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虫害--茶树茶黄硬蓟马

发布时间 : 2021-03-01
龙井黄茶树品种 老茶树 观音茶树

龙井黄茶树品种。

学名 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 属缨翅目,蓟马科。别名茶叶蓟马。分布湖北、贵州、云南、广东、广西、台湾等省。

寄主 茶、花生、草萄、葡萄、芒果等。

为害特点 以成虫、若虫挫吸茶树汁液,主要为害嫩叶。受害叶背主脉两侧现两条或多条纵列的红褐色条痕,叶面凸起,严重的叶背现一片褐纹,致叶片向内纵卷,芽叶萎缩,严重影响茶树生长发育。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0.9mm,体橙黄色。触角暗黄色8节。复眼略突出,暗红色。单眼鲜红色,排列成三角形。前翅橙黄色,窄,近基部具1小浅黄色区,前缘鬃24根,前脉鬃基部4十3根,端鬃3根,其中中部l根,端部2根,后脉鬃2根。腹部背片第2—8节具暗前脊,但第3—7节仅两侧存在,前中部约l/3暗褐色。腹片第4—7节前缘具深色横线。卵浅黄白色,肾脏形。若虫初孵化时乳白色,后变浅黄色,形似成虫,但体小于成虫,无翅。

生活习性 年生5—6代,以若虫或成虫在粗皮下或芽的鳞苞里越冬。翌年4月开始活动,5月上中旬若虫在新梢顶端的嫩叶上为害,大发生时百芽有虫470一840头。茶黄蓟马可进行有性生殖或孤雌生殖。雌蓟马羽化后2—3天,可把卵产在叶背叶脉处或叶肉中;每雌产卵数十粒至百多粒。若虫孵化后均伏于嫩叶背面刺吸汁液为害,行动迟缓。成虫活泼,善跳,受惊时能进行短距离飞迁。

防治方法 (1)及时采茶,可直接去除一些卵和若虫,及时采去新梢,减少其食料,不利其发育,可减少发生。(2)发生量大的茶园要及早防治若虫,于若虫发生盛期喷洒40%乐果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或95%巴丹可溶性粉剂1000一1500倍液,对上述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选用5%锐劲特悬浮剂2500倍液或35%赛丹乳油3000一4000倍液、15%哒螨灵乳油2000一3000倍液、20%吡虫啉(康福多)浓可溶剂3000一4000倍液、1.8%爱比菌素乳油4000倍液。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黄硬蓟马


学名 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 属缨翅目,蓟马科。别名茶叶蓟马。分布湖北、贵州、云南、广东、广西、台湾等省。

寄主 茶、花生、草萄、葡萄、芒果等。

为害特点 以成虫、若虫挫吸茶树汁液,主要为害嫩叶。受害叶背主脉两侧现两条或多条纵列的红褐色条痕,叶面凸起,严重的叶背现一片褐纹,致叶片向内纵卷,芽叶萎缩,严重影响茶树生长发育。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0.9mm,体橙黄色。触角暗黄色8节。复眼略突出,暗红色。单眼鲜红色,排列成三角形。前翅橙黄色,窄,近基部具1小浅黄色区,前缘鬃24根,前脉鬃基部4十3根,端鬃3根,其中中部l根,端部2根,后脉鬃2根。腹部背片第2—8节具暗前脊,但第3—7节仅两侧存在,前中部约l/3暗褐色。腹片第4—7节前缘具深色横线。卵浅黄白色,肾脏形。若虫初孵化时乳白色,后变浅黄色,形似成虫,但体小于成虫,无翅。

生活习性 年生5—6代,以若虫或成虫在粗皮下或芽的鳞苞里越冬。翌年4月开始活动,5月上中旬若虫在新梢顶端的嫩叶上为害,大发生时百芽有虫470一840头。茶黄蓟马可进行有性生殖或孤雌生殖。雌蓟马羽化后2—3天,可把卵产在叶背叶脉处或叶肉中;每雌产卵数十粒至百多粒。若虫孵化后均伏于嫩叶背面刺吸汁液为害,行动迟缓。成虫活泼,善跳,受惊时能进行短距离飞迁。

防治方法 (1)及时采茶,可直接去除一些卵和若虫,及时采去新梢,减少其食料,不利其发育,可减少发生。(2)发生量大的茶园要及早防治若虫,于若虫发生盛期喷洒40%乐果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或95%巴丹可溶性粉剂1000一1500倍液,对上述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选用5%锐劲特悬浮剂2500倍液或35%赛丹乳油3000一4000倍液、15%哒螨灵乳油2000一3000倍液、20%吡虫啉(康福多)浓可溶剂3000一4000倍液、1.8%爱比菌素乳油4000倍液。

茶树茶棍蓟马


学名 Dendrothrips minowai Priesner 缨翅目,蓟马科。别名茶蓟马、棘皮茶蓟马。分布广东、广西、海南、贵州等省。寄主 茶、山茶。为害特点 为害嫩梢芽叶。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0.8一1.1mm,体宽是体长的1/4—1/3,近黑褐色。头、复眼黑褐色,3个单眼排列为三角形。触角8节,三、四节各生一角状感觉锥,六节上感觉锥芒状且长于触角末节。前胸与头等长,宽是长的2倍,黑褐色。前胸背板鬃毛不明显,翅胸长为前胸2倍,宽为前胸1.3倍。翅窄长略弯,后缘平直,前翅浅黑色,翅中央靠近基部的一段具一白色透明带,前缘缘毛短稀,少于30根,从白色透明带处向翅尖均匀着生在翅缘内的翅面上,翅上具1条翅脉,上脉端鬃不清晰或具2根。腹部黑褐色,两侧色较深,10节,中央色浅,合拢时背中可见一黄白点。第九腹节后缘环生短鬃8根,第十腹节末端有短鬃4根。卵长椭圆形,乳白色,半透明。若虫一龄若虫半透明乳白色。二龄若虫扁肥,体色由浅黄色向橙红色转变,复眼黑红色:三龄若虫(预蛹)体缩短,橙红色,复眼大,前缘具半月形红色晕,单眼开始出现,触角紧贴在头背面,向头部弯曲,前翅芽达第二腹节。四龄若虫(蛹)翅芽增长,腹部节间明显,3—8节两侧呈锯齿形,腹部末端具明显粗短刺毛4根。 生活习性 年生代数不详,世代重叠,5—6月完成一代18—25天,10一11月35—40天。成、若虫具趋嫩性,喜在嫩叶叶面活动和取食,阳光强烈时栖息在茶树中、下层荫蔽处或芽缝内,多把卵产在叶片表皮下叶肉内,每雌产卵约30粒,大部分产在芽下第一片叶子上,卵期5—7天。成虫羽化、交配及产卵以上午8一10时最盛,若虫多在黄昏前后或上午8—9时孵化。初孵若虫有群集性,不大活跃,每叶上有虫十多头至数十头。若虫进入3龄后不再取食,沿枝干下爬至土表枯叶下、茶蓬内层虫苞内化蛹。成虫寿命7一l0天。防治方法 参见茶黄蓟马。

茶树黄刺蛾(茶树虫害)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mm,翅展33mm左右,体肥大,黄褐色,头胸及腹前后端背面黄色。触角丝状灰褐色,复眼球形黑色。前翅顶角至后缘基部1/3处和臀角附近各有1条棕褐色细线,内侧线的外侧为黄褐色,内侧为黄色;沿翅外缘有棕褐色细线;黄色区有2个深褐色斑,均靠近黄褐色区,1个近后缘,1个在翅中部稍前。后翅淡黄褐色,边缘色较深。卵椭圆形,扁平,长1.4—1.5mm,表面有线纹,初产时黄白,后变黑褐。数十粒块生。幼虫体长16—25mm,肥大,呈长方形,黄绿色,背面有1紫褐色哑铃形大斑,边缘发蓝。头较小,淡黄褐色;前胸盾。半月形,左右各有1黑褐斑。

胴部第2节以后各节有4个横列的肉质突起,上生刺毛与毒毛,其中以3、4、10、11节者较大。气门红褐色。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下线黄褐色。臀板上有2个黑点,胸足极小,腹足退化,第1—7腹节腹面中部各有1扁圆形“吸盘”。蛹长11—13mm,椭圆形,黄褐色。茧石灰质坚硬,椭圆形,上有灰白和褐色纵纹似鸟卵

生活习性东北及华北多年生1代,河南、陕西、四川2代,以前蛹在枝干上的茧内越冬。1代区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蛹期15天左右。6月中旬一7月中旬出现成虫,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羽化后不久交配产卵,卵产于叶背,卵期7—10天,幼虫发生期6月下旬一8月,8月中旬后陆续老熟,在枝干等处结茧越冬。二代区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一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虫6月中旬一7月上中旬发生,第l代成虫7月中下旬始见,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上中旬,8月下旬开始老熟结茧越冬。7—8月间高温干旱,黄刺蛾发生严重,麻田四周越冬的寄主树木多,利于为害麻类的刺蛾发生。天敌有上海青蜂和黑小蜂。

防治方法(1)秋冬季摘虫茧或敲碎树干上的虫茧,减少虫源。(2)在幼虫盛发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1000一12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一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25%亚胺疏磷乳油1300倍液、5%来福灵乳油3000倍液。

学名Cindocampaflavescens(Walker)鳞翅目,刺蛾科。别名刺蛾、八角虫、八角罐、洋辣子、羊蜡罐、白刺毛。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云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台湾。

寄主麻类、桑树、茶树、苹果、梨、桃、李、杏、樱桃、山楂、海棠、枣、柿、石榴、栗、核桃、柑桔、榆等多种果林及药用植物、花卉等。

为害特点幼虫食叶。低龄啃食叶肉,稍大食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食成光秆。

茶树虫害--茶树黄刺蛾


茶树黄刺蛾

学名 Cin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 鳞翅目,刺蛾科。别名刺蛾、八角虫、八角罐、洋辣子、羊蜡罐、白刺毛。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云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台湾。

寄主 麻类、桑树、茶树、苹果、梨、桃、李、杏、樱桃、山楂、海棠、枣、柿、石榴、栗、核桃、柑桔、榆等多种果林及药用植物、花卉等。

为害特点 幼虫食叶。低龄啃食叶肉,稍大食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食成光秆。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mm,翅展33mm左右,体肥大,黄褐色,头胸及腹前后端背面黄色。触角丝状灰褐色,复眼球形黑色。前翅顶角至后缘基部1/3处和臀角附近各有1条棕褐色细线,内侧线的外侧为黄褐色,内侧为黄色;沿翅外缘有棕褐色细线;黄色区有2个深褐色斑,均靠近黄褐色区,1个近后缘,1个在翅中部稍前。后翅淡黄褐色,边缘色较深。卵椭圆形,扁平,长1.4—1.5mm,表面有线纹,初产时黄白,后变黑褐。数十粒块生。幼虫体长16—25mm,肥大,呈长方形,黄绿色,背面有1紫褐色哑铃形大斑,边缘发蓝。头较小,淡黄褐色;前胸盾。半月形,左右各有1黑褐斑。

胴部第2节以后各节有4个横列的肉质突起,上生刺毛与毒毛,其中以3、4、10、11节者较大。气门红褐色。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下线黄褐色。臀板上有2个黑点,胸足极小,腹足退化,第1—7腹节腹面中部各有1扁圆形“吸盘”。蛹长11—13mm,椭圆形,黄褐色。茧石灰质坚硬,椭圆形,上有灰白和褐色纵纹似鸟卵

生活习性 东北及华北多年生1代,河南、陕西、四川2代,以前蛹在枝干上的茧内越冬。1代区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蛹期15天左右。6月中旬一7月中旬出现成虫,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羽化后不久交配产卵,卵产于叶背,卵期7—10天,幼虫发生期6月下旬一8月,8月中旬后陆续老熟,在枝干等处结茧越冬。二代区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一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虫6月中旬一7月上中旬发生,第l代成虫7月中下旬始见,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上中旬,8月下旬开始老熟结茧越冬。7—8月间高温干旱,黄刺蛾发生严重,麻田四周越冬的寄主树木多,利于为害麻类的刺蛾发生。天敌有上海青蜂和黑小蜂。

防治方法 (1)秋冬季摘虫茧或敲碎树干上的虫茧,减少虫源。(2)在幼虫盛发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1000一12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一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25%亚胺疏磷乳油1300倍液、5%来福灵乳油3000倍液。

茶树虫害--茶树茶园桔黄粉虱


茶 树 茶 园 桔 黄 粉 虱  学名 Dialeurodes citri(Ashmead)Hebst属同翅目,粉虱科。别名柑桔绿粉虱、通草粉虱、白粉虱。分布北起北京,南达台湾、海南、广东、广西。寄主 茶树、柑桔、柿、通草、常春藤等。为害特点 以幼虫群集于叶背刺吸茶树汁液,粉虱产生分泌物易诱发煤病,影响光合作用,致发芽减少,树势衰弱。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1.2mm,雄虫1mm左右,体淡黄色,全体覆有白色蜡粉,复眼红褐色,翅白色。卵长0.22mm,椭圆形,淡黄色,具短柄附着于叶背。幼虫 淡黄绿色,椭圆形,扁平,体周围有小突起17对,并有白色蜡丝呈放射状。蛹长1.3mm,椭圆形,淡黄绿色。蛹壳广椭圆形,黄绿色,周缘有小突起,背面无刺毛,仅前后端各有一对小刺毛。生活习性 浙江年生3代,以老熟幼虫或蛹在茶树叶背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至6月羽化。成虫白天活动,雌虫交尾后在嫩叶背面产卵,每雌产130粒左右。 未经交尾亦能产卵繁殖,但后代全是雄虫。幼虫孵化后经数小时即在叶背固定,后渐分泌白色棉絮状蜡丝,虫龄增大蜡丝也长。以茶丛中间徒长枝和茶丛下部嫩叶背面发生最多。每年7、8月间发生最盛。天敌有寄生蜂和寄生菌。 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合理施肥,及时清除杂草,修剪疏枝。该虫为害严重的地区及时剪除距地面27—33cm以下的茶树地下枝、内膛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可消灭部分桔黄粉虱。发生严重、树势衰退的茶园应重修剪或台刈,修剪、台刈后立即喷药防治。(2)在各代幼虫孵化盛末期或成虫盛发期及时喷药防治。由于该虫后期发生不整齐,应狠抓第一代的防治,在发生严重的茶园,对第一代连续防治两次,分别在幼虫孵化盛末期和成虫盛发期,两次约间隔10天左右,以后各代根据虫情重点防治或挑治。药剂可选用90%晶体敌百虫或40%乐果乳油、50%二溴磷乳剂、25%亚胺硫磷乳剂、50%马拉松乳剂、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1500倍液、2.5%鱼藤精400倍液。由于粉虱多分布在叶背,尤其是柑桔粉虱,多在茶丛中间徒长枝的叶背,因此喷药时要求全面周到。(3)保护利用天敌。

茶树虫害--茶树茶卷叶蛾


学名 Homona coffearia Meyrick 鳞翅目,卷娥科。异名H.cQ//60n.o Niether。别名褐带长卷叶蛾、后黄卷叶蛾、茶淡黄卷叶蛾、柑桔长卷蛾等。分布江苏、安徽、福建、湖南、四川、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西藏,长江以南密度较高。中国农业害虫名录记载华北也有发生。 寄主 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柑桔、咖啡、荔枝、板栗等。为害特点 幼虫在芽梢上卷缀嫩叶藏在其中,咀食叶肉,留下一层表皮,形成透明枯斑,后随虫龄增大,食叶量大增,卷叶苞可多达10个叶,蚕食成叶、老叶。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10mm,翅展16—30mm,暗褐色,头顶有浓黑褐鳞片,唇须上弯达复眼前缘。前翅基部黑褐 色,中带宽黑褐色由前缘斜向后缘,顶角常呈深褐色。后翅淡黄色。雌翅较长,超出腹部甚多;雄较短仅遮盖腹部,前翅具短而宽的前缘褶。卵椭圆形,长0.8mm,淡黄色。幼虫体长20—23mm,头与前胸盾黑褐至黑色,头与前胸相接处有l较宽的白带,体黄至灰绿色,前中足、胸黑色,后足淡褐色,具臀栉。蛹长8—12mm,黄褐色。 生活习性 华北、安徽、浙江年生4代,湖南4—5代,福建、台湾6代,均以幼虫在卷叶苞内越冬。安徽越冬幼虫于翌春4月化蛹、羽化,1—4代幼虫分别于5月中下旬、6月下旬一7月上旬、7月下旬一8月中旬、9月中旬至翌年4月上旬发生。广东6—7月均温28℃,卵期6—7天,幼虫期17—30天,蛹期5—7天,成虫期3—8天,完成一代历时3l一52天。幼虫共6龄。一龄3—4天,二龄2—4天,三龄2—5天,四龄2—4天,五龄2—5天,六龄4—9天。个别出现七龄5—9天,幼虫幼时趋嫩且活泼,受惊即弹跳落地,老熟后常留在苞内化蛹。成虫白天潜伏在茶丛中,夜间活跃,有趋光性,常把卵块产在叶面,每雌平均产卵330粒,呈鱼鳞状排列,上覆胶质薄膜,每雌可产两块。芽叶稠密的茶园发生较多。5—6月雨湿利其发生。秋季干旱发生轻。主要天敌有拟澳州赤眼蜂、绒茧蜂、步甲、蜘蛛等。 防治方法 (1)冬季剪除虫枝,清除枯枝落叶和杂草,集中处理,减少虫源。(2)摘除卵块和虫果及卷叶团,放天敌保护器中。(3)保护利用天敌。(4)在第1、2代成虫产卵期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每代放蜂3—4次,隔5—7天1次,每667m2 次放蜂量2.5万头。(5)药剂防治 谢花期喷洒青虫菌,每g含100亿孢子1000倍液,如能混入0.3%茶枯或0.2%中性洗衣粉可提高防效。此外可喷白僵菌3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一9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900—1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800倍液、2.5%功夫乳油2000—3000倍液。

茶树虫害--茶树茶天牛


学名 Aeolesthes induta Newman 鞘翅目,天牛科。别名楝树天牛、株闪光天牛、贼老虫等。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台湾、贵州、云南。

寄主 茶树、油茶、橡树、松等。

为害特点 幼虫蛀食枝干和根部,致树势衰弱,上部叶片枯黄,芽细瘦稀少,枝干易折断,严重时整株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30mm,暗褐色,有光泽,生有褐色密短毛。头顶中央具一条纵脊。复眼黑色,两复眼在头顶几乎相接。复眼后方具一短且浅的沟。触角中、上部各节端部向外突并生1小刺。雌虫触角与体长近似。雄虫触角为体长近2倍,前胸宽于长,前端略狭,中部膨大,两侧近弧形,背面具皱,小盾片末端钝圆,鞘翅上具浅褐色密集的绢丝状绒毛,绒毛具光泽,排列成不规则方形,似花纹。卵长4mm左右,宽约2mm,长椭圆形,乳白色。末龄幼虫体长37—52mm,圆筒形,头浅黄色,胸部、腹部乳白色,前胸宽大,硬皮板前端生黄褐色斑块4个,后缘生有

一字形纹1条,中胸、后胸、l一7腹节背面中央生有肉瘤状凸起。蛹长25—30mm,乳白色至浅赭色。(图左)

生活习性 2年或2年多发生一代,以幼虫或成虫在寄主枝干或根内越冬。江西越冬成虫于翌年4月下旬一7月上旬出现,5月底产卵,进入6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10月下旬越冬,下一年8月下旬一9月底化蛹,9月中旬一l0月中旬成虫才羽化,羽化后成虫不出土在蛹室内越冬,到第三年4月下旬才开始外出交尾。把卵产在距地面7—35cm、茎粗2—3.5cm的枝干上。卵散产在茎皮裂缝或枝杈上。初孵幼虫蛀食皮下,1—2天后进入木质部,再向下蛀成隧道,至地下33cm以上。在地际3—5cm处留有细小排泄孔,孔外地面堆有虫粪木屑。老熟幼虫上升至地表3—10cm的隧道里,做成长圆形石灰质茧,蜕皮后化蛹在茧中。该天牛在山地茶园及老龄、树势弱的茶园为害重。根颈外露的老茶树受害重。

防治方法 (1)成虫出土前用生石灰5kg,硫磺粉0.5kg,牛胶250g,对水20L调和成白色涂剂,涂在距地面50cm枝干上或根颈部,可减少该天牛产卵。(2)茶树根际处及时培土,严防根颈部外露和成虫产卵。(3)于成虫发生期用灯火诱杀成虫或于清晨人工捕捉。(4)从排泄孔注入敌敌畏、乐果等杀虫剂40一50倍液,然后用泥巴封口,可毒杀幼虫。(5)把百部根切成4—6cm长或半夏的茎叶切碎后,塞进虫孔,也能毒杀幼虫。

茶树虫害--茶树茶尺蠖


学名 Ectropis obliqua hypulina Wehrli 鳞翅目,尺蛾科。异名E.obliqua Warren、Boarmia obliqua hypulina。俗名拱拱虫、拱背虫、吊丝虫。分布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东、福建等省。

寄主 茶、大豆、豇豆、芝麻、向日葵、辣蓼等。

为害特点 幼虫咬食叶片成弧形缺刻,严重发生的叶片全部被吃光,仅留秃枝,致树势衰弱,耐寒力差,易受冻害。7—9月夏秋茶期间受害重。该虫是我国茶树主要害虫之一。由于此虫发生代数多,繁殖快,蔓延迅速,很易暴发成灾。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一12mm,翅展20—30mm,雄蛾较小。头部小,复眼黑色近球形,触角丝状,灰褐色。全体灰白色,头胸背面厚被鳞片和绒毛,翅面疏被黑褐色鳞片,前翅具黑褐色鳞片组成的内横线、外横线、亚外缘线、外缘线各一条,弯曲成波状纹,外缘线色稍深,沿外缘具黑色小点7个。外缘及后缘有灰白色缘毛;后翅稍短,外缘生有5个黑点,缘毛灰白色。足灰白色,杂有黑色鳞片,中足胫节末端、后足中央及末端各生距一对。体形大小及体色随季节不同而异,秋季发生体形大且体色较深;翅面波纹明显。卵长1mm,椭圆形。初绿色,后变灰褐色,孵化前为黑色。常数十粒至百余粒成堆,上覆白色絮状物。幼虫末龄幼虫体长26—30mm,体圆筒形,头部褐色。初孵幼虫黑色,体长1.5mm,头大,胸腹部各节均具白纵线及环列白色小点。1龄幼虫后期体褐色,白点白线逐渐消失;2龄幼虫体长4—6mm,体黑褐色,白点白线消失,腹部第一节背面具2个不明显的黑点,第二节背面生2个较明显的深褐色斑纹;3龄幼虫体长7—9mm,茶褐色,腹部第一节背面的黑点明显,第二节背面有一黑纹呈“人”字形,第八节背面亦有不明显的倒“人”字形黑纹;4龄幼虫体长13一l 6mm,浅茶褐色,腹部2—4节背面具不明显的灰黑色“回”形斑纹,第六节两侧生两个不明显的黑纹,第八节背面倒“人”字形斑纹明显,并有小突起一对;5龄幼虫体长18—22mm,灰色,体背斑纹与4龄幼虫相近,但较4龄幼虫明显。蛹长10一14mm,长椭圆形,雄蛹较小。赭褐色,头部色较暗。触角与翅芽达腹部第4节,第五腹节前缘两侧各具眼状斑一个,臀棘近三角形,雄蛹臀棘末端具一分叉的短刺。

生活习性 浙江年生6—7代,安徽、江苏5—6代,以蛹在树冠下表土内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成虫羽化产卵,4月初第一代幼虫始发,为害春茶。第二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以后约每隔一月发生1代,10月后以老熟幼虫陆续入土化蛹越冬。越冬蛹羽化进度不一,发生代数多、不整齐,除一、二代尚可分清后各世代重叠。各世代生活历期因气候不同而异。浙江杭州一代均温18℃约56天,二代均温21℃约4l天,三代均温26℃约34天,四、五代均温28℃约30天,越冬代长达6个月。成虫多于黄昏至天亮前羽化,白天平展四翅,静息于茶丛中,受惊后迅速飞走。傍晚开始活动,雌虫飞翔力弱,雄虫活泼,飞翔力较强,具趋光性。成虫羽化后当日或次日前半夜交尾,翌日黄昏开始产卵,晚上8—12时产卵最多。卵成堆产在茶树枝干裂缝、土缝、土面落叶或枝叶间,上覆有白色絮状物。一般每雌每天产卵一次,一生产卵2—4次,多为2次。产卵量300余粒,多者700余粒。正常情况下卵能全部产出,若产卵时受惊则停止产卵,腹内遗卵并提早死亡。未经交尾的雌蛾亦能产卵,但不能孵化。成虫产卵后2—3天死亡。均温10℃左右成虫寿命8一lo天,l 9℃6—7天,24—27℃时3—5天,均温高于27℃时对成虫生育不利,不产卵或迅速死亡。卵孵化整齐,孵化率高,均温ll℃卵期23天,均温20℃卵期lo天,均温24—28℃时仅6—7天。初孵幼虫经半日后停息在嫩叶上取食。l龄幼虫仅咬食芽叶上表皮和叶肉,致叶面成褐色点状凹斑;2龄则从嫩叶边缘向里咬食形成缺刻;3龄后食量大增,往往连叶脉、叶柄一并食尽,3—5龄幼虫每头平均取食叶面积62.6cm2。幼虫畏阳光,晴天—日间多躲在叶背或茶丛荫蔽处,以尾足攀着枝干,体躯离枝,形似一枯枝,清晨、黄昏取食最盛。受惊动后可吐丝下垂。幼虫4—5龄,一、二代均为4龄,三代起4、5龄都有,三代5龄虫占78%,四代占52%,五代占42%,6代占30%。每次蜕皮前后均有l一2天不食不动的静息过程。各代幼虫历期除越冬代和第一代历期分别为30天和24天外,一般为13—19天。历期长短与气温关系密切,均温12℃约24天,26℃为19天,29℃时约13天。幼虫老熟后吐丝下垂至茶丛树冠下表土中化蛹,化蛹前先筑一土室,经1—2天化蛹,入土深度一般在1—2cm,越冬蛹约2—4cm。入土部位多在离根基33cm半径范围内5cm深度居多,越冬蛹则多在茶树的向阳面。蛹期除第一代为13天外,2—5代均为6—7天,越冬蛹长达5个月以上。 该尺蠖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大,其猖獗发生常有间隙现象,气候和天敌对其影响较大。冬季若特别寒冷则越冬蛹死亡率高,翌年虫口基数减少,发生较轻。一般阴雨连绵的气候有利该虫发生,为害重。相对湿度在80一90%时有利卵的孵化,如气候干旱,相对湿度低于75%卵的孵化和成虫羽化率降低。避风向阳及小气候较温暖的阳坡茶园,一代茶尺焕发生早且重。平地茶园常较高的茶园发生重。砂质壤土较粘重板结土和砾质砂土发生严重。天敌主要有茶尺蠖绒茧蜂、单白绵绒茧蜂。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虫品种 如茴香茶抗茶尺蠖。(2)秋冬季深耕施基肥进行灭蛹,清除树冠下表土中的蛹,减少虫源。(3)放鸡啄虫。(4)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习性人工捕杀。(5)药剂防治 该虫1、2代发生较整齐,3代有世代重叠现象,生产上消灭3代前的茶尺蠖,对控制全年为害具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重视7、8月防治。发生期喷洒50%辛硫磷乳油或50%杀螟松乳油、90%晶体敌百虫、50%二溴磷乳油l000倍液或50%杀螟腈、98%巴丹可湿粉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一l500倍液、2.5%溴氰菊酯或10%二氯苯醚菊酯、35%赛丹乳油2000—30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5000倍液、25%辛*甲,氰乳油2000一3000倍液。该虫喜在清晨和傍晚取食,最好安排在4—9时及15—20时喷洒效果好。(5)对1、2、5、6代茶尺蠖,提倡施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进行生物防治。

茶树虫害--茶树茶蚕


学名 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属鳞翅目,蚕蛾科。俗名茶狗子、茶叶家蚕、无毒毛虫等。广布全国各产茶区。

寄主 茶、油茶。

为害特点 幼虫咬食叶片把茶丛食成光秆,不仅影响茶树生长发育,也影响茶的产量和质量。

形态特征 雌成蛾体长12—20mm,翅展26—60mm,体咖啡色,有丝绒状光泽,胸背县长毛。触角栉齿短,近丝状。前翅翅尖向外伸出略成钩状,翅面具暗褐色波状横纹3条,分别位于亚外缘线、中横线、内横线处,近亚外缘线处自顶角向内倾斜至后缘还有棕褐色线纹1条,线纹外色深。内横线与中横线之间生一黑点。雄蛾体长12—15mm,翅展26—40mm,体、翅棕褐色。触角羽毛状。前翅翅尖钩状不明显,翅面线纹同雌蛾,线纹呈棕黑色,翅尖及近亚

外缘线中部各具一灰白斑。卵长1.2mm,卵圆形,初浅黄色,后渐变橙色,孵化前呈紫色。卵粒平铺成块,多由2—5行组成,卵块近圆形至长方形。末龄幼虫体长60mm左右。初孵幼虫3.5—7mm,头黑色,胸腹部黄色。成长幼虫肥大,全身密被细毛,头部黑褐色,胸腹部棕褐色。体上具灰白色纵线11条,各节生灰白色横纹3—4条,与纵线构成若干小方格。各节背线两侧有一个方形黑斑,近气门线处各节有一圆形黑斑和一桔红色斑相连。蛹长17—22mm,纺锤形,暗红褐色,尾部有黄褐色绒毛。茧长约22mm,丝质,椭圆形,灰褐至棕黄色,茧外附有碎片和土粒。

生活习性 安徽年生2代,浙江、江西、湖南2—3代,广西、福建、台湾3—4代,广东4代。安徽、江西、浙江以蛹越冬。2代区翌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越冬代成虫羽化,一、二代幼虫为害盛期分别在4月至5月19月至10月;3代区翌年3月下旬越冬代成虫羽化,一、二、三代幼虫为害期分别在4月至5月、6月至7月上旬及9月至l0月;福建则多以卵少数以幼虫越冬,翌年2—3月幼虫孵化,一、二代幼虫为害期分别在2月上旬至4月上旬、5月下旬至6月下旬,二代于6月中下旬开始以蛹越夏,至9月上旬后,越夏蛹陆续羽化,三代幼虫为害期在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各虫态历期:江西修水卵期7—24天,幼虫期25一150天,成虫寿命5—9天;福建福安卵期8—13天,幼虫期18—27天,蛹期21—34天,成虫寿命6—10天,但越冬卵和幼虫分别为60天和62天,越夏蛹64—82天,未交尾成虫寿命15天左右。成虫于傍晚至清晨羽化,晚上6—10时和清晨4—6时居多。夜晚羽化的多为雄蛾,清晨羽化的多为雌蛾。雌蛾笨,飞翔力弱,一般原地攀于枝顶等待雄蛾交尾。雄蛾飞翔力也不强,只能在距地面1m、直径10m多的范围内扑飞,清晨和黄昏最活跃,中午或阳光强时,常潜伏于茶丛中或根际土面隐蔽处。趋光性不强。成虫羽化后2—3小时即交尾,交尾历时4—12小时,个别80、多小时,交尾一次或少数2—3次。雌蛾交尾后经4—5小时产卵,20一100粒成块产于叶背。每雌产卵量少者几粒,多者270余粒,平均120粒,未经交尾的雌蛾也能产卵,但不孵化,卵孵化整齐,同一卵块一般在1—2天内孵化完。幼虫喜群集,1龄幼虫在原卵块处聚集或取食;2龄幼虫常十至百余头群集于叶背,从叶缘向内取食,仅留主脉,食完一叶后群迁至另一叶为害;3龄后转移至枝上群集或挤作一团,大量蚕食叶片,吃光一丛、一枝,又在夜间转移他枝为害。幼虫随虫龄增长不断分群,最后一群一般只有十多头老熟幼虫爬至茶树根际处落叶下或表土中结茧化蛹。天敌有黑卵蜂、寄蝇、姬蜂、鸟类等。

防治方法 (1)冬季清除茶丛根荚内的越冬茧。(2)人工捕杀。(3)当孵化率达16%一20%时,可向后推加常年同一时期的I一3龄幼虫历期,即进入防治适期。每667m2 用每g含苏云金杆菌孢子100亿的菌粉0.5kg;对水100kg喷雾,也可用菌粉0.5kg对水500kg喷雾。提倡施用茶蚕颗粒体病毒(Ab—Gv)1000一2000mg,对水50kg喷雾。(4)在幼虫盛孵期至幼龄幼虫期喷洒90%晶体敌百虫或50%马拉硫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500—2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4000一5000倍液、25%爱卡士乳油1500倍液。

茶树虫害--茶树茶长卷叶蛾


学名Homona magnanima Diakonoff 属鳞翅目,卷蛾科。别名茶卷叶蛾、褐带长卷叶蛾。是柑桔长卷叶蛾的近拟种。分布江苏、安徽、湖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湖南、江西等省。

寄主 茶、栎、樟、柑桔、柿、梨、桃等。

为害特点 初孵幼虫缀结叶尖,潜居其中取食上表皮和叶肉,残留下表皮,致卷叶呈枯黄薄膜斑,大龄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

形态特征 成虫雌体长10mm,翅展23—30mm,体浅棕色。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浅棕色,翅尖深褐色,翅面散生很多深褐色细纹,有的个体中间具一深褐色的斜形横带,翅

基内缘鳞片较厚且伸出翅外。后翅肉黄色,扇形,前缘、外缘色稍深或大部分茶褐色。雄成虫体长8mm,翅展19—23mm,前翅黄褐色,基部中央、翅尖浓褐色,前缘中央具一黑褐色圆形斑,前缘基部具一浓褐色近椭圆形突出,部分向后反折,盖在肩角处。后翅浅灰褐色。卵长0.8—0.85mm,扁平椭圆形,浅黄色。末龄幼虫体长18—26mm,体黄绿色,头黄褐色,前胸背板近半圆形,褐色,后缘及两侧暗褐色,两侧下方各具2个黑褐色椭圆形小角质点,胸足色暗。蛹长11—13mm,深褐色,臀棘长,有8个钩刺。

生活习性 浙江、安徽年生4代,台湾6代,以幼虫蛰伏在卷苞里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成虫羽化产卵。第一代卵期4月下旬一5月上旬,幼虫期在5月中旬一5月下旬,蛹期5月下旬一6月上旬,成虫期在6月份。二代卵期在6月,幼虫期6月下一7月上,7月上中旬进入蛹期,成虫期在7月中旬。7月中一9月上发生三代,9月上一翌年4月发生第四代。均温14℃,卵期17.5天,幼虫期62.5。天;均温16℃,蛹期19天,成虫寿命3—18天;均温28℃,完成一个世代38—45天。成虫多于清晨6时羽化,白天栖息在茶丛叶片上,日落后、日出前1—2小时最活跃,有趋光性、趋化性。成虫羽化后当天即可交尾,经3—4小时即开始产卵。卵喜产在老叶正面,每雌产卵量330粒。初孵幼虫靠爬行或吐丝下垂进行分散,遇有幼嫩芽叶后即吐丝缀结叶尖,潜居其中取食。幼虫共6龄,老熟后多离开原、虫苞重新缀结2片老叶,化蛹在其中。天敌有赤眼蜂、小蜂、茧蜂、寄生蝇等。

防治方法 参见茶小卷叶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