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益7542、7572:标准普洱茶,经典勐海味

发布时间 : 2020-09-30
勐海味普洱茶 普洱茶勐海味 普洱茶大益

勐海味普洱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大益7542、7572:标准普洱茶,经典勐海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大益7542、7572:标准普洱茶,经典勐海味”相关知识!

作为被业内誉为“评判普洱生、熟茶品质的标准产品”,7542与7572与其说是大益茶的代表,不如说已成为普洱经典的象征。

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问世至今,7542和7572珠联璧合,在30多年的悠悠岁月中打造了一个普洱茶界的传奇。其卓越而恒定的品质背后,一个重要基点正是勐海茶厂的产品拼配技术。

众所周知,“拼配”和“发酵”是普洱茶制作过程中两大核心工艺,也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益茶制作技艺”的核心价值。“拼配”即“用不同产地同一等级、同一产地不同级别或者是不同年份的茶青按照配方进行混合加工,这样能扬长避短、显优隐次、高低平衡,从而不仅使茶叶的色、香、味、形符合标准,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而且能生产出更具风格特点的产品,拼配几乎是所有茶叶精制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勐海茶厂长期以来的大规模生产和充足的不同年份原料储备,使得其对该技术的掌握与使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较之某些单一茶菁简单加工而成的所谓“一口料”产品,7542和7572之所以成为经典,更胜在数十年如一的纯正口味和稳定品质;更胜在品感协调丰富,并达致“不偏不倚”的“中和”境界。而圆熟精深的技术保障,才是其生生不息的活水源头。

7542作为勐海茶厂出产量最大的青饼,以肥壮茶菁为里,幼嫩芽叶洒面,拼配得当。面茶色泽乌润显芽毫、心茶肥壮,该茶品香气纯正持久,有花果香,滋味浓厚回甘好,汤色黄亮,叶底匀齐,存放后的变化较为丰富。

7572亦是勐海茶厂的大宗熟饼茶,从70年代中期生产至今,采用金毫细茶撒面,青壮茶青为里茶,发酵适度,茶品色泽褐红,滋味醇厚,汤色红亮,综合品质高。

承载了大益几代茶人智慧,“7542、7572”的品质达到了和谐、稳定的境界。茶饼外形的嫩度与成熟度,茶汤滋味的厚度与醇滑度,茶汤香气的高扬和纯正度融会贯通,一气呵成。

标准普洱茶,经典勐海味;愿君多品饮,此物最相知!

cy316.com编辑推荐

勐海大益8582 “ 紫天”


大益8582唛号青饼属于一款传统青饼,1985年第一次面世,是香港南天公司定制的茶品,连年专供香港南天公司经销,采用5-10级粗壮新老茶菁拼配,滋味醇浓,回甘生津,茶气足,日后转化快,一面市就深受港台茶商和茶客的喜爱,成为继7542后勐海茶厂另一款普及面极大的传统青饼。

与之配对的熟茶是8592,属于甜香性茶品。大家在品尝8582的味道的同时,不仅要对香港南天公司产生兴趣,究竟是什么样的公司,为何要定制,为何选择8582的唛号等等,这些问题我转述普洱茶界的泰斗“邹家驹”老先生的故事,再现当年的场景,了解8582的来由。

据邹家驹先生讲述:“香港南天公司老总周琮先生祖籍云南腾冲,父亲周禾书早年到缅甸从事宝石生意,任云南旅缅同乡会会长、《新仰光报》编辑等职,是云南人在缅甸的侨领。周老先生思想进步,一直同云南地下党保持往来。在楚图南的支持下,中华职教社负责人孙起孟发起组织“九老会”的定期集会,与各界人士切磋时政,楚图南借此宣传中国**团结抗日的统一战线政策。“九老会”其实不止九人,除孙、楚外,还有李公朴、冯素陶、周新民、杨春洲、刘达夫、艾志诚、郑一斋、周禾书、张天放等人。

1948年中共云南省工委成立后即利用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通过张天放、陈复光和周禾书等人与早期同盟会会员杨杰经常出席演讲的“星五聚餐会”和“丙戍聚餐会”联系和呼应,并争取到周钟岳、李根源和社会贤达苏鸿纲、秦光第、杨克成等人的支持。以缪云台为名誉会长、马筱春任会长的聚餐会经常讨论时事,对李、闻被刺表示义愤。

尤其是1949年秘密提供胶鞋、大道生土布等物资支援边纵余卫民部。在昆明保卫战中,马筱春与杨青田、吴少默等取得联系,组织居民联防,并以物资和现金支援驻守南郊的云南保安团,全力抗击国民党26军对昆明城区的进攻。1948年,周禾书为民盟携带文件,被缅甸当局逮捕下狱,关押1年。

1950年6月,中缅建交,周禾书被释放出狱。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访问缅甸,周禾书积极组织侨胞欢迎。1957年,周禾书应邀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第一届委员会扩大会议。他还应缅甸政府的邀请,参加了缅甸庆祝独立日的国宴。“文化大革命”期间,周禾书受到无端迫害。粉碎“四人帮”以后,他虽然年事已高,患半瘫痪症,仍然关心国家大事,拄杖参加各种会议和社会活动。

周琮先生开始在云南旅港巨商伍集成先生处做事,随后自己开了南天贸易公司。三年困难时期,周琮先生孝敬老人的办法,只能是邮寄一些猪油或汇点钱进来。那时,什么东西都凭票限量供应,从肉食、棉布、肥皂、豆腐皮到茶叶。海外汇款,收款人会同时得到一些极有价值的“侨汇卷”,可替代所有的票证购买紧缺商品。泰国北部山区生活着许多云南人,云南代代相传的种茶习惯自然发展过去。

文革造成混乱,中国香港地区茶叶供应不足,周先生做宝石业务的同时也做起了普洱茶生意,在泰北茶区亲自组织生产人工发酵普洱茶。改革开放初期,海外人士对祖国的政策不了解,不敢进来、特别是不敢到云南这种许多地方尚未对外开放的地方做事。当时的云南省委副书记赵增益找周禾书老先生谈话,让他动员儿子回来。

70年代后期,周琮先生回昆明看老父亲,同时了解云南方面的环境情况。省统战部杨一堂部长幼时与周琮同窗,他多次说服周琮先生回云南做点事。1979年到1980年间,周先生提出来长住一段时间协助云南改进人工发酵普洱茶品质。周先生年轻时离开家乡,长期在海外低海拔地区生活,回云南已不适应高原气压。记得他有几次血压不稳定,肺上也有出现了一点问题,还住了医院。最长的一次,他在云南呆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昆明茶厂和勐海茶厂间走动,出主意,交流经验技术。

1984年,国务院文件通知放开国内茶叶市场。虽然茶叶出口仍然没有放开,但亦有一定程度的冲击,影响到传统的香港茶叶经销体系。南天贸易公司经营云南普洱茶,同原来的经销商产生了矛盾。计划经济安排的茶号,在多年的经营运行中有了较为固定的分配模式,哪几家经销商做哪几个茶号,一般不轻易变动。初期,公司将个别老茶号的部分货单拨给南天公司经营,同港九茶叶商会的经销商发生了矛盾,有关联的经销商纷纷到香港德信行告状。为避免冲突,公司安排出口科老业务员黄又新具体落实新增茶号工作。周琮先生专门从市面上买回一批老茶饼,逐块分析制作上的优缺点,学习和总结经验。

1985年12月3日,黄又新从勐海茶厂出差回来,汇报了周先生对七子饼茶新号的想法。主要内容是调整配料比例,增加粗大原料和茶饼的疏松透气性,以加速自然陈化发酵。长期以来,云南收购晒青毛茶的标准分五个等十个级,即一等一、二级,二等三、四级,三等五、六级,四等七、八级,五等九、十级。

邹家驹先生正担任经理,征求审检科王星银科长和出口科临时负责人陈宝航的意见后,确定生饼编号8582,青毛茶拼配比例为:三等五级10%,三等六级20%,四等七级20%,四等八级20%,五等九级20%,五等十级10%。

“在实际市场运作中,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七子饼茶分生饼和熟饼,但外包装纸没有区别,没有茶号,只在运输包装里塞一张纸,标明品种茶号。举例来说,如7452和7572,零售时要打开包装纸才能认出来。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云南各茶厂并没有像现在一样,以包装的纸张和印刷字样来区别茶号和品质。货进到省公司仓库,仓管员在竹篓上挂一张纸条,填写上茶号数量。因仓库管理简单,时有发错货品的情况发生。香港地区是云南普洱茶的传统消费市场,茶客对原料比例变化极其敏感。

8582和8592在零售过程中如不慎混为其他茶号出售,会影响南天贸易公司的信誉。南天公司的邱敏小姐打来几次电话讨论解决办法。周琮先生专门回昆明一趟,商订好在包装纸上加盖一个“天”字。编制新号和加盖区别文字,在当时是极其特殊的。特别是包装纸上的“天”字,更是绝无仅有。使用新增的8582和8592茶号后,南天贸易公司同港九茶叶商会其他经销商的矛盾缓和下来。

1987年港九茶叶商会会员在德信行茶叶部经理彭树东先生、云港茶叶陈宝航先生组织下到昆访问并参观西双版纳茶区。一同来访的有东荣茶叶有限公司郭宏隆夫妇、汇源茶行谭松发先生、利安茶行黄建国先生、南天贸易公司周勇父子、广源茶行张乙生先生、大来公司黄子敬先生、鹤达行陈小文先生。“宋文庚经理的惟一嗜好,就是抽一口烟。周先生回云南,会顺便带一两条免税健牌香烟。那年头,大陆人吸洋烟是比较抢眼的。

1989年底,老宋退休,继任人不了解历史和业务,认为老宋吸洋烟同其对南天贸易公司的做法有关联,安排特种茶科昌金强科长发函发电,打算取消对南天公司的特殊做法。谈判崩了,周琮先生的血压也升高了。周先生个性比较强,立即去找省里有关部门反映。省外经贸厅何桐厅长和李华雄副厅长出面宴请周先生吃饭,继任人和老宋都参加了,目的是缓和一下矛盾。两位厅长在饭桌上说这件事先摆一摆,待管业务的邹副经理回来处理。周琮先生对云南人工发酵普洱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有一点特殊做法也有利于云南普洱茶扩大推销,改变做法,损失远远会大于几条烟,因而坚持并确定原定对南天贸易公司的做法保持不变。

昌金强科长转过来按这个意见办,问题暂时解决了。一年以后,继任人突然召开会议,调整班子分工,后来问了班子成员陈献祥先生、汤一平先生和魏谋城先生,他们都很正直,说继任人会前找他们通过气。这种情况很不正常。调整是针对昌金强科长来的。公司的业务出现混乱情况。外经贸厅何桐厅长、李华雄副厅长和沈国文副厅长亲自到茶叶公司开会解决问题。

1992年,继任人调走了,厅里通知邹家驹先生主持工作,8582也就这样保留下来...”

勐海普洱茶新六大茶山


众多中外普洱茶爱好者只知道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易武(曼撒),对勐海新六大茶山——南糯、南桥、勐宋、布朗、巴达和景迈的茶却所知不多。

勐海新六大茶山的前五座全部集中在勐海县境内,只有景迈茶山位于澜沧县,与勐海紧紧相连之处。新六大茶山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降水量为1200—1400毫米之间,年雾日达到128天,茶园分布在海拔1200—1800米的山坡丘陵地带,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树生长季节终日云雾缭绕,造就了大叶种茶树最佳的生长环境,所产的茶品质极佳。

新六大茶山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海拔及其气候不同,各茶区茶叶形状、色泽、气味和滋味方面都有区别。

1、南糯山茶山:

坐落于勐海县东北侧,屹立在流沙河东岸,茶品特点: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回甘、生津好,汤色桔黄透亮,具有花香、兰香和蜜香。

2、南桥茶山:

位于勐海县勐遮最大的坝子,茶品特点: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苦涩,微回甘,生津一般,汤色深黄,条索墨黑,香气花蜜香。

3、勐宋茶山:

位于勐海县东部,东与景洪市接壤,南接格朗和乡,西南接勐海镇,北与勐阿镇交界。茶品特点: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成片,灌木居多,口感苦涩,微回甘、生津一般,汤色深黄,条索墨黑,香气一般花香。

4、景迈茶山:

位于澜沧县惠明乡与勐海县勐满乡紧紧相连,茶品质特点:属乔木大叶种,苦涩重、回甘生津强,汤色桔黄剔透,香气花蜜香。

5、布朗茶山:

位于勐海县南80公里处,南部与缅甸山水相连,主要聚居布朗族为主,总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茶品特点:属乔木大叶种,较苦涩,回甘快,生津强,汤色桔黄透亮。香气独特,有梅子香、花蜜香、兰香,特别是以老班章茶为代表,是中外客商和普洱茶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收藏佳品。

6、巴达茶山:

位于勐海县城西58公里,这里生长着成片的栽培型茶树和野生茶树林。贺松村大黑山上就生长着一株1800年的野生型茶树王。巴达山茶品特点:属乔木大叶种,茶叶味苦涩,回甘、生津快,汤色桔黄晶莹、透亮,条索墨绿油亮,香气好,有梅子香、蜜香等。

挺进雪域高原 滇茶大益天下 马帮西藏行从勐海启


 图上、99名僧侣诵平安经为马帮送行。

 中、州县领导为马锅头敬酒壮行。

 下、马帮整装待发。

11月10日清晨6点半,“啼啼嗒嗒”的马蹄声,踏醒了勐海街头;勐海茶厂、曼贺大佛寺迎来了66匹壮实的骡马和34个彪悍的马锅头;锣鼓喧天,马啼声脆,多年不见的马帮显现勐海,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居民……云南首届“滇茶大益天下·进藏暨茶马古道勘界活动”启程仪式,在勐海隆重举行,标志着备受社会广泛关注的滇茶进藏活动在经过长期准备后,正式拉开了序幕。

州委常委、州委秘书长朱卫平,州政协副主席张德智和勐海县党政领导参加了启程仪式。

上午8时许,马帮来到勐海茶厂,进行上鞍整队,并举行了起点碑揭幕仪式,66匹骡马驮子上插着印有“滇茶大益天下·马帮西藏行”、“重返茶马古道”的各式彩旗,每匹马驮着60公斤普洱茶,排着整齐的方阵款款走过勐海街头,来到曼贺大佛寺。启程仪式上,组委会秘书长程进及省、州、县领导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纷纷表示热切希望通过“滇茶大益天下·马帮西藏行”从热带雨林到雪域高原,弘扬和传播云南普洱茶文化,为中华民族茶文化的繁荣,为云南普洱茶的辉煌,再展雄风。勐海县文体局专门进行一场文艺表演,献给即将出行的马帮。马锅头向省、州、县领导敬酒、进行出行宣誓,领导向代表敬酒壮行,送别的歌声此起彼伏,马帮在来自勐海45个缅寺的99个僧侣诵平安经的祝福声中踏上滇茶进藏、沐浴佛光的征程。

据了解,此次滇茶进藏活动将途经思茅,过临沧,途中在下关与昆明女子马帮会师后,由99匹骡马和数十名男、女马锅头组成大马帮,经香格里拉,于2006年4月进入西藏,经芒康、林芝等地,最终到达拉萨及日喀则,全程4000多公里,整个活动历时一年。

此次活动除了打响滇茶品牌,弘扬普洱茶文化外,还将通过对“滇藏茶马古道”进行勘测和设立纪念碑、起点碑等方式,丰富云南茶文化资源的内涵;通过义卖、义拍,捐建“茶马希望小学”,支援贫困山区教育事业;通过设立“茶马助学基金”,让云南省许多学习成绩好家庭贫困的孩子圆“大学梦”。到拉萨后,将在由东宝仲巴、呼图克图仁波切(全国政协委员、香格里拉松藏林寺活佛)等组成圣茶评比委员会,对驮运到拉萨的茶叶进行圣茶评比活动,并颁发相关证书,届时将取西藏雪山之水来煮沸普洱茶。

此次活动由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云南省茶叶协会、云南省茶叶商会主办,云南雪域故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双版纳州勐海县茶叶商会承办,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春城晚报协办。

茗星茶艺师 为中国茶代言—18个城市冠军带你品读勐海茶 勐海味


茗星茶艺师为中国茶代言—18个城市冠军带你品读勐海茶勐海味

山水有程,道路无疆!

懂茶,是一个过程。喝茶喝的是茶的味道,懂茶是懂茶的一生。

懂茶,先喝茶,然而仅仅喝茶是不够的。

离茶更近,我们懂茶才会更多。懂茶更多,喝茶才更有韵味。

离茶最近,莫过于茶树。茶味最浓,莫过于茶山。

游学,古已有之。

游学,是一个“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过程。

春秋时期,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增长弟子学识,开阔弟子视野。可见,游学是学习的重要过程。

孔子于游中问学教学,游中求仕入仕,游中生情怡情,游中悟道传道。

游学,既是游玩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本着“弘中国茶艺之维美、寻传统文化之脉络、品茶山无尽之壮美”的宗旨,2018年11月22日—11月26日,茗星茶艺师18个城市冠军选手游学勐海,行走茶山,习茶艺,论茶事。同时,也是坦洋工夫杯·茗星茶艺师第五届全国评选大赛年度总决赛的赛前集训。

茗星茶艺师游学以“茶艺师行走游学茶山、竞技习茶艺茶的赛事”形式让更多的人关注茶、关注勐海茶、喜欢茶文化。同时,联动更多的茶事活动,助推茶文化、茶旅游、茶产区、茶产业的经济发展,擦亮中国文化名片。

在短短的游学行程中,中共勐海县县委书记洪国正出席茶艺师游学活动并致欢迎辞,洪书记为选手们介绍了勐海县的茶业概况并语重心长地提出希望,鼓励选手们为发展中国茶产业,弘扬中国茶文化做出贡献。

中共勐海县委宣传部部长刘应玫、玉帕新副县长全程关注并与见面交谈,政协王崇兰副主席更是全程陪同选手游学,品读勐海茶·勐海味。

茗星茶艺师勐海游学的五天四夜,历经多地,品读勐海,寻访茶企,游历茶山。

特邀嘉宾

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勐海县县委书记洪国正

中共勐海县委宣传部部长刘应玫

勐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玉帕新

勐海县政协副主席王崇兰

勐海县文体旅游局局长刀林东

勐海县勐海茶业局局长田华

云南普洱茶专家、云南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升河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岩坎

导师介绍

何青元

现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主持工作)

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茶叶加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

云南省茶学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副主任

西双版纳普洱茶研究院院长

中国勐海茶研究中心主任

《云南茶叶》主编等

林治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华茶通典》(养生典)副典长

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青海省茶叶协会名誉会长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院长

朱澄

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国家一级评茶师

茗星茶艺师各分赛区特聘评委

day1

——勐海——

初到勐海,中共勐海县委宣传部部长刘应玫、勐海县政协副主席王崇兰亲自接待陪同。茗星茶艺师和嘉宾导师欢聚一堂,热情地为选手介绍勐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勐海的茶、勐海的少数民族文化。

day2

——雨林庄园、南本老寨——

作为行程中的第一站,也是重头戏。雨林庄园是茗星茶艺师们最期待的地方。

走进核心腹地、走进源头,是见证真实的寻源之旅,是雨林之旅的核心。而雨林庄园,是雨林古茶坊的总部,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古树茶体验中心。

23日早晨,在雨林庄园的安排下导师和茗星茶艺师选手们对雨林庄园进行参观。从产品、包装、制作等多个角度了解茶叶,雨林研发中心10000余个标准茶样是茶艺师们此行最大的收获。

在雨林的安排下从庄园出发,前往南本老寨参观、游学、拍摄,是接下来的行程。在南本老寨,导师和茶艺师们参观上千年的野生过渡型茶树,了解古树茶的生长特征、生长环境,更清晰的了解古树茶。

下午,茶艺师们走进了南糯山古茶园,参观南糯山3000余亩的古茶园及800余年的茶王树。古茶园和茶王树,是爱茶人不能不看的!

傍晚时光,最宜彻夜长谈。经历过一天的游学,茶艺师们有万千话语想要诉说。导师和茶艺师们在雨林庄园进行了一天的行程的分享互动、交流。

day3

——陈升号、勐景来——

既然到了勐海,不能不去陈升号,陈升号成为第三天游学的重点。

24日,茶艺师们早早就搭上了前往陈升号的车辆。陈升号董事长陈升河老先生亲自为大家参观介绍茶厂。

勐海以普洱出名,陈升号以优质普洱而闻名,陈升号一行让茶艺师们对普洱茶有了更好的认识。随后,茶艺师们前往了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参观、学习、拍摄。导师何青元所长破例让大家参观了“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由名家讲解、实地学习,让各位选手都觉得受益匪浅。

下午,导师带领茶艺师们前往勐景来景区。勐景来位于勐海县境内,有“中缅第一寨”之称。纯天然的傣族自然村落,让茶艺师留恋其中。

day4

——老班章、贺开古茶园——

25日,茶艺师们不止游览了老班章、曼召古法造纸、贺开古茶园,还举行了盛大的篝火晚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岩坎为大家讲解造纸并体验。

行茶山,看茶树,访茶园,一系列的活动,让茶艺师们获益良多,也感慨万千!

晚上的篝火晚会,更是让茶艺师们载歌载舞,在欢乐中结束了一天的行程。

Day5

——大益庄园——

26号,茶艺师和导师们都显得依依不舍,大家共同期待12月15日茗星茶艺师深圳总决赛的相遇。

5天4夜的茗星茶艺师勐海茶山游学,是享受,更是感受。走进古茶山,体验茶文化,感受无尽茶趣,领略万千茶韵,留下茶路的美好记忆。

18个分赛区,31场专业赛事

涉及茶企、培训机构超500家

参与选手近千人

决出

茗星茶艺师18人

茶艺师游学

看茶树、爬茶山、学茶技

茗星茶艺师,为中国茶代言

“茗星”决战

尽在

12月15日

2018深圳秋季茶博会

坦洋工夫杯·茗星茶艺师第五届全国评选大赛年度总决赛

群星逐鹿

谁能摘到桂冠

2018深圳秋季茶博会邀您现场见证

茗星茶艺师全国总冠军的诞生

大益诠释“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利于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如今,企业的社会责任成为商界的热门关键词,但究竟有多少企业能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记者近日借采访云南大益普洱茶业有限公司、勐海茶厂董事长吴远之先生之机,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有着67年历史积淀的普洱茶企业的低调、从容,以及这家企业“上善若水”的公益爱心之路。

价格波动下的从容淡定

近来关于普洱茶价格波动的舆论热度胜于时下的高温,而在行业内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勐海茶厂,无疑处在此番波动的核心。据了解,在不少地方,大益产品的市场报价已成为普洱茶市场的价格晴雨表。作为“局内人”,吴远之对近期的市场变化体会怎样?

“市场价格阶段性的波动对我们的影响实际很小,我们仍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节奏按部就班地发展。相比之下,怎样把茶做得更好,是我们现在更关心的事情。”在吴远之看来,茶的首要价值在品饮,而部分爱好者将收藏普洱茶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也很普遍,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茶品适度收藏。

“血统论”和“文化论”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为祖国和平安宁作出贡献的英雄已经淡出人们的记忆,很多在他们背后感人至深的人和事,往往更不为人所知。而当我们接触到这些,在被感动的同时,我们要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敬意和慰问。选择军人题材,是因为我们一直认为军人这个群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代表。”吴远之告诉记者,这也是近期大益和中央电视台合作公益性专题节目《祖国不会忘记》的原因。

他还向我们介绍起了勐海茶厂的历史,原来这个67年的企业当年创办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通过生产优质茶品换取大量重要物资以支持抗战。“所以,就像好茶血脉承袭一样,这也是我们企业的血统。”

大爱行天下

在选择公益爱心的方向上,吴远之介绍说,大益的选择主要是历史和未来两个向度:一是向那些为祖国和平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作出重大牺牲的人们致敬,并尽自己的心力做更多的实事;另一项大的公益投入主要是教育。

“我们有这样一句广告语,叫‘好茶自有大益’。如何能真正做到‘大益’?我们想一方面是做好主业,奉献更多更好的优质茶品,造福天下爱茶、饮茶之人。另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积极回馈社会的方式,为那些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尽自己的一份心意。”采访的最后,吴远之诚恳地表示:“一个大益的力量很有限,如果能起到一粒种子的作用,让更多人通过我们的公益活动关注、参与进来,我想这就是最大的成功。”

大益吴远之:如何选用合适的壶型冲泡普洱茶


大益吴远之:如何选用合适的壶型冲泡普洱茶

紫砂壶是实用性和艺术性高度和谐统一的妙品,用紫砂壶泡茶既可享受它优美的造型艺术,又能感受它不可替代的实用功能。大益吴远之介绍:紫砂壶的造型是为泡茶而设计的,任何壶型都可以泡茶,但是选用合适的壶型冲泡普洱茶,更能感悟它的奥妙。

不同泥料选择不同的茶

大益吴远之介绍到,云南大叶种普洱茶茶性独特、口感丰富,配以紫砂壶效果更佳。由于紫砂泥有不同的泥种,烧结温度不同、烧后收缩率不同、密度不同,气孔的疏密也不同,利用紫砂泥这种细微的变化来调节冲泡不同特点的茶,自有奥妙。一般而言,紫砂壶壶音频率较高的适宜配泡重香气的茶,如绿茶、青茶等;壶音频率稍低者则较适宜配泡重滋味的茶,如乌龙、铁观音等。大益吴远之为您介绍,不同泥种的紫砂壶如何配泡不同品种的普洱茶。

紫泥多夹于甲泥矿层当中,以砂为主,其中大部分的组成结构为较大的颗粒,还有一部分就是再成形中起可塑性和黏接作用的膏状物质。紫泥气孔特征是开气孔和闭气空两者并存,它的开气孔是内部较大颗粒在高温作用下收缩变形,与膏状物质的自然分离而形成的,其气孔开口相连、弯弯曲曲、连绵不断,近则相邻,远则可能贯穿全身,所以紫砂透气性好,特别宜茶。紫泥壶对普洱茶适应性强,不管生茶、熟茶、老茶、新茶,不同茶区的普洱茶,只要专配专茶冲泡,一种茶叶用一把壶就可以了,壶经养护效果更佳。

本山绿泥是紫泥层的夹脂,有“泥中泥”之称。本山绿泥气孔特征与紫砂差不多,开口气孔和闭口气孔并存有之。本山绿泥壶冲泡陈期短的生茶,特别是茶味足、气感强的班章、布朗等茶区的生普洱茶,能吸收茶汁,有过滤苦涩的作用,效果较好。大益吴远之提醒您,本山绿泥泥质纯正油润,是紫砂泥中的极品,经生普洱茶汤泡养,更显天生丽质、温润如玉,诱人垂慕。

朱泥是嫩泥矿层底部的泥料,质坚如石,有“未触风日之石骨”之称。朱泥壶收缩率高、密度高,烧成后敲击声较脆,其透气性与紫泥、本山绿泥相比较弱。这是由于朱泥在烧制中,有机物和一些易溶物都参与反应,那些较大的颗粒烧成后,每一个都形成为一个中空的物质,形成了闭口的气孔,这也是朱泥壶保温性较好的原因。大益吴远之介绍到,朱泥壶发茶性强、保味保温功能好,适合冲泡普洱老茶、陈茶,冲泡熟普洱茶,味道醇厚、茶汤稠浓,用以养朱泥壶,会更加红润亮丽。用它还可逼出茶味,水长耐泡,收到其他器皿冲泡所不能得到的良好效果。

紫砂泥是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三种基本泥构成的统称,又美名为“五色土”。历代制壶大师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凭自身经验,利用砂泥互相配比不同,调节火温,以及烧成后发色的物理、化学变化,使制作的紫砂壶颜色千变万化、丰富多彩,颜色已远远不止五种。用传统的手工方法,以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的原矿配制炼泥,可以派生出不同色相的泥料做壶(如本山绿泥与紫泥相拼成团泥等),同样能使人感受到质朴文静、纯真素雅之美,用以冲泡普洱茶也是色、香、味俱全,尽显紫砂壶宜茶之优势。

大益吴远之提醒您,随着紫泥、本山绿泥、红泥存量减少,采用纯净陶土添加氧化物作色剂或用新的矿土替代、以工业化生产配制的许多新泥种,虽则颜色鲜艳、光彩夺目,但经实践证明,用有化工添加物做成的紫砂壶效果并不乐观。因此,泡普洱茶一定要选用纯正紫砂泥做出的壶。

《勐海县志》关于普洱茶的记述


《勐海县志》关于普洱茶的记述质越好的特点和清热,消食化痰,清冒生律,抑菌降脂,减肥降压的药用功效,被港澳同胞视为不可一日欠缺的养身佳品。1986年12月普洱茶79082、79102被云南省食品工《勐海县志》关于普洱茶的记述《勐海县民族大学勐海县志民间文学海县志》民族特产县志》关民族电影志》关于土特产》关于普民族文化关于普洱各民族简介于普洱茶地方民族普洱茶的民族电影洱茶的记民族风情茶的记述越南特产的记述民族政策记述民族特色述民族大学。

七子饼茶七子饼茶是勐海县内的传统产品之一。畅销港、澳地区、东南亚及日本、美国等12个国家,为外销免检出口商品。该产品造型美观,形似圆月,因7饼装为l筒,故称七子饼茶,也称圆茶。具有内质汤色红黄鲜亮,香气纯高,滋味醇厚回甜的特点和降血脂,软化血管、利尿、助消化的药用功效。

勐海茶厂于1974年开始加工七子饼茶,在总结传统的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先后研制加工了熟饼、生饼2大品种7432、7532,7542、7572、8582、8592六个品号花色,其中7432,7532、7542、8582为生饼,7572、8592为熟饼。该产品1983年7月被国家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同年12月被云南省经济委员会评为优质产品,1987年9月再次被国家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88年1月被云南省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优秀食品,同年1月在首届中国保健产品评比中荣获最高奖金鹤杯奖,同年12月在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银质奖。

沱茶沱茶为勐海的传统产品之一,于1929年由可以兴茶庄加工销售。1959年为庆贺建国十周年,沱茶作为国庆献礼由勐海茶厂恢复加工。该产品远销南美洲的智利、阿根廷等国,在华侨消费者中享有一定的声誉,其外形呈碗臼状,具有色泽墨绿润泽,内质香气纯浓,滋味浓厚,汤色黄明的特点和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硬化,医治头痛的药用功效。该产品1988年7月在全国营养食品研评中荣获熊猫杯银奖。1990年1月被云南省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优秀食品。

普洱茶普洱茶为勐海的传统名优特产品之一,其制、销历史悠久,久负盛名,《佛海茶业概况》(李拂一着),普洱茶之所以能名遍天下是与其独特的陈香味分不开的。由于过去交通闭塞,茶叶运输均靠人背马驮,勐海所产的茶叶需辗转十天半月方达,普洱茶叶在途中受潮湿多雾的气候影响,发生微妙的后熟发酵作用,产生独特的陈香味,如此一变,反倒倍受饮者喜爱。

1974年勐海茶厂开始加工普洱茶,在总结传统的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利用人工工艺,加速普洱茶的陈化过程,使其陈香味更加锦上添花,滋味独绝,并不断开拓花色品种,先后研制加工了普洱压制茶、普洱散茶2大品种普洱礼茶。普洱方茶,普洱茶79342,79452、79562等16个花色品号。产品投放市场即倍受消费者青睐,远销港、澳地区和日本等国家,发展成勐海茶厂的支柱产品。其具有陈香味独具,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厚回甜,茶性温和,耐贮藏,越陈越香,品《勐海县志》关于《勐腊县志》关于普洱茶的史料(一)村公所辖区。历史上的革登原在阿卡村公所菜园边,后全寨搬迁。革登为古产茶较闻名的地方,茶叶年产量均在500担以上。茶叶属大叶种型。清嘉庆年间:

一、古茶山勐腊,傣语为产茶之地。勐腊植茶历史悠久,是大叶种茶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8世纪唐朝人樊绰在《蛮书》中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银生城指的是南诏所设的开南银生节度区域,银生城界诸山指景东,景谷,普洱及其以南的西双版纳诸茶山在内的广大茶山。明万历末年(约1620年),谢肇淛在《滇略》一书中第一次提到普洱茶: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洱是当时茶叶的集散市场,银生城界诸山均系普洱府辖地,故名普洱茶。清朝中叶,普洱茶远销国内外誉满天下。普洱茶的确切种植产地,清檀萃《滇海虞衡志》已有准确记载: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奔枝,五曰曼端,六曰曼撒,周八百里。清阮福《普洱茶考》也有相同的记载。《普洱府志》卷十九《食货志六物产篇茶》又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六茶山除攸乐今景洪县外,其他五茶山均在勐腊县象明、易武一带。1957年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蒋铨在《六大茶山访问记》中所写六茶山曼洒,易武,曼砖,倚帮,革登和攸乐,定位更加确切。史料文献中,因茶叶兴衰演变,地名记述有异,而六茶山是名重于天下的普洱茶的生产地是无疑的。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且大力扶持集体和个人在坝区和半山区开辟了新茶园,古茶山换了新面貌。

1、曼洒茶山曼洒茶山位于中老边界中国一侧,包括今曼腊乡的曼洒,曼腊,曼乃村公所和易武乡的麻黑村公所。曼洒村公所是古曼洒茶山的中心地带。南起茶王树寨,西至曼洒村,北到曼乃寨,东迄黑水梁子都是茶山。原属该村的弯弓大寨,白茶园,曼边新寨,丫口寨,水沟头,黄萝卜地,茶王树寨等均植产茶叶,以弯弓大寨产茶最多,仅一季即可采茶400多老担(一老担为今99。75公斤)。茶王树寨有一茶王树,民国七年(1918)前,一次可采茶一担一只(一担为150老斤,一只为75斤)。民国十五年(1926)茶王树主干枯死,据测量老树桩直径为120厘米,根围377厘米。后从老树桩根部发出3叉新枝。直径分别为36、43、26厘米。茶王树周围的茶树群平均茎粗不低于勐海南糯山半坡寨茶王树周围的茶树群。由此测算,这片茶林的树龄应在55代以上。

2、易武茶山易武茶山包括今易武乡政府所在地的易武、易田、曼洛村公所辖区。清道光年间(1821~1850)莽枝(勐芝)、架布,嶍崆山逐渐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国民经济研究所《云南经济滇茶概述》说:镇越县即六大茶山的易武山,茶质优良,远较佛海(勐海)为胜,年产茶约4000担清乾隆(1736年)以前已有少数民族汉族在易武制团茶(砣茶)。乾隆年间(1736~1795),许多石屏汉人纷纷迁居易武大种茶树。同治年间(1862~1874)茶叶产量大增,到光绪初年(1877),仅易武就制茶5000多老担。民国初年,易武除种些玉米外,民众以采茶揉茶为生。茶叶盛产时,一般每户产茶十来担,多的有15、16担。易武乡的黑水梁子现存一大茶树,根围208厘米,直径66。2厘米,高11米。另落水洞有一大茶树根围124厘米,直径48厘米,高11。72米。

3、曼砖茶山曼砖(今曼庄)茶山包括今象明乡的曼庄,曼林村公所辖区。曼砖茶山的形成早在清乾隆六年(1741)以前,由石屏汉人或早居曼庄的其他民族栽植。当时茶叶产量在1000担以上。据曼庄关帝庙(已倒塌)碑文载:曼庄为六大茶山之一。

4、倚邦茶山倚邦茶山包括今象明乡的倚邦,曼拱,河边3个村公所辖区。倚邦街曾系象明县府所在地。倚邦少数民族汉族多系宁洱、石屏一带迁来,清雍正年间(1723~1735)建石屏会馆。早在石屏人未来之前就有四川人和楚雄人在倚邦落户营茶,曾建盖过四川会馆和楚雄会馆。倚邦茶叶历史上以园茶畅销省内外,后又扩销到越南、香港,年产茶1000担左右。倚邦本地茶叶以曼松茶味最好,被定为贡茶,曼松曾年解贡茶20担。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民国24年(1935)后,法国人禁止茶叶销往越、老、缅三国,茶叶滞销,茶园荒芜。

五、革登茶山革登茶山包括今象明乡的安乐和新发两个村公所辖区。历史上的革登原在阿卡村公所菜园边。

二、茶叶生产1、品种资源勐腊茶,又统称易武大叶茶。早在公元8世纪以前,易武一带就有野生茶林,即大叶茶。现在易武乡的黑水梁子和落水洞还发现两棵老茶树,按茶树茎粗推测,树龄至少在55代以上。

易武大叶茶具体又可分为:大叶茶,大叶白毛茶,大叶白毫茶、椰叶茶、椰叶白毛茶5个品种。省内外一些专家认为,易武大叶茶属良种之一,内含物丰富,国内外能够仿制普洱茶的外形,但不能制出普洱茶内在品质。

(1)品种特征种籽性状:圆形或扁圆形,暗棕褐色;植株性状:植株乔木型,主干明显,树姿半开,生长势强,分枝较密;叶片形态:叶长椭圆型,着生水平状,叶色浓绿,叶较厚,叶质柔软,叶面隆起,叶身平展,叶绿微波,叶尖逐尖,锯齿深而密;花:花乳白色,花瓣6~7瓣,花冠直径3。2~3。6厘米,柱头三裂。

(2)品种特性采摘期:每年3月上旬至11月上旬;芽叶性状;芽肥大,粗壮,绒毛多,发芽整齐,新梢持嫩性强,易采摘;适应性:适宜在滇南、滇西、滇东南的山区丘陵及广西、广东、福建、四川、贵州南部地区种植,或相似原产地气候类型的地方种植;适制性:制红茶外形色泽乌润,金毫显露,滋味浓强,鲜爽,宜制普洱茶及绿茶;化学成分;一芽二叶蒸青样含多酚29%,水浸出物48%;产量:比一般群体种增产15%。

2、栽培清雍正(1723年)前,茶区农民就采制树林茶,即大叶种茶。雍正年间(1723~1735)石屏、四川、楚雄等地少数民族汉族迁来本地茶区后,带动当地少数民族开始对树林茶进行改造,砍去茶树周围的杂树草,翻松茶地,实行中耕管理。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开山种茶,大建茶园,实行育苗移植法种茶,品种均为大叶种茶。据《镇越县新志稿》载:栽培:茶农于立春后,茶秧出土成长至四、五寸高之时,即可移植;株间相距约四尺,茶秧四周遍插竹签以护。夏秋除草施肥,三年后即可采摘。

1960年以后,新发展的茶园主要实行育苗栽移法,栽培过程为:(1)育苗,一般在栽培头一年的10月份进行。(2)开挖台地,一般当年开挖当年种植,也有10月份以后开挖第二年雨季种植的。先开台面,一般宽1。5米;后挖种植沟,沟深50公分,底宽40公分,顶宽60公分,挖好后回填肥土,齐沟平。(3)移栽,把茶苗移栽到种植沟内,每亩种植3000到4000株,移栽时间多在6-7月份,种植形式主要有单株双行和双株单行两种。(4)修枝定型,从茶苗移栽成活到投产,要进行三次修剪,以形成宽阔树,扩大采摘面,提高产量,三年即投产。

进入80年代后,茶叶栽培直播技术逐步推广,至1988年末直播面积约占新植茶园的20%。直播技术即;每年10--11月把茶籽直接播入茶叶台地的种植沟内,茶苗成活不再移栽。每亩播茶籽7。5公斤,茶籽播在离台面10厘米的深度,茶籽上面覆盖稻草,再覆盖肥土。茶籽在土中越冬萌芽,第二年春天后陆续出苗,进行中耕管理,三年投产。

3、产量清乾隆至光绪初年,县境五大茶山周围八百里,年产茶叶上万担。光绪二十二年(1895)勐乌、乌得割让法国后,茶叶销路受阻,茶叶产量减至5000担。民国10年(1921)新开通易武至越南莱州茶道,茶叶销路好转,产量回升至6700担。1937年后,由于法国人禁止进入越、老、缅三国,茶叶生产下跌,茶商倒闭,茶农弃茶种粮,茶园荒芜。1949年建国前夕,县境茶园采摘面积只有2770亩,年产量401担。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重视茶叶生产,积极组织发动茶区人民恢复老茶园,开垦新茶地;同时给茶农发放救济粮款,提供刀、锄头和农药等。1952年成立中茶公司茶叶收购组,1956年成立易武农技站,负责组织版纳易武的茶叶生产和购销工作,从而使茶叶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1959年末茶地面积增至8598亩,年产量增至2182担,与1949年相比,分别增2。1倍和5。4倍,60年代初期,尤其是1963年,全县农村普遍缺粮,在重粮轻茶政策指导下,许多茶农弃茶种粮,茶叶面积、产量大减,当年面积减至7096亩,产量跌至1002担,比1959年分别减少21。2%和45。9%。1964年成立多种经营办公室,全县挖台地种茶。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在左倾错误干扰下,茶叶生产一度受挫。1969年末,面积9111亩,产量2000担,比1959年面积增513亩,产量减182担。1971年县革命委员会(以下简称县革委)根据中央提出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加强多种经营办公室力量,负责抓茶叶等经济作物生产。1973年在麻木村公社旧龙寨召开有各公社、大队、生产队及有关部门或单位代表参加的茶叶生产现场会。为切实解决山区茶粮矛盾,充分调动茶农种茶的积极性,1972--1980年,县革委3次调减山区的公粮任务,由280万斤调减为126。9万斤,茶区的公粮任务全部减免,此间新建了一批茶区,茶叶生产较前有所发展。1978年末,茶叶面积达到11890亩,产量2532担,比1969年分别增长30。5%和26。6%,亩产28斤。1980年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粮食为主,多业开花,县委,县政府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把茶叶生产作为山区脱贫致富的骨干产业来抓。1977年成立外贸站,1981年升格为县外贸局,统一负责全县的茶叶生产和购销,并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文件精神,进一步放宽茶叶生产政策,明确规定:集体、个人一起上;谁种谁有谁受益,可以继承,50年不变。同时把茶叶种植列入计划,给予资金扶持。1981--1988年,采用有偿无息形式,先后投放茶叶种植扶持资金总额151。9万元。1982--1988年县外贸局还先后从保山、临沧、思茅等地调供茶籽49。67万公斤。同时主办了22次茶叶技术短期培训班,培训1900人次。随着茶叶生产政策、措施、资金的落实和粮食生产的发展,种茶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茶叶面积、产量不断扩大,至1988年末,全县已有12个乡镇以及部分机关、国营农场单位种植茶叶,茶叶总面积猛增至25567亩,比1978年增2。2倍,其中投产面积15739亩,占总面积的61。6%;总产量9457担,相当于1978年的3。7倍,亩产51斤,比1978年增1。8倍。

4、加工(1)元宝茶。原称砣茶,团茶,饼子茶,后因特定规格而称七子圆。圆即一个圆形茶饼。每圆七两,七圆为一筒。元宝茶自古就以外形美观,汤色嫩绿,味道香美,久留味醇等特点而驰名。清雍正二年(1724)后,随着石屏等地少数民族汉族陆续迁入本地作茶而开始出现茶庄商号,加工,经销元宝茶。曼洒、倚邦和易武茶山是元宝茶原产地,民国初年公有茶号38家,年加工元宝茶6900担。其中易武21家4420担,曼洒9家1700担,倚邦8家780担。

茶庄,即加工元宝茶之作坊,一作坊有10余个工人,全凭手工操作。制作工艺:(1)分等:先将散茶按尖子、盖头、二梭、老茶分等,后从盖头中提取上好者作梭边茶。(2)拼配:按茶的等级比例拼配七子圆。即尖子茶八钱,梭边茶二两,盖头茶和二梭茶四两二钱。(3)装筒:按茶料顺序要求将茶叶装入茶筒,中心层装二梭茶和盖头茶,第二层装梭边茶,第三层装尖子茶即盖面茶。(4)蒸茶:蒸茶和装茶同时进行,装茶的第一道工序一完即用甑子蒸。待茶叶蒸软后,将梭边茶放入又蒸,后再放尖子茶,最后把蒸好的茶叶从蒸筒中取出,放入茶袋。(5)揉圆:把袋中茶叶揉成圆饼。(6)紧饼:把茶袋置于板上,再将揉成的圆饼放到茶袋上,揉成紧饼,又称踏茶。(7)晾干,解袋。(8)包扎:把元茶按7个一筒用笋叶包扎起来,晒干后装入篮中。

(2)初制茶。本地茶农很早就开始用手工加工初制茶。初制茶分晒青和烘青两种。1966年,本县首次引进28台湘造50型电动手摇两用揉茶机,次年引进杀青机,筑烘烤炉。机械加工茶叶省时、省力、工效高、质量好,深受茶农欢迎。1983年和1987年先后又引进2套茶叶机械生产工艺流水线,从此结束了靠手工初制茶的历史,同时开创机制精茶的历史。

晒青茶,又称毛茶或散茶,皆为手工加工。据李拂一《滇越新志稿》载:茶农将茶叶采摘回家后,用锅炒使其凋萎,倾簸箕中反复搓揉成条,然后置日光下暴晒或用微火烘干,即成初制茶。俗称晒青茶。

烘青茶,县内最先产于1984年,属尚勇茶厂和易武茶厂初制所机械生产。加工工艺为:杀青揉捻干燥。

精制茶。绿茶,1984年尚勇茶厂最先生产,1988年易武茶厂也开始生产,其生产工艺过程为:(1)杀青。由杀青机将鲜茶叶加工至叶片柔软,叶色暗绿,青臭气味散失,含水量为60--64%。(2)揉捻。用揉捻机以40--50转/分的速度,使茶叶细胞破坏率达到40--50%,要求90%以上茶叶紧成条。(3)干燥。用烘干机烘干达到茶梗一折即断,嫩茶白毫发亮,含水量在7--8%之间。(4)分筛。用分筛机进行粗叶和细末处理。

红碎茶,1984年尚勇茶厂最先生产,1988年易武茶厂也开始生产。其生产工艺过程为:(1)萎凋。鲜叶放入萎凋槽,采用室内自然萎凋法,室内温度在20--24摄氏度,用鼓风加快萎凋过程,通过萎凋使鲜叶正常均匀失水。(2)揉切解块分筛。萎凋后通过揉切机挤压、切。

5、购销(1)机构清雍正以前就有外来茶商在县境五大茶山收购茶叶,清雍正二年(1724)后,石屏等地少数民族汉族陆续云集本地入山作茶,随之许多茶商相继在曼洒、易武、倚邦兴办茶庄商号,就地收购和加工茶叶,最多时近40家,收购茶叶总量上万担。当时茶价分春茶(清明前采摘)、二水茶(四、五月采摘)、三水茶(六、七月采摘)和谷花茶(八、九月采摘)4等,以质论价,上等茶(春茶和谷花茶中的尖子茶)价每市斤3角(银元)。1937年后,法国人禁止茶叶销往越、老、缅3国,茶叶销路受阻,茶价大跌,每市斤上等茶为2角(银元)。1945年茶庄商号纷纷倒闭,仅小贩收购少量茶叶。

建国后,国家把茶叶列为二类物资,实行计划收购,限制私营。并根据茶质优劣,划定等级,制定收购标准样,实行对样收购,共分6级18等。1952年中茶公司在易武倚邦设茶叶收购小组,当年收购茶叶234担,1957年收购1826担,1958年国家把茶叶类为一类商品管理,实行指令性计划。本县计划收购到各合作社,并以社为单位结算价款,给予粮食奖售。同时指定各中心商店负责茶叶购销业务。1964年国家简化茶叶收购标准样,以季节分级设等或以年划级分等设5级18等,以质论价。1974年国家改革茶叶收购标准样,设6级12等,每级设两等,逢双设样,一级一个样。1976年12月成立县外贸站,统一负责全县茶叶生产、购销业务。当年收购茶叶2218担,是1957年的1。2倍。1978年前青毛茶收购价为每市斤8角2分。1979年县外贸站在易武、象明、勐仑、芒果树、尚勇5个茶叶主产区设立茶叶收购组,同年茶价上调38%,即每市斤青毛茶为1。21元,因茶叶减产,当年只收购1336担,1981年县外贸站扩建为县外贸局。1983年茶价有上调13%,每市斤青毛茶价为1。29元,当年收购茶叶3101担,比1979年增2。3倍,占当年茶叶总产量的81。8%。1985年国家适当开放茶叶购销政策,只对边销茶实行计划调拨,对出口红茶实行合同收购;对内销茶、计划外边销茶及出口茶则实行议购议销,随行就市。同时将茶价又上调13%,每市斤青毛茶价为1。41元,当年收购茶叶2555担,占总产量的52。7%。1987年茶价又上调4%,每市斤青毛茶为1。5元。1988年茶价再上调4。6%,每市斤青毛茶为1。57元,当年收购茶叶1808担,比1985年减1。4倍,仅占当年茶叶总产量的19%。

(2)销售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元宝茶便开始打入国际市场,茶道由易武经缅甸、泰国至香港,远销美、法、香港、南洋等地,年销元宝茶约六、七千驮(一驮约一担)。光绪二十二年(1986),易武至香港茶道受阻,茶叶销量大减。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茶商和地方绅士出资,民众出力,修通由易武经倚邦至思茅茶马驿道,全程235公里,宽1。13米,路面全用青石板铺成,从此元宝茶内销思茅、普洱、元江、石屏、昆明等地,一部分销往西藏自治区,年销量300担以上。民国10年(1921)茶商新开通易武经老挝乌得至越南莱州茶道后,茶叶销量迅速回升,年销量6000余担。1937年后,法国人禁止销往越、老、缅3国,茶路被阻塞,元宝茶长期滞销,茶庄商号渐渐倒闭。

建国后,直至1984年,国家对茶叶购销实行全额收购,统一调拨政策,1958年前县境不通公路,本县所产茶叶除少量在本地销售外,全部运销佛海(今勐海)茶厂。1959年小勐养至勐腊公路通车后,本县茶叶便直接运销下关和昆明。经下关茶厂加工的茶叶,销往西藏自治区。经昆明茶厂加工的茶叶,主要销往国外。1980年后,本县茶叶运销下关、昆明外,一部分还运销勐海茶厂。1983年总销茶叶3466。3担,其中县内销售210担。1985年以后,国家适当放开茶叶购销政策,实行指令性计划,合同订购和议购议销并行的政策,对边销茶(指7级至等外茶)实行指令性计划,对外销茶(红碎茶)采取合同定购,其他茶放开。1986年以后,本县茶叶购销形成以外贸局为主营单位,多渠道经营的格局,边销茶由外贸局经营,红碎茶由生产厂家直接以合同订购的形式调省茶叶公司,其他散茶,外贸局经营一部分,供销社经营一部分,也有个体户经营的。外贸部门经营的茶叶继续调勐海茶厂。

八大茶故事经典知多少


古代八大茶经典故事,你知道多少?

 

1、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2、王濛与“水厄”

王濛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因此,去王濛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事见《世说新语》:“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3、陆纳杖侄

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仅为茶果而不满,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丰盛的菜肴。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事见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

4、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5、王肃与“酪奴”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载:“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肃,即王肃,字恭懿,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因父亲王奂被齐国所杀,便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投奔魏国(今山西大同,是其国都)。魏孝帝随即授他为大将军长史,后来,王肃为魏立下战功,得“镇南将军”之号。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嗜好,但同时也很会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他则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但是,后来人们却把茶茗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6、李德裕与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鉴水别泉。尉迟偓的《中朝故事》中记述: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说口(今江苏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及,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非常,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

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不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便暗地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昊天观水一罐,做好记号,并与其他各种泉水一起送到老僧处请他品鉴,找出惠泉水来,老僧一一品赏之后,从中取出两罐。李德裕揭开记号一看,正是惠泉水和昊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奇,不得不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递”来运输惠泉水了。

7、谦师得茶三昧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苏轼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的史学家刘攽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8、吃茶去

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句禅林法语。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

据《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