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千两茶为何成“世界茶王”

发布时间 : 2021-09-25
安化千两茶怎么保存 安化黑茶千两 安化千两茶如何保存

安化千两茶怎么保存。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安化千两茶为何成“世界茶王””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安化千两茶为何成“世界茶王””相关知识!

千两茶王在安化,安化千两传天下!安化千两茶世界独有,一般每年只有四五个月才能生产。金秋十月正值千两茶赶制的紧张时节,记者走访中国黑茶之乡安化各大茶厂,随处见闻杠压灌装千两茶的忙碌身影,雄浑有力的劳动号子以及浓郁的黑茶醇香。

千两茶又称花卷茶,因老秤重为一千两(16两为一斤),故得名。近年来安化千两茶风行日、韩及东南亚地区,日本、台湾等着名学者称其为世界茶文化的经典,并被冠以世界茶王的美誉。作为挽救千两茶技术第一人,记者趁闲暇空隙特意采访了中国知名黑茶专家、怡清源总工程师张流梅女士,千两茶是湖南安化特产,历史悠久、价值珍罕,之所以被称为世界茶王,主要表现在三大独特性。第一、包装原始古朴,安化千两茶由竹篾、棕片、蓼叶包装捆扎,产品与包装同步生产,是世界上唯一非后包装的茶品;第二、外形粗犷大气,安化千两茶高150厘米、直径20厘米、重达36.25公斤,身形奇伟,是世界上最大个体茶品;第三、制作工艺神秘独特,采用千年古茶法全手工制作,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化千两茶经蒸、灌、压、滚、打茶等近八十道传统工序,再经七七四十九天日晒夜露方可出厂,生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工艺复杂且有生产时间限制,因此产量有限,真正物以稀为贵。

千两茶属后发酵安化黑茶,越陈越香,保存越久价值越高,据悉目前北京故宫、大英博物馆、东京博物馆以及台湾历史博物馆各珍藏一支,被视为无价之宝,成为最值得收藏的中国黑茶。

茶经网扩展阅读

清朝同治年间变为“世界茶王”


“千两”茶,即花卷茶,清朝道光年间(1820年前),安化酉州制作出第一支花卷茶(即百两茶)。而后的同治年间,晋商与边疆刘氏采茶师合作探索,又改百两花卷茶为千两茶,宣告“世界茶王”的诞生。

由于花卷茶选用优质黑毛茶原料和古朴的加工方法使其产生特殊的饮用价值,饮用花卷茶时可以感受到茶味十足,内质香气纯正或带有松烟香,汤色橙黄、滋味醇厚。花卷茶中的儿茶素和氧化产物黄烷醇类氧化基合物是一类复杂的生理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如增强人体血管壁的韧性,抑制动脉硬化,具有维生素P的类似功能,抑制人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作用能力是维生素的5~10倍,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维生素C的吸收,从而防止致癌物质—亚硝酸铵等硝基化合物在人体新陈代谢中的形成积累等。

近年来,花卷茶这一传统产品的挖掘和利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市场不断扩大。但在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地下手工作坊仿制的假冒伪劣产品,地下手工作坊生产的伪劣产品大多出现了烧心、霉变现象。为保护花卷茶这一民族品牌,2007年6月14日,由安化县茶业协会申请的“安化千两茶的制造方法”发明专利,正式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申请号为200710035162.9。该发明专利授权后,使安化县传统名茶千两茶的制作工艺依法受到保护,也有利于全县黑茶产业的规模、有序和快速发展。(记者祝田园)

茶中极品、经典--千两茶


今天小编给大家收集了一种稀罕茶--千两茶,可能是我对茶叶的了解并不是那么的深入吧,所以这种我之前听都没听说过,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

千两茶,属于安化黑茶,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安化人在明代前期参照四川乌茶的制造方法,加以改进后,制成黑茶。乌茶是蒸青(水煮)茶,黑茶是杀青(锅炒)茶,相比之下,黑茶除掉了青叶气,滋味醇和,有松烟香,且量多价廉,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甄选,安化黑茶逐渐兴盛起来。

道光元年以前,采买茶叶原料,大多踩捆成包,以利运输。最初包的大小形状和重量不一,后来逐渐统一为小圆柱形,重约老秤10斤,称为“百两茶”。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增加重量,用棕与篾捆压成圆柱形,每支净重1000两,称为“千两茶”,圆柱长约166.5厘米,圆周56厘米。把茶叶制作成立柱的形状,经过炒、渥、蒸、踩等数道工序,一方面增加了有限体积内茶叶的重量;另一方面是黑茶品质形成之必需。

“百两茶”、“千两茶”系列有一个总的称呼——花卷。有三重含义:一是用竹篾捆束成花格篓包装;二是黑茶原料含花白梗,特征明显;三是成茶身上有经捆压形成的花纹。茶呈圆柱,像一本卷起来的书,故称“花卷”。

千两茶独特的成茶机理形成自身独特的口感和风味,很受一些茶道中人的追捧。外表古朴,形如树干,成茶结构紧密坚实,色泽黑润油亮,汤色红黄明净,滋味醇厚,口感纯正,常有寥叶、竹黄、糯米香气。热喝略带红糖姜味,凉饮却有甜润之感。新鲜的千两茶有一种“霸气”,涤烦闷,扫腥膻,非凡茶可比。陈年的千两茶醇酽隽永,善饮者将其开卷敞放一段时间,待其“睡醒”再畅饮,有琼浆玉液不易之妙。

不知道大家读完这篇文章是否有收获,反正小编是知道什么是千两茶了,心满意足,等着小编下次在帮大家收集多多的内容分享。

“茶”在全世界语言中为何只有两种叫法?_茶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在全世界语言中为何只有两种叫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几乎全世界所有的语言中,“茶”的说法只有两种,一种发音类似英语的“tea”,西班牙语中的“t”和南非荷兰语中的“tee”;另一种发音类似“cha”,例如印地语中的“chay”。

美国知名财经网站“石英”1月11日刊文“科普”称,这两种发音都来自中国,正揭示了古代茶叶“全球化”路线,从陆上丝绸之路走的茶叶,所到之处几乎都叫“cha”,而从海路走的茶叶,所到之处几乎都叫“tea”,(在欧洲)最先是把茶叶运会欧洲的荷兰人所用的说法。

“石英”称,上面这张地图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全球化时代:一条路线由古代中国向西延伸,传播货物和思想;另一条路线是400年来欧洲人的海上扩张,同样传播了亚洲文化。

“茶”(cha)这个词是汉语,在很多不同汉语方言中发音都是类似的。它来自中国,穿越中亚,最终在波斯语中变为“chay”,毫无疑问这是由于沿丝绸之路的贸易,最新研究表明,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茶叶贸易。“茶”这个名词的传播范围超越了波斯语,在乌尔都语中成为“chay”,在阿拉伯语中成为“shay”,在俄语中成为“chay”。

它甚至传到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斯瓦希利语中成为“chai”。日语和韩语中,“茶”的说法也以cha为基础,但他们用这个词的历史可能比波斯人更久。

但这并不能解释“tea”这种发音的由来。茶这个字在汉语中写法都是一样的,但在不同方言中的读音不同,在闽南话中,它的发音类似“te”,闽南语是在中国沿海省份福建所说的方言,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是“沿海”。

这种沿海方言的发音由荷兰人带到了欧洲,在17世纪,他们是欧亚间最主要的茶叶贸易者,正如《世界语言结构地图集》(TheWorldAtlasofLanguageStructures)所解释的那样。荷兰在东亚使用的主要港口位于福建和台湾,这两个地方,“茶”的发音都是“te”,荷兰东印度公司向欧洲大规模输送茶叶,这才有了法语中的“th”,德语中的“tee”和英语中的“tea”。

但最先到亚洲的并不是荷兰人,而是葡萄牙人,他们也是最先把台湾命名为“福莫萨”(Formosa)的人。葡萄牙人的贸易据点福建,而是澳门,澳门使用的是chá这个说法。这就是为什么葡萄牙是欧洲唯一一个不说“te”而说“cha"的地方。

世界上只有极少数民族对茶有自己的单词,这些地方通常是茶叶的原产地,例如,在缅甸语中,茶叶是lakphak。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茶”在全世界语言中为何只有两种叫法?》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千两茶”名字的发展历程


据了解,黑茶的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揉捻、渥堆、干燥。黑茶主要供边区少数民族饮用,所以又称边销茶。黑毛茶是压制各种紧压茶的主要原料,各种黑茶的紧压茶是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黑茶因产区和工艺上的差别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和滇桂黑茶之分。目前在我市市场主要是湖南安化黑茶,其价格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千两茶是黑茶中的翘楚,是安化的一个传统名茶,以每卷(支)的茶叶净重一千两而得名,因其外表的篾篓包装成花格状,故又名花卷茶。花卷茶也是黑茶品种之一花砖在历史上的叫法。现在,很多人喜欢收藏价格不菲千两茶,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投资。千两茶之所以走俏,原来千两茶是20世纪50年代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从2000年开始风靡广东及东南亚市场,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千两历史渊源及发展


“千两茶”是安化的一个传统名茶,以每卷(支)的茶叶净含量合老秤一千两而得名,因其外表的篾篓包装成花格状,故又名花卷茶。千两茶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绝产,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在二十一世纪之初才璧现,并风靡广东及东南亚市场。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千两茶的全部制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加工技能强、难度大、消耗体力。在自然条件催化下自行发酵、干燥,做工精细。千两茶已逾千年历史,被世人冠予“世界茶王”之美名,是中华茶文化之瑰宝。“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湖南有,湖南只有安化有”指的就是千两茶。安化千两茶,在历史上是安化边江刘姓家庭不向外传的神秘产品。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引入湖南省白沙溪茶厂独家生产,至1958年累计生产48550支,产品全部按国家计划调拨,主销山西、宁夏和陕西等地。

1958年后,湖南省白沙溪茶厂以机械生产花砖茶取代了花卷茶。市场上以花砖茶替代了花卷茶,花卷茶和花砖茶虽同属紧压茶,均采用黑毛茶为原料,但由于加工工艺和品质要求不同,形成的产品各具特色,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紧压茶产品。

花卷茶停止生产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多年后,1997年,湖南省白沙溪茶厂恢复了传统的花卷茶生产。

近年来,“千两茶”已经成为具有远见人士的藏品和客厅装饰品,风行于韩、日和东南亚地区。

湖南安化“万两茶”申报吉尼斯 世界上唯一一株


中新社长沙十月十六日电(记者刘双双)一株高三米、直径半米的湖南安化“万两茶”今天在长沙亮相。制作方称,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株“万两茶”,正在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

湖南安化黑茶曾被称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安化黑茶的神秘在于茯茶中特有的“金花”是其他茶类和其他地方的黑茶所不具有的。经科学研究证明,“金花”即茯茶中的冠突散囊菌,有较强的降脂降压、调节糖类代谢的功效,而“发花”工艺被列入国家机密。

此次亮相、可称世界茶王的“万两茶”即由优质安化黑茶制作。顾名思义,“万两茶”重万两,按古制十六两为一斤,约重六百二十五斤。由八个技艺娴熟的工匠日夜赶工耗费九十八天制作完成,仅成本就花费七十多万元人民币。

记者在现场看到,“万两茶”用编织的竹篾包裹着,透过篾缝可见黑糊糊的茶柱,散发着黑茶的清香。制作方湖南怡清源茶业董事长简伯华介绍,“万两茶”制作工艺与历史悠久的安化“千两茶”制作工艺一样。他们把采集下来的茶叶装在竹篾编织的圆柱形筒中,捆绑好后进行滚压,把茶叶新鲜的汁全部榨出来,然后再将滚压好的茶叶竹筒放在室外四十九天,让其自然发酵。

如此“庞大”的茶叶又将如何饮用?记者亲睹,工匠用铁锤一点点敲击,掉落下的零星便可冲饮。简伯华说,如今安化黑茶已经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国家,韩国人称其为“瘦身茶”,台湾人称“消食茶”,西方人则称“健康之液”。

茶被最早加工成茶饼之说


我们现在日常品用的各类茶,无论是绿茶、红茶、黑茶还是普洱茶,都是经过多道工序加工而成。例如,对于普洱茶,我们经常看到的茶饼,一般是茶叶经过采摘后,进行短暂的高温处理、晒干、筛选,然后压型,蒸汽软化茶菁后,将其压制成饼、沱、砖、瓜等形状,最后将成型茶叶置于阴凉通风处,待茶叶干燥后成型。即使商店里散落卖的茶叶,也是经过了多次加工制成。而对于茶的最早被加工或被加工成饼的记录又是来自何年代呢?后来又经过了怎样的发展呢?

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引三国魏张揖《广雅》:荆巴间采茶作饼,书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这是中国关于饼茶的最早记载。唐、宋两代是中国饼茶生产的鼎盛时代,当时又有茶饼、团茶之称。其制作方法,据陆羽《茶经三之造》介绍,一般都经过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共七道工序。宋代的大小龙团是一种著名的饼茶。饼茶饮用时要先敲碎,再碾细、过筛,然后用沸水冲泡盏中的茶末。

尽管我国有1000多年的茶叶制作历史,特别是近代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各种茶的生产全部可以机械化。但与全球各国先进的制茶国家比,我国茶的制造加工还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小加工企业多,规模小,产品稳定性差;企业认证少、对农药或重金属的检测手段能力弱;与国际接轨的加工标准意识差,无法形成知名的国际品牌。

当我们慢慢品茶的过程中,在享受茶的清香和领悟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意识到,茶叶加工是我国的传统产业,茶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产量巨大、爱茶者有数亿人,但我们加工出来的茶叶在标准控制、科技含量、品牌价值等方面,却落后于一些国家,我们应有理由、有能力加工出科技含量更高、品质更优、质量更问题、品牌价值更大、被全球认可度更高的各种茶叶,我国的茶产业才能得到更大发展,我国的茶的文化才能弘扬到全球。

炎陵古称“茶王城”


4月10日,2009’中华茶祖节暨祭炎帝神农茶祖大典活动将在炎陵县举办。这是中国乃至全球茶叶界的一大盛事。昨日,市农业局经济作物工作站茶叶专家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津津有味地叙说起我市“茶事”。

我市产茶历史悠久,是全国最早开发、利用茶树的区域之一。“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有关资料表明,炎陵县城所在地,古时称“茶王城”。茶陵县(包括现在的炎陵县)始设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是全国惟一以“茶”字命名的县。之所以称茶陵,《茶经》云:“茶陵县所谓陵谷生茶茗焉”;又云:“神农葬茶乡(今炎陵县鹿原镇)”。

据考证,早在400多年前,我市就是湖南乃至全国屈指可数的茶叶主产区。明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记述:“楚之茶,则有辰州之溆浦、岳州之巴陵、零陵之宝庆、茶陵……皆产茶有名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南各地大种茶叶,我市亦不例外。全市154个公社中,就有134个被列入茶叶生产基地,兴办了751个茶叶加工厂,面积千亩左右的茶场达26个。至1977年,全市茶园面积达9.97万亩,年产茶叶2150吨,为我市历史最好水平。

据介绍,近年受品种老化、茶园退化等因素影响,不少地方出现茶园改种现象,导致面积大幅下滑。去年,全市仅有茶园3.32万亩。但良种茶园发展较快,已占茶园总面积的3成。

近年,各地大力推广应用无公害化茶叶生产技术,我市有2.2万亩茶园获无公害生产认证和产地认定,有4000余亩获绿色食品生产认证。攸县酒埠江茶场在全市率先通过国际组织欧盟(IMO)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审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