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峡谷 行走在天堂与地狱的绝美边缘

发布时间 : 2020-09-30
花茶与五行 花茶的五行 如何怒绿茶

花茶与五行。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怒江峡谷 行走在天堂与地狱的绝美边缘”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怒江峡谷 行走在天堂与地狱的绝美边缘”相关知识!

怒江峡谷有着令每一位旅行者着迷的两面性。

一面是寸草不生的苍凉峰峦,一面是极尽秀美的青山翠谷;

一面是崇拜鬼神的原始巫术,一面是歌颂耶稣的优美唱诗;

一面是平整舒适的沿江公路,一面是遍布蚂蝗的徒步线路……

似乎天堂和地狱都位于这道峡谷当中,而我们正走在两者的边缘。

独龙江的蚂蟥河谷

在贡山我们遇到了一个叫“蚂蟥”的昆明小伙儿,刚从独龙江回来,他说被很多蚂蟥咬了,

然后就开始激动地展示他那条伤痕累累的腿:“独龙江的蚂蟥不光是从地面袭击,

还有从树上空降的,吸血前也就烟头般粗细,吸饱后跟大拇指似的!”

如果说怒江峡谷是一条连通外界的通道,那独龙江就是这条通道深处的一间密室。怒江峡谷腹地的贡山是前往独龙江的惟一入口,其间有两条路,都要翻越高黎贡山。

老路就是过去马帮和挑夫走的路,曾经是独龙江和外界的惟一通路,纪录片《最后的马帮》说的就是这条路。新路是新修的公路,因为经常塌方,还不能算是真正通车。我和同伴阿狸的计划是老路进、新路出。

出发前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对付蚂蟥的办法。昆明小伙子“蚂蟥”说:“要用烟头烫,或者撒盐,但不能用手拽,那样很可能把蚂蟥的吸盘留在皮肤里,容易发炎。”这些我也了解,都是能在网上搜索到的知识,但还是不清楚什么最有效。

就这样,带着对蚂蟥的恐惧,我们出发了。开始的路很好走,简直是大马路,沿着普拉河上行,清澈的河水和怒江的黄色浊浪形成鲜明对比。从噶足保护站开始,植被就非常好了,三四个人才能合抱过来的巨树随处可见。

在高黎贡山的雨季还可以看到变幻多端的云彩,从一片云的诞生、成长、融合,直至消散,充满诗意。

当然雨季也是蚂蟥最猖獗的时候。不过第一天还算顺利,除了同伴阿狸被一只蚂蟥吓得丢了登山杖——这是我们在高黎贡山东坡碰到的惟一一只。

晚上扎营在道路边。在经过一夜小雨后,我们打算在第二天翻过垭口,山的西侧就属于独龙江流域了。一路上行,随着海拔上升,樟树类的阔叶树种消失了,代之以高大的杉树林,景色也变得疏落有致了。

独龙江最有名的就要算是满脸纹饰的文面女了。可来了才知道,现在整个独龙江流域的文面妇女就只剩60余人了,而且平均年龄已70多岁,看来这个传统风俗没有多久就会绝迹了。在村支书的家里,我隐约看到了文面风俗的另一种延续——一个小孩子腿上的彩色文身,大概是表示吉祥的图案吧,很漂亮。

丙中洛的泥石流花园

在通往秋那桶的岔道口上贴着这样一张特别警示:

“我乡秋那桶村秋那桶组发生严重滚石、滑坡、泥石流自然灾害,险情尚未排除,

请中外游客暂时不要前往。看来这座如高山花园般的小村子已经和外界隔断些日子了。

在丙中洛镇上遇到不少背包客,他们几乎都是刚从秋那桶回来的。我向他们询问路况,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路断了,车进不去,只能徒步。”这并没有出乎我的意料,在怒江峡谷的腹地,泥石流和断路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背上一瓶矿泉水和些许吃食,我向着那座泥石流背后的村庄大步进发了。

那条山路果然被泥石流毁得很厉害,有时候我不得不下到河床才能绕过坍塌的路段,不过这样一条美丽的山路倒实在值得用脚步来“衡量”。当整条山谷被踩在脚下、巨大的雪山在远处升起的时候,秋那桶村也就一望在目了。

这是一座散落于高山草甸上的自然村落,由木屋、古树、麦田和雪山组成的风光只能让人用“完美”二字来形容。时值午后,大部分的村民都在田间干活,这倒给了我静心品味这座村落的机会。

坐在三重斜顶、汉式庙宇风格的天主教堂门口,我看到每家每户的门口都贴着毛主席的画像、羽毛艳丽的鸭子和散养的猪儿们在石板路上蹿来蹿去、由原木搭建的老屋在阳光下晾晒着石板屋顶??此时我竟想感谢泥石流和断路了:这座美丽而脆弱村落如何承受得起大量游客的惊扰。

知子罗的山巅废城

从六库北行深入怒江峡谷,红色十字架不时在山间闪现。我在碧江的路标处右拐上山,不多时,便有缭绕的唱诗声传入耳际——那里就是老母登村的教堂了。它坐落于碧罗雪山西坡的半山腰,对面是高黎贡山雾气萦绕的“皇冠峰”,脚下则是两山夹峙中的怒江大峡谷。

老母登教堂据说是怒江峡谷中最大的一座教堂,可以容纳500人,对一个乡村而言确实够大了。教堂没有哥特式的尖塔,没有高升的穹顶,没有万花筒般的玻璃彩窗,也没有管风琴、钢琴之类的乐器。有的只是极简主义的布置:青砖墙、红漆圆拱木窗、白铁皮屋顶、长条凳??就连正中间的红十字也只是用红纸剪好贴上去的,感觉很像人民公社时期的大会堂。怒江峡谷中的教堂都是这样的,但也由此更加彰显了信仰的质朴。

我走进教堂时正有10多个村民在台上唱赞美诗。这些傈僳族、怒族的山民有的穿着蓝条纹长裙、红黑褂子的民族服装,有的穿着牛仔裤、夹克、制服、迷彩服,还戴着军帽。虽然装束形形色色,但虔诚的、投入的情绪却是一致的。在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的情况下,他们用四声部的合音唱出舒缓优美的赞美诗,宛如天籁,涤荡人心。

在这天籁之音中,有一个嘹亮、自在的女声特别突出,那声音来自一个叫阿明南的怒族妇女。她穿着一身怒族传统服装,但外面却套了件深色西服;头上戴着怒族的红、白两色珠链,但又用市场上买来的头花扎住发髻;她是怒族,但信仰基督教??总之就是一副混搭、融合的面目。

唱诗完毕回到座位,阿明南将一个孩子搂进怀里,原来她已经当了奶奶了。厚厚的、用傈僳文印刷的《圣经》和两本被称为“课本”的赞美诗将她的彩色挎包装得鼓鼓囊囊。翻开赞美诗,歌名是英文的,但歌词却已翻译成傈僳文。

傈僳族原本是没有文字的,19世纪末到此的外国传教士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建了傈僳族拼音文字,其中26个字母和拉丁字母一样,另14个字母则是上下倒置或左右翻转的。

阿明南告诉我:今天是复活节,附近6个教堂的信众都来到这里过节。老母登村有500多名基督徒,但今天只来了100多人,因为现在是农忙时节,不然会更加热闹。复活节的活动从早上一直持续到深夜,每人得交纳15元作为午、晚餐的开支,交不起钱也是今天人少的一个原因。

中午时分,人们都聚在教堂前的空地上,围成一圈一圈的,或蹲或坐地吃集体饭。午饭后有2个小时休息,可阿明南并不闲着,帮助厨房收拾好碗筷后,又和几个教友聚在树下学习新的圣歌,那份认真劲儿非常感人。

次日,雨断断续续地下了一整天。峡谷里云雾弥漫,如梦如幻;怒江浊浪滚滚,气势汹汹。但所有的人都没闲着,山民们披上蓑衣,在田间插秧、采茶、收豆角;而我则踏上了前往废城——知子罗的山路。

知子罗曾经是怒江州的州府,它的命运因1979年的一场大雨而改变。我在老母登认识的娅珍说,她这辈子从没见过那么大、那么久的雨。持续半个多月的大雨使知子罗附近的山体出现了多处滑坡,后来专家勘测得出结论:县城处在风化带、地震带和滑坡带上,危险系数高。于是知子罗最终在1986年人走城空,成了一座被命运抛弃的废城。

有趣的是,废城中人们的生活似乎也停留在了上世纪80年代。在城外的山路上,一对情侣牵手走来,看见我随即羞涩地松开手,女孩不好意思地笑着躲到小伙子背后——这份纯真和羞涩我已有20多年没见过了。

茶经网扩展阅读

行走在香格里拉 小镇奔子栏


大部分想去卡瓦格博(汉语叫梅里雪山)的游客,途中一定会经过德钦县的奔子栏镇。

这条路线是这样的:清早沿国道214从中甸出发,中午就能到达奔子栏,停车休息、吃午饭,下午过白马雪山垭口,傍晚前就能到德钦县城的飞来寺,那里很适合对着梅里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观景、抒情、浮想联翩,也可以拍“日照金山”,走运的话,还可以看到“日月同辉”的景象。

奔子栏,是金沙江上的著名渡口,金沙江的对岸就是四川省甘孜州的德荣县了。奔子栏在茶马古道上也曾是地位重要的驿站,现在,茶马古道已经衰落,不过,旅游业的崛起使它仍然在充当中转驿站的角色。

它实在很小,直到现在,还是只有一条小街,三十分钟可以逛一个来回。不过它“五脏俱全”,饭店、旅馆、信用社、邮局、电信、裁缝铺、五金店、台球室、朗玛厅,该有的都有了。打台球的喇嘛、买水果的尼姑、裁缝老太太、外地生意人的孩子、游客……奔子栏是很有人情味的。

如今,我还惦记着它,对它满怀好感。

“奔子栏竹萨(去奔子栏)”,是我们几个志愿者每个周末必然的节目。从日尼贡卡到奔子栏的盘山公路有十五公里,去是下坡,返是上坡,而我们几个人正好都有当“驴”徒步的经验,这些路不算困难,但也绝不轻松。偶尔有一些大型货车呼啸而过,我们会使劲招手拦下来,坐在宽阔的驾驶室或者后面寒风刺骨的货仓上的感觉,至今仍令我屡屡怀想。

多数时候,柏油路面被山风吹得很干净,也很空旷,走很远才会遇到一个人或一辆车。那种时候我就看天,我非常着迷高原的深蓝色的天空,清澈透明高远,那种蓝色是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颜色,借用日本作家村上龙的书名,那叫“接近无限透明的蓝”。阳光非常刺目,有穿透世界的力度,以至于直到现在,一涂上防晒霜,我就闻得到奔子栏的味道。天空里还有非常精彩的白云,在山脊表面投下清晰的阴影,类似的风景会给人带来幻觉,使人感到伸出手去就能够摸到什么,明知这是幻觉,但还是会伸手去摸。

我们必去邮局,每次都有一堆小山似的捐赠物资等在那里,包括衣物、文具、书籍……来自全国各地;除此之外最常光顾的是一家大理白族小吃店,老板娘端庄极了,米线和面条都不太贵,泡菜是免费的,很实惠;移动联通的营业厅也常去,有时候也在旅游纪念品店晃来晃去,我最喜欢看奔子栏产的木酥油茶碗和糌粑盒,非常漂亮,那是奔子栏真正的特产,驰名全藏。

在往返的路上,有不少果实累累的柿子树,我们经常远远地眼馋地看着它们,柿子不大,但红得特别好看,在溪边、在村里、在田埂、在水边寺的围墙内,到处都是。我们打定主意要去“偷”一些,经常是一包奇涩无比的硬柿子,不过不用担心,在没等到变软的时候,它们就被吃光了,每天都有人摸摸捏捏,最终柿子们活活地被捏软了,老师也吃,孩子们也吃,吃完了,才咂咂嘴说“好涩啊”。

沿着金沙江岸行走,可以遇见不少高大的风马旗,我看不出它们和普通的风马旗有什么差别,但据说有的是用于水葬仪式。

丧葬是人们对死者的归宿、对彼岸世界的认识以及对生活愿望的表达,反映了人们对死者的态度。根据“缘起性空”的思想,藏人认为身体不过是灵魂寄宿的躯壳,由各种元素聚合而成,当灵魂由于躯壳不堪使用而离开后,躯壳就变得没有意义,而如果把这个已经不能用的躯壳施舍给动物,自然是功德,因为动物吃了人的尸体后就不会伤害其他的生命,等于拯救了其他生命,功德无量。因此西藏的葬俗由原来的土葬习俗转为天葬。水葬是将尸体投入江中喂鱼,投入的方式有的是在尸体上绑上重物直接投入水中,也有将尸体肢解后投入江河急流中的。在一些大江大河流域采用此种葬法,另外婴儿夭折后一般也是水葬。

此段的金沙江很美,它的静谧舒缓,远比虎跳峡的澎湃激烈打动我的心魂。沙滩很细腻,我喜欢在上面走出一串脚印然后回头看。

离奔子栏镇最近的金沙江岸边,有几个美丽的小村庄,比如农利村、角玛村。我们有时也跑到村里去玩,如今的藏民生活已经很富足,家家都有很大的院落,房子宽敞,经幡、煨桑台、果树、花园、牛羊,现代化的家电家具,一样也不少,反倒是成为房奴每天挤地铁的我们,显得那么寒碜,不够从容。

茶马古道--给人一种行走在天上的感觉


丽江拉什海是一片高原湿地,原始而旷野。这儿的风很大,阳光也很灼人,但就是这份原色的雕凿,给人以最自然的亲近。湖水宁静安详,天空亮丽清远,虽然脚下的路很颠颇,但想对原始画的欣赏,必须忘却路旅的艰难,于是坚定地走进湿地的边缘,和风儿一同拥抱阳光,与花儿一同共享芬芳,让草野的气息盈满胸怀。这是一块肥厚的土地,它没有华丽外表的包装,也许平淡的有些粗糙,但人们对其素雅的赞叹却不觉于耳,这就是拉什海原始的魅力所在吧。

拉什海边儿是大片的牧场,成群的滇马扬鬃赛蹄,激起游人的无限畅想。

马儿驮着我进入海边的茶马古道,铃儿轻响,蹄声笃笃,林泉安详,峰回路转。顺着马儿的起伏,我们开始适应马背上的颠簸,渐渐身子十分惬意.马性已熟,胆量倍增,一阵吆喝,马儿渐渐加速,奔跑在绿草茵蕴的大牧场上.日暮西山,纳西炊烟冉冉,身后的纳西马倌悠悠地呼唱起了纳西小调,整个纳西村寨一片阴暗,惟有拉什海依然如玉龙雪山,晶亮的光泽在天底下熤熤生辉.

丽江古城成为滇西茶马古道上的重镇,都是因为马帮的原因。顾彼得在他的《被遗忘的王国》中,把马帮当作可以和原子弹抗衡的人类武器,可见丽江的马帮是多么让世人震惊。马帮影响着纳西人的生活,他们以能参加马帮,当上马锅头为荣。马鞍舞展现了大马帮男人的英雄色彩。

云南的马都是矮脚的马,这种马跑不太快,却很善于走山路。只有这种好脚力的马才能驮着沉重的货物,走过漫长艰险的茶马古道,走过连折12层而上,仅一尺多宽的马帮路。因此纳西人十分推崇马,马是他们的崇拜物之一。马在奔腾,大马帮的男人们在向你招手,仿佛是六百年前茶马古道上山间铃响马帮来的震撼再现。

写在普洱茶边缘


看到昔日歌舞升平的普洱江湖现在风起云涌,暗藏刀光剑影。早就想说什么了,可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前日逛茶城,看几位游客兴致勃勃走进茶行,听其大意是普洱茶跌价,可以趁机存点茶自己喝喝。遂恍然大悟,原来我等忧心的普洱江湖今日是此等景象。

先说现在媒体炒的沸沸扬扬的普洱茶跌价,关心普洱茶的人都明白,所谓普洱茶跌价,一是一些当初炒离了普洱茶价值的普洱茶品牌从云端跌下来,落到现实里,这让一些贸然投资普洱茶,梦想靠普洱茶一夜暴富的投资人泼了冷水,清醒过来。发现“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普洱茶投资市场,没有调查,盲目跟风,听什么茶涨价就投资什么茶,估计这样的投资方式在什么领域里都要栽跟斗。须知,跌价的普洱茶都是前段时间炒作起来的一些普洱茶品牌,其实在炒作起来以后,特别是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价格后,大家都明白,迟早要跌下来。因为它的价格已经离实际价值太远。而各大茶山的原料,价格可都没有跌。二是清明过后,雨水来临,茶叶大量上市,雨水茶产量虽高,但质量明显要比明前春茶相差一个档次,质量降低,产量增加,与明前茶相比,跌价是必然的,这是随便一个茶人都懂的道理。以上两种方式的普洱茶跌价本无可厚非,也是自然规律发展必然,但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或者说不经过调查研究的“朋友”不分青红皂白,拿来大肆炒作,结果,遍览普洱茶的相关报道,无一不是普洱茶大跳水,普洱茶崩盘之类的,骇人听闻的消息。

但是,让我们看看,所谓的普洱茶跌价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是对普洱茶投资感兴趣的人们开始理智的看待普洱茶,冷静下来,开始学习、研究、了解普洱茶,原来包裹在普洱茶外面的金色光芒褪尽,露出普洱茶的真面目,当初因缘机巧成普洱,而今散尽浮华现真容。还普洱茶以本来面目,这本就是一些普洱茶研究者追求的。普洱茶的正本清源之路,在普洱江湖终于显现出来,等待各路高手、侠客一起共进。二是普洱茶的跌价,给消费者带来实惠。想起一则耐人寻味的新闻,说在云南藏区,藏族同胞多年用于打制酥油茶的下关沱茶因为一些投机商的收购,已经断货,没有了沱茶,怎么喝酥油茶?这可是藏民每天的生活必需品。后来经过政府出面,好容易供给藏区沱茶了,可是价格也涨了,藏民还是喝不起。想想当年的普洱茶,大部分不就是供给西藏和其他藏区人民,著名的茶马古道不就是一条从云南到西藏的运茶之路。想不到,当年默默无闻的普洱茶给藏区人民带来的甘甜,到了今日号称“疯狂”的普洱茶给藏区人民回味的只有苦涩。现在普洱茶的跌价,给真正喜欢普洱茶的消费者带来实惠,前段时间普洱茶的价格让很多老茶人都嚷,买不起普洱茶。有的老茶人干脆就不买了,喝自己原来存的普洱茶,但是,要知道,品饮普洱茶,最好每年都存一点,这样一来有个比较,不同年份的普洱茶带来的不同的感受;二来可以延续,不至于喝着断货。

普洱茶的价值,会在波澜起伏的普洱江湖中逐渐显现出来,今天的普洱茶风波会过去,但是明天还会有普洱茶风波,普洱江湖,本来就暗流涌动。真正的茶人,投资也好,品饮也好,终究会理智、成熟起来。说到底,普洱茶就是一饮品,供给人们品饮之用。炒到天价也好,跌到一文不值也好,喝到口里才是真好。山自高兮水自深,普洱茶原本是什么就是什么,如红妆美人,铅华褪尽,方显清水芙蓉!

《九阳真经》里说“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与众茶人共勉!

吾本井底蛙

只作一家言

若有荒谬处

欢迎来砸砖

行走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茶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根据现有的古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抗日战争中,当沿海沦陷和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大地上一条进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国际通道。滇藏道从云南普洱茶的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下关(大理)、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迪庆、德钦,到西藏的芒康、昌都、波密、拉萨,而后再经藏南的泽当,后藏的江孜、亚东然后出境。川藏道它是由四川的打箭炉(雅安)出发。经卢定、康定、巴塘、昌都至拉萨,再经后藏日喀则出境到尼泊尔、缅甸、印度。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可以说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宋代在四川名山等地还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政府机构茶马司。茶马贸易繁荣了古代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同时也造就了茶马古道这条传播的路径。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长的古代商路。总行程在万里以上。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够走完全程。沿途的每站都可以作为终点或者是起点。而当时最大的贸易中转站便要属四川的康定了。康定过去叫做打箭炉,西来的马帮到达康定,就要在这里转换运输工具或者就地进行茶马贸易。1696年康熙帝批准了在康定进行茶马互市贸易的请求,使康定成为了内地与西藏地区之间主要的商业中心。国内的丝绸、茶叶等商品经过康定运往西方,而南亚、欧洲、美洲的商品也从这里销往中国内地。

怒江河畔的古道

茶马古道是壮阔的,而对于当年行走在古道上的马帮来说,那却是一条充满了艰险的征途。西南地区山高水急,水上交通不可想象。而山道的险峻曲折,又根本无法行驶车辆。在这样的条件下,马帮成为了唯一适用的运输方式,它形成了茶马古道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可以说茶马古道是一条用人力和马的脚力踩踏出来的道路。从一个山谷到又一个山谷,从一个村寨到又一个村寨,马帮们踏出了一条沟通各地的生命道路,成为了大西南地区的联系纽带。这些马帮曾经驻足停留,进行商品集散的驿站,成为了后来的的城镇。今天的丽江古城就是迄今为止茶马古道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被誉为是活着的茶马重镇。

传说中的马帮随着现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发达,茶马古道已被214、317、318国道所代替,默默地沉寂于无声。然而在人们的心中永远有着一条可以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亚洲大陆历史上最为庞大和复杂的古代商路。不管这个世界在发生着什么,由于不可思议的僻远艰险,茶马古道上有三样东西似乎还在坚韧地存在着:一个是沿途的苍茫大地、山川湖泊、蓝天白云;一个是与藏民生命生活融为一体的宗教;一个是藏民的善良、纯朴和美好。我觉得,藏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强烈的宗教感情似乎就来自藏区的大自然本身,相辅相成,那样的宗教感情又成全了他们的善良、纯朴和美好。

千年古道在茶马古道沿途,有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壮丽最动人的山水。那是一种惊心动魄的苍茫和旷世的沉寂。有时世界静得出奇,周围的大山全都沉默不语。它们以一毛不生而令人震惊。那种苍凉的美、严酷的美轻易就把人带入史前时代。夏季的雨水汪洋恣肆,冬季的雪水清碧如玉。它们从无数大山上奔泻而下,那水流漫漫涣涣,迅速汇聚成溪流,又很快流淌到无数的大江和河流中。远山显露出它们强劲而优美的山脊,它们是那么峻秀,又充满了张力。蓝蓝的山岚,使它们显得英姿勃发,十分年轻。如果说山脉架起了西藏的骨骼,那这些江河就是西藏的血脉,它们奔涌流动,为高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为高原带来了蓬勃的生机。除却大山大川,茶马古道沿途有的是极富灵性的石头和无比奇妙的云,以及超凡脱俗的天光。

那些历尽沧桑的石头,那亿万年来不老的蓝天,那一逝不再、永不重复的云,那似乎来自极地或外太空的光芒,它们组合成的色彩令人激动不已。而如果在晴天的晨曦中和晚霞里走过西藏的大地,你一定会为那种剔透明朗的光泽所震慑。只要看到一眼,只要沐浴一次,人生便因之而生辉。在茶马古道一路,我们经常目睹前往圣城拉萨的虔诚的朝圣者,他们在崎岖蜿蜒的山道上踽踽而行,有的更将全身匍匐在地,磕着等身长头前往心目中具有极神圣意义的拉萨,他们磕得四肢溃烂,面额鲜血淋漓,但眼睛的虹彩中却充溢着宁和而确凿的信仰之光。

在茶马古道沿途,同时也是转经朝圣道路的沿途,一些民间艺术家们于过去漫长的时日中,在路边的岩石上、玛尼堆上绘制和雕刻了无数的经文咒语、佛陀、菩萨和许多高僧的形象,还有一些神灵的动物形象,如鱼、蛇、猫等等,当然也有一些被视为神异物的形象,如海螺、日月星辰。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造像为古道那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份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

茶马古道--人类行走文化的奇迹


茶马古道这一概念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现任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中心主任木霁弘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保亚等6人,于1990年经过3个多月的实地考察,撰写了《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此书认为云南是世界茶的原产地,从云南开始的茶叶传播和贸易路线,首先在巴蜀一带得到明确记录,然后一直向北、向东、再向西、向南而形成了当今世界的茶叶布局。它贯穿了整个横断山脉,跨越中国西部多省区,连接着30多个民族、8000多万人口,向北连丝绸之路,向南连瓷器之路,波及到世界更远的民族和区域。作者提出中国向世界输送茶、瓷、丝这三大物质文明时,形成了南方茶马古道、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

茶马古道是探险旅游者的乐园。为什么在中国西部到现在还会有茶马古道存在?为什么至今还有人靠古老的人背马驮来维持日常运输?原因有两个:一是特殊的自然地貌,二是众多的民族分布。

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以上的高峰共14座,其中有9座都在中国西部拉萨。而世界上海拔超过5000米的高峰,仅在中国西部的就有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大雪山、岷山等。从西北部青藏高原连接到西南部的云贵高原,海拔虽然降下了2000多米,但依旧是山脉连片,有哀牢山、苗岭、乌蒙山、大娄山、武陵山等。另一端,还连接着黄土高原秦岭等。青藏高原几乎是中国主要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

但是,没有人,就不能有道路的出现。在这些高山大河之间分布着众多的民族,有着各自的物质需要,他们之间的长期物质交换,才使茶马古道会成为可能。在这条道路行走,既是视觉大餐,又能体验到不同的民族风情。

行走茶马古道,从云南开始,可以体验生长上千年的雨林古茶园,感受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流传几百年的制茶工艺。茶马古道上的虎跳峡,落差高达3000多米,而梅里雪山和白玛雪山之间的澜沧江,即使是在今天,通过时都必须借助于溜索。

美丽的雪山、纯净的树林和咆哮的江河塑造了我们对生命的最初信念,可是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人类前进的步伐,而正是茶的远征,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贸易线路。贸易带来的城镇和集市的兴起,现在沙溪镇、鲁史古镇、丽江古城、独克宗古城、哈拉库图城、昌都、西昌等,都是茶马贸易创造的高原明珠。

行走茶马古道,还能体验到多民族的融合与和谐,它见证着中国乃至亚洲各民族间千百年来因茶而缔结的血肉情感。文成公主进藏带动藏区广泛饮茶,宋代在西北大兴茶马互市,明清两代以茶治番,从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找到茶叶于民族、经济、政治、民生的伟大价值。藏族民众说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藏族史诗《格萨尔》说汉地的货物运到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这是藏族人民对茶以及茶马古道最深刻的理解。

茶马古道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它为人类寻找永恒的家园提供了许多实证。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小中甸村来说,村民平常都恪守藏族习俗,通用藏语交际,但现今老一辈的人还能说纳西语,而中甸县、德钦县等地的许多藏语词汇就来自西南官话。在某种层面上,正是茶马古道的开拓性,才使得那些世居在被高山大川所阻隔的区域的民族有了对外交流的机会。始于南诏国时期的罐罐茶,现在不仅流行于云南广大区域,还在四川、甘肃、湖南、陕西等大部分地区通行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称奇的事情。

当下,由于茶马古道区域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极为脆弱,加之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各类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好在国家层面上在2010年6月启动了茶马古道的保护计划,2011年3月茶马古道顺利通过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评审工作,包括易武古茶园、鲁史古镇在内的200多个地方都整体纳入茶马古道保护计划,这将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无疑为下一步茶马古道申请世界遗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怒江丙中洛 茶马古道上的处女地


丙中洛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一个东西方宗教相互交融,多宗教和谐共存,有着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独特的人文景观、多民族、多文化和谐共存,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著名的丙中洛茶马古道就在这里。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等因素的限制,目前还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是人神共居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历史久远、古风浓郁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在云南已基本为现代交通所取代,唯有丙中洛通往藏东南地区的马帮队今天仍在古道上穿行。这条活着的茶马古道,始于丙中洛,沿峡谷溯怒江北上,通往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察瓦龙乡政府所在地扎那,全长70公里。这条路既是滇藏古驿道,也是今天察瓦龙沟通外界唯一常年通行无阻的道路,该乡物资进出主要以来此路。沿途途经石门关、那恰洛峡谷等景点,蹄印斑驳,马蹄声声,空谷传响,古意盎然。

丙中洛位于怒江傈傈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北部,距州政府所在地六库329公里,距贡山县城43公里。东邻迪庆州德钦县,南连捧当乡,西接与缅甸接囊的独龙江乡,北邻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全乡国土总面积823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是滇西北三大山脉即高黎贡山、怒山、云岭,与三江,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二形成倒“川”字的“三江并流”核心区、怒江山北向南贯穿全境,东面为碧罗雪山,西面是高黎贡山,两山夹一江,形成明显的高山峡谷地貌。

景点信息

地址:云南怒江思茅市东南方约40千米处。

门票:免费。

交通:去丙中洛交通不便,路况不好车速慢,有时还会塌方,应预留足够时间。交通以公车为主,包车价格奇高。去丙中洛的路线是昆明-大理-六库-贡山-丙中洛。昆明到六库614公里,每天有3-5班卧铺客车,需16-20小时。另昆明-贡山有一班卧铺车,不是每天都有,约行24小时,票价156元。六库-贡山有中巴,车行8小时,票价35元。贡山-丙中洛中巴车票8元,车程约2小时。

住宿:由于近几年来当地大力发展旅游,在丙中洛也有了农家接待点从丙中洛乡停车的地方前行,然后向下转,离开了水泥地沿着一条泥路向下走,约半个多小时就到了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庄,村里有一个天主教教堂。村里有几家人都从事接待。

丙中洛购物:灵芝(在怒江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到处都生长着可供药用的植物。灵芝就是其中之一)

美食:

1.石头粑粑,怒族人的饮食,一般农家有,但是正宗还要进去到青那桶才是,那儿没有什么接待,全是农家自然村落。吃法是喝着酥油茶吃最好。

2.酥油茶,主要是早点。

3.吓拉(音译),是用酒水煮的鸡汤,有酒量才能吃,本吃过一次醉了三天不醒,可怕。

4.皮巴肉,怒族藏族食品,到了丙中洛一问就会有。是大片肥肉噢,不过不腻。

5.包谷米,这种现在很少见了,主要赶马人才吃的干粮,抓上一小袋,行路时边走边吃,喝点水挺有味道的。

6.水酒,自家制的水酒。

旅游小贴士

14:00以前爬上贡当神山,在山的阴影遮住江水以前,观看怒江第一湾是最好的时间。羊脂玉厂为最佳的观测点。秋那桶是一座雪山环绕的小村庄,汽车不能通行,如从重丁村出发步行4小时。最好有当地人做向导,以免走弯路,一日来回或在秋那桶留宿一夜,秋那桶有住宿。

奇特的自然景观

丙中洛境内有国家级4A景点3个,怒江第一湾、石门关和丙中洛田园风光,省政府批准的一级景点2个,二级景点6个,三级景点3个。丙中洛呈不规则四边形,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峰嘎娃嘎普雪山5128米,终年积雪。最低海拔为与捧当乡交界处江面1430米。乡政府驻地丙中洛坝子海拔1750米,是怒江峡谷深处难得一见的开阔台地,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四面环山,整个坝子被念瓦洛河和格马洛河分割成三大块,平坝周围的石崖多为羊脂玉岩,南为贡当神山,北为石门关,南北遥相呼应,形似“相约无期”的一对恋人,怒江从北部的秋那桶深谷进入丙中洛,从丙中洛南边一直到大拉,形成弯弯曲曲几道弯,最大的一道弯在坎桶被称为“怒江第一湾”。

丙中洛自然环境奇特、壮观,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丙中洛靠南边的地方有一天两次日出日落的奇妙景观,冬至上午,太阳从碧罗雪山缓缓而出,太阳在狭长的天空行走不到两个小时,就匆匆地落入矗立在丙中洛西南角的贡当神山背后,时隔半个小时,太阳又一次从贡当神山背后露出歉意般的万道霞光,半个小时后才落入高黎贡山的背后,形成丙中洛一天两次日出日落的奇妙景观。

在丙中落台地北端,是一路夹江而行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两座绝壁从江边垂直而起,直冲云天,形成一道500多米高近200米宽的巨大石门,怒江从石门中喷涌而出,奔泻而下,当地人称它为南礼墙,又根据地形地貌,取了个很形象的名字-石门关,石门关不仅雄伟壮丽,粗旷凝重,还有许多动听的民间传说,而且是进出滇藏的必经之路。5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二六团的指战员就由此进入西藏,为捍卫祖国神圣领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

丙中洛还可观看到难得的“佛光”。整个景区为立体气候,冬可观雪景,春可赏野花,秋可走田园,夏可览江河,嘎娃嘎普雪山终年积雪。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及集市贸易

丙中洛境内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植物资源主要树种有云南松、油杉、滇青风、元江栲、还有大叶南烛、香白珠、马桑、木姜子、大百花杜鹃等,草木有厥类、白茅、金茅、细叶菊、倒钩刺、早茅、黄背草及兰科植物,经济树木有油桐、漆树、板栗、核桃、苹果、桃李、木瓜、梅子、柑橘等。动物资源有小熊猫(金狗),狗熊、扭角羚,雪雉等珍稀动物,还有较多的高山草场,十分适宜畜牧业的发展。

丙中洛境内的格马洛河盛产黄金,几年前还有人在此淘金,重丁村山坡离江边100多米的半山腰,现还保留有三个金矿洞遗址,距此不远的怒江第一湾的坎桶村更是以出产沙金而闻名遐迩。丙中洛坝子周围的石门关、贡当神山多为羊脂玉石。“羊脂玉”质如凝脂仅贡山独有属稀有品种。

丙中洛由于地域的特殊位置,成了怒江北段重要的集市贸易和商业集散地,又是茶马古道的转口站和商品集散地,从丙地来的商贩把商品物资运到这里,有的在当地换成山货药材,有的又经过茶马古道运往西藏。

多种宗教并存,人神共居

丙中洛是一个典型的人神共居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在周围的群山中有十座有名有性的神山,且每座神山都有自己的神主,他们分别是:甲衣更念其布(嘎娃嘎普雪山),巴拉生更格布(贡当神山),正桶都吉江才(怒江第一湾西面的雪山),信灵干嘎日浓(怒江第一湾西边的仙人洞),衣当都吉帕姆(纳依夺村的帕姆仙人洞),扎朵达雅初姆(秩科当大悬崖),杰才木拉目吧(达拉村南菁雪山),登雀其吉布卓(仙女洞)将太下灵信木(纳依夺村悬崖),妮日宗甲姆(日宗山)。除此之外,每个奇峰怪石,每棵大树,每个菁沟都有自己的神灵。

丙中洛是一个多宗教并存且和谐相处的地方,宗教有喇嘛教、天主教、基督教、天主教、原始宗教以及原始宗教与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宗教等,丙中落的喇嘛教以及原始宗教与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宗教等,丙中洛的喇嘛教与其他地方不同,例如,西藏的察隅县,信仰喇嘛教就不能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不能搞祭神打鬼活动,否则被认为是亵渎神灵是有罪的。而在丙中洛,信仰喇嘛教的可以到寺庙打鼓念经,还可以请巫师打鬼祭神。所以说这是一种原始宗教与藏传佛教融为一体的民间宗教。

寺庙有普化寺、香巴拉宫遗址、重丁教堂、基督教堂和众多喇嘛寺庙。坐落在嘎娃嘎普雪山东南角的普化寺建于清朝道光四年即1825年,从普化寺的屋顶可以看清卡瓦卡布雪山的雄姿。

丙中洛还有娄扯寺、香巴拉宫、巴玛拉宫和福禄拉宫等寺庙群,只可惜在“破四旧”和“文革”期间移为平地,只留下断壁残墙。在娄扯寺的西坡上发现了“香巴拉宫”遗址,有两堵残墙断壁,北墙长2.5米,高3米,有完整佛龛26个,南墙长5米,高3米,有佛龛60个,墙上爬满青藤,南侧墙头还长满灌木。

多民族、多文化和谐共存

丙中洛居住有藏、怒、傈傈、独龙等少数民族,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奇特,民风存朴,多民族和谐相处、团结友爱、平等互助、正直善良、热情好客,有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习惯。恍然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丙中洛各民族有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服饰和节目。怒族农历2月8日的“桃花节”,主要是祈求神灵保佑;农历3月15日的“仙女节”,主要是女岩神祭。独龙族的“卡雀瓦节”,主要是以镖牛,跳芒锣舞的形式祭祀神灵,目前独龙族还有以前的纹面妇女。各民族语言、服饰、习俗等相互渗透,形成一道独特的建筑风景线。

行走于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根据现有的古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抗日战争中,当沿海沦陷和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

“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大地上一条进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国际通道。

从云南普洱茶的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下关(大理)、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迪庆、德钦,到西藏的芒康、昌都、波密、拉萨,而后再经藏南的泽当,后藏的江孜、亚东然后出境。

川藏道:

它是由四川的雅安出发。经卢定、康定、巴塘、昌都至拉萨,再经后藏日喀则出境到尼泊尔、缅甸、印度。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可以说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宋代在四川名山等地还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政府机构“茶马司”。茶马贸易繁荣了古代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同时也造就了茶马古道这条传播的路径。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长的古代商路。总行程在万里以上。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够走完全程。沿途的每站都可以作为终点或者是起点。而当时最大的贸易中转站便要属四川的康定了。

康定过去叫做“打箭炉”,西来的马帮到达康定,就要在这里转换运输工具或者就地进行茶马贸易。1696年康熙帝批准了在康定进行茶马互市贸易的请求,使康定成为了内地与西藏地区之间主要的商业中心。国内的丝绸、茶叶等商品经过康定运往西方,而南亚、欧洲、美洲的商品也从这里销往中国内地。

茶马古道是壮阔的,而对于当年行走在古道上的马帮来说,那却是一条充满了艰险的征途。西南地区山高水急,水上交通不可想象。而山道的险峻曲折,又根本无法行驶车辆。在这样的条件下,马帮成为了唯一适用的运输方式,它形成了茶马古道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可以说茶马古道是一条用人力和马的脚力踩踏出来的道路。

从一个山谷到又一个山谷,从一个村寨到又一个村寨,马帮们踏出了一条沟通各地的生命道路,成为了大西南地区的联系纽带。这些马帮曾经驻足停留,进行商品集散的驿站,成为了后来的的城镇。今天的丽江古城就是迄今为止茶马古道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被誉为是“活着的茶马重镇”。

随着现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发达,茶马古道已被214、317、318国道所代替,默默地沉寂于无声。然而在人们的心中永远有着一条可以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亚洲大陆历史上最为庞大和复杂的古代商路。

行走起点武夷山


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历史特别是商贸史来说,万里茶道绝对是个史无前例的重要事件。想象一下:在那样原始落后的物质条件下,一个穿越明、清、民国三个朝代,纵横中、俄、蒙三个国家,跋涉11000多公里艰难险阻,长达两个半世纪的商贸和物流活动,带动了无数个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动员了数百万民众参与,涉及到官、商、民方方面面的人群,用尽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交通工具,由此诞生了沿线上百个市镇,影响遍及亚欧大陆甚至更广大的地区,使那些看似普通的树叶成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

除了这些表面的东西,万里茶道作为中俄商业史上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商贸物流,其影响直接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所有社会生活领域,也给我们留下无数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遗产,今天还在为我们创造着物质财富并传承着文化共识,差不多可以用一个商品改变世界这样的评价来表述它。

2012年最后一个月,终于放下手中所有的事情,开车走上关注已久的万里茶道,去寻找那魂牵梦绕的山水风光、城镇街巷、道路桥梁、乡土人情,去寻找几百年前这条路上那些人们的艰辛和成功,生命和感悟,欢乐和悲伤。

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它在时间和地理上的起点是怎样的?对我这样的追寻者来说,应该是最神秘和最有吸引力的。所以,福建的武夷山自然是最先到达的地方。从白雪皑皑的北疆呼和浩特到绿色苍翠的南垂武夷山,是一个用三、四天时间经历一年四季的体验,风雪弥漫到烟雨朦胧、秋高气爽到汗流浃背,差不多每天都要感受几个月的气候变化过程。

万里茶道为什么从武夷山开始?只有来到这里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北端偏西,总面积10万公顷,是喀斯特地形雄奇峻秀的丹霞地貌,气候潮湿多雨,最适合种茶,所以这里约从公元500年前左右就开始栽种茶树,随处可见茶山、茶场、茶园,武夷茶到宋代就很有名气了。所以著名文人范仲淹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的诗句。这里的茶就是历史悠久、闻名遐尔的武夷岩茶。

我下午四点多到达武夷山,没有进入市区休息直奔下梅村而去。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南20公里处的梅溪下游,是目前公认的万里茶道起点。在康熙初年,这里就成了重要的茶市,那些被称为西客的山西商人在这里设栈收购、建厂制茶,据当地资料记载,欧洲人这时也来到下梅采买茶叶。

清代的下梅,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人口稠密,丝竹悦耳,号称鸡鸣十里街,日出千鼎烟,穿行在高大房屋下的窄巷中,撞入眼帘的一座座古老建筑,一下就能把你的思绪带到几百年之前,让你真切的感受和想象旧日的繁华。

当溪是穿村而过的人工小运河,总长900米,当年水深数尺,溪边有当地富商邹家建的九个埠位,运茶竹筏出入自如。这条小小的溪流,曾经是清康熙年间武夷山茶市最繁华的内域水道。县志称:每日行筏300艘,转运不绝。茶叶乘竹筏和船出当溪顺梅溪运至赤石,而后入崇阳溪逆流北上崇安,由崇安上岸走山路运往江西铅山,再改水路向北进发,由此开始万里茶道的漫漫征途。

村中的标志性建筑是耸立在当溪边的邹氏家祠,也是武夷山境内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座祠堂建筑。最早来此办茶的是山西常家,邹氏景隆号就是山西常家最早在武夷山与当地茶商合作打造的一个茶庄号。邹氏家谱载,每年从茶叶贸易中获利百余万两白银。邹氏家祠,就是邹氏获得巨大利润后耗巨资建成的。由于地形所限,祠堂合牌楼、照壁和祠门为一体,门楼气势宏阔,砖雕图案丰富多彩。门两侧的木本、水源,是两幅篆刻横披。意思是说一个家族的繁荣昌盛,如树木一样,有赖于深深遍布在乡土中的根;又如江河之水,有赖于源头的涓涓细流,揭示了追思祖先,不能忘本的理念。

由于茶叶贸易催生了邹氏家族的财富,下梅也就成了豪宅聚集区,建筑精美的院落比比皆是。西水别业、大夫第、隐士居、景隆号这样的豪宅在下梅有70多处,到今天存世的仍有数十处。这些成千上万两白银堆砌的精致建筑遗存,使今天的下梅成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村,每天都有旅游的人群出入,先辈们创造的物质文化遗产,仍是现代人获取财富的优势资源。

说到茶路的起点,星村这个地方是不能不说的。武夷山风光最美丽之所在,都集中在星村。九曲溪是运送来自桐木红茶的唯一水路。由星村沿九曲溪顺流而下的竹筏行走10余公里后,到达赤石镇。沿线除了蜿蜒的九曲溪和三十六峰绝美自然风光外,也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名胜文化长廊。有冲佑万年宫(武夷宫)旧址、朱熹讲学的紫阳书院(武夷精舍)旧址、悬崖隙洞中的千年虹桥板和架壑船棺、元代的御茶园旧址、历代摩崖题刻和具有内涵精彩的大王峰、玉女峰、天游峰、接笋峰、小桃源、水帘洞、流香涧、一线天诸名胜。

200多年间运茶的竹筏昼夜往来,不仅使这里流淌着无尽的财富,也给这里的文脉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历史悠久的星村和美丽如画的九曲溪,已经成为武夷山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部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每天乘竹筏飘过九曲溪时,不知能否感受得到早年茶商经过这里的豪情和快意。

还有一处清代茶市也积淀着茶叶贸易的历史,它就是昔日繁华的赤石镇。赤石古镇位于梅溪和崇阳溪的交汇处,交通条件比下梅和星村都优越,下梅和星村的茶船都要经赤石镇转运。所以星村茶市繁盛不久,离崇安15公里的赤石村就成了新的茶市。据县志记载:盛时每日行筏300艘,转运不绝,红茶、青茶向由山西茶客到县来办,运往关外销售。清代赤石镇街面上除了货栈和商行,赌场、烟馆、妓院通宵达旦营业,热闹非凡,被外界称为小上海。清代有一首《武夷茶诗》道:腰缠百万赴夷山,主客联欢入大关,一事相传堪告语,竹稍压得锦标还。正是茶商们的底气和豪气的真实写照。

今日快速发展的武夷山,使赤石古镇与武夷山岩茶村连为一体了,成了极具现代化风貌的城镇,除了自然风光,这里的历史遗存已荡然无存了。

武夷山的茶叶,要进入闽赣古道,首先得从下梅、星村、赤石等处集市汇聚到崇安县城的水东码头。崇安是1989年武夷山撤县设市之前的旧称,也是当年万里茶道上第一个水运转陆运的茶叶集散地。每天从各路运来的茶叶,都要在崇安上岸并验押之后,再雇用当地茶工、车马千余人过武夷山沿著名的闽赣古道北上。

武夷山主峰黄岗山海拔两千多米,有华东第一峰之称。地势起伏剧烈,山体坡度陡峭,河流侵蚀切割强烈,闽赣古道就修在这山高坡陡、树高草密的群山之中,商人从武夷山贩茶,这是必经之路。今天,古道多数已被现代公路覆盖,只有在陡坡段和深谷中还能断续看到。当年运茶主要靠独轮车或者人挑肩扛,为了多拉货、多赚钱,商队往往超负荷背运,劳动强度之大、行路之难可想而知。日久年深,古道上大大小小的铺路石被商帮们的独轮车碾压出了深深的车辙印。离崇安县40公里的分水关是闽赣古道的一个重要关隘,站在关隘之巅可北望江西,南望福建。从康熙年间海禁以后,这里就繁忙起来了,运茶的商队昼夜不绝车轮声不断。今天,昔日人来车往的繁忙景象早已不在,但站在崎岖陡峭的古商道上,似乎还能听得到脚夫们粗重的喘息和车轮压过石块的吱吱声。

在分水关村外路边荒草中的立着一块不大的石碑,中间的四个大字是孤魂总祭,讲的是大清光绪六年春天的事,立碑的人的名字是童顺祥、童松祥。这是后人给死在这条山路上的商人、脚夫和车夫修建的祭拜地。

众所周知,武夷山亚热带潮湿闷热的气候,对于来自气候清爽干燥的北方人来说,实际上是一种难耐的折磨。商队每天都要面对毒蛇毒蝎,疫病盛行,劳累不堪,盗匪侵袭,那些因水土不服致病无医者,因中暑未能及时救治者,因劳累不堪而倒地不起者,因劫匪抢劫致死者究竟有多少不得而知。

运茶人所有的资产就是一根扁担一条麻绳,死者想魂归故里根本不可能,所以都是随地安葬。好在商帮中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脚夫都在扁担上刻有名字、籍贯,尸体草草埋葬后就把扁担插在坟头,商队继续前行,日后家人凭扁担认亲。年复一年,沿途坟头越来越多,难以寻找和祭奠,当地乡绅童氏兄弟就把沿途尸骨收集归葬在此并建了祠立了碑。

孤魂碑后边的石头小房子就是孤魂祠,从碑上的记载看,孤魂碑和孤魂祠已立在此地120个年头了。当年茶帮路过时,都会到孤魂祠来祭奠死在异地的乡亲。近年来,开始不断有晋商的后裔从千里之外的山西来到这里祭祀先祖。在这片荒地上,原来还有不少专为客死异乡的商人所立的孤魂碑,这座碑的附近就有两座,现在都被荒草和泥土淹没了。

那些插着扁担的坟丘,与美丽如画的武夷风光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反差。不到100公里的路程,出发时的豪情就成了生离死别的悲痛!有一句古诗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其实做生意也如此。可见,万里茶道既是商帮开疆拓土、走向成功的荣耀之路;也是无数人尸骨不还、魂留异乡的悲壮之路。当我们感叹那些成功商人所能达到的商业高峰时,无法想象他们付出的艰辛、汗水和血泪。这通孤魂总祭碑,其实就是这些令人心酸落泪、思绪难平悲壮故事的记录。

过了分水关,万里茶道便进入江西铅山境内,铅山县城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水运起始点,万里茶道故事由此也将更加丰富精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