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虫害--茶树茶叶白毒娥

发布时间 : 2020-12-21
白茶树分类 白茶树苗

学名 Arczomj50j66(Bremer)属鳞翅目,毒蛾科。别名白毒蛾、花毛虫、毒毛虫等。分布在全国各产茶区。 寄主 茶树、油茶、榛子、柞树等。为害特点 幼虫食叶成缺刻,致叶片残损不全。有时局部茶园受害重。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一15mm,翅展约44mm,雄蛾较雌蛾小,体、翅全白色。翅微带绿色有光泽,中室顶端具一黑色点斑。触角羽毛状,前足、中足胫节和跗节具黑色斑。卵直径1mm,高0.5Mm,扁鼓形,浅绿色。末龄幼虫体长30mm,体色、毛瘤变异大。常见有两种类型:一种头呈赤褐色,体黄褐色,亚背线黑褐色,各节上具瘤状突起8个,瘤上丛生黑色、棕色、白色短毛或白长毛,胸部、尾部的毛较长且向前后伸;腹面紫色至紫褐色。另一型褐色,各节瘤状突起上只丛生棕黄色短毛,没有长毛。蛹长约12—15mm,圆锥形,略粗短,鲜绿色。背面具白色纵线2条,尾端具黑色钩刺l对。 生活习性 福建、湖南年生4代,贵州3代,江苏宜兴6代,各地均以幼虫在茶丛中或下部叶背面越冬,翌年3月上旬气温升至8℃越冬幼虫开始活动,五、六月为害重。成虫白天静伏在茶丛内,晚上活动,羽化后l一2天开始交尾,成虫飞翔力不强。卵十多粒聚产或散产在叶背,初孵幼虫群聚在叶背咀食叶肉,残留上表皮,出现半透明斑。二龄后分散,食叶成缺刻,老熟后倒悬在叶片上化蛹。杂草多、管理粗放的茶园发生多;平地茶园较山地茶园受害重。天敌有寄生蜂、蜘蛛和鸟类。防治方法 参见茶黑毒蛾。

cy316.com扩展阅读

茶树虫害--茶树白蛾蜡蝉


学名 Lawana imitata Melichar 同翅目,蛾蜡蝉科。别名白鸡、白翅蜡蝉、紫络蛾蜡蝉。分布偏南,北限未过南岭,近年浙江缙云、湖南宜章、湖北武汉时有发生。寄主 茶、油茶、柑橘、荔枝、龙眼、芒果、桃、李、梅、木菠萝、咖啡、石榴、无花果、木瓜、梨、胡椒等。 为害特点 成、若虫吸食枝条和嫩梢汁液,使其生长不良,叶片萎缩而弯曲,重者枝枯果落,影响产量和质量。排泄物可诱致煤污病发生。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9—21.3mm,碧绿或黄白色,被白色蜡粉。头尖,触角刚毛状,复眼圆形,黑褐色。中胸背板上具3条纵脊。前翅略呈三角形,粉绿或黄白色,具蜡光,翅脉密布呈网状,翅外缘平直,臀角尖而突出。径脉和臀脉中段黄色,臀脉中段分支处分泌蜡粉较多,集中于翅室前端成一小点。后翅白或淡黄色,半透明。卵长椭圆形, 淡黄白色,表面具细网纹。若虫体长8mm,白色,稍扁平,全体布满棉絮状蜡质物,翅芽末端平截,腹未有成束粗长蜡丝。 生活习性 南方年生2代,以成虫在枝叶间越冬。翌年2—3月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取食交配,产卵于嫩枝、叶柄组织中,互相连接成长条形卵块,产卵期较长,3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第1代卵发生期,6月上旬始见第1代成虫,7月上旬至9月下旬为第2代卵发生期,第2代成虫9月中旬始见,为害至11月陆续越冬。初孵若虫群聚嫩梢上为害,随生长渐分散为3—5头小群活动为害。成虫、若虫均善跳跃。4—5月和8—9月为1、2代若虫盛发期。 防治方法 (1)剪除有虫枝条,集中烧毁。(2)用捕虫网捕杀成虫,用扫把刷掉若虫,集中处理。(3)为害期药剂防治 于成虫产卵前、产卵初期或若虫初孵群集未分散期施药为宜,用药种类和方法参见碧蛾蜡蝉。

茶树虫害--茶树白囊蓑蛾


学名 Chalioides kondonis Matsμmura 鳞翅目,蓑蛾科。别名白囊袋蛾、白蓑蛾、白袋蛾、白避债蛾、棉条蓑蛾、桔白蓑蛾。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台湾。

寄主 茶、油茶、桃、苹果、梨、李、杏、梅、枇杷、柿、枣、石榴、柑桔、栗、核桃等果树及药用植物。

为害特点 同茶蓑蛾。

形态特征 成虫雌体长9—16mm,蛆状,足、翅退化,体黄白色至浅黄褐色微带紫色。头部小,暗黄褐色。触角小,突出;复眼黑色。各胸节及第1、2腹节背面具有光泽的硬皮

板,其中央具褐色纵线,体腹面至第7腹节各节中央皆具紫色圆点1个,3腹节后各节有浅褐色丛毛,腹部肥大,尾端收小似锥状。雄体长6一11mm,翅展18—21mm,浅褐色,密被白长毛,尾端褐色,头浅褐色,复眼黑褐色球形,触角暗褐色羽状;翅白色透明,后翅基部有白色长毛。卵椭圆形,长0.8mm,浅黄至鲜黄色。幼虫体长25—30mm,黄白色,头部橙黄至褐色,上具暗褐至黑色云状点纹;各胸节背面硬皮板褐色,中、后胸者分成2块,上有黑色点纹;8、9腹节背面具褐色大斑,臀板褐色,有胸腹足。蛹黄褐色,雌长12—16mm,雄长8—11mm。蓑囊灰白色,长圆锥形,长27—32mm,丝质紧密,上具纵隆线9条,表面无枝和叶附着。天敌有寄蝇、姬蜂、白僵菌等。 生活习性 年生l代,以低龄幼虫于蓑囊内在枝干上越冬。翌春寄主发芽展叶期幼虫开始为害,6月老熟化蛹。蛹期15—20天,6月下旬一7月羽化,雌虫仍在蓑囊里,雄虫飞来交配,产卵在蓑囊内,每雌可产卵千余粒,卵期12—13天,幼虫孵化后爬出蓑囊,爬行或吐丝下垂分散传播,在枝叶上吐丝结蓑囊,常数头在叶上群居食害叶肉,随幼虫生长,蓑囊逐渐扩大,幼虫活动时携囊而行,取食时头胸部伸出囊外,受惊扰时缩回囊内。经一段时间取食便转至枝干上越冬。

防治方法 (1)结合管理及时摘除蓑囊,并注意保护天敌。(2)幼虫为害期药剂防治, 参见茶蓑蛾。

茶树虫害--茶树茶叶瘿螨


学名 Calacarus carinatus (Green)属蜱螨目,瘿螨科。别名茶紫瘿蜗、茶紫锈壁虱、紫锈蜘蛛。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东、贵州、台湾等省。

寄主 茶树、山茶等。

为害特点 主要为害叶片。受害后初期症状不明显,仅见叶面散有灰白色尘末状虫体或蜕皮,后叶片失去光泽变成紫褐色,致叶片变脆或两侧上卷后干枯脱落,茶丛中芽叶萎缩硬化。

形态特征 成螨体长0.2mm左右,近卵圆形,后部略细,体紫黑色,背面上生有5条纵向排列的白色絮状蜡质分泌物,2对足,伸向体前,体后段具环纹,腹部120环左右,背面60环,体两侧各具排成1列的刚毛4根,末端还有较长

的刚毛2根。卵直径约0.04mm,圆形,黄白色,半透明。若螨体长0.1mm,与成螨相似,黄褐色或浅紫色,体被白色蜡质絮状物,后体段环纹不明显。(图右)

生活习性 年生10多代,主要以成螨在叶背越冬。翌春开始繁殖,田间世代重叠。安徽、浙江、江苏6—8月发生多,福建7—10月发生重。气温25℃,完成1代仅13—14天,其中卵期5天,幼蛹、若螨期4—5天,产卵前期4天,成虫寿命6—7天。均温32℃,完成一代仅10天。每雌产卵16—28粒,散产在叶面上。非越冬颇多栖息在成叶或者叶叶面主脉两侧或凹陷处。气温25—28℃、相对湿度70%一80%及少雨条件下易大发生。江苏、浙江7—8月发生重。

防治方法 参见茶橙瘿螨。

茶树虫害--茶树肾毒蛾


茶 树 肾 毒 蛾 学名Cifuna 1ocuples Walker 鳞翅目,毒蛾科。别名肾纹毒蛾、大豆毒蛾。分布在全国各产茶区。 寄主 茶树、大豆、绿豆、苜蓿、蚕豆、柿、柳等多种农作物。 为害特点 幼虫咬食茶树叶片,发生严重时把茶叶取食一光。 形态特征 见豆科害虫——大豆毒蛾。(成虫翅展雄34—40mm,雌45—50mm。触角干褐黄色,栉齿褐色;下唇须、头、胸和足深黄褐色;腹部褐色;后胸和第2、3腹节背面各有一黑色短毛束;前翅内区前半褐色,布白色鳞片,后半黄褐色,内线为一褐色宽带,内侧衬白色细线,横脉纹肾形,褐黄色,深褐色边,外线深褐色,微向外弯曲,中区前半褐黄色,后半褐色布白鳞,亚端线深褐色,在R5 脉与Cu1 脉处外突,外线与亚端线间黄褐色,前端色浅,端线深褐色衬白色,在臀角处内突,缘毛深褐色与褐黄色相间;后翅淡黄色带褐色;前、后翅反面黄褐色;横脉纹、外线、亚端线和缘毛黑褐色。雌蛾比雄蛾色暗。幼虫体长40mm左右,头部黑褐色、有光泽、上具褐色次生刚毛,体黑褐色,亚背线和气门下线为橙褐色间断的线。前胸背板黑色,有黑色毛;前胸背面两侧各有一黑色大瘤,上生向前伸的长毛束,其余各瘤褐色,上生白褐色毛,II瘤上并有白色羽状毛(除前胸及第1—4腹节外)。第1—4腹节背面有暗黄褐色短毛刷,第8腹节背面有黑褐色毛束;胸足黑褐色,每节上方白色,跗节有褐色长毛;腹足暗褐色。) 生活习性 长江流域茶区年生3代,贵州湄潭2代,均以幼虫在茶树中下部叶片背面越冬,翌年4月开始为害。贵州一代成虫于5月中旬一6月下旬发生,第二代于8月上旬一9月中旬发生。卵期ll天,幼虫期35天左右,蛹期10一13天。卵多产在叶背。初孵幼虫集中在叶背取食叶肉。成长幼虫分散为害,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仅留主脉。老熟幼虫在叶背结丝茧化蛹。防治方法 (1)清除在茶树叶片背面的越冬幼虫,减少虫源。(2)掌握在各代幼虫分散为害之前,及时摘除群集为 害虫叶,清除低龄幼虫。(3)药剂防治 参见茶毒蛾。

茶树虫害--茶树蛇眼蚧


学名 Pseudaonidia duplex (Cockerell)属同翅目,盾斯科。别名樟盾蚧、山茶圆介壳虫、茶圆介壳虫、蛇眼臀网盾蚧、樟圆蚧等。分布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北京、四川、河北、陕西、山东、江苏、贵州;云南、福建、台湾。 寄主 茶树、油茶、樟树、柑桔、苹果;柿、桃、梨、栗、杨梅等。为害特点 以若虫和雌成虫刺吸枝、叶的汁液,受害严重的枝干稀疏,茶丛矮小,树势衰弱或叶片大量脱落,枝干枯死。 形态特征 介壳雌虫介壳圆形,背面隆起,直径2—3mm,暗褐色,边缘浅褐色稍带白 边,背侧有2个若虫蜕皮壳,黄褐色。成虫雌成虫体长1.1mm,卵圆形,紫色,无翅。前胸、中胸之间具1深缢沟,臀板背面具花纹。雄成虫体长0.7mm,翅展1.8mm,紫色,复眼黑色,触角10节丝状,翅白色。卵长0.2mm,椭圆形,浅紫色。初孵若虫椭圆形,浅紫色,触角、口器和足发达。2龄若虫的触角、足消失,体长0.7mm。蛹长0.7一0.8mm,长椭圆形,淡紫色。 (图右) 生活习性 浙江年生2代,台湾年生4代,以受精雌成虫在茶树枝干上越冬。浙江、江苏、安徽等省,翌年越冬成虫于4月中旬开始产卵,5月中旬进入盛孵期。7月中、下旬第一代成虫开始产卵,8月中旬进入孵化盛期。10月底一11月初雄成虫盛发,羽化后在枝干上迅速爬行,找寻雌虫交尾。雌成虫把卵产在介壳里,每雌产60粒,多者200余粒。初孵若虫找到适合部位把口针插入枝、叶组织里固定不动,吸食汁液,开始在体背分泌黄白色蜡质物。天敌主要有红点唇瓢虫、跳小蜂等。防治方法 (1)冬季或早春卵孵化前,剪除徒长枝和落叶未干枯的有虫枝条,可减少虫源。(2)重点防治第一代在早春剪枝后,若虫孵化盛末期,喷洒40%乐果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25%亚胺硫磷乳油800一900倍液。

茶树虫害--茶树茶卷叶蛾


学名 Homona coffearia Meyrick 鳞翅目,卷娥科。异名H.cQ//60n.o Niether。别名褐带长卷叶蛾、后黄卷叶蛾、茶淡黄卷叶蛾、柑桔长卷蛾等。分布江苏、安徽、福建、湖南、四川、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西藏,长江以南密度较高。中国农业害虫名录记载华北也有发生。 寄主 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柑桔、咖啡、荔枝、板栗等。为害特点 幼虫在芽梢上卷缀嫩叶藏在其中,咀食叶肉,留下一层表皮,形成透明枯斑,后随虫龄增大,食叶量大增,卷叶苞可多达10个叶,蚕食成叶、老叶。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10mm,翅展16—30mm,暗褐色,头顶有浓黑褐鳞片,唇须上弯达复眼前缘。前翅基部黑褐 色,中带宽黑褐色由前缘斜向后缘,顶角常呈深褐色。后翅淡黄色。雌翅较长,超出腹部甚多;雄较短仅遮盖腹部,前翅具短而宽的前缘褶。卵椭圆形,长0.8mm,淡黄色。幼虫体长20—23mm,头与前胸盾黑褐至黑色,头与前胸相接处有l较宽的白带,体黄至灰绿色,前中足、胸黑色,后足淡褐色,具臀栉。蛹长8—12mm,黄褐色。 生活习性 华北、安徽、浙江年生4代,湖南4—5代,福建、台湾6代,均以幼虫在卷叶苞内越冬。安徽越冬幼虫于翌春4月化蛹、羽化,1—4代幼虫分别于5月中下旬、6月下旬一7月上旬、7月下旬一8月中旬、9月中旬至翌年4月上旬发生。广东6—7月均温28℃,卵期6—7天,幼虫期17—30天,蛹期5—7天,成虫期3—8天,完成一代历时3l一52天。幼虫共6龄。一龄3—4天,二龄2—4天,三龄2—5天,四龄2—4天,五龄2—5天,六龄4—9天。个别出现七龄5—9天,幼虫幼时趋嫩且活泼,受惊即弹跳落地,老熟后常留在苞内化蛹。成虫白天潜伏在茶丛中,夜间活跃,有趋光性,常把卵块产在叶面,每雌平均产卵330粒,呈鱼鳞状排列,上覆胶质薄膜,每雌可产两块。芽叶稠密的茶园发生较多。5—6月雨湿利其发生。秋季干旱发生轻。主要天敌有拟澳州赤眼蜂、绒茧蜂、步甲、蜘蛛等。 防治方法 (1)冬季剪除虫枝,清除枯枝落叶和杂草,集中处理,减少虫源。(2)摘除卵块和虫果及卷叶团,放天敌保护器中。(3)保护利用天敌。(4)在第1、2代成虫产卵期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每代放蜂3—4次,隔5—7天1次,每667m2 次放蜂量2.5万头。(5)药剂防治 谢花期喷洒青虫菌,每g含100亿孢子1000倍液,如能混入0.3%茶枯或0.2%中性洗衣粉可提高防效。此外可喷白僵菌3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一9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900—1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800倍液、2.5%功夫乳油2000—3000倍液。

茶树虫害--茶树茶天牛


学名 Aeolesthes induta Newman 鞘翅目,天牛科。别名楝树天牛、株闪光天牛、贼老虫等。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台湾、贵州、云南。

寄主 茶树、油茶、橡树、松等。

为害特点 幼虫蛀食枝干和根部,致树势衰弱,上部叶片枯黄,芽细瘦稀少,枝干易折断,严重时整株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30mm,暗褐色,有光泽,生有褐色密短毛。头顶中央具一条纵脊。复眼黑色,两复眼在头顶几乎相接。复眼后方具一短且浅的沟。触角中、上部各节端部向外突并生1小刺。雌虫触角与体长近似。雄虫触角为体长近2倍,前胸宽于长,前端略狭,中部膨大,两侧近弧形,背面具皱,小盾片末端钝圆,鞘翅上具浅褐色密集的绢丝状绒毛,绒毛具光泽,排列成不规则方形,似花纹。卵长4mm左右,宽约2mm,长椭圆形,乳白色。末龄幼虫体长37—52mm,圆筒形,头浅黄色,胸部、腹部乳白色,前胸宽大,硬皮板前端生黄褐色斑块4个,后缘生有

一字形纹1条,中胸、后胸、l一7腹节背面中央生有肉瘤状凸起。蛹长25—30mm,乳白色至浅赭色。(图左)

生活习性 2年或2年多发生一代,以幼虫或成虫在寄主枝干或根内越冬。江西越冬成虫于翌年4月下旬一7月上旬出现,5月底产卵,进入6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10月下旬越冬,下一年8月下旬一9月底化蛹,9月中旬一l0月中旬成虫才羽化,羽化后成虫不出土在蛹室内越冬,到第三年4月下旬才开始外出交尾。把卵产在距地面7—35cm、茎粗2—3.5cm的枝干上。卵散产在茎皮裂缝或枝杈上。初孵幼虫蛀食皮下,1—2天后进入木质部,再向下蛀成隧道,至地下33cm以上。在地际3—5cm处留有细小排泄孔,孔外地面堆有虫粪木屑。老熟幼虫上升至地表3—10cm的隧道里,做成长圆形石灰质茧,蜕皮后化蛹在茧中。该天牛在山地茶园及老龄、树势弱的茶园为害重。根颈外露的老茶树受害重。

防治方法 (1)成虫出土前用生石灰5kg,硫磺粉0.5kg,牛胶250g,对水20L调和成白色涂剂,涂在距地面50cm枝干上或根颈部,可减少该天牛产卵。(2)茶树根际处及时培土,严防根颈部外露和成虫产卵。(3)于成虫发生期用灯火诱杀成虫或于清晨人工捕捉。(4)从排泄孔注入敌敌畏、乐果等杀虫剂40一50倍液,然后用泥巴封口,可毒杀幼虫。(5)把百部根切成4—6cm长或半夏的茎叶切碎后,塞进虫孔,也能毒杀幼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