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病虫生态控制的原理和方法

发布时间 : 2020-11-19
茶叶分次干燥的原理和方法 喝茶减肥的原理 茶减肥的原理

茶叶分次干燥的原理和方法。

摘 要

本文分析了茶园生态环境中有利与不利因素、茶叶生产与病虫发生的关系以及茶园病虫防治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茶园病虫害生态控制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在国营南岳茶场和东山峰农场多年的实践证明了生态控制的可行性,总结提出了茶园病虫生态控制的主要技术措施。 关键词 茶园 茶树病虫 IPM 生态控制 茶叶作为一种国际贸易商品和全世界三大无酒精天然饮料之一,对其自然品质和卫生指标的检验在各国都较为严格。由于茶园病虫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致使茶叶中农药残留量和有毒物质偏高往往成为茶叶销售和贸易中的一大难题,在国际茶叶贸易中曾多次发生销毁和索赔现象,引起广大消费者的不安。因此,探索茶园病虫防治的新对策势在必行。作者自1987年起对此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茶园病虫生态控制的基本原理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灌木型作物,它植株不高,树冠密集,树幅宽大,四季常青。一经种植可连续生产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现行的栽培管理条件下,新植的茶园几年就可封园,形成树冠茂密郁闭、小气候变幅较小的特殊生态环境,且比较稳定,使得茶园中的生物群落结构(包括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较其他生态系统复杂,生物种类和数量要丰富得多,在年度间也较平稳,不同种的种群数量虽略有起伏,但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能保持相对的平衡。 同时,茶园也是一个人为干扰较大的次生生态系统,从开荒垦地、茶苗种植到茶树修剪、采摘、施肥、病虫防治等无不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近几十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栽培措施的变革,使茶园生态环境趋于简单化,利于某些病虫的流行和扩散;推广良种而未注意抗性育种,使茶树抗性减弱;普遍大量使用化学肥料,使茶园地力衰退,土壤活性降低;尤其是大量偏施氮肥,改变了茶树体内的碳氮比例,引起吸汁性害虫暴发。在茶园病虫防治上只注重在病虫本身而忽视茶园环境的作用,多依赖化学农药而忽略其他措施的协调,多采取治的手段而忽视防的措施,致使茶园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而不易恢复,引起茶园病虫区系发生急剧变化,危险性病虫不断发生且越来越严重,

三“R”问题(残留量Residue、抗药性Resistance和再猖獗Resurgence)越来越突出。同时茶树是叶用作物,农药直接喷洒在采收的芽叶上,且采摘批次频繁,生产季节5~7天就可采摘一个轮次,采下的芽叶不经任何洗涤就加工成干茶饮用。因此,保持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乃至不使用化学农药就成了当前茶园病虫防治的主攻方向。 茶园病虫生态控制的原理就是在了解茶园这种特殊生态环境中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学的基本原则,从病虫害、天敌、茶树及其他生物和周围环境整体出发,在充分调查、掌握茶园生态系统及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结构的前提下,研究各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联系;掌握各种益、害生物种群的发生消长规律及相互关系;全面考虑各种措施的控制效果、相互联系、连锁反应及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充分发挥以茶树为主体的,以茶园环境为基础的自然调控作用。  

2 茶园病虫生态控制的实践和主要成效 国营南岳茶场建立于1960年,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拨600~800m的衡山中麓,现有茶园93ha。茶园病虫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60年代以有机氯农药为主,70年代后,大量使用有机磷农药。1979年起,该场为了配合南岳衡山风景旅游区的规划与建设,全面禁止在茶园使用化学农药,进行茶园病虫的综合防治。虽然在开始的几年里,仍有病虫严重发生,造成一定的损失,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依靠人工防治和农业技术措施为主加以控制,病虫的发生越来越轻,以后基本上未曾出现大发生的现象。1989年开始进行茶园病虫生态控制研究,探讨生态控制的原理和方法。10多年来,从调查南岳茶场的生态环境、生物群落结构入手,掌握了全场茶园及周围环境的各类植物、茶园杂草、土壤微生物、茶园病虫及天敌的种类与发生情况,害虫天敌亚群落的时、空格局,主要病虫害的年消长规律等。经过生态控制逐渐恢复了茶园生态系平衡,将危险性病虫较好地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 国营东山峰农场地处武陵山区,现有茶园面积420ha,是一个较大型的茶场,是湖南省的定点绿茶出口基地。由于茶园大面积种植,生态环境遭到了较严重的破坏,病虫为害猖獗,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茶叶中农药残留量普遍偏高,严重影响了茶叶销售和出口。1987年起与该场重点研究了茶饼病、茶白星病、垫囊绿绵蜡蚧的发生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经过植树造林、种植防风林、茶林间作、茶果间作等措施,改善了环境;应用生态控制方法减少了农药使用量,使杀虫剂减少了70%,杀菌剂减少了45%,茶叶中农药残留量大幅度降低,产值增加了81%,1990年获“湖南省农业丰收奖”。 这两个茶场经过生态控制后取得了明显的三大效益,尤其是茶园生态平衡逐渐得到了恢复,茶园天敌种类与数量逐年增加。茶园的大气、土壤、水质经湖南省农业环境监测站监测

小编推荐

茶园病虫害的生态控制措施


一、加强茶园栽培管理,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1、选用抗性品种,增强茶树抗病虫能力。过去茶园主要种植群体品种,这些茶树生长参差不齐,既影响茶叶品质,又易遭受病虫侵害。用抗性品种是防治虫害的一项根本措施。

2、重施基肥,适量追肥,配合使用叶面肥。秋冬季节茶园进行翻耕施肥,基肥应以农家肥、饼肥等有机肥为主,适当补充磷钾肥,茶叶生产季节可及时适量追施化肥和复合肥。氮肥的施用量应根据茶园的产量予以确定,氮素过量会促使吸汁性害虫的发生。对茶饼病、茶白星病发生严重的茶园,可配合使用磷酸二氢钾等进行叶面施肥。

3、及时采摘,适时修剪,抑制芽叶病虫的发生。按采摘标准,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可明显地减轻多种病虫害,对有病虫芽叶还要注意重采、强采。适度修剪可以促进茶树生长发育,并具有一定的防治病虫的效果。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蚜主要栖集在茶树表层叶片上,春茶后进行轻修剪对这些害虫有良好的防效;卷叶蛾和茶细蛾栖集在茶树冠面的位置要深一些,采用深修剪能达到防除效果。

4、适当中耕,合理除草,及时覆草。中耕可促进茶树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并能破坏地下害虫的栖息场所,有利于天敌入土觅食,但一般以夏秋季节浅翻1次~2次为宜。对于茶园恶性杂草切忌使用除草剂,茶园杂草不必除净,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有利于天敌栖息。在4月~5月,幼龄茶园及时覆盖稻草,可起到除草和抗旱等作用。

二、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

1、给天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茶园周围种植防护林,或者采用林茶间作、幼龄茶园间种绿肥。夏、冬季在茶树行间铺草等措施,均可给天敌蜘蛛创造良好的栖息场所。

2、结合农业措施保护天敌。茶园修剪的茶树枝叶,先集中堆放在茶园附近,让天敌飞回茶园后再处理。人工采除的害虫卵块先放在有沿的坛子中,坛沿放水,害虫跑不掉,寄生蜂、寄生蝇类却可飞回茶园。

3、人工助迁天敌。天敌与害虫有一种追随现象,害虫发生多的茶园,天敌也较多,但害虫一旦得到控制,天敌的食料就会受到影响,这时需要人工迁移。害虫发生多的地块,也可从别处助迁蜘蛛等天敌来取食。

4、引进微生物治虫。茶园生态环境较稳定,温湿度适宜,极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从茶树害虫的病尸上分离的各种病毒,均能很好地在茶园中建立种群和扩散。

三、科学用药,控制农药残留。

1、加强预测预报,抓住防治适期用药。病虫害在一年的发生过程中,总有对药剂较敏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用药,防效明显。如对小绿叶蝉应在若虫数量上升时用药,对蚧类、粉虱应在若虫盛期用药。因此要加强预测预报,坚持以田间调查为主,根据不同茶园的病虫种类和发生量,定出防治对象田,不达到防治指标不用药。各病虫害具体防治指标见表1。

2、严格控制用药次数和用量,掌握农药安全间隔期。使用最低有效浓度、用药量和最少有效次数,既省药省工,又减少了茶叶残留,还对天敌有利。切忌随意加大药剂浓度和用量,切忌不论病虫具体情况盲目地隔几天便施一次药的做法。安全间隔期是指喷施一定剂量的农药后距采摘期间必须等待的间隔日期,是控制和降低茶叶中农药残留的关键,因此要严格掌握。

四、越冬期的病虫害防治

越冬期间可结合茶园管理措施防治害虫,如翻耕施基肥时,可防治尺蠖类的蛹、刺蛾类的茧以及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对病虫发生严重、树势又比较衰老的茶树采用重修剪的措施进行更新,特别注意剪除蛀梗性害虫为害的枝干,还可人工采除病害严重的叶片,摘除茶毛虫卵块、卷叶蛾虫苞、蓑蛾护囊,击碎枝干上的蜡蚧类害虫和苔藓。对黑刺粉虱、蚧类、螨类及病害较多的茶园可在秋季封园后喷施一次0.3波美度~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刘东强

表1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的防治适期

病虫害名称

防治措施

防治适期

茶黑毒蛾

第一代幼虫量为4头/平方米以上,第二代幼虫量为7头/平方米以上

3龄前幼虫期

茶橙瘿螨

虫量达3头/平方厘米~4头/平方厘米

高峰期以前,一般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

茶毛虫

百丛卵块达5个以上

3龄前幼虫期

茶丽纹象甲

成龄茶园虫量达15头/平方米

成虫出土盛末期

茶蚜

有蚜芽梢率4%~5%,芽下二叶有蚜叶上平均虫口达20头

发生高峰期,一般为5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中旬

茶细蛾

百芽梢虫口达7头以上

潜叶、卷边期(1龄~3龄幼虫期)

茶芽枯病

叶罹病率4%~6%

春茶初期,老叶发病率4%~6%时

茶园病虫害控制(2)


三、有机茶园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1.假眼小绿叶蝉 (1)识别特征。该虫属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成虫体长3-4mm,全身黄绿至绿色;卵长约0.8mm,香蕉形;若虫除翅尚末形成外,体形、体色与成虫相似。该虫以成虫和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危害,被害芽梢生长受阻,新芽不发,危害严重时幼嫩芽叶呈枯焦状,无茶可采,全年以夏条受害最重。成虫多栖息于茶丛叶层中,无趋光性,卵产于嫩梢组织中;若虫畏光,常栖息在嫩叶背面。 (2)发生规律。一年发生9-12代,以成虫越冬,翌年早春成虫开始取食孕卵,茶树发芽后开始产卵繁殖。成虫有陆续孕卵和分批产卵习性,尤其是越冬代成虫的产卵期可长达1个月之久,因此各虫态混杂和世代重叠现象十分严重。全年一般有两个发生高峰,即6月份和9-10月份。成、若虫在雨天和晨露时不活动,时暗时雨的天气,以及留养和杂草丛生的茶园有利于该虫发生。 (3)防治要点。①分批及时采茶或轻修剪能除去大量的卵和若虫,抑制其发展;②喷施白僵菌或植物源药剂进行防治;③叶蝉发生量较多的年份,冬季用石硫合剂封园。2.茶毛虫 (1)识别特征。成虫体长6-13mm,雌蛾翅淡黄褐色,雄蛾翅黑褐色;卵近圆形,较集中;幼虫黄褐色,每节的背面与侧面各有1个绒球状毛瘤,上着生黄色毒毛,随着虫龄增大,背部的毛瘤渐转黑色。雌蛾产卵于老叶背面。幼虫有群集性,3龄前群集性很强,常数十头至数百头聚集在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表皮呈半透明黄绿色薄膜状。3龄后开始分群迁移危害,咬食叶片呈缺刻。幼虫老熟后爬至茶丛根际枯枝落叶中或浅土中结革化蛹。成虫具有趋光性。 (2)发生规律。一般一年发生2-3代。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翌年4月幼虫开始孵化,危害期在4-9月之间。发生较整齐,世代间无重叠现象。 (3)防治要点。①利用茶毛虫的群集性,结合茶园管理摘除卵块和虫群;②喷施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③灯光诱杀成虫;④在低龄幼虫期喷施Bt制剂。3.茶刺蛾 (l)识别特征。成虫体长12-16mm,茶褐色,超光性强。卵散产于茶丛中、下部老叶背面的锯齿附近。以幼虫取食叶片危害,幼虫共6龄,低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表皮渐转为枯焦状半透明斑块,3龄后自叶尖向内取食叶片呈平直缺刻,一般食去半叶左右即移至另一叶危害,虫口密度大时常将全叶食尽,每头幼虫可危害10张叶片。 (2)发生规律。一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虫羽化。各代幼虫盛发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中、下旬及9月中下旬。一般每年的第二代发生较多。 (3)防治要点。①冬季进行茶园深耕,可阻止到年成虫羽化出土;②灯光诱杀成虫;③低龄幼虫时喷施价制剂;④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流行的梅雨季节收集罹病虫体,再喷施到田间。

4.茶丽纹象甲 (l)识别特征。成虫体长7mm左右,灰黑色,体背上覆黄绿色鳞片,羽化后,先在土中潜伏2-3天再出土活动取食。成虫善爬行,飞翔力弱,具假死性,咬食叶片呈不规则缺口,晴天白天很少取食,黄昏后取食最盛,阴天则全天均取食。卵椭圆形,黄白色,散产于土表。幼虫孵化后在表土中活动取食,老熟后入土化蛹。蛹为离蛹,长椭圆形。 (2)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表土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成虫羽化出土,一般6月上旬至7月上旬成虫盛发,因此一年中以夏条受害最严重。 (3)防治要点。①利用成虫的假死性,人工捕捉;②喷施球抱白僵菌;③冬季深耕,减少越冬虫口数。5.茶橙区螨 (l)识别特征。成螨体小,橙红色,呈胡萝卜形;卵球形,白色透明;幼若螨体色浅,体形与成螨相似,体腹部环纹不明显。成螨和幼若螨以针状口器刺吸叶汁,主要危害嫩叶,被害叶正面主脉发红,叶背出现褐色锈斑,芽叶萎缩。 (2)发生规律。~年约发生25代,以卵、幼若螨及成螨在叶背越冬,世代重叠严重。成螨常在nf正面活动,幼若螨几乎全部栖息在叶背面危害。夏茶受害最重,秋茶其次。高湿多雨和高温干旱对其发生均不利。 (3)防治要点。①及时分批多次采茶,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该虫的发展;②喷施矿物油;③发生较多的年份,冬季用石硫合剂封园。6.茶黑刺粉虱

(l)识别特征。该虫一生经过成虫一卵一幼虫一蛹4个发育阶段。成虫灰白色,栖息在茶丛中,有一定的飞翔能力。卵产于成叶和新叶的背面,经过一段时间后孵化为幼虫。幼虫是黑刺粉虱危害茶树的主要虫态,孵化的幼虫固定在叶背刺吸茶树汁液,同时分泌排泄物,落到下方叶片正面,诱发煤病,阻碍光合作用,影响茶芽萌发和树势。幼虫经过3龄后在原处化蛹。 (2)发生规律。一年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在茶树叶背越冬,翌年3月化蛹,4月.匕、中旬成虫羽化。第一代幼虫于4月下旬开始发生,第 1-4代幼虫发生盛期分别在5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下旬及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该虫喜郁闭,在茶丛中下部叶片较多的成龄茶园及台对后若干年的茶园中容易大发生,在茶丛中的虫口分布以中部为多,上部较少。 (3)防治要点。①结合茶园管理进行修剪、疏枝、中耕除草,使茶园通风透光,可减少其发生量;②喷施黑刺粉虱真菌制剂,或人工助迁带有罹病虫体的茶技;③注意保护黑刺粉虱寄生蜂。7.茶尺蠖 (1)识别特征。成虫体长9-12mm,体翅灰白色;卵短椭圆形,堆积成卵块;蛹长椭圆形。以幼虫取食嫩叶危害茶树,幼虫有5个龄期,l-2龄期形成发生中心,3龄后分散取食,4龄后开始暴食,虫口密度大时可将嫩叶、老叶甚至嫩茎全部食尽。 (2)发生规律。一般一年发生5-6代,以蛹在茶丛根际上中越冬。翌年3月成虫羽化,成虫有趋光性,卵堆产。幼虫回一2龄多在叶 面,3龄后怕光,常躲于茶丛荫蔽处,幼虫具吐丝下垂习性,老熟时入土化蛹。 (3)防治要点。①结合秋冬深耕,消灭虫蛹;②灯光诱杀成虫;③利用雌成虫性信息素诱杀雄虫,干扰交配;④喷施茶尺蠖病毒制剂;⑤在低龄幼虫时喷施Bt制剂。8.茶白星病 (1)识别特征。初生针状褐色小点,后渐扩大成圆形病斑,灰白色,中央凹陷,边缘有暗褐色或紫褐色隆起线,上散生黑色小粒点。主要危害嫩叶、新梢和幼果,严重时一张叶片多达数百个病斑互相融合成不规则大斑,常使叶片扭曲成畸形,提早脱落。用受害芽叶加工的成茶味苦、汤色浑。有异臭。 (2)发生规律。此病由真菌引起,以菌丝体或分生抱子器在病组织中越冬,翌春产生分生抱子,随风雨传播。此病是低温高湿性病害,气温在16-24℃、相对湿度80%以上时易于发病,气温高于 25 T时不利于发病。全年发病期在春秋两季,高山茶园易发病。 (3)防治要点。①及时分批采茶可减少浸染源,减少病害的发生;②常年发病的茶园可结合冬季封园喷施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

有机茶园病虫害的控制


有机茶园禁止使用一切化学合成的农药,而农药的使用源于茶园病虫害的防治。茶园病虫的发生和为害又是影响茶树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如何利用茶树自身的生长环境条件,通过采用农业措施、物理措施和生物防治等方法,建立合理的茶树生长体系和健康的生态环境,提高茶园系统内的自然生态调控能力,从而抑制茶园病虫害的爆发,不仅是有机茶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也是有机农业的一个重要原则。 1、有机茶园病虫害控制的原理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常绿灌木型作物,一经种植可连续生产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现有的栽培管理条件下,一般茶园均能形成树冠茂密郁闭、小气候比较稳定的特殊生态环境,使得茶园中的生物群落结构较其他生态系统复杂,生物种类和数量要丰富得多。这些条件有利于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种群的多样性。 农药是茶园生态系统的外来物质,有潜在的干扰生态系统的危险。长期以来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只注重在病虫防治的本身,而忽视对茶园环境的作用。从六十年代有机氯农药在茶园中的大量使用到九十年代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普遍推广,不仅未能有效控制茶园病虫的为害,反而引起茶园病虫区系发生急剧变化,危险性病虫不断发生,茶叶中农药残留、害虫抗药性和再猖撅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对茶园土壤、微生物、有益昆虫直至高等动物等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干扰了茶园的次生态系统,致使茶园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因此,要保持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治茶园病虫中应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乃至不使用化学农药是关键。 此外,尽管茶园中有多种病虫害存在,但通常只有1、2种或2、3种是关键性病虫,它们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病虫的为害期与茶树芽叶生长期同步,②病虫对茶树的为害超过了茶树的补偿能力和忍受限度;③种群数量经常活动在经济阈值范围上下或完全超过。在整个茶园病虫防治中,只要把握关键性病虫的防治,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由于病虫为害造成的损失。 因此,有机茶园的病虫害控制原理就是在了解茶园这种特殊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基于常规农业存在的弊端,尤其是使用农药的种种害处,本着尊重自然的原则,应用生态学的基本方法,充分发挥以茶树为主体的,以茶园环境为基础的自然生态调控作用,以农业措施为主,辅之适当的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并利用有机茶生产标准中允许使用的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控制茶园病虫害。从而保证茶树的健康生长。 2、有机茶园病虫害控制的主要技术措施 (1)保护茶园生物群落结构,维持茶园生态平衡 有机茶园一般应建立在自然条件较好、植被丰富、气候适宜的山区和半山区茶园,在这基础上要注意维持和保护生态环境。要采取植树造林、种植防风林、行道树、遮荫树,增加茶园周围的植被。部分茶园还应该迟茶还林、调整茶园布局,使之成为较复杂的生态系统。从而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群落多样性,增强茶园自然生态调控能力。 (2)优先采用农业技术措施,加强茶园栽培管理 茶园栽培管理既是茶叶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又是害虫防治的重要手段,它具有预防和长期控制害虫的作用。有机茶园应首先向生态环境较复杂的山区和半山区发展,防止大面积单一种植,以保持较丰富的自然植被,减少病虫害大发生的机率。新植茶园应选择抗病虫品种。在秋冬季节,适时施用农家肥、沤肥、堆肥、枯饼等有机肥作为基肥,以养护土壤,培育壮树。在采摘季节要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可减轻蚜虫、小绿叶蝉、茶细蛾、茶跗线螨、茶橙瘿螨、丽纹象甲等多种危险性病虫的为害,同时也可恶化这些害虫的营养条件,破坏害虫的产卵场所;对有虫芽叶还要注意重采、强采。秋季如果害虫多,可适当推迟封园。在农闲季节可适当中耕,使土壤通风透气,促进茶树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破坏地下害虫的栖息场所,有利于天敌人士觅食;对于茶园恶性杂草可采取人工或机械除草,至于一般杂草不必除草务净,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有利于天敌栖息,调节茶园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3)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提高自然生物防治能力 在自然界,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是长期存在的。充分发挥并利用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效能则是害虫生态调控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给天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茶园周围可种植杉、棕、苦楝等防护林和行道树,或采用茶林间作,幼龄茶园间种绿肥,夏、冬季在茶树行间铺草,均可给天敌创造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在进行茶园耕作、修剪等人为干扰较大的农活时给天敌一个缓冲地带,减少天敌的损伤。在生态环境较简单的茶园,可设置人工鸟巢,招引和保护大山雀、画眉、八哥等鸟类进园捕食害虫。 ●结合农业措施保护天敌,茶园修剪、台刈下来的茶树枝叶,先集中堆放在茶园附近,让天敌飞回茶园后再处理;人工采除的害虫卵块、虫苞、护囊等均有不少天敌寄生,宜分别放入寄生峰保护器内或堆 放于适当地方,待寄生蜂、寄生蝇类等天敌羽化飞回茶园后,再集中处理。 ●利用茶园生态环境较稳定、温湿度适宜、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流行的条件,可将苏云金杆菌、白僵菌、虫草菌、多角体病毒等各种有益微生物释放到茶园中去,使其建立种群,并造成再次侵染和流行。 ●建立天敌昆虫的中间寄主和补充营养基地,部份寄生性天敌昆虫(寄生蜂、寄生蝇)和捕食性天敌昆虫(食蚜蝇)羽化后,需吮吸花蜜进行补充营养,然后觅找寄主进行产卵繁殖。因此为了延长天敌昆虫的寿命和增加产卵量,可在茶园周围种植一些不同时期开花的蜜源植物,作为天敌昆虫的补克营养基地,同时也可以美化茶园环境。 (4)采用适当的生物、物理防治措施,有条件地使用植物源和矿物源农药 ●利用生物制剂防治茶树害虫,如苏云金杆菌(Bt)制剂防治茶毛虫、茶黑毒蛾等鳞翅目害虫,白僵菌防治茶丽纹象甲和假眼小绿叶蝉,病毒用于防治茶尺蠖、茶黑毒蛾等鳞翅目幼虫,真菌制剂防治黑刺粉虱等。 ●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和互利素来诱杀和干扰昆虫的正常行为,在日本已开始利用茶卷叶蛾的性外激素干扰和防治茶卷叶蛾。 ●利用灯光、色板、糖醋液等诱杀害虫,目前已开发的新型杀虫灯运用了光、波、色、味4种诱杀方式,选用能避天敌习性,而对植食性害虫有极强的诱杀力的光源、波长、波段来诱杀害虫。因此对天敌相对安全,可比较有效地用于具有趋光习性的茶园害虫的防治。 ●根据有机茶标准可有条件地选择使用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如苦楝素、除虫菊和鱼藤酮等均具杀虫活性,对鳞翅目害虫和假眼小绿叶蝉都有一定的防效。但植物性农药对益虫也有杀伤作用,只是在不得已时才能使用。矿物源农药如石琉合剂等可用于防治茶叶蜗类、小绿叶蝉和茶树病害,但应严格控制在冬季封园等非采茶季节使用。 3、茶树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假眼小绿叶蝉识别该虫属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成虫体长3—4毫米,全身黄绿至绿色。卵长约0.8毫米,香蕉形,若虫除翅尚未形成外,体形与体色与成虫相似。该虫以成虫和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为害。被害芽梢生长受阻,新芽不发,为害严重时幼嫩芽叶呈枯焦状,无茶可采,全年以夏茶受害最重,成虫多栖息于茶丛叶层中,无趋光性,卵产于嫩梢组织中,若虫怕阳光直射,常栖息在嫩叶背面。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9—12代,以成虫越冬,翌年早春,成虫开始取食孕卵,茶树发芽后开始产卵繁殖。成虫有陆续孕卵和分批产卵习性,尤其是越冬代成虫的产卵期可长达1个月之久,因此各虫态混杂和世代重叠现象十分严重。全年一般有两个发生高峰,6月份和10月份。成、若虫在雨天和晨露时不活动,时睛时雨、留养及杂草丛生的茶园有利于该虫发生。 防治要点(1)分批及时采茶或轻修剪能采除大量的卵,抑制其发展;(2)喷施白僵菌或植物源药剂进行防治;(3)叶蝉发生较大年份,冬季用石硫合剂封园。茶毛虫 识别成虫体长6—13毫米,雌蛾翅淡黄褐色,雄蛾翅黑褐色。卵近圆形、集产。幼虫黄褐色,各节的背面与侧面有8个绒球状毛瘤,上着生黄色毒毛、雌娥产卵于老叶背面,幼虫有群集性,3龄前群集性很强,常数十头至数百头挤集在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表皮呈半透明黄绿色薄膜状。3龄后开始分群迁散为害,咬食叶片呈缺刻。幼虫老熟后爬至茶丛根际枯枝落下或浅土中结茧化蛹。成虫有趋光性。 发生规律一般一年发生2代。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翌年4月幼虫开始孵化,为害期分别在4—6月、7—9月之间。 防治要点(1)利用茶毛虫的群集性,结合田问操作摘除孵块和虫群;(2)在荼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流行年份,收集虫尸,喷施病毒;(3)灯光诱杀成虫;(4)在低龄幼虫期喷施Bt制剂。茶刺蛾 识别成虫体长12—16毫米,茶褐色、趋光性强。卵散产于茶丛中、下部老叶背面的锯齿附近。以幼虫取食叶片为害,幼虫共6龄,低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表皮渐转为枯焦状半透明斑块,3龄后自叶尖向内取食叶片成平直缺刻,一般食去半叶左右即移至另一叶为害,虫口密度大时常将全叶食尽,每头幼虫可为害10张叶片。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虫羽化。各代幼虫盛发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中、下旬及9月中、下旬。一般每年的第2代发生较多。 防治要点(1)冬季进行茶园深耕,可阻止翌年成虫羽化出土;(2)灯光诱杀成虫;(3)低龄幼虫时喷施Bt制剂,霉雨季节收集罹病虫体,再喷施到田间。茶丽纹象甲 识别 以成虫取食茶树叶片为害。成虫体长7毫米左右,灰黑色上覆黄绿色鳞片,其羽化后,先在土中潜伏2—3天再出土活动取食。成虫善爬行,飞翔力弱,具假死性,咬食叶片呈不规则缺口,上午露水干后及下午2时至黄昏期间活动最盛。卵椭圆形,黄白色,散产于土表。幼虫孵化后在表土中活动取食、老熟后人土化蛹。蛹为离蛹,长椭圆形。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表土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成虫羽化出土,一般6月上旬至7月上旬成虫盛发,因此一年中以夏茶受害最严重。 防治要点(1)利用成虫的假死性,人工捕捉;(2)喷施球抱白僵菌;(3)冬季深耕,减少越冬虫口数。茶橙瘿螨 识别 成蜗体小,桂红色,呈胡萝卜形,卵球形,白色透明,幼虫蜗体色浅,体形与成瞒相似,但腹部环纹不明显。成蜗和若螨以针状口器刺吸叶汁,主要为害嫩叶,被害叶正面主脉发红,叶背出现褐色锈斑,芽叶萎缩。 发生规律 一年约发生25代,以卵、幼若蛾及成螨在叶背越冬。世代重叠严重。成螨常在叶正面活动,幼若蜗几全栖息为害在叶背面。夏茶受害最重,秋茶其次。高湿多雨和高温干旱对其发生均不利。 防治要点(1)及时分批多次采茶,能一定程度抑制该虫的发展;(2)喷施浏阳霉素;(3)发生较多年份,秋季用石硫合剂封园。茶黑刺粉虱 识别 该虫一生经过成虫一卵一幼虫一蛹四个发育阶段。成虫灰白色,栖息在茶丛中,有一定的飞翔能力。卵产于成叶和新叶的背面。卵经过一段时间后孵化为幼虫。幼虫是黑刺粉虱为害茶树的主要虫态。孵化的幼虫固定在叶背刺吸茶树汁液,同时分泼排泄物,落到下方叶片正面,诱发煤病,阻碍光合作用,影响茶树的发芽和树势。幼虫经过3龄后在原处化蛹。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在茶树叶背越冬,翌年3月化蛹,4月上、中旬成虫羽化,第1代幼虫于4月下旬开始发生。第1—4代幼虫发生盛期分别在5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下旬及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该虫喜郁闭,在茶丛中下部叶片较多的青壮龄茶园及台刈后若干年的茶园中容易大发生,在茶丛中的虫口分布以中部为多,上部较少。 防治要点(1)结合茶园管理进行修剪、疏枝、中耕除草,使茶园通风透光,可减少其发生量;(2)喷施黑刺粉虱真菌制剂,或人工助迁罹病茶枝;(3)注意保护黑刺粉虱寄生蜂。茶尺蠖 识别 成虫体长9—12毫米,体翅灰白色,卵短椭圆形,堆积呈卵块,幼虫有5个龄期,蛹长椭圆形。以幼虫取食嫩叶为害茶树,1—2龄期形成发生中心,3龄后分散取食,4龄后开始暴食,虫口密度大时可将嫩叶、老叶甚至嫩茎全部食尽。 发生规律 一般一年发生5—6代,以蛹在茶丛根际土中越冬,翌年3月成虫羽化,成虫有趋光性,卵堆产,幼虫1一2龄多在叶面,3龄后怕光,常躲于茶丛荫蔽处,幼虫具吐丝下垂习性,老熟时入土化蛹。 防治要点(1)结合秋冬深耕,消灭虫蛹;(2)灯光诱杀成虫;(3)利用雌成虫性信息素诱杀雄虫,干扰交配(4)喷施茶尺蠖病毒制剂;(5)在低龄幼虫时喷施Bt制剂。茶白星病 识别 本病主要为害嫩叶、新梢和幼果,初生针状褐色小点,后渐扩大成圆形病斑,灰白色,中央凹陷,边缘有暗褐色或紫褐色隆起线,上散生黑色小粒点。严重时一张叶片上多达数百个病斑互相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致使叶片生长畸形,提早脱落。受害芽叶成茶味苦、汤色浑、有异臭。 发生规律 本病由真菌引起。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中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本病是低温高湿性病害,气温在16—24℃,相对湿度80%以上时易于发病;气温高于25℃时不利发病。全年发病期在春秋两季,高山茶园适宜发病。防治要点:(1)及时分批采茶咳减少侵染病源,减轻病害的发生;(2)常年发病的茶园咳结合冬季封园喷施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

茶园害虫生态调控的原理


茶园害虫生态调控的原理就是在了解茶园这种特殊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学的基本原则,从害虫、天敌、茶树及其他生物和周围环境整体出发,在充分调查、掌握茶园生态系统及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结构的前提下,研究各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联系;掌握各种益、害生物种群的发生消长规律及相互关系;全面考虑各种措施的控制效果、相互联系、连锁反应及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充分发挥以茶树为主体的,以茶园环境为基础的自然调控作用。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准则:无公害茶叶浙江省地方标准 为规范无公害茶叶生产过程,促进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由浙江省植保总站起草的“无公害茶叶系列标准”浙江省地方标准已于2000年10月23日由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并于2000年11月18日开始实施,现将标准第2部分—生产技术准则(DB33/T290.2-2000)中“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准则”有关内容摘录如下: 1、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各类病虫草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 2、农业防治 2.1选用品种: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应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向外地引种时,不得将当地尚未发生的危险性病虫随种苗带入。 2.2适时采摘:采摘对栖居在茶树蓬面上的病虫如假眼小绿叶蝉、叶螨类等及芽叶病害有很好的控制效果,提倡机械化采摘。 2.3合理修剪:修剪既可培育树冠,又可改变病虫的生存环境,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如合理控制茶树高度,可明显地减轻毒蛾类害虫的危害;春茶后进行树冠改造,可减轻长白蚧、黑刺粉虱的危害;秋末轻修剪可明显地压低叶螨类的越冬基数等。 2.4茶园翻耕: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耕翻,可减轻次年象甲类发生,对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害虫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5及时清园:秋末将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可有效防治叶病类和减轻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的发生。 3、物理防治 3.1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其成虫发生期,田间点灯诱杀,减轻田间的发生量。 3.2人工捕杀:对发生较轻、危害中心明显及有假死性的害虫,采用人工捕杀,减轻危害。 3.3提倡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 4、生物防治 4.1保护和利用当地主要的有益生物及优势种群,控制使用杀虫谱广的农药、减少茶园喷药次数及农药用量。 4.2提倡使用生物农药 5、农药防治 5.1加强茶树病虫的测报,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 5.2按防治指标防治。按制订的主要害虫防治指标,严格掌握防治适期施药,降低农药用量。提倡一药多治或农药的合理混用。 5.3改进施药技术。提倡低容量喷雾,一般蓬面害虫实行蓬面扫喷;茶丛中下部害虫提倡侧位低容量喷雾。

有机茶园病虫害控制(1)


有机茶园禁止使用一切化学合成的农药,而农药的使用源于茶园病虫害的防治。茶园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又是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如何利用茶树自身的生长环境条件,通过采用农业措施、物理措施和生物防治等方法,建立合理的茶树生长体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茶园系统内的自然生态调控能力,从而抑制茶园病虫害的暴发,不仅是有机条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也是有机农业的一个重要原则。

一、有机茶园病虫害控制的原理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常绿植物,一经种植可连续生产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现有的栽培管理条件下,一般茶园均能形成树冠茂密郁闭、小气候比较稳定的特殊生态环境,使得茶园中的生物群落结构较其他生态系统复杂,生物种类和数量要丰富得多。这些条件有利于保护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种群的多样性。

农药是茶园生态系统的外来物质,有潜在的干扰生态系统的危险。长期以来,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只注意病虫防治的本身,而忽视对茶园环境的作用。从20世纪60年代有机氯农药在茶园中的大量使用到90年代拟除虫菊酯农药的普遍推广,不仅未能有效控制茶园病虫的危害,反而引起茶园病虫区系发生急剧变化,危险性病虫不断发生,茶叶中农药残留、害虫抗药性和再猖撅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对茶园土壤、微生物、有益昆虫直至高等动物等产生不良的影响,干扰了茶园的次生态系统,致使茶园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因此,要保护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前茶园病虫防治中应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乃至不使用化学农药是关键。

尽管茶园中有多种病虫害存在,但通常有1-3种是关键病虫.它们的主要特点是:①病虫的危害期与茶树芽叶生长期同步;②对茶树的危害超过了茶树的补偿能力和忍受限度;③种群数量经常活动在经济阈值范围上下或完全超过。因此,在整个茶园病虫防治中,可以针对关键性病虫提出防治对策。

有机茶园的病虫控制原理就是在了解茶园这种特殊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基于常规农业存在的弊端,尤其是使用农药的种种害处,本着尊重自然的原则,应用生态学的基本方法,充分发挥以茶树为主体的、茶园环境为基础的自然生态调控作用,以农业措施为主,辅之适当的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并利用有机茶生产标准中允许使用的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控制茶园病虫害,从而保证茶树的正常生长。

二、有机茶园病虫害控制的主要技术措施

1.保护菜园生物群落结构,维持亲园生态平衡

有机茶园一般应选择自然条件较好、植被丰富、气候适宜的山区和半山区茶园,在此基础上要注意维持和保护生态环境。要采取植树造林,种植防风林、行道树、遮荫树,增加茶园周围的植被。部分茶园还应该退茶还林,调整茶园布局,使之成为较复杂的生态系统,从而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创造不利于病虫和杂草率生、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增强茶园自然生态调控能

力。

2.优先采用农业技术措施,加强茶园栽 培管理

茶园栽培管理既是茶叶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又是害虫防治的重要手段,它具有预防和长期控制害虫的作用。有机茶园应防止大面积单一种植,以保持较丰富的自然植被,减少病虫害大发生的机率。新植茶 园应选择抗病虫品种。在秋冬季节,适时施用厩肥、沤肥、堆肥、饼肥等有机肥作为基肥,以养护土壤,培育壮树。在采摘季节要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可减轻蚜虫、小绿叶蝉。条细蛾、茶踉线螨、茶橙疲螨、丽纹象甲等多种危险性病虫的危害;通过采摘,也可恶化这些害虫的营养条件,破坏害虫的产卵场所;对有虫芽叶还要注意重采、强采,如遇春暖早,要早开园采摘,夏秋季节尽量少留叶采摘。秋季如果害虫多,可适当推迟封园。在农闲季节可适当中耕,使土壤通风透气,促进茶树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破坏地下害虫的栖息场所,有利于天敌人士觅食。对于茶园恶性杂草可采取人工除草,至于一般杂草不必除草务净,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有利于天敌栖息,调节茶园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3.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提高自然生物防治能力

在自然界,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是长期存在的。充分发挥并利用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效能是害虫生态调控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给天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茶园周围可种植杉、棕、苦谏等防护林和行道树,或采用茶林间作、茶果间作,幼龄茶园间种绿肥,夏、冬季在茶树行间铺草,均可给天敌创造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在进行茶园耕作、修剪等人为干扰较大的农活时给天敌一个缓冲地带,减轻无敌的损伤。在生态环境较简单的茶园,可设置人工鸟巢,招引和保护大山雀、画眉、八哥等鸟类进园捕食害虫。

(2)结合农业措施保护天敌。茶园修剪。台对下来的茶树枝叶,先集中堆放在茶园附近,让天敌飞回茶园后再处理;人工摘除的害虫卵块、虫苞、护囊等均有不少天敌寄生, 宜分别放人寄生蜂保护器内或堆放于适当地方,待寄生蜂、寄生蝇类等天敌羽化飞回茶 园后,再集中处理。

(3)人为释放天敌,增加天敌数量。利 用茶园生态环境较稳定、温湿度适宜、有利 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流行的条件,可将苏 云金杆菌(B小白僵菌、虫草菌、多角体病 毒等各种有益微生物释放到茶园中去,使其建立种群,并造成再次浸染和流行。

(4)建立天敌昆虫的中间寄主和补充营养基地。部分寄生性天敌昆虫(寄生蜂、寄生蝇)和捕食性天敌昆虫(食蚜蝇)羽化后,需吮吸花蜜进行补充营养,然后觅找寄主进行产卵繁殖。因此为了延长无敌昆虫的寿命和增加产卵量,可在茶园周围种植一些不同时期开花的蜜源植物,作为天敌昆虫的补充营养基地,同时也可以美化茶园环境。

4.采用适当的生物、物理防治措施,有条件地使用植物源和矿物源农药

(1)生物制剂的开发和利用,如苏云金杆菌制剂和病毒制剂防治茶尺换、茶毛虫。茶黑毒蛾等鳞翅目害虫,白僵菌防治茶丽纹象甲和假眼小绿叶蝉,真菌制剂防治黑刺粉虱等。

(2)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和互利素来诱杀和干扰昆虫的正常行为,在日本已开始利用茶卷叶蛾的性外激素干扰和防治茶卷叶蛾。

(3)利用灯光、色板、糖醋液等诱杀害虫,目前已开发的新型杀虫灯运用了光、波。色、味4种诱杀方式,选用能避天敌习性,而对植食性害虫有极强的诱杀力的光源、波长、波段来诱杀害虫。因此对天敌相对安全,可比较有效地用于具有赵光习性的茶园害虫的防治。

(4)根据有机茶标准,在明确使用方法后,可选择使用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如苦惊素、除虫菊和鱼藤酮等均具杀虫活性,对鳞翅目害虫和假眼绿叶蝉都有一定的防效。但植物性农药对益虫也有杀伤作用,只是在害虫发生较严重时才能使用。矿物源农药如石硫合剂等可用于防治茶叶螨类、小绿叶蝉和茶树病害,但应严格控制在冬季封园等非采茶季节使用。(待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