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双集古井古茶香千年

发布时间 : 2022-02-23
千年白茶 千年普洱茶 千古兰花茶

千年白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颍上双集古井古茶香千年”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颍上双集古井古茶香千年”相关知识!

这是个坐落在皖北平原的偏僻小集镇,多少年来却因其独特的千年古井酿酒、泡茶而蜚声海外。一年四季中,田野村舍间,掩映着家家或古朴或时尚的茶馆,几张八仙桌,几条长木凳,乡亲邻里常落坐其间,品茶叙话;茶倌穿桌绕椅,续水添茶,此情景,让人恍有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

千年古城藏底蕴

颍河水年复一年,从皖北平原穿流而过。位于颍淮河畔的千年古城颍上,自古便人杰地灵。这里是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时期杰出政治家管仲、鲍叔牙,秦左丞相甘茂、少年政治家甘罗的故土,当代又诞生了学界大师常任侠、文坛大家戴厚英、两院院士郑守仁、陈国良等一代精英名流。

岁月的洗礼及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颍上特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颍上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砖灰瓦、古朴典雅的管鲍祠,千古传颂着感人至深的管鲍之交;尤家花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全球环保500佳小张庄,首开我国世界生态环保与旅游农业先河;八里河风景区和迪沟风景区更双双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2005年,颍上被评为安徽省首批旅游经济强县,这里正在成为中原大地迅速崛起的旅游观光胜地。

古井双泉话神奇

颍上厚重沉淀的文化,在千百年的沧桑变幻中演绎了一出出精彩的故事,也使得颍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了无限魅力,成为才子佳人、英雄豪杰流连的地方。

位于颍上焦岗湖畔的双集村,因古井古泉、茶香景美,引得晋代竹林七贤结伴来此处畅游,留连忘返,直到老终。宋时,太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后,征讨南塘(今寿县)时,被困寿县,南塘主于洪也曾驻军双集,双方展开激烈交战。

双集,这个位于颍上县东部的小村落,因为许许多多的民间传说而充满了传奇色彩,村中的两眼不知掘于何朝何代的古井,一眼水甜一眼水咸,甜井水烧茶茶香四溢,咸井水煮肉肉香满村,令人称奇。

余陶双桥隐七贤,皮浊二水聚八仙。酿美酒、留七贤、湖畔竹林千古醉,烹香茗、邀四邻、茶楼雅座一席潭。双集古井何日有已无从可考,当地人称在晋代就有,那时叫流泉,是自然涌泉,后因频繁的战事和水患,流泉被埋掉,宋朝战时,一马夫牵马寻水,被战马无意发现,使得官兵及当地百姓纷纷畅饮,后渐有文人墨客来此闲聚,饮茶品酒、谈经论道,遂兴起了此处绵绵的乡土茶风。

满街茶馆兴双集

因为有了神奇的古井双泉,便有了满街茶馆的双集,于是就演绎了一场经久不衰的品茗史话。在一个不足几千人的小镇上,林立着大大小小近三十家茶馆。现在,每天早上五点来钟,33岁的双集人计松青就要开门做生意了。他在双集开了一家茶馆,每天都去附近的古井拉水、烧水,开门待客已成了他最主要的工作和生活。

早上五点半钟,就有人要来茶馆喝茶了。计松青说,在双集,每天早上天刚亮,二三十家茶馆里就会挤满了赶集喝茶的人,自己也是这样喝着古井水长大的。在茶馆里,大家三五一桌,男女老少围坐一起,沏壶茶,来两碟小点心,谈笑闲聊,直到午间才会散场,这一情景在下午又会继续上演。

双集人爱喝茶,更爱泡茶馆,在茶馆里聊天、拉家常,会儿女亲家,调解邻里纠纷,谈天论地做生意,呈现出一派和谐景象,双集人已经离不开茶馆了,即使农忙的时候,也会抽空到茶馆里来过过瘾,吹吹牛。在双集当了多年村支部书记的张克明说,当地人就是大年初一拜年,也要到茶馆里来。

双集人喝茶俨然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或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双集茶馆也成了浓缩人生的小舞台,在这里不分尊卑老幼,人们都在喝茶的轻松氛围中尽情地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惬意人生。

如今,随着品香茶、千年双集古井水的名声在外,每逢周末,阜阳、颍上、淮南、凤台、寿县等地的客人都慕名而来,喝茶品茗,感觉着、体会着千年古井茶文化。

双集,这个茶香满溢的小集镇,正将其独特少有的魅力散发开来,把一种悠然的古井茶话,轻轻地叙说给每一个茶客听

cy316.com编辑推荐

千年古镇上的古井茶香传千年


这是个坐落在皖北平原的偏僻小集镇,多少年来却因其独特的千年古井酿酒、泡茶而蜚声海外。一年四季中,田野村舍间,掩映着家家或古朴或时尚的茶馆,几张八仙桌,几条长木凳,乡亲邻里常落坐其间,品茶叙话;茶倌穿桌绕椅,续水添茶,此情景,让人恍有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千年古城藏底蕴颍河水年复一年,从皖北平原穿流而过。位于颍淮河畔的千年古城颍上,自古便人杰地灵。这里是"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时期杰出政治家管仲、鲍叔牙,秦左丞相甘茂、少年政治家甘罗的故土,当代又诞生了学界大师常任侠、文坛大家戴厚英、两院院士郑守仁、陈国良等一代精英名流。

岁月的洗礼及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颍上特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颍上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砖灰瓦、古朴典雅的管鲍祠,千古传颂着感人至深的"管鲍之交";尤家花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全球环保500佳"小张庄,首开我国世界生态环保与旅游农业先河;八里河风景区和迪沟风景区更双双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2005年,颍上被评为安徽省首批旅游经济强县,这里正在成为中原大地迅速崛起的旅游观光胜地。

古井双泉话神奇颍上厚重沉淀的文化,在千百年的沧桑变幻中演绎了一出出精彩的故事,也使得颍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了无限魅力,成为才子佳人、英雄豪杰流连的地方。

位于颍上焦岗湖畔的双集村,因古井古泉、茶香景美,引得晋代"竹林七贤"结伴来此处畅游,留连忘返,直到老终。宋时,太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后,征讨南塘(今寿县)时,被困寿县,南塘主于洪也曾驻军双集,双方展开激烈交战。

双集,这个位于颍上县东部的小村落,因为许许多多的民间传说而充满了传奇色彩,村中的两眼不知掘于何朝何代的古井,一眼水甜一眼水咸,甜井水烧茶茶香四溢,咸井水煮肉肉香满村,令人称奇。

"余陶双桥隐七贤,皮浊二水聚八仙"."酿美酒、留七贤、湖畔竹林千古醉,烹香茗、邀四邻、茶楼雅座一席潭".双集古井何日有已无从可考,当地人称在晋代就有,那时叫流泉,是自然涌泉,后因频繁的战事和水患,流泉被埋掉,宋朝战时,一马夫牵马寻水,被战马无意发现,使得官兵及当地百姓纷纷畅饮,后渐有文人墨客来此闲聚,饮茶品酒、谈经论道,遂兴起了此处绵绵的乡土茶风。

满街茶馆兴双集因为有了神奇的古井双泉,便有了满街茶馆的双集,于是就演绎了一场经久不衰的品茗史话。在一个不足几千人的小镇上,林立着大大小小近三十家茶馆。现在,每天早上五点来钟,33岁的双集人计松青就要开门做生意了。他在双集开了一家茶馆,每天都去附近的古井拉水、烧水,开门待客已成了他最主要的工作和生活。

"早上五点半钟,就有人要来茶馆喝茶了。"计松青说,在双集,每天早上天刚亮,二三十家茶馆里就会挤满了赶集喝茶的人,自己也是这样喝着古井水长大的。在茶馆里,大家三五一桌,男女老少围坐一起,沏壶茶,来两碟小点心,谈笑闲聊,直到午间才会散场,这一情景在下午又会继续上演。

"双集人爱喝茶,更爱泡茶馆,在茶馆里聊天、拉家常,会儿女亲家,调解邻里纠纷,谈天论地做生意,呈现出一派和谐景象,双集人已经离不开茶馆了,即使农忙的时候,也会抽空到茶馆里来过过瘾,吹吹牛。"在双集当了多年村支部书记的张克明说,当地人就是大年初一拜年,也要到茶馆里来。

双集人喝茶俨然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或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双集茶馆也成了浓缩人生的小舞台,在这里不分尊卑老幼,人们都在喝茶的轻松氛围中尽情地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惬意人生。

如今,随着"品香茶、千年双集古井水"的名声在外,每逢周末,阜阳、颍上、淮南、凤台、寿县等地的客人都慕名而来,喝茶品茗,感觉着、体会着"千年古井茶文化".

双集,这个茶香满溢的小集镇,正将其独特少有的魅力散发开来,把一种悠然的古井茶话,轻轻地叙说给每一个茶客听……

千年古隘上的茶庄园梦


想了解《千年古隘上的茶庄园梦》知识吗,丰富的《千年古隘上的茶庄园梦》内容等你来看!

武夷山北路有首《岭阳谣》唱道:“岭阳关哟,像扁担,一头挑江浙,一头挑崇安。”

岭阳关,也称绵阳关。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分水、温林、岭阳,商旅出入,恒为孔道。太平时车来人往,络绎不绝。战乱时则戎马倥偬,旌戟排空,道所居塞。”遥想当年,岭阳道上参差十万人家,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当然,既是关隘,相伴的必是血腥与杀戮。汉元封元年,无诸王余善拥兵自重,筑王城,刻“武帝”玺自立,与朝廷分庭抗礼。汉武帝下诏,以“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为由,派将军杨仆率汉廷十万大军血战岭阳关,直捣闽越王城。可惜,余善孤苦经营百年的王城汉阙,弹指间,随着熊熊烈焰灰飞烟灭。

好吧,茶是平和的,历史已远去,这和平年代,还是走近岭阳关,感受茶的魅力。

山路崎岖,从武夷山市区往北,经岚谷乡政府所在地再往北,抵达岭阳关的半山腰,便已花了近2个小时。进了山,除了绿色,便是清澈的流水。沿着山路徒步向岭阳关进发。路的两边,不时可以看到一棵二棵,一丛二丛,甚至是成片成片的茶树。叶片有大有小,有圆一点的也有长一点的,各种各样,不知道名字,当地人统称为“野茶”。

越往前走,便是越往高处走,海拔高度达1500多米的岭阳关山峰高耸,云雾缭绕,日照时间短,岩层土质独特,水土绝无污染,优越的地理自然条件保证了这一带野茶的品质。茶种在岩层土里,不用施肥,不用喷洒农药,茶树像山中所有植物一样,采集天地之灵气,天然生长。高山野茶与一般茶叶不同,泡在杯里格外清,喝到嘴里清凉又醇香,余味无穷。

关于这些野茶的种植历史,有一个很悠久的传说:高山上有块巨石成精,下到村里祸害百姓,惹怒老天爷,被雷公劈成两半,随后人们发现石缝里长出了嫩绿的茶树。从此,岭阳村民世代种茶。

传说毕竟是传说,眼前的这些随处而生、随处而长的野茶,据八闽山水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阙东和所考证,至少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历史上,岭阳关是古代福建直面北方的最重要军事屏障、贸易门户与行旅驿道。这么重要的地方,百姓聚居、种茶自然是平常事。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岭阳关的半山腰上还有许多茶厂。如今,曾经的辉煌也都已没入岩石和荒草之中了。行走之间,偶尔还可看到几处茶厂的遗址。

关于本文《千年古隘上的茶庄园梦》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千年上城 悠悠茶史


秦汉以降,隋唐以来,杭州城池逐渐移至上城地区,凤凰山麓一带成为隋唐杭州府治、吴越王府、南宋大内。杭州历代名人白居易、钱镠、苏轼,南宋中兴高、孝、光、宁四帝,直至元代张士诚,清代康熙、乾隆、嘉庆三帝,在这里筹划杭州建设,视察民生大计,当也品茗赋诗,历朝典籍、古老地图,彰显着千年上城悠悠往事。

上城并不产茶,但上城的翁隆盛、方正大、鼎兴多少古老茶庄、茶行将飘着特有豆花香的龙井茶推向全国,香飘万里。清代地图表明,直至同治年间,现今西湖大道西端一直为清代康、乾、嘉皇帝行宫。从那里,乾隆皇帝坐画舫到茅家埠登岸,骑马上龙井。如茵的茶园,美妙的炒制,润喉的茶水乾隆皇帝四上龙井,为杭州留下六首御茶诗。这些为龙井茶颂咏的诗歌,赋予龙井茶极深的文化内涵,大多是在上城的行宫内赋就书写的。两宋以来,直至晚清民国杭人嗜茶成风,茶楼、茶馆遍布全城。1937年统计杭城550家茶楼中,上城就有300多家。

上城地区不仅是全国著名的茶叶销售、消费地,还是全国著名的茶叶中转枢纽。钱江上游皖、赣茶,间或也有湘、闽茶,循钱江而下在闸口登陆,或售于上城茶庄,或转火车运上海,运渡重洋,销往海外;或经中河、大运河销苏、嘉,或过长江销往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上江茶叶成就了上城地区的茶叶转运业、报关业、保险业、堆栈业。凡此种种,杭州的文史志书均有详载,不一一赘述。

千年古茶树(图组)


2700年的古茶树

▲最古老的野生茶树树龄为2700年。千家寨上坝1号古茶树,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野生茶树,树龄为2700年。位于上坝平地边的坡脚,海拔2450米,乔木树型,树姿直立,分枝较稀,树高25.6米,树幅22×20米,最低分枝高3.6米,第二分枝7.3米,基部干径1.2米,胸径0.86米。2001年4月10日,出席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全体代表立下了“世界茶王,举世无双”纪念碑;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同时颁布了“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基尼斯之最”匾牌和证书。千家寨小吊水头2号古茶树,树龄2500年;位于小吊水头峡谷中,海拔2280米,乔木树型,树姿直立,分枝稀,树高19.5米,树幅16.5x18米,最低分枝高10米,基部干径1.02米,胸径0.86米。

镇沅县千家寨万亩野生大茶树群落镇沅九甲乡和平村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地处北纬24°7,东经101°14,海拔2100-2500米高度范围,分布在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中。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保护面积最大、植被最完整的中亚热带中山湿性阔叶林。野生大茶树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是面积最大、最原始、最完整、以茶树为优势建群树种的植物群落。在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中,有第三纪遗传演化而来的亲缘、近缘植物壳斗科、木兰科、山茶科等植物群。

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总面积4200亩以上,是目前发现的最大规模的野生古茶树群落。连同景东、镇沅、景谷、普洱的成片野生茶树,构成了面积广大的野生古茶树分布区域。景东花山、林街、漫湾、大街等8个乡镇有野生大茶树分布,林街岩头村石大门有面积为3500亩的野生大茶树群落。

景谷大水缸有面积2000亩的野生大茶林,其间有许多数百年的大茶树,困庄大地有一株树龄1000多年,树高20米,基部干径0.88米,树幅16.5米的大茶树;凤山顺南光山、小景谷文山村大黑龙潭各有野生茶林1000亩;景谷乡大中山、益智大绿山各有野生茶林500亩。普洱凤阳宽宏和把边团结一带的白草地梁子,分布有总面积约万亩的野生茶树群落,其中团结村有野生茶林8000亩,宽宏村有野生茶林2000亩。

普洱困鹿山千余年野生茶树

澜沧景迈千余年栽培型古茶园

▲面积大、历史长、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园是景迈古茶园。

澜沧惠民乡芒景、景迈山有古茶树繁衍延续已千余年的万亩栽培型古茶园,整个古茶园由景迈、芒景、芒洪等村寨组成。据芒景缅寺木塔石碑傣文记载,景迈古茶园的茶叶种植,始于傣历57年(公元695年),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古茶园原有8000多亩,近几百年来连年种植,目前总面积已达万亩。

古茶园与高大常绿阔叶林交错生长,古茶树为单株,株距2-4米,行距3-6米,古茶树直径多在0.10-0.30米之间,少数在0.30-0.50米,树高2-4米,为乔木树型,树态衰老,人为砍伐或干预茶树生长痕迹明显,多数茶树上长着“螃蟹脚”和多种寄生植物。其中最大的两株分别于1956和1976年被砍和被烧;现存最大的两株,其中1号古茶树树高4.3米,基部干径0.50米,离地面0.55米处分出2支枝干;二号古茶树,树高5.6米,基部干径0.40米,离地面0.77处米分出2枝。景迈古茶园的茶叶一直采食和出售,很早就用马帮驮到普洱进行交易,自元代起就销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根据傣族文献记载和实物证据,景迈古茶园是古老的普洱茶产地之一。景迈古茶园,是目前国内所发现栽培型古茶林中茶树数目很多、面积很大、历史很长、茶树个体年龄相对较大、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园,被日本学者称之为“天然茶叶博物馆”。

景迈古茶园这一茶叶博物馆的存在,进一步证明了茶树起源与茶树驯化栽培和规模开发在地理上同源;云南思茅既是茶树起源地,也是最早驯化和规模栽培茶叶的地方。

普洱县困卢山寨边栽培型古茶树林

古茶树上的茶花

澜沧县邦崴千余年过渡型古茶树景东县花山400余年栽培型古茶树

景谷县民乐秧塔大白茶(白芽)400余年栽培型古茶树

普洱县困卢山400余年栽培型古茶树

千年古茶“渠江薄片”


渠江发源湖南新化县古台山,经奉家、天门、长峰等地注入资水,乃新化第三大水系,在地理志上颇为有名。

新化奉家山为奉姓聚居地,历代产茶,渠江薄片、月牙茶、蒙洱茶尤其出名。《新化县志》载:渠江薄片、月牙茶为宫廷贡品,全国享有盛誉。《茶谱》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乡人每年采摘不过十六、七斤,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奉氏族谱》载:奉氏秘方,渠江薄片,一斤换米十升。可见渠江薄片的制作精细、价格昂贵,因产量少,故可饮用之人少。

渠江薄片乃千年古茶,集文化与历史一身。从源头细说,是中国黑茶的鼻祖,源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明清两朝为贡茶。唐至五代十国时期,渠江薄片已经成为中国十大茗品之一。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将渠江薄片列为皇家贡茶,专供皇室成员使用。清代,渠江薄片继续列为皇家贡茶,有五百余年的贡茶史,是中国贡茶历史上最悠久的茶品。

据现在可考的史料记载,有宋代吴淑《茶赋》云: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齐名。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渠江之薄片,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载:武夷、渠江二茶试之,固一水也,武夷则芡而燥冽,渠江则如铁而清香。明末方以智《通雅》载:渠江之薄片,唐宋时产茶地及名也。这些记载和评价,对后人了解渠江薄片的价值很有好处。

渠江薄片制成后,外形为古铜币样,香气纯正持久,滋味醇和浓厚,汤色橙红明亮,饮用方便。渠江薄片原料选取奉家、天门的头等高山云雾茶,经两蒸两制冷渥堆后,压制成古铜币,茶叶已经消除黑茶涩味沤味,变得芳香异常。

奉家山这个小小的山村,自解放以来,很多茶叶专家和品茗高手不远千里寻找渠江薄片的踪迹,到奉家山勘察茶园,我曾有幸到过那里。奉家山一带群山起伏,峰石奇异,树木葱茏,云雾茫茫,海拔在600至1800米,昼夜温差大,气候条件特殊,常高空阳光灿烂,山中云雾翻腾,低空细雨蒙蒙,瞬间暗淡无光,阵雨迷蒙,山色一新。有诗句描述:云暗雨来疑是夜,山深寒在不知春。奉家山土壤肥沃,腐殖丰富,茶树生长迅速。我曾在奉家山看到大量古茶树生于岩缝内,泉水渗于山石间,常年不涸。取此泉水,回寓所冲泡渠江薄片,茶叶在杯中翻滚,其色如铁,芳香异常。久烹于灶,锅底无滓。此举是多年前之事,现仍记于心。

走出雪域的千年古茶


中国藏茶自唐朝有记录以来,已是千年古茶,对于当初我们的先辈们怎样发现了这种流芳百世的传世珍品,我们不得而知。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生物工程的发展对人体健康和生命的探索进入了更加微观的领域,科学家在人类基础饮料的研究中发现,中国的“茶”对于人类的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了未来人类的六大健康饮料,中国“茶”赫然出现在第一位。

藏茶作为历朝历代供应雪域高原藏族同胞生活的必需品,已伴随这个高寒缺氧、强辐射、高油脂、生食的民族坚强地度过了许多岁月。今天,我们应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将藏茶介绍给珍爱健康的人们,揭开藏茶走向大众的崭新一页。

藏茶是黑茶类的经典代表,黑茶在抗癌、减肥、降血脂、降血糖、抑制动脉硬化、抑菌、补充维生素及氟、硒等微量元素方面有明显效果。继吕毅、阪田完三在国际上发表相关研究报导后,由吕毅等编著的《中国黑茶全书》在日本出版,引起了茶界和医学界的极大关注,这些研究把藏茶推到了拓展健康之道的最前沿。

该书原名为《藏茶100问》,于2005年底编撰完成,主要是针对开始饮用藏茶、对藏茶发生浓烈兴趣,急需得到合理指导和求证饮茶中发生的一些体感现象的茶迷们,当时的研究还是初始阶段,是作为一本入门的工具书定位的。今天,重新启用了我在0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标题 “发现藏茶”作为书名,这个名称沿自欧盟茶叶委员会秘书长芭芭?拉女士在雅安茶厂发出的惊叹:“Discover Tibetan Tea”,继后,西南民族学院的张友教授、广东的茶文化学者奕鸣先生也曾使用此文章标题,今天正式出版,我想这个书名有助人们在对茶品的认知中,唤起对历史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从中感悟祖先的智慧,领略健康文化,走进藏茶养

独特的藏文化视角

雷波医生是川西雅安有名的中医大夫,世家子弟。我是因为喜欢上了藏茶,而认识了雷医生。在雷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饮用藏茶,并收藏藏茶。藏茶已成为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雷波医生在长期研究藏茶、开发藏茶新品种和指导受众饮用藏茶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整套关于藏茶生产、泡制、饮用和收

中国是产茶大国,茶叶种植的历史最长,茶叶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生产销售茶叶的厂家成千上万。但当你走出国门一看,国际上公认的最好的茶却是阿萨姆茶或大吉岭茶。走进任何一间五星级酒店的酒吧或咖啡厅,有钱人会叫一杯价格昂贵的阿萨姆格雷伯爵茶,坐在靠窗的丝绒椅上,品味个中滋味,实在是妙不可言。

其实人们并不知道,这种产自印度阿萨姆邦的高原小叶种茶,最早却是来自于雅州(今雅安)。19世纪初,到四川雅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品尝了当地蒙顶山特产茶“黄芽皇茶”之后,认定人间美味只此一家。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四川雅州重金聘请茶师到印度,携带茶叶种苗到阿萨姆邦以及大吉岭高原,种植源自蒙顶山的高原小叶种茶。此茶,现在在国际上被誉为“茶中香槟”、“茶中蓝山”。

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就是现在世界第一大茶商——“立顿”的原始股东,在印度成功引种并大面积种植茶叶之后,第一个瞄准的出口目标就是茶叶消费大国——中国。

生产于雅州的“康砖”、“金尖”,经过85个马站的“茶马古道”源源进入西藏,以其优良的品质,抵挡住了由印度噶伦堡经18个马站就能进入拉萨的印茶,足见“康砖”在藏区地位之稳固。

藏人饮食,缺蔬菜水果,以牛羊肉和乳酪等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动物性食物为能量来源。另外食用青稞糌粑,肠胃容易积热积滞,生存需要一种解油通便的东西促进新陈代谢,这种东西就是茶叶。藏民常说“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

几乎所有的茶叶种类都进入过西藏,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生存历练,雅安“康砖”脱颖而出,成为今天的藏茶。藏民为何选择了“康砖”?“康砖”的神奇功效在哪里?雷波医生的《发现藏茶》已为您做了详细的解答。

我在这里还要强调的是:晚唐时期(公元815-838年),吐蕃的热巴巾赞普开展了空前的尊佛运动,把骁勇好斗、彪悍厮杀的吐蕃民众纳入佛教的信仰之中。从此,藏地民众的眼睛里放射出更多慈悲的目光。

茶与佛教修持有着特殊的关系。传统的佛制规定,比丘过午不食,但可以饮茶。所以,茶是僧人维持生命的重要饮料,称“禅茶”。吐蕃在弘佛时,曾有大批汉地禅僧赴藏传法,他们将内地烹茶的方法和坐禅饮茶的习惯首先传给了藏区的僧人。后来,专事梵修的藏地信众,效法每日打坐诵经的僧人,一心入定禅修,禅茶习俗在藏地渐成风俗。尤其是在上层贵族之中更衍生出来一套庄重的藏茶饮用仪式,使藏茶成为西藏重要的文化之一。

雷波医生所著《发现藏茶》的问世,相信会对藏茶的推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他对藏茶的权威诠释,使人们对藏茶的认识和研究更上一层楼。

西藏高原上的千年茶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藏族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饮食习俗别具风格,其中酥油茶便是藏民族特有的营养饮料,以其原料的营养性、制作方法的独特性而闻名遐迩。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高原茶文化。

西藏高原上的茶文化,至少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茶叶在唐以前亦称,《尔雅释木篇》中说:木,苦荼(茶)也。藏语称茶为荚,是当时汉语(茶树)的译音。茶叶具有消食、止渴、去腻等特殊的功能,对于缺氧、干燥和以肉食、酥油、糌粑为主食的青藏高原人来说,确实是不能一日无茶。

西藏高原本是不产茶的地区,史料记载,早在囊日松赞时期,吐蕃民间就开始嗜茶。把茶叶当作开胃、养身之药由来已久。藏文史书《藏汉史集》关于茶叶在藏族地区出现的故事有如下记载:吐蕃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场重病,静养之时,王宫屋顶的栏杆角上飞来一只以前没有见过的美丽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在屋顶上婉转啼叫。国王派人查看,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来放到卧榻上。国王发现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树枝,于是摘下树叶放入口中品尝其昧,觉得清香,加水煮沸,竟是上好饮料。于是派出众大臣及百姓去寻找这种奇妙的树,历尽艰辛终于在汉地找到了,是为茶叶树。从此,茶叶被引进藏区,并逐渐成为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据藏族史料记载,西藏高原盛行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藏族在唐代已经获得许多中华内地的名茶。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后,西藏的商业贸易兴盛起来,而茶马贸易成为吐蕃与唐朝的主要贸易。唐高宗时缣马交易、唐玄宗赤岭的互市换马开始了唐朝与吐蕃茶马市场之端,用良马和唐朝换茶。对此,唐朝专门成立了茶马司,负责与吐蕃之间的茶马贸易。公元743年,唐蕃会盟,立碑于赤岭(今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建立了茶马互市。为了交换茶叶,吐蕃曾派专人经营藏、汉茶叶贸易,称为汉地五商茶。史籍有关于吐蕃王室储存汉地各种名茶的记载。在藏文的《汉藏史集》中,有两章(《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茶叶的种类》)专门介绍茶是如何从汉地传入吐蕃的情况。书中写道: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族的和尚,此后噶米王(即赤松德赞)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札衮布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依次传了下来。鉴别汉地茶叶好坏的知识篇为《甘露之海》。这说明随着茶叶传入西藏,茶文化也随之在西藏广为传播。茶叶一经传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之成为肉食乳饮的藏民族的饮食必需品,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饮茶成风,嗜茶成性,纷纷竟相争求。于是,系于两地之间的茶马古道也应运而生。

迈山千年古茶树的诉说


古茶园里,微风轻轻地摇动着树叶,斑驳的树皮,似乎在诉说着千多年的沧桑,随风摇曳的枝桠则不停地表现着自己蓬勃的生命力。走着走着,我仿佛感到成排的古茶树在一边招手,一边向我走近,轻轻地,古茶树讲述起了故事:

我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遇到灾害死掉;留给你们金银财宝,担心你们会用完;只有给你们留下茶树,子孙后代才会取不完,用不尽。这是布朗族典籍《奔闷》中记载的,景迈山布朗族首领叭岩冷临终遗言。景迈山茶林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原本景迈山没有茶树,是叭岩冷带领部族的人在这里开辟了家园,种下了后人叹为观止的古茶园。叭岩冷是有史料可查的最早的景迈山茶人,是布朗族的茶祖。

景迈山在西双版纳、普洱与缅甸的交界处,原本属于西双版纳傣族土司的领地。傣族土司把第七个公主嫁给叭岩冷,景迈山是公主的嫁妆。

李丽说,景迈山古茶园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和古茶活化石园,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是未来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种质资源库。历史上,景迈山的茶叶通过茶马古道,卖到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是附近各族群众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现在景迈山富裕了,布朗山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靠的当然也是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