝天的时候,人和牲口乱作一团,开了锅一般。此时不妨融入其中,从养蜂人手里买回最新鲜的蜜,这蜜还保留在蜂巢里,带回去撒上一些碎冰便可直接当成甜品;多买点香椿,别担心荷包的问题,扎实的一把才要五毛钱,当地老人都喜欢直接咀嚼香椿叶,初入口有些涩苦,却有长久的回甘;再挑点盐水渍好的青豆,清脆与绵软兼备,用梅子酒稍微过一过,便是最好的下午茶点心。

逛累了,随意找一家餐馆,食材都是最新鲜的,煮出来就是美味。这里的酒完全是按照古老配方手工酿造而成的,用玻璃瓶装着,主要有三个品种,酒液呈清白色的被称为“日”(当地读音为Zhì),用小麦酿成,酒力、味道与杜松子酒相当;甜的窨酒是糖、蜂蜜、小麦等酿造的,呈透明的琥珀色,味道像托考伊葡萄酒或者甜雪利酒;还有就是红色的梅子酒,喝起来有些甜味,但后劲很大。

时间不是太长而是太短

“在动荡的人生中,我没有在任何地方欣赏过像丽江那样宁静、那样幸福的生活。对我来说,那就是天堂。” “我在丽江的幸福生活,不只来源于悠闲地欣赏鲜花及其香气,欣赏雪峰永远变化的光辉和接连不断的宴席,也不在于我所专心的工业合作社的工作,或为病人、穷人所做的服务。幸福在于平衡地对照生活的两个方面。可是要使生活变得完美,必须相信上帝的爱与仁慈,相信我生活在其中的简朴诚实的人们的友谊和信任。当得到这些东西时,我觉得与世无争了,更为重要的是,我的心坦然了。天堂也许是通过智慧、爱和做好工作所需的知识而得到的转化物。”

这是顾彼得眼中上世纪40年代的丽江。如今,丽江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丽江,但若是把“沙溪”作为地点关键词替换进上述文字,倒是挺贴切。

在沙溪,时间仿佛具有不同的价值。它是良师益友,是客观存在,是神奇的财产。忙个不停,从而没有时间领略一切美好的事物,这种说法不是实情,真正美好的事物人们总是愿意拿出时间去享受。也正因为如此,总觉得时间不是太长而是太短。在沙溪,街上的生意人会放下买卖,去欣赏一丛梨花,或凝视一会儿清澈的溪流;田里的农夫会暂时停下手里的活计,远望雪山千变万化的容颜;老练的白族木匠会放下手中的锯和斧,直起身来与同伴谈论一会儿鸟儿的啼鸣;集市上的人群屏息观看着一行高飞的大雁;几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健步顺山而下,孩子般地说笑着,手持鱼竿朝黑穗江钓鱼去了。

这天傍晚,我站在玉津桥头等日落。赶鸭的汉子在河滩里又是嘎嘎喝叫又是掷甩石块,好容易把鸭群赶上了岸,不一会儿领头的鸭子又从桥上往河里蹦……太阳瞬间消失在山头,麦田暗下来,灯火亮起,有狗在吠叫,黑穗江无声地流向远方……这个傍晚,应该和当年马帮越过山岗来到这坝子的某个傍晚一样吧。只是不知道,这样的傍晚,在沙溪还能存在多久。

更多茶马古道内容请访问

网普洱茶爱好者乐园

cy316.com延伸阅读

组图:云南沙溪古镇 凝结的茶马记忆


从大丽路拦车到洱源,1个小时转到剑川,3小时后再换面包车,143公里之外,是我此行的目的地沙溪,躺在大理与丽江之间的坝子里的一座小城。和云南的很多小城一样,位于茶马古道上的沙溪,曾经拥有过繁荣昌盛的花样年华,却在近代归于静寂。

2001年,一位瑞士学者的造访,抹开了它扑面的尘埃。隔年,沙溪以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市集入选2002~2003年度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评出的100个濒危遗址名录,与在9・11事件中灰飞烟灭的纽约世贸大厦出现在同一个名单中。沙溪开始重新回到世人的目光里。

沙溪古镇

客栈里的马帮往事

在今天人们所熟知的茶马古道形成之前,马帮的铃声就已千百次地飘荡在沙溪。沙溪的历史,也映射着马帮的兴衰史。

沙溪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联系着南北交通,同时,拜环境所赐,气候舒适,物产丰富。徐霞客曾在游记中说这里所出米谷甚盛,剑川州皆来取足焉。富足的物产和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商贸交易,也为马帮补给提供了条件。大米、食盐、香油、乳制品、日用品,应有尽有,沙溪自然成为茶马古道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驿站。此外,沙溪周遭还有众多盐井。对内陆山区而言,食盐是极其重要的资源,当年所有通往盐井的山路上都设有官方的关卡,专课盐税。沙溪西南方的弥沙盐井,所产食盐味道极佳,此外周边拉鸡井、云龙诺邓井的食盐也通过弥沙大量运到沙溪交易,一时间周遭山谷里马铃声回荡不绝。

清脆的马铃声,在暮色降临之前的那道缝隙里挤进了沙溪的村子。马蹄上的铁马掌不耐烦地拍击地面上的红砂石,有些急躁地奔向这一晚的落脚地。斯诺的这段描述,好似武侠片的开场。刚到沙溪,我的首要任务也是寻找落脚的客栈,最终选定的老马店,就位于四方街最显眼的位置。所谓马店,字面解释,是专门为马帮服务的店面。

古镇黄昏

最初的马店不过是主人家空置的房子,后来有了特别为马匹准备的草料房。当时由于房间有限,马脚子(普通的赶马人)晚上通常就在街上打地铺,只有马锅头(马帮首领)才有资格住在客房里。

对马帮来说,住马店,最重要的是能够保证货物与马匹的安全。现在老马店的二层仍然保留着当时马锅头们睡过的床。与其说是床,不如说是一个木头箱子,只能从上面掀开,马锅头把贵重物品放在箱子里,晚上就睡在上面,别人无法打开箱子,马锅头便可以安心过夜。店中的墙头还有开向后院马厩的镂花窗子,透过它,马锅头可以对自己马匹的情况一目了然。

我要了一间客房,房间空荡整齐,墙上挂的一面锣是唯一显眼的物件。店员解释说:在曲折的山路上,马帮锣是必不可少的,它能提醒背着笨重篮子走过的路人,防止与马帮相撞。对于一般的步行旅客来说,如果听到这不祥的锣声,唯一的反应就是飞快跳到路边的空旷地带,以免万一被马队挤下沟或是踩折腿。以马帮行进的速度,若是两队骡马相撞,必将是一场灾难。骄傲而嫉妒的头骡会寸步不让,各自只顾往前闯,可能会把对方推进路边很深的灌溉渠里去,或是撞到路边的山石上。而其他的马也绝不会停下来,混战中会互相冲撞、嘶叫,甩开驮子,摔下马上的人,等它们被赶马人一边诅咒一边拉开时,现场早已一片狼籍,瓷器之类易碎的物品很难幸免。

入夜,站在房间的镂花窗前,可以看到四方街坊上最高的建筑――戏台与魁阁黑色的剪影,还有繁星及虫鸣为伴。这要价颇贵的酒店自然不会让人在木头箱子上入睡,房间里的大床绵软舒适,躺在上面,闭上眼睛,很容易就会把自己想象为一出古装剧的主角,西风斜阳,古道归鸦,千万里风尘飘过,只求一夜安息

雕塑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沙溪:茶马古道上的幸存集市


沙溪,“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因有完整无缺的戏台、马店、寺庙、寨门,使这个连接西藏和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由此,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沉浮,辉煌过、寂静过的沙溪古镇,荣登2001年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公布的“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名录”,再次以新的身份、旧的风貌引起世人的瞩目。

沙溪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取决于她在茶马古道中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气候及特产。

沙溪在茶马古道上占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历史作出了这样的选择,显然并非偶然。首先,沙溪本身处于联系滇西四大盐井——乔后盐井(洱源县乔后镇)、弥沙盐井(剑川县弥沙乡)、诺邓盐井(云龙县诺邓镇)和啦鸡盐井(兰坪县啦井镇)的交通线上,运输便利;其次,沙溪是产茶地临沧、普洱到需茶地丽江、四川、维西乃至西藏的重要站点,而且位于这条交通线的正中位置,也是最近、最通畅的路线;第三,沙溪地处西南大山中的坝区,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自古就是滇西著名的三大产米乡之一。自然,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来说,在其长途运输过程中选择沙溪作为休整和补给地就再合适不过了。

络绎不绝的马帮经由此地,必将催生各色马店、驿站的出现,小小的兴盛就这样开始了。马帮的领导者马锅头都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头脑精明的人,当他们同时选择了沙溪作为驿站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商机便在商人与商人之间,商人与当地原住民之间天南地北的闲聊中接踵而至了。于是,沙溪渐渐形成了交易市场。富足的物产和便利的交通使得这里三天一集,大米、食盐、茶叶、香油、乳制品、毛皮、布匹、丝绸、药材、日用品应有尽有。至此,沙溪的兴盛已成必然。

带着对沙溪前世名噪四方的景仰,怀着探访历史、感受现实的心情,我走进沙溪的今生。

沙溪,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东南部,面积288平方公里的整个沙溪坝子。狭义则专指寺登街。寺,是指兴教寺;登,是白族话,意思是“的地方”;街,当地人习惯把集市称作街(此处应读作“该”)子。“寺登街”的意思,就是在兴教寺那里的集市。寺登街后来甚至成了兴教寺及寺前集市所在村子的代称。

沿着今天被称作东巷的长街就进入了寺登街的核心区域——寺登四方街,也就是历史上繁盛一时的交易集市。旧时的四方街只有东、南、北三个方向的通道,通道尽头分别有一寨门。今天,三个寨门都还完整保存,尽显旧时风貌。

东巷本是从四方街向东通往黑潓江的一条小巷,而现今的东巷实则是在四方街的西侧,旧时原是陡坎,遍生荆棘,无路可言,直至1938年,在修筑漾濞平坡至剑川甸南的平甸公路时才被打通,八十年代拓宽,并铺上红砂石弹石,最终形成人们现在看到的东巷,也是进入四方街的主通道。

整个四方街南北长60余米,东西宽20余米,由于四周的建筑高不过两层,衬以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铺就的红砂石街面,显得相当开阔。四方街北面是一排整齐的两层木结构建筑,清一色的板门、板窗,质朴中透出历史的厚重,这就是昔日的马店了。现在的马店被冠上一个怀旧的名字“老马店客栈”,依旧作为旅店经营,在尽量保持原貌的基础上,住宿的舒适度当然也有质的飞跃。南面亦是一排外形与马店相仿的民居建筑,现在则被辟为几家小门小户的商店,浓浓的古商铺味道让人忍不住好奇,总要一间一间细细逛逛,看看里面古旧的装潢,别具匠心的陈列和独具地方特色的小商品。

沙溪的核心是寺登街,寺登街的核心是魁阁带戏台。魁阁带戏台的古建筑形制在全国较为罕见,实则是在魁阁正前方扩展出一方戏台的形式。寺登街的魁阁带戏台始建于嘉庆年间,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和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有过两次大的修缮,是沙溪坝中造型最优美最独特的古建筑。魁阁外观三层,实则四层,伫立在四方街东面居中位置,由于是四方街周边最高的建筑,也因着它骨子里透出的庄严、古朴和大气,始终能瞬间抓住来访者的最高关注。整座建筑形态端庄,比例优雅,歇山顶,脊上饰有宝顶、鳌鱼、金鸡,海马等具有封建等级制度意味的脊饰,侧面观之,众多檐角,如跂斯翼、如鸟斯革、如翚斯飞,令人叹为观止。

西面正中是明代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就已初具规模的兴教寺。兴教寺是沙溪坝中为数不多的佛寺之一,但细究兴教寺的历史,却发现,这本是一座为阿吒力而建的典型的阿吒力寺院。兴教寺建成后一直作为阿吒力的灌顶道场,经历了明朝200余年的兴盛,直至康熙年间,清政府决意灭除阿吒力教,兴教寺这才改头换面做了佛寺,寺里住进了禅宗和尚。今天,走进兴教寺,沿着中轴自东往西,依次有门楼、过厅、二殿和大殿,并由此构成三个独立的院落,院落空间逐渐扩大,建筑高度也逐次增高。其中大殿为重檐歇周廊庑九脊顶,整个大殿内没有一根柱子,飞檐斗拱,古拙端庄。二殿也称天王殿,为典型的传统寺院和白族古建筑结构,歇山式的五脊顶,多梁多柱,结构紧密严谨。兴教寺自建以来,几经变故,与大殿、二殿的原始建筑相伴至今的,是殿里幸存的16幅壁画。这些壁画线条流畅、造形生动、技巧娴熟,绘画风格与《南诏中兴画卷》和《张胜温画卷》一脉相承,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古代白族绘画艺术的实物珍品。

置身沙溪,感觉时间是凝滞的,空间是穿越的。这里的居民保持着自身的民族传统和本初的生活习俗,一如这里的古建筑,不卑不亢,那份质朴和不随波逐流的坚持,令人感慨。岁月沧桑,弥久经年,从容淡定宛如沙溪的灵魂。甚至,连这里的动物都显得那么与众不同。无论是四方街上毛色不等的家禽,还是小巷里大小不一的犬类,人们始终看不到它们打斗嬉戏或是喧闹吠叫。它们或走走停停闲庭信步,或安安静静享受午后的阳光。外来的旅者,仿佛很容易就被这份从容与淡定所感染,自然褪去世俗的纷杂,静心凝神,扪心自问。所以在沙溪,无论是四方街广场还是周边的小酒馆、咖啡吧,也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没有畅饮的、高谈阔论的人群,没有喧嚣的、躁动不安的世俗音乐,有的是街角石梯或笨拙木椅上看书的阅读者和幽深小巷内安静探访、潜心细想的游走者。

停在沙溪,听薄暮中,牧羊老汉的随身听播放的曲调古拙,唱词难懂的地方调子,恍惚间,这个古老民族的精神世界仿佛触手可及;看晨曦里,兴教寺旁席地而坐的年轻吉他手专注弹奏,陌生的旋律,浅浅的忧伤,让人感动的不是音乐本身,而是弹奏者穿越时空的神情和目空一切的从容。伫足在四方街的中央,闭目凝神,用心感受时间的凝滞,岁月的悠远,心灵的寂静……当再次睁开双眼,油然心生的是小小的神圣和深深的喜悦。沙溪,一个连呼吸的空气都显得深邃而宁静的地方,一个有着厚重历史让人成为思想者的魔力小镇。

沙溪 茶马古道上的古集市


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曾将云南沙溪列入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目录,意大利庞培古城、中国的万里长城也在名录中。沙溪究竟在哪里?

翻开云南省地图册,在剑川县一页上,找到了沙溪,它位于云南剑川县西南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东南部,在大理风景名胜区与丽江古城之间,总面积287平方千米,是一个以白族为主,汉、彝、傈僳族共居的少数民族居住地。这里是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集市,有完整无缺的戏院、旅馆、寺庙、大门,使这个连接西藏和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

从昆明坐上高速客车用四个多小时到达大理下关市,赶上最后一班去往剑川县的车,用了三个多小时,在一个叫甸南的地方下车,在热情的白族司机的联系下,恰好搭乘上一趟去沙溪的中巴车,此时,已是漆黑一片,只有天空上星星在眨着眼。一个多小时,车到达了一个极安静的小镇,这里就是沙溪。夜色掩映中的这座千年古镇曾经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一个贸易集散地,又是南诏大理国佛教文化活动中心。要揭开它披着的神秘面纱,只有等到天亮时分了。

欧阳家的白族古院

清晨,推开房门,一座典型的白族民居展现在眼前。此宅为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局。院主人叫欧阳盛先,如今他与年老的母亲居住在此院。欧阳家住宅在整个古镇上最为豪华,这与主人的祖先经商致富有关。

在沙溪,当地人将行走在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头目称为马锅头,欧阳家昔日曾是古镇上显赫一时的马锅头。这座房子建于清末民初,红砂石砌筑成的高大门楼,两边是石雕雕刻的花鸟人物,左边雕的是耕,右边雕的是读,暗示着欧阳家是一个耕读世家。门两边还贴有一副对联:“欧脉钟灵地、阳光丽普天”。这是一副十分巧妙的对联,将首尾四个字连起来,就是“欧阳天地”。

进入大门即进入第二道讲究的大门,与第一道大门有所不同的是,它以木结构为主。剑川的木工活在整个云南可谓名震遐迩。欧阳家的木雕门楼就是一个范例,两层木雕将渔樵耕读里的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门的右手边是马圈门,是昔日供马帮们拴马的马厩,极有意思的是在它低矮的门上画有一幅群猴图。

按白族的传统风俗,其寓意为六畜兴旺,还有一种说法,猴子即是《西游记》中的弼马温孙悟空,它是玉皇大帝亲封的专管天下马匹的官吏,马帮们的马匹在其照看下,当然非常安全。进入二道门即真正进入欧阳家的院落,结构为典型的三坊一照壁结构,一座巨大的照壁矗立在院子中,上面书写着大大的福字,在它的瓦檐下、墙边均画满了壁画。

院子的地面铺就当地的红砂石,正房与左右对称的厢房走道的木廊架上均布满了木雕,华丽讲究的隔扇门上也刻有精美的木雕。白族是一个天性爱美的民族,善于将自己的生活环境装扮得非常艺术。欧阳家的房瓦也极富特点,它是一种写有文字与画有图案的瓦片,当地名为“琉璃瓦”,只有极富有的家庭才有。正房的二层有一座精美的木雕神龛,上面雕满了龙、凤、狮子等图案,它是欧阳家供奉祖先的地方。

正房左右两个角落为带有天井的厨房,天井中有水井,厨房有后门通往后院。在二道门右手边,还有一座小型院落,其格局依然为三坊一照壁,昔日是欧阳家的北花园,这个院落也是专门提供给马帮休息歇脚的客栈,二层房间沿窗有一条类似柜子的床铺,它是提供给马帮存放东西用的,各路马帮晚上睡觉前,可以将所带贵重东西放在柜子下,人睡在柜子上,即可高枕无忧了。

马锅头的传奇

在沙溪村附近有一个名叫西门村的地方,听当地人介绍有一位昔日马帮的头目还健在。他今年已七十多岁了,名叫李德明,是沙溪历史上最后一位马锅头。记得小的时候看过一部黑白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电影中那些身强力壮、云走四方的马帮们,骑着剽悍的高头大马行走在山涧中,他们回荡在幽谷中的歌声至今仍在耳旁回响。

马匹至今仍是生活在崇山峻岭中乡民们的主要交通工具。马帮们南来北往、承担着各种货物的运送,他们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马帮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的民间组织,拥有管理马帮的头目———“马锅头”,马锅头是以拥有马匹数量多少、负责与运送部门交涉、协调关系,处理日常事物与酬劳分配为己任的。他们在马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像欧阳家昔日也是声名显赫的“马锅头”。

如今已77岁的马锅头身体根本不像这把年纪的人,这多半与他昔日赶马的经历有关。这位生于1927年的老人,年仅十三岁就随他的兄弟们开始了马帮艰苦的行走生涯,赶了二十多年的马,奔走在运送盐巴与货物的茶马古道上,直到1948年才做了“马锅头”,用他自己的话来讲是“穷走一方,富赶马”。但马帮的生活并不都是阳光与鲜花,一路上的劫匪是家常便饭,甚至还有打劫并谋取马帮生命的。眼前这位安详的老人脸上,俨然刻着岁月所流下的艰辛。

四方街上幸存的古集市

从欧阳家院落周边信步,就来到了沙溪的中心———四方街。这里是一个集古寺庙、古戏台、古商铺、古巷道、古树、古寨门于一身的、功能具全的古集市,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誉为“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

茶马古道指的是历史上主要穿行于横断山脉、三江流域,翻越青藏高原,以茶马互市为特点,以人背兽驮为方式的古代商道。它是中国藏区内接祖国内地,外连南亚东南亚的重要纽带,是大西南各民族自古以来相互交往、融合的走廊,是古代中国与北方“丝绸之路”齐名的另一条中国古文明传播的国际通道。

沙溪地处大理与丽江之间,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贸易集散地,加上南诏大理国石窟的开凿,使沙溪成为一个集商贸与佛教文化为一体的古镇。在沙溪的附近有好几处天然盐井矿,盐在古代是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沙溪逐渐成为以盐买卖为主,茶、马买卖为辅的茶马古道重镇。盐井的开采与利用,促进了沙溪的繁荣与发达。

如今的四方街格局与从前没有太大的变化,东西宽约100米,南北长约300米,整个广场街面均用红砂石铺就,街中心有两棵古柏树,在广场中心矗立着一座古朴典雅的戏台,它坐东向西,对面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兴教寺,在集市中心矗立着这样一座融多种宗教流派于一身的寺庙,实属少见。

想象一下,昔日古道上繁忙的贸易在此进行,车马鱼贯、人头簇拥,寺庙里香火鼎盛,戏台上纵情高歌,好一派繁华景象。广场四周是昔日的店铺与马店。店铺多为前铺后马店,尽管这些店铺已多年铺门紧闭,有的甚至已东倒西斜、濒临倒塌地步,但它依旧完整地保存了昔日商业布局,这也是沙溪能够获得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古集市的殊荣的原因。

更多茶马古道内容请访问

网普洱茶爱好者乐园

沙溪——茶马古道上仅存的古集市


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曾将云南沙溪列入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目录,意大利庞培古城、中国的万里长城也在名录中。沙溪究竟在哪里,为何具有如此大的价值?

翻开云南省地图册,在剑川县一页上,找到了沙溪,它位于云南剑川县西南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东南部,在大理风景名胜区与丽江古城之间,总面积287平方千米,是一个以白族为主,汉、彝、傈僳族共居的少数民族居住地。这里是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集市,有完整无缺的戏院、旅馆、寺庙、大门,使这个连接西藏和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

从昆明坐上高速客车用四个多小时到达大理下关市,赶上最后一班去往剑川县的车,用了三个多小时,在一个叫甸南的地方下车,在热情的白族司机的联系下,恰好搭乘上一趟去沙溪的中巴车,此时,已是漆黑一片,只有天空上星星在眨着眼。一个多小时,车到达了一个极安静的小镇,这里就是沙溪。夜色掩映中的这座千年古镇曾经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一个贸易集散地,又是南诏大理国佛教文化活动中心。要揭开它披着的神秘面纱,只有等到天亮时分了。

欧阳家的白族古院清晨,推开房门,一座典型的白族民居展现在眼前。此宅为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局。院主人叫欧阳盛先,如今他与年老的母亲居住在此院。欧阳家住宅在整个古镇上最为豪华,这与主人的祖先经商致富有关。

在沙溪,当地人将行走在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头目称为马锅头,欧阳家昔日曾是古镇上显赫一时的马锅头。这座房子建于清末民初,红砂石砌筑成的高大门楼,两边是石雕雕刻的花鸟人物,左边雕的是耕,右边雕的是读,暗示着欧阳家是一个耕读世家。门两边还贴有一副对联:欧脉钟灵地、阳光丽普天。这是一副十分巧妙的对联,将首尾四个字连起来,就是欧阳天地。

进入大门即进入第二道讲究的大门,与第一道大门有所不同的是,它以木结构为主。剑川的木工活在整个云南可谓名震遐迩。欧阳家的木雕门楼就是一个范例,两层木雕将渔樵耕读里的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门的右手边是马圈门,是昔日供马帮们拴马的马厩,极有意思的是在它低矮的门上画有一幅群猴图。

按白族的传统风俗,其寓意为六畜兴旺,还有一种说法,猴子即是《西游记》中的弼马温孙悟空,它是玉皇大帝亲封的专管天下马匹的官吏,马帮们的马匹在其照看下,当然非常安全。进入二道门即真正进入欧阳家的院落,结构为典型的三坊一照壁结构,一座巨大的照壁矗立在院子中,上面书写着大大的福字,在它的瓦檐下、墙边均画满了壁画。

马锅头的传奇在沙溪村附近有一个名叫西门村的地方,听当地人介绍有一位昔日马帮的头目还健在。他今年已七十多岁了,名叫李德明,是沙溪历史上最后一位马锅头。记得小的时候看过一部黑白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电影中那些身强力壮、云走四方的马帮们,骑着剽悍的高头大马行走在山涧中,他们回荡在幽谷中的歌声至今仍在耳旁回响。

马匹至今仍是生活在崇山峻岭中乡民们的主要交通工具。马帮们南来北往、承担着各种货物的运送,他们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马帮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的民间组织,拥有管理马帮的头目马锅头,马锅头是以拥有马匹数量多少、负责与运送部门交涉、协调关系,处理日常事物与酬劳分配为己任的。他们在马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像欧阳家昔日也是声名显赫的马锅头。

院子的地面铺就当地的红砂石,正房与左右对称的厢房走道的木廊架上均布满了木雕,华丽讲究的隔扇门上也刻有精美的木雕。白族是一个天性爱美的民族,善于将自己的生活环境装扮得非常艺术。欧阳家的房瓦也极富特点,它是一种写有文字与画有图案的瓦片,当地名为琉璃瓦,只有极富有的家庭才有。正房的二层有一座精美的木雕神龛,上面雕满了龙、凤、狮子等图案,它是欧阳家供奉祖先的地方。

正房左右两个角落为带有天井的厨房,天井中有水井,厨房有后门通往后院。在二道门右手边,还有一座小型院落,其格局依然为三坊一照壁,昔日是欧阳家的北花园,这个院落也是专门提供给马帮休息歇脚的客栈,二层房间沿窗有一条类似柜子的床铺,它是提供给马帮存放东西用的,各路马帮晚上睡觉前,可以将所带贵重东西放在柜子下,人睡在柜子上,即可高枕无忧了。

如今已77岁的马锅头身体根本不像这把年纪的人,这多半与他昔日赶马的经历有关。这位生于1927年的老人,年仅十三岁就随他的兄弟们开始了马帮艰苦的行走生涯,赶了二十多年的马,奔走在运送盐巴与货物的茶马古道上,直到1948年才做了马锅头,用他自己的话来讲是穷走一方,富赶马。但马帮的生活并不都是阳光与鲜花,一路上的劫匪是家常便饭,甚至还有打劫并谋取马帮生命的。眼前这位安详的老人脸上,俨然刻着岁月所流下的艰辛。

四方街上幸存的古集市从欧阳家院落周边信步,就来到了沙溪的中心四方街。这里是一个集古寺庙、古戏台、古商铺、古巷道、古树、古寨门于一身的、功能具全的古集市,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誉为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

茶马古道指的是历史上主要穿行于横断山脉、三江流域,翻越青藏高原,以茶马互市为特点,以人背兽驮为方式的古代商道。它是中国藏区内接祖国内地,外连南亚东南亚的重要纽带,是大西南各民族自古以来相互交往、融合的走廊,是古代中国与北方丝绸之路齐名的另一条中国古文明传播的国际通道。

沙溪地处大理与丽江之间,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贸易集散地,加上南诏大理国石窟的开凿,使沙溪成为一个集商贸与佛教文化为一体的古镇。在沙溪的附近有好几处天然盐井矿,盐在古代是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沙溪逐渐成为以盐买卖为主,茶、马买卖为辅的茶马古道重镇。盐井的开采与利用,促进了沙溪的繁荣与发达。

如今的四方街格局与从前没有太大的变化,东西宽约100米,南北长约300米,整个广场街面均用红砂石铺就,街中心有两棵古柏树,在广场中心矗立着一座古朴典雅的戏台,它坐东向西,对面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兴教寺,在集市中心矗立着这样一座融多种宗教流派于一身的寺庙,实属少见。

想象一下,昔日古道上繁忙的贸易在此进行,车马鱼贯、人头簇拥,寺庙里香火鼎盛,戏台上纵情高歌,好一派繁华景象。广场四周是昔日的店铺与马店。店铺多为前铺后马店,尽管这些店铺已多年铺门紧闭,有的甚至已东倒西斜、濒临倒塌地步,但它依旧完整地保存了昔日商业布局,这也是沙溪能够获得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古集市的殊荣的原因。

在兴教寺,还有瑞士专家给沙溪所做的保护规划,预示着沙溪今后发展的美好前景。

石钟山石窟群石钟山石窟群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被定为第一批国家级文保单位,有北有敦煌,南有石钟山之说,窟区共有16个,造像139个。这些石窟开凿时间为唐代晚期,距沙溪仅十多公里,由于地理的缘故,它的开凿与茶马古道古镇的繁荣有着密切关系,有两种说法:一是古镇的繁荣促进石窟的开凿,二是石窟的开凿推动古镇的发展。究竟哪种说法更科学,一直是学术理论界争论的事,更令人痴迷的是石窟群在雕刻上的艺术精湛。

唐代是佛教在中原盛行的时期,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佛教更甚,而北面吐蕃佛教活动也十分频繁。作为南诏国首府的大理,处于这些地区的中间地带,佛教对这一地区影响很大。沙溪作为滇藏茶马古道必经之道,佛教自然而然顺着古道传到沙溪,现今那些石窟造像多反映的是佛教与南诏大理国国王生活的内容。最为着名的是南诏第五代国王阁罗凤出巡图与那尊甘露观音,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沙溪附近的沙登青石窟也是非常精彩的,尽管从规模上没有石宝山大,但开凿时间与石宝山石窟时间相近,其艺术造型与风格可谓异曲同工。兴教寺坐落在沙溪四方街戏台正对面,它融合云南多种宗教流派于一身。兴教寺现存大殿与二殿,大殿四周外山墙留有的20幅明代壁画非常精彩,大殿门楣上《南无降魔释迦如来会》的壁画尤为珍贵。

沙溪,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


在剑川石宝山下,有一个被称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沙溪古镇寺登街。2001年,这个被时间尘封多年的边陲古镇,让一群来自欧洲的古建筑专家为之惊讶。从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镇,因其完整的保留了古寨门、店铺、戏台、兴教寺等古集市的诸多建筑,被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基金会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从此,沙溪,正如自己的名字,就像一条涓涓溪流,流进了国人的心里,流向了世界。

要想到20年前的大理、丽江,就到沙溪吧!这不仅是一句广告词,更是沙溪古朴、宁静的完好写照。

来到沙溪,顺着一条铺满石头的小路,穿过当年马帮穿行的商道,来到沙溪镇的中心寺登街,你还是会被这里的宁静气氛所感染。

在寺登街中心的古戏台两边铺子里,有老裁缝在用磨得发亮的木尺,透过老花眼镜仔细的剪裁手中的布料,几个老人一边喝着茶,一边在与老裁缝闲聊;理发店的老师傅在给客人脸上认真涂抹肥皂泡沫,用剔胡刀修刮胡须;在绣花鞋店里,白族妇女在用阵线一针一珍纳出鞋子的花边,旁边坐着满脸皱纹却精神矍铄的老人。这一切的一切显得那么宁静,那么安详。周围没有汽车的喧嚣,没有人流的嘈杂。偶尔,几个行人路过,简单的用白族话交流,然后慢悠悠的行走在古道上,时光显得不再匆忙。

在沙溪,时间通常是用太阳光来计算的。早晨,阳光照在广场上的老槐树上,那是沙溪人出门的时间,提个提篓,拿几个鸡蛋,到镇上农贸市场上出售,然后买点沙溪乳饼回家,这天的中午饭很香;太阳升到寺登街正空,街上行人开始多了起来,街面上铺面的生意开始好起来。田里忙活的农家开始回家吃晌午,一碗腌鱼炖萝卜丝,几个白面粑粑和煎地参,就能把一个沙溪城弥漫的香气扑鼻;下午,看不到圆圆的太阳,但却能看到兴教寺威严的门楼被阳光照射到广场中心的身影,不偏不斜。小孩子们背着书包,三三两两走在回家的路上,嬉笑声中,古镇上空似乎增添了几分生机。

来到沙溪,虽然很难再看到当年马帮庞大的马队,但从欧阳大院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和设计精致的戏台、五星级旅馆的典雅和气派上,不难看出当年沙溪古镇的兴旺与辉煌。古宗路,一个被时光淹没的称谓,记录了一段白族人民和滇西各族人民共同兴盛的历史。

如今的寺登街,没有被现代的气息所掩盖,却也不乏别致温馨的居所。喜欢宁静的人们离开了自己的家,在这里又找到了自己的家,成了沙溪的居民。台湾人开的老马店、58号小院和深圳人经营的老槐树,既保留了沙溪寺登街的古朴和传统风格,也融合了中外游客的喜好,使不同风格文化在此携手,相得益彰。在这里,不仅可以亲身感受浓郁的马帮文化、白族民俗文化,也能品尝到地道的欧式咖啡、点心。在茶马古道客栈,捧上一本书,倒上一杯茶,在沙溪暖暖的阳光的照射下,可以读上一天。读累了,可以兴步穿过土寨门,走上横跨在黑惠江上的玉津桥,远眺流淌在沙溪坝子的黑惠江,曲折蜿蜒,远远流去,一天的劳累和辛苦也会烟消云散。

忘记了星星的人们,可以在沙溪的夜晚找回童年的记忆。沙溪的星星是大的,因为没有高楼大厦的阻挠;沙溪的星星是亮的,因为没有绚烂的灯光来骚扰。在沙溪看星星,可以看得出哪颗是牛郎、哪颗是织女,哪条河是银河。

在沙溪的时光就是那么柔软,那么让人难以忘怀。

沙溪古镇:古戏台上低吟浅唱茶马古道风韵


东寨门

沙溪位于云南剑川西南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域东南部,位于大理风景名胜区与丽江古城之间,远近闻名的石宝山就在这里。沙溪古镇是一个真正的古镇,古色古香,今仍然保持着最原始的建筑特色。古寺庙,古戏台,古商铺,马店,古老的红砂石板街道,百年古树、古巷道、古寨门。

沙溪历史悠悠

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鳌峰山古墓葬群、沙溪东面华丛山铜矿遗址无声地告诉我们,公元前400多年,沙溪就形成了以黑惠江为中心的青铜冶炼制作基地,沙溪先人在那时就拥有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成为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唐宋时期,沙溪作为南诏、大理国当时古道上的一个古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众所周知佛教对南诏、大理国影响很深,使南诏、大理国文化带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而沙溪是当时佛教文化传播的见证之一,境内沙登菁、石钟山沿线留下南诏、大理国时期开凿的石窟就是最好的说明。也就是说在唐宋时期,沙溪因其处在南诏、大理国通往沙登菁、石钟山石窟的必经这地,是唐和吐蕃经济、文化交流古道上的一个陆路码头而盛极一时。

沙溪兴教寺

沙溪兴教寺文化

白族文化学者,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与宗教艺术研究专家董增旭介绍说,沙溪古镇以寺登街为中心展开四方街等布局,兴教寺是寺登街的核心。

兴教寺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目前保存规模最大、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佛教密宗“阿吒力”寺院。兴教寺内保存的明代壁画深受中原绘画风格影响,又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是我国西南边疆古代白族绘画艺术的瑰宝。兴教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高超的明代建筑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兴教寺大殿的建筑结构特点:南北顺深长18米,东西进深14.5米,高19米。梁柱肥硕,雄浑凝重,斗拱浑厚大方,12根立柱微微倾斜,中间用两架过梁、穿枋支撑屋顶,建筑物的重力被合理地分解到了斗拱和立柱墙体上,形成大殿如此巨大开阔的空间,而中间没有一根柱子。而且,这种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极强。大家知道,云南是地震多发区,但是,历经600年间多次地震的破坏,它巍然屹立,丝毫不变形。

这些建筑的梁柱衔接手法精巧复杂,做工大气,既保留了宋、元时期的古建筑大殿式样遗风,又深受白族建筑风格和藏密寺院建筑风范的影响,属国内罕见。

小巷

沙溪主要景点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经四川、云南,北连西藏、印度,南通东南亚。古道过云南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地,在这几处名镇之间,有着一个古集市――沙溪寺登街。

茶马古道作为中国对外交流三大丝绸之路之外的一条大通道,因交易的运输过程主要通过马帮,其主要交易对象是茶、马,故世人称为“茶马古道”。沙溪处于大理、丽江之间,是滇藏茶马古道上一个陆路码头,再加上南诏、大理国石窟的开凿,沙溪在茶马古道上成为贸易集散地、南诏大理国佛教文化活动中心,是一个集商贸与佛教文化为一体的古镇,可谓显赫一时。也许是上苍对沙溪情有独钟,唐代以后,又逐渐建成了以沙溪为中心的四大盐井――弥沙盐井、乔后卤成井、云龙诺邓盐井、兰州啦鸡盐井,为沙溪的发展锦上添花,推波助澜,古镇作为离四井最近的茶马古道集市,一跃成为茶马古道的盐都,

成为西藏、滇西北地区的食盐供给的集散地,逐渐成为继茶、马贸易后,又一重要商品。盐井的发现与开采,使沙溪在茶马古道上陆路码头作用发生质的变化,成为举足轻重的盐都,从而进一步推动沙溪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沙溪成为茶马古道上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的崛起与腾飞,必然推动民族宗教文化的发展,沙溪一时成为佛教文化的集聚地,从而推动沙溪地区成为洱海地区佛教密宗宗教活动主要地区,使沙溪因此成为上经贸发达、文化繁荣的古镇。

古镇沙溪,走过一个发展、壮大、辉煌、衰落的过程,只留下了无声的石桥、古道、古街在悄悄诉说着它的过去,只有黑惠江水无声地把沙溪在茶马古道上的辉煌历程带入遥远的大海。

古桥

◆千年集市寺登四方街

寺登四方街是沙溪的灵魂与核心,是沙溪商贸交易的地方。它位于沙溪坝子中央鳌峰山鳌头位置,黑惠江“S”型大弯环的顶端,依山傍水,是一个地理位置极佳的风水宝地。是一个集寺庙,古戏台,商铺,马店,开阔的红砂石板街面,百年古树、古巷道、寨门于一身、功能齐备的千年古集市。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专家们誉为“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

寺登四方街在以前每隔三天有一个街市,热闹非凡,各地来的马帮在街天前一天下午就陆陆续续通过巷道来到古街投店住宿。戏台上洞经古乐、白族霸王鞭舞、民歌表演在街前天下午就开始,表演通宵达旦,持续两天,本地人称之为“两宵两天戏”。

寺登四方街最具有商业气息,体现茶马古道集市的建筑当属密布在街场四周及巷道两旁前铺后马店的商业建筑。它是整个街场历千年而不衰的保证。前铺后马店简单地说就是临街、临巷的房子开成商铺,主要用来做生意或出租给别人,后面的房子和院落开成马店,供南来北往的马帮、客商住宿、存货、存放马匹。整个四方街周围及三条古巷道两旁均是这种商业布局而且基本上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成为茶马古道集市幸存下来的惟一集镇。

古戏台

◆古戏台

古戏台是寺登四方街上最有特色的建筑,它位于四方街东面建筑群中央临街位置,与西面兴教寺殿宇、寺门建筑成一中轴线,将古四方街平分为南北两半,从而划定为各类生意经营范围提供了实物标志。古戏台与兴教寺遥相响应。每逢民族节日,全镇白族儿女各自身着节日盛装,弹着龙头三弦,齐聚四方街,在戏台上载歌载舞,四方街上人头涌动,兴教寺里善男信女敬拜神佛,一片欢乐吉祥。其中最为热闹当数每年农历“二月八”太子会。据说,在沙溪一直流什着一个这样的规矩,没有到四方街古戏台上演同过,不能称是沙溪人。可见四方街古戏台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每一个沙溪人都以能够登上古戏台表演为荣,视登台表演为沙溪人的重要标志。这样的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艺人、歌手、舞者,使沙溪音乐人才辈出,人才济济,成为外人眼里的“歌舞之乡”。沙溪白族是“歌舞的民族”,一句在马帮里流传的“惠水美,沙溪妹子更美“就道出了马帮心中的沙溪。

漫步古街红砂石板,登上古戏台,看一看四方街铺面和马店,走一走黑潓江上玉津桥,到兴教寺感受各种流派佛教合而为一的寺庙,听一听沙溪洞经古乐,体会古老民族的古音乐的韵味,看一次白族传统的霸王鞭,跳一曲白族传统的肖拉者舞,听沙溪姑娘唱一曲白族调,尝一尝沙溪土特产地参子、松茸、羊乳饼,我们为茶马古道上能保存下一个完整的古集市而庆幸。

(来源:新华网云南旅游综合)

茶马古道的源头记忆


在以沙漠干旱地带为主的地球北回归线上,一片绿洲在西双版纳铺洒开来,1.9万平方公里。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热带雨林和13个世居的少数民族,让中国、老挝边境布满了原生态的绿野风情。

紧接老挝边境的慢撒茶山则呈现了不一样的风景——大片大片的茶林,伴随周边的雨林和缠绕不清的枝藤和谐生长。慢撒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易武乡,从县城盘山绕岭110公里。

中老边境重镇——易武古镇,与老挝的边境线绵延100公里。千年茶香扑鼻而来,这里被称为千年“茶马古道”的源头。

因茶闻名的古镇

傍晚时分,记者抵达易武古镇。夕阳的余晖洒在易武老街,这条沉淀了千年的茶马古道,古老的茶庄和马帮的蹄声早已远去。

没有犬吠,两条黑色土狗在古道的碎石上嬉戏,旁若无人。这条古道由青石块拼成,三四米宽,100来米长,两旁的房屋还是木制结构,但大部分已无人居住。

站在易武正街,满怀期待而来的旅客,未免会感到失落。这座因茶而闻名的古镇,两旁的商铺茶庄因时代变迁早已改换了门庭,往日的古韵也被破坏,似乎曾荣耀一时的易武古镇在历史的波涛汹涌之后消失殆尽。

只有门框上挂着的匾还保留着以前的茶号,特别是有人居住的房屋,匾上的字涂上了新鲜的油漆,倒衬托了这里古时的繁华。

“元泰丰”是古道上少有的还住着人的茶号。吴建美是“元泰丰”现在的主人。此刻,她正和父母坐在屋檐下,享受这古镇的安谧。

在若干年前,在老街做茶叶生意的都有一个老字号。吴建美讲解着自家的茶历史,记忆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了。“元泰丰”是她祖辈吴炳元、吴开元两兄弟于1921年创办,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早在民国时期,茶号的茶业已做到了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不过,物是人非,“元泰丰”已多年不做茶了。它的对面,是“同兴号”原址,现在已被一家企业注册。

易武的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这里也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却是整个西双版纳最具汉文化特色的地区。从下往上望,易武古镇未免显得破败,土砖瓦片的中式四合院在山坡上层层叠叠,反而透出强烈的中原文化的韵味。

只找到几个马铃,再也没有马帮了

易武为中老边境重镇,边境线长达100公里,亦曾是内地联结中老边境线上惟一的一条古重镇走廊。由易武出发,至老挝丰沙里,到河内再往南洋,成为古时茶马古道的一条重要的线路。

马帮是茶马古道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众所周知,中国大西南区域山高水急的自然条件使水上航行成为纯粹的噩梦,山道的险峻崎岖又根本无法行驶车辆,而西南地区自古又出虽矮小却极有耐力的山地马,这样,马帮的徒步运输应运而生。

在易武古镇,记者试图寻找茶马古道源头马帮的历史记忆。寻访了几户人家,却只发现几个已生了锈的马铃。

应昌茶庄,茶马古道一号。这座一百多年前的房子里,庄主黄定富来自贵州,成了茶庄的守护者。黄定富找出一对马铃,马铃声音仍清脆,不过已是文物了。

据称,古镇的博物馆里还收藏着马鞍和一些古老的制茶工具,但记者呆了一整天,都没见人来开门。

“马帮再也没有了,几十年前就消失了。”附近象明乡人董志勇回忆说,他七八岁的时候,大人们把茶叶摘下来,晒干,就用马驮着,一边一个袋子,共百来斤,一起送到公社。公社很远,一般得早上7点出发,他跟着爷爷和父辈,在大山里要走一整天。这已是25年前的事了,“至于把茶叶驮往外国,只是听老人家回忆了”。

马帮的蹄声远去,能见的只是青石板上的一个个蹄印。

源头记忆处的茶马古道


在以沙漠干旱地带为主的地球北回归线上,一片绿洲在西双版纳铺洒开来,1.9万平方公里。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热带雨林和13个世居的少数民族,让中国、老挝边境布满了原生态的绿野风情。

紧接老挝边境的慢撒茶山则呈现了不一样的风景大片大片的茶林,伴随周边的雨林和缠绕不清的枝藤和谐生长。慢撒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易武乡,从县城盘山绕岭110公里。

中老边境重镇易武古镇,与老挝的边境线绵延100公里。千年茶香扑鼻而来,这里被称为千年茶马古道的源头。

因茶闻名的古镇

傍晚时分,记者抵达易武古镇。夕阳的余晖洒在易武老街,这条沉淀了千年的茶马古道,古老的茶庄和马帮的蹄声早已远去。

没有犬吠,两条黑色土狗在古道的碎石上嬉戏,旁若无人。这条古道由青石块拼成,三四米宽,100来米长,两旁的房屋还是木制结构,但大部分已无人居住。

站在易武正街,满怀期待而来的旅客,未免会感到失落。这座因茶而闻名的古镇,两旁的商铺茶庄因时代变迁早已改换了门庭,往日的古韵也被破坏,似乎曾荣耀一时的易武古镇在历史的波涛汹涌之后消失殆尽。

只有门框上挂着的匾还保留着以前的茶号,特别是有人居住的房屋,匾上的字涂上了新鲜的油漆,倒衬托了这里古时的繁华。

元泰丰是古道上少有的还住着人的茶号。吴建美是元泰丰现在的主人。此刻,她正和父母坐在屋檐下,享受这古镇的安谧。

在若干年前,在老街做茶叶生意的都有一个老字号。吴建美讲解着自家的茶历史,记忆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了。元泰丰是她祖辈吴炳元、吴开元两兄弟于1921年创办,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早在民国时期,茶号的茶业已做到了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不过,物是人非,元泰丰已多年不做茶了。它的对面,是同兴号原址,现在已被一家企业注册。

易武的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这里也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却是整个西双版纳最具汉文化特色的地区。从下往上望,易武古镇未免显得破败,土砖瓦片的中式四合院在山坡上层层叠叠,反而透出强烈的中原文化的韵味。

只找到几个马铃,再也没有马帮了

易武为中老边境重镇,边境线长达100公里,亦曾是内地联结中老边境线上惟一的一条古重镇走廊。由易武出发,至老挝丰沙里,到河内再往南洋,成为古时茶马古道的一条重要的线路。

马帮是茶马古道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众所周知,中国大西南区域山高水急的自然条件使水上航行成为纯粹的噩梦,山道的险峻崎岖又根本无法行驶车辆,而西南地区自古又出虽矮小却极有耐力的山地马,这样,马帮的徒步运输应运而生。

在易武古镇,记者试图寻找茶马古道源头马帮的历史记忆。寻访了几户人家,却只发现几个已生了锈的马铃。

应昌茶庄,茶马古道一号。这座一百多年前的房子里,庄主黄定富来自贵州,成了茶庄的守护者。黄定富找出一对马铃,马铃声音仍清脆,不过已是文物了。

据称,古镇的博物馆里还收藏着马鞍和一些古老的制茶工具,但记者呆了一整天,都没见人来开门。

马帮再也没有了,几十年前就消失了。附近象明乡人董志勇回忆说,他七八岁的时候,大人们把茶叶摘下来,晒干,就用马驮着,一边一个袋子,共百来斤,一起送到公社。公社很远,一般得早上7点出发,他跟着爷爷和父辈,在大山里要走一整天。这已是25年前的事了,至于把茶叶驮往外国,只是听老人家回忆了。

马帮的蹄声远去,能见的只是青石板上的一个个蹄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