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份下午茶诞生地

发布时间 : 2021-12-11
世界四大红茶排第一 世界上四大红茶分别是 黑茶第一泡

世界四大红茶排第一。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世界上第一份下午茶诞生地”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世界上第一份下午茶诞生地”相关知识!

在福尔摩斯系列的《波西米亚丑闻》一书中,福尔摩斯侦探询问男主人公CountVonKramm的住处,男主人公如此回答道:您将在伦敦朗廷酒店找到我。

在伦敦,寻找朗廷酒店并不是什么难事,路人会指向一片繁华地带告诉你它的位置--着名的波特兰花园和丽晶街,伦敦朗廷酒店已经在那里屹立了一百多年。有了过去,便似有了灵魂,一个多世纪以来,与朗廷结缘的名人显贵、皇室成员以及上流社会的知识分子,不知为人们留下了多少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维多利亚女皇、爱德华七世、毛姆、王尔德、丘吉尔,以及后来的戴安娜王妃、埃尔顿约翰、李察基尔、辛迪克劳馥当然,还有柯南道尔爵士。

在伦敦,朗廷酒店跟福尔摩斯一样神气。伦敦朗廷酒店于1865年隆重开业,立即成为当时全伦敦最大规模的建筑之一,亦是欧洲首家名副其实的豪华酒店。1891年,结束维也纳学习的柯南道尔回到英国做起眼科医生,朗廷酒店很快便成为他经常出入的场所,他的几本福尔摩斯小说里多次提及关于这里的情节。那时朗廷酒店的诗人角已经成为伦敦知识分子们的据点,王尔德等人都是其忠实拥趸。

在历经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岁月洗礼后,伦敦朗廷酒店进行了一场大型改造,2009年,伦敦朗廷酒店结束了耗资8000万英镑、历时5年的改造工程,以更加闪亮的姿态盛装亮相。步入大堂,朗廷酒店特有的姜花香氛扑鼻而来,淡黄色的柔和灯光映照着每一处考究典雅的细节,时光倒流的错觉让人仿佛置身一百多年前柯南道尔笔下的年代。酒店楼高7层,内部共有逾600间房间,此次改造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将廷廊复原为酒店的中心,廷廊的设计仿佛是一个巨大的首饰盒,镜面元素与水晶装饰相结合,再搭配上色彩丰富的家具,以及木雕和大理石艺术品,共同营造出一种维多利亚时代的优雅和高贵。

在酒店公共空间的装饰细节中,随处可见朗廷所特有的历史传统和风格,比如定制的青铜和玻璃质地的大门,以及前台背后的金属嵌板。在酒店大厅和廷廊里均摆设了特别制作的垂饰和手吹慕拉诺玻璃制成的吊灯,并且铺设了大量的大理石和木雕,石材坚硬、冰冷的质地与木材所带来的暖意正好达到了相互中和的效果。而客房的区域也非常精彩,房间里的丰富颜色来源于那些具有治疗功效的宝石,包括玉石、黄宝石、紫水晶和红宝石等,这些色彩又搭配了灰色、赤红和淡白色的配饰,共同创造出一个平静的绿洲。

翻新后的酒店引入了五种全新的客房配置,结合了现代及传统的元素,展示出一段时期内英国的住宅特点。然而,英式特色并非酒店唯一的设计风格,酒店内的豪华装潢受到世界各地艺术风格的影响:意大利式的石膏天花板和错综复杂的马赛克地板上下呼应,佩斯利螺旋花纹呢盖毯为室内添加了来自19世纪欧洲的气息,而出自亚洲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客房内也比比皆是。

除了视觉上的惊喜,朗廷酒店对于客人的味觉一样悉心照顾。想体验伦敦的摩登与优雅,绝不能错过下午茶,更何况,世界上第一份下午茶就诞生在这里的廷廊。穿过精致的手工艺铁门,水晶吊灯在迷人的镜面墙壁上投射下星光点点,柔美的钢琴乐声伴随着百年经典的茶点香,再一转眼,载着蛋糕和糖果的银质三层托盘已经被端上了桌。

cy316.com编辑推荐

一张茶席,成全一份深情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一张茶席,成全一份深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场茶事,完成一次诉说。

一张茶席,成全一份深情。

茶席,在茶人眼里已不再陌生,它让品茶变得高雅有情调!

而其中有一物,在为之轻歌,亦为之沉默。

它就是茶席布!

茶席布在整个茶席中并不出彩,它只是默默作为陪衬在那里,不争不抢,就那么安静!但整个茶席却因它的存在而变得更加有层次感,更加丰富多彩!

茶人们喜爱舒适自然、淳朴归真,都偏棉麻的物件,而茶席布是因茶席衍生而来,因此它的材质也大都以各种麻布料为主。

纯色的棉麻已不能满足多数人的需求,各种花样的麻布料也逐步被开发,因而茶席的花样也开始多变起来,茶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茶席布了!

喜欢热闹,热爱各种色彩的,会选择花布棉麻的茶席布,而喜欢淡雅清净之人,仍会坚持选用素色棉麻茶席布,也有喜欢自己动手绘制的茶人,在素色的茶席布上绘制出自己喜爱的图案,如绘制一株荷花或是梅花,让它在茶席中已不再是单调的存在,使之变得更加鲜活灵动:也有绘制山水的,让人感到像是身在这烟雾缭绕的山水之间品这一茶席。

关于本文《一张茶席,成全一份深情》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饮茶是一份逍遥


想了解《饮茶是一份逍遥》知识吗,丰富的《饮茶是一份逍遥》内容等你来看!

饮茶多不为止渴,而是在饮茶的时候,体会一份潇洒自在。尤其是一个人饮茶的时候,自得其乐,可以放下所有的人生羁绊。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自寻烦恼,将原本很简单的一件事搞到十分复杂,越复杂自己就越苦恼,然后感叹生活多艰,其实一切都只是一个生活态度转换的问题,换个角度看问题,事情总会显出积极的另一面。

饮茶是一份逍遥,饮茶的时候不要想任何事,只享受眼下的安闲自在就好,在这样的安闲状态下,你会意识到,原来没有什么事是非做不可的,没有什么是值得纠结不忘的,重要的是关注当下,以及更加明丽的明天,过去无论经历什么,都只是过往,无论有什么遗憾或者一些懊恼的事,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从中得到一些经验教训,可以帮助自己以后的人生路走得更好,所以对过去的一切都应该感恩。

佛说要学会放下,放得下才能拿得起,放得下是一种智慧,拿得起是一种能力,就好像我们喝茶一样,我们在喝茶的时候,要有耐心,耐心等待茶叶在沸水中翻滚飘扬,然后茶香才能逸出,我们端茶细品,才能品出不一样的香浓味道。人生中将一些事从心头卸掉,然后认真感悟过往,仔细品味生活点滴,在这个过程中,就如同是茶叶的冲泡一样,多历练,多思考,然后才有茶香。

生活中应该多些阳光,多些花草,多些清新的空气,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关于本文《饮茶是一份逍遥》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英国下午茶


今时今日,品尝下午茶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文化,在高级酒店,咖啡馆,或是露天餐馆,就着西点,品上一杯所钟爱的TWININGS川宁茶,无论是午后街头的匆匆脚步,或是悄然独坐,或是相约好友同享轻松惬意的午后时光,都如梦浮生中增添的些许温暖,这就颇得源自英伦贵族优雅的下午茶的真义。

说起英国人与茶的亲密关系,有无数的事实为佐证。计算一下,他们人生的三分之一是Teatime(饮茶时间);正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主角们,向我们展现着英伦下午茶的经典场景。英国人每天一丝不苟地重复着茶来茶去的作息规律并乐此不疲。此外,至于各种名目繁多的茶宴、花园茶会,以及周末郊游的野餐茶会,更是花样百出。英式下午茶似乎已经成为英式典雅生活方式的一种象征。

在全世界爱好茶文化的人眼中,TWININGS川宁茶就是英伦下午茶的代表。自1706年诞生以来,TWININGS川宁茶引领着饮茶文化的新潮流。历年来,TWININGS川宁茶深获维多利亚女皇、乔治五世、爱德华七世、亚历山大皇太后等王室贵族的激赏与亲睐,成为皇室贵族的御用茶。300多年来,TWININGS川宁力臻完美,TWININGS川宁的专业调茶大师不断调配出令人激动的全新口味,并配合独特的饮用方法,展现了纯正的英伦茶的世界,它极致的品质与绝佳的口感,让英国皇室及全球茶迷深深感动,无限回味。

TWININGS川宁茶已风靡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早在旧上海,众多名媛一直留有喝下午茶的习惯,其中贵族才女张爱玲对下午茶更是偏爱成癖。如今,川宁茶已经来到中国,为上海时尚贵雅人士,带来芬芳悠远的300年下午茶享受。指尖绕上一缕芬香,宠爱着自己的感官,品味TWININGS川宁茶,臻享恍如穿越时空的英式贵族感受

英国茶文化,一开始就和皇室挂上了钩。据可信说法,下午茶最初是在1840年由贝德福德第七任女公爵Anna引入英格兰的。在当时午餐时间要早得多,而晚餐往往会在夜里很晚。女公爵常在下午4时感到意兴阑珊、百无聊赖,心想此时距离穿着正式、礼节繁复的晚餐还有段时间,又感觉肚子有点饿了,就请女仆准备几片烤面包、奶油以及茶,作为茶点之用。贝德芙夫人很享受用茶点的过程,经常邀请亲友共饮下午茶,同时也可以闲话家常,同享轻松惬意的午后时光,没想到一时之间,在当时贵族社交圈内蔚为风尚,名媛仕女趋之若鹜;一直到今天,已俨然形成一种优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成为正统的英国红茶文化,这也是所谓的LowTea的由来。

正是受到200多年前精英人士的鼓舞,下午茶才会在今天变得如此流行。在19世纪的英国,茶歇已然成为一项颇为隆重的意识,上流社会的女性会换上美丽的礼服,带上礼帽和手套,参加这一通常在客厅中举行的盛会。英国贵族赋予下午茶以优雅的形象及丰富华美的品饮方式。下午茶更被视为社交的入门,时尚的象征,是英国人招待朋友开办沙龙的最佳形式。极品红茶、精致瓷器或银制茶具、纯白蕾丝花边桌巾、三层点心盘,都是正统英式下午茶的必备要素,配以悠扬典雅之曲,清芬馥郁之花,以及绅士淑女的品鉴,贵族般的下午茶才得以完美奢享。

贯穿历史的长河,TWININGS川宁茶总是走在流行的第一线,英国小说家JaneAusten早在19世纪之时便是TWININGS川宁茶的拥护者。而今日,品尝下午茶已然成为了时尚生活的象征,包括时尚、艺术、电影和音乐等各界名人在内的所有人士,都依然热衷于下午茶,一些明星包括Madonna,KateMoss今日无不在奢华场所举办她们的私人品茶派对。

英国古老悠远,誉为经典的红茶非TWININGS川宁茶莫属。1706年时,创始人ThomasTwining秉承对茶的衷爱,即以Thomas之名于英国开设咖啡馆,这是日后TWININGS的前身,也是英国红茶史上的标志。今日,爱茶人士津津乐道的英国红茶文化,其基础便源于当时的咖啡馆。提到茶文化,没有人会比TWININGS川宁茶更充满热情了!TWININGS川宁茶致力于为全球爱茶人士调配上佳口感的茶品,至今已经超过300年了。

下午茶的由来


下午茶起源于17世纪,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早餐都很丰盛,午餐较为简便,而社交晚餐则一直到晚上八点左右才开始,人们便习惯在下午四点左右吃些点心、喝杯茶。其中有一位很懂得享受生活的女伯爵名叫安娜玛丽亚,每天下午她都会差遣女仆为她准备一壶红茶和点心,她觉得这种感觉真好,便邀请友人共享。很快,下午茶便在英国上流社会流行起来。

红茶传进欧洲时,由于是遥远东方来的珍品,喝茶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后来红茶在伦敦的咖啡屋、红茶庭园开始流行。咖啡屋是名流聚集交流、饮茶的场所。红茶庭园则出现于伦敦郊区,大多数英国人借此才开始接触红茶。18世纪中期以后,拜生产技术进步之赐,茶才真正进入一般人民的生活。英国贵妇人之间风行的时尚便逐渐平民化,下午茶风俗开始盛行于饭店和百货公司之间。

英国贵族赋予了红茶以优雅的形象及丰富华美的品饮方式,下午茶更被视为社交的入门,时尚的象征,是英国人招待朋友开办沙龙的最佳形式。享用下午茶时,英国人喜欢选择极品红茶,配以中国瓷器或银制茶具,摆放在铺有纯白蕾丝花边桌巾的茶桌上,并且用小推车推出各种各样的精制茶点。至于音乐和鲜花更是必不可少,并且以古典为美,曲必悠扬典雅,花必清芬馥郁,最好花瓶来自两个世纪前的出土文物就妙极了。

英国人最喜爱的下午茶时间,多集中在下午三点到五点半之间,在优雅的氛围里往往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心灵的祥和与家庭式的温暖,从而舒解一天工作的疲劳。

据说远在维多利亚时代,下午茶的时光并非如此美妙。那时候,无所事事的贵妇人们利用午后的闲暇时光,在茶香的掩映之中,有些兴奋、有些嫉妒地谈论着别人的私生活。幸好,社会的发展已经解脱了对女人的束缚,生活空间的扩展使得女人们不再局限于狭小的天地,轻松的下午茶时光,真的变成了享受。

如今的女性们越来越注意生活的质量与情趣,那么,在周末的午后举行一次小小的下午茶聚会,招待二三知己,既有气氛又有面子,不亦乐乎?

美国下午茶记趣


潘(Pam)和南希(Nancy)是我们小区图书馆的义工英语老师,她们热心地帮助新移民学习英语。潘曾是我们老俩口的老师,南希热爱学中国话,因此见面时总喜欢和我们攀谈,让我们教她几句中文。现在潘虽然不再教我们英语了,但彼此仍然保持联系,每年总有几次轮流去各家饮下午茶,聊聊天。

前不久轮到我们负责主理,我们想打破常规,向外国朋友宣扬一下中国的美食文化,创造一个惊喜。为此我和老伴找出尘封多年的紫砂壶茶具,按茶点需要准备食材,还要做一点英语功课,以便更好向老师们述说中国美食文化。

是日下午,风和日丽,潘和南希按时来到我家。寒暄之后,首先我们向客人介绍中国茶道——功夫茶。先请他们看一看精美刻花的紫砂茶壶和福建安溪的铁观音茶。

说老实话,沏功夫茶我们并不在行,也只得装模作样。头道茶用来暖杯,倾入茶壶下空心底座里,笫二道茶再用来敬客;所幸茶叶不错,茶味芳香,沁人心脾。我又告诉客人,饮茶要小口啜茗,才能品出茶的幽香,切忌牛饮。客人一一按我们说的做了,对香茶赞不绝口。

茶过三巡,大伙入座品尝中式小点。我们告诉客人,今日的点心是传统中国家庭式做法,与平日在中国餐馆吃的是略带西式口味的中式点心不同,请他们品尝后再予以评比。

第一道是上海春卷,韭黄肉丝馅本是我的最爱,但无法买到韭黄,改用鸡丝、虾仁、黄秧白(大白菜)作馅。炒馅略带汤汁,然后撒上干芡粉调制,炸出的春卷,外脆里软,客人吃了,都说比餐馆的好吃。

接下来上的是第二道两款小包:酱肉三丁包和香菇荠菜包。客人过去都不曾吃过,她们品尝之后,认为酱肉包味道鲜美;荠菜包似有泥土味,不大能适应,我们听了哈哈大笑。

最后一道甜点是汤圆,汤圆心是最近才从上海老城隍买回的宁波汤圆心,有黑芝麻和红豆沙两种。客人平生未见过汤圆,颇有新鲜感,一口咬下,晶莹、浓郁、香甜的馅儿流淌出来,十分诱人,博得她们的赞赏。

这次和外国老师一起共饮下午茶,大家都觉得很开心,增加了美国朋友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她们说,今后若有机会,希望和我们一同去中国旅游,由我们作导游,可以看更多中国的名胜古迹,吃更多的中华美食。

最后我们把未吃完的食物全部打包让她们带走,她们欣然接受,临行时,我们又送给她们中国的小工艺品作纪念。

三天后,我们收到潘和南希热情洋溢的感谢卡。

饮一杯人生下午茶


王纯

我喜欢下午的时光。在我看来,清晨是用来警醒的,上午是用来奋斗的,晚上是用来思考的,只有下午才是用来休闲的。如同一段静静流淌的河水,沉浸其中,荡涤尘埃,慢慢享受清洁舒适的感觉。

光线饱满的午后,我从短暂的小睡中醒来,感觉神清气爽,于是净手烹茶。我坐在阳台上,静静地看茶叶在水中曼妙舞蹈。它们是水中的精灵,遇沸水立即舒展开来,挥舞着水袖浮浮沉沉,直至袅袅茶香弥漫。一缕茶香,满室清芳,自己钟爱的气味弥漫着,人也有些微醉之感。我把茶倒入杯中,慢慢品味,细细享受美好时光。“心随流水惹香茗,身似闲云捕茶清”,茶无需名贵,人也不必懂得茶艺,饮茶饮的是一种随意散淡的心境。

享受这样一段时间,实在是对自己的一种善待!舌尖与茶香碰撞的瞬间,我忽然间生出对生活的感恩之心,能够剪出这样一段时光留给自己,人生的所谓烦忧又算得了什么?有这么多美好等着我们去品味,一切都可以云淡风轻。

我年轻时并不懂得饮一杯下午茶的意趣,人到中年后,人安静下来,才开始品味到茶中的妙处。董桥有篇文章叫《中年是杯下午茶》,他在文中说:“中年最是尴尬,是天没亮就睡不着的年龄,是只会感慨不会感动的年龄,是只有哀愁没有愤怒的年龄,是吻女人额头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龄……”董桥的文中透露出太多中年的无奈和悲哀,说出了中年的热情减退和力不从心。

这或许是大多数中年人的心理。我身边的很多中年人,整日忙碌地奔走着,自以为怀揣梦想却总是被现实打败,自以为憧憬明天却总是沉浸在往日的辉煌中,终日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困顿中无所适从。他们总说:“哪有闲心喝什么下午茶!”

我要说的是,无论何时,都不要忘了饮一杯人生的下午茶。人到中年更应该留一段时光给自己。中年不尴尬,反而多出了一份从容。中年人的事业和家庭都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人生优雅平和的风景已然初现,正是应该学着品赏人生之时。所以,真的不用那么急着赶路,更没有必要因青春逝去而失落。人生最美是中年,善待自己,找回一份淡然和宁静,找回一份轻松和优雅。

饮一杯人生的下午茶,学会张弛有度的生活之道,便能把生活过成一首悠长的诗。

英国的下午茶饮


英国的下午茶,源起于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因此也称维多利亚下午茶。

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最为强盛的时代,在全球各地占据着很多殖民地和附属国,自诩为“日不落帝国”。国家的强大和富足,促使人们注重追求有品位的生活,特别是一些豪门贵族更是在百无聊赖和慵懒的日子里,希望寻求新的刺激,来填补生活的空虚和无聊。在1840年的一天下午,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睡醒了午觉,觉得心无寄托,百无聊赖,却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大约在4点钟,忽然觉得有点饿的感觉,就让女仆到厨房给她找点吃食。女仆到厨房一看没有合适的食物,就索性给夫人烤了几片点心,沏了壶红茶端了过来。贝德芙公爵夫人吃着新烤的面包,喝着红茶,觉得很受用。几天后,贝德芙公爵夫人的几位好友造访,公爵夫人就命女仆,用点心和红茶招待好友。不料这些好友异口同声地赞美,回去后纷纷效仿,并逐渐扩大延展,就形成了流行于英伦三岛的下午茶。

随着下午茶的广泛流行,这种饮茶方式变得越来越繁复,从喝茶的器具,饮茶的摆设,以及配茶的茶点,都越来越讲究。在茶具方面,瓷制茶壶很讲究,很精美,还要根据招待客人的多少来选用大小不等的茶壶和茶杯,此外还要备有糖罐、点心盘、果酱、奶油,以及叉子、餐巾、托盘垫等器物。这些茶具的摆放也有严格的要求。精美的茶具,幽雅的客厅,在饮茶时还要用悠扬的古典音乐来陪衬,这样,饮茶的心情轻松而自在,形成了简朴而不寒酸,华丽而不庸俗的优雅的气氛。

饮下午茶的时间是下午4点钟,饮用的茶多为红茶,如大吉岭红茶、伯爵茶(以中国红茶为基本茶,加入佛手柑调制而成)、火药绿茶、锡兰茶等。饮茶时配备的茶点有熏鲑鱼、火腿、蛋糕、三明治、英式圆形松饼、果酱、奶油和水果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那种洋溢着维多利亚氛围的下午茶,已渐渐失宠,但是饮下午茶的形式,在家庭、办公处所还依然保持着。,每天下午3点半左右都还少不了要喝一次茶。一般是几个白领围坐在圆桌旁,品着红茶,吃着点心,稍作休息和精神调整。至于蓝领往往没有这么悠闲,他们常常是晚上下班之后,在吃晚饭时,边吃饭,边饮茶。这就失去了悠闲的情趣,完全是出于生理需要来饮茶了。

苏东坡先生的下午茶


原标题:苏东坡先生的下午茶

宋人吃茶的格局,和如今是完全两回事情。早春二月,福建建安的茶树刚刚长出嫩芽,就被采摘下来,经过蒸青、榨膏,用茶臼子研成云母一般的细细的白色粉末,方可进行点茶。点茶,要用汤瓶中的沸水先加一点调成膏,再冲水,用竹茶筅击拂,待茶碗中出现浮云般的一层白沫,方可以饮用。茶盏最好是黑色兔毫建盏,因为唯有黑色茶盏能衬托出茶沫的雪白。中国美学到了宋朝方才真正到达高峰,即一种文人士大夫的极简主义审美,对“雅”的极致追求。茶天然具有的某种自然之风雅,令上至天子下到平民都对此物趋之若鹜。当然,古代大众的这种慕雅行为与今天并没有本质不同,大众当然都可以附庸一下风雅,借以刷刷存在感的,没有人附庸,哪里来的风雅呢?好比今天我们参加所谓茶会,穿上汉服拍照,再发发朋友圈,配上点鸡汤文,不妨事的,真是那块料,自然慢慢会体会到茶的乐趣;然而对于有的人来说,这种“雅”本来就是他生活的常态而已。

1081年大年初二,被贬谪到黄州的苏东坡给他的好基友、“河东狮吼”典故的当事人陈季常写了这样一封信:

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何如?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工。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沙舫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谨,轼再拜。季常先生文阁下。正月二日。

大意是,东坡看上了陈季常的茶臼子(建州是北宋御茶苑的核心地区),想让自己这边的铜匠依样子打一个,于是大年初二就巴巴儿地写信去借;但又说,如果有人去福建,还是要请人去买一副来的。

这一年苏东坡四十四岁,刚刚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第二个年头。

苏东坡先生的下午茶

虽然顶着“千年第一大才子”的名头,可东坡如果在今天混圈子,也许大概可能当不了作协主席、书协主席之类的,原因“你懂的”;当网红更不可能,原因有二:第一,虽然他才是那个真的耿直boy,然而,网红界的耿直boy,哪一个不是有故事的女同学呢?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东坡的世界观与当下所谓“成功学”完全是反着来的;他的人生之旅基本是“人往低处走”,用小时代那种大势利眼的观点来看,他是个“大写的loser”。总之,用朝云对他的四个字评价:不合时宜。

但是,东坡最高杰作,却大多是在往“低处走”的阶段创造出来的,比如诗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书法《寒食帖》、《洞庭春色赋》等。 大概东坡也从未将“成功”当回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代读书人自有其安身立命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无论身在何处, 他的性情并不会为之改变,不会有任何造作,就像我们看到的这通尺牍。

以东坡之名留下的墨迹甚多,但多件颇有存疑之处。然而这通《新岁展庆帖》则一直被历代大家认为真迹无疑。它和写给陈季常的另一通《人来得书帖》被合为一帖,明代大家“董狐”董其昌在其后题跋曰:“东坡真迹,余所见无虑数十卷,皆宋人双勾廓填。坡书本浓,既经填墨,盖不免墨猪之论,唯此二帖(新岁、人来)则杜老所谓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也”。 董狐一向自视甚高,连赵孟頫都不放在眼里,这样的评价算是很高了。该帖历经项子京、安岐递藏,在北京故宫深藏不露。所幸的是,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最近的“故宫藏历代书画展”中,我们又能一睹此物真容了。

在“宋四家”中,东坡书法并不完美,点画肥腴有“墨猪”之讥,结体宽扁有“蛤蟆”之讽。要论技法的多样,姿态的美丽,东坡恐怕比不上米元章。然而又有论者,即所谓苏轼天然、黄庭坚劲健、米芾纵逸、蔡襄蕴藉,东坡仿佛又胜出一筹了。“天然”二字,在中国美学甚至哲学体系里,地位不言而喻。东坡谈到自己的书法时也自信地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果真是一枚耿直boy。这种天然,更表现在真性情的流露。而仔细看处,却又笔笔有法。我们在《人来得书帖》中可以体会到。

轼启:人来得书。不意伯诚遽至于此,爱愕不已。宏才令德,百未一报,而止于是耶。季常笃于兄弟,而于伯诚尤相知照。想闻之无复生意,若不上念门户付嘱之重,下思三子皆不成立,任情所至,不自知返,则朋友之忧盖未可量。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以就远业。轼蒙交照之厚,故吐不讳之言,必深察也。本欲便往面慰,又恐悲哀中反更挠乱,进退不惶,惟万万宽怀,毋忽鄙言也。不一一。轼再拜。

“伯诚”为陈季常之长兄陈忱。显然是陈季常向东坡通报了兄长的死讯,东坡遂去信慰问。虽寥寥数语,却绝无废话,以他与陈季常的交情,彼此只言片语已足以传达深情,但外人看来似乎淡了些。然而这通尺牍就要结束的时候,东坡又附上两行小行书:

知廿九日举挂,不能一哭其灵,愧负千万,千万。酒一担,告为一酹之。苦痛,苦痛。

在克制的情感之下,是涌动的苦痛,真挚的共情,跃然纸上。而当我们看到东坡这件墨迹时,这种印象又会被放大数倍,笔墨之间那种情感的起伏,和我们观看王羲之《丧乱帖》、颜真卿《祭侄稿》的感受有颇多类似之处。

讲到尺牍中东坡的真挚,竟让笔者想起台北故宫中的那件《归安丘园帖》了。东坡与章惇本为多年好友,在“乌台诗案”中,章惇虽为新党,还曾极力营救过东坡。但后来章惇与苏辙结怨,遂多方迫害苏轼兄弟,乃至有斩尽杀绝之意,但东坡从未流露出怨恨。然而风水轮流转,章惇失意时,同样一再被贬,他的儿子流落海南,还承蒙东坡照拂。在章惇被贬汝州时,东坡修书一封前往宽慰,称“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但是我深知你的性格怎会安于此?只是暂时的蛰伏,究竟还是要东山再起的。这封尺牍书法写得安静、淡然,字里行间流露的那种温雅、真挚,哪里像是写给一个仇人?想想我们当下的各种“互撕”,吃相好难看,这不是斯文扫地,而是从未有过斯文罢了。

虽然这一回的展览借上了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名头,可是预想中的《步辇图》、《韩熙载夜宴图》不知为何并未展出,在参展杰作中,尽管摹本王羲之《雨后帖》和杜牧《张好好诗》名头更响亮些,但东坡这件真迹尤其令笔者着迷,单单为了它,也值得混在如织的游人队伍中走一遭。

其实北京故宫宝贝甚多,可迄今绝大多数所翻拍出版的字画,用的还是上个世纪“故宫摄影部”拍摄的旧片子,当年离日本二玄社的水准就差了十万八千里,再加上印刷马虎,结果要么像“烧煳了的卷子”,要么“像雾像雨又像风”,令人疑心摄影师连焦距都对不准。其实国内今天的微距摄影、调频网印刷水准、硬件设备早就不输二玄社,然而一些复制品却只热心于制造各种奢华版,动辄过万,并且每一种都要做成巨册,像个石狮子一样笨重,以便蹲在豪宅里充门面。上个月台北故宫前院长冯明珠被聘为北京故宫顾问,这其实是好事一桩,不必附会上其它的意义。北京故宫若像冯明珠研究员曾经做的那样,也出一套《故宫法书新编》,印刷几乎“下真迹一等”,却又价格亲民,随手便于翻阅,也是我等大众粉丝之福利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