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沧桑,茶蕴百味《香港茶庄宝兰生》(贰)

发布时间 : 2021-11-21
五宝茶什么味 如何开茶庄 开个茶庄怎么经营

五宝茶什么味。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历尽沧桑,茶蕴百味《香港茶庄宝兰生》(贰)”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这年的12月25日,香港人渡过了一个黑色圣诞节,日军占领香港,港督杨慕琦投降,在日本人血腥的法治下,民生困苦,惶惶不可终日,人纷纷逃离香港,放弃家业,回家乡躲避。宝兰生茶庄的财产也被洗劫一空。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香港才结束了三年零八个月的苦难岁月。躲过劫难后,李先生重返香港自己出资,重新开始经营宝兰生生意。此后,宝兰生茶庄持续发展,历经三代不停,到如今已经有将近百年的历史了。在百年中,宝兰生茶庄不仅茶叶技术更加成熟,在香港茶界中也名声渐起,声名远播海内外,被誉为茶界难得的百年老号。宝兰生对普洱茶的经营与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1942年,李协先生的大儿子李耀忠先生,在父亲的熏陶下,从小就对普洱茶独有情种。这一年,他在父亲的研究基础上,对普洱茶的仓储,陈化,拼配等多个环节进行了探索和实作,逐渐形成了宝兰生自己的风格,在香港的普洱茶界独树一帜,并被港人追捧。与此同时,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李协先生有感于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取天下同安之意,成立了同安茶行,释意人类能够和平共处。同时战争让李协先生的人生理念有了巨大改变,这总改变在宝兰生和同安茶行的普洱茶中也有体现。普洱茶所蕴含的清致雅和的人生哲理也更让李家父子向往。正是这种向往,包揽横在日益浮躁的社会中独守自己的那份坚持,不为尘世烟尘拖累,才有了三代人的持续经营,才能历经百年而不停。

时下社会逐渐开明,盛世谈茶,普洱茶在经历了无数个涨落后再次被世人推崇,百年老号宝兰生的经营者也逐渐解脱了困顿世事的烦扰,希望把百年老号的经历和经验与世人共享,希望让那些品鉴了岁月风尘的珍藏普洱重现世事。2007年,在普洱茶的故乡,宝兰生与普洱茶的龙头企业昌泰普洱合作,着力打造一款以百年陈仓为号的普洱老茶。这些老普洱,将收集宝兰生与香港保留的普洱老茶,共同为盛世献礼,给当下活在幸福里的人们提供一个缅怀历史,品鉴过去的平台。

也许,对老普洱的口味仁智各见。但是,如果你有幸品饮到了老普洱,不管是不是百年陈仓的老普洱,那肯定是一份珍贵之饮用,饮一口,将消逝一口,啜心自知,茶禅一味。老普洱,大概最能体现这样的茶之大境界。百年陈仓,与时间一样易逝,同历史一样珍贵。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史:宋茶蕴味


中国人制茶喝茶已经几千年,已经是融入中国人血脉的饮品,茶文化同样。不过要说起茶文化的巅峰时期,不是现在,而是国风开放的宋代。帝王爱茶,所以整个国家也变得偏爱茶,饮茶之风、制茶之法、茶文化都到了一个巅峰时刻。查阅现代人整理研究的资料,发现,北宋时期,国内种植的茶叶品种已经超过了196种,植茶与制茶技术空前繁盛,发展到宋时全国形成一整套发达的榷茶制度。时至今日,中国茶文化史上再也没有一个朝代能够超越宋朝。

从帝王开始的偏爱

宋茶空前发达的茶文化,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当属统治者,宋代建国之初,宋太祖就下令成立茶务机构,管理天下茶事,并最终选定福建建州凤凰山北苑贡茶为皇家御茶,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生产区别庶饮的皇家贡茶,从此掀开了中国茶叶史上新的篇章。

宋代茶成为国饮和宋代茶文化的繁盛,与宋徽宗赵佶密不可分。赵佶喜茶,他不仅精于茶事、擅长茶艺,还写了一本《茶论》,后世称之为《大观茶论》,谈制茶之法与点茶真韵。书中说,饮茶有道,首先讲究色、香、味。由此可以看出,宋徽宗不但懂得如何点茶泡茶,还清楚了解制茶的过程与饮茶的香气效果。在皇帝的带头下,饮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宋代茶书的撰述也大大超过了唐人,比较著名的有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等。其中不少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成为中国茶文化著述中的宝贵遗产。

“宋代的茶分为散茶和片茶。”王东介绍说,散茶并不是现在的散叶子茶,而是茶碎或茶粉。茶粉是相当高档的商品可以直接冲点饮用,但宋各时期,散茶也不尽相同,也有将制作茶饼遗留的茶渣称之散茶的说法;而片茶指的是一片片的各种形制茶饼,其代表就是皇家贡茶“龙团凤饼”。

据记载,宋代其他地方名茶也有进贡,但均不值一提,被建州的建茶“龙团凤饼”所打败。皇家贡茶“龙团凤饼”为宋真宗时期宰相丁谓所创,小“龙团凤饼”是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福建转运使史蔡襄所造。宋代皇家贡茶“龙团凤饼”的制茶工艺极其难,至今也无法逾越。宋徽宗讲“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龙团凤饼”不仅深受宋代皇家青睐,宋代贡茶之美、茶叶之精,使得大量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成为他们追捧的“圣物”并进入上层社会的精神生活。在“两宋”时期,先后有180多位诗人、词人赞颂宋代贡茶,诗词达400篇。建茶入诗,比比皆是。陆游写了300多首茶诗,成为历代诗人中写茶最多的一位。北宋文学家苏轼把佳茗和佳人联系在一起,写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佳句,为人们所传诵。

茶文化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

北宋人痴迷于饮茶,可以说茶文化浸透了正个国家的各个角落,不管是皇宫待客还是平民百姓家会友,皆是上一杯好茶。从各种场合的迎来送往、交际应酬到人生喜庆的礼俗,无处没有茶之清风洋溢、香气飘拂,斗茶、茗战更是情趣盎然、格韵高雅。民间有茶农、百姓的世俗斗茶,寺院有佛教僧侣的禅门斗茶,官宦有诗人墨客的文士斗茶。茶文化渗透到宋朝上层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贡茶的精致、水平的高超,已经消失在普通百姓眼前,而真正传承下来的却是散茶。到了宋代中期,团茶生产虽然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散茶的生产已经逐渐取得优势。饮茶之风开始在市井之间风靡,价格低廉的散茶在民间大受欢迎,茶肆开始在城镇大规模普及。“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以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都描述有当时汴河两岸茶坊生意兴隆的繁荣景象。”王东说,“当时的开封城内遍布茶庄、茶肆、茶馆。”

在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既有挂着招牌的茶肆,也有边喝茶边看杂技表演的市民。这些市井百态的记录,真实表达出北宋时期民间茶肆已经成为普通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宋朝除了一般的茶肆之外,还出现了晨开晓歇和专供夜游的特殊茶肆。

茶肆的人气之盛也使很多其他行业纷纷以开茶肆的名义拉拢生意。《梦粱录》中记载:“大街有三五家开茶肆,楼上专安著伎女,名曰花茶坊。如市西坊南潘节干、俞七郎茶坊,保佑坊北朱骷髅茶坊,太平坊郭四郎茶坊,太平坊北首张七相干茶坊,盖此五处多有吵闹,非君子驻足之地。”

茶肆之盛,是饮茶之风民间盛行的见证,宋代的饮茶之风可谓渗透到了百姓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茶文化的扩张

宋代的茶风、茶道盛行天下,此时的饮茶文化更加深厚,且影响到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等茶道的形成。据史书记载,中国茶叶及品茶法在唐代已传入日本,由于茶树在日本引种成功和中国制茶方法的传入,日本一度出现饮茶之风。随着日本国停止派遣遣唐使,其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也骤减,而日本尚无制茶经验,所以饮茶之风随之逐渐衰微。宋时,日本禅师荣西将中国茶种、茶的栽培、制茶饮用方法再次传入日本,并加以推广,进而写出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从而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础。“现在日本茶道的精髓主要是承袭自中国宋代茶道。”王东说。

宋代是历史上茶饮活动最活跃的时代。贡茶衍生出来的有“绣茶”“斗茶”;作为文人自娱自乐的有“分茶”;作为民间的茶楼、饭馆中的饮茶方式更是丰富多彩。“绣茶”的艺术是宫廷内的秘玩,大概是茶叶太珍贵的缘故,一般舍不得饮用,于是一种只供观赏的玩茶艺术就产生了。另一种称为“漏影春”的玩茶艺术,是先观赏,后品尝。“漏影春”的玩法大约出现于五代或唐末,到宋代时,已作为一种较为时髦的茶饮方式。

“绣茶”和“漏影春”是以干茶为主的造型艺术,相对于此,“斗茶”和“分茶”则是一种茶叶冲泡艺术。“斗茶”是一种茶叶品质的相互比较方法,它最早是应用于贡茶的选送和市场价格品位的竞争,因而“斗茶”也被称为“茗战”。如果说“斗茶”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的话,那么“分茶”就有一种淡雅的文人气息。“分茶”亦称“茶百戏”“汤戏”。善于分茶之人,可以利用茶碗中的水脉,创造许多善于变化的书画来,从这些碗中图案里,观赏者和创作者能得到许多美的享受。“现在我们已经能够复原这种茶百戏。”王东说。

如今茶文化不仅在中国盛行,也在很多个国家生根发芽,很大的功劳便是宋代。虽然历史发展中,茶叶从饮品发展到吃食,再到医药,它的价值不断的被开发,但不可否认,茶文化的巅峰时期仍是宋代。

浪漫之都茶蕴香


法国茶历史的开启,与英国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时间差,二者大约都在17世纪中叶左右。而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公元1665年,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御医所开的药方里,便以来自中国或日本的茶作为帮助消化的良方。

虽然无法和具有欧洲经典历史地位、且几乎大街小巷与日常生活里无处不在、扎根深远的英国红茶文化相比,法国的茶风景却依然十分迷人而可观。我觉得,若说英国人是把茶当作不可或缺的日常饮料,法国人则把茶视作美食与享乐的重要部分。也因此,法国、尤其是首都巴黎的茶风气,在某种程度上,也和法国人素来在料理上的追求与喜好类似,对于产地与新鲜度的坚持、调制的创意、味道的肌理层次与丰富性,以至潮流与风尚的敏感度上,都有极专注多元的表现。

现在,巴黎城里的茶势力几乎可与咖啡相抗衡,不仅茶馆(SalondeThe)和咖啡馆一样举目可见,高级食品店、著名食品超市里的茶专柜在规模上与咖啡专柜一般无二。以专业的茶叶销售为经营主体、且学问讲究均自成体系的专门店,更逐渐蔚为风气,成为法国美食领域里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这些茶叶专门店的共同特色,除了大多拥有动辄数十到数百以上的庞大种类可供选择之外,在茶款方面,更展现出对于多样化产地的丰富兴趣。以MariageFreres为例,国家来源就遍布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澳大利亚,甚至中南美洲和非洲的国家......而单一国家里,则还有不同产区及不同茶园与季节、等级的分别,令人咋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著名茶品牌店里也经常推出不少相关的商品。比方专业度极高的茶壶、茶杯、滤茶勺、量茶匙等,或是茶香浓郁的茶巧克力、茶饼干、茶果酱等,也都是不容错过的上品,值得选购。

巴黎经典茶店

MeriageFreres

这是法国最著名的专业茶叶品牌,目前在巴黎、东京两地都有分店。从1660年起,它便以从亚洲地区进口茶叶起家,目前旗下已发展出超过480种以上、来自各国各地且品质优异的茶叶商品,是法国最具代表性的茶叶品牌之一。

地址:30rueduBourg-Tibourg,75004Paris

BetjemanandBarton

创立于公元1919年,是巴黎少数仅以茶叶为主要经营项目的老牌红茶店之一。旗下茶叶以混合云南、阿萨姆与大吉岭而成的Brunch早午餐茶,混合阿萨姆与斯里兰卡的早餐茶等以品饮食段为区分的Blends系列混合茶最具特色。

地址:23,boulevardMalesherbes75008Paris

LePalaisdesThe

走时髦风尚路线的茶品牌,目前在巴黎、东京、比利时都有分店。顺应此刻欧洲正吹拂的东亚绿茶风潮,不仅在店貌的时髦简约中流露出浓浓的东方气息,茶叶与相关茶具及包装也都笼罩在一片日本、中国的气息里。

地址:64,rueVieilleduTemple,75003Paris

LaMaisondesTroisThes

巴黎十分红火的茶叶专门店。美丽女主人出身中国台湾南投茶家。整体店貌糅合东西,一点中国式的怀旧、一点法国式的极简、外加一点新人文式的优雅品茗趣味,时髦而充满异国风情的氛围,成功征服了巴黎人的心。

地址:33,rueGracieuse75005,Paris

茶马刻痕,尽现古道沧桑


到了云南,不能不喝茶,而这茶又与别处的极不同,是一种生长在树上的叶子,拮下来后经过一番捣制,便是那块块方方圆圆的闻名天下的普洱茶。品其味,甘苦相溶,观其色,浑黄不一,并无常于家居时喝的绿茶、红茶的好,只是唯唯的入喉后叫人无穷的回味,不禁地牵出另一根丝线----茶马人生。念生极此,应是触到了这里的一条历经几百年风风雨雨由人生生地从无路之地踏出的一条可与丝绸之路并誉的茶马古道。

从西双版纳出来,一夜的高速公路,到昆明,再一夜的火车到了大理,再西行半日至丽江,再入藏。。。这大抵便是昔时滇藏茶马古道的轮廓了。凭借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滇南的热带雨林尚未褪去泼洒头顶的烈炎,只在一个梦醒来时,便置身于滇西风光旖旎的大理了。有连绵的苍山衬托,有潋滟的耳海相伴,有蝴蝶泉梳妆的女儿留下的美好传说,还有金庸笔下段氏风流逸事等等,大理不能不说是个令人目不暇接和留连忘返的地方。

旧城已经不复存在,见到的只是一座后人修复的方方正正的城池。尽管有导游的指指点点,古道的踪迹物是人非。观着馥郁的山色,游着挺阔的湖水,白族人暄扬的歌舞,竟有些让人要忘记这片经历繁华与衰败的地方曾经是古道的必由。一而再的三道茶,一遍遍地敲打着纷杂的思绪,对古道的神奇和向往便也就一回回地涌来。

当汽车再次飞驰起来的时候,窗外惊过的景象却有了惊人的变化,只在一里间的距离,房屋变得简陋起来,人影也稀薄了,没有了大块大块绿葱葱的田野,山,开始冷峻沉默甚至有些苍凉;路,环山盘桓着蜿蜒直上,海拨很快就到了2000多米。这样的景致,更能让人仿佛看见,一队满载食物的马帮,步履蹒跚地行走在一条瘦石突坷布满荆棘的小路上。然而,眼前越发的空茫。偶有一老妇负薪而过,便疑心村落不远;两三只翔于天边的鸟儿,让人看不清是鹰还是鹫。

昏昏欲睡间,不知是谁在惊呼:看,雪山!困意顿消,顺着指向,隐约望得见覆了白雪的一座金字塔形的峰尖,巍巍地立于群山之中,这便是著名的玉龙雪山了。到了雪山,也就到了丽江,当年古道上最紧要繁华的地方。保留下来的是一个完好的古城,主要居住的是纳西族。能在西南见到这么一座仿似江南水镇般,游人们嗟叹不已。借了玉龙雪山的灵气,清澈的雪水绕城而来,雕梁画栋、小桥流水,柳枝低的令人有些惶惑,步步疑虑走错了方向。街道窄长,大块的山石铺就的路,迂迂折折,这便是当年一队一队马帮走过无数次的那条古道的中转地。

古道踪迹何在?此刻只能凭借新砖角檐、往来商贾以及脚下触到打磨圆滑的石阶来连接散落在小桥流水边的那些被历史车轮碾过的些许残破碎片,一个不经意的回首,或许会在视线的某一处瞥见一方扶栏朽木,已经辨认不出的刻痕,诉说着古道的沧桑。

独独那悠闲飘浮在人们头上的几片云朵,依然千百年前的模样!

茶庄的故事


在这个北方小城的城南街,有一家茶叶店。这是一个北京四合院风格的院落,临街是一幢仿古的门店,做工精细的木格门窗,只不过换上了增光瓦亮的玻璃,取代了发黄的窗纸。中间一孔双扇的门。有一块黄灿灿的金匾在正午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熠熠的光彩,悬挂在门的正上方。匾的中间镶嵌着工整的隶书沁香缘。当你举步向前,将要跨入门槛的时候,你会发现脚下的青石台阶被磨得去了棱角。闪着青光。在向人们介绍着生意兴隆的同时,仿佛还在诉说着历史的悠长。

还是在晚清时期,一个南方的茶叶商人来到了这个古老的小城,开了一家茶叶店,取字号同兴阁。经营的茶叶是由家人在南方收购,炒制,再邮寄过来。商人和他的一个儿子,又从当地雇了一个伙计,三个人经营这家店铺。商人已经年近古稀,瘦高的身材,精神矍铄,他的儿子也是为人宽厚,朴实善良。虽然是商人,但是经营有道,童叟无欺。很快的,小店在这个小城家喻户晓,美名远扬。

商人的性格豪爽,又颇具文才,喜欢结交那些儒雅之士,文人墨客。专门开辟出一间书房,里面两张方桌,笔墨纸砚,青瓷的茶具。平日里,一群雅士文人,指点文字,品茶论道诗词歌赋,其乐融融。

小城之中,有一个秀才,老两口无儿无女,小卖为生。虽生计艰难,但始终不去风雅之趣。慢慢的,商人和秀才成了最要好的一对笔友和知音。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相见恨晚,惺惺相惜。

转眼间,好几年过去了。商人的身体愈加消瘦,精神也不如刚来的时候。秀才也得了气喘的毛病。

这年秋天里的一天,商人来到了秀才的茅舍:老伙计,我要回家了。我们知音一场,论文才,你我终无大成。但是,我敢保证,等我回来时,要让你喝上人间最好的茶叶。两人依依不舍,彻夜畅谈。

商人回家了。秀才依旧靠小卖度日,偶尔去同兴阁品上一杯香茗,却不见了商人的影子。想起往日一起品茶论道的情景,顿觉精神失落,慨叹不已。记起商人临走时的一番交代,只是盼着商人早日归来。

等啊,等啊,一转眼,春节,清明,一个个时节象穿梭一样飞速驶过,却仍然没有商人的消息。秀才每天都在思念中度过,只是他的气喘病愈发的厉害了。但是他的信念一点也没有动摇过,商人就要回来了,他们还有诺言没有实现,他不会不回来的。他还要等着喝人世间最好的茶。

又一个秋天来到了。终于有一天,商人的儿子捧着一个布包,还有商人和秀才一起用过的茶壶,来到了秀才的茅舍。打开布包,露出一封信,是商人写给秀才的。工工整整的字间告诉秀才沏茶的方法。又打开一层布包,是一个刺绣的盒子,打开盒子,里面的茶叶不过二两,却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商人儿子说,这是商人在自己家的百亩茶园里用了一年的时间亲自采摘的,采摘的全部是蕊花下面的第一个叶子,又精心的炒制成今天的茶叶。

秀才急切切的问起商人的情况,没有见到商人,秀才的心里有一种不详的预感。商人的儿子言语未发,两行泪已经滚滚而下。商人回家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念念不忘的是对朋友的承诺,他要让秀才喝上人世间最好的茶。茶叶炒制完成了,商人的生命也走道了尽头,就在一个月前,商人心事已了,实现了对知音的秋天的承诺,已撒手人寰。

秀才捧着沉甸甸的布包,两行浊泪涌出眼眶,沿着充满着沧桑和布满皱纹的脸颊不断的流着。装载着商人最后生命和心血的茶叶发出阵阵的清香,而商人和秀才,此时却已经天人永隔。

按照商人嘱咐的方法,秀才把茶叶分成了三十分。每天用开锅三次的水把茶叶沏开,独自一人品尝着这凝聚着生命的清香。到了晚上,把水倒掉,把壶盖打开,仍然清香无比,秀才却只能独自一人默默的体会着生命的孤独。

三十天很快过去了,商人的茶叶很快就喝完了,奇迹很快的发生了。秀才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气喘病也消失了。他感到他的生命已经不属于他自己,他感到商人的生命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延续。

商人和秀才的故事很快传遍了小城,人们到处传诵着发生在两个秋天里的美丽。商人的儿子把父亲留下的茶叶店经营的井井有条,每天仍然有很多文人墨客来这里品茶论道。秀才仍然小卖为生,只是他感到生命有了另一层含义。

有一天,一个钦差大臣到了这个小城。听说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亲笔提写了沁香缘三个大字,赠与商人的儿子。从此,茶叶店的生意愈加兴隆,商人和秀才的故事也一直流传了到今天。

普顺茶庄


来到普顺茶庄,第一感觉是店中的陈设很有特点,迎面的墙上摆放着各种普洱茶饼。虽然茶饼的大小各异、包装也有差别,但这随意的摆放,却显得很平和,没有一丝杂乱的感觉。可以看出,如此的安排颇费了店主人一番心思。进门右手边的墙上,摆放的是各类茶具,那些手绘的茶碗,或斗彩,或粉彩,或青花。这些玲珑的小碗,码放成金字塔形,显得后现代感十足。

店中的茶桌,则是最吸引眼球的物件了。约有两米长一米宽,桌面是一块整木板,边缘的位置也不经雕琢,保留了最原始的面貌,桌面上则放着一套花梨木的茶具。

店主戴江先生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举手投足间,可以看得出,戴先生是一位很有涵养的人。为我们泡茶的则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士,看上去像电影《叶塞尼亚》中的女主角。这位很有明星相的女士直到我们离开茶庄我也没弄清楚她是谁,所以在这里就先用Y女士代替她吧。

我们首先品尝的是普洱茶中的熟茶。Y女士用茶锥取下些许茶叶,放入壶中。原本看似很笨拙的取茶,在她手中却多了几分优雅。煮沸的水倒入壶内,将壶拿起后轻轻摇晃,之后将泡好的茶倒入公道杯,再分于我们的小盏。整个过程,与其说是在泡茶,倒不如说更像一种仪式。Y女士在泡茶的过程中,一言不发,全神贯注。作为观众的我们在她的感染下,心灵在那一瞬间得到了释放。

泡茶的过程是神圣的,而品茶就显得轻松了很多。

品茶的同时,戴先生向我们介绍普洱从采摘、制作、保存、年份、饮用等方面的知识。我们惊叹于戴先生茶知识的渊博。通过交谈,更让我吃惊的不是他对茶叶的研究,而是他的职业。原来戴先生的主业并不是经营茶,而是石化产品,而且做得很大。他选择来开办这个茶庄,其实只是自己的兴趣,为的是让朋友能够有一个可以休息聊天的地方。

端详起手中的龙泉窑茶盏,造型非常简洁,拇指和食指捏着它,大小恰到好处,真是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外形上没有任何的纹饰,有的只是那如梅子初青的釉色。釉面的颜色,则是绿得要流出来。色如琥珀的茶汤在这茶盏中,显得那样的圆融和谐。

正想开口夸赞这茶盏,戴先生就说到了为什么喜欢它的原因。因为他觉得龙泉窑的釉色非常内敛、低调、平和,符合中国人的特质,而且平和的颜色和味道不是特别强烈的茶配在一起,非常适合。看来戴先生的性格真是与喜爱追求釉色的宋代先贤有着几分相似,内敛中透出些许温和来。

喝完了熟茶,我们又接着品尝了生茶。刚入口觉得生茶的味道非常苦涩,可之后却生出甘甜。估计是从表情中看出了我的心思,Y女士对我道:喝茶不怕先苦,怕的是后不甜。听了这话,我的心灵似乎又被撞击了一下。

不知不觉中,在茶庄坐了已两个多小时了,也该说再见了。我们起身道别时,戴先生邀请我们下次再来,大家坐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然后,他一直把我们送到车上,一直目送我们远去

普顺茶庄,这里有像戴先生、江女士这样爱茶的一群人,与在别处喝茶味道就是不一样。

普洱府城茶庄商号


普洱茶最早的生产加工集散中心在昔日的清代普洱府城。普洱建城,始于8世纪中叶唐南诏时,派苏、张、周、段等姓白族官员到此镇守,建奉逸城。明代时,普洱茶生意大旺,据史志载,外地迁人的客籍户,大多与茶叶贸易有关,民居、茶庄及其与茶叶经贸相连的马栈、铁匠、鞋匠、皮匹铺等在城外集中连片,形成新的街市。

清雍正七年(1729)设普洱府后,将其土城外墙建成砖墙,并在普洱设茶局,专办茶引(执照)、茶税及督办贡茶厂,选取最好的女儿茶,以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敬贡朝廷。茶局管理贡茶加工、茶叶生产和运销,每年四月为花茶市,交易活动10天。雍正十三年(1735),普洱茶名震京师,清政府题准征收茶捐,普洱府当年发出茶引(执照)三千引(三千担),秦晋、两广、四川、江西、两湘,以及石屏、腾越、下关、玉溪、通海、思茅等地茶商纷纷在普洱府署宁洱城,建立茶庄、商业会馆,对茶叶进行加工、精制、包装、运输。清道光、同治年间,宁洱城的普洱茶经贸商务活动达到高潮,城内城外,众商云集,足有300余家堂馆店铺。

据《普洱县志》载,仅茶庄就有六七十家,每年茶销量约570吨。较大的商号协太昌、同心昌、福美祥、元盛号、荣和昌、义盛昌、国金号、广兴隆等20余家,大多经营加工茶叶。其加工的普洱茶有毛尖、芽茶、小满茶、紧团茶、改造茶、团饼茶、方砖茶、牛心茶、人头团茶等。民国时期,猛景茶庄压制的心脏形紧茶也很有名,内飞中部印有中文猛景茶庄,中部左右方印有猛弄二字,椭圆形圈内飞下印有英文,上端为英文猛景茶庄,下端为英文猛弄。

民国三年(1914)9月30日,普洱道时期,征集茶品参加了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在陈列品中有云南宁洱县糯猛景茶庄紧茶内飞993499猛景茶庄紧茶一封。普洱茶因最先在普洱加工、销售、集散而得名。

茶叶贸易,沧桑千年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维吾尔族祖先)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

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

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

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与繁荣。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

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旬、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在两条主线的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

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有1500余年历史,大体可归纳为四个贸易时期:

公元475-1644年的一千余年,是以物易茶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外销。

中国茶叶最早输出在公元473-476年间,由土耳其商人来我国西北边境以物易茶,被认为是最早记录。

唐代,于公元714年我国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以后中国茶叶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输往西亚和中东地区,东方输往朝鲜、日本。

明代(1368-1644)是中国古典茶叶向近代多种茶类发展的开始时期,为清初以来大规模地开展茶叶国际贸易提供了商品基础。

郑和七次组率船队,出使南亚、西亚和东非三十余国。同时,波斯(今伊朗)商人、西欧人东来航海探险旅行,及传教士的中西交往,把中国茶叶文化传往西方,为以后的华茶大量输入欧洲作了宣传和舆论准备。

“十杯茶”知茶礼,品人生百味


有句话说得好,“看世间万象平常心,品人生百味一杯茶”。

一、“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二、“先尊后卑,先老后少”

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用中指和食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

三、“先客后主,司炉最末”

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步就方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自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四、“强宾压主,响杯檫盘”

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五、“喝茶皱眉,表示弃嫌”

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六、“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

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七、“新客换茶”

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八、“暗下逐客令”

本地群众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辞,否则会惹主人没趣。

九、“无茶色”

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二是由于上一点引申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著,欲有“某人无茶色”。

十、“茶三酒四秃桃二”

本地人习惯于在茶盘上放三个杯,是由于俗语“茶三酒四秃桃二”而来,总认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须四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风景游玩就以二人为宜,二人便于统一意见,满足游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