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茶贵白,是和茶树的品种有关吗?

发布时间 : 2021-08-12
白茶茶树品种分类 岩茶的茶树品种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宋茶贵白,是和茶树的品种有关吗?”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宋茶贵白,是和茶树的品种有关吗?”相关知识!

昨天我们说了黑不溜秋土肥圆茶盏受欢迎的原因是宋代的茶色贵白。那么宋代的茶白色的原因是它的树种是特殊的嘛?是不是类似于现在的安吉白茶?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宋代的茶贵白和现在的白茶是完全不一样的品种。白茶作为一种变异的树种,在宋代已经发现了,但是那个时候是作为珍惜植物来对待的,并不是主流。就像突然发现一只天鹅居然不是白色的,是黑色的,大家觉得很奇怪。宋代的茶颜色是白色的,压根不是因为它的品种是白茶。

那么,在考古当中,是否可以发现一些残存的茶叶呢?在最近发现的位于陕西的北宋早期吕大临墓里面,有一个铁质渣斗里面据说还有残存的茶叶末。曾经引起过广泛的关注,但是经专家鉴定后,否定了茶叶说。只是一种偶然混入的树叶,并不是茶树。

而除此之外,到目前还没有发现确实可靠的宋代茶叶的标本。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宋茶呢?

我们知道宋代开始推崇福建地区生产的茶叶,称之为北苑贡茶。而目前福建武夷山地区也盛产各种岩茶,最有名的当属大红袍。这些会不会是宋代茶树的子子孙孙呢?我想,概率应该也是很高的。但是,这些岩茶已经属于乌龙茶系列了,泡出来的颜色都是偏黄偏红的,与白色好像没啥关系啊。

那么,茶树本来就是生命力顽强的植物,我们现在还能不能看到宋代幸存留下来的茶树呢?

答案是可以的。宋代的茶树现在也有保留的。云南思茅地区有不少树龄1000年以上的大叶乔木茶。掐指一算,这些树也是从宋代跨越时空界限流传到现在的原版了。只是,这些树或者是野放的,或者是荒废过一段时间,并不是一直作为驯化版本的茶树了。这和宋代人用的茶叶是不是一样呢?它们泡出来的茶为啥不是白色的呢?

普洱茶也经常做成饼状,似乎和宋代做茶饼的习俗很类似啊。这是不是宋代习俗的一种沿袭呢?我们知道,在偏远地区由于远离文化中心,对于古老的东西反而保留的比较完好。譬如泸沽湖的母系社会的文化。普洱茶饼是不是宋茶饼的活化石呢?

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普洱茶也和宋代北苑贡茶差的很远。

茶树从大致的品种来说呢,可以分为大叶乔木、小叶乔木和灌木三种。普洱茶属于大叶乔木,宋代沿传下来的茶树属于没有驯化的,不做数的。宋代茶饼需要用嫩叶制作,并不是这种大叶子,所以属于灌木版本的,与普洱茶树差异比较大。

绕了一大圈呢,我们找不到真正意义上能解决宋茶贵白的实物标本。但是,我们从古籍上可以看出来,茶树品种应该是和目前绿树这种灌木品种差异不大,白的体现主要是因为特殊的制作工艺,中间一个榨的过程将其中部分元素提炼走了,然后茶就变清变白了。

所以,宋茶贵白,主要是由于工艺导致的。至于它的工艺到底是如何的?我们在下周还将继续讲一下宋代茶饼的制作方法,要持续关注哦。

cy316.com延伸阅读

说说那些和“茶”有关的英语


茶是几百年前从中国传入西方,茶一直和中国人脱不了关系,我们也为之骄傲。经过几百年的融合,茶在英语中也不断的被改造,利用,今天我们就盘点一下英语中关于茶的经典的用法。

ateahound

在茶话会、舞会或各种社交场合,总有些喜欢追逐漂亮女子并对她们大献殷勤的家伙。这类花花公子就被称为teahounds爱交际的男子。

例句:Johnismuchmaturenow,Ith

somebody'scupoftea

英国人对茶情有独钟,无论什么饮品都代替不了茶在他们心中的位置。因此somebody'scupoftea指的就是tobesomethingthatoneprefersordesires对某人胃口的东西,使某人感兴趣的东西。

例句:Football/Opera/Chemistryisnothiscupoftea.足球/歌剧/化学可不是他的爱好。

Thisspynovelisjustmycupoftea.这本侦探小说正对我的胃口。

astorminateacup

这是18世纪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的一句名言。有一次他听说圣马力诺发生了一场骚乱,就用了astorminateacup这个比喻来形容整个事件。圣马力诺是欧洲最小的共和国,人口稀少,因此孟德斯鸠认为那里的骚乱对整个欧洲局势无关紧要。Ifsomeoneexaggeratesaproblemormakesasmallproblemseemfargreaterthanitreallyis,thentheyaremakingastorminateacup.顾名思义,“茶杯里的风暴”自然算不得什么大事,所以就被用来表示“小题大做,大惊小怪”的意思。

例句:Thatcoupleoftenquarrel,butitisastorminateacup.那对夫妻经常吵架,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Storminateacup是大惊小怪的英式英语表达,美式英语的说法是tempestinateapot。此外,大惊小怪相似的说法还有:astorminacream-bowl,atempestinaglassofwater,astorminahand-washbasin。

teabreak

饮茶一直被英国人看作是一种悠闲和舒适的享受。英国人喝茶的时间比较固定,不像我们那样随时随地都可以喝茶。他们习惯于三餐两茶,每天工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喜欢停下来休息一刻钟左右,喝杯茶,吃些点心,补充体力。这段时间叫做teabreak(茶休):anintermissionfromwork,usuallyinthemiddleofthemorningorafternoon,foracupoftea,asnack,etc.茶休有morningtea(上午茶)和afternoontea(下午茶)之分:上午茶一般在十点半左右;下午茶一般在下午四五点钟。

茶休的习惯源于英国18世纪的一位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她每天在午餐和晚餐之间总会感到有点饥饿,于是就在每天下午四点到五点之间邀请三五位知心好友,来喝点茶吃点点心。再后来就演变为“上下午工间或课间吃茶点的休息时间”。这种茶休在英国可是雷打不动的小憩时间。

例句:Ourbloody-mindedforemanwouldn'tgiveusateabreak.我们残忍的工头不给我们工间茶休的时间。

看了上述的这些英语关于茶的用法,是不是很自豪呢?茶对于英语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我们今天也是,只要我们的文化足够强大,就还可以像茶一样影响西方,而不是被西方文化洗脑。

有关白莺山茶文化的美丽传说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有关白莺山茶文化的美丽传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很久很久以前,在三江源头的崇山峻岭中,生活着羌族部落,由于部落纷争,长年征战,羌族的一支(部落)为避免遭受战乱之苦,顺江而下,这个民族来到此地,首称一郎族,后改为二郎族,往后称为布郎族。由于处居山林,常年与野兽为伴,飞禽为伍,千百年来过着原始的部落生活。因居山林,生活贫困落后,当时唯有苦荞一直是他们的主粮,黑茶交易一直是他们衣食住行的来源和饮品。千百年来,民间就有顺口溜“阿维人来阿维人,烤罐苦茶献祖坟”。茶叶远古在白莺山的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白莺山,原叫白鹰山。据云县原政协副主席郑有林同志提供的他于80年代到白莺山考察了解收集的资料,白莺山,原称阿维,是四维中的一维(分阿维上庄和阿维下庄。上庄白莺山是第五保,下庄草籽是第六保),阿维上庄就是现在的白莺山村,后来,白莺山村隶属茂兰的辖区,叫中山公社(含核桃林)、中山乡。1978年改为白莺山大队(隶属漫湾镇)。相传白莺山村边有一个水潭,常年有水牛来打泥洗澡,潭边四周是茂密的森林,成群结队的白色大鹰常在树梢栖息,远远望去象一棵棵开满白花的大树,大鹰飞起,铺天盖地,象棉花散飘在空中,白茫茫一片,被人们很形象的喻为——白鹰山。为秀美的山寨增添了热闹的气氛。后来,人们就将此林畜禽与人天然和皆的美景之地叫做白鹰山。

在生活中,人们发现,大鹰是食肉的飞禽,常常攻击饲养的小鸡和能吃老鼠的蛇等益虫,专与人作对,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为生存而战,曾发生过“人鹰之战”。经过多年的人鹰之战,鹰逐渐减少,随之替代的“白莺”队伍逐渐壮大,因白莺叫声清脆,形体美丽,与人和谐。当地人就把“鹰”字有意的写成了“莺”字,一直沿用至今。据白鹰山施姓祖碑墓志中载,清嘉庆年间,有施姓迁入云州(今云县)定居阿维(现在的白莺山)。时至今日,景东南涧的茶商们把白莺山的茶喜称“阿维茶”,原因就出于此。通过文化交流,互通婚俗,学习先进文化等几经演变,新的替代旧的,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改变与提高,对白莺山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浓厚的民族、民俗等基础。

茶叶对白莺山来说,从古至今,都是当地布朗人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来源。一是男女老少都有饮茶的习惯一天也离不开茶;二是经济收入来源中茶叶收入占重大的比例。经过刘士高、查映昌多年来的调查和向本村高龄的老人了解收集,据说在100多年前,白莺山村就有以“赶茶会”活动的形式(“开茶会、品茶味、评精品、贡茶叶、推良种”)来推动茶叶产业发展的传说。

即说的是在白莺山内的“大河锁水阁”(是早年的道庙,住过道人,解放前叫大河街),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这天,村内居住各族的族长,带上精心准备好本族采制的茶叶和茶具,带上族丁和泡茶工到“大河锁水阁”集中,本村区域内所涉及族长到齐后,赶茶会活动由“大河锁水阁”的蔡道长主持,在统一时间内,各族族长安排泡茶工在规定席位上摆上茶叶和茶具,现场展示进行泡制熟、生两种茶的茶艺,请所参会人轮流进行品尝,把所参评的茶品完后,作点评发言,按多数人的观点定级,由主持人进行登记,分出一、二、三级茶族。一级茶族有一定货币奖励;二级茶族奖200市斤(当时16两为一斤)贡茶;三级茶族奖100市斤贡茶。这些奖品,由三级以下的茶族进行平均准备。

定于农历四月一日交到“大河锁水阁”,经茶会主持人进行验收。同时,活动要求一级茶族采集本族获奖茶品种的茶子300市斤;二级茶族采集本族获奖茶品种的茶子200市斤,三级茶族采集本族获奖茶品种的茶子100市斤;这些茶子同样要求于四月一日交到“大河锁水阁”经茶会主持人验收。到农历四月十六日,各族族长又要带上族丁到“大河锁水阁”集中,对一、二、三级茶族进行颁奖领贡,三级以下茶族来领取茶子,带回作优良品种进行推广。

据说这种品茶、评茶并以物资和精神鼓励来推动茶产业的茶会活动连续举办了很多年,后来因主持茶会的老道长驾鹤西去,此项活动就中断了。当时,每年举办的赶茶会活动,人丁兴旺,铃响马帮,最多达4000多人,上千匹马帮,外地的有祥云、巍山、南涧和景东的客商,祥云人主要是驭盐巴到此交换。当时,外来客商过景云桥达新村街进行盐与茶等交换,次日晨从新村街到大河街购物交换,再从大河街经山神丫口(现在村委会旁)过哨街驿站到神洲古渡,船渡澜沧江返回各地。传至今日最出名的是祥云来的马锅头——刘大度,可以说是盐巴文化与茶文化的传播者。这个“赶茶会”的活动促进了茶叶的发展和加速了茶叶优良品种的推广。白莺山至今有百年以上古茶树12400多亩(林业勾图)183.39万株,据当地茶农介绍,茶树品种主要有本山茶、二嘎子茶、黑条子茶、白芽子茶、贺庆茶、黑藤茶、大叶勐库茶等。

据传说,当时每年举办的赶茶会活动都有详细的记录,装订成册,存放在“大河锁水阁”的寺庙内,但不幸的是在文革“破四旧”的运动中,将这些珍贵的茶文化历史资料全部查封烧毁,实在可叹!按云县有关史料记载,云县境内最先进入云县的民族定居在阿维乡(原叫阿维中山乡)最早发现茶和以茶救治病人的民族是布朗族,而在白莺山村境内居住的民族原先就是布朗族,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育成熟,行政隶属关系的变革,各民族之间的生产、生活及民族习惯的不断加深,互相交融,有的布朗族改成了彝族。

这种民族成份更改变迁的由来,同样有生动的传说:据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介绍,因当时茂兰哨街是重要的驿道,人流、物流、信息流要比其他地方快得多,各方面发展要快得多,因此,比邻之下,哨街的彝族要求白莺山的布朗族改为彝族,以壮大势力。按此两大重要历史线索的传说,不难得出结论,白莺山村被砍掉的及现存的成千上万株各品种的茶就是当地布朗族人民祖先们几代人的重大发现与创造,当今幸存下来的多品种而高大、粗壮、古老的茶树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传世佳宝。

所以说茶在白莺山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永远是茶农致富的希望,是当地人民经济来源的重要支柱。可以说茶是人们生命的源泉。至今传承延续下来的茶文化除上述之外,还有清明拜墓祭祖奉上一杯清茶的礼俗,表示对发现、饮用、发展、研究茶的祖先们的怀念之情;又如,若遇老年人死去,布朗人习惯用红布包上茶和米塞在嘴里,意思是民以食为天,而茶是生命之源,死去也不能忘记,需永远记住……。若遇18岁以下的人死亡,用红布包茶(不加米)塞在嘴里,表示生命有限,传承祖宗种茶未尽终身,死后也永不忘茶,需继续去种茶。同时也表示活人对死去的人唯茶是进葬一宝不可缺少。此外,白莺山时至今日传承着这样一种民族风俗,就是家家户户,在每年宰年猪时,都不可忘记的履行用茶、米、盐拌在一起撒在杀死的猪身上的仪式,象征意义是说:“送你到极乐世界后,不要去伤害我们的茶树”。

关于本文《有关白莺山茶文化的美丽传说》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宋初的茶叶法令和榷茶制度的模式


宋初榷茶体制的建立,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草创到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首先体现为一系列茶叶法令的颁布。先是建隆三年(962年)刘湛奉诏榷茶于蕲春,开始对从蕲春北销的江南茶叶实行官府的垄断经营。

随后在乾德二年(964年),将榷茶的范围扩大为所有的江南北销茶,令京师、建安、汉阳、蕲口并置场榷茶,令民茶折税外,悉官买。商人经营茶叶,需入金帛京师,指引诣沿江给茶。在确立官府对茶叶垄断经营的同时,还颁行私茶法:民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八贯加役流,主吏以官茶贸易者,计其直五百钱流二千里,一贯五百及持杖贩易私茶为官司擒捕者,皆死。也就是在乾德二年实行的榷茶制度,是由沿江的三个榷场(即榷货务)垄断收购自江南的北销茶,商人经营茶叶,先向京师榷货务输金帛,换取算买茶叶的凭证:引,然后持引去沿江榷货务算买茶叶。

在乾德三年(965年)之前,榷茶制度还仅仅是针对由北宋境外销往境内的茶叶,而对北宋境内的茶叶,也即淮南茶,并没有实行禁榷制。对淮南茶禁榷之议,始于乾德三年。如果说之前禁榷江南茶主要是为了防止南商操纵中原利权,禁榷淮南茶则是因为宋政府从榷茶中得到了好处,为了充实财政而实行的。且南北茶法不一,不利于榷茶制度的推行。史载乾德三年九月,苏晓建议榷蕲、黄、舒、庐、寿五州茶,置十四场。后又增加了光州、山场改为十三。淮南茶的禁榷与禁榷江南茶一样,都是由政府统一收购和批发茶叶。其不同在于,由于淮南在宋朝境内,所以政府的千预不仅体现在茶叶流通环节,而且涉及到茶叶的生产领域,淮南榷茶有了关于园户的规定:对于茶叶的生产,置吏总之,六州采茶之民皆隶焉,谓之园户。淮南榷茶体制运行的流程是这样的:政府先向园户发放茶叶生产的茶本钱,园户生产茶叶,首先应当先向国家交纳赋税,可以用交纳一定数额的茶叶代替;园户用茶输租后,余茶悉数卖给国家,由就近的山场收购,国家支付的对价就是预先发贷给园户的茶本钱。茶叶由十三山场收购后,统一批发给商人经营。商人经营茶叶,先在京师的榷货务纳金帛,然后持引去淮南的十三山场领取茶叶。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后,把施行于淮南的这一园户管理制度推向江南。

宋灭南唐后,在江南曾一度沿用南唐旧法,官市茶十之八,余二分复税其什一,然后给符,听其货鬻。也就是把园户生产的茶叶,一分为二:官府收购园户所产茶叶的十分之八:对剩下的那十分之二,在收取该份额的10%的税后,可以自由买卖。对于前面的那八分,当然是榷茶法,而后面的二分也属于广泛意义的榷茶,因为政府实际上对该部分收了茶税,如同唐代的税茶法。但这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制度,而且听其货鬻与官府收购后再批发给商人的价格,肯定是有所差别的,这样就与在江北实行的全面榷茶相冲突,以至于商人旁缘为奸,逾江涉淮,颇紊国法。于是在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从江南转运使樊若水之请对江南茶实行全部禁榷。江南茶法调整如下:

其一,诸州所产茶折税输租如山场,即一如淮南茶法,园户所产茶叶在折税输租后,由官府就近设置的山场将余茶统一收购;

其二,增加了榷货务的设置,由原來的沿江三榷货务增加为八个(后又减为六个),以便于适应江南全面榷茶的需要,榷货务的职能是批发由江南各州军买茶场收购来的茶叶;

其三,相对于乾德二年,减轻了私茶的处罚。私自贩卖茶叶十贯以上黥面送阙下,妇人配为针工,民间私茶减犯人罪之半,榷货务主吏盗茶贩鬻钱五百以下徒三年,三贯以上黥面送阙下。同时还增加了园户私自毁坏茶树的处罚:园户辄毁其丛株者,计所出茶论如法。

太平兴国二年茶法的调整,统一了南北榷茶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在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闽越相继归入北宋,自此,除了广南、四川外,榷茶制度推行到全国各地,即《宋史》卷一八三所描述:天下茶皆禁,唯川峡、广南听民自买卖,禁其出境。宋初确立的榷茶体制包括这样几方面内容:

其一、政府与园户之间。在产茶的江淮闽浙荆湖诸路,将茶叶生产者编制为园户,设官置吏,统一管理。园户作为专门的茶叶生产者,其与政府之间形成一种类似合同的法律关系。园户生产茶叶,首先有权获得由政府发放茶本钱,以此作为茶叶卖给政府的对价。而园户所产的所有茶叶,不管是输粗所用,还是折税所用,还是卖给政府,最终都垄断在政府手中,商人若要经营茶叶,只能从政府手中批发。园户负有交出全部所产茶叶的义务,若匿不送官的,以私茶论,按照所隐匿茶叶的价值处以严厉的刑罚:而且园户应尽量保证茶叶的产量,如果私自毁败茶树的,要按照这一部分的产量,以比照私茶处罚,这样园户和政府之间除了横向的合同关系之外,还有纵向的管理关系,其与政府之间的产销关系具有强制性。可见园户对于自己手中的茶叶并没有现在完全意义上的所有权,产权关系不明确。园户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买卖合同关系,因为这种买卖不是双方的合意,是一方的意思的强制;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雇佣劳动关系,因为这种雇佣也具有强制性。他们之间实际上仍然是一种隶属关系,政府组织园户种植茶叶,向园户发放茶本钱作为酬劳,园户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只具有占有权,而不是所有权。

其二、政府与商人之间。政府的茶叶经营机构由京师榷货务、沿江六榷货务、十三山场组成。园户所生产的茶叶,在淮南,由十三山场就近收购并批售;在其他诸路,由政府就近设置买茶场收购,然后运往在沿江设置的六榷货务,由六榷货务批发给商人。这三个机构相比较而言,十三山场兼有收购和批发功能;沿江六榷货务不从园户手中直接收购茶叶,而只是接收由其他诸路的产茶州军的买茶场收购来的茶叶并批发。二者是并行并立关系。而设置在京师的榷货务但会给交钞往还,而不积茶货。也就是说京师榷货务的职能是收钱和发引,不负责茶叶的具体出纳。商人经营茶叶的,先向京师榷货务(在东南各地政府也可以)纳钱交款,以射六务、十三场茶,京师榷货务根据商人的要求,区别其所要买的不同场、务的茶,发给不同的买茶凭证。商人持该凭证(引)到沿江榷货务或者十三山场去领取茶叶。这里的引,既有代金券的性质,同时又是商人经营茶叶的许可证。在这里,政府首先充当了一个商人的角色,它把从园户那里买来的茶叶,批发给茶商,这与一般的商人行为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它买茶的行为具有强制性。它与茶商之间存在一种合同关系,即茶叶买卖合同关系。商人买茶包括两个行为:先纳钱买引,后持引领茶。交易过程其实在第一个行为就实现了,持引领茶是双方履行合同义务。这个合同关系与一般的合同不同,具有特殊性,即它给商人设定了附加义务,商人买茶后,必须按照交引所指定的地点销售,否则要受到惩罚,这与今天的知识产权法中的许可使用颇为相似。在商人买茶过程结束后,政府与商人之间仍然是一种行政管理关系,商人按照规定向政府交纳商税,违反了茶法要受到政府处罚,而且政府也打击私贩,保证守法茶商的正当利益。

其三、以刑法来保障榷茶制度的实施。这包括对园户和茶商私自交易的处罚、园户私自毁败茶树的处罚、聚众持械贩易私茶的处罚、主管经手茶叶的官吏监守自盗擅自贩易的处罚,以及对巡防卒私贩茶的处罚,区别上述各种情况,性质轻重有别,并以贩易茶叶的数量确定不同的量刑等差,形成了比较严密的私茶法。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宋初的榷茶走的是一条官购商销的间接专卖的路子。由于在这种制度下,商人需要向政府纳钱取得交引来领取茶叶,于是被称为交引法或者入中法,这是从不同的角度界定的结果。在这一体制下,政府连接在园户和商人中间,增加了茶叶流通的一个环节,通过对茶叶的低价收购和高价批发来获取专卖利益。由于茶叶牢牢的控制在政府的手中,对私茶进行严厉的处罚,再加上一系列保证茶叶产量的措施,有利的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至道末,鬻钱二百八十五万二千九百余贯,天禧末,增四十五万余贯,可以说,宋初的榷茶是相当成功的。

茶树品种与王平盛


王平盛,男,普洱市宁洱县人,生于1948年11月,汉族,研究员。

1969年参加工作,1976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茶叶专业后回到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王平盛先生一生以茶叶为事业和生活的核心,致力于茶叶生化、茶树品种资源、茶树栽培技术的研究,从事科技管理等工作,于上世纪80年代末起先后担任副所长、所长、书记,兼任云南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茶叶学会、云南茶业协会常务理事、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副会长等,199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我省著名的茶树品种专家之一。

“六五”期间,参加云南茶树资源考察征集、保存和利用研究工作,在所内建立全国最大面积30亩的《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现已保存各种珍希茶树资源材料900余份。“七五”、“八五”期间,他担任国家攻关课题省基金课题和省攻关课题的第二主持人和主要执行人。“九五”期间,他担任国家攻关课题“茶树优良种质评价与利用研究”、省基金课题“云南大叶种优异资源机能性物质研究”主持人;参与了云南大叶茶密植速成高产稳产栽培新技术。担任云南省茶科所所长期间,他带领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全力推进全省茶叶科技研究、推广,积极主动帮助勐海县发展规范化密植速成生态茶园。“十五”期间,主持国家攻关子课题“茶树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农业部基础资金和成果转化项目,省攻关项目“大叶茶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选育、有机茶生产及新产品加工技术研究”,科技部项目“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十一五”期间,分别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云南及周边地区茶树资源调查”,农业部项目“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更新复壮与利用”,云南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及云南省林业厅项目“云南省古茶园(树)保护管理综合技术试验示范”等研究项目。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次。并结合科研工作先后在《茶叶科学》、《中国茶叶》、《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有“中国野生大茶树的地理分布、多样性及其利用价值”,“云南茶种质资源主要性状鉴定和评价利用”等30多篇,同时,参加了专著《中国茶树品种志》云南部分的编写工作及主编了云南农作物资源志《茶叶篇》。2004年3月至7月,他作为领导小组成员、专家组组长,参与组织了西双版纳历史上规模最大、科目最多的全州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工作,同年11月《西双版纳州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报告》被州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评定为全州科技成果二等奖。

宋茶,就是用来玩的


相信很多茶友对各种茶都或多或少接触过,喝过各种茶,可终究很多人仅仅是喝茶而已,未曾了解到在中国的茶业兴衰史上,宋茶曾拥有着璀璨的地位,拥有茶叶的丝绸之路。

茶,始于神农,兴于唐,盛于宋

在唐朝时候,煎茶法的流行和茶圣陆羽的出现,使茶在中国的发展上走上了兴盛,宋朝时期,全民饮茶,自天子以至庶民,皆以饮茶斗茶为乐,茶叶走向官府管制贸易。真正兴盛起来。

开创全新玩法

宋朝以斗茶为乐,斗茶或称茗战,顾名思义就是比赛茶叶质量的好坏,茶汤表面的沫饽,较少的沫饽的色泽,较量谁的沫饽咬盏时间最长。选天目黑釉盏,映衬上好乳白汤色,形成对比。

宋皇帝带头儿玩

宋代以文立国,皇帝个个都是爱茶的主儿,而到北宋第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精于茶事,被誉为:第一茶皇帝,并著有《大观茶论》一书,详细介绍了宋茶产地制作,品饮等内容,宋徽宗精于琴棋书画,所画的《文会图》,表现着徽宗群臣分茶,君臣同乐。

玩要玩出名堂

上有天子,下有庶民,皆以饮茶斗茶为乐,茶叶贸易走进政府管制,宋朝是许多著名诗词的发育地,诸多的大词人把茶写入了词中,苏东坡居士所写《叶嘉传》,把茶当做人去写,起名叶嘉;蔡襄的《茶录》,上篇论茶,下篇论器,阐述斗茶的要旨。

宋茶,怎一个玩字了得?

贵州茶树品种资源与茶文化


1980年发现的晴隆茶种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唯一茶种化石,标志着贵州的茶树历史至少在100万年以上。贵州现有各类茶树品种资源600余种,是我国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尤其是湄潭苔茶和石阡苔茶两个品种,是中国茶树品种的优良品种。同时,贵州是茶树和茶业的故乡,明清以来,茶业是贵州省的一大产业。长期以来,各少数民族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民族茶文化产业经济史与贵州文明史同生共荣。

茶树在地球上已生存约6-7千万年,然而大约1.4亿年前地壳发生巨大变化,使贵州高原地貌初现。以后约6千万年左右,地壳运动又一次出现了造山运动,贵州地势受喜马拉雅山强烈抬升的影响,造就了今日贵州西高东低的地势。这两个6千万年绝非偶然巧合。茶树起源于第三纪,从地球史发展看,贵州正是三叠纪时期上升形成的古陆,贵州高原恰恰是全球三叠纪岩溶最完整、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卡斯特地貌如此千姿百态,是我国南方诸多茶区所不能比拟的,在这古老的生态良好的带酸性的岩溶地层,分布着无数的高大野生茶树。在中国乃至全球茶区再难找到与贵州相同的地方,古老而美丽的贵州不仅是人类最早居住和最宜居住之地,也是中国和人类不可多得的最适宜种植茶树的宝地。

茶树最先为中国人所发现,茶叶最先由中国人从药用变为饮用。这都是全世界所公认的事实。1824年,勃鲁氏在东印度和缅甸交界处的阿萨姆省沙地耶山区,发现了一株高约13米、经围近1米的大茶树。这位军人就以此为依据,推断茶树原产地在印度,英国植物学家勃勃来克、勃朗、叶卜生以及日本人加藤繁等,紧追其后,大做文章,鼓吹印度是茶叶的原产地。

1919年,荷兰人科恩司徒,觉得说不过去,便折中地提出个二元论,认为大叶种茶树原产地在中国西藏高原之东的四川、云南以及越南、缅甸、泰国、印度阿萨姆等地;小叶种茶树原产于中国东部及东南部。1935年,美国人威廉乌克斯提出多元论,认为茶叶原产于东南亚有野生茶树的各产茶国,包括泰国北部、缅甸东部、越南、中国云南、印度阿萨姆等地。1974年,英国人艾登认为茶叶原产地既不在中国,也不在印度,而是缅甸的江心坡。为了辨明真伪,世界各国科学家们抱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茶树的分布、变异、亲缘关系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绝大多数的研究者确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1935年,印度茶业委员会组织的科学团,对印度发现的野生大茶树实地科学考察,结果植物学家瓦里茨博士和格里费博士认为勃鲁氏发现的野生的大茶树与从中国传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的变种。1892年,美国学者瓦尔茨和威尔逊先后撰文阐述茶树原产地在中国的理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学者志村桥和桥本实,从细胞遗传学和形态学角度对各国茶区茶树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结果得出结论:茶树原产地在中国云贵高原一带。

我国科学家从茶树的起源和自然分布状况,从地质的变迁以及由此引起的种类变异,无可辩驳地论证了云贵高原是茶树的原产地。经地质学家认定,云贵高原不仅自然景观奇特、地理环境优越,而且没有遭受第四纪冰川的侵袭,许多古老树种得到保存下来,繁衍至今。20世纪以来,我国西南地区不断发现大量野生茶树。在贵州省,从上世纪30年代起,先后发现许多野生大茶树,沿黔东梵净山、佛顶山和黔北赤水河流域的石阡、印江、思南、沿河、安龙、普安、榕江、丹寨、务川等分布。在四川和重庆一些县市,也相继发现不少野生大茶树。特别是在云南勐海的大里山密林里,发现一棵野生大茶树高达32.12米,胸围2.9米,树龄达1700多年。这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野生茶树,类似这样的野生大茶树,在附近还有9棵。而考古学家也在贵州晴隆县菁口乡笋家菁发现了茶种化石,至今仍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化石。这块茶籽化石先由贵州省茶科所刘其志初步鉴定,认为从形状上看,很接近该地野生茶树的种子,有明显的种脐,种脐旁边有三个胚胎的印迹,初步认为是化石茶籽,从现场调查该地主要是三叠纪地层,从地球史发展看,该地区是三叠纪时期上升形成的古陆;1988年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郭双兴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物理化学研究所专家等现场勘查调查,初步认为是新生代早第三纪四球茶茶籽化石。茶果实为绿色,每果有种籽15粒,茶籽呈褐色,是典型的薄壳类种子,直径1cm左右,半球形或前面楔形,背面圆形。茶籽具有两片肥大的子叶,分开子叶可见胚芽和胚根。子叶含丰富的油脂、淀粉、蛋白质和少量糖,供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所需营养。贵州茶籽形状与一般的有所不同,近似油茶籽,是茶树的一种。贵州是茶树的故乡,是茶树的原生地和古老的茶区之一。

宋·黄庭坚《煎茶赋》


《煎茶赋》

宋·黄庭坚

汹汹乎如涧松之发清吹,皓皓乎如春空之行白云。宾主欲眠而同味,水茗相投而不浑。苦口利病,解涤昏,未尝一日不放箸。而策茗椀之勋者也。余尝为嗣真瀹茗,因其涤烦破睡之功,为之甲乙。建溪如割,双井如挞,日铸如,其余苦则辛螫,甘则底滞。呕酸寒胃,令人失睡,亦未足与议。或曰无甚高论,敢问其次。涪翁曰:味江之罗山,严道之蒙顶。黔阳之都濡高株,沪州之纳溪梅岭,夷陵之压砖。临邛之火井。不得已而去于三,则六者亦可酌兔褐之瓯,瀹鱼眼之鼎者也。或者又曰:寒中瘠气,莫甚于茶。或济之盐,勾贱破家,滑窍走水,又况鸡苏之与胡麻。涪翁于是酌岐雷之醪醴,参伊圣之汤液。斮附子如博投,以熬葛仙之垩。去而用盐,去橘而用姜。不夺茗味,而佐以草石之良,所以固太仓而坚作强。于是有胡桃、松实、庵摩、鸭脚、贺、靡芜、水苏、甘菊。既加臭味,亦厚宾客。前四后四,各用其一。少则美,多则恶,发挥其精神,又益于咀嚼。盖大匠无可弃之材,太平非一士之略。厥初贪味隽永,速化汤饼。乃至中夜不眠,耿耿既作,温齐殊可屡歃。如六经,济三尺法,虽有除治,与人安乐。宾至则煎,去则就榻,不游轩石之华胥,则化庄周之蝴蝶。

宋茶中的高山流水


章岷,字伯镇,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章岷调任睦州从事。范仲淹,字希文,宋明道二年(1033)十二月,仁宗贬范仲淹知睦州。

正是这一调一贬,恰铸就了一段堪比伯牙子期的知音故事,而这个故事却和宋茶有关。

景祐元年(1034)正月,范仲淹到睦州任知州,与章岷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对其十分器重。

范仲淹与章岷在睦州期间,不仅在政事上同心,而且时常在宴会上唱和。范仲淹在《与晏尚书》书信中云:且有章(岷)、阮二从事,俱富文能琴,夙宵为会,迭唱交和,忘其形体。郑声之娱,斯实未暇。往往林僧野客,惠然投诗。其为郡之乐,有如此者。范仲淹与章岷等人日夜聚会,吟诗鸣琴,生活过得很轻快,相处得也很亲密。

宋人喜欢斗茶,又称为茗战,它是古人集体品评茶叶品质优劣的一种形式。随着民间饮茶之风的盛行,斗茶在民间普及。文人墨客们也在书斋里、亭园中以茶相较量。最后连宋徽宗赵佶亦亲自与群臣斗茶,把大家都斗败了才痛快。在中国茶事中,范仲淹与章岷斗茶,也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范仲淹所作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范仲淹与章岷斗茶咏诗,章岷先作《斗茶歌》,范仲淹看后,佩服有加,连连称颂,并即和韵: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牙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蒲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轮同降将无穷耻。

于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祇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此诗语句似行云流水,优美无比,诗中有不少为后人反复传颂的佳句,而且用典甚多,是一首与卢仝的《走笔谢盂谏议寄新茶》相媲美的脍炙人口的茶诗。更难得是,范仲淹此诗是和诗,章岷同样有一首如此宏大而优美的斗茶歌,只是未能流传下来。虽是如此缺憾,但回想千年之前的那番酬唱,也是欣然仰慕,感慨古人的知音之情。

范仲淹在诗中所题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指得是福建武夷山茶。在宋代,武夷茶已称雄国内茶坛,成为贡茶,是大宋官茶中最有名的茶种之一。范仲淹故在诗中称赞道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元明两朝,在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从此,武夷茶大量入贡。是中国名茶之一。

景祐元年八月,范仲淹从睦州调到苏州任知州,章岷也随他来到了苏州,任节度推官。一日,范仲淹与章岷同登承天寺竹阁,章岷先咏诗:古寺依山起,幽轩对竹开。翠阴当昼合,凉气逼人来。夜影疏排月,秋鞭瘦竹苔。双旌容托乘,此地举茶杯。范仲淹随口和韵:僧阁倚寒竹,幽襟聊一开。清风曾未足,明月可重来。晚意烟垂草,秋姿露滴苔。佳宾何以伫,云瑟与霞杯。范仲淹与章岷常来此地观景咏诗,相互唱和,却依然没有离开茶。山秀竹翠,秋寒风冷,此时俩人拆一饼龙团,点几杯佳茗,不仅暖了身子,更是惬了心意。

范仲淹对章岷的诗称赞不绝,感叹地说:此诗真可压元、白矣!可惜章岷的诗没有全部流传下来,流传至今只有6首诗而巳,而且还不括那首震撼文坛的《斗茶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大损失,亦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件憾事。范章二人,政事同心戮力,诗词酬和相赠,而于宋茶,也是评点共饮。如此之知己,一生又能有几人呢?我想今人对这茶中的高山流水之情,也是向往已久,敬佩万分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