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福窝茶道馆“吃茶去”(下)

发布时间 : 2021-11-12
雅安黑茶 凤凰窝普洱茶 茶文化雅句

雅安黑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雅安福窝茶道馆“吃茶去”(下)”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福窝茶道馆成立于2010年9月16日,时间并不算长,但以拥有是福,自在有窝为经营理念的福窝茶道馆很快就从雅安数千家麻将茶馆中脱颖而出,名声在外,不仅外地茶友纷至沓来,而且也成为当地重要政务、商务接待的首选地。

走进福窝茶道馆,拥有是福,自在有窝八个字,随处可见。

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塞满了福窝茶道馆的每一个角落。陈放在玻璃柜里的珍贵邮票是窝主王挺先生精心收集的藏品,国家邮电部于1997年4月8日发行的4枚《茶》邮票,从茶树、茶圣、茶器、茶会四个方面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一封印有国不可一日无邮,君不可一日无茶的首日封更是体现了茶为国饮的重要。

这里是聚会的首选,茶友的天堂。大厅设计成一个环状,四周皆是独立分隔的包间,仿古实木的茶桌、茶椅,静静地候在那里,恭候着客人的到来。大厅中间的圆形舞台,是茶艺师和琴师的地盘,客人可以在这里烹一壶老茶,静静地聆听筝琴的述说!

一楼除了赏艺大厅,还有问茶区,集聚了六大茶系的各地茶品;工艺品区,有产自全国各地的精品茶具和摆件玩品,大小不一造型各异,让人爱不释手。

二楼的茶文化更加浓郁。有7个商务包间和7个主题茶艺室组成,根据客人的不同需求进行了分类分区。佛泽、逍遥、自在、喜舍、悟道每一个厅室的名字,都蕴含着一种生活的态度,让人沉思。墙面由灰色的火山石铺就,既防潮,又隔音,更有一种陋室铭的意境,贴近自在有窝的主题。福窝茶道馆是一个大福窝,各个包间和茶室就像一个个窝中之窝,福气自然蕴含其间。

三楼是议事厅和茶宴区。两个大厅,一个是唐风汉格,一个是明清风范。汉唐特有的水墨画、大红灯笼,明清独具的罗汉床、雕花窗扇,把议事厅和茶宴区点缀得典雅大方。之所以选择这两种风格,是因为汉唐和明清都是我国茶道的鼎盛时期。

福窝茶道的茶宴,更是雅安的一绝。厨艺高手精心烹制的私坊菜,似乎每一道菜都与茶与景与故事有关,无论是菜具还是菜品,不仅有茶文化的典故,而且还是一款款精美的艺术品,令人不忍下箸。

窝主王挺并不是雅安人,更不是茶人世家。祖籍山西,早年在重庆一军工企业造枪弄炮,后来辞职下海,他的理由很简单,文化人就要做文化事,赚文化钱。他从重庆到成都,从成都到新疆,从新疆再回成都,又从成都到雅安创业,一路折腾,尝尽了世间冷暖,阅尽了社会沧桑,最终在雅安站稳了脚跟,创办了雅安新视界广告文化传播公司,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在雅安工作,自然接受了蒙顶山茶文化的洗礼,让他接触到了茶道、茶文化,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

有了一些积累后,王挺在雅安买了营业房。考虑到公司商务活动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他腾出近一半的面积,装修了一个茶楼,取名为浪淘沙。除了公司商务活动外,自己倦了累了,就到浪淘沙品茗悟道,偶尔也约三五好友来此品茗聊天。

久而久之,浪淘沙在雅安有了名气,似乎成了一个文化艺术的沙龙。有时,就连雅安市委、市政府的小型政务接待也跑到了这里。

有一次,王挺与雅安市一领导品茶聊天,才知道雅安茶馆业的现状,几乎都是麻将茶楼,外地客人来雅安,还真不知道到哪里去感受茶文化,这对一个茶文化发源地之一的产茶区来说,的确尴尬,浪淘沙虽然不大,但还算茶味十足。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王挺灵机一动:自己何不投资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茶馆,让茶馆成为推广雅安蒙顶山茶文化和雅安茶的平台!

正在此时,雅安市博物馆建成后,在博物馆的周围,也修建了一些中式建筑,作为博物馆的配套设施,对外招租。王挺毫不犹豫地拍下了最大的一幢单体建筑,取名福窝。

之所以取名福窝,窝主的想法很简单,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自古以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无不祈福盼福;而人们心目中的窝其实就是一个幸福自在的地方。说得深刻一点,福为物质之福、平安之福、和谐之福,世人总喜欢追寻未得到和已失去,然而,大部分人却不知道珍惜当下才能得到幸福,拥有是福即是此意;窝就是家,自在有窝代表一种生活态度。茶结有缘人,人在草木间,一个人通过品茶,闻道悟道知道论道,看透人间悲喜,最终回归本质,处事超然淡定,行事悲天悯人。

于是,福窝应运而生。

窝主王挺有一个目标,福窝不能仅仅窝在雅安,而是要以天下茶汇天下友,让蒙顶山茶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茶为国饮,让蒙顶山茶香飘四海。在全国建立福窝茶友会,搭建茶文化交流、学习、培训、推广的平台,把福窝茶道馆建成全国连锁店。目前,上海、厦门等地福窝茶友会已正式成立,北京、天津、广州、重庆、银川等地已等待签约!

汇天下茶友,聚人间福窝。在红尘俗世间,愿福窝用一碗清茶为您化解俗务,体味生活,感悟人生。

茶文化精选阅读

周末,吃茶去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光彩照人。唐代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此话真伪固渺然无可查考,但饮茶兴于汉唐,盛于宋代却是确凿的。

鲁迅曾说:有茶好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看滚烫的开水冲入雕花的玻璃杯中,茶叶上下翻滚不息,须臾缓缓舒展开来;待将水浸染成暗琥珀色,空气中便弥漫着一股悠悠的清香。

喝茶讲究三件事:好茶,好茶具,好水。我国有十大名茶,分别是西湖龙井,冻顶乌龙,碧螺春,铁观音,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大红袍,君山银针,茉莉花茶,普洱茶。

据《长物志》记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其香,又无热汤气。其中,世人最推崇的是宜兴紫砂茶具。《红楼梦》中贾母带领众人去栊翠庵,妙玉用旧年蠲的雨水烹茶相待,独悄拉出黛玉和宝钗吃梯己茶,用的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可见雪水沏茶更胜一筹。

曹禺的戏剧《北京人》里有一个曾文清,喝茶之讲究繁琐让凡俗之人咂舌,真真过分了些:他喝起茶来,要洗手、漱口、焚香、静坐。他的舌头不但尝得出这茶叶的性情、年龄、出身、做法,他还分得出这杯茶用的是山水、江水、井水、雪水还是自来水,烧的是炭火、煤火,或者柴火。

饮茶以人少为贵,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则为施茶。中国人向来喜欢追求一种雅致的意境,在联翩细雪的日子独啜香茗,将茶的冲淡闲适化为自己淡泊自甘的朗然心胸,一杯忘世,七碗生风。

人常说,茶味禅味,昧昧一味。将饮茶与参禅相提并论,是从饮茶中悟世。古时有人向高僧问道,高僧只答吃茶去三个字,那个人竟深有所悟。饮茶时惟有心神合一,淡定平和,以一种出世离尘之态品味人生,方得海阔天高气象,珠圆玉润胸怀,这是一种大境界。

扣冰也曾“吃茶去”


一个盛世行将就木之际,往往大师辈出。中国历史走到唐末、五代,就涌现出了一大批彻悟人生、参透佛法的高僧大德。在这接踵走来的队伍中,有两位以茶参禅的禅师,他们就是北方的赵州古佛(778-897)和南方的扣冰古佛(844-928)。在那个信息传递十分笨拙的年代,他们虽然同时身居南北,遥隔三千里茫茫关山,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悟出了“茶禅一味”之道,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垂范禅林。两位禅师把精深奥妙的佛法禅理简练成一杯茶,把从容、超越的生命境界淡定成一杯茶,供后世慢慢品饮,也使得不产茶的赵州和盛产茶的武夷同样因禅茶而闻名天下。

扣冰古佛,武夷山吴屯人,生于唐会昌四年(844年)二月八日,俗姓翁,名乾度,法名藻光,河西节度使推官翁承钦之子,传说其母梦辟支佛感孕而生,又因其“夏著衣褚,冬则扣冰而浴”而被称为扣冰古佛。古佛自十三岁出家后,精于修行,常在荆棘荒蛮中打坐,“虎踞左右,弥猴供果,朱雀衔花,群物侍伴”。先后参晤禅月贯休、雪峰义存、鹅湖大义、鼓山神宴诸大禅师,在山心庵(今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因“天心明月”启悟,成为一代参透禅学真谛的大师,并被闽王尊为国师,名列《五灯会元》、《高僧传》等史传之中。古佛超乘的道行和长期的修持与喝茶是分不开的,正如古佛道场瑞岩寺对联“扣禅扉,动心弦,万法仙宏开觉路;冰壶影,静澄怀,刹那灵山映瑞岩”所描述的一样,古佛一生氲氤在武夷茶的沉香中,扣冰沐浴,借冰煮茶。正是茶和冰涵养出他超越僧俗两界的生命奇观和那颗恒定千年的“壶里冰心”。

928年,闽王把八十五岁的古佛延请到福州,拜以国师。《五灯会元》记载:“闽王躬迎入城,馆於府沼之水亭。方啜茶,提起槖子曰:‘大王会么?’王曰:‘不会。’师曰:‘人王法王各自照了。’”意思是说闽王招待古佛时,古佛提起茶橐子问闽王说:“大王会茶道吗?”,闽王说:“不会”。古佛说:“人王和法王真是生活在不同的境界啊。”当时世风日下,处处物欲横流,在古佛眼里,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饮品,而是衡量一个人内心世界和价值取向的尺度,这恬淡的言语也是古佛“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法华经譬喻品》)的自性流露。闽王极度崇佛,对国师言听计从,所以从此就倡导“吃茶”之道,主张“以茶净心,心净则国土净”,于是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龙焙”,促使北苑茶迅速风行天下。

万般都放下,吃茶去


想了解《万般都放下,吃茶去》知识吗,丰富的《万般都放下,吃茶去》内容等你来看!

唐朝赵州和尚曾经有一句三字禅,说的是“吃茶去”,对于这句话,很多人有不同见解,甚至有过专门的论述。其实我个人觉得不要将问题看得过重,不要过于严肃,一旦过重过严肃,便失了这三个字的根本。

吃茶去是一种极为洒脱的人生态度,万般皆放下,吃茶去,看似简单的举动,很多人做不到,正如新闻中说,有人听高僧说法,可在听讲的时候,每个人手中都紧握着手机,完全不能放松下来,这样的心态岂是修禅?又能修成什么呢?

没有什么是必须要做的,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三个“没有”,我认为是生活的根本所在,因为没有什么是必须要做的,所以可以缓一缓追逐利益的步伐。因为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所以可以放下手机,看一看山水,听一听佛经。因为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所以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必紧张,遇到喜庆的时候不要过于激动,因为一切都有可能,下一刻我们就能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转危为安。也可能在下一刻我们阴沟翻船,由喜转悲。

吃茶去,平和的感受生活,从容的处理一切,茶是自己的全部,茶心似我心,不理世俗,世俗中的所有不能影响自己分毫。超然的心态,超然的自己,超然不是凌驾,而是在生活中活出自己,真正的活出真真切切的自我。

关于本文《万般都放下,吃茶去》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千古禅林法语“吃茶去”的来历


吃茶去

唐代从埝禅师,俗姓郝,曹州郝乡人(现今山东),幼年出家,不久南下参谒泉普厡学得南宗禅的奇峭,凭借自已聪明灵悟,将南宗禅往前大大发展了一步。以后常住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和尚。

一天,寺里来了个新和尚。新和尚来拜见,赵州和尚问:

你来过这里吗?

来过。

吃茶去。

新和尚连忙改口:没来过。

吃茶去。赵州和尚仍是这句话。

在一旁的院主不解,上前问:

怎么来过这里,叫他吃茶去,没来过这里,也叫他吃茶去?

赵州和尚回答:

吃茶去。

这便是千古禅林法语吃茶去的来历。

《五灯会元》记:

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

《景德传灯录》记:

晨起洗手面,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归下去打睡了。起来洗手面,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洗。洗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

这些都是淅自赵州和尚吃茶去的公案。

近人赵朴初题诗吟咏些典: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身在红尘之中,掸一身灰,且吃茶去


人人都想顿悟,个个都想参禅。转念一想,红尘中的俗世,怕也确是让人心生畏怯,所以都想要找一个可以让自己心安的地方。却又还得在红尘中奔走,于是读禅礼佛。人生仿佛就此得到了一些安稳。想想也是,也许真的便有了安稳呢。我辈愚驽,岂能知晓这其间的快乐与所得呢?日日都在红尘中穿梭。许多人说:此心无奈。而我当然也不可能去真正地远离红尘。红尘的可爱就在于:它既让人沉沦,更让人快乐;既让人陷入,更让人留连;既让人喧哗,更让人寂寞。

在红尘中走,是生的无法逃避的选择;大凡世上说已经真正地脱离了红尘的人,我以为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彻底地被红尘弃了,一种是顽固地将心死了。否则,身处红尘之中,又如何不惹上尘灰,又如何能不在其中旋转,不慢慢地变成红尘中的一粒更小的尘土?如是想,还是不要太多的拒绝这看似可怕实则我们须臾不可离开的红尘俗世吧。最好的办法是:掸一身灰,且吃茶去。

谁都不能保证自己在红尘中久了,不在身上心上都沾满了灰尘。那是些看不见的灰尘,细小,坚韧,时时地覆盖着本原纯正的心灵。因了这些灰尘,我们心灵中的鲜活少了,灵动少了,天真少了,爱少了,觉悟少了。而恨多了,暮气多了,世故多了,呆滞多了。在世俗中行走,走着走着,感到自己不见了。走着的只是一个叫人的生物,一堆日日消耗天天一样的肉球。而且,剥开它们,还会看见许多的顾忌,许多的虚伪,许多的抱怨,许多的猜测,许多的希望和许多的遗憾。有了这许多,人生还怎能有真正的大快乐呢?因此必得先将这灰尘掸去。一点灰尘没有,这是万万不可在这世上生存和生活的人。既然有,那就掸去。用心地去掸,在无人时,在有人时;在喧哗时,在寂寞时,只要用心掸了,无论多少,总会有一些个灰尘落去,总会有一些个清净出来。

然后,且吃茶去——

一杯清香的龙眠小花,一个人静静地坐着。茶须上好,对于生活中的要求,我只有一样是要求得高的,就是茶。味道不正的茶我是绝不喝的,宁愿渴着。这样,茶香开始慢慢地沁出来,慢慢地通过鼻子,通过其它通道,到达大脑,到达心,到达意念与幻思。这样,人开始真正地静了。红尘远离,清风徐来。恍然有水,恍然有梦,恍然有顿悟。掸一身灰,且喝茶去。这是我所坚持的人生的一种方法。至于这些年来,我到底掸了多少灰尘,喝了多少茶,并且得到了多少人生的快乐,我自己也并不知道。这也恰好是我不事刻意追求的一种境界。有人曾问我:身在红尘之中,天天周旋于场面之上,心如何能静?又何以静?我笑而不答。这就像我的掸灰与喝茶。掸的是自家的灰,喝的是自家的茶,又何须为外人道?而且,纵是道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理解呢?

唐宋茶礼影响下的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发扬并深化了唐宋时“茶宴”、“斗茶”之文化涵养精神,形成了具浓郁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显示了有中国传统美德的深层内涵的茶文化之巨大影响。 

按照茶道传统,宾客应邀入茶室时,由主人跪坐门前表示欢迎,从推门、跪坐、鞠躬,以至寒喧都有规定礼仪。 

参加茶事的客人根据身份的不同,所坐的位置也不同。正客须坐于主人上手(即左边)。这时主人即去“水屋”取风炉、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欣赏茶室内的陈设布置及字画、鲜花等装饰。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后,跪于榻榻米上生火煮水,并从香盒中取出少许香点燃。在风炉上煮水期间,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这时众宾客则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园中闲步。待主人备齐所有茶道器具时,这时水也将要煮沸了,宾客们再重新进入茶室,茶道仪式才正式开始。

沏茶时主人要先将各种茶具用茶巾(茶巾的折叠方法也有特别规定)擦拭后,用茶勺从茶罐中取二三勺茶末,置于茶碗中,然后注入沸水,再用茶筅搅拌碗中茶水,直至茶汤泛起泡沫为止。 

客人饮茶时口中要发出“啧啧”的赞声,表示对主人“好茶”的称誉。待正客饮茶后,余下宾客才能一一依次传饮,饮完后将茶碗递回给主人。客人饮茶也可分为“轮饮”或“单饮”。即客人轮流品一碗茶,或单独饮一碗茶。茶道礼法不仅是饮茶,主要还在于欣赏以茶碗为主的茶道用具、茶室的装饰、茶室前的茶园环境及主客间的心灵交流。整个茶会,主客的行、立、坐、送、接茶碗、饮茶、观看茶具,以至于擦碗、放置物件和说话,都有特定礼仪。一次茶道仪式的时间,一般在两小时左右内。结束后,主人须再次在茶室格子门外跪送宾客,同时接受宾客的临别赞颂。 

日本茶道是“去中国化”的结果


日本茶道

“茶禅一味”是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简素质朴,返璞归真。茶汤之中有禅心。在摒除了源自中国的华丽的斗茶仪式之后,村田珠光才终于首创了“侘び茶”。“侘び茶”的“侘び”,日文念为“わび”(哇比),日文汉字也可写为“和美”——在日本传统的和歌世界里,“わび”所代表的,正是“闲寂·简素·枯淡”的和风之美。“侘び”是和美,是侘寂,是清静无垢的内心世界。侘寂的和风之美,与禅宗要求静虑、要求证悟自我心性的本源可谓惺惺相惜——当人在拂去覆盖在心头的一切虚妄、一切污垢、一切烦恼之后,进入清静无垢的状态,才能重新看到自己最本真的初心,才能在回归自然中重新汇聚消散的灵性。而铃木大拙说:“禅与日本的灵性一致。”

村田珠光开创了“侘び茶”,而村田珠光的后辈茶人千利休,则通过“侘び茶”领悟并梳理了和风之美的精神内涵,才最终得以发展为现在的“茶道”,成为最具日本格调的传统文化。日本的茶文化源自中国,但日本的茶道文化却正是日本历代茶人“去中国化”的结果。日本茶道并不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承,而是中国茶文化在日本的新生。它与中国茶文化有渊源,但并无血缘。

这就像日本的樱花:樱花也是源于中国的,但樱花能成为日本的象征,并不是因为日本人千百年来持之以恒大量种植源自中国的樱花种子,而是因为日本人研制开发出了与源于中国的野生樱花完全不同的新品种“染井吉野樱”。140多年前江户末期的日本园艺师,通过将野生的大岛樱与江户彼岸樱进行杂交培植,栽培出可通过嫁接与插枝来反复克隆、在完全不改变遗传基因的前提下大面积延伸种植的全新樱花品种“染井吉野”,人们才终于能在短短十来天的花期之内,看到樱花排山倒海地同时绽放,又排山倒海地同时坠落的撼人景象。

茶文化|后现代语境下的韩国茶道


茶文化|后现代语境下的韩国茶道

按照现代传统,韩国是一种比较繁琐的形式,而且是刻意制造而成,去过韩国的人大多都明白,品一道韩国茶将花掉人民币六千元左右,说明在打着韩国牌子的后面是为了更好地挣钱。再则,韩国精神讲得如此大气而又普及,那为什么当今的韩国民族还是一味地搞种族、军事、不承认历史这些恶性呢?而且在联合国大会上很无耻地打着表演的方式力争入常。那么韩国引以为德的“和仁德贵”不正好成了欺世盗名的手法吗?

这一样说明了表象形式下的韩国,还有待我们世界人去分析其真实意图。而后现代主义就是要去繁从简,就是要提倡一种平庸和无关紧要的艺术,并使之更商业化。对后现代主义而言,当今韩国的对象都是一些世界中高产阶级,并非是人人都有品茗的心情和环境。这些中高产者既有一些钱,又有一些闲,他们喜欢在繁复中追求伪优雅,在逶迤中寻找伪真谛。

那么,后现代主义就是直达目的:一是让茶这一商品以更简单的形式流通于市场;二是让任何人都有随时随地喝茶的权利。而经济上的后现代主义早已深谙其道。君不见,以速泡袋装、瓶装、罐装等形式出现的即冲即饮、即开即饮的茶品已经崛起于各大商场。且从历史来看:烹茶→点茶→泡茶→饮茶,每一次喝茶方式的改变,无不都是后现代主义的催化。

故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使韩国正在逐渐失去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载体——,进而快速将手伸向这个没有品格定论的民族,这算是韩国死活都要主动承认根基在大陆,并且与佛、道、儒拉关系来确保其伪德蒙财的最佳路径。而一旦韩国沦为一种没有意义的符号时,或喝茶不再需要任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内容,那么,韩国也必将不复存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