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儿钟秀”黄芽贡茶的传说

发布时间 : 2021-12-11
永川秀芽的冲泡方法 永川秀芽泡法 永川秀芽是什么茶

永川秀芽的冲泡方法。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抱儿钟秀”黄芽贡茶的传说”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公元641年,唐太宗之女24岁的文成公主入藏和松赞干布成亲,据《西藏日记》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的大量物品中就有寿州茶叶和茶籽。

据唐翰林学士李肇所着的《唐国史补》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今安徽霍山),此邕湖者(今湖南岳阳)。又据《唐国史补》记载,唐代贡茶有十余品目,霍山黄芽位列前六。

民国四年,《霍山县志》记载,公元1915年,霍山抱儿钟秀黄芽茶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获金奖。

是什么原因使霍山的茶叶远赴西域?又是谁制作的霍山黄芽在大唐盛世成为贡茶?抱儿钟秀黄芽茶又为何能在万国博览会上获奖?故事还得从唐太宗李世民的御妹李翠莲说起。

话说大唐太宗皇帝登基之后,改元贞观。是时百姓安居,天下太平,八方进贡,四海称臣,后人称之为贞观之治。唐太宗的御妹玉真公主李翠莲出生在帝王之家,自幼淡泊名利,敬佛修善,经常出没于京城大小寺庙之中。虽贵为公主,但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在唐太宗为玄奘法师西域取经饯行的法会上,李翠莲巧遇一位霍山南岳庙的游方高僧。高僧见李翠莲面相慈悲,骨格清奇,便对李翠莲说道:公主出身豪门,心怀慈悲,幼时即结佛缘,甚是难得,如能在东南方出家修行,他日必成正果。李翠莲听了高僧一席话后,更坚定了她出家修行的决心。于是,在一个秋阳高照的日子,她悄然离开京城,千里迢迢地来到霍山,在霍山县令和南岳高僧的帮助下,到了挂龙尖上的一座庵庙削发为尼,当上了住持。

由于庵庙规模不大,年久失修,李翠莲决定对庵庙进行维修和扩建。这样,扩建后的庵庙有前殿、中殿、后殿,东、中、西厢房数十间房舍,四周围有院墙,分东、南、西、北四门,墙壁均用块石垒砌,风格独具,气势宏伟。由于庵庙建于挂龙尖一山之巅,这里松竹繁茂,怪石嶙峋,泉水淙淙,终日白云缭绕,李翠莲在庙宇建成之际,欣然挥毫写了万里晴空红日近,一庵高踞白云深的对联,贴在庙门两边的门框上,由于联语有白云庵三字,故此庙从此就叫白云庵了。

冬去春来,李翠莲在白云庵修行已有数年。她在京城时虽不食荤,却酷爱饮茶。小小年纪几乎饮遍了国内名茶。霍山是着名的黄芽茶之乡,每到春季,姑娘媳妇们纷纷上山采茶,男子汉们在家中忙于烘制黄芽茶。此时的霍山城乡真个是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李翠莲在诵经弘法之余,也带领众尼随当地茶农一起采茶制茶,乐此不疲。李翠莲在采茶制茶之初,遍访当地茶农,虚心请教采茶制茶的经验。晚上,李翠莲在灯下细心研读陆羽《茶经》。几年后,李翠莲终于悟出茶叶制作的精髓,总结了一套完整的采茶制茶方法和加工工艺。她制作的茶叶有一种独特的清香之气,得到当地茶农的赞赏,经常向她讨教制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一天,一位农妇捧着一包自制的生茶,请李翠莲品尝指导。李翠莲品尝之后甚是惊讶。见此茶虽然制作粗糙,但茶质甚好。急问农妇此茶产于何处。农妇答道,此茶产于抱儿峰(今霍山太阳乡金竹坪附近)。李翠莲又问,何为抱儿峰,峰在何处。农妇答道,说起抱儿峰,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呢。

据说在汉朝武帝元狩五年,汉武帝怀疑淮南王刘安有谋反之心,遂派大军征讨刘安。刘安的宠妃苏氏在淮南冲出汉军重围,逃亡霍山。苏氏身怀六甲,被淠河南边的一块大黑石渡到淠河北岸,随在一山岭上产下太子。苏妃怀抱婴儿逃避追兵,经挂龙尖、道士冲、漫水河、上土市,最后逃到大别山最高峰白马尖附近一座山峰。这时天色已近黄昏,筋疲力尽的王妃怀抱婴儿惊恐地回头看时,却见山下寂然无声,不见追兵踪影。王妃回想起逃难路上的种种神迹,遂抚胸长叹:天不灭我母子也!因此,王妃怀抱婴儿逃难经过的地方被当地人称为抱儿峰。从挂龙尖到金竹坪一带,均为山区,海拔均在千米以上,山高地薄,山寒水瘦,且长年云遮雾绕,独特的气候土质条件成就了生长优质茶叶的绝佳环境。抱儿峰(金竹坪)位居大别山的极高处,因而其茶质更为独特清香。

李翠莲听完农妇介绍之后,感叹不已。从此以后,每到春季谷雨前,就带领众尼跋山涉水,到抱儿峰一带采摘茶叶。回来后用她独特的制作工艺,精心烘制。此茶经诸多茶农茶商品尝后,称之为黄茶之冠,茶中极品。

白云庵的香火如同李翠莲制茶的名气一样越来越旺了。一来很多人想一睹当今皇上御妹的真容,二来李翠莲制作的黄芽茶十分香醇,香客居士们都把它称为白云庵佛茶,说是每天只要喝上一杯,不仅神清气爽,而且百病不生,后来连游客也蜂拥而至,争着要品尝佛茶。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公元641年的一天,李翠莲正在庵内打坐,突然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一个是京城御史,一个是霍山县令。原来是太宗之女文成公主即将与吐蕃的松赞干布成亲,太宗令使臣前来接玉珍公主回京参加仪典。李翠莲沉思片刻,对来人说,我已出家为尼,脱离红尘,不去也罢。随即将一封家书及礼品,委托御史带回并嘱托道:这是我亲手采制的抱儿峰黄芽茶送给皇兄品尝,还有一包茶籽,是送给侄女的礼物,并望这茶籽能在异土开花结果

御史与县令接过李翠莲交付的书信礼品,怎敢怠慢,马不停蹄地赶赴京城。

唐太宗得知御妹李翠莲不能返京,甚为遗憾。令县令将御妹带来的佛茶取出冲泡品尝。县令将茶叶放进杯中,冲入沸水,太宗瞬时感到一股山野的清洌之气直灌胸臆。唐太宗端起茶杯,见茶色绿中带黄,杯中茶叶形似雀舌,嫩绿披毫,翩翩起舞,甚是赏心悦目。轻轻的呡了一口,顿觉口舌生香,神清气爽,有飘飘若仙之感。遂连饮三口,赞道:好茶,好茶,真是好茶!县令忙将李翠莲发现此茶的经过及制作工艺向太宗一一禀报。太宗惊叹道:抱儿峰采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钟灵毓秀,好山好水出好茶啊。太宗又问:此茶何名?县令答曰:此为霍山山茶极品,当地都称它佛茶,尚未冠名。太宗道:抱儿佛茶钟灵秀,一饮可为蓬莱仙,就叫它抱儿钟秀如何?太宗随令宫女取出文房四宝,当即题写下了抱儿钟秀四个行书大字。唐太宗一生酷爱书法,对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书法更是情有独钟,常年临习不辍。所以抱儿钟秀之墨宝自有王书之风韵,堪称书中佳品。太宗当即降旨,将抱儿钟秀黄芽茶,纳为朝廷贡茶,岁贡三百斤。太宗皇帝为霍山黄芽茶赐名并亲笔题写抱儿钟秀茶名,一时在民间传为佳话。

诚如故事开篇所言,李翠莲送给文成公主的婚礼,已经在西藏安家落户,开花结果,成为汉藏和谐友好、文化交流的见证。霍山人按照李翠莲的密方制作的抱儿钟秀黄芽茶,在1915年巴拿马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一举获得金奖。据说后来唐朝诗人李白为了品饮抱儿钟秀黄芽贡茶,千里迢迢来到霍山,在白云庵畅饮三杯抱儿钟秀之后,居然如醉酒一般,提笔在墙上书下离天三尺有仙芽,太宗赐名抱儿茶的诗句,随后将一棵白果树苗倒插于庵外,摇摇晃晃下山而去。

小编推荐

蒙顶黄芽的感人传说


蒙顶黄芽是我国的历史名茶,主要产于风景秀丽的四川蒙山,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因其香气浓郁、汤色黄亮、滋味鲜醇而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并且冲泡后富有美感,素有水中芭蕾之称。那么你知道蒙顶黄芽的由来吗?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它的传说吧。

相传在很久以前,青衣江里住着一条仙鱼,经过它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千年后修炼成了一位非常美丽的仙女。有一天,仙女打扮成一位村姑的样子去蒙山游玩,在路边拾到了茶籽来,这是正巧碰见了一个来采花的青年,叫做吴理真,不料两人一见钟情。仙女将拾到的茶籽赠送给了吴理真,订了终身,相约在来年茶籽发芽时,前来与理真成亲。

仙女走后,吴理真将茶籽种在蒙山顶上,每天悉心的照顾茶树。次年的春天,茶籽终于发了芽,仙女也如约前来和理真成亲,婚后两人相亲相爱,共同劳作,培育茶苗。仙女将披在肩上的白纱抛向空中,马上变成了白雾笼罩了蒙山顶,滋润着茶芽,使茶树生长得更茂盛。过了不久,仙女产下了一儿一女,每年采摘茶叶制作成茶,生活的非常美满。但好景不长,河神发现了仙女私自离开水晶宫与凡人成亲,大怒下令把仙女强行回宫,仙女无奈的忍痛离去,离别前,嘱咐儿女多帮父亲培植好满山的茶树。吴理真一生都在悉心的照顾那些茶树,活到了80岁,后因思念仙女成疾而投入古井而逝。

后来有一位皇帝听闻了此事,念吴理真一生种茶有功,追封他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蒙顶茶从此世代相传了下去,自唐朝起,就被列为了贡茶。贡茶一到,皇帝就会派人去扬子江取水,取水人要净身焚香,在午夜时乘小船至江心,用锡壶沉入江底,灌满江水后,快马加鞭送到宫中,将其煮沸后用于冲泡名贵的蒙顶茶,先祭先皇列祖列宗,然后与朝臣们分享这甘醇鲜爽的清茶。

以上就是关于蒙顶黄芽的传说介绍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长期饮用蒙顶黄芽对身体健康有非常多的益处喔,这可是一款不可多得的茶中珍品。

蒙顶山茶好喝,黄芽的传说感人


蒙山产茶历史悠久,中国古人云:“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自唐朝起,蒙顶黄芽茶叶就被列为当朝贡品,蒙顶黄芽是我国的历史名茶,主要产于风景秀丽的四川蒙山,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因其香气浓郁、汤色黄亮、滋味鲜醇而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并且冲泡后富有美感,素有“水中芭蕾”之称。那么你知道蒙顶黄芽的由来吗?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它的传说吧。

相传在很久以前,青衣江里住着一条仙鱼,经过它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千年后修炼成了一位非常美丽的仙女。有一天,仙女打扮成一位村姑的样子去蒙山游玩,在路边拾到了茶籽来,这是正巧碰见了一个来采花的青年,叫做吴理真,不料两人一见钟情。仙女将拾到的茶籽赠送给了吴理真,订了终身,相约在来年茶籽发芽时,前来与理真成亲。

仙女走后,吴理真将茶籽种在蒙山顶上,每天悉心的照顾茶树。次年的春天,茶籽终于发了芽,仙女也如约前来和理真成亲,婚后两人相亲相爱,共同劳作,培育茶苗。仙女将披在肩上的白纱抛向空中,马上变成了白雾笼罩了蒙山顶,滋润着茶芽,使茶树生长得更茂盛。过了不久,仙女产下了一儿一女,每年采摘茶叶制作成茶,生活的非常美满。但好景不长,河神发现了仙女私自离开水晶宫与凡人成亲,大怒下令把仙女强行回宫,仙女无奈的忍痛离去,离别前,嘱咐儿女多帮父亲培植好满山的茶树。吴理真一生都在悉心的照顾那些茶树,活到了80岁,后因思念仙女成疾而投入古井而逝。

后来有一位皇帝听闻了此事,念吴理真一生种茶有功,追封他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蒙顶茶从此世代相传了下去,自唐朝起,就被列为了贡茶。贡茶一到,皇帝就会派人去扬子江取水,取水人要净身焚香,在午夜时乘小船至江心,用锡壶沉入江底,灌满江水后,快马加鞭送到宫中,将其煮沸后用于冲泡名贵的蒙顶茶,先祭先皇列祖列宗,然后与朝臣们分享这甘醇鲜爽的清茶。

中国茶叶网研究专家余悦先生说:“历史悠久、形式完美、内涵厚重的中国茶文化,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从物态到精神的结合体系,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特殊创造和中华民族思想的集中体现”,蒙顶山,浸淫中国茶文化千年风雨,在中华和世界茶文化史上写下宏篇巨著,实乃世界茶文化圣山。

东山贡茶的传说


在川黔锁钥的桐梓县,有太白李子东山茶的颂扬。太白李子产于桐梓新站镇,它个大、色鲜,饮誉省内外,加工成李饯,还飘洋过海。而东山茶,也不示弱,传说它在明朝为贡茶,民间有诗吟诵它:三月里来好风光,东山春茶满城乡,市人买得春常在,一年四季留芬芳。

说到东山贡茶,还有一个小故事:东山茶入宫初期遭冷遇,其采制工艺较之其他贡茶差,在色泽形状上不悦目。是在一次皇帝品茶,宫人错拿成东山贡茶,才改变它的处境。初泡时,它在茶具中一升一降,跳起茶舞,有观赏性,捧杯香气扑鼻,饮时味韵隽永,皇帝老儿连称好茶。大娄山下的桐梓县,古时属思州管辖。唐朝陆羽在《茶经》里就有思州产茶密的记载。

近代,科研人员还不断在桐梓境内发现成片的古茶树。清明后采摘的三道茶,泡出的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和鲜爽,飘溢出的是持久的清香。要是用清明前后采摘的毛尖茶,味道更好。东山茶果然名不虚传。形成茶叶香气的成分很复杂,制约的因素也多方面,茶树生长的环境,却是一个重要因素。旧时的桐梓县志就明确记载:城外东山是火石地,产茶尤佳,气味香回,村人竞相种植。火石地即《茶经》里所指的烂石地。《茶经》在谈及茶质与土壤关系时说:上者生烂石。

东山茶不仅香,还能防癌治病。

传说有个老和尚久患重疾,药石无效,一老翁告诉他,春雷响后,采摘东山顶上的茶,以庙侧清泉水熬服,能治宿疾,僧徒采茶熬成,老和尚服之,病愈体健且长寿,有资料表明:解放50多年,东山人无患癌死者,长寿人较多,皆因喝东山茶之故。有人曾拿东山茶作化验,说它含有机物450种,矿物营养元素15种,因此才有神效。

其实,东山茶有防癌功效,是因为茶多酚含量高,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茶防癌的有效组成部分是多酚类化合物。东山茶现时情况怎样?说起来可怜,尽管全村410多户约有350户还在种茶,但这些茶树都栽在田间地头,难见成片的,总产量才1500公斤,每户均为5公斤。这些茶树还是五十年代末,县里将东山茶统管起来时,允许农户各自留下的几蔸。原县里发展的千亩茶场,已荡然无存。

关于抗贡茶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高僧来峨眉山,把茶籽种在山上,还教山民管理茶树的方法。从此,峨眉山上就有了茶树,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茶农摘下茶叶制成香茶,紧结纤秀取名峨蕊,扁直形如竹叶取名竹叶青,游客们喝了赞不绝口。

一年,康熙游峨眉山,喝好茶,降旨每两年向皇宫进贡一次。到时百姓们不能采摘,守着茶树哭泣。一位身穿绿衣姑娘见状,说她有办法,将手中白纱巾在茶树上一绕,茶树全变成了白枝白叶,县官司派人采摘制成,康熙一见大怒。不送贡茶时,茶树又转青,又制出香茶,康熙听说,令全部砍光。等砍树人一走,百姓就给茶树除草、培土、施肥,第二年长得茂盛青翠,百姓又喝到香茶。年复一年的砍,百姓们年年培育茶树,一连砍了九年,而且还连根挖,当挖一棵老茶树时,挖一下,长得高,象一把伞,结满很多大茶果,县令叫用刀快砍,茶果象雨点往县令头上落,这拨人逃之夭夭,从此再也不敢来砍茶树,人们就叫那棵老茶树为抗贡茶。

曼松站立贡茶的传说


云南位处边陲闭塞,崇山峻岭、原始村落和众多奇怪的民族风俗,总是令外界的朋友们感到很是神秘。云南最边陲的曼松村寨,更是一个远离城镇,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里的小村寨,这里居住着香堂族,育种出了历史上响当当的站立贡茶,创造了最为辉煌的过去,至今仍值得引以为傲、津津乐道。越来越多的普洱茶爱好者,只听其闻,未曾目睹,令人感觉无比神秘而可遇不可求。

传说在明代成化年间,当时的地方官员到京城上贡,选遍六大茶山之茶,最后发现曼松茶色香味俱全,口感和汤色都居六山之首,而且具有受水冲泡站立不倒之特点的曼松茶,并赋予它象征大明江山永不倒的政治意义。快马送到朝中,宪宗皇帝品过此茶赞不绝口,当即确定该茶为朝廷专用贡茶。从而使曼松茶被确定为宫廷专用的土贡;其产地曼松也被列为朝廷专用的贡茶山。该官员也因此而得到升迁。

由此,明王朝开始征收该地以细茶为主的贡茶,包括茶制品乌爹泥。朝庭还专门购运瓷瓶、瓷盒来盛放所征收的细茶与乌爹泥。但当时的曼松贡茶较少,远远不能满足朝廷的需求。明王朝为了就近管理茶业,以便发展贡茶林,于成化年间任命当地少数民族叶氏为土司,从属于车里宣慰使司,并命他设法发展贡茶林,专门负责曼松站立贡茶的生产加工。叶氏又任命曼松寨头人李氏具体负责该项事务。

大约明代嘉靖年间,曼松街的头人李氏,率众扩大曼松站茶林规模取得成功,且曾精制一批优质香茶上贡给明王朝,由世宗皇帝御赐予长约2米、宽约0.8米的阴字瑞贡天朝大匾,其正顶上刻有世宗皇帝的阳字大印,民间因此称之为贡茶王。每年的贡茶由贡茶王协助倚邦土司征收。该山茶除非贡茶收足以后经官方允许,任何人不得买卖。该地团茶也用木模按李氏人头状制成人头团茶。到了清朝,一个叫曹当斋的人成为倚邦的统治者,曼松贡茶步入辉煌。每年二月,茶叶萌芽时,曼松头人受命采办贡茶,贡茶分为芽茶、蕊茶、女儿茶。采办期间,所有商人不得入山,曼松茶园正式成为皇家茶园(贡茶园)。

皇家茶园共有3片:曼松的王子山、背阴山,还有一处是靠近曼腊的一个傣族寨子附近(数量偏少),年解贡茶100担,今流行的正山概念,最早源于曼松贡茶正山。

明末与清初交错的康熙年间,贡茶王一家已经没落。一位受清兵追杀而被民间称为朱家皇帝的16岁少年逃到曼松投靠贡茶王家。

此时贡茶王早已去世,由贡茶王的第五代孙认其作义子,并谎称其患有怪病,举家隐居于现称为四家寨的箐沟边,以躲避清兵追杀。但不久就被朝庭发现而派人追杀。贡茶王一家为掩护16岁少年脱逃,当场就死了几人,加上逃避途中不断被杀,就只剩70多岁的老者,由他掩护少年逃到山上以茶农的身份隐避了一段时间,可最终仍被官府发现而惨遭杀害。

至此,贡茶王之第五代孙才向众人透露了少年的真实身份,动员寨人将他埋于一座海拔约为1400米的山顶,并为他挖了团团围绕其坟的宽约1米、深约1.5米、周长约60米的防护沟。该坟被称为王子坟,该山至今还被称为王子山。

王子山山顶是个直径约15米的圆形平顶山,王子坟就位于这圆顶的中央。后因寨子里农民的牛马常落入其中,人们才将圆形防护沟填平,恰似一条约3米宽的环形跑道,围绕着以王子坟为中心的直径约7米的大圆盘,富有神奇之感。而贡茶王家族似乎已无后人。

因为这是该寨人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因而其后人只言片语地相传至今。

四家寨址的屋基上确实有两堆简坟;李定国拥立的朱由检为南明皇帝,明军在倚邦倒马坎阻击清军失败,亦即被清朝将领吴三桂剿灭,李定国死于勐腊,南明皇帝及其太子逃往缅甸,而这受清兵追杀,逃到曼松投靠贡茶王家的16岁少年被民间称为朱家皇帝,由此推想这王子可能是南明皇帝朱由检之子。

绿雪芽传说故事


绿雪芽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白茶的始祖,关于它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尧帝时,太姥山下一农家女子,因避战乱,逃至山中,以种蓝为业,乐善好施,人称蓝姑。那年太姥山周围麻疹流行,乡亲们成群结队上山采草药为孩子治病,但都徒劳无功,罪恶的病魔夺去了一个又一个幼小的生命,山村里处处闻凄哭,山坡上日日添新坟,蓝姑那颗善良的心在流血。

一天夜里,蓝姑在睡梦中,见到南极仙翁。仙翁发话:“蓝姑,在你栖身的鸿雪洞顶,有一株树,名叫茶,它的叶子晒干后泡开水,是治疗麻疹的良药,你赶快去采给乡亲们吧!”蓝姑一觉醒来,一骨碌起床,趁月色攀上鸿雪洞顶。顶上岩石垒垒,杂草丛生,荆棘遍布。她急于找到那株茶树,一切都顾不得。突然,她发现榛莽之中有一株与众不同、婷婷玉立的小树,眼睛一亮:“啊!是茶树!是茶树!”遵照仙翁的嘱咐,她迫不及待地将树上的绿叶采下来,装进揽身裙兜。当采满一兜后,她回过头,惊奇地发现,树上又长出了新叶--原来这是仙翁赐的仙树啊!

为了普救穷苦的农家孩子,蓝姑拼命地采茶、晒茶,然后把茶叶送到每个山村,教乡亲们如何泡茶给出麻疹的孩子们喝,终于战胜了麻疹恶魔。

太姥山的茶因为品质上乘,很快名播四海。茶商们觉得好茶应该有个好名,便邀请了几个文人共同商议。他们一边品啜着香茗,一边把玩着茶叶--细长尖尾,分明是一条绿色的雀舌;一身雪茸,又分明是一根洁白的银针。那么,就叫雀舌?或叫银针?但雀舌有其形而无其色,而银针突出了白却少了绿。有个文人提议,叫“绿雪芽”。大家细细品味,愈品愈觉得妙极了。于是,一个独特的茶品牌就这样诞生了。清朝郭柏苍的《闽产录异》载“福宁府(闽东旧称)茶区有太姥绿雪芽。”可见绿雪芽在清之前就已出名了。

民国范儿的云南茶事


因抗战爆发,北大、清华、南开西迁,最后在昆明组建西南联大,大批学者、教授来到昆明,很多文学大家都在昆明留下过足迹与记忆,甚至是生命,比如闻一多。西南联大师生们在昆明的生活状态在汪曾祺的散文中有着最生动细致的描写。

虽然这些文字大多是八九十年代写的,但是展现出的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很有民国风范。如他在《寻常茶话》中写道:抗日战争时期,我在昆明住了七年,几乎天天泡茶馆。泡茶馆是西南联大学生特有的说法。本地人叫做坐茶馆,坐,本有消磨时间的意思,泡则更胜一筹。这是从北京带过去的一个字,泡者,长时间地沉溺其中也,与穷泡、泡蘑菇的泡是同一语源。

联大学生在茶馆里往往一泡就是半天。干什么的都有,聊天、看书、写文章。有一位教授在茶馆里读梵文。有一位研究生,可称泡茶馆的冠军。此人姓陆,是一怪人。他曾经徒步旅行了半个中国,读书甚多,而无所著述,不爱说话。他简直是长在茶馆里。上午、下午、晚上,要一杯茶,独自坐着看书。他连漱洗用具都放在一家茶馆里,一起来就到茶馆里洗脸刷牙。听说他后来流落到四川,穷困潦倒而死,悲夫!

关于昆明的茶馆,汪曾祺在散文《泡茶馆》中表现得更为细致入微,我的大学就是在西南联大旧址上建起的云南师范大学读的,联大学生泡茶馆的凤翥街、龙翔街、文林街、钱局街,也是我们学生时代常常游荡的地方,只是过去了70多年,那些茶馆早已灰飞烟灭、踪迹全无,现在充斥那些小街的全是些餐馆、冷饮店、服装饰品店。还是文艺青年时,读了汪曾祺的散文后,也曾激动地跑到学校附近那些小街上去追忆凤翥街上张罗茶馆的那个强壮而勤劳的女人;喜欢看小帅哥的花生西施;乐意借钱给学生买电影票的绍兴老板;文林街茶馆里美国明星的照片和摩登的同学;钱局街上各种奇怪的小吃;广发茶社里的学会风波那时的昆明竟然有那么多茶馆,茶馆里可以洞见万千世界,汪曾祺在昆明的茶馆里泡成了小说家。

走一趟皇帝佬儿的问茶路


访茶园、茶山、茶林;借着喝新茶的理由打牌、会友、踏青、兜风、郊游……对杭州人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好在这道风景并不对忙碌的上海人设防,周末驱车两小时,在新绿中沉淀自己的浮躁和焦虑,氤氲茶香,换来一整年诗情画意般的好心境。

走一趟皇帝佬儿的问茶路

往年的龙井问茶,问的都是老龙井,那么今年走走皇帝佬儿的“乾隆问茶线”吧。200多年前,乾隆皇帝游龙井,兴头一上来,就把游玩过的最好的八个景点“打包”,统成一块,题成“龙井八景”,即:过溪亭、一片云、风篁岭、龙泓涧、神运石、涤心沼、方圆庵和翠峰阁。去年10月,这八处景点已经一一恢复到当年模样,尽藏于从龙井路到南高峰山脚下这一片山谷中。

沿这条青石板铺就的游步道往下,一路上龙泓涧蜿蜒跟随,涧沿长满茶树,一簇簇顺山势、顺水流逶迤生长,先天尽吸山之精气。步行30米左右,就是方圆庵。方圆庵外面看上圆下方,“天圆地方”之意。逐级而下,是新建的乾隆与龙井茶文化陈列室。陈列室脚下有龙池,池上是过溪亭。乾隆驻留龙池时,曾感慨“此泉永不枯竭”。的确这么多年,池里的水还真的一直没有干涸过。

龙井八景留下的传说不少。比如过溪亭,说是北宋有个名叫辩才的高僧在龙井寺静修,发誓不出山门。当年市长苏东坡对辩才倾慕已久,专程沿着其脚下的这条古道拜访偶像。辩才身为得道高僧,探访之人每日不绝,他亦好水好茶的招待,只是规定,送客不过门前溪。却与苏东坡一见如故,秉烛夜谈。次日,苏东坡告辞,辩才一路相送,送着送着就送到了过溪亭,旁人提醒,辩才这才恍然停步。

如今龙井路因为坡大弯多,因此成了杭州的“飘移”胜地,路边很多树都被汽车的钢铁身体或碰或擦或撞,受了速度的罪,看起来很委屈。如果山路上来回飞驶的艳红敞篷奔驰引擎发出的轰鸣,也不妨碍你独自遥想当年秉烛夜谈一路相送的佳话。那么这杯别人家解渴的茶,你自然能喝出几分禅味来。

做一回幸福的茶农

做杭州这个城市中的“农民”,是件令人向往的事情。西湖边的群山,群山上的茶园,都是天赐的礼物。不仅令祖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生活富足,衣食无忧,更因为地理位置与市区的关系紧密,使他们就像生活在城市一角的大公园里。龙井村、梅家坞村、满觉陇村、杨梅岭村、翁家山村……这些在行政区划上被称作“村”的地方,早已不是寻常的乡野,而是人人羡慕、想住都住不进去的风景区。走过游过,不知道多少人希望留下来做一趟最幸福的农民。

说龙井,断撇不开梅家坞。梅家坞是西湖茶区产量最多的地方,茶园面积达80多公顷。一路游来,遍地茶园,一丛丛、一垅垅,满目青翠。村内有具有民俗风味的饮茶文化一条街,建筑清一色的绿瓦灰墙,门前多为修竹清桂,有溪自街中穿过,水清可用。一定要趁早,听说过了10点,这里忙得连把椅子都找不到了。

茶农炒茶就在家门口,一口锃亮的铁锅,一畚翠绿的芽头倒下,“嗞嗞”声起,茶烟四起,只见那皮厚肉粗的大手起起落落,经历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十大手法”的研磨,芽头呈扁平状,色泽转为翠绿稍黄,香气如兰,清幽雅远。取刚炒好的茶叶沏泡,刚闻有炒香,再闻则有花香了,滋味鲜爽甘甜,只是有点新,入喉处稍燥。茶农告诉我,刚炒好的龙井茶用牛皮纸包好,置于用石灰防潮的瓮内几个月,则可退却火气和新味,滋味更为醇和甘润。别以为来得早就能喝上新茶,梅家坞的茶往往早被茶商定走了。茶农只管秀秀炒茶手艺,新茶可不是随随便便都会卖给客人的。想喝茶,还是先留下来当个茶农吧!

吃一碗龙井茶香粥

茶路至此,可兴足而返矣。倘有不尽兴者,还可以找些新鲜地方饱饱口福。龙井八景里的龙井草堂,如今成了个吃饭的地方,用20公斤青菜来烧一盘菜,甲鱼只做裙边汤,一道慈母菜要连炖3天,每天买菜场景用数码相机全程记录,菜单用毛笔写在扇子上,订位要提前四五天,价钱么,没别的,一个字,贵……但生意据说很好,正印证了奢侈业的那条不二准则:不问顾客需要什么,只告诉顾客应该拥有什么。

等新茶降到几百元一斤时,就能在茶菜里找到更雅致的口福。在中国茶叶博物馆楼外楼休闲中心,一款以龙井茶和十余种优质大米熬制的茶香粥火锅,生料有西湖里出产的大头鳙鱼、螃蟹,以及农家土鸡;凯悦湖滨28餐厅则用新茶为原料做糕点,18元4个的龙井茶酥、38元一份的茉莉花茶提拉米苏,新茶做出的口味比旧茶更清香。

茶村里,农民自建的白墙黑瓦江南民居齐齐地变成了酒肆茶坊,对老百姓来说,显然这里更亲近。食客和店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店家开始杀鸡斩鸭,剥笋洗菜。客人们也不得闲,有催促着店家赶紧收拾餐桌开吃的,还有急急地撤了碗筷,换上麻将打牌的。不仅可以在农家喝茶,还可以和农家说好让山下的农户送茶送菜上来。翘着腿喝茶,让新上市的野菜麻痹了自己的舌头。有阳光,也有树阴,就着流水,就着流年,就打发了一天。

要知道饭店做新茶菜,前后最多也就一个月的时间。大好春光,一寸光阴一寸金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