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东鹿野永安特色茶:自然农法优质耕作

发布时间 : 2020-11-23
自然韵黑茶 喝农茶好吗 贵州特色茶

自然韵黑茶。

台东鹿野永安特色茶:自然农法优质耕作

拥有四十多年茶史的台东鹿野地区,近年来除了知名的金萱、乌龙茶之外,许多店家也开始发展自家的特色茶,并结合休闲文化等元素,让人更贴近茶的魅力世界。

位于鹿野乡永安村的立品茶园,早先是为当地茶农,对于种茶、制茶都相当熟悉,接触三十余年的茶史,也让立品从工厂的小空间,发展成为现今的休闲产业中心,结合门市、休闲空间与DIY体验等元素,要带给你属于福鹿茶的文化体验。

立品近年来专心研发属于自家品牌的特色茶,从茶树的栽植、茶叶采收一直到制茶流程,全都用心呈现,园内管理是以自然农法下去耕作,坚持不用药,连杂草都是用手拔除,在无毒的环境里用心做出好茶,让您喝得开心也安心,品出专属立品的滋味喉韵。

像是蜜香系列茗茶,就相当值得推荐,以无毒农业栽植,经过小绿叶蝉吸食后,叶片呈现卷曲状,挑选制出的茶叶,带有独特的香气与韵味,产量相当稀少,目前有蜜香红茶及蜜香绿茶可选择。

茶,是学问,也是文化,更是贴近我们生活周遭的意趣,走访一趟鹿野永安,尝尝自然农法耕作出来的优质茶,体验当地的好茶文化。Www.CY316.COM

小编推荐

探索茶园保护型耕作模式


湖南省农业厅环保站、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共同承担的“湖南省无公害茶叶产业化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重点针对我省丘陵区茶园退化、土壤日趋贫瘠的难题,展开了长达5年的攻关,成功探索出“茶园保护型耕作模式”等多项先进技术。省科技厅日前举行成果鉴定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万物生长靠太阳,也靠土壤。茶园肥力高低变化,直接影响茶叶产量和生态安全。我省茶园曾因肥力退化,茶农滥施化肥、农药,一度影响到茶叶的出口。茶产业健康发展,需要从固“本”培“源”抓起,着重从耕作模式方面进行改良。 2003年启动的该项目,专家们通过茶区调研、典型茶场详查和长期定点监测,探明了我省茶园土壤的主要肥力特征、演变趋势及其成因。攻关组采取等高梯土撩壕、开挖竹节沟、建立生物篱笆、作物秸秆覆盖等保护型开垦,结合免耕技术的水土保持,构建丘陵茶园保护型耕作模式。开发出以腐殖酸矿粉为基质的有机专用配方肥,引导茶农在茶园间种经济绿肥、增施有机肥,快速培肥土壤。以生物防治为主,创新茶园病虫草害防控技术,净化茶园环境。根据项目研究的成果,专家们制订出“湖南省无公害茶叶产业化开发技术规程”。 项目启动以来,石门、桃源和长沙3县作为试验项目区,每个县创建示范样板基地1万亩,辐射带动周边10万亩茶园,助农增收9600万元。每个县还挑选3至5家项目协作企业,打响了“野茶王”、“腾琼”、“灵芽”等无公害茶叶品牌。

【山国饮艺】茶园耕作方法


科学合理的茶园耕作,是提高茶叶产量、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耕作深度不同,茶园耕作可分为浅耕和深耕两种。

一、浅耕

一般来说,茶园耕作深度不到15厘米的都叫浅耕。通常,每年都要进行春耕、夏锄、秋锄和冬耕。春耕和冬耕以松土为主。耕作深度春耕10厘米左右,冬耕10厘米~15厘米。夏锄和秋锄以除草为主,锄草次数常因杂草生长不同而有一定差别。锄草深度以5厘米左右为宜。新开辟茶园的第一年,为了避免带动茶籽和茶苗,距茶苗30厘米以内的杂草宜趁雨后用手连根拔除,30厘米以外的照常进行浅耕,待茶苗长大后可用手锄除草。秋后就可全面浅耕。

在茶树幼年和青年阶段,茶园行间空隙大,容易生长杂草。为了减少杂草争夺土壤水分和养分,浅耕时期,次数的安排常在追肥之前进行一次。夏秋季杂草多,浅耕后要将杂草铺在地面晒干或耙出园外,堆积一处制成堆肥,特别在多雨季节更要注意。

壮年茶园如果树冠覆盖度高,其生长好、产量高。由于采摘、施肥、除虫等作业较频繁,茶行间土壤容易板结,浅耕以疏松土壤为主,次数可适当减少1次~2次。

二、深耕

耕作深度超过15厘米即可称为深耕。茶树种植前的深耕,按照常规即可。种植后的深耕,由于茶园类型不同,深耕要求也有差异。下面分别就幼龄茶园、成年茶园、衰老茶园的深耕方法加以说明。

1.幼龄茶园种植前深垦过的茶园,一般结合施基肥进行深耕。深耕深度初期在离茶树根部20厘米~30厘米以外开沟30厘米左右深度。茶树长大后开沟的部位向行中间逐步转移。开垦时仅在种植行中深垦的茶园,一般要结合施基肥,在茶行间宽1米左右深耕50厘米。深挖的土壤先放置道路上,然后施基肥与心土混合,施入沟中,再将第二段表土翻入第一段,这样依次深耕,逐步完成。

2.成年茶园过去已深垦过的,如土壤疏松可不再深耕。若土壤很粘重,在尽量减少伤根的前提下,适当缩小宽度深耕30厘米左右,以后不再深耕。深耕时期,北方茶区宜在8月~9月,长江中、下游茶区宜在9月~10月,华南茶区还可适当推迟。

3.衰老茶园通常结合低产茶园改造,在秋末冬初离开茶根30厘米进行50厘米深耕。深耕时要结合施用有机肥料,将肥料与土壤混合,使土肥相融。

总之,深耕是花费劳力多,需要有机肥多的作业。通常在开垦前进行一次,如果土壤粘重可在开采初期缩小宽度再进行一次。在正常情况下,待20年左右茶园产量大幅度下降时再深耕改土一次,其他时期不再深耕

茶树栽培茶园合理耕作的好处


合理耕作对土壤的保肥和供肥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耕作,影响土壤的孔隙,土壤颗粒越细,排列越紧密,孔隙就越小,对进入土壤的固体物质的阻留作用就越大,保蓄养分能力也越大。耕作还影响土壤颗粒的物理化学吸收性能和土壤中生物吸收,能够避免或减少养分的流失。耕作还影响供肥能力,影响茶树吸收的土壤速效性养分的数量,迟效性养分转化为速效养分的速度以及速效养分持续供应的时间。土壤经过合理耕作后,通气性得以改善,好气性微生物活跃,对土壤释放有效养分是大有好处的。所以茶树能否保持良好的养分供应状态,不仅与施肥有关,还与耕作管理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合理耕作改变着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状况,有利于茶树根系的生长。疏松的土壤,其固相小于液相和气相,在板结的土壤中,液相和气相所占比重都小。而表土疏松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蓄水分,减少地表径流,表土板结不仅影响茶树水分的吸收,还影响根系的呼吸作用和生长活动,从而影响根系对养分的吸收,造成生理饥饿状态。要保持茶园土壤的疏松,必须依靠合理耕作来实现。不合理的耕作容易引起茶园的水土流失,特别是一些陡坡茶园,没有建成梯坎茶园,没有水土保持设施,不断挖山,土壤疏松,遇上暴雨,就会造成地表径流冲刷,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对不同类别茶园,耕作方式应有不同方案。

合理耕作还能起到除草作用,人们经常把耕作管理称为中耕除草。虽然这两项作业性质不同,但都能发挥一举两得的作用。

合理耕作还能起到杀虫灭菌的作用。通过土壤耕作,把地表害虫的卵、蛹及有害病菌翻入土壤下层,让其窒息而亡,同时又能将土壤中的一些害虫的卵、蛹及有害病菌翻至地表,被日光暴晒致死。在实施重修剪、台刈等改造作业的茶园,都强调要深翻土壤,就是通过合理耕作起到上述作用。

茶园耕作技术的分类和方法


科学合理的茶园耕作,是提高茶叶产量、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耕作深度不同,茶园耕作可分为浅耕和深耕两种。

一、浅耕

一般来说,茶园耕作深度不到15厘米的都叫浅耕。通常,每年都要进行春耕、夏锄、秋锄和冬耕。春耕和冬耕以松土为主。耕作深度春耕10厘米左右,冬耕10厘米~15厘米。夏锄和秋锄以除草为主,锄草次数常因杂草生长不同而有一定差别。锄草深度以5厘米左右为宜。新开辟茶园的第一年,为了避免带动茶籽和茶苗,距茶苗30厘米以内的杂草宜趁雨后用手连根拔除,30厘米以外的照常进行浅耕,待茶苗长大后可用手锄除草。秋后就可全面浅耕。

在茶树幼年和青年阶段,茶园行间空隙大,容易生长杂草。为了减少杂草争夺土壤水分和养分,浅耕时期,次数的安排常在追肥之前进行一次。夏秋季杂草多,浅耕后要将杂草铺在地面晒干或耙出园外,堆积一处制成堆肥,特别在多雨季节更要注意。

壮年茶园如果树冠覆盖度高,其生长好、产量高。由于采摘、施肥、除虫等作业较频繁,茶行间土壤容易板结,浅耕以疏松土壤为主,次数可适当减少1次~2次。

二、深耕

耕作深度超过15厘米即可称为深耕。茶树种植前的深耕,按照常规即可。种植后的深耕,由于茶园类型不同,深耕要求也有差异。下面分别就幼龄茶园、成年茶园、衰老茶园的深耕方法加以说明。

1.幼龄茶园 种植前深垦过的茶园,一般结合施基肥进行深耕。深耕深度初期在离茶树根部20厘米~30厘米以外开沟30厘米左右深度。茶树长大后开沟的部位向行中间逐步转移。开垦时仅在种植行中深垦的茶园,一般要结合施基肥,在茶行间宽1米左右深耕50厘米。深挖的土壤先放置道路上,然后施基肥与心土混合,施入沟中,再将第二段表土翻入第一段,这样依次深耕,逐步完成。

2.成年茶园 过去已深垦过的,如土壤疏松可不再深耕。若土壤很粘重,在尽量减少伤根的前提下,适当缩小宽度深耕30厘米左右,以后不再深耕。深耕时期,北方茶区宜在8月~9月,长江中、下游茶区宜在9月~10月,华南茶区还可适当推迟。

3.衰老茶园 通常结合低产茶园改造,在秋末冬初离开茶根30厘米进行50厘米深耕。深耕时要结合施用有机肥料,将肥料与土壤混合,使土肥相融。

总之,深耕是花费劳力多,需要有机肥多的作业。通常在开垦前进行一次,如果土壤粘重可在开采初期缩小宽度再进行一次。在正常情况下,待20年左右茶园产量大幅度下降时再深耕改土一次,其他时期不再深耕 。

茶叶相关知识:茶起源于我国,栽培历史已有三千多年,是目前人类三大饮品之一,消费量超过咖啡和可可。饮茶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其主要作用是:兴奋解倦,利尿明目,解毒止渴,消食去腻,益思少睡,增加营养,抵抗衰老,降压减肥,强化血管,抑癌。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深有体会“人不可一日无茶”,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称“茶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最好的饮料”,日本人则称茶为“原子时代的饮料”。

“农残茶”真的有那么糟糕吗?什么是“农残茶”?


农残茶是指茶中有农药残留的茶,而“农药残留”和“农药超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家强制性的卫生标准《茶叶卫生标准》GB9678-1988中,茶叶卫生理化指标为:铅≤2mg/kg(紧压茶为3),铜≤60mg/kg(紧压茶为0.4),滴滴涕≤2mg/kg。

凡是在这个标准以内的茶都是符合国标检测的茶。超出标准的,即为“农药超标”的茶。

农残及农残茶的来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我们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导致粮食严重短缺。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加快植物的增长速度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成为了重中之重,于是有了化肥和杀死植物害虫的农药产生和使用。

农药使用后,农作物的产量得以提升,植物杂交优良品种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粮食开始有了剩余。日渐富裕起来的人们,将关注重心转移到健康问题。

建国之后,为了方便管理,有了密集型种植,人为矮化的台地茶园。台地茶种植密度大,扎根较浅,抗病虫能力弱。为了提高茶业的产量,就需要进行人工干预——施肥及喷洒农。这便是“农残茶”的由来。

被夸大的“农残茶”害处

从《茶叶卫生标准》的规定中可以看出,一公斤茶叶中,农药的残留是微乎其微的。茶叶生长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大多是属于脂溶性的,水浸泡过程中,浸出率非常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的课题组曾对不同农药在浸泡过程中的浸出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溶度低的农药浸入茶汤的比例仅占1%。按照我们每个人每天10g干茶的饮茶量,水浸出物部分中,含有农残的部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没有被水溶解的农残部分则残留在叶底中,而叶底通常是被倒掉的。

对于大多数人喝茶的人而言,每天喝茶的量远远低于10g。因此农残茶对身体的影响可以划归为无稽之谈。

据统计,每人每天的蔬菜瓜果摄入量至少在0.5kg,而农药主要残留在蔬菜叶当中。相较于我们每天摄入的蔬菜瓜果中的农残含量,茶叶中的农残对人体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茶叶的农残如果真的要达到对人体有危害的地步,需要每天吃掉几公斤茶叶,这显然是一个非常荒谬的论题。加之人体自身的消化、分解与解毒作用,谈农残色变就是一个显然是对茶叶的严重误解。

砖茶自然晾置干燥法与品质形成的关系


紧压茶的系列产品中,除后期创造的安化黑砖、花砖茶等产品采用人工烘焙干燥外,“泾砖”,天、贡、生尖,引包(陕引、甘引)等都没有特定的干燥工艺,究其原因:一是过去没有专门的检测设备,茶叶的出厂水分仅凭经验而定;二是压制过程全系人工操作,茶品(包)松散,透气性好,易于散失水分;三是茶叶的流向是由南到北,茶品在运输过程中虽然历时较长,但是空气湿度不断降低,具有自然风干的效果。况且,据史记载霉变之茶牧民并不计较,估计这种霉系指茯砖茶中的冠突散囊菌,若是青霉或者其他杂菌,则口感苦涩,这是断然不可接受的。现时的茶品大多采用机械压制,砖片紧结度高,而且运输便捷,时间短,还必须有适度的储存时间,如若不及时干燥,就会发生霉变。

因为历史原因,我们称自然晾置干燥法为传统干燥工艺,现在天、贡、生尖和千两茶仍采用这种传统工艺,茶叶踩压成包后,置于阴凉通风之处,10~15天时间,即可装箱发运。而安化千两茶则采用日晒夜露49天的干燥工艺,让水分缓慢干燥,与传统干燥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妙。

茯砖发花,采用传统的自然晾置发花,其“花”的颗粒和色泽都比人工烘房发花效果要好。由此说明一个问题:安化黑茶既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茶类,研究传统工艺将为现代工艺的改进提供参考。人为地控制其工序进程,有可能会“欲速而不达”。

毋庸置疑,不管是历史上的肩扛马驮,还是现时的自然晾置,在存放过程中,由于长时间的湿热作用和微生物的作用,都会导致茶叶的内含成分朝着有利于品质形成的方向转化。千百年来,人们饮用它,不仅对身体从未造成伤害,而且还如此依赖于它,以至于无它“则困以病”,这就是客观事实,今天人们去研究它,利用它,而不应该刻意去改变它的原始面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