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安全质量和清洁化生产

发布时间 : 2020-12-14
茶叶生产 茶叶的质量 茶叶的生产制作流程

茶叶生产。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全国有茶园面积118万ha,茶叶产量2003年为75.2万吨,出口量2003年为25.99万吨,茶叶及与茶有关的产业总产值在320亿以上。茶也是全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有6亿人口饮茶。尤其是茶与健康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因此茶产业在新世纪中已经有很大发展并将继续以较大的速度发展。新世纪来,食品的安全质量问题引起广泛重视。所谓安全质量实际上包括量的安全和质的安全问题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从茶叶的质的安全问题进行讨论。

一、我国茶产业发展的特点

1、生产持续发展,出口稳步增长

我国茶叶产量在1950年为5万吨, 1980年30.3万吨, 2000年67.6万吨,2003年为76.2万吨。以2003年产量与1950年相比,增长14倍,目前产量居世界第二位,茶园面积90年代来基本保持稳定,2003年茶园面积119万ha,居世界第一。我国茶叶出口量从1950年为1.13万吨,到1980年超过10万吨,1995年起超过20万吨,2000年22.8万吨,2002年为25.99万吨,目前出口量已超过肯尼亚居世界第二位。尽管在世纪之交的年份,由于国际茶叶市场疲软和绿色壁垒的压力,但我国出口量仍保持增长趋势。

2、名优茶仍然是我国茶叶生产的核心

90年代以来名优茶的迅速发展是我国茶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近十年来各地茶园面积保持稳定,生产量增长也不显著,但产值有明显增加。90年全国名优茶产量为1.7万吨,占全国茶叶产量的3.4%,产值4.3亿,占茶叶总产量的14%。95年增至6.9万吨,占全国茶叶产量的11.9%,产值23亿,占全国茶叶总产值的21%。2003年名优茶产量20.39万吨,产值达70亿元。名优茶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

3、无公害茶、绿茶色食品茶、有机茶成为中国茶业的主流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质量问题的要求日益提高以及我国加入WTO,茶叶中的安全质量问题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2000年农业部作为政府行为提出了无公害作为茶叶生产的基本要求,并要求在2005年达标,这样无公害茶就成为我国茶叶生产的安全最低要求和市场准入标准。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也在九十年代在我国出现,尽管上述几种茶在技术要求上并不完全相同,但都属生态安全型食品,这也使得我国的茶叶生产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茶业结构发生巨大调整,产品多样化已初见端倪

一是经济结构的调整。茶业属竞争性行业,在经济结构上国家所有制企业已大量转变为股份制或其他公司制企业,国有小企业改变为私人企业或集体企业,非国有企业有很大发展。

二是茶类结构调整,名优茶增加,大宗茶减少。2003年76.2万吨中,名优茶有20.39万吨,比2002年增加9.0%,目前有的省份名优茶产量已占茶叶总产量的70%,已成为高效农业,是区域性经济发展和茶区强县富民的支柱茶类。在茶类结构上也发生明显变化, 2003年的76.2万吨中绿茶为55.96万吨,比2002年增加2.3%,乌龙茶7.7万吨,与2002年持平,花茶9.0万吨,比2002年减10%,红茶4.39万吨,比2002年增1 .0%。

三是产品多样化初见端倪。除了各种传统茶类外,茶饮料近几年来增长非常显著,几乎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1997年起步时不足20万吨,到2003年已发展至400万吨,6年时间增加了19倍。其他如果茶味茶、加香茶、泡腾茶、药茶、抹茶、速溶茶也都有一定增长。袋泡茶目前只占茶叶总量的3%,约2万吨左右,主要用于旅馆业和餐饮业,而世界上袋泡茶约占23%。此外有效组份的提取在我国也已有五十余家之多,并具有一定规模。

二、我国茶叶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安全性评价Www.cy316.COM

1. 茶叶安全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农药残留

欧盟从1999年来已先后颁布了四次茶叶农残标准,有如下几个变化:

A、检验农药的种类越来越多,由99年前的7种扩大为2003年的193种,不仅有农药,目前已包括有增效剂,如八氯二丙醚(S―421)。

B、MRL标准日趋严格化,用食品最小检出量(LOD)作为MRL标准由99年的0%至2003年的93.8%。

C、从2003年7月25日起规定了第一批320种农药停止在市场上销售,其中也包括一些我国茶叶应用的品种,这些农药的MRL估计都将按LOD标准执行。

目前农药残留超标情况由于各级部门的重视,目前情况有所好转。总体超标率已由1999年的>80%,降到2003年的18%左右。从不同茶类来看,乌龙茶、花茶高于红、绿茶。超标的农药种类目前以氰戊菊酯、S421、甲氰菊酯居前三位。

但还存在如下问题:

※ 氰戊菊酯仍然居超标农药的首位,2003年与2002年相比,超标率有些回升。

※ S421的超标率要引起重视,由于它的MRL标准非常低(0.01mg/kg),因此只要有检出,就会超标,对于S421的来源问题还须进一步研究后予以控制。

※ 乐果的MRL标准在新标准中已由过去的0.2mg/kg降至0.05mg/kg,在我国茶叶生产中应予停用。

②铅。是一项在茶叶中问题日益突出的重金属,由于我国的茶叶国家标准规定得过严,为2mg/kg,因此超过2mg/kg的茶样仍然较高,但最近国家标准将改为5mg/kg,国际上的标准大多为5mg/kg,因此铅的污染来源问题将会有明显改善。铅在不同地区的污染源并不相同,应加以明确,然后采取措施控制。

③细菌污染。这在欧盟、日本、美国等茶叶进口国有的已列入检验标准,有的即将列入标准,我国茶叶中超标率很高,应引起重视。

④其他污染物。

Cy316.com延伸阅读

有机茶机械化生产可提高茶叶质量


一、茶园耕作机械化

开发机械化茶园要求选择平地或缓坡集中连片,有规则的茶园,坡度一般不超过15º,土层深厚,地块宽度30~50行,茶树行距1.5~1.8米,长度50~100米;田头宽度不少于2~3米,田间路做到块块相连,路路相通,适合机械通行。茶园应留好排蓄水设施,布局一致。

二、茶园修剪

根据茶园生产情况,茶树机械化修剪有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割5种。

1.定型修剪 主要用于幼龄茶树定型,以培养骨架,促进分枝,控制树冠高度,加速横向扩展。灌木型茶树经二足龄以后每年2次定型修剪,5月、7月底各剪一次,使茶树连同主茎形成4~5层分枝,使茶树骨架高达40~50厘米。

2.轻修剪 对已投产的茶园进行每年1~2次的轻修剪,春茶或夏茶采摘结束后进行。用单人或双人修剪机剪去树冠面上枝叶,把冠面突出枝剪掉。

3.深修剪 对投产多年的树冠产生大量鸡爪枝的茶园,或因受严重冻寒或病虫的蓬面枝叶,应用深修剪机进行树冠改造。深修剪后,骨架高度保持40~50厘米,在夏茶采摘结束后进行。

4.重修剪 对树龄长、树冠上部已衰败的茶园,用割灌机将衰老茶树离地面20~25厘米以上树冠剪除。剪后增施有机肥,重新培育,5月底前进行,促使新枝在7月上旬前萌发。当年夏茶采摘后7~8月份再进行重剪,从离地面35~40厘米处全部用修剪机剪平。

5.台割 根据茶园生长状况,对树冠上部已枯死的茶树进行台割,即将老茶树离地10~20厘米以上部分全部割去,重新塑造树冠。一般在晚秋或秋后进行,树冠改造后应留叶蓬,加快新发树冠的生长。台割茶园2年内以养蓬为主,台割后的第二年起的冬季,在离地高度分别为35厘米、45厘米、50厘米处进行定型修剪,第三年投产。

三、机械化采茶

机械采摘分两次进行,茶片采摘有单人和双人采摘机。春茶第一轮,已达一芽二叶时进行;10天后一芽三叶期时进行第二轮。单人机日采茶工效相当于人工18倍,但重切碎叶和老梗老叶较多。双人机正副手配合,每人每台采茶工作量可达1650千克。应采蓬面15~20厘米处的茶叶,切割过高或过低都影响茶叶质量。成熟茶园分两次采摘,来回一次完成。

投产茶园采茶季节结束后,要求茶蓬面留叶指数应在3叶以上,或蓬面厚度10厘米以上。用割灌机操作可提高劳动率2.5~4倍,作业成本降低30%。

四、茶叶加工机械化技术

进入加工车间的鲜叶应立即摊青。不同等级、不同品种的鲜叶要分别摊青;雨水叶要摊薄,不能重叠,每小时翻一次。鲜叶应摊放在竹席上,厚度为1~3厘米。摊放地点要求阴凉,不受阳光照射,清洁卫生,空气流通无异味,嫩叶要随时观察,4~12小时内以鲜叶失重率10%~15%为宜。摊放过程中,适当轻翻以利均匀散发水分和散热。

鲜叶经杀青机、揉捻机、齿切机、理条机、风力选别机、圆筛机、烘干机加工后,所制茶叶条索紧结,卷曲匀齐,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名茶制作工艺为:

龙井茶:鲜叶—摊放—杀青(青锅)—辉锅—挺头子—整理—入仓。

天日青顶:鲜叶—摊放—杀青—理条—烘干入库。

普陀佛茶:鲜叶—摊放—杀青—揉捻一炒制—提毫—烘干—入仓。

珠茶:鲜叶—摊放—杀青—揉捻(150º6CR-265揉捻机)—甩干(6CPC-100CC甩干机)—对锅(20千克/次)—大锅(40~50千克)—散热(12小时)—入仓。

茶片加工工艺:采茶机把修剪、采摘后的24~40厘米长的茶树头—摊放—切碎(5~10厘米)—烘干—揉捻—解块机过筛—剩余茶树头晒干—粉碎成茶。机械化加工茶片,使茶树头能够再次利用,农民增加了收入,同时实现了茶叶生产的二次升值。

日本茶叶机械化生产现状


茶园生产机械化、标准化水平高

日本茶树栽培管理的技术水平非常高,茶园规范、茶行笔直、茶蓬整齐,完全实现了机械化、标准化生产;茶园由农户分散经营,每户约2公顷左右,但茶园集中成片,规模化程度非常高,蓬面、蓬侧、蓬顶修剪得非常整齐。

日本茶树栽培主要茶行行距1800公分,茶蓬高度在1米左右,便于机械操作;每行标准长度30米,即用手持式采茶机采摘一个来回的鲜叶基本可装满集叶袋。茶园行间普遍采用秸秆或修剪下的茶枝覆盖,既防止杂草生长,又起保湿作用,覆盖后免耕;有机肥料一般采用机械撒施。茶园内外道路完善,车行道基本是沥青路面,部分茶行间还设有轨道,适应早期的机械化作业。茶园作业机械经过多次换代提高,已能满足生产要求。

茶园耕作、茶树修剪、茶叶采摘已完全实现了机械化。日本早期的茶园耕作机械都是小型的,有浅耕机、中耕机、深耕机、施肥机。修剪和采摘机械有手持式、轨道自走式、机械传动乘用式。鲜叶运输均采用厢顶覆盖金属膜(反射阳光、起隔热作用)的微型货车。

目前,乘用型茶园管理机使用比较普遍,田间不需要铺设轨道,采用履带液压行走装置,全液压驱动,通过不同的配置可以完成深耕、施肥、植保、修剪、采摘等作业,具有适应性强、作业效率高、操作安全方便等显著特点,1台乘用型茶园管理机常年可以承担40公顷茶园管理作业量。

日本主要茶区气候条件适宜种植茶树,一般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加上土壤结构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茶园灌溉设施运用很少,仅有少量示范茶园有滴灌和微喷灌设施,根据生产需要可以随时提供足够的水分。

日本茶区在3月份常出现霜冻,为防止茶树受害,普遍采用了风力防霜技术。防霜扇安装在茶园中离地6米的高度,自动测温控制启动,向茶蓬吹风,防止霜害。一般降霜时的地表温度为0℃,而此时地面以上6—8米处存在着2—6℃的暖气层。根据气温垂直分布的逆温现象,在气温下降到3℃时,自动测温系统就会敏感地测出地面降霜温度,立即通过控制系统自动启动防霜扇,通过防霜扇将地面以上6—8米处的较暖空气吹送下来,为茶树驱散降霜并提高树冠层温度,达到防止茶树遭受霜冻的效果。日本古田电机公司是一家有70多年历史的、生产各类工业和农业生产用风扇的专业生产企业。他们针对茶叶早春防霜冻有深入研究,日本的大部分茶园都装有防霜扇,经不断完善技术性能其防霜冻的效果稳定,并且已在韩国、西班牙及我国台湾等地的茶园、果园成功推广应用。

茶叶生产加工高度自动化

日本茶农的生产组织方式有2种:一是栽培、加工一体化的个体生产;二是农协联合生产。农协毛茶加工厂是由茶农联合,在政府扶持下建立的。农协的茶农将鲜叶交给工厂加工,茶叶出售后按其鲜叶数量、等级分成。毛茶生产线,从鲜叶进厂开始,整个加工过程全部连续化、自动化生产。我们参观寺田制作所时,2条生产线只需2名工人坐在计算机前监控。

茶叶加工生产标准化程度高,特别是加工过程管理的工业化,茶叶加工基本上都由高度自动化的蒸青生产线来完成。茶叶原料不落地,使产品卫生得到了可靠保证。

抹茶生产现状与质量安全控制(二)


前文:抹茶生产现状与质量安全控制(一)

(续上)

(5)茎叶分离设备

烘干工序后叶片部分的含水量降到10%左右,而叶梗的含水量仍在50%~55%,韧性尚存不易折断,因此需要通过茎叶分离工序去掉茶梗、叶脉和碎叶。

茎叶分离工序的主要设备是茎叶分离机,其结构是半圆筒形的金属网,内置的螺旋刀在旋转时将叶片从梗上剥离,剥离后的茶叶经过输送带进入高精度风选机进行风选分离。新研发的叶脉分离竖切机在生产中使用较为广泛,竖切机设有2个切割轮,茶叶从刀刃相互交合处的空隙中通过时,左右刀刃即可将附着在叶片上的叶脉分割下来,而且分割下来的叶脉不会被切断,在后续的风力选别机中很容易将其选别出来。

(6)烘干设备

经过叶梗分离之后,因叶片与梗筋的含水率不同,需要进入不同的干燥机分别进行干燥。一般来说,叶片以60~70℃的热风干燥10min左右,即可制成初制碾茶。

传统烘干机以带孔链板分层输送茶叶,采用热风源进行烘干作业,其缺点是温度控制不精确;翻板孔径大,下料不均匀,后期茶叶一致性差;在制叶开放性加工,不卫生。改进后的新型热风烘干机以细孔翻板分段输送茶叶,热风分段进入不同层区,使用PLC分层控温,更适合细小茶类烘干,且上料区与烘干区分离,使烘干环节更加卫生,提高了碾茶加工过程中的食品安全。

(7)后处理设备

后处理设备主要包括切茶机、圆筛机、风选机、提香机等。在研磨成抹茶之前,初制碾茶需要通过切茶、筛茶和风选等精制工序,进一步去除茶梗、叶脉、黄片、杂质等,形成0.3~0.5cm大小的均匀碎片,必要时还需再次烘干。

3、抹茶研磨设备

传统抹茶研磨一般采用石磨,效能较低。随着各种粉碎加工技术的涌现,一系列新型的超微粉碎设备应用于现代抹茶加工中,主要有电动石磨、振动磨、球磨粉碎机、气流粉碎机等。

电动石磨采用石磨的加工方式,具有加工时间短,研磨温度低,制备的茶粉色泽较翠绿、颗粒较细腻等优点,但单台设备产量低,不能适应规模化生产的需要。

振动磨系通过高频振动产生冲击、摩擦和剪切等作用力将叶片进行粉碎。

球磨粉碎是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抹茶加工企业所采用的方式。球磨机分常规球磨机和旋转式球磨机,生产中茶叶不断经历磨球的碰撞、挤压而反复变形与断裂,最终形成超细粉体。球磨粉碎具有粉碎效果好、生产效率高的优点。在此基础上研发的连续式球磨抹茶机,其内腔能够大量投入物料,2个筛体可以快速进行粉碎作业从而实现连续加工,提高了研磨的工作效率。

气流粉碎主要使用气流式超微粉碎机,以压缩空气或过热蒸汽经过喷嘴时产生的超音速气流来作为颗粒的载体,通过颗粒与颗粒之间或者颗粒与固定板之间发生的冲击性挤压、摩擦和剪切等一系列作用,从而达到粉碎叶片的目的。气流粉碎所获得的颗粒细腻,可达2000目以上。

4、碾茶生产线

我国抹茶生产机械以前主要依赖从日本进口,抹茶生产线价格昂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抹茶产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茶机设备生产企业已经自主研发出一批性价比高、产品质量好的抹茶生产线,不少加工机械在性能上已经完全赶超日本抹茶设备,且更适合国内不同产茶区的现状。

浙江越丰茶叶机械有限公司的碾茶生产线由鲜叶储藏箱、蒸汽杀青机、增绿机、冷却机、烘焙炉、揉切机、连续式球磨机等构成。其中,鲜叶储藏箱由箱体、鲜叶输送系统、通风加湿系统、出料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等组成,用于储藏采摘下来等待加工的鲜叶。风送鲜叶储藏箱可以迅速散去鲜叶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并且能过滤掉掺杂在鲜叶中的杂物,通过高温蒸汽对鲜叶进行杀青处理。连续式球磨机为国内首创,抹茶细度可达1000目左右,每小时产量可达20kg。

三、抹茶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

抹茶主要应用于食品领域,抹茶生产的质量安全尤其重要。目前,国际上暂无抹茶的相关标准,而国内现行的抹茶标准有3个,分别是2017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发布的国家标准《抹茶》(GB/T34778—2017)、2018年贵州省发布的地方标准《贵州抹茶》(DB52/T1358—2018)和浙江制造团体标准《饮料配料专用抹茶》(T/ZZB0987—2019)。

1、各类标准中抹茶的定义

上述3个抹茶标准在茶园覆盖栽培方面定义相同,且都要求抹茶产品无非茶类物质、无着色、无添加剂,但对加工工艺和机械设备要求的描述却有较大差异。

国家标准《抹茶》定义抹茶(Matcha)为:采用覆盖栽培的茶树鲜叶经蒸汽(或热风)杀青后、干燥制成的叶片为原料,经研磨工艺加工而成的微粉状茶产品。

贵州省地方标准《贵州抹茶》定义贵州抹茶为:贵州境内生产,选用适制碾茶的茶树品种、采用覆盖栽培的茶树鲜叶,经蒸汽杀青、未经揉捻、以辐射热方式干燥制成的叶片为原料,经研磨工艺加工而成的微粉状茶产品,具有色鲜绿、覆盖香、清爽味的特征。

浙江制造团体标准《饮料配料专用抹茶》对抹茶的要求为:采用经过15天以上架空遮阴覆盖的无性系茶树的鲜叶为原料,经蒸汽杀青、干燥、再经恒温超微粉碎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具有海苔香的专门用作饮料配料的粉体绿茶。

2、抹茶感官品质标准

国家标准将抹茶分为一级、二级2个等级,贵州抹茶标准分为特级、一级、二级3个等级,浙江制造团体标准未提出等级分类。3个抹茶标准对颗粒的要求均为柔软细腻均匀,香气都要求具有显著的覆盖香。3个抹茶标准中对抹茶感官品质的要求见表1。

3、抹茶理化指标标准

国家标准和贵州抹茶标准要求抹茶的粒度D60(累计粒度分布百分数达到60%时所对应的粒径)≤18μm,水分≤6.0%,总灰分≤8.0%,茶氨酸≥0.5%,对茶多酚无要求。因浙江制造团体标准主要是针对饮料配料专用抹茶,为保证抹茶饮料的口感,其理化指标比前面2个标准要求更严格,规定抹茶的粒度D60≤15μm,水分≤6.0%,总灰分≤7.8%,茶氨酸≥1.1%,茶多酚含量8%~15%。

4、抹茶卫生指标标准

抹茶产品的污染物标准,上述3个标准都要求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要求,浙江制造团体标准还要求铅含量≤4.0mg/kg。

对农残的限量,3个标准都要求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要求,且贵州抹茶标准额外增加了8项农残限量标准。

此外,浙江制造团体标准还对抹茶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计数等微生物指标提出具体要求,并要求不得检出致病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续完)

:24-29,执笔:李书魁。部分图片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丹阳茶叶生产劲吹“清洁”风


微微起伏的丘陵间遍植着望不到尽头的茶树,泼洒着盛夏时节的浓浓茵绿,一座园林式的院落静泊在这片“绿海”之中,更显出白墙紫瓦耀眼的亮色。穿过用各种茶树绿化装饰的院落,换上一次性鞋套,经过消毒间,进入一座足有100米长的车间,只见三四个工人分别巡守在茶叶加工流水线上,看着这边脆绿的鲜叶从流水线的入口“走”上传送带,很快,那边出口处便有成形的新茶按照不同等级簌簌落进了细丝竹筐。

上面的一切,是记者6月9日在江苏省丹阳市云阳迈春茶场的茶叶加工基地看到的真实场景。看着眼前的场景,前来丹阳参加“全国茶叶清洁加工高级论坛”的国内各大茶叶主产省区的政府、企业代表纷纷驻足,一边很专业地观察,一边向茶场负责人询问各项工艺流程和功效。著名茶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概括说,这种“不落地式”的茶叶机械化加工方式,就属于当今正在兴起的现代加工方式,也就是“茶叶清洁化加工”。

丹阳市现有茶园面积1万多亩,云阳迈春茶场位于该市上风上水的珥陵镇,这里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土壤水质完全符合培植生产高档有机茶。2005年,茶场就已实现了茶园耕作、鲜叶采摘的机械化管理,今年又从浙江绿峰茶机有限公司引进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茶叶加工清洁化流水线,完成了茶叶加工全过程的设备整装运转。这套流水线用工业手段继承了我国传统名茶生产工艺精髓,囊括茶叶的贮青-杀青-冷却-摊凉回潮-捻揉-初烘-回潮-复烘-提香等多种名茶加工工艺,每天可生产成品干茶400公斤。这套设备不仅使丹阳茶叶从整体上提升了质量水平,而且从加工工艺上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所生产的“吟春碧芽”茶叶,如今已进入全国茶叶知名品牌行列。

结合云阳迈春茶场的茶叶清洁化加工,陈宗懋院士在论坛演讲中不仅着重强调了茶叶清洁化加工的重要性,同时还详细解释了茶叶生产全程清洁化所应包含的范畴。他说,除了清洁化加工,茶叶生产的清洁化还应包括:茶园环境、种植、包装、销售、保管贮存等各个方面。

据专家介绍,我国茶叶清洁化生产理念的提出起于2003年,目前全国不少产茶省份已经建立了一批符合清洁化要求的加工企业,其中有的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从茶叶生产全程来看,清洁化管理还需要在茶园环境、茶树种植、加工过程、包装贮存运输乃至销售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清洁化意识,完善生产管理水平,从而使我国茶产业各个生产环节在现有基础上,尽快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提升转变。

茶叶生产的全程清洁化管理


陈宗懋

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于1933年10月,浙江省城市海盐县人,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所学专业农艺系。曾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2项,专利1项。获中国科协授予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中华农业科教贡献奖,两次获浙江省政府授予的农业科技先进个人称号,17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作报告,3次作为中国首席代表参加联合国政府间茶叶会议。

文献及其它: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20余篇。在国内外出版专着7部,其中《中国茶经》重印17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茶叶大辞典》,获国家辞书一等奖和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2003年在茶叶生产中提出了清洁化生产的理念以来,已有两年了。在这两年中从探索到实践,全国的茶叶生产在清洁化生产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内容上有很大的丰富,全国不少产茶省已建立了一批符合清洁化要求的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从茶叶生产全程来看,全程的清洁化管理还有待完善。在这里就茶叶全程的清洁化问题进行讨论。

一. 清洁化生产的产生背景

2002年12月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清洁化生产法》,这标志着我国的工农业生产步入了一个新阶段。茶叶生产清洁化的概念实际上在1999年下半年就已经提出。这主要是和如下背景有密切关系。

1. 人民生活水平和科学素质的提高对食品的卫生和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

2. 2000年中国政府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及改革开放迫使中国在各个方面与国际接轨;

3. 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对商品、特别是出口商品,有更高和更广的要求。

4. 茶叶商品的特殊性产生特殊的要求。

二. 茶叶生产全程清洁化的范畴

茶叶生产全程清洁化应包括茶园环境、茶树种植、茶叶生产加工、茶叶包装、茶叶销售、茶叶保管贮存等几个方面。现分别就以上几个方面清洁化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1. 茶园环境中的清洁化问题:

茶园本身环境和周围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茶树鲜叶的清洁化程度。它包括:《1》土壤: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环境污染物都会通过茶树根系的吸收或挥发到周围大气中而影响茶树鲜叶的清洁化;《2》大气:大气中的污染物会通过本身的沉降和茶树叶片的吸收而使得茶树鲜叶产生污染。周围环境的污染会通过空气漂移而转到茶园和茶树上。 因此,在发展新茶园时,除了对计划种植茶树的地块要进行土壤分析(特别是其中农药和重金属含量)外,还要对周围环境进行考察。

2. 茶树种植中的清洁化问题:

茶树种植过程中的清洁化是目前茶叶生产全程清洁化中最薄弱的环节。它包括:《1》农药喷施后造成的农药残留超标?包括农药喷施引起的直接污染和周围农药喷施漂移而带来的间接污染。《2》重金属引起的污染:当前重金属中引起污染主要的是铅。它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土壤中蓄积的铅慢慢溶出而被茶树所吸收,化肥施用量增加会使土壤酸度增加而有利于铅的溶出。此外,空气中的汽车尾气中含有高量的铅以及燃煤中的铅都会成为茶树鲜叶和茶叶中铅污染的来源。除了铅以外,氟、铝和砷都有可能构成茶叶的污染。这决定于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土壤情况。《3》其他环境污染物:如土壤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在炼油厂、茶厂中柴油、汽油燃烧和垃圾燃烧的环境下会在大气中出现高含量的多环芳烃,都会构成茶树鲜叶的污染。

3. 茶叶加工过程中的清洁化问题:

茶叶加工过程中的清洁化问题包括有:《1》鲜叶原料从茶园中采摘下后摊放时由于直接接触地面,引起鲜叶的细菌和其他污染。《2》茶厂的开放式设计,非生产人员的自由出入、加工车间接近厕所,茶厂中机械设备的卫生情况等均会影响加工原料的污染。《3》茶厂工具、用煤作能源、茶厂机械用的润滑油、茶厂中的尘埃、机械的所用原料均有可能构成加工叶的污染。《4》茶叶加工工艺的过程中人的接触,加工叶的落地也会造成加工叶的污染。

4. 茶叶包装、贮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清洁化问题:

包装过程中人的接触、包装材料是否可用于食品包装、包装材料是否有异味、包装场所是否有其他异味来源以及茶叶的贮存用的材料、贮存场所和运输工具的卫生和环境等都有可能造成茶叶的污染。

5. 茶叶销售过程中的清洁化问题:

销售场所的环境、茶叶存放器皿的用材、销售人员的卫生状况、茶叶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都会影响茶叶的清洁化程度。

三. 茶叶生产的全程清洁化管理

2002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清洁化生产法”是指导我国茶叶清洁化生产的原则。茶叶的清洁化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从茶园选择、种植中的清洁化、茶叶加工中的清洁化、加工厂的清洁化、包装和运输过程的清洁化的全过程。

1. 茶园选择

茶园的选择要考虑到茶园与工厂、矿区、居民区、其他农田的隔离。要对拟选用地的土壤、大气、水源进行检测,掌握其中农药、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的污染程度。要发展有机茶园时更要注意和考虑附近可能的污染来源。

2. 茶叶种植中的清洁化

重点是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的控制以及土壤的改良。

要合理选用农药,继续贯彻禁止使用国家禁用的农药种类(如氰戊菊酯、三氯杀螨醇、乐果、甲胺磷、乙酰甲胺磷、甲氰菊酯等)。严格实施安全间隔期规定。

要摸请不同地区铅污染的来源,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降低污染。对酸化严重的土壤进行改造。施肥要掌握肥源的质量,禁止使用垃圾肥。要重视肥料的清洁化问题。

3.加工过程中的清洁化

茶厂的建设要参考食品厂的设计,要有隔离室,工作人员进入要通过隔离室,生产人员要按食品厂加工的要求进行卫生防护。要贯彻食品卫生法。

茶叶加工尽量采用连续化流水生产线,实现不落地生产,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污染。在没有条件实现连续化生产的厂,可借鉴其他食品流水加工线的经验,通过中间衔接设备研制,实现连续加工。

解决清洁燃料是茶叶加工清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的茶厂采用煤作为燃料。燃煤炉最大特点是刚投入煤时,空气不足,燃烧不充分,烟囱冒黑烟。当煤快燃尽时,空气又过剩,空气过量使热效率下降。所以不但热效率低而且污染大。烟尘对环境和加工的茶叶会带来污染。因此应改用清洁燃料。采用石油液化气、柴油、电等清洁燃料作能源。

茶厂中的茶叶加工机械应采用清洁化的材料,避免因材料不当而给茶叶带来污染。各种茶叶机械部件通常要加用机器润滑油,这也会污染茶叶。要改变机器零件结构或封闭需润滑零件使润滑油不泄漏,或用不用润滑油的非金属材料制造机器零件,也可考虑用食品级机器润滑油。

严格堵绝茶叶中加入添加剂和注意夹杂物的进入。

茶叶的深加工过程也要注意清洁化,注意溶剂残留问题,向“绿色产业”的方向发展。

4.包装和运输过程的清洁化

包装材料要严格注意,非食品用包装材料不可用于茶叶包装。运输过程中要避免和其他有异味的物品一起存放或一起运输。

茶叶包装与质量安全


摘要:茶叶的有效包装能最大限度地延缓茶叶品质成分的变化,最大限度地保持茶叶产品的卫生和质量。要合理选择包装材料,做好茶叶包装的质量控制。要引导企业运用包装创品牌。

关键词:茶叶包装质量

茶叶是供人们饮用的食品,是一种需要用包装来防止污染、减少因受环境变化而变质的产品。因此在进行茶叶包装时,首先应考虑包装的有效性,即最大限度地保持产品的卫生和质量。

一、茶叶的包装材料

目前适合茶叶包装的材料很多,主要有纸、塑料薄膜、金属与陶瓷三大类,还有少量竹、木等材料的工艺包装。茶叶的包装材料与其他的包装材料一样,开发和设计的研究发展很快。特别是各种复合包装材料在茶叶产品上的应用,如纸塑复合、塑塑复合、铝塑复合等。从包装的形式看,主要有袋、盒、罐三种。

茶叶包装材料的通用要求是:一是经济、卫生,既要价格便宜,又要符合国家有关卫生要求;二是保质、保鲜,首先要防潮,同时也要考虑防止各种气体和微生物进入。

二、茶叶陈化变质的原理

茶叶的品质主要由茶多酚、氨基酸、生物碱、维生素、叶绿素等物质以及一些香气成分组成。这些品质成分多为还原性物质,极易受湿度、温度、光线和氧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自身或相互进行水解反应、氧化反应、缩合或聚合反应等。从而形成一些分子较大的物质,使茶汤产生沉淀或水浸出物减少并产生一些称之为“陈”的气味。这是茶叶陈化变质的主要机理。

1.茶多酚的氧化、聚合

茶多酚是茶叶含有的二十多种酚类物质的总称,是决定茶叶的汤色和滋味的最主要的成分。茶多酚本身无色,但容易发生变化,经酶促反应、氧化反应、缩合(聚合)反应等,会产生我们称为的茶黄素,茶黄素进一步氧化和缩合(聚合)产生茶红素,茶红素进一步氧化和缩合(聚合)产生茶褐素。制作红茶,希望能得到较高比例的茶黄素和茶红素,而尽量少产生茶褐素(茶褐素会使滋味变劣)。绿茶是以茶多酚的保留量高为主要特征的。因此茶叶的保管,就是要防止茶多酚的进一步被氧化,而使茶汤变褐、滋味变劣。

2.氨基酸和生物碱的变化

氨基酸和咖啡碱是赋予茶汤鲜爽宜人滋味的主要物质。茶叶中氨基酸的种类较多,主要是茶氨酸,相对含量较高。生物碱中90%以上是咖啡碱。它们都是含氮物质。在茶叶存放过程中,容易与茶多酚类的氧化物质结合,生成暗色聚合物,使茶叶丧失原有的滋味。

3.叶绿素和维生素C的变化

叶绿素是形成绿茶色泽的重要成分,维生素C是绿茶所含的保健成分。但它们极易受环境的影响而被破坏。叶绿素在光或热等的作用下,易分解,使茶叶产生褐变。维生素C也是一种容易被氧化的物质,在光或热等的作用下被氧化,继而与其他物质反应,使绿茶品质明显下降。

4.茶叶香气成分的变化

茶叶的香气成分比较复杂,同时各成分含量较少。主要是一些醇、醛、脂类化合物,还有一些还原态的硫化物。随着茶叶存放时间的延长,各种香气成分发生了氧化或转化,使得新茶的清香日渐低落,陈味显露。

三、茶叶包装的质量控制

茶叶的质量易受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环境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1.防潮茶叶包装的防潮性很重要。茶叶在包装前应严格控制水分(在7%以下),包装材料良好的防潮性能延缓茶叶内的各种水解反应,就能较好地保持茶叶品质。

2.避光茶叶包装的避光性很重要。光照会加快茶叶各种成分的缩合反应和变化,特别是破坏叶绿素等物质,降低茶叶品质。包装材料良好的避光性能较好地保持茶叶品质。

3.环境含氧量茶叶包装的阻气性也很重要。大气中的氧气会加快茶叶中各种品质成分的氧化反应,以降低茶叶品质。包装材料良好的阻气性亦能较好地保持茶叶品质。

4.包装材料的安全性目前生产茶叶包装材料的企业很多,但这些企业的卫生状况值得关注。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已将生产食品包装材料的企业要求等同生产食品企业来对待,而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另外,国内许多生产复合包装材料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滥用印刷油墨、稀释剂、粘合剂等,致使许多包装材料带有许多强烈的异味。用这些包装材料包装茶叶,将使茶叶吸收这些异味,破坏了茶叶原有的香气和滋味。应引起茶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极大重视。

目前国内市场上销售的茶叶产品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方面是散茶销售的比例越来越大,不仅茶庄、大商场卖散茶,甚至连大型仓储式超市也设专柜卖散茶,这不但无助于茶叶品质的保持和提高,也给质量监督管理增加了难度。茶叶散茶销售不仅使产品的卫生和品质得不到保证,也使产品缺乏应有的品质、规格的要求。散茶销售受到市场的欢迎,一是由于消费者对包装茶内部的质量不放心、怕上当,他们误以为散茶是产地直接上市,能看到茶叶并可随意挑选、有时还能还价,满足了消费心理。其实很多散茶是经过了许多中间环节才上柜销售的,许多茶庄和柜台的经营者并不是从产地直接进货,而是从茶叶批发市场或者茶叶经营商处随意进货,不仅卫生要求得不到保证,而且以次充好、假冒现象非常严重。二是经营者利用消费者大多不懂茶叶品质,误以为外形漂亮、名称好听的茶叶价格就高的心理,投其所好,同时可逃避质量监督管理,难以确定产地和生产企业。市场上大量的散茶销售不仅使生产企业丧失讲质量、讲信誉、讲品牌的基础,也给散兵游勇式的销售者创造了很大的市场机会。散茶销售同时也引起了品名和价格混乱,茶叶产品的名称越来越多,什么金丝银钩、大龙毫、虾针,甚至还有什么出水芙蓉、女儿环等等,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这些产品主要是为了吸引和欺骗消费者,根本没有质量要求和标准。三是散茶销售可进行讨价还价,经营者经常利用这样的手段来迎合消费心理。另一方面是高价礼品包装愈演愈烈,这些礼品包装的价值了超过茶叶价值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这些奢侈的包装通常采用红木、锡合金等高档材料吸引人们眼球,来推销不宜保存的茶叶,实质是对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实不可取。

当前应呼吁国内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限制散茶的销售。要积极引导茶叶生产企业创品牌产品,茶叶销售企业卖品牌产品,消费者购买品牌产品。要积极鼓励茶叶产品预包装销售。

抹茶生产现状与质量安全控制(一)


抹茶源于我国隋朝,兴于唐朝,宋朝进入鼎盛期,并出现了完整的寺院抹茶茶道。明代以来流行泡饮,点茶和抹茶茶道随之淡出中国历史舞台。12世纪末,日本荣西禅师将蒸青抹茶制作工艺带去日本,开启了抹茶在日本的发展历程,至明治维新时期逐渐形成了完善的抹茶生产加工体系。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和发展,抹茶在日本完成工艺的精进并发扬光大,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保健品中,并衍生出品种繁多的抹茶产品,成为年轻人热捧的时尚。

千禧年后,抹茶重返中国市场。伴随着国内烘焙甜品业和新茶饮市场的阶段性爆发,抹茶作为营养强化剂和天然色素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日化品等诸多行业,现代抹茶的加工技术、加工设备和应用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

一、抹茶的定义及应用

1、抹茶的定义

抹茶(古代称为“末茶”),是以特殊覆盖栽培的茶叶制成的蒸青绿茶为原料,经研磨而成的超微细粉。覆盖鲜叶经过特定工艺加工成碾茶,是抹茶的前体,碾茶再经过专用设备超细粉碎后成为抹茶。

2018年5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的国家标准《抹茶》(GB/T34778—2017)将抹茶定义为:采用覆盖栽培的茶树鲜叶经蒸汽(或热风)杀青后、干燥制成的叶片为原料,经研磨工艺加工而成的微粉状茶产品。

传统抹茶虽然是将覆盖蒸青绿茶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状,但不能将抹茶简单地等同于绿茶粉,抹茶和绿茶粉在制作工艺、原料选取以及口感上有着很大的差别。抹茶制作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而绿茶粉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且抹茶对茶树品种、采摘时间、采摘叶片大小、加工工艺、研磨方式、品质特点等都有严格而复杂的要求。抹茶的色香味都要比普通绿茶粉更胜一筹,抹茶外观翠绿而有光泽,汤色墨绿,带海苔香,滋味鲜爽浓厚,而普通绿茶粉颜色偏黄,呈黄绿或灰绿,汤色暗黄,无海苔香,滋味浓烈。

2、抹茶生产技术演变

在抹茶传入日本的前700多年间,都是以“碾茶”(又称薄叶、薄茶)的形式在市场上流通,碾茶再用石磨手工碾磨成粉使用。昭和初期有了粉碎机后,“抹茶”商品才出现在市场上,这也就是“末”演变成“抹”的由来。随着茶叶加工工艺的进步,抺茶的生产技术、加工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1)适制抹茶的茶树品种

至19世纪,日本一直沿用茶籽播种繁殖,有性系茶树品种混杂,鲜叶品质参差不齐,给茶叶采摘带来较大难度,加工的抹茶品质也受到影响。昭和六年(1931),日本宇治地区首先开始抹茶专用茶树品种的选育研究,此后形成了三大适制抹茶的品种系列——宇治品种系、朝露系、薮北系的30多个不同的茶树品种。20世纪末,我国开始从日本引进茶树品种和碾茶(抹茶原料)生产技术,通过研究和摸索,发现国内有很多适制抹茶的品种,其中以中茶系列品种尤为突出,表现为单产高、色泽绿、香气高、滋味醇等优点。

(2)碾茶生产茶园覆盖技术

日本行业协会区分抹茶和普通绿茶粉的标准之一就是碾茶生产茶园需“采用遮阴覆盖”,可见遮阴覆盖技术是碾茶生产茶园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日本的遮阴覆盖栽培最初是为了防止霜害,后来发现经过覆盖能显著影响茶叶的内含成分,生产出来的碾茶其色、香、味都得到了大幅的改善,加工的抹茶产品有鲜艳的绿色、甘甜的味道、特殊的海苔香,较不遮阴覆盖茶园生产的外观灰绿色、又苦又涩的茶粉,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原因是采用遮阴覆盖后的鲜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以茶氨酸为代表的有甘甜滋味的氨基酸成分,同时减少了具有强苦涩味的儿茶素生成;直射光线的减少又加速了茶树叶片叶绿素的合成,使茶叶的持嫩性增强,形成了抹茶油润鲜艳的绿色,抹茶特殊的“海苔香”就是在这种栽培方式下形成的。16世纪后期,遮阴覆盖技术在日本开始普及并迅速推广。

日本碾茶茶园的覆盖方式有3种——直接覆盖、槽式覆盖、棚式覆盖。我国一般以直接覆盖和棚式覆盖为主。直接覆盖,即将覆盖材料直接覆盖在茶蓬面。棚式覆盖,即搭建茶园棚架,高度一般距地面1.5~1.8m,再将覆盖材料铺在棚面上。直接覆盖的茶园大多以机采为主。棚式覆盖的茶园有手采和机采两种方式,手采茶园具有一定的比价优势,由于人工采摘的用工难问题日益突出,棚式覆盖茶园的机采比率在逐年增高。

3、抹茶的应用

抹茶大规模应用于食品工业是近20年的事,此前抹茶大多局限在茶道领域。据统计,1995年日本碾茶年产量约200t,可见当时抹茶的市场需求量是有限的。碾茶生产企业多集中在京都宇治一带,抹茶产量也较小。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诉求的增多,促进了包括抹茶在内的天然健康产品的快速发展。2016年,日本的碾茶生产总量达到近4000t,而市场对抹茶的需求量却超过10000t。

由于市场的发展和推动,全球迅速形成了抹茶消费浪潮,我国的抹茶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国内的抹茶主要应用于食品、饮料和化妆品等行业,其中约10%的抹茶应用于医药和化妆品行业,20%的抹茶用于饮料生产和茶道之中,70%的抹茶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以强化其营养保健功效,并赋予各类食品的天然鲜绿色泽和特有的茶叶风味。抹茶除大量应用于烘焙食品、饮品和冰淇淋外,还添加到肉丸、糖果、面条等产品中。在日化品产业中,抹茶面膜和肥皂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产品。

二、现代抹茶加工工艺与设备

传统抹茶加工主要包括碾茶加工和研磨粉碎两个过程,鲜叶先加工成碾茶,然后通过研磨形成抹茶。日本最早使用的茶磨全部从中国引进的,时称“唐茶磨”,15世纪中期才出现日本制品。在现代抹茶加工工艺和设备的研究上,日本起步较早。经过这些年的追赶,我国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已经完全达到了日本的工艺水平。

1、碾茶加工工艺

在碾茶的加工工艺方面,中日两国基本一致,主要工序为:鲜叶摊青→青叶流量计(鲜叶切割筛分)→蒸汽杀青→冷却散茶→烘烤干燥→去梗除杂→足干提香。初制碾茶经风选、除杂、切断处理后才能进一步研磨粉碎,成为抹茶产品。

2、碾茶的主要加工设备

(1)鲜叶贮存与前处理设备

鲜叶通常贮存在车式贮青设备中,必要时采用雾化器对鲜叶进行冷却保鲜,解决和稳定洪峰期的鲜叶品质。鲜叶通过切断机的横切、纵横双切等方式切割筛分,从而避免后续加工过程中因机采叶大小不一致可能造成的杀青不匀等问题。

(2)杀青设备

目前鲜叶杀青技术主要包括滚筒杀青、热风杀青、蒸汽杀青和微波杀青4种。蒸汽杀青是杀青过程最快,杀青最彻底、最均匀的方式之一,可以更好地保全叶绿素。

传统蒸汽杀青机采用100~105℃蒸汽杀青10~20s。蒸汽热风杀青机和炒蒸机是近年来研发的新型蒸汽杀青机。蒸汽热风杀青机杀青时,付制叶在震动前进的过程中完成分段杀青,前端使用蒸汽杀青,后端使用热风杀青,杀青均匀,无叠叶(阴阳面)现象,且雨水叶也可以及时付制,无需专业人员调整设备,只需按照原料嫩度微调蒸汽流量,大幅度提升了杀青效率,但机型偏大,且需要2套能源系统。滚炒蒸汽杀青机是利用超高温发生设备产生的过热蒸汽和加湿热风完成杀青,用途广泛,既可加工炒青风味的产品,也可以用于加工蒸青风味的产品。

(3)冷却散叶设备

杀青叶冷却散叶主要有高温热风脱水、低温强风去水、自然风淋除水、高速离心脱水4种方式。目前生产中较多使用自然风淋除水,即将蒸汽杀青叶片迅速用冷风吹起6m高左右4~5次,用以散开、冷却,除去表面水分,降低热量。

(4)碾茶干燥设备

目前,碾茶干燥工序大多仍在传统砌砖式碾茶炉内完成。碾茶炉是使用砖块砌成侧壁的烘房(长13m、宽2m、高3m左右),烘烤热源来自于底层燃油或天然气烧红的铁板,烘房内利用排气管释放的对流热风对叶片进行干燥。碾茶炉内一般有4层网状不锈钢传送带,叶片在网带上堆积,厚约20mm,以风送换层的方式在多层网带上前行,经过3段共20min左右的行程,第一段170~200℃,第二段130~160℃,第三段100~120℃,实现初步干燥。

高氨基酸含量的鲜叶原料受热辐射烘烤后形成特有风味,因此,经传统砌砖式碾茶炉干燥后的碾茶具有鲜艳的色泽和特有的香味。传统烘房的缺点显而易见——体积过大无法移动,干燥温度无法精确控制,能耗高而热利用率低,且杀青叶在运输网带上容易粘连重叠导致焦叶。传统烘房经过改进,使用发热效率高的新型发热铸铁,增加红外线涂层,将排湿口改为使用手摇式任意定位装置,方便开关排湿口,可以使得热炉时间缩短30%;将网状不锈钢传送带改为纵向钢丝编织网,不仅能有效提高抗弯能力,使不锈钢传送带使用寿命提高1倍以上,而且能使茶叶更快干燥,成品茶香气更丰富。

近年来,在传统砌砖式碾茶炉的基础上研发出远红外碾茶烘干炉,通过模块化分段烘烤,采用PLC精确控制温段和光源段,实现远红外干燥和热风干燥结合,杀青叶在远红外碾茶烘干炉内以单层网带运输行走5min便完成干燥,效率是传统碾茶炉的4倍。远红外碾茶烘干炉不仅能使产品延续传统烘房干燥的风味,且加工场地更加干净卫生。(待续)

:24-29,执笔:李书魁。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茶叶食品安全质量知识


饮茶是我国饮食养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一种价廉物美的天然保健饮品,历来深受大众喜爱。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关于茶叶的营养成分、药理特性、养身价值等知识逐渐得以普及,全民饮茶、爱茶已蔚然成风,中华民族的传统茶文化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世界众多茶叶中,云南普洱茶作为茶叶领域的一朵奇葩,一直以其历史悠久、品质独特、功效显著而名扬内外。当前,健康问题和食品安全受到高度重视,多项科学实验表明,普洱茶在以下几方面有显著的保健功能。

1、降血脂

高脂血症即脂质代谢紊乱,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过低的一种全身脂代谢异常。高脂血症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诱发急性胰腺炎以及导致肥胖、脂肪肝等病症。

科学研究表明,普洱茶能够预防高脂饮食所致SD大鼠高脂血症的发生,且普洱茶(熟茶)的作用更显著。法国国立健康和医学研究所、巴黎亨利伦多医院贝纳尔?贾可托教授、巴黎大学营养生理学实验室主任吕通教授等对云南普洱沱茶临床试验表明,普洱茶可降血脂。法国巴黎安东尼医学系临床教学主任艾米尔?卡罗比医生用云南普洱沱茶临床试验证明:“云南普洱沱茶对减少类脂化合物胆固醇含量有良好效果”。昆明医学院也对云南普洱沱茶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作了55例临床试验,并与降脂较好的药物安妥明治疗的31例作对比,发现普洱茶的疗效高于安妥明。

2、抗氧化

脂质过氧化是游离或结合状态的不饱和脂肪酸受体内自由基作用而发生有害的过氧化反应。大多数自由基都是细胞正常活动的副产品,人体产生的过量自由基可氧化脂质、糖类、蛋白质、DNA等,使之发生变性、交联、断裂等氧化伤害,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科学研究表明,普洱茶水浸提物能显著清除H2O2,并有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均可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终产物的含量,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有学者以5份云南不同产地(云南红河、西双版纳、大理下关、思茅、临沧)的3年发酵普洱茶(熟茶)为研究对象,比较其粗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差异,结果5份供试的普洱茶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且以云南大理下关产普洱茶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其EC50=8.88mg·L-1,EC50是评价样品的抗氧化能力和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常用指标。EC50值越小,样品清除自由基能力越强,即抗氧化活性越强)。

3、减肥功能

肥胖是一种常见的营养性障碍性疾病,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储存。常表现为体重增加,超过了相应身高所确定的标准体重。肥胖会导致机体中甘油三酯、胆固醇、血糖等指标的升高,这些指标的升高会引发一系列的代谢综合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科学研究表明,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均能抑制因高脂饲料引起肥胖的大鼠的体重增长。长期饮用普洱茶不仅可以减轻体重,而且有辅助治疗肥胖症的功能。普洱茶能使小肠收缩幅度下降,收缩频率减慢,意味着对食糜的消化较不充分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较少。普洱茶能使肠壁舒张,故每个蠕动波可以把食糜的推进距离加大,因而缩短食糜在肠内停留时间。

4、抗疲劳

疲劳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于长时间或过度紧张的体力或脑力活动而引起的劳动效率趋向下降的状态。

科学研究表明,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均具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其中普洱茶(生茶)以中剂量作用最明显,普洱茶(熟茶)以高剂量效果最好。普洱茶可延缓疲劳产生,提高机体对负荷的适应性。

5、防脂肪肝

脂肪性肝病俗称脂肪肝,正常肝内脂肪占肝重的3%-4%。如果肝内脂肪含量超过肝重的5%,或在组织学上50%以上的肝脂肪化时,即为脂肪肝。根据引起脂肪肝的病因,脂肪肝又可分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和酒精性肝病。

科学研究表明,普洱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具有延缓和减轻的作用,普洱茶(熟茶)可有效的预防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

茶叶生产质量管理


(一)茶青储运

用干净透气的小篓装运茶青,切忌紧压;茶青要用无污染、无异味的清洁专车运输;堆青室与车间要保持清洁卫生,严禁堆放有毒有异味杂物;装运茶青的器具必须清洁干净。

(二)茶叶加工卫生

1.着装

车间人员要穿着规定的衣、帽、鞋、袜上班,头发不外露,离开岗位时应脱下工作服、帽、鞋(非本车间人员包括来厂参观的指导人员,都按此要求着装入内)。车间人员禁止佩

戴各种首饰进入加工现场,禁止在加工现场饮食、抽烟或随意吐痰。

2.车间

随时保持车间卫生、整洁,工具存放井然有序;每一作业班后,机具设备、车间地面、墙壁清理干净,关好门窗。严禁携带有毒、有异味或与加工无关的杂物进入车间。厂内要设有更衣室和冲洗室。茶机润滑要采用食用油。

3.车间人员健康

定期对车间人员体检,身体不健康者或带传染病菌者均不能上岗,以防污染茶叶。

4.加工机具

加工机具要清洁、干净。杀青机、烘干机炉灶不得漏烟,烘干机无烟尘。

(三)包装

成品茶要保持清洁卫生,及时包装进库,定型包装,必须有产品标签、检验合格证和生产日期,不同等级、规格的茶叶分库储存,标识清晰,防止混淆。

包装容器应该用干燥、清洁、无异昧以及不影响茶品质的材料制成,包装要牢固、密封、防潮,能保持茶品质。

(四)储存与运输

按茶叶保存要求和卫生要求进行储存和运输。原料和成品茶专用仓库必须通风、干燥、清洁、无异味、无日光照射;有防虫、防鼠设施,库内物流有序,有明显挂牌标识。茶叶控制在一定的含水量(≤5%)之下,运输工具应该清洁干燥,没有异味,并有防雨、防日晒设施。茶箱发运过程要轻装轻卸。

(五)生产过程质量管理

1.原料的质量管理

每批原料进厂后,保证原料符合相应规格和标准:新鲜、清洁、无霉败变质,无有毒有害物质污染。

2.加工过程的质量管理

(1)加工茶叶必须有企业标准、加工工艺操作规程和作业标准。

(2)不同工序采用不同质量控制方式。对造成茶叶质量不稳定、容易产生不合格品的工序及影响产品卫生质量的关键工序,必须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点。

(3)加工过程各工序、各岗位的操作工人必须严格执行产品的自检和互检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定期对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重点审查作业是否按标准进行;每批茶制好后,要及时开汤审评;对存在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5)实施加工过程的质量普及教育,即对全厂管理人员、检验员、操作工人进行分层教育和训练,使之明确自己应负的职责和工作要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