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可以喝点普洱茶膏平衡养生

发布时间 : 2021-01-04
普洱茶膏制作 香君普洱茶膏 普洱茶养生

普洱茶膏制作。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冬至可以喝点普洱茶膏平衡养生”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冬至可以喝点普洱茶膏平衡养生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气始于冬至,正是养生的大好时机。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这时生命活动开始由动转静,此时采用科学养生的方式,如饮用普洱茶等,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冬至过后到小寒、大寒,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

医学研究发现,普洱茶中的茶多酚可以清油减脂降三高,促进体内循环,从而达到清减体内富余营养,排解毒素等有益健康的作用,坚持饮用有助于降低体内胆固醇、降血压、预防抗动脉粥样硬化,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茶碱可增强血管弹性,强健心脏,利尿,具有弛缓平滑肌的作用;茶褐素是茶膏中一种重要的活性物质,有助于预防糖尿病、肥胖病等症,防止血脂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对三高、痛风也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蔬果、肉类、蛋白质合理搭配,日常注意防寒保暖,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保持良好的心境。有关医学专家认为:冬至养生应以静为主,切忌勿过于运动出汗,同时应避免过于抑郁,思虑。

cy316.com编辑推荐

宫廷御制普洱茶膏历史


近年来,一种被称之为茶膏的茶饮品,开始出现在茶叶的高端市场。茶膏冲泡方便,不留任何茶渣,是茶叶精华物质的浓缩。据了解茶膏是源自中国的世界第一款固态速溶茶,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作为中国古人的养身珍品,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都极为稀世,由于出品率极低,始终只在皇宫贵族的杯盏间流动,古代茶膏的记载,也多为贡品被纳入名茶录中。正是由于这种稀世性,茶膏并没有进入平民百姓的生活,也没有像普通茶叶一样影响到世界,更没有带动世界速溶茶产业的发展,仅仅是藏在深闺、皇家内院,供少部分人欣赏把玩。

然而,史上记载的多款茶膏,如宋代的缕金耐重儿和玉蝉膏等,都只有文献记载而没有实物留下,唯独清朝以普洱茶为原料制作的宫廷御制普洱茶膏还有实物,现存于故宫博物院。普洱茶膏也因为受到清朝皇家的重视,其生产被搬进了清宫御茶房由皇家亲自督造,铸就古代茶膏的巅峰。

按照现代的科学解释,所谓普洱茶膏,就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中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叶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

普洱茶膏自清代出现以后,就被列入了中药的药用范围,清代药理学家赵学敏在他的医学着作《本草纲目拾遗》中,就将普洱茶膏编入其中,其中有一段话详细描述了普洱茶膏的形态和功效: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经过实践验证,赵学敏所述的普洱茶膏的功效都被证实,不仅如此,实践还表明普洱茶膏还有很多其它潜在功效,比如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预防癌症等潜在的功效。

然而赵学敏对普洱茶膏的另一个描述--绿色者更佳,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注意,实际上确如赵学敏所说的普洱茶膏黑如漆,无论是沿袭古法大锅熬制、压榨制法,还是利用现代的中药浸提或是常温法制作出来的茶膏,都是黑色的,部分茶膏是灰褐色的,《本草纲目拾遗》中所说的绿色者,实际上对于当今的人来说没有任何人见过,即使是现存的清朝宫廷普洱茶膏,也是黑色的,是不是因为存放时间过长,颜色已经变暗,这已经不得而知。这个绿色者是膏体呈绿色,还是茶汤呈绿色,也许永远都是一个谜团。

其实,那么多专家学者对绿色茶膏如此着迷,原因并非是绿色这么简单,而是更想了解和利用其功能,绿色者更佳,这个更佳才是大家最感兴趣的地方,毕竟制作茶膏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人体的健康服务,为此很多人都开始着手研制绿色的普洱茶膏。

宫廷御制普洱茶膏重现于世


近年来,一种被称之为茶膏的茶饮品,开始出现在茶叶的高端市场。茶膏冲泡方便,不留任何茶渣,是茶叶精华物质的浓缩。据了解茶膏是源自中国的世界第一款固态速溶茶,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作为中国古人的养身珍品,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都极为稀世,由于出品率极低,始终只在皇宫贵族的杯盏间流动,古代茶膏的记载,也多为贡品被纳入名茶录中。正是由于这种稀世性,茶膏并没有进入平民百姓的生活,也没有像普通茶叶一样影响到世界,更没有带动世界速溶茶产业的发展,仅仅是藏在深闺、皇家内院,供少部分人欣赏把玩。

然而,史上记载的多款茶膏,如宋代的缕金耐重儿和玉蝉膏等,都只有文献记载而没有实物留下,唯独清朝以普洱茶为原料制作的宫廷御制普洱茶膏还有实物,现存于故宫博物院。普洱茶膏也因为受到清朝皇家的重视,其生产被搬进了清宫御茶房由皇家亲自督造,铸就古代茶膏的巅峰。

按照现代的科学解释,所谓普洱茶膏,就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中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叶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

普洱茶膏自清代出现以后,就被列入了中药的药用范围,清代药理学家赵学敏在他的医学着作《本草纲目拾遗》中,就将普洱茶膏编入其中,其中有一段话详细描述了普洱茶膏的形态和功效: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经过实践验证,赵学敏所述的普洱茶膏的功效都被证实,不仅如此,实践还表明普洱茶膏还有很多其它潜在功效,比如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预防癌症等潜在的功效。

然而赵学敏对普洱茶膏的另一个描述--绿色者更佳,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注意,实际上确如赵学敏所说的普洱茶膏黑如漆,无论是沿袭古法大锅熬制、压榨制法,还是利用现代的中药浸提或是常温法制作出来的茶膏,都是黑色的,部分茶膏是灰褐色的,《本草纲目拾遗》中所说的绿色者,实际上对于当今的人来说没有任何人见过,即使是现存的清朝宫廷普洱茶膏,也是黑色的,是不是因为存放时间过长,颜色已经变暗,这已经不得而知。这个绿色者是膏体呈绿色,还是茶汤呈绿色,也许永远都是一个谜团。

其实,那么多专家学者对绿色茶膏如此着迷,原因并非是绿色这么简单,而是更想了解和利用其功能,绿色者更佳,这个更佳才是大家最感兴趣的地方,毕竟制作茶膏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人体的健康服务,为此很多人都开始着手研制绿色的普洱茶膏。

冬至已到,喝茶一定要温壶


立冬,一般为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19个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载:“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从昨日开始,冬天来了!

紫砂壶的壶友们会遇到一个情况:自己用的好好的壶,怎么开裂了,怎么出现裂纹了?也没有碰到过和磕过,怎么就裂了?

是什么原因导致紫砂壶出现了开裂的现象?

1、环境温度太低

比如我国北方城市的冬天,紫砂壶的壶身温度本身比较低了,如果你用滚开的热水直接用紫砂壶冲茶,就有可能出现紫砂壶开裂的现象,这也属于“惊破”的一种情况。

提醒一下北方朋友:刚用冰冷的自来水冲洗过的壶,不要马上泡茶或者注入热水暖壶,应该放置在温暖的室温下,让壶自己先热热身,再温壶,便可泡茶。

2、紫砂壶本身存在“暗伤”

紫砂壶在使用过程中,你确实磕到过此壶,或者撞击过此壶,只是你当时仔细查看了没有发现壶有什么问题,或者你当时也没有去注意过,但此壶也因此受了“内伤”。当你使用不当,环境温度和水温反差太大时,已经很脆弱的壶就会出现“惊破”。

冬天喝茶建议要先温壶

温壶要点:并不是注入沸水。如果注入沸水,那就可能出现以上的问题。

正确的温壶方式是:先注入40-50度的水,拿起壶,晃一下,使壶体均匀的受热,这样壶暖了,把水倒了,再注入沸水,再晃动一下,再倒掉。这一过程,一是让壶体均匀的受热,二是,可以顺便清洗和消毒壶体。

先注入40-50度的水温壶

冬来临寒意重,北风呼啸霜更浓,温壶之后泡杯温润的红茶吧!红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类,属性甘润温和。

在冬天的大多时候,气候处于低湿状态,人体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当中,难免会遭受湿寒入侵体内。甘温的红茶刚好可以滋养人体的阳气,能够增强人体的御寒能力,生热暖胃作用颇佳。

普洱茶膏:带着历史的陈香与现代工业文明融合


普洱茶与四夷

要说普洱茶膏,不能不说普洱茶,而要说普洱茶,又要先从茶这种植物饮品说起。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很早,宋人寇宗奭撰《本草衍义》称晋温峤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明末学者顾炎武据此认为,是知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但此时饮茶尚未蔚为大观,至唐人陆羽著《茶经》后,饮茶始得大行天下,《新唐书陆羽传》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茶矣。

所以,陆羽的功劳,不仅是推出一部中国最早的专业茶著,而且是藉此把饮茶的生活方式全面推广,使得中国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身体更加健康。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原王朝开始把茶作为一种对游牧民族的羁縻手段,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历史上,古人对茶也有微词,唐玄宗朝右补阙毋煚对茶深恶痛绝,他说释滞销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获益则归功茶力,贻患则不为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宋人黄庭坚《煎茶赋》则云呕酸寒胃,令人失睡寒中瘠气,莫甚于茶。顾炎武据此认为,今南人往往有茶癖,而不知其害,此亦摄生者之所宜戒也。

茶的减肥去脂功效,在农业社会,吃肉都是很奢侈的时代,这种指责有其合理性。但到了今天,人们摄食油腻过重,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普遍出现的今天,正是茶的释滞销壅、瘠气侵精等减肥降脂功能为平衡人体营养摄入,居功至伟。

也正是茶,尤其是普洱茶的这种保健乃至药用功效,如前所述,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政权对边地少数民族政权的羁縻方略,普洱茶,成为羁縻手段,客观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开拓了疆域。

普洱茶具有解毒、助消化、增加维生素的附带功能被发现后,曾经作为战略物资,被专制王朝用以羁縻游牧民族,于是政治视野中的普洱茶出现了。

《明史食货志四茶法》说: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宋史食货志下五茶法》说:茶之为利甚博,商贾转致于西北,利尝至数倍。这里所以特别说把茶千里贩运至西北获利颇丰,就是因为西北皆游牧民族,其日常生活以牛羊肉食为主,普洱茶解油腻牛羊毒的特性在此演变为巨大的利润兴奋点。

历史上曾经发生因为中原王朝不与游牧民族交易茶马而发生战争。史称1573年,明神宗万历元年,蒙古人和明朝发生了一场持续3年的清河堡战争,起源就是明朝断绝与蒙古人的茶马互市,断茶就等于断了蒙古人的命,于是,发生一场为茶而战的战争。

茶对于边地游牧民族而言,是血,是肉,是生命,茶有助消化,分解牛羊肉毒的功能被发现后,从唐代开始就成为中原王朝控驭少数民族的一种手段,当时开设茶马互市,主要就是这个目的。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茶马古道的主要命名者木霁弘说,到清代的康熙,才认为没有必要沿用这种手段。

用茶叶制茶膏:中国古人的智慧

要说茶膏,无法回避茶、普洱茶,茶膏是国人茗饮方式的发明和改进,它的诞生既是品茗方式的革命,也是对茶,尤其是对普洱茶品质的提升。

把茶与膏首度联系起来,还是唐人陆羽,他在《茶经》中说: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对于这段话,是否就是茶膏的出现,目前学界争议颇多,但不管怎样怎样,陆羽发现了茶有膏、茶出膏的现象无疑。

现在找得到的历史文献中,第一次正式记载茶膏的史籍是清人吴任臣所辑《十国春秋》,这是一部编撰纪传体史书,它记述了五代时期十国君主事迹,史料采自五代、两宋时的各种杂史、野史、地志、笔记等文献资料,该书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即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

这段文字告诉后人,茶膏一词正式出现,数量极少,只有八枚。

这是陆羽死后至少130年后的事了,即使陆羽时代茶膏未曾问世,但从他的记述看得出,应该是在萌芽了。

有观点认为,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因为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

这个观点尽管只是推测性的,但符合茶制品逐渐出现的逻辑,因此可以理解为,在陆羽生活的8世纪后期,茶膏这种茶制品,已经呼之欲出了。

入宋以后,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正是这种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压榨被蒸熟的茶叶的制膏方式,使得业内公认,茶膏,正式形成于宋代。

这种制膏方式,对于云南边陲是有启发的,云南土司则以云南乔木大叶种茶叶为原料,采用大锅熬制的方法,小范围制作,形成普洱茶膏雏形。

有了茶膏,普洱茶膏的诞生就是自然而简单的事了。

云南土司制作普洱茶膏,采用的方式与宋人以榨的方式出膏不同,是用柴火给大铁锅加温,在大铁锅内熬制,简称大铁锅熬制法,这种方式,直到今天,依然为不少作坊式茶企所采用。

普洱茶膏的正式命名,据说是清代的事。

清乾隆年间,鉴于大锅熬膏有质量问题,加上忧虑安全因素,清廷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皇宫内的御茶房,据说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同时对制作工艺上做了改良。

工匠们借鉴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同时采取了一套类似今日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产出的普洱茶膏绝胜于昔日,普洱茶膏于此正式得名。

普洱茶膏在古人看来奇妙到什么程度?清人赵学敏在其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如此评价: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

赵学敏进而说,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

云南牧工商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伟文认为普洱茶膏继承了普洱茶所有的特点降脂、解毒,它同样具有普洱茶的三降(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三抗(抗癌症、抗衰老、抗辐射)功能,尤其它有止血消炎功能,是天然的植物消炎药。掺普洱茶膏和面做蛋糕,这种蛋糕可在常温下一个月不坏,它能有效抑制细菌生长。

甚至,普洱茶膏还有美肤功效。他说。

18世纪东西方两巨头交手的礼品

220年前,即1792年9月26日,一支由三艘舰只组成的船队从英国朴茨茅斯港启碇,向中国驶来。

中英国家之间的正式交往自此启幕。

1793年9月14日,来自英国的使节马戛尔尼终于在热河见到了大清的乾隆皇帝,这位时年83岁的皇帝面对来自当时世界工业化、科技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使节,显得很傲慢,当时马戛尔尼一行三艘船,800多人以祝寿为名,给乾隆带来了19宗,总计590余件礼物,按清朝上谕档所载,计有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座钟、天体仪、地球仪、预报气象的试探气候架、可熔化金属的火镜、玻璃制品、铜炮毛瑟枪、军舰模型、羊毛和棉制品、钢铁制品等,囊括了当时英国最先进的工业文明、科学文明的成果。

对于这些,对当时世界颇为无知的大清皇帝不以为然,乾隆后来在答复马戛尔尼的诏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实际上,马戛尔尼东来祝寿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他代英王前来,主要是为了争取平等的经商条件和环境,但傲慢的大清不同意,使得马戛尔尼悻悻西归。

但同时,马戛尔尼也借机觇得大清虚实,他发现,大清帝国是由一个老迈、疯狂、至高无上的好战分子带领着,无论是否是宿命,这为50多年后英国和大清之间的几场战争预留了伏笔。大清的愚昧颟顸,通过法国作家阿兰佩雷菲特所著的《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所记载可以看出,就在马戛尔尼祝寿近70年后,当英法联军打进圆明园后才发现,1793年马戛尔尼作为礼品赠送给大清的火炮依旧在圆明园躺着,到1860年,火烧圆明园时,发现这些大炮与炮弹完好无损地仍在那里,它们从未被使用过,它们被重新运回伦敦。

这场当时东西方两巨人的风云际会,最终以互赠礼物告终。

与马戛尔尼代表当时西方最新工业文明成就的礼品不同,乾隆帝回赠的礼物,多半是代表农耕文明的产品,据上谕档记载,乾隆赏赐英吉利国王、英吉利正副使等使臣的礼品先后66次,计130种,约3000多件,包括缎紗丝锦罗绸等纺织品和瓷、竹、银、漆、玉器,以及绢画、灯具、画册、香袋、食品等。

作为农产品,茶及茶制品,如普洱茶、茶膏,数量相当惊人。

仅普洱茶及其制品一项,据上谕档载,赏赐英吉利国王的普洱茶有88团,茶膏12匣,赏赐马戛尔尼大普洱茶二个,普洱茶8团,茶膏2匣;赏赐副使斯当东普洱茶4团,茶膏2匣,砖茶2块;赏赐随从官役计有砖茶22块,普洱茶22团,茶膏6匣。

来自遥远的云南边陲的普洱茶及其制品普洱茶膏被当作贵重礼物回礼英国使节,说明在乾隆帝和大清政府眼中,普洱茶及茶膏的魅力和其他产品一样,足以堪当国际交往的重任。

茶膏在此次随同马戛尔尼出访并担任副使的斯当东眼中,被认为是一种黑色的性能恒强烈的茶精,是从制成球形的上等茶叶中提炼的。在斯当东所著《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一书中,云南作为著名的产茶区被提及。

这种制成球形的茶就是普洱茶,在斯当东记述他们一行于1793年9月14日觐见乾隆帝所得到的丝织品、瓷器和茶三种礼物中,关于茶,斯当东如此记录:茶则并非普通散开的茶叶,而是一种用胶水和茶叶混合而制成的球形茶叶。此种茶可以长远保持原来味道,在中国系最贵重之品。这种茶叶出产于云南省,不经常出口外销,但英国人喝起来不大合乎口味。

不别苛求斯当东,把球形普洱茶主观臆想成是用胶水和茶叶混合而成的产物,不是他的错,他没有见过云南人制作普洱茶的工艺技术,他的价值在于,在219年前就为云南普洱茶和茶膏做了详实的记录,并通过他的书,把普洱茶及茶膏推向世界。

普洱茶膏:遭遇工业文明生活方式

茶膏是普洱茶五种形态砖、饼、团、沱、膏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款速溶茶。

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目前有大锅熬制、中药提取、低温萃取三种方法,一般认为,最后这种制作方式所产普洱茶膏,其品质优于前两种制作方式。

云南牧工商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伟文认为,普洱茶作为农业文明形态下的饮料,其品饮方式较为复杂,在当下,这是阻碍普洱茶走向世界的问题之一。

但是,普洱茶膏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换句话说,普洱茶因为品饮方式的障碍难以走向发达国家的问题因为普洱茶膏的出现而不复存在了。他说。

普洱茶膏溶解于水的快捷性令人不可思议,赵伟文用他公司生产的茶膏做示范,开水倒进杯子里不到5秒钟,杯子里的茶膏便消融得无影无踪,变成了一杯和传统方式泡制的普洱茶汤,杯子里找不到一丁点儿残渣,令人啧啧称奇。

用冷水,比如用矿泉水也可以饮用,溶解的效果与开水相同。

普洱茶较为繁琐的品饮方式对工业化、信息化背景的国人来说,已经很不适应了,要走向世界,的确是一道坎儿。

元人张雨《竹枝词》云:临湖门外是侬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这一句郎若闲时来吃茶中的闲字,道出了茶与农耕文化天衣无缝的结合特点,号称功夫茶的普洱茶更是如此。

节奏悠闲缓慢,是农耕文化的特色之一,普洱茶饮的过程的悠缓闲适和繁复,正好和这个节拍吻合。

那是啊,如果很忙,你喝矿泉水就是了,干嘛喝茶?获得国家一级评茶师的范奕嫣然道,正规场合,中国人不把饮茶叫喝茶,而叫品茗,是品饮,而非口渴了牛饮。

普洱茶与农耕文化相生相宜,同时也决定了它在快节奏、高效率工业文化语境里的困惑,不少普洱茶人正在为之解困,普洱茶膏和茶粉的出现,就是针对当下的快节奏来的,也是为了进入西方世界的一种变通方式,作为技巧,我赞成,我还拥有普洱茶膏的专利权。赵伟文如此认为。

的确,单纯从扩大市场份额来说,普洱茶的品饮方式遭遇到了怎样从农耕文化慢节奏进入工业文化快节奏语境的问题。

现在,普洱茶膏的出现,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它是世界上目前唯一的速溶茶。赵伟文说。

普洱茶膏是历史的陈香与现代工业文明的融合


普洱茶与四夷

要说普洱茶膏,不能不说普洱茶,而要说普洱茶,又要先从茶这种植物饮品说起。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很早,宋人寇宗奭撰《本草衍义》称晋温峤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明末学者顾炎武据此认为,是知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但此时饮茶尚未蔚为大观,至唐人陆羽著《茶经》后,饮茶始得大行天下,《新唐书陆羽传》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茶矣。

所以,陆羽的功劳,不仅是推出一部中国最早的专业茶著,而且是藉此把饮茶的生活方式全面推广,使得中国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身体更加健康。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原王朝开始把茶作为一种对游牧民族的羁縻手段,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历史上,古人对茶也有微词,唐玄宗朝右补阙毋煚对茶深恶痛绝,他说释滞销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获益则归功茶力,贻患则不为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宋人黄庭坚《煎茶赋》则云呕酸寒胃,令人失睡寒中瘠气,莫甚于茶。顾炎武据此认为,今南人往往有茶癖,而不知其害,此亦摄生者之所宜戒也。

茶的减肥去脂功效,在农业社会,吃肉都是很奢侈的时代,这种指责有其合理性。但到了今天,人们摄食油腻过重,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普遍出现的今天,正是茶的释滞销壅、瘠气侵精等减肥降脂功能为平衡人体营养摄入,居功至伟。

也正是茶,尤其是普洱茶的这种保健乃至药用功效,如前所述,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政权对边地少数民族政权的羁縻方略,普洱茶,成为羁縻手段,客观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开拓了疆域。

普洱茶具有解毒、助消化、增加维生素的附带功能被发现后,曾经作为战略物资,被专制王朝用以羁縻游牧民族,于是政治视野中的普洱茶出现了。

《明史食货志四茶法》说: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宋史食货志下五茶法》说:茶之为利甚博,商贾转致于西北,利尝至数倍。这里所以特别说把茶千里贩运至西北获利颇丰,就是因为西北皆游牧民族,其日常生活以牛羊肉食为主,普洱茶解油腻牛羊毒的特性在此演变为巨大的利润兴奋点。

历史上曾经发生因为中原王朝不与游牧民族交易茶马而发生战争。史称1573年,明神宗万历元年,蒙古人和明朝发生了一场持续3年的清河堡战争,起源就是明朝断绝与蒙古人的茶马互市,断茶就等于断了蒙古人的命,于是,发生一场为茶而战的战争。

茶对于边地游牧民族而言,是血,是肉,是生命,茶有助消化,分解牛羊肉毒的功能被发现后,从唐代开始就成为中原王朝控驭少数民族的一种手段,当时开设茶马互市,主要就是这个目的。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茶马古道的主要命名者木霁弘说,到清代的康熙,才认为没有必要沿用这种手段。

普洱茶“健康、文化、饮用、收藏”的上品可以喝的古董


香,直透心肺;汤,入口即化;气,通体酣畅;散席,便知岁月如何来过……

这便是宋聘,世人公认百年茶中极品,存世普洱茶之王。对于宋聘,不管你是期盼还是想象,存世稀少,唇齿间的传奇注定成为概念里的传说。

中国饮茶历史千年,茶种多样,其中普洱茶一直被认为是“健康、文化、饮用、收藏”的上品,被茶人称为“可以喝的古董”。

云南的茶庄历史并不久远,据碑帖考证,早期的茶叶经营者,多是以户为单位,每户有十家人左右。宋聘号和乾利贞号的创立,据易武的高发倡老师考证,均始于清同治年间,其中,乾利贞为1865年以前,宋聘号为1868年以前,两庄创立地点均为倚邦。民国六年也就是1917年的一个文件中写道:“茶号在滇创办乾翻贞及宋聘号普洱正山茶业,垂六十年。乾利贞以平安如意商标为记,宋聘号以本印内票为记,设总号于蒙自瓦货街,分号于省城文庙街茶帮、个旧天君阁、易武茶山、思茅南门外大街、石屏太电巷等处。”公文必定不会妄言,因此,根据文中的说法应该是比较可信的。从1917年倒推60年,即为1857年,也就是说,乾利贞号和宋聘号均创立于1860年代,从这里便可以得到印证的。

同治年间,反清复明组织杜文秀在云南起义,云南石屏县受到了战争的侵袭,许多人开始携带细软大量逃荒,逃荒的地点最安全和便利的就是半是汉人管理,半是傣族统治的六大茶山地区。那时倚邦是六大茶山的政治、经济、储运中心,倚邦的管理者为了增加收入,也开始大量从石屏州招徕汉人,来倚邦经营茶叶和发展生产。石屏的几位宋姓人家就在倚邦开设了宋寅号、宋聘号两大茶庄,江西人赵开乾开设了乾利贞茶庄。杜文秀起义被镇压后,几大茶庄也开始将总号从倚邦迁出或在思茅、石屏、昆明等地开设分号。

光绪初年,宋聘号茶庄将总部设于云南石屏南正街20-34号,生产厂设于云南西双版纳之易武镇老街。当时古六大茶山茶庄众多,茶业兴旺,有影响力的茶庄均设庄于易武镇,其中宋聘号与同庆号、同兴号,被评为号级茶之三大(1912年西双版纳政府统计当年茶号年产量,1、宋聘号 600担,2、同庆号 500担,3、同兴号 500担),生产大量优质易武地区普洱茶闻名于世。当时制茶采取的一些生产方式,照今天的茶叶加工工艺看来,依旧觉得比较先进。

乾利贞商号,后改名乾利贞号,以经营棉花、鹿茸、药材、茶叶等商品为主,于光绪二十二年在思茅设立总店。1912年因思茅瘟疫而形成居民十户九空的惨状。乾利贞号被迫迁到易武经营。后来因宋聘号和乾利贞号结为亲家,两家合并为“乾利贞宋聘号”,以普洱茶生产为主,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同时在香港设立分公司,负责茶品对海外的销售经营。茶庄的生产规模、销售方式、渠道为当时茶庄中最系统、最先进的。

“乾利贞宋聘号”茶叶均选自易武正山大叶乔木茶青,其制茶过程,不包心、不撒面、留好弃差,无论是筛茶加工、还是选茶,在当时都堪称一绝,真正做到了号级茶庄的典范,时人尊称为“茶王宋聘”。如今,宋聘出品的百年老茶已经成为茗界极品的专有名词,只可惜拥有百年历史的宋聘号茶庄遗址因1970年一场大火被烧毁,目前已成为易武小学校址。据曾在易武开设守兴昌号的刘俊川回忆录中记载:乾利贞宋聘号于民国初年时,曾压制过方茶,不过现在市面上已经寻不到乾利贞或宋聘号方茶的踪迹了。

因宋聘号名气之大,多有仿制,故常通过内飞来断真伪。内飞是普洱茶的识别商标,指的是压在型茶(饼,沱,砖)里的印刷纸片。由于是压在型茶内,并在紧压的过程中与圆茶粘结在一起了,不象包装纸或内票那样可以调换,因此有比较好的识别作用。这种识别方法在“号级茶”中已经比较常见了。它使普洱茶获得了最初的命名,也获得了个性。时人常说的“蓝标”“红标”“绿标”等,其实指的就是蓝色的内飞、红色的内飞、绿色的内飞。红标为上,蓝标次之。

中国人有传统习惯,将常见之物,取其谐音来比喻美好的祝愿,百年普洱老号乾利贞宋聘号的商标图形就极大化的引用这些传统,将中国各种传统文化图形纹样与广告文字组合而成,并将之完美和谐的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的组合图形。这个历经百年的茶业品牌在普洱茶商标中因最具文化性而著称,缔造了茶界中一个文化经典。“乾利贞宋聘号”的商标风格设计上十分古典,图形全名为《平安如意图》,商标内含文字为:货真价实;春尖;乾利贞宋聘号;本号在云南普洱易武山开张拣提细嫩茶叶採造贵客赐顾请认平安如意图为记(字尾押两方小章分别为:生、财)。商标内含传统文化图形纹样也都有其不同的含义。

商标整体设计由诸多的民俗、文人、宗教、商业的文化符号与文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做到合理地分布、排列,延续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了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商品的广告发布、商家的道德、防伪及对商号业务蒸蒸日上的预期。富含了无比的商业和文化价值。内飞古典的样式到今日看来也极具美感,故很多藏家费尽心思去寻觅、收藏完整的“宋聘号”内飞。

红标宋聘,代表普洱茶的至高境界,因其存世稀少,藏者秘而不宣,有幸品茗之人更是寥如晨星。时下藏家、茶客,莫不以品茗红标宋聘为其毕生所愿。余秋雨先生曾说过:“宋聘,尤其是红标宋聘,可以兼得磅礴、幽雅两端,奇妙地合成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冲击力,弥漫于口腔胸腔。”

正所谓“越陈越香”,品茗宋聘这样的老茶会觉得意境优美。就像邓时海先生所说,这“老味”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要靠自己慢慢感觉。如同佛曰“拈花微笑”,只有触摸到了花朵,才会自然地笑。

珍贵,不仅是因为稀少。那老茶的经典气韵,借由时间的默默厮磨,借着微生物菌群的多年调理,神奇地合成一种冲击力,确实高妙得难以言表。她就像一位婀娜的佳人,经过了岁月的沉淀,风华再现。

关于宋聘,注定成为传说,让人肃然起敬……

神奇的茶膏


茶膏,是茶中精品、珍品,是制茶工艺的创新,它把饮茶提高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

茶膏产饮历史悠久

据记载,茶膏最早出现于唐代。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有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据此记载可以认为,陆羽在这里所记载的膏,还不是制作而成的茶膏,而是指在制作饼茶时,茶汁溢出后的膏化现象。

唐代李肇《国史补》中记载的唐代贡茶中有岳州邕湖含膏。据此记载,唐代湖南岳州(今岳阳)已生产贡品邕湖含膏。

唐代张舜民《画墁录》中记载:贞元中常兖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耐之,谓研膏茶。据此记载,唐贞元(785~805年)中期真正意义上的茶膏出现。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陶谷所著《茗苑录》中记载有贡品茶膏玉蝉膏和缕金耐重儿。茶膏开始有名称,并出现了多个品种。

据《十国春秋》记载,南唐文通二年(937年)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据此记载,南唐文通二年(937年)福建建州生产的茶膏耐重儿已作为贡品入贡,但数量少,仅8枚,尤显珍贵。茶膏名称正式出现。

北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自己编著了《大观茶论》,对茶膏油以饼面之事认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说明赵佶对珍膏油其面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优劣作为鉴别茶叶质量优劣的标准,认为膏稠者是珍品。

至明代,因罢造龙团凤饼贡茶而全部改为散形茶,茶膏亦随之销声匿迹。

到了清代,茶膏再次出现。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茶膏,并通过茶马古道输入西藏,而受到西藏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青睐,特别是活佛级以上僧侣和宗教领袖中更成为茶膏爱好者,同时又禁止民间人士饮用茶膏,因此很多大寺院自建制茶车间,自行熬制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后来茶膏以入贡形式进入清廷,成为皇室贵族的高级茶饮。至清雍正十年(1729年),普洱茶膏等正式成为贡品。

茶膏加工工艺

至清乾隆年间,清宫内建立御茶房,开始御制茶膏,供皇帝及皇宫内享用。但地方加工的茶膏仍然作为贡品上贡。清道光年间,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记载,云南制作的茶膏仍是专供皇帝和皇室成员及大臣们饮用的八色贡茶之一。在云南的茶膏贡品中有两种包装,供皇帝专用的用雕龙画凤的木盒子包装茶膏,木盒外还要用黄绸缎包裹;分送内府中官员以及六部堂官饮用茶膏,仍用木盒包装,但木盒外包裹的是红绸缎。

贡品茶膏的制作,分为地方的高温熬制和宫廷御茶房的低温制取两种不同工艺方法进行加工,宫廷御制的茶膏品质优于地方熬制的茶膏。

民间制作茶膏,首先选择高等级晒青绿茶50公斤,加入150公斤泉水,置于大铁锅中,以中火熬煮,待全部茶汁被熬煮出来后,捞出全部茶渣,用细纱布过滤茶水,滤出茶渣细末;然后用猛火熬制,让水尽快蒸发;最后将浓茶水置入中号铜锅中,以中火熬制;至茶汁成稠状时置入小号铜锅中,以小火熬制;并用削制好的竹片匀速搅拌,待茶汁适度时趁热倒入模子,冷却凝固后取出贮存于竹器或陶器内,或包装后待用。土法熬制茶膏,是中国制茶工艺的创新,创制出了一种新的茶品,成为一种茶中珍品,并为朝廷中上层统治者所接受,成为贵族之茶。

清宫御茶房制作茶膏是在借鉴宋代首先将茶原料蒸熟后用清水淋洗数次,然后入榨,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榨取工艺基础上,改变高温提取方法,采用低温榨汁,分层析出,低温干燥的新工艺。这种制作茶膏的新工艺,已具有现代生物工程中的低温萃取,低温成膏工艺的雏形。这在科技落后的清代,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提取和科学检测方法的条件下来加工茶膏,采用的是人工操作,经验控制,智慧制作,优质出膏,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创举,凝聚的是中国人2000年制茶工艺的精华,代表了中国制茶业的不断进步与创新,也使饮茶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中去,至今仍对中国制茶业的创新与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宫廷御制茶膏至辛亥革命而终止,但土法熬制茶膏还在断断续续地进行,但却与宫廷御制茶膏有非常大的区别。御制茶膏的加工工艺比民间土法生产茶膏工艺繁杂精良,其制作工艺达186道工序,加工周期长达72天。御制茶膏品质优,汤色红浓艳丽,呈玫瑰红或宝石红,滋味浓郁厚重,口感鲜醇润滑,用开水冲泡即时溶开,似如今速溶茶膏。但是,宫廷御制茶膏的工艺技术在辛亥革命后失传了。

茶膏的花色品种

茶膏品种,古代主要有玉婵膏、耐重儿、邕湖含膏和黄色、青色、紫色、黑色茶膏。现代茶膏有10余种,主要有黑珍珠、玉龙胜雪、红运当头等几个品种,外观及品质均有一定差异。

茶膏品质的优劣,一是外形色泽,二是茶汤色泽与亮度,三是滋味是否纯正。如果茶膏外形色泽呈黑色并光亮如漆,表示茶膏生产时间较短;如果膏体表面呈白霜状,表示生产已有一定时间;如果膏体表面白霜明显,表示出厂时间更长;如果膏体表面呈现灰色,表示茶膏开始变质。当冲泡后,汤色红艳清澈明亮,说明茶膏质优,杂质少,工艺精;若茶汤暗褐混浊不清,带悬浮物,产生沉淀,杂质多,说明其制作工艺及提纯方法落后所致,像采用土法大锅熬制的茶膏,极容易出现上述现象。正常品质的茶膏,冲泡后茶汤色泽红艳明亮,滋味浓厚醇润甘滑,生津止渴,回甘持久,显现沉香(中药香),使人饮后心旷神怡。

黑珍珠,外形呈蜂窝状,具光泽,反光性极强,在光照条件下,反射出一个个亮点,犹如镶嵌的珍珠,故名。黑珍珠香气高正持久,滋味醇爽甘滑,汤色红艳明亮,是最佳质量的茶膏品种。

玉龙胜雪,外形色泽呈重度白霜颜色,又似青石上覆盖的瑞雪,故名。玉龙胜雪汤色呈宝石红,乳络状,滋味浓厚甘醇,品质仅次于黑珍珠。

红运当头,外形色泽黑润,膏体轻飘,放入水中可悬浮其上。冲泡方法与常规冲泡方法不同,先将开水冲入玻璃杯,然后放入茶膏,使茶膏悬浮于水面上,缓缓溶解,茶色由上向下呈雾状落下,慢慢弥漫茶杯,极具欣赏性,使人产生一种美感。

茶膏的药用功效

清宫御茶房制取的普洱茶膏,采用的原料为云南绿茶,因此其提取物仍属绿茶的提取物,茶膏的性质仍属绿茶性质,药用功效、营养价值仍与绿茶相同。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称: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肿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的药效。据现代研究证实,普洱茶膏具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抗疲劳、抗衰老和改善微循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类疾病等保健功效。难怪近代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便以普洱茶膏治病。据鲁迅之子周海婴先生回忆说,他自通人士之时就知道家里存放有茶膏,但父母总舍不得喝这些茶膏,只是逢年过节食完丰盛大餐后,如若家人感到肠胃不舒服时,母亲许广平才会拿出一小块茶膏,泡成茶汤给喝,喝完茶汤后不用多久不舒服的感觉就消失了。中医认为,普洱茶膏同时具有清热、祛暑、解毒、消食、去肥腻、利水、通便、祛痰、止咳、生津解渴、祛风解表、延年益寿等保健功效。

茶膏是什么?


什么是茶膏?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疑问,有的人可能喝了几十年的茶也没听过茶膏这种东西,今天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中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摘自《普洱茶膏--一一种被遗忘的养生文化》

茶膏历史

茶膏始于南唐、成于宋、兴于清、盛于当代,是选用百年、千年古茶树乔木茶叶原料,通过186道秘制工艺、历时72天,将茶叶有益成分提取、浓缩而成的膏状固体。古时君王御享,现代政商精英名流专属。

茶膏始于南唐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这期间,茶膏沿着民贡(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茶膏成于宋代

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茶膏做为独立产品的存在。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相比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茶膏兴于清代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1729年,云南土司向雍正皇帝进贡普洱茶膏,随后雍正令御茶房督造御用普洱茶膏。随后历代帝王和王公贵族都对普洱茶膏喜爱有加。

今天就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茶膏的由来,以后会给大家说说这茶膏的奇特之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