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尽快建立普洱茶产业的标准体系

发布时间 : 2021-03-22
普洱茶等级标准 普洱茶叶的等级划分标准 普洱茶等级划分标准

普洱茶等级标准。

针对当前普洱茶产业出现的种种有违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现象,有关专家日前在京联合发出行业规范倡议书,倡议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共同推动普洱茶产业标准体系的建立,使普洱茶产业尽快走上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主题为“健康·持续·发展”的首届中国普洱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研所等单位共同举办,来自政府、行业、企业、学术研究等各方嘉宾以权威视角为近来“火热”的普洱茶产业分析把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谢扬表示,普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区域经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解决三农问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骆少君强烈呼吁普洱茶行业从原产地证明等方面进行产品质量控制,重视消费安全问题,建立普洱茶产品可追溯制度。

我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独特茶叶品质的普洱茶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同与喜爱,中国普洱茶产业正在蓬勃发展。然而,普洱茶行业缺乏规范、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市场炒作等问题,已经严重侵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阻碍了产业的发展。为了促进普洱茶产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由云南龙生绿色产业有限公司牵头,政府代表、行业代表等在会议上联合发出行业规范倡议书,倡议推动普洱茶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普洱茶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定性定量研究普洱茶的功效;科学宣传推广普洱茶。

cy316.cOM编辑推荐

为什么要建立专属的普洱茶文化体系!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微观史来看,普洱茶是幸运的,因为它复兴并广泛传播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但这里面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任何种文化不可能凭空崛起,何况还是在中国文化中显得比较脆弱的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历史变迁,王朝更迭中几经兴衰。

茶文化一词的诞生时间,距今并不久远,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才有。九十年代初构建的茶:文化争相套用西方学木概念解释茶文化的定义,名虽大却内容苍白。想要用传统文化来阐释却力有所不逮。好在我们有普洱茶,作为中国曾经的种辉煌软实力的重要象征,可以用中国各种哲学、艺术趣味的重要承载方式和黏合方式闻述文化。

1995年,台湾师范大学的教授邓时海先生的着作《普洱茶》一书问世。这本书抛开了概念上的各种纠缠,却接续传统阐释了普洱茶文化,引领人们走进深邃的普洱茶世界,还有后期撰写的《普洱茶续》,是为《普洱茶》所做的内容上的补充与完善。早期出版普洱茶类图书的学者,并非官学体系的茶学专业出身,而是在私学领域里进行实践而结出的果子。

细数下来,这些经典的普洱茶书籍有黄桂枢主编的《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这本书选编了第一次普洱茶国际研讨会上的42篇论文,提出了普洱茶研究的新思路与新观念;云南农业大学的周红杰教授主编的《云南普文洱茶》,让人们对普洱茶获得了系统茶与理性的认识;邹家驹先生的的《漫话普洱茶一一普洱茶辨伪》《漫话普洱茶一一金戈铁马大叶茶》,轻松诙谐,将茶知识娓娓道来,发人深省;雷平阳是云南著名作家、诗人,《普洱茶记》是雷平阳先生的一部普河茶专着,也是大陆第一本关于普河茶的原创专着,并被韩国、台湾、日本、香港等地翻译出版,这本专着开创了一种当代优秀文人对普洱茶的诗性写作;香港陈智同编着的《深这的七子世界》;杨凯先生经过大量资料收集及考察撰写的《实战普洱茶),目前唯一一部号级茶专着《号级古董茶事典:普茶溯源与流变》;何景成编着的《下关沱茶复刻版专辑》等等值得一提的还有余秋雨专门为普河茶撰写的大散文《品鉴普产茶》。

十多年中,普河茶图书出版热度不减,仅普茶学者马哲峰老师收藏的普洱类图书就多达300种以上。近年来的普洱茶教育官学、私学体系的学者争相投身其中,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普洱茶学体系,这种现象在中围的茶学领域里绝无仅有。来自云南、广东、香港、台湾等各地的普再茶研究者争相着书立说,虽然某些观点具争议,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讲,确实证实了普茶的影购力早已经超越产地云南,影响遍及国内乃至于海外了

在众多茶书中我们能看到传统的学养,艺术的见解,文化的重构。有学者曾这样评价道在我们们这个时代的所有茶中,唯有普洱茶率先打破了名优绿茶的藩篱,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塑造了普洱茶美学,普洱茶由此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

广东潮汕茶招牌标识不统一 专家建议正名规范


自古以来,我国广东潮汕地区的茶风就十分盛行,潮汕地区的茶叶文化历史十分浓厚。潮汕地区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几乎家家都有一套茶具,以茶待客也是潮汕人民们的优良传统。潮州茶文化独步天下,单丛茶和潮州工夫茶艺享誉海内外,已成为潮州最亮眼的名片之一。但到底是“工夫茶”还是“功夫茶”?是“单丛”还是“单枞”?

近日,笔者走访潮州的旅游地标牌坊街,在长约2公里的牌坊街上,找到了20家与茶相关的商店。然而,它们的招牌并没有统一的写法,“单丛”“单枞”“工夫茶”“功夫茶”都有。

在牌坊街经营茶叶店的吴先生表示,“单枞肯定是正确答案。因为茶叶是从茶树摘下来的,应该有个木字旁才对。”另一家茶叶店的老板则表示:“功夫茶才是正解,因为‘功’字表示了技艺的高深。”事实上,也有不少人是这样理解的。

潮州文史专家、潮学家曾楚楠曾专门对这两个词进行考据、撰文辨析,“工夫茶”“单丛”才是正确写法。

然而,经过走访询问,上述20家商店中,只有8家用“工夫茶”,有10家用“单丛”。

泡茶要“功夫”?不,是“工夫”!

普通话中,“工”“功”同音,《现代汉语词典》把[工夫]、[功夫]合为一个条目。其释义为:①时间(指占用的时间);②空闲时间;③(方)时候;④本领;造诣。共四个义项,但又声明:“注意①②③多作‘工夫’,④多作‘功夫’。”

曾楚楠认为,以上的释义,难以涵盖潮州方言的“工夫”一词。潮州方言中,“工”(gāng,读如“刚”)与“功”(gōng,读如“攻”),读音截然不同。“功夫”与“工夫”的含义亦不一样。“功夫”指本领、造诣,如唱功、扇子功。“工夫”则指精细,如言“某某人过工夫”,意思是某人为人处世十分精细、周到,这里的“工夫”就绝对不能用“功夫”代替,其道理就像“工笔画”不能说成“功笔画”一样。

茶叶

作为茶道,“工夫茶”含有器具精巧、方式方法精致、物料精绝、礼仪周全等物质与精神的多种因素。因此,用“功夫”一词不能表达潮州茶道的精致讲究,而应以“工夫茶”来指称。

曾楚楠表示,更主要的是,命名一般都以初始名为准,即所谓的“名从主人”的原则。《潮嘉风月记》[工夫茶]条,是为茶学界所公认的有关“工夫茶”的最早记录,亦即是说,“工夫茶”是初始名,应作为命名的依据。

“单丛”从何而来?茶要有木字旁?

“丛”在潮语读“层”,本意是聚集,如人丛、草丛等。也有做量词的用法,专指丛生之物。曾楚楠举例说,如白居易《买花》诗:“一丛深色花,十户人中赋。”这里的“丛”的意思就类似于棵、束、株。

反观被不少人望文生义的“枞”,在潮语中读作“宗”。它有两个读音:读cōng指的是常绿乔木冷杉,也就是常说的圣诞树。读zōng,指的是地名,即安徽枞阳。

曾楚楠表示,单丛,是凤凰茶产区对成品茶进行等级分类的专称(包含单丛、浪菜、水仙等)。其命名的缘由是,其采摘及加工的全过程须逐棵(潮人称“丛”)单独进行。又因为成茶的香型不同,故有“群体单丛”“黄枝香单丛”等名目。两相比较,“丛”才是符合本意的正统写法。

曾楚楠认为,单丛茶是潮州的名优产品,在国内外举行的名茶评比活动中屡获殊荣,但目前在对其作商品推介、包装和宣传报道的过程中,名称却有几种写法。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潮州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准确、规范的冠名,是打造品牌的第一要义,建议为单丛茶和工夫茶正名。

英国医学专家建议:每天要喝4杯茶


英国医学专家建议:每天要喝4杯茶 据英国《泰晤士报》近日报道,喝茶虽然一向是英国人的爱好,但日子久了,咖啡、果汁等时尚饮品逐渐代替了它的位置。现在,由健康引发的新一轮喝茶热潮又开始兴起,英国官方预计,今年英国人会喝掉620亿杯茶,总价值超过7亿英镑。 除传统的红茶、绿茶、黑茶外,白茶、水果茶、草药茶等均大受欢迎。让更多的英国人再次热衷饮茶的根本原因,是大家看到了饮茶对于健康的益处。来自英国营养研究基金会的专家表示,一天喝上两杯茶就相当于让自己的身体摄取了400毫克的维生素C,同时,能起到软化血管的作用。与同样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相比,喝茶要比吃水果方便得多。在喝茶的量上,英国皇家医学协会建议人们,最好“每天喝上4杯茶”(每杯约为240毫升),并指出,千万别小看这4杯茶的威力:它可以让茶叶中含有的类黄酮充分发挥作用,提升人体免疫能力、预防心脏病,还能对防癌起到关键作用。“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杯茶不仅可以让你感到清凉,还能舒缓心中的压力”,早在1865年,曾4度担任英国首相的威廉·埃华特就以自己的亲身体会说出了饮茶的妙处。时隔两个多世纪后,这句话仍作为倡议人们饮茶的广告语广为流传。和中国人相比,英国人饮茶有自己的特色:黑茶、绿茶、红茶大多属于家庭饮品,在街上想稍事歇息的人,多选择花草茶和草药茶。后者是小袋包装,只要放入杯中冲泡即可,且一般不会反复冲沏。在英国,对保健食品的监管非常严格,因此,大多数店家都表明,自己所卖的花草茶等以醒脑、明目和助消化为主,对健康不会有太大的作用。

专家建议每天喝4杯茶更能发挥其作用


喝茶不仅是中国人的爱好,同时也是英国人的爱好。最近应该又开始兴起了喝茶热潮,据英国的官方统计,英国人一年回喝掉620亿杯茶,价值超过7亿英镑。

让更多的英国人再次热衷饮茶的根本原因,是大家看到了饮茶对于健康的益处。来自英国营养研究基金会的专家表示,一天喝上两杯茶就相当于让自己的身体摄取了400毫克的维生素C,同时,能起到软化血管的作用。与同样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相比,喝茶要比吃水果方便得多。 

在喝茶的量上,英国皇家医学协会建议人们,最好“每天喝上4杯茶”(每杯约为240毫升),并指出,千万别小看这4杯茶的威力:它可以让茶叶中含有的类黄酮充分发挥作用,提升人体免疫能力、预防心脏病,还能对防癌起到关键作用。“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杯茶不仅可以让你感到清凉,还能舒缓心中的压力”,早在1865年,曾4度担任英国首相的威廉·埃华特就以自己的亲身体会说出了饮茶的妙处。时隔两个多

和中国人相比,英国人饮茶有自己的特色:黑茶、绿茶、红茶大多属于家庭饮品,在街上想稍事歇息的人,多选择花草茶和草药茶。后者是小袋包装,只要放入杯中冲泡即可,且一般不会反复冲沏。在英国,对保健食品的监管非常严格,因此,大多数店家都表明,自己所卖的花草茶等以醒脑、明目和助消化为主,对健康不会有太大的作用。

除了我们中国传统的红茶、、绿茶、普洱茶、白茶、黑茶外,像是水果茶、花草茶在英国也很受欢迎。

普洱茶产业 标准混乱致市场混乱


“不论是《盛世普洱一跤跌走200亿》还是《普洱茶神话幕后有“黑手”》的报道,我都仔细读了,但您们的报道只揭示了当下普洱茶之乱的表面现象,其根本性的问题是出在‘普洱茶的标准’上”一位曾参与编制《云南省普洱茶综合标准》的成员说。

开创性的“原普洱茶”概念

05年以前,尽管云南已施行了两个普洱茶标准(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103—2003、农业部行业标准NY/T779—2004),但因仅是推荐性产品标准,缺乏“从山头到茶杯”的全过程规范标准管理。

云南省农业厅一官员说:“05年以后,随着云南普洱茶市场的骤热,厂家、商家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多到一个县就有559家普洱茶生产厂,由此带来了卫生、质量等一系列影响云南普洱茶声誉的问题。”

从产业健康发展角度出发,2005年6月,省政府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牵头成立了“普洱茶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办公室”(以下简称:新标准),并设立了由15名专家组成的编制小组。

“但是在新标准的起草过程中,围绕晒青茶(普洱茶原料,俗称生茶)是否算普洱茶等问题?专家、厂家、商家等各种利益主体,纷争不断”省生物资源创新办主任助理程达说。

程达提供给记者“诌议普洱茶”的资料显示:当时,有专家认为,晒青茶属于绿茶,是中国茶叶界几十年来的共识和基本常识,不能定义为“普洱茶”。要对科学、对消费者负责。反之认为,古时候的普洱茶就是指晒青茶,应该尊重历史。如果仅包括后发酵茶,那么普洱茶的历史就只有几十年,而不是几百上千年。

后一种观点,实际上代表了厂家、商家等利益主体的主张。如果不把晒青茶(生茶)纳入普洱茶范畴,茶企的产量和业绩将受到很大影响;因为按“后发酵茶”定义为普洱茶的话,不仅生产工艺复杂,而且周期长,显然对茶企的市场拓展很不利。

一边需要规范生产、规范市场,尽可能为茶企预留生存空间;而另一边要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产业健康发展。

纷争不下中,程达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把晒青茶(生茶)称为“原普洱茶”,这既表明了普洱茶的原料身份,又准确定位了普洱茶在完成后发酵过程前的原始状态。将经后发酵加工的称为“普洱茶”。

一只苹果成了普洱榜样

此方案得到了编制小组的一致认可,并写入“新标准讨论稿”。但令编制小组大感意外的是,曾引发最大纷争的普洱茶定义,在报到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后发生逆转——生茶被纳入普洱茶范畴。

对省质监局主导下出现的这一结果,专家组部分成员表示了极大不满,但得到的回答却是:红苹果、绿苹果都能称为“苹果”,为什么生茶就不能算是普洱茶?

为此,有专家组成员拒绝继续参与新标准的编制,并婉拒新标准最后一次评审会的出席和发言。

记者在向省质监局求证这些说法时,有官员认为事过境迁,没有必要再讨论,而且新标准是经国家层面认可过的,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左右的。

对现施行的新标准是否有缺失等问题,时任专家组组长的沈柏华教授,在接受记者电话访问时表达了“胳膊扭不过大腿,现在讨论使人郁闷”后就挂断了电话。

程达认为,将生茶纳入普洱茶定义,既混淆了两类从外观到内在品质、成份都完全不同的茶品,又因原料和产品同称普洱茶,把消费者“忽悠”得找不到北。民间虽有把晒青茶(原料)称为“生茶”;把普洱茶(产品)称为“熟茶”的说法,但时下哪个厂家在产品上标明“普洱生茶”或“普洱熟茶”?

“将生茶纳入普洱茶,迎合茶企和政府的愿望。因为对茶企来说,有了更大了运作空间;对政府来说,普洱茶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了。”

云南省茶业协会秘书长邹家驹说,将一个需要规范、科学性的产品定义,掺进不同利益主体的意见,必然会出现不该出的问题。据邹回忆,在标准最后的评审会结束后,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主任骆少君也曾私下表示,不久将来,云南人将被自己搬弄的石头砸到自己的脚。

政府缺位 市场受罚

省人大农业工作委员会主任潘政扬也认为,普洱生茶作为一种绿茶,在新标准中应该有严格的区分,同时,在产品包装上也应强制注明,即用“普洱生茶”和“普洱茶”两个概念来表述。

省茶业协会一位不愿具名的副会长表示,新标准定义不严肃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后期管理缺位,使云南普洱茶这个本应担负做大做强的产业,被一些图利忘义商家肆意蹂躏,搞得消费者一头雾水,失信于普洱茶的保健功效,成为这次普洱茶大降价的导火索之一。

据了解,由于晒青茶也称为“普洱茶”,而且“享受”普洱茶的高价格“待遇”,自然商家开始转向大量生产晒青茶,少做熟茶或不做。因为做熟茶不仅工艺复杂,而且周期长。

因此,云南省的普洱茶生产企业从2005年前的3000多个,猛增到当下的4500余家,造成原料供应紧张,价格飞涨;到市场环节又被商家和投机者“狂炒”,致使今年4月份后,云南数个知名大品牌普洱茶生产企业的产品价格“大跳水”。

与此同时,还给云南茶叶格局带来了一系列危害。一是由于普洱茶原料价格的高涨,以往一直由政府提供补贴方式指定下关茶厂生产专供藏区的“边销茶”,也因部分商家的囤积等行为,使原本每块17元的边销茶涨到60—80元。二是晒青毛茶价格的飞涨,使素有“世界红茶第一车间”滇红集团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三是香港、东南亚等普洱茶的传统主销区,因产品价格的急剧上涨,当地茶商开始转向越南等国采购。

潘政扬透露,目前,省人大正在调研制定“普洱茶地方保护条例”,从法律层面规范普洱茶的生产、流通等环节。目前该草案已进入议案阶段。

不过,大部分业界人士还认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发展期,出现各种炒作的概念和定义并不奇怪,关键是产业或行业主管部门应有长远的主导,不应缺位,听凭厂家和商家的炒作,这将使复杂的局面变得更加复杂。

安溪建立铁观音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


近期,安溪铁观音产业积极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生产经营模式,导入可追溯制度,探索建立“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的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以提升和保证茶叶质量。

一是建立茶园管理制度,逐笔记录茶园农事。通过建立一整套茶叶种植管理制度,让茶农完整记录茶园农事活动。具体包括:建立良好的种植规范,详细记录茶树栽培过程中的农事活动,如病虫害防治、施肥、鲜叶采摘、修剪、除草、种植、耕作等;建立采收、运输管理制度,确保鲜叶在农药安全间隔期后采收,并做好鲜叶采摘和流向记录,记录内容包括鲜叶的采摘日期、采摘方式等。基地茶农每年都会获得多次全方位培训,被指导如何做好茶园农事记录,明白科学制茶的好处。茶叶生产管理档案的建立,使茶农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去操作,茶叶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茶农生产的茶叶得到了广大客商的青睐。

二是合理配备督查队,指导茶农按清单施肥用药。每年年初由专职人员制定一份完整的计划,内容包括基地茶园指定使用农药清单、茶园禁用农药清单、农药化肥的含量控制标准、农药厂的选择标准等,推荐给农民使用,让农民选择品牌化肥、品牌农药。由企业人员与基地户带头人组成督查队,到田间地头仔细巡查、监督、记录,详细了解茶农的施肥用药是否严格执行公司年初制定的标准。通过派出专人辅导和监督实施可追溯体系,实现茶叶生产从茶园到茶杯全程可查询、可监控。

三是给茶叶产品建档案,实现产品可追溯。在包装方面,出口茶叶全部实现标识管理,不管是外包装袋上,还是内包装袋上,均载明生产单位、茶叶名称、产地、生产地址、生产时间、保质期和质量等级、商标标识、净含量、保存方法、国家卫生标准等内容。每包茶叶可以追溯到具体茶园,责任可以追溯到具体茶农,出现问题可以追溯到具体环节。

茶叶标准体系接轨国际面临考验


近日,2007年国际茶业大会暨展览会在长沙举办。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我国茶叶行业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部分茶叶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的技术指标存在冲突,标准更新速度滞后,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据了解,茶叶是我国具有几千年生产历史的传统商品,茶文化是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2006年,我国茶园种植面积达138万公顷,茶产量102万吨,均排名世界第一。同年,我国茶叶出口28.7万吨,出口额5.47亿美元,均创历史最好成绩。长期以来,茶叶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创收、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发展经济、拉动内需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茶叶行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但是,目前该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形势不容乐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信息部主任、茶叶市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仲海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制定的涉及茶叶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级地方标准超过470余项,但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标准化体系不健全。尽管我国茶叶方法标准和质量标准数量比较多,但是与之相配套的物流标准、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等标准严重欠缺,难以实现从源头和流通环节保证茶叶质量的要求。

“另外,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也不容忽视。”朱仲海说,目前该行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地方标准存在交叉重复现象,部分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的技术指标要求不一,存在明显冲突;再者,标龄普遍过长,更新速度缓慢,标准技术指标落后生产发展。朱仲海举例说,目前,在茶叶生产中有部分农药缺少残留限量标准,无法为生产提供技术参考依据,也使对茶叶生产的监督无据可依。同时,我国近年来农业发展速度较快,农药品种更新快,但由于标准更新速度滞后,使得标准与生产实际脱节,在出口茶叶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农药超标现象,影响出口的顺利进行。

“茶叶标准的缺失和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给茶叶生产和行业管理带来了挑战。”朱仲海说,在生产上无章可循,没有一个统一的生产技术规范,市场上也很难对任何一种茶产品比质论价,这不仅制约了茶叶生产企业的积极性,而且给低质产品带来可乘之机。“对外销来说,标准滞后严重制约了我们适应国际市场发展变化、有效防范国外绿色壁垒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针对目前茶叶标准的现状,专家建议,应及时完善和更新现有的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国际标准的分析研究工作,与国际标准体系接轨。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杨胜军认为,当务之急是及时对我国当前的相关标准体系进行清理、修改和完善,并增强持续追踪国际间茶叶标准发展的研究力量,加大对国外新提出茶叶安全卫生指标与分析方法的实验验证,最终提高自身检测能力,掌握应对技术壁垒的先机。杨胜军举例说,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农药残留限量指标规定的比较多而且比较严格,一方面是出于食品安全方面的考虑,另一方面也存在有意提高技术壁垒门槛的问题。比如日本,因其本身也产茶,所以其限量指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实验室能完整检测日本提出的在茶叶中使用的80多种农药品种,许多农药品种我们还未建立相应的检测方法,有些农药的标准样品无法获得。“因此提高我们自己的技术水平,是应对工作的根本。”

“同时,加强对国际标准的分析研究工作,加快制定茶叶生产和加工技术规程、物流与贮存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接轨是当务之急。”中国茶叶商会秘书长、国际茶业大会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蔡军举例说,如CAC标准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食品安全标准,是国际通用的标准,标准的侧重点是保护人类、动植物的安全健康,CAC农药残留指标是在对农药进行毒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设置合理、公正,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在国际贸易争端中作为仲裁的基本依据。蔡军建议,应该对CAC标准的农药残留限量指标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农药实际生产使用情况,采用其具体指标,以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刘霞 )

实现千亿茶产业目标 专家呼吁打造品牌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第十二届云南茶博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对实现云南茶产业千亿元的小目标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呼吁打造云茶品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还要打造产业集群,将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云南茶叶品牌聚集在一起,合力打造。

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

今年是“千亿云茶”产业发展计划落地实施的第一年,省政府成立了云南省加快推进茶叶和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省级10多个部门领导为成员,开创了多部门联合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先河,为做大做强云茶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积极争取农业部、财政部投入资金1亿多元,整合省级财政资金5000万元,启动了一批现代农业茶叶产业示范园、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茶叶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区等重点项目,投入力度再创历史新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项目资金保障。

针对云南名茶开辟蓝海的问题,业内专家几乎一致认为应该在品牌建设上更上一层楼。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说:“云南农业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云茶产业要加强品牌引领作用,打造品牌的微笑曲线,让云茶价值向高端攀升;打造品牌的同时注重打造产业集群,聚合有影响力的云茶品牌,合力打造并参与国际竞争。”

王敏正介绍,今年云茶产业品牌建设迈出了新步伐。“普洱茶”公共品牌价值达60亿元,跃居全国第一,被评为“中国茶叶十大区域公用品牌”;“滇红茶”公共品牌价值达18亿元,被评为“中国茶叶优秀品牌”。勐海县、凤庆县先后建成“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国滇红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云茶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

下一步,我省将紧紧围绕“千亿云茶”发展目标不动摇,坚持以推进云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继续在“绿色、优质、健康”六字上深挖潜力、作好文章。推进“绿色化”就是以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和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为抓手,开展“有机茶培育基地”认证认定,推动云南茶产业绿色发展,将云南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推进“优质化”就是制定从茶园到茶杯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强化“三品一标”认证认定,围绕云茶的独特优势和特点,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升“云茶”品质;推进“健康化”就是树立发展环境要健康、加工工艺要健康、存储环境要健康、文化宣传要健康、品牌打造要健康的理念,推动云茶产业健康发展。

普洱茶的标准饮用法


普洱茶的香气独特,具有养胃、排毒、降三高、消脂去腻、减肥美容等功效,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普洱茶是中国茶的一种,所以在冲泡时,有一定的讲究。下面介绍了普洱茶的标准饮用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具备条件

1、置茶量:普洱茶冲泡时,茶水比例为1:50,或置茶量为容器容量的20%左右,最好将紧压茶拨开后,暴露在空气中两周,冲泡味道更佳。

2、用水的选择:矿泉水、纯水、山泉水最佳。煮水时不宜过度沸腾,因为水中氧气过少,会影响普洱茶活性。

3、冲泡水温:烧开到100℃再等一下,但不能不要低于90℃。

二、选用茶具

1、碗或杯:饮用普洱茶可以使用瓷盖碗。瓷盖碗使用方便,造型现代优雅,并且有助于观赏普洱茶的汤色。注意的是,温度较高,小心烫手。

2、壶:宜选腹大的壶。普洱茶的浓度高,用腹大的壶可避免茶汤过浓。建议材质宜选陶壶、瓷壶、紫砂壶等。不宜用保温杯冲泡普洱生茶,那样会焖熟茶叶,影响普洱茶的特有风味。

三、具体步骤

1、温壶涤具。先用滚水烫热茶具,这个是起温壶温杯作用,还可以涤具,随后放入普洱茶。

2、润茶。冲入约茶具容量1/4的滚水,快速倒去,以此清洗茶叶中的杂质,且唤醒普洱茶。

茶产业专家:保障茶农收益 才能兴茶富民


6月4日,张天福溘然长逝,享年108岁。作为中国茶界泰斗,他致力于茶业发展近八十年,为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如今,中国茶就如一张耀眼的名片,正在成为促进国际合作交流的“连心桥”。

张天福

张天福生前曾说过,“我的一只脚进了茶界就再也拔不出来,能够兴茶富民就是我人生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将近八十年,张天福为中国茶叶发展贡献很大。著名茶产业专家、福建宁德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夏良玉教授表示,张天福老人对中国茶叶最大的贡献在于创办了“一校一所”,不仅培养了大批投身于茶产业的优秀人才,还身体力行改进制茶工艺,推动产学研的结合:

夏良玉:我觉得他在教育、科技、文化几个方面都作出了比较大的贡献,都是零的突破。比如在教育方面,他主要的建树是一校一所,一校就是他当时成立了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一所就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教育和科研这两块奠定了福建省茶产业发展很重要的基础。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2016年全国茶园总面积约为4448万亩,2016年全国干茶总产量为244.54万吨,同比增长7.37%,产值达到1702亿元。同比增长12.04%。但同时,茶产业发展也存在消费增长动力不足、利润空间缩小、质量安全息息不对称等问题。

夏良玉:过去茶叶借助古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了其他国家人家都是照单全收的。而现在情况已经不一样了,要培育新的优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文化要先出去,因为这涉及到彼此消费的习惯不同。

从茶业产业链的拓展看,近年来茶产业从第一产业的茶叶生产向第二产业茶饮料、茶叶深加工和第三产业茶文化、茶旅游、茶艺、茶馆延伸扩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茶产业可供开发和精耕细作的领域越来越多,潜力十分巨大。

就在张天福老人去世前半个月,农业部牵头成立中国茶产业联盟,联合157家大型茶叶企业集团及科研单位,在未来引领做强中国茶产业。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提出,要树立茶产品标准化意识,让广大茶农在产业链中受益。

韩长赋:当前,重点是制定并推行一批茶叶质量国际标准,共同营造公平合理的茶产品贸易环境。中国跟世界主要产茶国一样,茶叶生产主体大都是小农户。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使茶农、加工商、贸易商形成命运共同体,让茶农分享茶产业发展的成果。只有茶农收益得到保障,茶产业才能富有生机。

在我国古代对外交往历史中,茶马古道曾经与丝绸之路同等重要。茶叶作为我国重要外贸商品曾经代表了中国形象。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茶产业发展也将重新焕发生机。今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表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是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建设中国茶业强国的崭新历史机遇,是中国茶和茶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舞台。

张红宇:我们的茶极具竞争力,现在出口不多,但是下一步绝对是可以出口的。我们要通过某个产品、某个产业的突破实现全部的突破。突破第一个阶段就是尽量地降低对外依存度,农产品对外依存度要降低,第二逐步的打出去。中国农业企业将来是走出去,跟我们的工业产品一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