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卖茶,江统反对

发布时间 : 2021-12-25
卖茶叶的 统韵红茶 怎么卖茶叶

卖茶叶的。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太子卖茶,江统反对”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太子卖茶,江统反对”相关知识!

上一回,我们说了曾经做过太子洗马后来又被擢升为司隶的傅咸。接下来,《茶经》中又介绍另外一个太子洗马江统了。虽然他们都是洗马,但是太子却换了人,傅咸时的太子是白痴司马衷,到了江统,太子则是司马衷聪明过人的儿子司马遹了。有趣的是,两任太子洗马和茶发生联系的事件,都是跟摆摊设点有关,不同的是,傅咸是在谴责不让摆摊设点的做法,而江统则是反对搞摆摊设点。

关于江统与茶以及不让摆摊设点的事,《茶经》引用了江家人自己作的家传《江氏家传》:江统字应元,愍怀太子洗马,常上疏谏云:今西园卖醯面蓝子菜茶之属,亏败国体。大致意思就是,江统在做太子洗马的时候,常常上疏规劝太子不要太调皮,说东宫不是一般的地方,太子将来是要当皇上的,现在在东宫摆摊设点,太有损国家形象了。而太子摆摊设点所卖的东西中,就包括了茶。

我们知道,当初武帝让白痴儿子司马衷做皇帝,很重要的一点,正是看中了司马衷有司马遹这个聪明过人的儿子。司马遹到底有多聪明,其他的且不说,单去看他摆摊设点上的本领就可见一斑了。《晋书》说他在东宫开市时,手揣斤两,轻重不差。估计功夫也不比以前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糖果专柜售货员张秉贵差,如果他只是个普通百姓,那一定也能拿个五一劳动奖章了,可惜他是太子,不但拿不到劳动奖章,还要因此受到通报批评。

继续说太子开集市的事。太子生母的娘家是屠户,总要跟市场打交道,因此,或许是继承了母亲家族的传统,太子从小就对市场特别感兴趣。加上他又生得聪明,很得人心,不出意外,将来必定要接司马衷的班,这让丑皇后贾南风心里很不愉快,于是就密遣太监去怂恿太子极意所欲,并动用关系协助他在东宫中开办市场。有了家庭基础和一些政府资源,太子的市场终于像模像样地开起来了。市场里卖的也都是些老百姓日常生活用品,就像江统说的,有醋、面、菜,还有茶。太子办市场算是不务正业,但是站在今天我们这些茶人的角度来说,却又是善莫大焉了,至少因为他的行为和江统记述,让我们知道了:当时北方的集市上已经开始有茶卖了。

还是转回来说本篇的主人公江统。和傅咸一样,江统也是袭父爵,当上干部的。时人对他的评价是:静默有远志,嶷然稀言江应元。但是,用现在的话说,他则一定够得上是一个标准的愤青。最着名的例子,就是他曾经写了一篇很有文采的文章《徙戎论》。当时,北方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汉人的优势地位日益受到少数民族的威胁,于是江统就写了《徙戎论》。在这里面,他声称:关中之八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戎狄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强烈建议将他们迁出中原。但是,晋武帝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而就在江统上奏不到十年之后,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开始进兵中原,史称五胡乱华。

《晋书》对于江统和《徙戎论》的评价是:帝不能用。未及十年,而夷狄乱华,时服其深识。可见,《晋书》的作者房玄龄见了江统的《徙戎论》还是相当佩服他的远见卓识的。事实上,江统的《徙戎论》未也见得高明。且不说江统这种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本身就是错误的,看看当时的政局就可以知道,五胡乱华的祸根并不在于五胡,而在于晋王朝自身的种种弊病,单是一个八王之乱就让国家机器内耗得转不太动了。再进一步,如果晋武帝真的采用了江统的建议,颠沛流离的胡人也许会更早反抗起来,五胡乱华将会提早开始。

我们常常喜欢把茶和酒放在一起来比照着说。从《茶经》的引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西晋时北方集市上已经有茶可卖了。而从江统的另一篇作品《酒诰》中我们又看到了: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夷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处于此,不由奇方。据说,这可能是最早的关于酒是如何酿造的文字记录。在这里,江统则少了很多民族偏见,把华夏人和夷狄人都并作为酿酒技术的可能创始者。

看来,江统对酒的研究是远要比对茶的多的。而茶和酒一样,恰恰都是不分华夷,都是促进友谊的桥梁。

cy316.com延伸阅读

福建:永春茶农网上卖茶


福建:永春茶农网上卖茶

福建:永春茶农网上卖茶

“只要一个星期左右,这位外国客商就能收到永春佛手茶。”2日,永春金佛手有限公司负责人小吴边给客人订购的打包边说,自从开通网购后,不但销售量增加,而且让他想不到的是,竟然可以卖到国外去了。

永春县生产历史悠久,现有茶园11万亩,是全国三大乌龙茶出口基地县之一。盛产永春佛手、水仙等。近年来,永春佛手茶以其独有的而倍受消费者青睐,并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永春佛手国家标准示范区”等金字招牌。

随着永春佛手名气的加大以及飘洋过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欢上永春佛手茶。然而,受网点分布的限制,很多外地人难以品到永春佛手茶。

去年初,平时帮助别人制作网页的金佛手有限公司负责人小吴就试着把永春佛手茶相关资料以及经营信息等内容制成网页发到网上。“很快,就有客人联系到自己,而且还是一位外国人。”小吴说,这位名叫马丁的捷克人之前品过永春佛手茶,并被其特有的气味所吸引,但找遍了很多的店都没能找到,就试着通过网络搜索终于找到自己,“并且一下子就买了不少”。

第一笔网上生意谈成后,让小吴更加有信心。为了让顾客“回头”,小吴对每一单订单都亲自把好质量关。经过一年来的经营,小吴网店的信誉越来越高,生意也越来越好,许多顾客不但直接叫他选茶,不少还成为了朋友。“现在已经卖到捷克、希腊等国家。”小吴高兴地说,如果是传统的店,自己根本不敢想,一个是费用高,一个是难管理,“而通过网购,鼠标一点,外国人就能品上佛手茶”。

九江的茶叶制作


汉代,茶业由湖南东部和湖北蕲州进入江西,此时的制茶技术比较简单,一般是直接将采回的茶叶洗净晒干,加水煮沸,饮用其羹。

东晋至南朝,制茶方法一直都是直接将采回的茶叶捣碎,拌以米膏,做成饼块。入唐,制茶技术有大的革新,发明了把茶叶蒸熟后捣碎制成团块茶,晒干或烘干的蒸青团茶制造枝术。从而明显地降低了茶叶的苦涩味。后唐清泰二年(935)毛文锡《茶谱》载:洪州双井白芽,制作极精。

宋元两代,制茶技术已经改唐朝的蒸青团茶为蒸青散茶,从而更好地保持茶叶的原有香味。在蒸青散茶的基础上又发展为炒青散茶,进而发展出特制各种名茶的独特技术。北宋时期还盛烘烤技术,这是一项最能决定茶叶质量好坏而又较难掌握的制茶技术,其烘烤要领有四:一是烘茶时要垫底,防止烘焦和茶叶掉落;二是火温要均;三是初烘时不能覆盖,以免水蒸气在茶叶上迂回不散,带走香气;四是烘茶时关门,让茶叶充分回收室内香气。由于蒸青、烘烤两种制茶技术还不能完全保持茶叶的香味,南宋时又发明了锅炒技术,使茶叶香味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这项技术有三个要领:一是要抓得净,即从锅中抓起茶叶时不留余叶在锅底;二是要抖得快,即将从锅中抓起的茶叶抖撒回锅中,动作要迅速;三是要散得开,即抓在手中的茶叶撤回锅中时,尽量撒得面积大,不使茶叶成堆。高超的制茶技术使得茶质堪优,名品迭出。建昌(今永修)云居山攒林茶号称绝晶。《庐山志》卷十二,商云小说:贡茶:宋太平兴国中,庐山例贡茶。欧阳修《归田录》载述自景祜(1034-1037)以后,洪州双井(今修水杭口乡)白茶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数十斤养之,用避暑湿之气,其品远在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黄庶、黄庭坚父子将家乡精制的双井茶推赏于京师,一时名动京华。南宋嘉泰四年(1204),隆兴知府韩邈奏曰;隆兴府惟分宁产茶,他县无茶,时岁产茶228万斤,双井、黄龙等茶皆称绝品。

修水等地红茶制作技术水平很高,其制作工序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旧义宁州志载:清道光间,宁茶名益着,种莳殆遍乡村,制法有青茶、红茶、乌龙白毫、茶砖各种。修水时属义宁州,所产红茶故称宁红。美国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说:宁红外形美丽、紧结、色黑、水色鲜红引人,在拼和茶中极有价值。

庐山的炒青绿茶制作技术从鲜叶的采摘到杀青、揉捻、炒青和烘干,整个程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如在鲜叶的采摘上,一是时间有要求,规定在清明前后开始采摘,二是采摘标准有要求,为一芽一叶初展,不采紫色芽叶,病虫害叶,破碎叶等等。精细的绿茶制作技术,使得庐山云雾茶因其独特的品味成为茶中珍品,闻名中外。

历史像奔腾不息的长江大河,追波逐浪,急流涌进。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当代农业科技事业日新月异,气象万千。但是,九江先民在农业发展史上的作为和结晶,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历程中,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渠江薄片的历史发展情况


渠江薄片茶源于东晋时期。道教传说中闻名的神仙张果老昔时修道之时就是寄托岩边茶叶、野地茯苓、古井涌泉充饥解渴,在新化奉家山的古洞内修行,终得道飞升。后来云游各地,看到世间眼疾肆虐,百姓深受其苦,他便用昔时修炼之地的岩边茶叶救治病人,并将此茶赐名为渠江薄片。现在仍有大量古茶树生于岩缝内。昔时大仙所饮丹泉之古井,沿存至今,因地形如马头而得名马脑泉。相传此井之泉渗于山水间,常年不涸,为大仙炼丹之所用。传说取此井之水最宜冲泡渠江薄片茶,其色如铁,芳香非常,烹之无滓。

渠江薄片茶兴于唐,盛于宋,明清两朝贡茶,在有史料的记载中,唐至五代十国时期,渠江薄片茶为十大茗品之一。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成帝,将渠江薄片茶列为皇宫贡茶,自明朝洪武年间到清代道光年间,渠江薄片的贡茶历史长达近500年之久,成为当世现存的贡茶历史最悠长的茗品。

明末哲学家方以智所著《通雅》中有载:渠江之薄片此唐宋时产茶地及名也。说明唐、宋、明乃至清朝时期,渠江薄片一向是社会公认的茶之名品。

2007年,渠江薄片茶被评为湖南名茶;2008年3月,全国供销体系名茶评选会上,渠江薄片被列为湖南省四大名茶之首。2008年7月,渠江薄片,申报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10月,渠江薄片被评为中国茶叶博览会金奖。

渠江薄片享誉历史千年之久,古今多部文献和书籍中均有记载,最早可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二年(935年)毛文锡所著《茶谱》,文中有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芳香非常,烹之无滓也。渠江薄片,据宋代吴淑的《茶赋》所述: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则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可见,渠江薄片宋时已被列为全国茶苑中的名品。

据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记载:昔贤所称,大约谓唐人尚茶,茶品益众,有渠江之薄片,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

在明朝万历年六年的《贡赋》载:进新茶芽二十二斤。

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记载:余尝清秋泊钓台下,取囊中武夷、渠江二茶试之,固一水也,武夷则芡而燥冽,渠江则如铁而清香,乃知择水当择茶也。说明同用富春江的水泡茶,久已驰名的武夷茶其汤色和滋味反不及渠江薄片茶。可见渠江薄片茶在当时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相称的高度。

时至今日,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施海根主编的《中国名茶图谱》、阮浩耕主编的《中国名茶品鉴》都对渠江薄片作了细致的记载。

千年古茶“渠江薄片”


渠江发源湖南新化县古台山,经奉家、天门、长峰等地注入资水,乃新化第三大水系,在地理志上颇为有名。

新化奉家山为奉姓聚居地,历代产茶,渠江薄片、月牙茶、蒙洱茶尤其出名。《新化县志》载:渠江薄片、月牙茶为宫廷贡品,全国享有盛誉。《茶谱》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乡人每年采摘不过十六、七斤,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奉氏族谱》载:奉氏秘方,渠江薄片,一斤换米十升。可见渠江薄片的制作精细、价格昂贵,因产量少,故可饮用之人少。

渠江薄片乃千年古茶,集文化与历史一身。从源头细说,是中国黑茶的鼻祖,源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明清两朝为贡茶。唐至五代十国时期,渠江薄片已经成为中国十大茗品之一。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将渠江薄片列为皇家贡茶,专供皇室成员使用。清代,渠江薄片继续列为皇家贡茶,有五百余年的贡茶史,是中国贡茶历史上最悠久的茶品。

据现在可考的史料记载,有宋代吴淑《茶赋》云: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齐名。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渠江之薄片,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载:武夷、渠江二茶试之,固一水也,武夷则芡而燥冽,渠江则如铁而清香。明末方以智《通雅》载:渠江之薄片,唐宋时产茶地及名也。这些记载和评价,对后人了解渠江薄片的价值很有好处。

渠江薄片制成后,外形为古铜币样,香气纯正持久,滋味醇和浓厚,汤色橙红明亮,饮用方便。渠江薄片原料选取奉家、天门的头等高山云雾茶,经两蒸两制冷渥堆后,压制成古铜币,茶叶已经消除黑茶涩味沤味,变得芳香异常。

奉家山这个小小的山村,自解放以来,很多茶叶专家和品茗高手不远千里寻找渠江薄片的踪迹,到奉家山勘察茶园,我曾有幸到过那里。奉家山一带群山起伏,峰石奇异,树木葱茏,云雾茫茫,海拔在600至1800米,昼夜温差大,气候条件特殊,常高空阳光灿烂,山中云雾翻腾,低空细雨蒙蒙,瞬间暗淡无光,阵雨迷蒙,山色一新。有诗句描述:云暗雨来疑是夜,山深寒在不知春。奉家山土壤肥沃,腐殖丰富,茶树生长迅速。我曾在奉家山看到大量古茶树生于岩缝内,泉水渗于山石间,常年不涸。取此泉水,回寓所冲泡渠江薄片,茶叶在杯中翻滚,其色如铁,芳香异常。久烹于灶,锅底无滓。此举是多年前之事,现仍记于心。

对话台湾茶人:存茶武昌,卖茶汉口,打造武汉茶文化!


88青饼堪称配方茶标杆,茶人无不以拥有一片88青为傲,更是很多茶友魂牵梦绕的念想。

88青饼成了迎接贵客的标配!今天,武汉普洱藏家总店有幸迎来一位贵客,即台湾五行图书出版社总编辑长梁俊智先生。

▲88青饼

一、台湾茶人茶事的活字典

梁俊智先生为五行图书出版总编辑长,负责统筹《茶艺》、《陶艺》、《铁瓶》、《壶艺》、《华山论茶》、《蜀山论普》等10本专业茶业艺术杂志。

▲梁俊智在“普洱藏家”

说起梁俊智,不能不提台湾五行图书社的杂志《茶艺》。

或许很多茶友对这本书并不是很了解,但是资深茶友、茶文化爱好者、茶商、学者几乎是人手一本。

其中的茶知识特辑部分、华山论茶评茶栏等尤其精彩,是普洱行家之间信息互通的平台之一。

▲杂志《茶艺》

与此同时,梁先生也是《七子饼事典》、《深邃七子世界》、《新生普洱年鉴》、《大益普洱茶大事典》、《号级普洱茶事典》等专业工具书总企划。

深厚的茶学功底,加上专业的艺术修养,梁俊智先生被大家称为“台湾茶人茶事的活字典”。

▲梁俊智先生

二、梁俊智先生与普洱藏家结缘已久

梁俊智先生与普洱藏家缘分颇深,曾多次在普洱藏家茶馆举办品茗会、交流会等活动,为武汉茶友分享专业茶知识。

2015年元旦,梁俊智先生光临武汉普洱藏家总店,以《深邃的七子世界》、《新生普洱年鉴》、《号级古董茶事典》为例教材,同普洱藏家茶艺师讲解茶知识。

▲梁俊智先生在“普洱藏家”与茶友交流

2015年4月,梁俊智先生茶友品茗会在宁波普洱藏家馆举办,梁先生讲解深邃的七子世界,与茶友交流甚欢。

▲茶友品茗会

2015年6月,“普洱教父”白水清先生、梁俊智先生莅临普洱藏家,与茶友一同品饮普洱老茶,分享专业茶知识。

▲茶友品鉴会

三、两位茶界大咖的对话

88青饼开汤,汤色红浓透彻。伴着四溢的茶香,两位茶界大咖端坐茶桌两侧,品茶畅谈。

▲88青饼茶汤

一位是“台湾茶人茶事的活字典”,统筹众多专业茶业艺术杂志,并担任多本专业工具书总企划,主编的书籍是普洱行家之间信息互通的平台之一。

▲“普洱藏家”馆主鲁文锋先生(左)与梁俊智先生(右)

一位是“普洱教父”白水清嫡传弟子,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专注普洱茶20年,入驻旗舰店“普洱藏家”企业店,同时“普洱藏家”,也成为资深茶友交流中老期普洱的重要平台。

浓郁的茶香中,梁俊智先生与鲁文锋先生就“茶文化与产业发展”的主题进行了探讨。

▲梁俊智先生在“普洱藏家”

梁俊智先生还特别提到,“存茶武昌,卖茶汉口”,武汉长年长年的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非常适合存放普洱茶,希望我们能帮武汉茶文化一臂之力,把武汉的茶文化打造好!

舟过新安江,鼻间皆茶香


新货上柜

“舟过新安江,鼻间皆茶香。”又到了千岛银针和新安白茶上市的季节了。

乡间的体验,总是令人难忘。很多人肯定没有上山采过茶吧,旺财小时候可有一小块茶园是属于自己的天地。每年春天,外婆家的小后山会有很多阿姨来采茶,那时候旺财不懂,树叶有什么好摘的,还个个挽着小竹篮,妈妈笑我不识货:“这可是咱们建德的宝贝,千岛银针,名扬四海呢!”

生于茶乡,长于茶乡,现在的旺财也学了点品茶之道。“清风吹绿波,壶中养心汤”,因为长期受清山秀水的滋润,品着嫩嫩绿绿的新安茶,真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旺财自夸

千岛银针亭亭玉立

还记得韩剧《人鱼小姐》中,雅利英在泡茶给奶奶喝时,发现有一根茶叶直直地立在杯中,忙不迭地催奶奶快喝,因为茶叶竖起来是个好兆头。而产于建德的千岛银针茶就能根根直立,好运不断哦。

千岛银针,生长在深山老林之中,终日与云雾相伴,餐清风,饮朝露。春风过后便冒出嫩嫩的肥壮心芽。采摘加工后,外形直似松针,绿翠鲜活,香气清高悠远,汤色绿澈明亮,滋味甘淳爽口,每公斤干茶约有单芽六七万个。用开水冲泡时,茶叶在杯中亭亭玉立,缓缓立于杯底,令人赏心悦目,为名茶中的珍品。据了解,目前建德市拥有许多千岛银针茶绿色基地,其中不少是有机茶基地,标准化加工,产品远销国内外。

新安白茶香气不散

寻着丝丝茶香,我们驱车来到了乾潭镇骑龙村的生态茶园,漫山的茶树让人心旷神怡。茶林间,茶娘子时不时抬头朝我们微笑,正是“春裙玉面初相识,四月茶香满山溢”。据说,这里是新安白茶的产地之一,村民们每年种茶采茶,日子过得乐悠悠。

行家介绍说,新安白茶资格虽没有千岛银针老,但也贵为珍品。选用原生于建德市下包狮峰村狼柴坞海拔800米的“狮岩白茶”良种,植于海拔500多米的深山谷地,采用有机栽培。春季幼嫩芽叶为乳白色,当气温高达25℃以上时,叶色由白渐转为绿色,年仅采茶一次,且赶在春季气温25℃之内。新安白茶外形细嫩,色泽嫩黄,香气久久不散,茶叶叶张玉白,叶脉翠绿,因而与别家不同。除了这些优点,新安白茶经国家茶叶研究所检测,其氨基酸含量高达5.8%,比普通绿茶高出近一倍。

正因白茶具有这些独特的品质特色,其被作为高档礼品茶由来已久,向为社会名流贤士厚爱。宋徽宗赵佶一生酷爱茶,在其著的《大观茶论》中这样描述白茶:“白茶,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变成常品”。如加工得法,则“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无与伦比。”时至今日,许多茶叶行家和白领阶层对此茶情有独钟,茶艺师们还演绎出独特的白茶茶道。

严州苞茶清澈明亮

建德还有一种苞茶,普通消费者知之不多。建德苞茶亦称严州苞茶,产于梅城、三都一带山岭峡谷中。建德茶叶历史悠久,《茶经》中记载的唐代全国八大茶区,其中就包括睦州,就是建德一带。现在,建德也是全国重点产茶基地,“建德苞茶”堪称上品。苞茶又名顶茶、莲心茶、米茶,极其细嫩。苞茶外形黄绿完整,短而壮实,茶叶上有一层细细的茸毛;内质香气清高;叶底绿中呈黄,茶汤清澈明亮。冲泡时由于重心远离芽尖,偏重在基部一端,所以芽尖向上,看起来像一朵朵含苞欲放的兰花,浮沉于清澈明亮的茶汁中,犹如玉笔凌风,十分好看,它以外形独特、品质优异、香气清幽而著称。

唐代名茶渠江薄片原产地之考证


渠江薄片为唐代名茶,有史记载的生产直至宋代。《茶文化简史》一文记载:唐代名茶,首推蒙顶茶,其次为湖、常二州的紫笋茶,其他则有神泉小团渠江薄片等。宋代诗人吴淑在《茶赋》中评述: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叶之利,其功若神。则有渠江薄片清文既传于杜育,神思亦闻于陆羽。说明渠江薄片产于唐朝时期直至宋代,此后未见有关渠江薄片的记载,渠江薄片从此失传。

渠江薄片品质独特,五代蜀(935年前后)毛文锡《茶谱》中记载:渠江薄片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渣也。与现在生产的黑茶特征十分吻合,说明渠江薄片属黑茶类,这是我国有史记载的最早的黑茶产品,以此推之,渠江薄片是中国黑茶的始祖,考证渠江薄片的原产地有其特殊的意义。

经过考证,笔者认为渠江薄片原产地在湖南省新化县的奉家镇。

新化县产茶历史悠久且历久不衰,从唐朝时期最早记载渠江薄片有油,苦梗唯江陵、襄阳数十里皆食之,历代均有产茶的记载,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设立新化县,属邵州。《宋会要》记载绍兴三十二年邵州产茶6215斤。明代朱元璋改邵州为宝庆府,规定新化县每年贡茶18斤。其时新化茶归类为宝庆茶,明清时期一直闻名全国,李时珍《本草纲目》和徐渭《徐长文秘集》所载全国名茶中都有宝庆茶,许次纾《茶琉》中说楚之产曰宝庆,滇之产曰五华,此皆表表有名,犹在雁茶之上。宝庆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新化文仙山茶,品质优良,成为输官贡茶。明永乐(1403)年间《宝庆志》记载:新化植茶树,以充贡赋,产量大增,设立新化苏溪茶税官厅,年税银三千两。至清光绪年间,新化产茶达到顶盛时期。1942年,王彦实着《新化之茶》,记载那时产茶每年达三万担,其中以奉家米茶品质好,最为有名。民国年间,新化县仍有八家茶行建于杨木洲,与安化县同时成为湖南茶叶的主要产地。建国后,新化茶叶业快速发展,80年代初产量达8万担以上,目前年产量仍稳定在3万担左右。因此,渠江薄片产于新化,与其厚实的茶文化底蕴分不开。

五代毛文锡《茶谱》中说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渣也。又说: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所谓潭邵之间的渠江,指的就是位于新化、安化、溆浦三县交界处的渠江水系。当时新化未置县,属邵州邵阳都渠县境,安化也未置县,属潭州益阳县境,故称潭邵之间。在这三地之间,有一条河流叫渠江,河名沿用至今。据此可以断定,渠江薄片原产地在渠江流域。

渠江发源于新化县古台山脉,《新化县志》记载,渠江是新化县第三大水系,全长98.8公里,在新化境内约45公里,从古台山发源,流入奉家镇的双林,经奉家至长峰流入溆浦县,至安化县的连里乡(1995年改名为渠江镇)汇入资江。根据茶树生长的基本特性,历代名茶多产于高山的云雾山区,陈椽教授在《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明确指出名茶必须具备优越的地理条件,所谓高山出好茶,并把高山界定为海拔5002000米高度。奉家镇地处雪峰山脉中段,属典型的山区地貌,树木葱郁,土地肥沃。下辖奉家、双林、上团等渠江沿岸三个管区,海拔5001400米,年平均气温2022度,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日照短,雨量充足,冬暖夏凉,常年云雾弥漫,根据茶树喜阴喜湿的生长特性,非常合适茶树的生长,而且有史明确记载的产自奉家的明清时代的奉家米茶以及现在的月芽茶,都充分说明奉家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奉家茶叶品质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渠江薄片产自奉家镇的奉家、双林、上团一带,这是毫无疑义的。为什么渠江薄片后来没有延续生产了呢?笔者认为渠江薄片的中断始于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曾下令改龙凤团茶为芽茶上贡。《宝庆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开始生产炒青和烘青,渠江薄片从那时停止生产。一代名茶,从此失传。奉家现有茶园面积2000亩,年产茶叶约150吨,现在的黑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和收藏家的认可,目前中茶总公司投资建设湖南黑茶基地,开发黑茶中的名茶产品意义非凡。笔者认为,以奉家现有茶园为基础,以中国黑茶之祖渠江薄片为平台,研制和开发这一历史名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茶马古道的经典:高城、洞市、川岩江


在安化境内的茶马古道中,最经典的是洞市一线。

洞市地处雪峰山系东端,西南部与新化的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相依偎,一条发源于大熊山的小河川岩江、麻溪河穿越其境,直达资江。麻溪河有个暗流奔涌、深浅难测的三门洞,三门洞附近有繁荣的集市,洞市因此而得名。它历史上是一个大乡,几年前在乡镇合并时才并入江南镇。

在资江边的江南镇沿溪而上,有思贤溪风雨桥,桥上马蹄印迹历历在目。沿溪上去30里,是茶马古道上的驿站金田村。清澈透底的麻溪穿村而过,溪边有千年古寺钟灵寺。此寺与南岳山的寺院一脉相承。茶客路过此处,往往要进香拜佛,因而寺里香火旺盛。与金田相邻的茅坪村,有个接待过路茶客的陶氏宗祠。祠的西面,是清代名臣、两江总督陶澍的祖坟山。陶澍在任期间,曾来这里祭祖并会见宗亲、视察茶叶产业,其护卫官刘龙、李豹曾在此向乡亲们表演武功,至今被传说。现陶家祠堂和陶澍祖坟基本完好。

从金田南行至锡潭村,有一座壮美的风雨廊桥横跨麻溪。飞檐翘角、画栋雕梁的桥头,镶嵌着永锡桥3个正楷繁体大字;桥长80余米,桥墩由青石浆砌,桥身全由木材构成,桥身上方盖着古朴的青瓦,可避雨雪风霜。此桥于1881年(清光绪七年)由43家茶行重建,工程历时6年,耗资巨大,牵动安化、新化二县九乡百姓,可谓当时的重点工程。如今,此桥已列为安化县的重点保护文物。其建筑质量之优、桥身之长、保存之好,在全省罕见。只是,由于附近就有公路,这里已不是交通要道,显得有点门前冷落车马稀。但守桥老人说,今年来,随着旅游的开发,这里已开始热起来。

永锡桥上去几里就是洞市村,村里的洞市老街,有一条长达一华里的青石板路。这里曾是新化县多个乡镇的人们来安化的必经要道,是茶马古道的重要中转站。新化的茶马是通过三条山道进入洞市乡境内的,而洞市老街是三道归一之处。远近茶客到了这里,肯定要餐宿;要根据市场行情,决定自己所运茶叶是在此抛售还是继续外运;如果继续外运,是雇请竹筏通过麻溪水运,还是继续陆运。这样,加上其他商贾,洞市老街就热闹了。据传,从明朝至解放后一段时间的数百年里,这里商贾云集,店铺如林,运输茶叶和其它商品的竹筏最多时达两百多条。而老街上的贺家祠堂,有时竟也作为临时客栈和茶叶仓库使用。如今,贺氏祠堂的豪华恢宏,仍叫人惊叹。电影《美人窝往事》有很大一部分场景在这里拍摄。现在,这里是一家千两茶作坊。

洞市上去30里就是高城村,这是洞市茶马古道上的一个更神奇的景点。何以叫高城?它海拔高出洞市600多米,村子被一群高山托起,村子背后,就是新化县的大熊山原始森林。这个村历史上是宝庆、新化、安化、益阳等多个县之间的一个中转站,茶叶、盐、中药材等运输马帮都要在此住上一夜,有些货栈还在这里设有中转的仓库。因为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驿站,有了高山之城的美誉。

高城的关山里,有百年古树300多棵,是古树最多的村。村口的崆峒峡谷,既是树种的宝库,也是探险的好去处,其峡谷之险,阴风之凉,令人既紧张又兴奋。峡谷很深,抬头只见一线天,老人们讲,人在谷底走,可见虎豹猿猴在头顶一跃而过!

峡谷尽头,是一座天然的城门,30米高,3米来宽。进门就是高城村。如今有公路,进村不再从城门过了。

高城是一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杉木皮屋顶的木屋沿溪而建。这里是典型的原始村落。村子背后,有气象万千、神秘秀美的川岩江。

麻溪河的上段叫川岩江。川岩江峡谷就在大熊山原始次森林里,江边珍稀动植物很多,有湖南唯一的野生鸽子花白兰树。有金钱豹和中华小鲵。

川岩江最神秘的是金星凤丫蕨。金星凤丫蕨是中国植物学界首次发现的珍稀植物,目前只在大熊山地区有它的踪影,这种叶片上布满金色星星的神秘植物在植物学典上尚找不到名称。发现者是中南林科大资源环境研究室的教授。教授将其命名为金星凤丫蕨。

川岩江的美丽,一是在石头,一条溪水中,尽是各色石头,大者如墙,将溪水拦腰挡住;贵者若宝,随便拾起一颗,就可能是7亿年前的冰碛岩;川岩江的美丽,还在潭,江中到处是潭,碧绿清澈,潭中倒映古树莽藤,奇花异木,一派原始风光;川岩江的美丽,更在瀑布,在川岩江边行走,你会感觉到有那么多奇峰异谷挤在这里开会,因为高山林立,故到处有飞流瀑布泻入川岩江。

茶马古道就在这条江边随山而行,遥想千百年前的马帮每进到这里,肯定会惊奇于这仙境般的地方,停歇下来不愿再行。

游客从高城进川岩江峡谷,要依靠最后的马帮。骑马翻山越岭,很是惊险。两年前,益阳日报记者发现这个最后的马帮后,湖南日报,香港文汇报也跟随报道。目前,安化县政府正在将那支古老的马帮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