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尊贡芽茶史溯源

发布时间 : 2021-11-24
茶叶溯源 茶叶发展史 枸杞芽茶作用

茶叶溯源。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天尊贡芽茶史溯源”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桐庐产好茶,远在三国时的《桐君采药录》中就有记载,说是武昌、庐江、晋陵好茶,而不及桐庐。唐代陆羽《茶经八之出》中也说:茶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睦州生桐庐峪,与衡州同。到了宋代,这里产茶已甚普遍。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潇洒桐庐郡》诗中对当时浙江桐庐、建德、淳安等地风物盛况,描写得十分清楚,其中一诗曰:

潇洒桐庐郡,

春山半是茶。

轻雷何好事,

惊起雨前芽。

相传伍子胥曾避难到桐庐乡下,他十分喜欢歌舞,后人就把这里称为歌舞乡。境内有天尊岭,层峦叠嶂,岩石嶙峋,云雾缭绕,土壤肥沃。茶树遍布岩缝石壁之中,相传是由神仙撒籽播种的。用这种鲜嫩的茶树芽叶精心制作之茶,品质特好,味甘香幽。《桐庐县志》载:邑天尊岩产茶最芳辣,宋时充贡。宋高宗赵构建都临安(今杭州)时,朝臣曾将此茶进贡朝廷。赵构饮后,顿觉爽心悦目,下旨把这飘溢香兰花香味的好茶,每年进贡,并封生产此茶的歌舞乡直坞山为宋家山。

《紫桃轩杂缀》云:分水贡芽,本出不多。当时这里不仅生产贡芽,还有雀舌、莲心等茶生产。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几经沧桑,古代名茶已经失传。近年来,桐庐有关部门发掘古代遗产,继承和发扬了天尊贡芽的生产,加工工艺较前有了改进,成茶品质更有提高。

cy316.com编辑推荐

霍山黄芽茶史介绍


霍山黄芽是黄茶的一种,主要产于安徽省霍山县大化坪金鸡山、太阳乡金竹坪、佛子岭镇乌米尖、诸佛庵镇金家湾、上土市九宫山、单龙寺、磨子谭、胡家河等地。霍山黄芽源于唐朝之前。唐李肇《国史补》把寿州霍山黄芽列为十四品目贡品名茶之一。明代王象亚的《群芳谱》亦称“寿州霍山黄芽之佳品也。”

早在司马迁《史记》中就有记述:“寿春之山(霍山曾隶属寿州,故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

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也有霍山产茶之记载。

唐代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寿州有霍山之黄芽,”并把黄芽列为14品目贡品名茶之一。黄芽为唐代近二十种名茶之一。

宋代开设霍山茶场,茶叶主要运销苏州、扬州、山西、山东、河南、东北等地。

明朝万历年间,霍山县令王毗翁《黄芽焙茗诗》云:“露蕊纤纤才吐碧,即防叶老采须忙。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记载,寿州霍山黄芽为当时的极品名茶之一。

清代霍山黄芽为贡茶,历年岁贡三百斤。可见霍山黄芽盛名数百年,然而经过历代演变,以后竟致失传,霍山黄芽仅闻其名,未见其茶。。

安化松针茶史溯源及发展


安化古称梅山,产茶历史悠久,素有“茶乡”之称。产品质好量多,早已驰名中外。安化在1072年建县以前已有产茶记载,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说:谭州茶中有(益)阳团茶和渠江薄片,曾销往湖北江陵、襄旧一带。五代毛文锡《茶谱》也说:“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渣也”,又载:“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清同治《安化县志》载:当北宋“启疆”(建县)之初,茶犹力而求诸野……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崖谷间生殖无几,惟茶甲诸州县。”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朝廷将黑茶“天尖”、“贡尖”定为官茶,清道光年间定为贡茶,安化黑茶自明代万历二十三年定为官茶后,成为茶马交易的主体茶,道光年间销量约为3600~4000吨;元末明初,安化开始生产绿茶(烘青),明洪武二十四年规定湖南贡茶140斤(合现在83.56千克),其中独列安化“贡芽茶”22斤(现13千克),后来称为“四保贡茶”。

讲安化茶不能不提到安化人陶澍(1778一1839),道光年间曾任安徽、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写了多篇茶叶诗词,说安化芙蓉山有仙茶,品质佳。写于嘉庆二十年(1815)四首安化茶诗,共46句,是古今咏安化茶最长诗,诗中讲到茶的缘由、安化茶采制、安化茶命运和强调安化茶品质、功效和历史地位。

清咸丰时,安化工夫红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质奖章。当时全县沿资江上起渠江,下至敷溪,沿岸约100公里范围内各埠茶行盛行时多达300余家,一片茶乡的繁华景象。以上史实,说明安化境内.茶树分布繁多,自然生长茂盛,并且在9世纪时,安化茶叶已有相当的产量,能够成批外销,而且品质很好,其开始生产的时期自然更早。安化是红茶之乡、黑茶之乡、砖茶之乡和针形茶诞生之地,过去湖南省制定工夫红毛茶标准样和黑毛茶标准样必选之地,在省内和国内具有重要的地位。

据文献记载,安化境内的芙蓉山、云台山,自宋代开始,茶树已经是“山崖水畔,不种自生”了。清道光年间,原籍安化的总督陶澍所作《芙蓉江竹枝词》,“才交谷雨见旗枪,安排火坑打箱,芜蓉山顶多女伴,采得仙茶带雾香”,生动地描述了当时采制茶叶的景观。所制“芙蓉青茶”和“云台云雾”两茶,曾被列为贡品。但几经历变,采制方法业已失传。

阳羡雪芽茶史追溯


东汉末年,就已有宜兴生产茶叶的记载。唐代,宜兴以产"阳羡茶"进贡著名。唐肃宗年间,常州刺史(旧宜兴属常州)李栖筠到宜兴,有个和尚送来"阳羡茶",李栖筠会集宾客品饮。茶叶权威陆羽认为阳羡茶"芬芳冠世"可以上贡给皇帝,于是阳羡茶被列为贡品。在陆羽的《茶经》中还记载:"常州义兴县生君山悬脚岭北峰下",可见唐代阳羡茶之盛名。

宋代,宜兴茶叶为文人雅士所喜爱。大文豪苏东坡留下了"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的诗句。

茗鼎1984年,无锡市茶叶研究所和宜兴市林副业局,根据历史传说,重新定型工艺,联合成功研制了“阳羡雪芽”茗茶。

宋代,宜兴茶叶为文人雅士所喜爱。大文豪苏东坡留下了"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的诗句。

茶诗为证

次韵完夫再赠之什

宋苏轼

柳絮飞时笋箨斑,风流二老对开关。

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

竹簟凉风眠昼永,玉堂制草落人间。

应容缓急烦闾里,桑柘聊同十亩闲。

饮阳羡茶

明吴宽

今年阳羡山中品,此日倾来始满瓯。

谷雨向前知苦雨,麦秋以后欲迎秋。

莫夸酒醴清还浊,试看旗枪沉浮载。

自得山人传妙诀,一时风味压南州。

题茶山

杜牧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剖符虽俗吏,修贡亦仙才。

溪尽停蛮棹,旗张卓翠苔。柳村穿窈窕,松涧渡喧虺。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坠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名茶鉴赏

"阳羡茶"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全国。阳羡雪芽采摘细嫩,制作精细,外形纤细挺秀,色绿润,银毫显露,香气清鲜幽雅,滋味浓厚清鲜,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幼嫩,色绿黄亮。

贡茶发展史


贡茶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的一种特定现象,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有产物。贡茶使千百万茶农蒙遭苦辛,但贡茶在客观上也推动了茶叶生产技术的发展,它也是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1、贡茶的起源

贡茶的缘起与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贡茶与其他贡品一样,其实质是封建社会里君主对地方有效统治的一种维系象征,也是封建礼制的需要。贡茶的发生,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时期。武王伐纣,巴蜀以茶等物品纳贡。这种现象具有极为明显的政治色彩,纳贡,即意味着君臣关系的确立。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贡品主要被用来满足君主及上层阶级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之需,即所谓致邦国之用。

贡茶除了贡物制度的强制性敛取之外,还有一种地方上的主动推荐贡献现象。这种现象也是使贡茶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原因。因为一时一地的物产,可以通过上贡的形式,达到名扬四海的目的。

2、历代贡茶概况

贡茶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直至清代封建制度的寿终正寝,贡茶才随之消亡。悠悠数千年,贡茶对整个茶叶生产的影响和茶叶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霍山黄芽茶文化茶史介绍


霍山黄芽是黄茶的一种,主要产于安徽省霍山县大化坪金鸡山、太阳乡金竹坪、佛子岭镇乌米尖、诸佛庵镇金家湾、上土市九宫山、单龙寺、磨子谭、胡家河等地。霍山黄芽源于唐朝之前。唐李肇《国史补》把寿州霍山黄芽列为十四品目贡品名茶之一。明代王象亚的《群芳谱》亦称寿州霍山黄芽之佳品也。

早在司马迁《史记》中就有记述:寿春之山(霍山曾隶属寿州,故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

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也有霍山产茶之记载。

唐代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寿州有霍山之黄芽,并把黄芽列为14品目贡品名茶之一。黄芽为唐代近二十种名茶之一。

宋代开设霍山茶场,茶叶主要运销苏州、扬州、山西、山东、河南、东北等地。

明朝万历年间,霍山县令王毗翁《黄芽焙茗诗》云:露蕊纤纤才吐碧,即防叶老采须忙。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记载,寿州霍山黄芽为当时的极品名茶之一。

清代霍山黄芽为贡茶,历年岁贡三百斤。可见霍山黄芽盛名数百年,然而经过历代演变,以后竟致失传,霍山黄芽仅闻其名,未见其茶。。

贡茶发展史(续)


元朝仍继续保留着宋朝遗留下的一些御茶园和官焙(制茶工场),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计有茶园120处,在武夷设焙局(制茶工场)于四曲溪,称御茶园,焙工数以千计,大造贡茶。据董天工《武夷山志》载,元顺帝至正末年(公元1367年),贡茶额达990斤,明初仍之,至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建宁太守钱黼因本山茶枯,御茶改贡延平(福建南平)。

明朝御茶生产,茶农负担甚重,除完成摊派的贡额之外,每年还要分担喊山供祭费。清?释超全《武夷茶歌》载: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茶久荒,喊山岁犹供祭费,输官茶购自他山。当时建宁每年惊蛰日,官吏致祭御茶园边的通仙井,祈求井水满而清,用以制贡茶,祭毕鸣金击鼓,台上扬声同喊曰:茶发芽!称喊山。

至明朝时,蒸青团饼茶渐渐减少,随着炒青芽茶的出现,开始改贡芽茶(即散茶)。据《明大政纪》记述,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诏建宁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推采芽茶以进,有司勿与。天下茶额惟建宁为上,其品有四:深春、光春、次春、紫笋,置茶户五百,免其摇设。上闻有司遣人督迫纳贿,故有是命。因此正式改贡芽茶是自明朝始,芽茶品质优于团饼茶,官吏们趁督造贡茶之机,贪污纳贿,无恶不作。

《明食货志》载:明太祖时(公元1368~1398年),建宁贡茶一千六百余斤,到朱载?隆庆(公元1567~1572年)初,增到二千三百斤。明朝其他各地贡茶额也都比宋朝增加。其增加的数额中,相当一部分是督造官吏层层加码之故。明孝宗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进士曹琥《请革贡茶奏疏》,曾揭露了这种贡茶苛政,《疏文》说:臣查得本府(广信府)额贡芽茶,岁不过二十斤。迩年以来,额贡之外有宁王府之,有镇守太监之贡。是二贡者,有芽茶之征,有细茶之征。始于方春,迄于初夏,官校临门,急如星火。农夫蚕妇,各失其业,奔走山谷,以应珠求者,相对泣。因怨而怒,殆有不可胜言者。如镇守太监之贡,岁办干有余斤,不知实贡朝廷者几何?奏疏中接着陈述了贡茶的五大害处:其一,采制贡茶正当春耕季节,农民男废耕,女废织,全年衣食无着;其二,早春二麦未熟,农民饿着肚子采茶制茶,困苦不堪;其三,官府收茶百般挑剔,十不中一,茶农只好忍受高价盘剥,向富户购买好茶,以充定额;其四,无法交够定额,只得买贿官校,以求幸免;其五,官校乘机买卖贡茶,敲诈勒索,整得农民倾家荡产。

天下产茶之地,岁贡都有定额,有茶必贡,无可减免。据《明旧志》载,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昔富阳鲥鱼与茶井贡,百姓苦难言。佥事韩邦奇曾写了一首《茶歌》,揭露当时统治者的罪行。

至清朝,贡茶产地进一步扩大,江南、江北著名产茶地区都有贡茶,有些贡茶还是皇帝亲自指封的。如清圣祖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南巡江苏太湖,巡抚宋荦购朱正元独自精制的品质最好的吓杀人香茶进贡,康熙皇帝以其名不雅,即题曰碧螺春,从此碧螺春茶岁必采办进贡。

清高宗乾隆皇帝在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南巡时,为搜刮地方名产,诏今日:进献贡品者,庶民可升官发财,犯人重刑减轻。徽州名茶老竹铺大方,就是当时老竹庙和尚大方创制进贡的,乾隆就赐以大方为茶名,自此也岁岁精制进贡。

浙江杭州西湖龙井村至今还保存着当年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封为御茶的18棵茶树。据传,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乾隆皇帝在杭州游了天竺,览乡民采茶焙制之法以后,又微服私访至龙井狮峰,品尝了胡公庙前茶树上所采茶叶制成的龙井茶,果然香味尤佳,遂将庙前18棵茶树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名声更大,岁贡更多。然而皇帝的欢心,换来的是百姓的苦难。清朝钱塘人陈章,看到朝廷贡茶强加在茶户身上的苦难,以同情之心,写了一首《采茶歌》,歌云:风篁岭头春露香,青裙女儿指爪长,度涧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莲心(龙井茶挺秀黄绿似莲心),谁知依比莲心苦。

元、明、清朝贡茶的采制方法和贡茶品目,历经700多年的变革,有很大的差异性。元朝仍以蒸青团饼茶为主,明朝开始改贡芽茶,妙青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采摘细嫩芽叶,炒制成形态各异的茶叶。这时蒸青茶、烘青茶、炒青茶并存。至清朝,在明朝贡茶的基础上有了扩大,以烘青茶与炒青茶为主,制工更加精细,外形千姿百态,同时创制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等,广大茶区形成了多种茶类的贡茶。

中国历代贡茶发展史


贡茶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的一种特定现象,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有产物。

贡茶使千百万茶农蒙遭苦辛,但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茶叶生产技术和茶文化的蓬勃发展。

贡茶的缘起与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贡茶与其他贡品一样,是封建社会里君主对地方有效统治的一种维系象征,也是封建礼制的需要。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贡品主要被用来满足君主及上层阶级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之需,即所谓致邦国之用。

贡茶的发生,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时期。

武王伐纣,巴蜀以茶等物品纳贡,这种现象具有极为明显的政治色彩,纳贡意味着君臣关系的确立。

唐代之前,贡茶虽已年有所增,但在制度上未见有强制性的数量和质量规定。

唐代初期,贡茶还是与征收各地名产同时进行的。

开元以后,随着皇室对品质要求的越来越高,一些地方官员为加官进阶极力推荐本地的优良茶叶,促使贡茶开始呈现其规模性,技术性和强制性了。

到了宋朝,贡茶重心移往福建,在品质和数量上有了更大的发展,贡茶品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贡茶对民间的茶叶生产与影响也更大。

元明清三代的贡茶与唐宋相比,在数量、质量及贡茶制度上,都呈平淡之势,具有征贡区域宽,新产品多,随机性强的特点。

因为统治者的民族性,生活习惯乃至茶类的变化等原因,使贡茶的封建礼制性质及唐宋形制规模遭到较大的冲击。

同时,贡茶的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具有很强的政府向地方征收实物税的性质,不再单纯是皇室的特供物品。

贡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直至清代封建制度的寿终正寝,贡茶才随之消亡。

悠悠数千年,贡茶加重了坊间百姓的税收压力,但客观上却推动了整个茶叶生产和茶叶文化的发展,可谓是功过参半。

探微六山,贡茶香中觅极味 ——倚邦大黑树林贡茶溯源立极随记 ...


众所周知,云南茶历史源长、茶树资源丰袤,两境之间地理、风物和物候各异,所以普洱茶具有一山一味之特性。

普洱茶人、茶企和某个茶区、某个山头的关联,通常可以成为一种可以显化茶人或产地特质的印记。但这种产地关联,不应是粗浅的、一时的、只为逐利的,而应显于普洱茶的历史文化基因,并深根于长久。

浮生若茶的主力产品打造,从不会简单地看一个山头的资源价值,而会从历史、现状、未来的横纵多角度,判别它是否符合浮生若茶“以正追极”的产品理念,是否能成为浮生若茶产品体系中的代表一员。

六山追极

质味造极非无中造虚,

而是佳境山头精选中立优异。

近年来的普洱茶圈,一个又一个新山头茶的发掘乃至炒作性取利层出不穷,但若仅仅是炒作,通常是短期攫取之类,蜂拥而入只是一时。不少茶山春秋季喧嚣非常,茶农们迎来送往,或有一时之利,但多数并非着眼于长久,对于立足于土地产出的守土茶农本身,长远看或非益事。

易武境七村八寨与古六大茶山实至名归,但易武千山百味,还有多境不同待发现和提升。越来越细分的山头,乃至于茶树向阳与否都要方位计算区分。一方面说明,普洱茶口感、品级细分在进步,另一方面,由此可能引发的一个问题是:在茶产地、源头探索得越深入,越细分,越细致,越极致……

也许有助于打造本身茶产品的独一无二,但也可能会因此走向更窄众的、壁垒化的一种品味极端。

"不一味拼山头,"

这是浮生若茶和小马哥经常警醒的一个避免跳入的窠臼。如何追求产品的极致化,同时品牌打造的视野和格局要大,这是浮生若茶在“以正追极”的产品和品牌精进之路上,希望可以做到登峰造极与识正立真的相得益彰!

浮生若茶高杆古树品类新概念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打破了古树树龄模糊判定的常规,

高杆古树茶的概念,是对大易武茶区已有资源的发掘和品级提炼,可谓有所打破对易武山头孰优孰劣的浅简认知,也有助于推动易武茶更进一步的质味精进。

高杆古树茶之外,易武与古六山名山名寨品藏级的精选甄别,也是浮生若茶“高处见我”品牌理念更好的实体化呈现!

茶山极处

每一个爱茶之人,

心中都有自己最高的那座茶山。

无论是亲眼见过,抑或从一杯茶中想象过,每个爱茶人的心底,都藏有最期待抵达的一座理想的茶山。而每一个涉足大易武的茶人里,都有一座古六山中自己认为的至高峰。

茶路无尽,但在小马哥心里,地理海拔在古六大茶山中普遍较高的倚邦茶山,从茶本身品级和历史人文高度上判别,这里的几处极致小微山场,是古六大茶山中堪为高点的质味巅峰。

深耕易武与古六大茶山数十载,浮生若茶对倚邦茶山的山园探索和茶品抽样从未间断,小马哥心里,对倚邦也心存作为马帮后人的偏爱。

2013年,浮生若茶经典之一古树纯料茶黑山老妖,绮香丰细盈心魂,浓淡幽美皆极味,即是倚邦所出。直到2019年春,机缘再会倚邦曼拱区域的大黑树林所在,他久久徘徊于曹记樊园几处高杆茶树之下,就是这里了!举目望树顶春芽初绽,山远天高之间,倚邦茶山的那几座高峰,仿佛在心里巍然耸起……

在好茶的探索之路上,不容否认的是——易武与古六大茶山一山一味的探寻与发现,惊喜常在于一处非同凡响之茶,在经历了数次司空见惯的品饮之间,一味惊艳喉舌与身心的茶,慰藉了寻茶途中的一切苦累。倚邦大黑树林的偶得即是如此。

众所周知,倚邦茶以小叶种香雅味馥、茶质特异著称。浮生若茶六山品藏级——倚邦大黑树林可谓将倚邦的贡茶历史与当下的质味立级体现淋漓。也是浮生若茶既提出高杆古树概念、打造高杆产品系列之后,发力易武与古六大茶山立极精选的代表性选山之茶。

倚邦百年

风味独出,

香传五大茶山、倚邦三山半的盛荣故事。

茶作为中国人案头的日常之饮、风雅之味,历史留韵、文化之味可为茶的滋味感受锦上添花。

倚邦茶山久远、厚重的历史古今,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对“六大茶山”具体位置的记载中有“倚邦”,证明它至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历史堆叠出比茶山地理海拔更高的文化海拔之积,这是浮生若茶追源贡茶、打造古六山追极之作更看重的一点。

倚邦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象明乡东部,属古六大茶山的传统茶区。倚邦在傣语中被称为“唐井”,即茶井之意。在中国的茶文化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倚邦茶区,在易武茶山兴之前,倚邦在古六茶山中当领地位翘楚。居于古六大茶山通往普洱府属思茅厅要津、结合部,是滇藏茶马古道源头的中心枢纽。

历史上,曾有“五大茶山,倚邦三山半”的说法。所谓的三山半指的是曼松、曼拱、曼庄,再加上牛滚塘半山。在易武茶山“一览众山小”之前,倚邦一直居江北六茶山之首。倚邦茶山天地广阔,这片天地的风土灵秀,成就了倚邦茶的特出滋味与香气,具有浓厚的山野气息。

……风土宜茶,

茶生其间,气味殊美,

岂非山川重复,土地秀粹之气钟于是,而物得以宜。

清代雪雨《鸿泥杂志》、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所载的《南诏备考》、谭萃《滇海虞衡志》、阮福《普洱茶记》等众多史料、典籍中,都把倚邦茶山列入“味最胜”之列。

倚邦茶山有多个村寨,古树茶质味都极为优秀,其中倚邦(正寨)、曼松、嶍崆、架布、曼拱等都是著名的茶叶产区,曼松作为贡茶自明代进入朝堂,“吃曼松看倚邦”的说法就此流传开来。

倚邦茶山并非只有中、小叶种,也有大叶种。根据有关茶类和植物学专家审定,倚邦茶区内的中、小叶种品质,普遍优于当地的大叶种,且优胜于其它地域的中小叶种(更准确地说,其比较应是在同等树龄、采制标准、工艺等条件之下)。

倚邦独特的自然风土环境,让它的小叶种滋味他处无法复制,也只有特异的小叶种,才代表了纯正地道的倚邦茶味。藏于北京故宫的金瓜贡茶,经验证其用料即来自于倚邦小叶种茶菁。中小叶种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花香非常迷人,有人把这种淡雅而高贵的花香称之为兰香。香在汤里,汤入喉,香气便充盈在唇齿之间。细腻柔润的汤水如轻纱拂过,滑、润、鲜活,生津感如潺潺清泉,渗透进口腔的每一个角落。让品茗者不知不觉便醉在她的温润里,不愿停杯。

当下,以倚邦为首的史上留名的贡茶源头之地,成住败空的数百年间,在茶山的历史变幻、天灾、人祸中普遍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损毁,有一些甚至是毁灭性的,很多数百年的古茶园毁于一旦,倚邦茶中名重天下的曼松,在清末民初茶园被损失得极为严重,而今,王子山区域所在的古树正境资源存量不多。数百年以上的茶树和茶园得以留存,并被重新采制,实为幸事。

熟悉普洱茶今昔的知茶达士应该都知道,典籍与历史中的普洱茶,与当下所言的普洱茶,严格来说,并非一种不间断的代际传承关系。当下的大易武茶品级、味道……与历史中的普洱贡茶味道或许不能等量齐观。风土、地质、物候或许变化并不大,但工艺、品级、环境、品饮习惯和需求都在随时代进化。

不迷信山头、历史乃至于某些所谓业界权威,是今爱茶之人乃至于今日茶人所应秉承的事茶态度。追历史过往以真,还质味、品级及山头之正,方能成就当下倚邦茶之正极。

大黑树林茶园旁,风物静美,茶马古道的一段,马帮声迹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贡茶与茶马

倚邦风土的代代育化,贡茶之韵生生不息留极味。

雍正六年,古六大茶山即攸乐、革登、倚邦、蛮砖、莽枝、漫撒(后归易武)被划归成立的普洱府,雍正七年,平乱有功的曹当斋被任命为倚邦土千总,统管几大茶山,并主办贡茶,管理倚邦境方圆数百里。曹当斋主政倚邦期间,执掌倚邦、攸乐、莽枝、革登、蛮砖茶山长达38年,期间,大力推动茶山规模种植扩大和贡茶的炒制工艺,对古茶山尤其是倚邦茶山的扩大兴盛、多民族和睦做出了巨大贡献。乾隆二年,被乾隆皇帝褒奖治理有方,家族人等也相继得御赐嘉许。乾隆四十二年,乾隆表彰曹当斋之子曹秀……自此到之后的近两百年,曹氏家族世袭管理六大茶山。

这种祖辈传承的守土有荣,对属于风土特出的茶而言,实为幸事。

随着倚邦为中心的五大茶山(漫撒当时未兴)的兴荣,带动了茶马贸易的繁盛,以倚邦龙脊街为起点,普洱茶加速走向四方世界。倚邦是普洱“人头贡茶”最初的加工厂设置地,当时倚邦古茶山村村皆茶农,山山是茶林,大寨连小村,漫山遍野都是茶林的壮观场景,吸引众多茶商先后在倚邦街等地创建茶号,清末在倚邦当地有三十多家驰名海内的茶号云集,往来商马络绎不绝,最鼎盛时期的倚邦茶山,是云南普洱茶的最大集散中心。清光绪末年之后,普洱集散中心从倚邦向易武转移……

对于那段贡茶辉煌历史无限向往的浮生若茶深信——茶马古道和倚邦号级茶是因茶之美而盛,作为马帮后人,他对普洱茶尤其是易武茶重新为世界所爱,寻找并重现贡茶霸柔两极的大美,

百年倚邦的幽径深处,定藏有贡茶极致味道的答案,今逢盛世,普洱茶尤其是倚邦贡茶的复兴可待、可为!

茶道新生活《贡茶古今》中曾提出“贡茶性”一词,体现了贡茶对品级原料的甄别、风土山场的注重、工艺精细考究乃至于文化精神的重现。追摹贡茶荣光,不是对地理虚名的造访、不是立一处人文景观供人观光仰视而已,于茶而言,于古六山而言,是要重现这一境质味的峰极!

倚邦大黑树林,茶山历史、古茶园、滋味品级、贡茶传承、古法制茶工艺皆备,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股东风,在2019年春吹到大黑树林间。

大黑树林

只有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渐染出鲜芳特异的风味。

近几年来,以小马哥为首的浮生若茶品控团队,经数次倚邦茶山的实地考察、反复品鉴后一致认定:曼拱茶山尤其是大黑树林茶质味特异、茶感开阔、茶香优雅迷人,将会成为下一个倚邦乃至于易武茶区追逐的新热点茶。

大黑树林位于倚邦茶山境内,行政归属象明乡倚邦村委会曼拱村二队,当地人俗称“二乡”。极致好茶,出于极致好生态,是浮生若茶一直提倡的观点之一,大黑树林所在山头,周边海拔1900米左右,山沟间水箐自然流淌,生态环境非常优越。此处伴生植物高大,植物葱茏,树林成片,“大黑树林”此名就由此而来。

倚邦大黑树林所处的古茶园,由倚邦土千总曹当斋后人传代管理。

所处坡地土壤肥沃,为含砂紫红壤,PH酸碱值在4.5-5.8之间,有机质含量约为3.6%,酸碱度适中,适宜茶树繁衍生长,茶园在山丘围合之中,水土涵养于其间,温湿得宜,可谓尽得山气之刚、水汽之柔,即便在今春干旱异常的四五月间,这里的茶树枝头和树底也有水雾和露涵生。

春茶季在古茶园驻场的浮生若茶品控负责人之一谢姐对此深有感受:“(勐腊)象明虽然干旱,但这里(大黑树林)每天早晚,还是可以感受到茶林里水汽朦胧,芽叶上有轻微的露珠凝成,大概这里的地势和水土涵养得好的缘故吧,我觉得这片土地是有灵性的!”。

大黑树林区域茶山在漫长岁月里,被留存或保护得较为完好,古树与高杆古树并有,百年生生不息,这要归功于曹家后人对林园的养护有方,守土有荣,且祖辈传代下来的易武传统制茶工艺得以传承。

多年来,这里都是密林野境,无车道可进,人迹罕至,绝佳的环境和岁月沉淀赋予了大黑树林茶独特的韵味,尤其是曹记奘园区域的古茶林,山林坡地多向阳,清风雨露山岚,加之百年茶园中的自然沃土,为茶带来更丰富的内质,山野韵味更胜。大黑树林茶园主人与浮生若茶因一段贡茶的历史而相遇,更因共同的对古六大茶山的品质坚持而相合默契,一段合作佳话由此开启。

在产量上,大黑树林古茶园的产量不算多,亦不算少,既满足极致,又照顾量级。在贡茶故事里,倚邦曹氏对贡茶的历史贡献源远流芳……这一切,让倚邦大黑树林成为浮生若茶品藏级的一个追极代表,也将是我们推动古六大茶山贡茶荣名光复的重量级山头茶。

养林育树

浮生取六山一叶之味,当还六山一叶之果。

延绵数代数百年的古园茶林,立于林野,它们躲过了战事、天灾、朝代更迭和风刀霜剑,乃至于人祸,以合于天地自然之道,根深叶茂、大美内质不断蕴积,是今饮者之幸,得之须珍,遇之幸甚。

善用天地者久,古往今来,毁山毁林者,或有意,或无意,或盲目……导致不少雨林古木和百年茶园被损毁。但在生态保护意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当下,古茶树资源的养护善用对于茶农和爱茶之人尤为重要。

浮生若茶凭多年梳理茶山、对优质茶树资源的评判认为:茶园环境林木伴生,才会更具山野花香的独特气息。所以,我们多年来一直言传身教生态出好茶的寻好茶经验,让合作茶农不对伴生林木做任何干预,并提供必要指导。在茶树资源可持续这一点上,与倚邦贡茶后人不谋而合。曹家后人百年数代的茶山守护,守山亦守心,草木皆有灵,每一棵茶树也以质味之佳上回馈厚爱者。

今时今日,回归古六大茶山并扎根易武的事茶者,当惜数百年贡茶历史遗珠之珍,摘山与养山并举,不能攫取一季或一时之茶,不能得茶山之利即走,茶企和茶农的农企共建,不止是互惠互利的合作,更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

与曹氏古茶园——曹记樊园签订独家采制合同之后,2019年春,浮生若茶并没有急于推动大黑树林面世(一部分也归因于春季干旱产量略减的客观因素),而是优先对茶树进行分级,派驻品控督导团队,择时精细采摘,分级精益炒制。

大黑树林曹记古茶园,一直以天然农法管理茶树,绝不打农药,不修剪,任之自然生长,浮生若茶与曹家后人深度合作,重新梳理大黑树林茶园的资源特性,遵循前人的管理方式,对茶园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根据茶树的形态而进行分级:挂牌的茶树为优选的精选产品;未挂牌的为常规产品。

任何地域的茶树的过度采摘,都会降低此后一定阶段里茶的品质和滋味。保持质级稳定,进而晋级优质,是浮生若茶对自身茶品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浮生若茶与合作茶农进行茶园资源管理的要求和共识。

因2019年易武春旱严重,甚至有部分古茶树因此枯败,虽然春茶滋味较往年厚重,但干旱会一定程度影响后续的茶叶品质稳定。为了改善和复原生机,曹家后人不取一时之利,大黑树林古茶园采取了入夏不采、谷花少采的茶园息养举措。

11月中旬秋茶季之后,小马哥来到大黑树林古茶园,协同茶园主人进行冬季茶园和茶树养护,而今,经过几个月的有效保护和自然生长,枝繁叶茂的茶园景象更胜往年同期,令人分外期待来年的春茶季。

采制以精

精进五选贡茶之法,循六山古法精益制之。

做好茶园养护只是第一步。为做好大黑树林质味,选料与分级更为严格,尊贡茶等级标准而为之,贡芽、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古树、中树区分严格,阳生、阴生有别……制茶循贡茶及古法工艺,不厌工序之繁,更重质味呈现,一、二类古树级别的鲜叶原料,采摘、杀青、揉捻、压饼等每一个制茶环节都以手工制作完成。这是贡茶制作的考究,也是浮生若茶和贡茶后人对大黑树林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坚守。

正因上述种种,往日的历史传承与今日的坚守、创新并举,令大黑树林品质和品级在倚邦茶中保有上乘、滋味非凡。

来年可期

一段贡茶昔今的聚首,值得为当下和未来品藏。

从量级上讲,今年的大黑树林产量有限,但滋味令品鉴者惊艳。今年是浮生若茶大黑树林深度开发的第一年,这只是质味精进的起步。事茶者着眼长久,茶的质味稳定和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扎根于这一方土地的茶农和茶人能做得更好。茶林繁盛,根深所以蒂固,所以叶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