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砖与普洱茶在台湾

发布时间 : 2021-08-30
天砖普洱茶 普洱茶方砖 蛮砖普洱茶

天砖普洱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革砖与普洱茶在台湾”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的记载分正史和野史,但有时候正史未必正,野史也未必野。因为一旦统治者控了宣传工具和舆论喉舌后,有些符合自身利益的颠倒是非的所谓正史就出现了。

越陈越香的普洱茶也有自己的历史,过去延续下来的茶也可以通过生产史料和图片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春秋战国五代十国一般的按时间流水为主线的关于普洱的史料。这个很重要,但往往又被忽视,所以在我们研究普洱茶历史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一些前后矛盾的窘相。

我记得初中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发现历史书上都特书大书抗战胜利在于GCD,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也只好被灌输的接受。但到一些历史数据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前后矛盾。我记得历史书上有说,正面战场侵华日军死亡九十多万人,但整本史书被小编写的天花龙凤最为炫耀的就是平型关战役的1000多号人,所谓百团大战中连伪军加起来近一万人,那么其余九十多玩日军是怎么样死的呢?看到这个数据,十三岁的我那个年代大体也能透过逻辑大约知道历史的真相了。

其实普洱茶的历史真相很关键,但往往被主流宣传机构选择遗忘。应该说整体的普洱茶发展应该是在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激励下持续发展,但政府往往选择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把有些难度的事情选择性遗忘。好比普洱历史图谱的建立,我就看云南方面不论是官方还是媒体都一片空白,一味宣传文化生活记载,把最关键的真相遗忘。专业媒体是干什么的,是把读者最想了解的事情和真相披露出来才是自己的职责,可惜呀。

记得当年我曾经问我师傅钟汉荣,红印他接触过没有,雪印好不好喝。他竟然听的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他问我红印是什么,雪印又是啥?而钟师傅是60年代末到香港开始从事普洱茶交易的,没理由连大名鼎鼎的红印,雪印都不清楚。后来我终于琢磨明白了,当年这些茶无非就是云南青饼哪一批批的,没有红印,雪印这些好听的名字,直到普洱茶传到台湾了,善于文化行销的台湾茶商给这些貌似零零碎碎,互不牵连的普洱茶品种取了一些朗朗上口的名字,让这些死气沉沉的普洱茶饼砖沱突然间焕发出一些灵气,便生动活泼起来了,这就是有文化的魔力。我记得昌泰当年那款行内都知道但外界都没有听过的歪沱,我给他起了个貌似邻居小芳'一样的亲切名字小歪,立马这款沱就恍如有了生命一般,不知不觉在普洱茶界内便名气大增,传播出去了。

实事求是的说,普洱茶有今天香港茶商功不可没,但台湾茶商更是厥功至伟。把这些历史零碎之茶,经过一定梳理,然后在重新给予朗朗上口的名字,所谓文化开路,这生意从此便畅通起来了。只是虽然台湾人对普洱茶的推广功劳很大,但同样也带来不少问题,引起不少新晋普洱学者的诟病。

我记着刚学普洱茶的时候,碰到所谓的73青饼,也就是小绿印,其实不是公元1973年的,然后又被解释成民国73年的,也就是1984年,便貌似接近真实了。然手又是88青不是88年的,99绿大树不是99年的诸如此类一大堆似是而非的问题。后来我总结出一个经验,只要搞清楚这些名称对应是哪批茶就好了,不必锱铢必较多几年少几年的,但作为研究搞清楚真相最起码也不是坏事。

台湾茶商善于文化行销,也善于在模凌两可的历史纠纷中浑水摸鱼一把,比如七三青就是这类情况,当然七三字样的不止七三青小绿印,还有就是大名鼎鼎的七三厚砖,它类属文革系列砖中,而且是文革类砖中最开门的最举重轻重的。

终于回到文革砖的问题了。其实正如《深邃七子世界》一书中所述,所谓文革砖并非是这些普洱茶砖的真实名字,而是行销市场给予的这一类茶的划分,是市场而来的。好比文革壶,文革瓷。偏偏这个文革砖的命名又是来自宝岛台湾。直到这个时候,才发现泱泱大陆,普洱文化之弱。一天到晚由政府到协会都是海一样的论坛务虚研讨会,整介个那个的有的没的的名堂,但关于普洱真实情况的研究却一片空白。虽然真实的资料都在大陆,都在厂家,但没有官方或者专业媒体去深入其中调查研究,然后整理成册,让历史的真相清晰出来。于是乎有关普洱茶的前世今生的论述都由台湾方面主导。但台湾方面的出发点往往都是结合自身经济情况,有选择遗忘,有选择模糊。

我以前一直以台湾史料为依据去认识普洱茶,一直到2011年,我在昆明某茶行碰到一批文革砖。这批文革砖我曾经在2004年芳村喝过,也见过,但偏偏没有看到过有内飞的。但那次在昆明我见到同样这批砖茶,上面有内飞,清晰的印着下关茶厂革命委员会出品,当然我运气好,我一连喝了三款,另外两款有勐海茶厂革命委员会和景谷茶厂文革委员会的内飞。

一时间我觉很新奇,三款边销茶我喝过后,从口感化度上分析,文革时期出品确凿无疑。但为何这类要素清晰齐全的文革时期产品,却没有在《深邃的七子世界》这本专业普洱图谱中的文革砖目录中呢?事后,我和台湾五行图书的老梁社长和小梁社长都提及此事,告诉他们这个昆明茶商的地址,希望杂志社有机会可以采访他,以完善文革砖图谱系列。再后来我也把这个题材提供给昆明的《普洱》杂志,他们一天到晚在找素材,这个文革砖的故事破朔迷离,很有读头,我希望他们去采访发布。可惜最终都不了了之了,哎,可惜。

今天,我终于又再次翻开《深邃的七子世界》一书中关于文革砖的论述。我才发现作者还是很有心的,也许当初他本来大体就知道一些真相,或者觉得很多品种的真实年份值得推敲,所以他并没有直接命名什么文革砖而是命名为文革类砖,中间多了个类字,我才发现,心中不免笑了起来,中国文字真是博大精深。还是作者够滑头,够明哲保身呀,看来当年他写到这一篇的时候,还是心有犹豫,底气不足,便写的留有余地起来。

百度文革,所谓文革十年,就是指1966-1976年,这十年期间云南普洱茶厂生产的普洱茶砖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文革砖,文革类砖又包括些啥,有了个类字发挥余地就大了。

翻开《深邃七子世界》文革类砖图谱中,我发现,竟然大部分文革类砖都是熟砖,生砖就是第一批景谷试验生砖。了解普洱茶历史的朋友大体知道,云南厂家有记载生产普洱熟茶的时期大约从1975年起。从逻辑上看,应该还是有熟砖能够的上文革时期生产的砖的,是最多也是文革后期,至于文革类砖的定义怎么区分,当然就得由发明这个词的作者本人去说明了。Www.cy316.coM

终于,我决定回到最简单最真实的定义中去看待文革砖,就是文革时期生产的普洱茶砖,根据历史真实请款,文革砖应该是生砖占据了绝大部分数量,而熟砖估计只是一点,或者根本就没有。

研究普洱茶生产历史,您会发现以往普洱饼砖沱的分布是这样的,砖都去边疆游牧地区,沱去重庆四川地区,而饼则来到港澳台,直到有了熟砖后,砖才到港澳台,因为边疆人民不喝熟茶。从普洱熟茶从75年才开始定型这个时间点看,绝大部分熟砖,都过了1976年这个文革结束分划年。

文革砖,文革砖,顾名思义就是文革时期生产的普洱茶砖,我都是这么理解的,天知道才重新翻看图谱,竟然是文革类砖哎,一个类字就模糊了一个时代的普洱茶呀,呜呼。

最后,我只想说,文革砖当年也应该是大批量生产过的,毕竟有跨越十年这么长时间,喝生砖是边疆牧民日常生活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也许都是敲碎了做酥油茶居多,牧民一天不喝这类掺有生砖的酥油茶一天就不得劲。所以都是当即消耗居多,牧民估计也木有啥越陈越香概念,所以要不就是喝掉了,要不就是过期扔掉了,这个和早期沱茶一样,谁见过大量八十年代以前的沱茶呢?

所以当您见到一片印有文革委员会字样的砖后,必须有两个反应,首先反应就是它是一片假茶,因为真正印有文革委员会字样的真文革砖凤毛麟角,好比一个玩香高手告诉我,只要你一见到奇楠就十有八九是假,这点我超级认同。而且只要饼用料工整的都是假的,饼是熟茶的但又写文革委员会的也是假的,有外包装纸的更是假的,康砖符砖不包括。但用料极端粗老的,带有大量梗的,四个角磨的光滑的,或者像被猪啃过的,又木有外包装的,就十有八九是真实意义的文革砖。最后,我和大家再交待一下,必须区分清楚文革砖是和文革类砖不是一个概念来的,哈哈哈哈哈。

cy316.com编辑推荐

云南普洱茶 抢先邮台湾


云南首个快递包裹寄往台湾3天可达台北

包裹中有云南普洱茶

昨日,昆明市吴井路邮政支局营业厅内媒体云集,云南邮政公司办公室的邱小姐代表公司向台湾同行发出了一份传递情谊的公文包裹,也是12月15日两岸通邮后云南省发往中国台湾的第一份快递包裹。这个包裹重3918克,邮费340元、保险费6元,费用根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的规定收取。据悉,这个航空快递包裹当晚就能离开云南,3天左右就可到达台湾。

省邮政公司市场部副主任李力告诉记者,包裹是云南邮政公司的李永康总经理给台湾中华快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俊彦发送的,主要是普洱茶和一些云南特色药材。他说:“通邮是两岸的大事,是邮政的大事。云南邮政的广大员工想通过这个小小的礼物,向台湾的邮政同行们进行沟通。茶和药材都是云南的特色产品,通邮让我们有了机会和台湾的同行们分享云南的特色产品和特色文化。我们非常高兴能代表云南人民表达我们对于通邮的激动感情。”

“以前没有通邮的时候,寄送包裹到台湾需要邮寄者私下通过港澳地区进行中转,常需要半个月甚至1个月,非常麻烦。现在只需3天左右时间。”昆明市邮政局市场部赵主任说,《海峡两岸邮政协议》的签署,使长期以来两岸间的部分、间接通邮变为全面、直接、双向通邮。这极大地提高了邮件的传递速度,方便了两地民众的交流及在云南的台湾同胞,促进了两地经贸交流。

据悉,云南省现在开展的对台邮政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航空和水陆路函件、平常和挂号信函、航空和水陆包裹、特快专递、邮政汇兑等5项。寄往中国台湾的包裹和寄往国内的业务办理方式完全一样,现在全省的所有邮政网点都可以办理这个业务。(记者韩健实习生陈绍云/文江洋/摄)

龙润茶集团台湾义卖普洱茶 助台湾弱势儿童


图为新竹市议员郑正钤(右)与双方代表一同介绍相关活动。刘舒凌摄

于香港上市的龙润茶集团29日与其台湾代理商在台北公布一项公益合作计划,将以义卖一批优质普洱茶商品之所得捐助台湾儿童福利联盟文教基金会“弱势家庭儿童脱困基金”。

下月上旬,云南龙润茶集团与代理商双文堂公司将提供价值约200万新台币的普洱茶,在高雄、台北及新竹的商圈举行多场义卖活动。

义卖活动发起人之一、新竹市议员郑正钤正在协助联系台湾企业来认购茶叶并已获得积极回响。他表示,在物价高涨的环境下,台湾弱势家庭入不敷出情况较为严重;期待透过社会福利团体及企业的合作,让弱势家庭的孩子受到更好照顾。

儿童福利联盟文教基金会今年5月发布的“弱势学童生活困境调查报告”指出,11.3%的弱势家庭学童认为物价上涨令三餐质量变差,13.5%认为家人为金钱争吵频率变高,65.9%担心家庭经济状况;台湾弱势儿童明显感受到家庭经济压力。

该基金会资源发展处副主任陈雅惠说,目前有3000名学童每个月得到儿童福利联盟新台币1000元的经济补助(提供学费、营养午餐费等);基金会为此项目每月需支出300万新台币,劝募压力还蛮大。

她表示,此次义卖是首次有来自大陆的优秀企业向儿童福利联盟提供捐助,希望这次合作会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安溪与台湾的“茶缘”


有中国茶都之美誉的福建安溪是著名的铁观音故乡,它与台湾有着一脉相承的茶缘。几年来,茶缘成为两地乡情联系、经贸往来的纽带。

百万人口的安溪县现有90%以上的人以茶为生或从事与茶相关的行业。它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现有旅外安溪乡亲100多万,分布在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台安溪籍同胞200多万人,约占台湾人口的十分之一,超过安溪本土人口的一倍多。安溪现有茶园30万亩,年产3万吨,产值3亿多元。目前,台商在安溪投资创办的台资企业有75家,其中,涉及茶叶的企业达29家。

追溯两地的茶缘历史,我们发现,早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安溪乡民就开始入垦台湾,选择有山有水,地形与安溪相似的地方拓荒种茶。清嘉庆三年(1798年),大量的安溪人移民台湾,带去了茶苗,也带去了安溪的茶俗。清咸丰五年,安溪人林凤池率先把乌龙茶引入台湾,种植在台湾冻顶山,相传这就是台湾冻顶乌龙茶的起源。如今在台湾2000多万人口中,60%以上的台湾同胞有饮茶的习惯,并且以乌龙茶为主。随着茶树和茶叶的传入,制茶技术和一些茶俗也慢慢传入岛内,至今,台湾仍保持着以茶代酒的待客习俗,在大陆流行的茶王赛、茶艺、茶歌茶舞等茶俗也仍在台湾不断地演绎和发展。

在茶叶的制作上,安溪西坪人王义程在台湾对从家乡传到台湾的乌龙茶制作技术进一步加以改进,创制出台湾包种茶,并在台北县茶区大力倡导和传授。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安溪福美村张尔妙、张尔乾兄弟将家乡的铁观音茶苗引入台湾,在木栅区樟湖山种植成功,从此,木栅铁观音声名远扬,逐步发展成为台湾铁观音的主要产区。

关于木栅铁观音的源流,陈文怀先生在《港台茶事》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台湾木栅铁观音,系木栅人张尔妙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自祖籍安溪引入的。第一次引种大约在19世纪末,张氏回福建安溪老家探亲,尝到一啜三日夸的铁观音茶,十分赞赏,遂向亲友索求了12株铁观音纯正茶苗,携回台湾的居住地台北木栅,在屋后石崖缝间的土台上种植。第二次引种大约在20世纪初,张尔妙以当时茶师身份受政府委派,到安溪正式购买铁观音茶苗1000株,种植于木栅樟湖山(即今指南山),经张氏多年的推广,逐步发展成木栅铁观音茶区。

海峡两岸同宗本源。台湾茶商联合会会长、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主任委员杨山虎对此是感慨万千,他不停地呼吁:茶应该成为两岸的和平使者。

谈起杨山虎,有一段两岸茗缘。早在1995年,杨山虎先生就第一次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参加了在安溪举办的福建省茶叶机械学术研讨会,此后,他连续3年前来参加研讨会,1998年还以台湾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国际茶文化展。几年的接触,杨先生发现祖国大陆的茶叶技术和茶叶机械水平比台湾有一定差距,便决心到福建投资兴业。他一举在安溪投资开发了5000亩的茶山,种植茶叶、果树等,还于2001年春季举办台湾乌龙茶(安溪)茶王邀请赛,并获得茶王。

难能可贵的是,在大陆举办各类茶王赛、茶文化交流会期间,杨山虎先生积极传播台湾茶文化,并将台湾茶叶推广到大陆,同时也将祖国大陆的茶叶、茶文化推广到台湾,受到了两岸茶叶界人士的推崇。2002年,在北京马连道茶城举行的中国海峡两岸2002茶文化交流会上,他带领200多名台湾的茶商、茶农进京,将台湾的茶文化带进了首都。

茶香袅袅,茶情依依,大陆与台湾茶情一脉相承。大批台湾茶商、茶农的加入,给安溪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为安溪这一传统的产业增加了新的活力,又进一步丰富了悠久的安溪茶文化内涵。

国民熟砖·7581,一部鲜活的普洱熟砖的历史


国民熟砖·7581,一部鲜活的普洱熟砖的历史

很多人说,中茶云南普洱茶砖7581的历史,就是一部鲜活的普洱熟砖的历史,而促成这款经典熟茶的关键因素是它的品质始终如一。从茶人到茶客乃至不懂茶的消费者,并不会因为某些尘嚣落幕的故事,亦或跌宕离散的命运,去尝试所谓的经典。茶之所以经典,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人们“喝到”的品质。这也是中茶人一如既往的追求,荣誉和过往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中茶恪守制好茶、做好茶的的初心。

茶客谈论中茶·7581普洱茶砖

关于7581的历史标签或是故事,其实在普洱茶发展历史上数不胜数。比如:普洱熟茶人工渥堆发酵工艺的第一款熟砖;昆明茶厂普洱熟砖的经典标杆产品;40余年延续至今的熟茶产品等等。满满的荣誉和标签,在当下来看,好似一座熠熠生辉的雕塑。藉由杯盏中每一年的中茶7581熟砖茶,宛若拨开窗上珠帘一般瞥见。这也成了很多熟知7581产品茶客的谈资,或说是老茶客与新茶者之间隽永传承的话题。这其中固然是有很多趣味,但要想打开挑剔茶客的金口,除了7581的历史之外,更重要的是中茶7581熟砖一如既往的品质和口碑。

40余年“茶人”坚守的中茶·7581普洱茶砖

从1975年到2019年,7581产品作为人工渥堆发酵工艺的创始熟砖,已经有44年之多。这么多年来中茶7581产品从未间断。这款昆明茶厂1975年开始创制、以8级茶菁为主要拼配原料的普洱茶砖,7581已成普洱熟砖的代名词。不变的配方,如一的品质,唯一改变的就是生产的年份,以及对于茶砖工艺的精细化升级。中茶普洱的制茶人一直坚守,一如先辈品饮之初的味道。

消费者认可和肯定的中茶·7581普洱茶砖

“好茶只有喝到才知”,但要执念于一个故人对于茶的感觉,很多时候都不能算是自己的感悟。像看电影一样,电影上映的时候,其实评论的权利或是再创作的权利早已给了观众。至于能创造出的观影感,那就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7581普洱茶砖也是一样,茶客才是茶的再创作者,这也是这些年来广大普洱茶消费者对于中茶7581普洱茶砖的认可和肯定。

爱情与普洱茶


想了解《爱情与普洱茶》知识吗,丰富的《爱情与普洱茶》内容等你来看!

总是这样的喜欢喝茶,面前的一杯茶就像一个高深的井,有些神秘,又有些轻松,时而给人一种满足感。同时,我也是一个喜欢听歌的人,因为它能够带我走进感情世界里,或开心,或忧伤。

听着一首歌的时候,我会禁不住地想一个人,甚至会流下莫名的眼泪。同样,当我喝那么一杯茶的时候,也会不禁想起某些事,也会留上莫名的痛。如果人一旦经历了世间的沧桑,就如同那三泡后的茶,能够很从容地沉入杯底,以沉默的表情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内心也就自然地接纳了一切。

记得三毛曾经说,第一道茶,是苦若生命,第二道茶,是甜如爱情,第三道茶,是淡若微风。不过,也有人说那是爱情的保质期,保持期也不过只有三个月,如果激情没有了,感情也就没有淡了。

曾经一个男孩子送给自己心爱的女孩一饼普洱茶,它的寓意就是他对她许下了一生的承诺。普洱茶代着着永恒,代表着坚定,男孩不会因岁月流失、女孩容颜消逝而转身离开。送给她普洱茶,就表示自己会更深度的爱着她,会更加的疼惜她。

是的,再好的普洱茶始终会有喝完的一天,爱情再美好也会有终结的一天,也许经过了生活的坎坷,岁月的磨砺,爱情没有了当初的激情,但那种永恒永在心底。

在我们的生活中,爱喝茶的人很多,但真正会品茶的人却很少能够遇到。所以,当我们遇到爱情时,我们一定要认真品读,一旦错过也就再也回不来了。

关于本文《爱情与普洱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乾隆与普洱茶


乾隆为茶营造的空间,已经构筑为饶有趣味的缅想之地,并持续发酵为在场重大的历史事件。一首茶诗和一句与普洱茶相关的话,也宛如破茧而出的蝴蝶,随便舞动下轻盈的翅膀,就释放出巨大的魔力,引发一场茶界的话语海啸。

2006年,先是韩国学者姜育发在台湾刊发了一篇论文《清代北京上流社会普洱茶海外史稿》,文中引述了大量罕见的韩国史料佐证普洱茶在清代士大夫交往中的价值,弥补了普洱茶在汉语中的诗文唱和空白,震惊业界。然而这种阅读的喜悦,却因文章结尾落脚处乾隆一首题为《烹雪》的诗而冲淡,四句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点成一碗金荃露,品泉陆羽应惭拙消磨了那些充杂汗水的馆驿行程记录,把普洱茶带入了皇宫大院之中。

皇帝诗文普洱茶,洗刷了普洱茶从未被钦定的历史,云南学者黄桂枢继而作《乾隆皇帝品吟普洱茶诗的搜集考证研究》,先后发表于《普洱》、《云南普洱茶》、《民族茶文化》,吸引了钱时霖、丁以寿等诸多学者参与辨析,一时之间,普洱茶挤入了龙井一类的御口名茶之列,不再粗枝大叶。

最先窥得信息的人,把乾隆对普洱茶的表彰作为秘闻讲述给那些喝普洱茶的入门汉,一直以来,皇帝才是土特产最大的推销员。

2007年,这是一个与普洱茶有关的年份。

文化界,《战争与和平》中写道普洱茶被证实为一个笑话,所谓的冬饮普洱,夏饮龙井也被证伪,那不过是老舍从傅仪处听来的传闻。无数学者、茶商的加入,让普洱茶不堪其重,终于在国家播音员的宣判中,崩盘了!

与龙井、铁观音,甚至与其他任何一种名茶不同,普洱茶从一诞生开始就与大雅文化无关,它出现的日常场景,只是普通百姓家的火塘边,或是碎身在酥油、奶水里。

建国后的茶叶江山划分,普洱茶再次被归类在黑茶之列,云南与湖南、广西等地的黑茶与美学无关,这类边茶的价值和意义,只会出现在守边大臣的奏折、内阁与皇帝的对答中,捍卫着中国版图上最大面积的领土和最稀疏的人群。

那一年,云南思茅改名普洱,深藏在皇宫里的人头贡茶被声势浩大的迎回故里,之前,马帮进京。北上与南下,普洱茶联接着边疆与京畿,茶叶脱离了山林,成为国是。自唐以来,茶叶与边疆就意味着礼仪与版图,民族与民生就在其中。

尽管从西周时代,茶就现身于典籍中,随后也曾诗意地从两汉、三国、魏晋等历代文本中穿行,但其留下的痕迹何其轻盈,以至要耗费陆羽毕年精力才可以考证出来。作为茶学的集大成者与开创者,陆羽和他的《茶经》在其所处的年代便已成为茶界的圭臬,唐、宋、元、明、清,千年之久,才子如过江之卿,然而他们每每企图跨越陆羽这座珠峰,尝试重构茶学的努力最后都如同一场笑话。但,乾隆还是要比一比。

那个叫爱新觉罗弘历的人,写诗4万余首,其中茶诗300多首,可有一句比美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然而,我们要面对的确实一位数字老人,他有十全武功,他六下江南,他在位63年,建了近20个茶舍,独创三清茶,甚至连他的长寿都被附会到与饮茶有关。这一切都让批评与审美的图景无比艰难,我们到底会被带往何方?

台湾与漳州的茶缘历史


在漳州,谈起台湾茶,似乎熟悉的人并不多。其实,台湾乌龙茶,最初也是来源于福建。台湾从福建引入茶源,至今虽然只有200年的历史,但经过多年改良,台湾包种茶及乌龙茶的产制技术则自成一格,其外形及香气与大陆乌龙茶截然不同。已形成独特的产茶、制茶技术。台湾各茶区亦因其产制环境的特性而发展出各种特色茶,如文山包种茶、南投冻顶乌龙茶、新竹东方美人茶以及各种高山茶等,皆各有其特殊风味。

随着直航、台湾开放陆资入台、大陆扶助台湾农产品登陆等各种利好措施不断,台湾茶也开始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漳州市已成为全国台商投资最典型、相对集中的地区之一。漳州市外商投资创办的茶叶企业中,90%是台商投资。祖籍漳州漳浦的台商李瑞河,1993年越过了台湾海峡到祖籍地投资兴业,如今在全球拥有千余家连锁店;2001年,台湾金壶春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文和相中南靖县书洋镇高溪村,投资800万元注册漳州御品茶叶有限公司,引进了台湾乌龙茶、四季春、金萱等品种;2008年平和籍台胞吴松柏投资1000万美元在漳州平和县大溪镇兴建了生态茶园观光项目

台湾茶叶的起源与兴起


台湾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产茶地区之土质为富含铁质成分之黏质壤土,最适合茶树之生育。十七世纪荷兰统治台湾时,已发现野生茶树,此即清代文献所谓的山茶,之后,日本统治台湾,也曾对台湾的野生茶树进行调查,并用来试制红茶。

台湾人工栽培茶树,依目前找到的茶园杜卖契约文书来看,至迟在清朝乾隆末年(十八世纪末叶),已在今日深坑与木栅一带进行,推翻过去连横所说,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由柯朝携回武夷茶种子在鱼坑(今台北县瑞芳nbsp;鱼里一带)开始种植传播。而在清朝道光年间(1921-1850),已有商人将石碇、文山一带生产的毛茶(粗制茶)运往福州售卖,所谓1861年怡和洋行已在台北购买茶叶,载运出口,或许就是指石碇、文山一带的粗制茶,也说不定。

台湾之制茶,始于1860年开港通商之后。1865年英商JohnDodd来台湾调查樟脑事业,却认为茶业的经营较易成功,先是在鸡笼与艋舺西南一带,收购茶叶,并在澳门试卖成功,于是透过买办李春生借贷资金给农民,并从厦门(一说从安溪)引进茶树枝条,扩大茶树栽培。Dodd先在艋舺从事小规模的经营,随后在大稻埕扩大生产,1869年将制成的乌龙茶213,100斤由淡水直输纽约销售,大受欢迎,从而打开台茶的国际知名度,并吸引外商与福建茶商陆续前来台北设行从事茶叶生意,台湾茶业自此兴起,且一跃成为台湾北部首要产业,也是促使台湾经济、政治重心北移的重要因素。(资料提供:台北市茶商业同业公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