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普洱茶的那些神话

发布时间 : 2021-11-21
普洱茶的神话 普洱茶神话 那些茶是热的

普洱茶的神话。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回忆普洱茶的那些神话”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回忆普洱茶的那些神话”相关知识!

一件极具戏剧性的事情让云南省思茅市某学校老师郑波的命运有了很大转变?

2005年4月,在思茅市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普洱茶节期间,郑波在朋友的怂恿之下,拿出积攒了多年的4万块钱工资,以每公斤200元的价格购买了200公斤普洱茶?

老岳母知道后,眼睛瞪得很大,一下子觉得我可能是个败家子?郑波说?仅仅过了一个星期后,卖给他茶叶的经销商打来电话,说愿意以每公斤400元将卖给他的茶叶回购?当时那批茶叶的市场售价已达到了每公斤600元?一个月后,那批茶叶的市场售价飚至每公斤800元,那时,老岳母的眼睛瞪得更大了?郑波又得意地说?

几个月后,郑波投资的瑞祥古茶楼开业,这件事情让我下决心开始经商,普洱茶不但有价,还有市?

普洱神话在云南省思茅市,一个流传较广的故事是:2002年时,一个小包工队给别人盖了房子,但对方没钱给,提出用两吨普洱茶抵工程款,包工队被迫无奈只好收下?到2006年,那两吨茶叶涨到了每公斤1400元?

在坊间这个故事被大家传得绘声绘色?有人说,当时用茶叶抵工程款时,包工头欲哭无泪,而到现在这个包工头笑出了眼泪?

思茅市最大的茶叶生产企业之一龙生集团,也是思茅市最早的茶叶企业?对普洱茶的兴起,搞了20年茶叶的董事长朱启忠感受最深?1996年,企业生产了400多吨普洱茶,结果每公斤16块钱也卖不出去,当时茶园里的茶叶没人采,送朋友也拿不出手,全国各地欠了1000多万元的货款?无奈之下,企业开始转产绿茶?到2006年后的今天,当积压在库房里的那批普洱茶重见天日的时候,其每公斤售价已翻了近100倍?

看到了市场复苏迹象,龙生集团从2003年起重新开始生产普洱茶,并于2005年投资1500万元修建了一个普洱茶加工厂?

在思茅市里的街头,随处可见普洱茶专卖店?瑞祥古茶楼负责人郑波说:2006年时期几乎每周都有新的茶楼开业,全市最起码有三四百家专卖店?

在位于北京市宣武区马连道赫赫有名的茶叶一条街,如今上千家茶叶铺子里都有普洱茶卖?一家经销商说,时下如果哪家店里不卖普洱茶,好像就显得落后了一样?2005年,北京宣武区和思茅市签署了加强两地茶产业发展备忘录,携手打造北京马连道普洱茶都?

尽管有一些专家认为普洱茶有炒作成分,价格已被拉得很高,但普洱茶热还在升温,从最初的台湾?香港,到广东?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再到西安?成都等知名文化都市,已呈全国蔓延之势?

能喝的古董

当新茶上市的时候,我们都会把老茶加价20%销售?思茅龙生集团董事长朱启忠说这是一条规律?

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加工制成?千百年来,云南的晒青毛茶都是手炒手揉,日晒干燥?正是这种传统的缓慢的发酵干燥过程,使普洱茶越存越香?这就是为什么绿茶是新的好,普洱茶却以陈年为贵的原因?

郑波称,在面向消费者的终端销售环节,普通的普洱茶基本都是按每年50%的幅度加价:有的甚至达到好几倍?郑波说,他店里最好的陈年普洱售价为每公斤3000元,卖不出去也不着急,反正是越存越值钱?

因为普洱茶存放时间越长越香的特点,以及具有暖胃?清热?降血脂等保健作用,普洱茶又有一个美誉能喝的古董?

提到现今普洱茶的兴起,无人不谈及台湾人?思茅银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建荣称,解放前,在东南亚?港台等地就有收藏存茶的习惯,当时主要原因是局势较为动荡,一些喜欢喝茶的人把茶当做生活必需品存起来?到后来普洱茶越存越香的特点显现出来,这一商机被台湾人发现,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不断有台湾人到大陆来考察和收购普洱茶?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普洱茶的价格在台湾已被炒到了每公斤上千元,而在大陆却只有几十元钱?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动下,许多台商?港商开始在广东租厂房,派人大量收购陈年普洱茶?

因为市场转暖,加上普洱茶特有的价值,收藏热也在兴起?据介绍,仅在思茅市,收藏普洱茶价值在10万元以上的最少有上千人?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是,一位收藏爱好者为了收藏茶叶,甚至卖掉了自己住了多年的别墅?

普洱茶热之喜忧2005年7月,广州一媒体报道,有不法商家在猪圈里发酵制造旧普洱茶?这一报道对整个普洱茶市场产生了很大冲击,并引发了刚刚认识普洱茶的消费者的质疑?虽然这则报道事后被认为失实,但此事让普洱茶产业相关人士不得不反思?

据介绍,现在普洱茶市场上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甚至一些不法商人为了加速发酵以及加深汤色采用一些不法手段?侯建荣称,在广州市场上有很多每饼售价在15元左右的普洱茶,看上去外观非常好,但是你一定要记住这个价格连正宗的原料都买不了?

因为过分强调保存年限的问题,市场冒充陈茶的很多?据了解,云南1976年才安排昆明茶厂生产普洱砖茶,但一些商店里却有1949年?1957年?1958年?1962年生产的大量普洱砖茶,而且售价不菲?

现在千家万户都在做普洱茶,生产热?销售热?收藏热,对于一个食品来说令人担忧?龙生集团董事长朱启忠说?

年份只是普洱茶诸多亮点中的一个对于市场上过分看重生产年份的现象,思茅德福经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高飞忠告消费者,年份的确是普洱茶的一大亮点,但决定性因素还有好多,比如原料?加工方式等,普洱茶就是一种饮料,只要你自己喝着感觉好,那就是好茶?

高飞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在目前普洱茶较热的情况下,应该正确引导消费和收藏,不应该赋予普洱茶太多的升值功能,如果一个产品的商品价格长期偏离其实用价值,将导致整个产业的崩溃?

茶经网扩展阅读

茶叶回忆录:普洱茶纯干仓的典故


纯干仓这个名词,并不是单一而生,它必然有相对应的名词,那就是湿仓和干仓,当然,纯干仓在现今已经成为市场的显学,几乎市场上所有的茶品,都以纯干仓为标榜,其实纯干仓的出现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现在动不动很多人都说是纯干仓的始祖或是拥护者,或者是早就知道纯干仓的概念,夸夸其词却不知所以然,说不出纯干仓概念产生的背景和时空环境,其实是有些吊诡的,它反映了市场的进化,也表现了市场的现实。

所谓的仓到底是什么意义?3年的7542也叫纯干仓,还是5年的银大益?是北京的纯干仓?还是广州的纯干仓?或者是现在有些人用新设备或者是新观念的仓库?我认为纯干仓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它,我个人认为,纯干仓就是保存状况,从古董的观点来讲就是品相,年头越高的东西,品相越好就越难得,品相不好,在老东西的世界里是具有容忍性的,当然保存状况好的东西更具有收藏价值,品相不好,价值自然打折扣,所以年头越老的东西,保存状况越显重要,年头越老的普洱茶,品相越好价格自然不菲,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纯干仓的红印比干仓的红印和湿仓的红印贵上许多的原因。

在早期的普洱茶市场,是没有纯干仓概念的,大概在1996年之后才有纯干仓的产品问世,最主要由于当时的市场主要以干仓和湿仓的产品为主,市场认为老茶的转化应以此为标准,但这样的观念也是受到香港的影响,早期香港的老茶并不是在茶行出货,主要来自于酒楼、茶经纪和许多联名仓库,多半是地下室,储位好的叫干仓,储位差的叫湿仓,所以一种茶可能有两三种仓储状况,我很久以前出过以百计的7542(小绿印)就有这种状况,所以虽然是同一批茶,不同品相,不同价格,除非真的很差(如白蚁啃食),或是湿仓及不完整,否则货主并不同意分割出货,不过当时台湾的市场是一个口感多元的市场,基本上北青南熟的态式,所以不同的产品都可以各取所需,直到纯干仓的印级茶出现,才打破市场的均衡,纯干仓的茶品基本上以楼上仓库为主,也有许多藏家收藏的因素,所以在仓储环境上温度、湿度的条件较为理想,产生了有别于地下仓的口感,但在当时,这种口感对市场而言是全新而陌生的,我记得我刚销售纯干仓印级茶的时候,很多人不能接受几十年的普洱茶居然会有苦涩感,口感比干仓30年的七子饼更具有苦涩感,所以很多人担心是假货而不敢买,为了销售及生活,纯干仓这个名词便应运而生,最主要可以区别旧的口感,打开新的市场面向,对新投入市场的我们来说是不得不为的创举也是叛逆,我到现在还记得在当时我进了许多纯干仓的黄印,由于实在太干又没有经过醒茶的阶段,口感完全没有老味,把客人吓坏了,在我不断说明之后,客人勉为其难的捧场了两件,但在晚上12点前,却又打电话来要求换货,要有老味的黄印,也就是一般仓储的黄印,所以当时的纯干仓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无奈,但纯干仓的陈年普洱茶在口感的表现上,不论是强度、活性、茶气都令人惊艳,虽然短期不看好但终究会成为未来市场的主流,所以纯干仓是老茶的专利,早期是号级茶、印级茶,后来是七子饼,没有相当的陈期,纯干仓没有意义,所以新茶没有仓的价值,五年茶也没有仓的价值,就好像宋朝的瓷器品相好的没有破损的那叫珍贵,当代的瓷器品相好那是应该,就是这个道理,而且以目前在内地存放茶叶的条件,未来纯干仓的名词应该会消失,取代的应该是以区域性为代表的名词,应该会更热闹才对。

很多人都以为88青饼是纯干仓的由来,其实是错的,就好像很多人认为88青饼是88年一样,其实88青饼在当年是很新的茶,唯一的优点就是它的包装纸用的是80年代和70年代的七子饼的版本,所以它是一个没有入仓的茶,而不是纯干仓的茶,物换星移,内地的市场兴起,年轻没有入仓和具有数量的88青饼满足了广州市场,纯干仓也成为主流,但88青饼不足以说明纯干仓的概念,尤其是04年的时候,88青饼主力是90初的茶,无法凸显价值,印级茶更具有说服力,时至今日,88青饼迈入20年陈期,成为纯干仓的代表,实为市场现实,今日提笔想到当年的无奈不禁感慨万千。

回顾普洱茶的那些历史


第一个给滇西南的大叶种茶里洒清水的人是谁?第一个用湿润的笋叶包裹饼茶的是谁?历史永远地遗忘了他们。但是,关于普洱茶的奇迹,就来源于这两个偶然的细节为使茶叶在运输中不碎裂,茶农朝茶叶中洒上些清水。运往思茅或普洱的总茶店,需要10天左右。时光加上清水,完成了大叶茶的第一步冷发酵。在思茅或普洱的总茶店,散茶被蒸压成饼,外包笋叶同样,为了使它软柔,笋叶被水浸湿。

第二道冷发酵发生在茶马古道上。经滇藏线到拉萨,全程约需100天。在迢遥长路上,大叶茶伴着风声、雨声,揉入阳光、霜雪以及那层笋叶的清香水汽,它开始在马背上不为人知地、静悄悄地酝酿一种不可思议的陈香。天地自然参与了这一制作过程。马背上的时光,完成了普洱茶的最后一道工序。

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思茅举行,会议解决了有关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一大悬案:世界茶叶原产地在中国的云南思茅。在一些专家的解读里,普洱,乃哈尼语,意为水边的寨子。普洱茶,是包括哈尼族、基诺族在内的滇西南人民的共同创造。这次学术研讨会成为普洱茶热的预演。

整个90年代,一批台湾茶人关于普洱茶书籍的出版,将一股追捧的热力漫漫传往大陆。传奇与玄妙的身世,赋予普洱茶一种文化价值,它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有文化意味的商品;而越陈越香的直接表述,成为最好的广告词,暗示它无可预知的升值空间。

2003年以后,普洱茶的知名度在大陆如同井喷。拍卖会上,一饼普洱茶以几十万到一百多万元不等的天价,抢尽风头;市肆坊间广泛流传着一两百年普洱等价一两黄金的说法。2005年春,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活动从思茅起身,沿着百年前马帮进京的路线蜿蜒,一路北上。这一有关普洱茶的最大的行为艺术,在全国引起轰动。全民性的普洱风潮呼之欲出。

很快,普洱茶的收藏、囤积、投资者,远远多过了普洱茶的消费者。作为高端礼品的普洱茶,在各种社交场所送来送去。更多情况下,普洱茶成为身份的表征、品位的标志、时尚的代言。终于,普洱茶市场一片丧失理智的疯狂。此时的普洱茶,渐渐被抽离其物质载体,陷入深度异化。

鉴于普洱之名如日中天,思茅市做出了更名普洱市的决定。2007年1月,思茅市如愿以偿。与此同时,云南的普洱茶生产被带入一个群雄逐鹿、你争我夺的时代。

然而自始至终,普洱热背后,商业运作与茶商炒作的魅影时隐时现。当普洱茶疯涨的价格远离其价值,泡沫越吹越大,破裂在所难免。2007年5月起,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普洱茶价格出现迅速下滑的局面。很快,普洱茶市场面临不可挽回的崩盘现象。

反思终于来临。人们记起:上一次国土上出现此种非理性狂热,是上世纪80年代的君子兰热。

但无论如何,在整个市场的波峰浪谷之中,普洱茶作为一种质朴的民族文化,其本质并无改变。事情的实质是:当某些民族传统文化被包装成商品投放于市场时,它有可能被改写,被涂抹。所以,普洱茶事件的启迪,意味深长。

有关普洱茶的那些历史


第一个给滇西南的大叶种茶里洒清水的人是谁?第一个用湿润的笋叶包裹饼茶的是谁?历史永远地遗忘了他们。但是,关于普洱茶的奇迹,就来源于这两个偶然的细节:

为使茶叶在运输中不碎裂,茶农朝茶叶中洒上些清水。运往思茅或普洱的总茶店,需要10天左右。时光加上清水,完成了大叶茶的第一步冷发酵。在思茅或普洱的总茶店,散茶被蒸压成饼,外包笋叶同样,为了使它软柔,笋叶被水浸湿。

第二道冷发酵发生在茶马古道上。经滇藏线到拉萨,全程约需100天。在迢遥长路上,大叶茶伴着风声、雨声,揉入阳光、霜雪以及那层笋叶的清香水汽,它开始在马背上不为人知地、静悄悄地酝酿一种不可思议的陈香。天地自然参与了这一制作过程。马背上的时光,完成了普洱茶的最后一道工序。

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思茅举行,会议解决了有关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一大悬案:世界茶叶原产地在中国的云南思茅。在一些专家的解读里,普洱,乃哈尼语,意为水边的寨子。普洱茶,是包括哈尼族、基诺族在内的滇西南人民的共同创造。这次学术研讨会成为普洱茶热的预演。

整个90年代,一批台湾茶人关于普洱茶书籍的出版,将一股追捧的热力漫漫传往大陆。传奇与玄妙的身世,赋予普洱茶一种文化价值,它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有文化意味的商品;而越陈越香的直接表述,成为最好的广告词,暗示它无可预知的升值空间。

2003年以后,普洱茶的知名度在大陆如同井喷。拍卖会上,一饼普洱茶以几十万到一百多万元不等的天价,抢尽风头;市肆坊间广泛流传着一两百年普洱等价一两黄金的说法。2005年春,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活动从思茅起身,沿着百年前马帮进京的路线蜿蜒,一路北上。这一有关普洱茶的最大的行为艺术,在全国引起轰动。全民性的普洱风潮呼之欲出。

很快,普洱茶的收藏、囤积、投资者,远远多过了普洱茶的消费者。作为高端礼品的普洱茶,在各种社交场所送来送去。更多情况下,普洱茶成为身份的表征、品位的标志、时尚的代言。终于,普洱茶市场一片丧失理智的疯狂。此时的普洱茶,渐渐被抽离其物质载体,陷入深度异化。

鉴于普洱之名如日中天,思茅市做出了更名普洱市的决定。2007年1月,思茅市如愿以偿。与此同时,云南的普洱茶生产被带入一个群雄逐鹿、你争我夺的时代。

然而自始至终,普洱热背后,商业运作与茶商炒作的魅影时隐时现。当普洱茶疯涨的价格远离其价值,泡沫越吹越大,破裂在所难免。2007年5月起,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普洱茶价格出现迅速下滑的局面。很快,普洱茶市场面临不可挽回的崩盘现象。

反思终于来临。人们记起:上一次国土上出现此种非理性狂热,是上世纪80年代的君子兰热。

但无论如何,在整个市场的波峰浪谷之中,普洱茶作为一种质朴的民族文化,其本质并无改变。事情的实质是:当某些民族传统文化被包装成商品投放于市场时,它有可能被改写,被涂抹。所以,普洱茶事件的启迪,意味深长。

关于凉茶、绿茶的“茶”神话


在世界范围内,茶算得上是最主要的饮料之一。在中国,茶就更加普遍,以至于成了文化,甚至成了半药半食的神话。凉茶、冰茶、红茶、绿茶光是名字就让人眼花缭乱。那些茶的神话,有多少真?又有多少假?有多少仅仅是人们的雾里看花?

所谓凉茶,就是加了白糖的中草药提取液

一场巨大的灾难(2003年非典流行),把一个在华南苦苦经营的凉茶品牌推向了全国。基于清热下火的种种奇效,满足了许多人的心理需求,一时间风行全国。

但是凉茶其实跟其他的茶连远亲都算不上它不含有通常的茶叶,而实际上是中草药提取液。凉茶宣称的功能是清热下火如果按照国外的标准,这已经算是药效了,没有可靠的科学数据支持,是不允许做这样的标示的。虽然我国也有食品饮料不得宣传药效的法规,但是实际执行中清热下火、增强免疫力之类的用语基本上可以随便说。热和火本身不是现代医学的概念,也无法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检验;而公众也不需要现代科学的检验来接受这种概念。所以,不管是生产厂家还是主管部门,都可以仅仅依靠传统、使用多年来作为这些功能宣称合法性的基础。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有许多症状跟中医所说的由热、火导致的症状类似,而这些症状,有许多是会自己减退的不管你喝的是凉茶还是白水,一段时间之后它都会减轻;另一方面,在理论上也完全有可能中草药中的某些成分正好对某些症状有效。所以,有不少人喝了凉茶,觉得清了热、下了火,这并不奇怪。

对食品饮料来说,有没有宣称的奇效在我国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要无害,总有许多人对于奇效宁可信其有。但是对凉茶安全性的认识是来自中国传统特有的思维方式。凉茶的原料是一些植物成分,这些植物的提取液中,含有目前的分析技术远远不能分析清楚的东西。说它安全,是因为没有人因为喝了它而立竿见影地出现不良反应。但是是否有轻微的、慢性的毒副作用,我们的传统思维是不知道有没有,就当做没有。即使是有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了某些成分比如夏枯草可能产生抑制免疫这样的有害作用,我们依然可以依据几百年前祖先说它无毒来接受它。最难以理解的是,某些大牌的凉茶可以获得主管部门的特许而使用它,而其他非大牌的加了就犯法。这大概也算得上中国特色一种成分即使被证实可能有害,只要主管部门认可就无害了!

对于凉茶而言,夏枯草或许仅仅是冰山一角,那些形形色色的中草药,基本上都没有经过可靠的、符合现代科学规范的检验。它们的安全认定,一是来源于祖先们的记载,二是来源于长期使用没有发现有害。已经有一些所谓纯天然、无毒副作用的药物,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而言,被证实靠不住,我们是不是还要继续相信这样的安全认定方式呢?

在华南,几百年来出现了几百种不同的凉茶。对于非华南地区的人来说,原生态的凉茶既不凉,也不像茶,很难被广泛接受。风行全国的凉茶是甜的,因为商品标注上没有各种成分的含量,我们不知道里面加了多少糖,但是根据这些成分的排列顺序,白砂糖的含量应该是除水之外最多的。也就是说,所谓的凉茶,就是加了大量白糖的中草药提取液。即便不论那些中草药成分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这其中的大量白砂糖,可能是更不健康的因素。当我们对含糖软饮料口诛笔伐,指责它们带来肥胖的时候,千万别忘了:这些凉茶中的含糖量,可能并不比它们少!

绿茶抗癌,相当不可能

在对凉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进一步评论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另一个著名的茶饮料绿茶。

按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供的统计数字,在所有茶类饮料中,绿茶所占的比重大概有20%。因为绿茶没有经过发酵,人们相信它保留的天然成分比较多。在这些成分中,有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所以人们相信绿茶对人体具有许多保健功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抗癌。

对于绿茶能否抗癌,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研究。2004年1月,美国有个公司向fda提出申请:在绿茶的销售中,可以宣传每天饮用40盎司的绿茶可以减轻一些癌症的发生风险。虽然有科学证据支持,但是这些证据还不够完善。他们提交了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220篇文献来支持这样的宣示。

美国fda在一年半之后对这份申请作出了答复。在这份近一万个单词的答复中,美国fda详细分析了每一篇论文,最后的结论是:绿茶相当不可能(highlyunlikely)具有抗癌的作用!

美国fda的管理原则是:如果你不能证明它能,那么你就不能把可能性拿来促销。

而凉茶的成分是各种中药材,与绿茶相比,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它们进行的研究就更少了。不管是到底有没有效还是到底有没有害,都没有可靠的科学证据。甚至,还有夏枯草这样被发现了可能有害,而生产者又不能作出合理辩解的情形。

某些厂家可以拿到主管部门的免死金牌,但对消费者来说,我们关心的是: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我们的主管部门,也公布用科学逻辑对科学数据进行的详细解读?

贡茶与龙凤神话


宋代贡茶,多以龙凤命名。以龙凤为贡茶之名者,是一种以龙凤为标志的原始图腾在中国茶文化领域中的象征性反映,也是以龙文化为代表的阳刚之美与以凤文化为代表的阴柔之美的和谐统一。

宋代贡茶有龙凤团茶、龙凤英华、龙园胜雪、龙苑报春等。其中龙凤团茶者,又有大小龙凤之别,因团饼表面饰以龙凤花纹而得名,为蔡襄所造,是贡茶中极品,宋代人雅称之为凤翥龙骧,明代人称誉其为龙团凤爪。龙凤英华者,制造于宣和二年(1120),竹模、竹圈,方一寸二分。龙园胜雪者,制造于宣和二年(1120),银模、竹圈,方一寸二分,以龙纹饰面。龙苑报春者,制造于宣和四年(1122),银模、铜圈,圆形,直径一寸七分,以龙纹饰面。这些雕龙饰凤的贡茶极品,正是一种生命之喻,其中蕴涵着人们祈求吉祥如意的生命意识和文化心态。

龙凤,是中华民族先祖所标志的原始图腾。以龙为男性,以凤为女性,龙凤呈祥,阴阳调和,正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人生福寿祥和之美。中国龙是中国神话的一种民族文化性格与民族风格。原始神话中的神话原型,多为人面龙蛇之身。如王逸《楚辞?天问》注女娲人头蛇身;王延寿《灵光殿赋》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伪列子?黄帝篇》庖牺氏蛇身人面;《帝王世纪》庖牺氏蛇身人首;《淮南子》共工,天神,人面蛇身;《大荒西经》注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海外西经》黄帝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大荒北经》祝融人面蛇身而赤,身长千里;《海内东经》雷神龙身而人头;《中山经》首山至丙山诸神皆龙身人面。龙图腾,就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整个华夏民族和周边夷狄民族就成为龙的传人。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华文化,乃是龙的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人文精神。闻一多说:夏为龙族,夏文化是我们真正的本位文化,所以数千年来我们自称为华夏,历代帝王都说是龙的化身,而以龙为其符应,他们的旗章、宫室、器用,一切都刻画着龙文。总之,龙是我们立国的象征(《伏羲考》)。而凤凰,乃是美丽、善良与吉祥幸福的象征。据最近湘西怀化考古发现,中华民族以凤凰为图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当凤凰展翅、凤凰浴火之际,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就进入到一个最为高尚的境界。

《创办佛海茶厂的回忆》片段


范和钧先生出生在江苏省,留学法国专攻数学,学成回到北京服务于中国茶业公司,后来在台担任茶厂厂长,晚年旅居美国。

现在录下范和钧先生的《创办佛海茶厂的回忆》片段供参阅:

建厂两年,创业是艰难的。厂房建成了,制茶机器运转了,当第一批批茶叶生产出来的候,全厂职工心情激动,满怀喜悦。两年来,我们一边建厂,一边发展滇茶生产,开展滇茶外销,繁荣了当地的经济,改善了边民的生活们。我们的贡献虽然微薄,但精神上却得到了很大的安慰。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困难与成果往往有时是共生的,克服的困难越大,收获的成果越巨。我厂在发展茶叶生产、扶助茶农茶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过程中,曾经解决过不少困难问题,略举数例如下:

1、佛海是藏销紧茶的重要产地,紧茶是藏胞一日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销藏紧茶每年为数可观。紧茶制作并不复杂。每年冬季将姘识平时收购存积的干青毛茶取出,亓灶蒸压后,装入布袋,挤压成心型,然后放置屋角阴京处约四十天后,布袋发微热约40度左右,袋内茶叶则己发酵完毕,解开布袋,取出紧茶,再外包绵纸,即可包装定型。矣季节性马帮到来,便可装驮起运。先到缅甸景栋、岗己,转火车到仰光,搭轮船到印度加尔各答,转运至西藏边境成交。

由于茶农茶工本小力微,往往被当地士绅操纵,从中备受剥削,生计困难,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束缚。我佛海茶厂为了扩大紧茶生产,扶助茶农茶工自产自销,凡自愿经营紧茶业务的,皆可由我厂出面担保,向当地富滇新银行贷款。制成紧茶后,交由我厂验收,合格的由我厂统一运销,售出后所得的茶款,减除各项费用及开支后,余数全归生产者所有。因此大大的增加了茶农茶工的收入,改善了边民的生活,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从而发展了紧茶的生产。

2、与印度力争豁免紧茶的进口税和过境税:太平洋战争发生以前,印缅本来同属属英国殖民统治,印缅两地货物进出均作为一国国内的运输处理,素来免税。但印缅分治后,紧茶由缅甸仰光运到印度加尔各答登陆,要上进口税和过境税。印度海关人员认为茶叶乃印度精产,进口税很高,转口税也不轻。此次紧茶到达印度,突然要交纳进口税和过境税,佛海厂商毫无思想准备,茫然然不知所措。我厂以事关紧茶外销,并危及厂商和茶农茶工的切身利益,立即申请富滇公司,由缪云台董事长商请中国银行外汇业务专员蒋锡瓒先生赶赴加尔各答,委托中国驻印领事黄朝琴先生一再向印海关交涉,据理力争:紧茶是专销藏胞的,并不进入印度市场,而且印度并不生产紧茶,紧茶与印茶毫不存在竞争销路问题。最后设法让印英海关人员到仓厍中验看紧茶品质,印方人员方知紧茶系用粗老之茶叶压制而成,专为藏民所饮用,并不影响印度的经济利益,这才同意仍按过去惯例免税放行。由于我厂的及时行动,使国家和厂商与茶农茶工免遭经济损失

3、解决佛海外销茶结汇问题,使产销得以顺利进行。

1941年冬,中央政府外汇政策规定:一切外销茶叶所得外汇,必须结汇给中央政府财政部。关于佛海外销茶结汇问题,由滇中茶公司会同佛厂办理。中茶总公司乃令滇中茶遂令佛海茶厂承办。海关则严格取缔外销茶私运出境。

佛海虽属边城,驻有海关人员,但佛海并非茶叶成交之地。茶叶必须外运,经过滇边打洛关出境后,通过缅印两地运到西藏边境才能成交,才能获得外汇。事实上不可能在佛海结算外汇,佛海根本没有外汇来源。经我厂与诲关人员多次协商,采取两全的办法,即茶叶出口时,许可用书面具结运输.先行出口,然后再结算外汇。海关及当地厂商都认为次法可行,并由海关方面通令执行。由于结汇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外销茶叶才能得到货款,这才保证了茶厂的产销得以顺利进行。

回忆茶 一杯茶是一篇随笔


回忆茶

绿茶

以格调论,绿茶在红茶之上。绿茶坦荡,红茶黑茶乌龙茶泡开后统统有些阴恻恻的。

绿茶是回忆不尽的。喝过那么多绿茶,一款有一款的风致,以致回忆之际脑海空空如也。

绿茶如春梦,春梦未必无痕,也是碎片。

在敬亭山与一帮人在烟雾蒙蒙中喝敬亭绿雪,春茶刚上市,细雨中茶园的绿冒了尖。在六安喝瓜片,鸟鸣在峡谷里生长。雾长了脚,飘来飘去,从山这边到山那边。在山东烟台喝一款不知名的绿茶,陡然想起梁山泊上的好汉。喝青岛崂山绿茶,脑子里不忘蒲松龄笔下的崂山道士。在霍山喝黄芽,水里的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

茶水冲了又冲,淡了又浓。淡也不是真淡,浓也并非真浓。

绿茶的好,不是喋喋不休,而是娓娓道来,从容不迫,这一点红茶黑茶青茶不及也。

红茶

回了趟乡下,到处逛了逛,田埂、河滩、山前、屋后,走了许久。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往事像碎片在聚集,渐渐清晰。青山已变,夕阳依旧,青山修了马路,盖了房子,成了林场,不复当年模样。突然想,故乡是帮人回忆的。

有些茶也是帮人回忆的,譬如红茶。几杯天柱红喝下去,童年的记忆顷刻复苏。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的点点滴滴,老井旁的村姑,槐树下的老牛。更想起冬天清早,赖在被窝里,看着窗户发呆的辰光。入眼是糊在窗棂上的白白的纸,风吹日晒,已现出淡淡的灰黄色,白里泛黄,黄中夹灰,淡淡的,淡得让我忍不住惆怅。

窗棂上的白纸下有杯红茶,不是什么名品,是乡下最普通的粗茶。粗茶放在瓷碗里,瓷碗似乎有个裂纹。那样的瓷碗如今不见了,那样的裂纹更是不见了。

一杯红茶像是“风物志”,红茶入嘴总觉得有久违的田野之气与浩荡民风。或许和记忆有关。

一杯茶是一篇随笔,很多绿茶颇有日本随笔的味道,红茶一改日本随笔的唯美纤细,注入了民间的淳朴与厚重,弃哀艳为淡然,清雅的同时多了些许明亮。绿茶的明亮是透,红茶的明亮是殷,红殷殷,殷殷红。除此之外,红茶的明亮里还有一种惊艳的迷惘。

我喝过的红茶不多,记得名字的不到十种:滇红、祁红、天柱红、洞庭红、正山小种、金骏眉……天柱红是我乡天柱山下的一款红茶。多年没喝天柱红了,多年没去过天柱山了。

记得有个画家叫沈红茶,浙江人,一生坎坷,曾作挽联自道:“一生两足茧皮厚,老来犹然作画师。”有怅然有慨然,淡淡的,语气温文尔雅又不乏文人的骨气,像一杯上好的红茶。

红茶适宜秋天喝。几场秋雨后,一杯红茶在手,能抚平秋意渗入肌肤的战栗。渐渐地,身子慢慢晴朗。

黑茶

一杯黑茶在记忆的梦境里,是黑色的。黑也不是漆黑,说褐色更为恰当。黑茶放在铁壶里,掀开盖子瞻望片刻,乌黑黑一团,什么也看不见。

黑茶倒出来,盈盈一杯,茶汤橙红透亮,像红茶,又比红茶剔透,水路细腻,入口醇香而清润。醇香大放光芒,让人喜不自禁。

黑茶的味道质朴——不只质朴这么简单,似乎还有一种精致的粗糙。精致的粗糙该作何解,我说不好,只能意会。探究一款茶的好坏,品味之外,还得讲缘分,缘分到了,入嘴会意,会心一笑,反之则懵懂无知。

黑茶是茶叶里的青铜器,是茶叶里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引申来说,黑茶是上古文章,红茶是唐人传奇,绿茶是宋人小令,花茶是明清小说。过去小说地位不高,花茶地位也不高。很多江南人不喝花茶,某人不解茶味,或者茶品不高,便有人不屑嘀咕说:吃花茶的。南方好茶太多了,花茶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小妾,以致在南方喝花茶的人气短。

朋友送了我两盒黑茶,是上等雨前槠叶种。一直没去喝,总觉得喝黑茶要年纪,要境界,张岱、袁宏道、蒲松龄、鲁迅、周作人,他们适合喝黑茶。

我喜欢黑,倘或是墨团之黑更好。石涛语云“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团团里天地宽”,墨团之黑好,黑茶之黑亦好。黑里乾坤,黑茶里一片天地。

白茶

福鼎的天在回忆里是那么青,青得像泡在杯底的福鼎白茶。青吗?也不一定,转眼,杯底有些淡黄了,透亮得像清晨的阳光。热水一泡,白色的茸毛浮起,叶如雀舌作嫩碧色,清香扑鼻,香气像云浮在半山腰,衬着碧海晴天。

福鼎白茶是微发酵的茶,采摘后,经过轻微程度发酵,不炒青或揉捻便直接烘干。其口感除了绿茶的恬淡、红茶的悠远、黑茶的幽深之外,还有一份澹静。喝上几口,如嚼橄榄,风流隽永。仔细品味,鲜甜,清爽。

茶叶专家说,福鼎白茶有提高免疫力和保护心血管等作用,夏天经常喝白茶,可解暑气。从福鼎回来,朋友送了我一饼白茶。那次顺便去了福建土楼,觉得自己仿佛收藏了一栋土楼。

普洱江湖里的那些事


炒的沸沸扬扬的普洱注定是个喧嚣的江湖。然而那些奠定了这基础的是那些各个门派的掌门,一如金庸小说里的武林江湖。我们就回头来看看普洱江湖里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就从1、2、3、4、开始说起吧。

云南最早的几家国立普洱茶大厂有1=昆明茶厂,2=勐海茶厂,3=下关茶厂,4=普洱茶厂,第一家昆明茶厂在昆明,第二家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城,第三家在大理,第四家在思茅的普洱县城。

昆明茶厂,在1973年研制熟茶渥堆技术的时候,主要科研人员来自昆明茶厂,尽管后来第一批成品茶是勐海茶厂制作出来的。文化大革命后期,昆明茶厂应省茶叶公司(已经改制为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要求生产7581砖,外包装用的是省茶司的标志,连内飞用的是都是省茶司的印记。1994年,昆明茶厂停办解散,大量的技术人员流散到各个坊间继续沿袭昆明茶厂的风格制作砖茶,仍然称为7581砖,由于中茶牌的注册商标无法可管,许多仿制的7581以五颜六色的包装充斥市场,非常混乱。

下关茶厂,成立于1941年(民国三十年),建厂在大理下关,加工紧茶(蘑菇型)沱茶供应西藏和四川。建国后并入省茶司,1956年改制为国营,1959年恢复下关茶厂的称号。1978年由于原料调拨困难,七字饼茶(圆茶)的任务全部交给勐海茶厂生产,1992年松鹤牌商标注册,1999年改制为股份公司,2004年5月又改回民营。

勐海茶厂1938年建厂,1940年生产第一批茶叶,虽然说是生产,实际上是从坊间收上来茶品经过考量加工出口。1976年生产第一批熟茶。1989年启用大益标示,1994年大益商标正式注册。2004年被投资集团博闻公司收购改制为民营。

勐海茶厂风风雨雨70余年就像一个孵化场一样一代一代孕育培养了许多至今已经成气候的名牌普洱茶企业----海湾茶厂、六大茶山公司、勐养国艳公司、杨记天缘茶厂等等。2010后更是疯狂。

邹炳良是勐海茶厂的80年代奋斗时期的厂长,84年邹炳良和卢国龄接过勐海茶厂的接力棒,开始了13年的厂长工作历程,97年二老退休后又成立自己的事业----海湾茶厂,生产老同志牌普洱茶,为了防止和勐海日后产品冲突,远远的搬离勐海茶区来到安宁地界,并选用滇西茶区的茶菁制茶。

勐海茶厂在邹炳良之后迎来了几任厂长的更替,卢云、阮殿荣、郑洋...其中有一位叫做阮殿荣,副厂长董国艳,她们从1998年临危受命带领勐海茶厂度过亏损期走过了2、3个春秋,此时勐海茶厂经历着一些阵痛----老师傅退休或者被小厂家挖走,最突出的影响是许多小厂家打着勐海茶厂的招牌,制作自己的茶品,在市场上出现的赝品越来越多,由于在某些特点上与厂货略有相似,从而对外行的人来说,鉴别起来有些就相当困难。1999年台湾商人来厂家订货,所有的产品已经销售一空,阮殿荣带领技术人员大胆采用非常规配方,利用75年实验室的一个数据开创了7592的品种,圆满地完成了攻关任务。几位厂长带领勐海茶人凭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的精神,继续保持着龙头企业的地位。2000年,阮殿荣和董国艳辞职成立了现今在昆明的六大茶山有限公司,几年后,董国艳单独又成立了勐养国艳有限公司,各自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还有许多出自勐海茶厂的高手正在发展自己特色的普洱茶事业,勐海茶厂不断的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实体独立出去,但是说也奇怪,只有勐海茶厂自己做的大益普洱茶始终无法真正的复制,勐海茶厂无论经历多少风雨,依旧独立潮头。他的越来越稳定的品质不因各种舆论而更加趸定,总有接不完的订单和总也出不完的好茶和存放后不经意的惊喜等着那些跟随的信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