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如何冲泡?这样泡感受香气和岩骨!

发布时间 : 2019-11-12
乌龙茶和岩茶 如何泡黑茶 乌龙茶如何泡

乌龙茶和岩茶。

不少茶友选择喝岩茶,是被其岩骨花香所打动。但有的茶友却很苦恼:“为什么我泡的岩茶,感受不到那些香气和岩骨呢?”若是武夷山原产地的茶叶,品质没有问题,泡出来的岩茶又不香,那很有可能,是在冲泡环节出了错!

岩茶如何冲泡? 

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言“十分茶七分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亦十分矣;十分之茶遇八分水亦八分耶。”水之于茶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01“水为茶之母”,讲泡茶的事,首先要讲的必须是水。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这样论述泡茶水:“其水,用山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为下。”

清帝乾隆则认为“水以最轻为佳”,并特制银斗以较之,将全国各处之水分个三六九等。

山川巨变,今日水已与往日不可比,茶圣和乾隆皇帝对水的这些记载仅余考据的价值。

如今,山川之内的水可饮者寥寥,且久居城市的我们也更是少有机会到山林中接触到那些凛冽甘甜的山泉水,所以介绍些大家触手可及的水最实在。

日常冲泡岩茶纯净水最佳,富含矿物质的矿泉水并不适合。比如某山泉、某仑山、某岁山、某宝等正规厂家所产的水,不嫌价高都是极好的,而国外进口来的某些奢侈型矿泉水则一概“水土不服”。

笔者身处水质普遍偏软的南方,平时泡岩茶都只用自家净水器的过滤水和最普通的市售纯净水。而在水质普遍较硬的北方,则一定建议选择市售的纯净水。相较其它茶类,岩茶焙火较重,较硬的水质中所含的某些微量元素非常影响岩茶茶香和滋味的发挥。

02器“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

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那套“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精美绝伦。除了这最著名的出土茶器实证,还有历代留下的名画,将吃茶用器的古风雅韵描绘的淋漓尽致,让人如临其境。由此可知,泡茶择器的意义绝不仅止于好泡茶,精神方面的享受也必考虑在列。

110毫升的最普通白瓷盖碗,在整个武夷山,发挥着最原始的冲泡功能,满足着最顶级茶品的冲泡要求。一个盖碗,三五个杯子,三两下一杯滚烫的香茶就已经满在眼前,三杯下肚整个人从里到外的舒坦。110毫升白瓷盖碗,5个5毫升的白瓷杯子,足以。

如果注重精神层次的享受,铁壶、银壶煮水,各色釉盖碗或紫砂泡茶,剔透的茶海分茶,甚至台湾各著名堂口,日本著名陶艺家等制作的茶器皆可依心意拿来用。只是,任何精美器具的选择标准还是要利于泡岩茶。

这里有些细节要讲明。无论何种釉色的盖碗,其容量和撇口的弧度都极有讲究。市场上所售岩茶每泡重量都在8克左右,110—120毫升容量的盖碗刚好,太大或太小都会影响口感。紫砂壶或陶壶也存在同样的容量和投茶量匹配的问题。而盖碗憋口对泡茶的影响更为细微,往往就在1毫米的范围内,多了或少了盖碗都瞬间会成为“烫手的山芋”。

喝岩茶的杯子值得单独来讲。想要深刻体会岩茶独特的“香、清、甘、活”的“岩韵”特点,一个材质和形制都适合都杯子必不可少。憋口、深腹、瓷质,容量在5毫升左右花神杯最适合。

03看茶泡茶

水沸,器至,始瀹茶。

从“看茶做茶”、“看茶焙茶”到“看茶泡茶”,岩茶将高深与玄妙从头贯彻到尾。当然“看茶泡茶”是泡茶的一贯原则,不同的茶有不同的茶性,冲泡方法有共性却又不可一概而论。

无论新岩茶、陈年岩茶,还是老岩茶,都要求沸水冲泡。岩茶特有的高沸点香气物质和内含物质都只有在沸水的冲击下才能得到较好地释放,这其中必然有着复杂的生化反应,只是目前尚没有较全面的科学理论佐证。

新岩茶由于刚下焙不久,多少都会残留些火味,冲泡宜选择瓷质盖碗,前三道宜快冲快出,大概5—10秒左右,三大道后正常出水,每道相隔15秒左右。

隔年陈的岩茶正常冲泡,第一道15秒出汤,之后每道按15秒的时间递增,第五道后茶味稍淡,每道按30秒递增。

老岩茶的冲泡则需要更多的技巧。存放时间过长,茶性势必发生某些改变,时间的份量不容忽视。有人曾经尝试将近二十年的老岩茶放在紫砂壶温火炙烤后冲泡,这样大概是为了挥发老岩茶内某些令人不悦的异味。因并非亲身验证,故不敢妄加评论。

值得分享的是,冲泡老岩茶的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前三道快冲快出,且每一道盖碗或紫砂壶的盖子都要打开,散发茶叶中因久存而吸附的异味。三道后,按隔年陈岩茶冲泡方法正常冲泡。Cy316.COm

精选阅读

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


什么是岩骨花香?

刚接触岩茶的人,其实不用太刻意去“读懂”岩骨花香,在小建眼中,岩骨花香是岩茶独有的体现。她不是某一种特定的香型,也不是某一种味蕾的体验,而是由色、香、味共同体现出来的感受。开始慢慢读懂“岩骨花香”,是在喝别的茶的时候,突然记起了岩茶的美好,而那美好,就是“岩骨花香”。

岩骨花香,不仅是比拼山场更是比拼手艺。

在武夷山和茶师们交流的时候,茶师跟我说: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做茶的时候。做茶的时候,由于不同的山场,不同的人,做出来的岩茶都会有所不同;而每个茶师对茶都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他们喜欢把自己做的茶都拿出来比一比,看看谁做得更好,更有岩骨花香。在他们看来,岩骨花香是一种比拼手艺的乐趣。

岩骨,是武夷人的乡愁、是记忆中的味道。

“岩骨”是武夷山特有的山水所孕育出来的风味。喝茶的时候,小建曾听武夷友人这样描述过家乡:晴时水光潋滟,山峰碧秀;雨时雾霭重重,山色空潆。

那一刻的表情,也让小建有了这样的感悟:所谓岩骨,或许是那些在外闯荡的武夷人记忆中的家乡味;是平凡的乡愁。

花香的体现。

“花香”并非狭意上的花的香味,其泛指武夷岩茶各品种通过做青及炭焙使得茶汤中透出自然的类似花卉、果类、草木植物的香。但也有很多岩茶有炭火香而无花香,炭火香味盖过了自然花香,却是因为不知所以然地追求高火茶、火香茶而把岩茶焙死。花香,同时是考验做青水平及炭焙火候的体现。

半岩洲茶也会有岩骨花香。

产地决定了岩茶的基本品质之后,其实武夷山各个山口都有微小的差异,每家农户在采摘加工水平不一致,况且,做茶有时候本身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可以就此断定,正岩一定就是好茶,而洲茶和半岩就一定不是好岩茶。

醉美岩骨花香“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里的花香、果香、乳香、板糖香、草木植物之味香,那股吸天地之精华而蹦出的岩韵,每日里,我都要闻一闻,品一品,感受一番其中滋味。长年沉浸其中,咀嚼那茶汤里的“骨头”,越嚼越有味道。

不常接触武夷岩茶的人,初品时花香容易分辨,岩韵却不知所云。这得知晓她的来龙去脉。武夷各种茗丛,自身都有独特的体香。茶汤中,普遍意义上具备的岩骨花香,从“岩骨”与“花香”两部分说。

“岩骨”。主要指岩茶汤中所含有“丹山”岩石中的不同营养物质,不同成分岩土里的生物、微生物、矿物质的滋味。这种滋味,给人的感觉特别浓重。用三个字表现“厚、重、沉”。“茶味厚而有岩骨则韵显”,“岩石味”,都是“丹霞岩土”韵味的表现,也就是“岩韵”的“源”味。

“花香”。并非狭意上的花香表象。她泛指武夷岩茶汤中透出的类似花卉、果类、草木植物的味香。除自身先天具备的体香外,茶汤还要求“甘甜、润滑、鲜爽”。花香整体滋味体感是丰富而多样的。

那么“岩骨花香”是怎么来的呢?

茶树,是吸附性极强的植物。只要她扎根在土壤,那么这块土地上的曾经、至今、将来,只要有过的各种物种腐质物的化学元素,那些曾经的野花、野果,春去秋来,漫长岁月,浸入土中,都会被生长地这的茶树吸收和消化。

武夷山的“丹霞地貌”被地质学家评价为是我国260多处丹霞地貌中发育最完整,最典型的。武夷岩茶的“山场”,主要是由石英班岩、砾岩、红沙岩、页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者相间成层的母岩。岩茶园的土壤,主要由丹霞地貌的“母岩”,经长期各种分化作用形成的母质岩土,与这里多样性植被群体的腐质土共同组成。母质土壤,以生物为主导,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形成富含矿物质、有机物、多生物的土壤环境。这的土壤中,孔隙度约50%左右,通气、透水性极好。形成独一无二的发育最完整、最典型的“立地茶土”。

优良的山场,精湛的制作工艺,制造时的气候条件,是决定“岩骨花香”三大必备条件。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相融所得。

自从武夷大红袍制作工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茶文化成为武夷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武夷茶的文化,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岩骨花香铸造“火功”实甲天下,也是最后一道工序。其精彩、精心、复杂程度,达到最高境界。做茶师父对每种、每泡茶品,长期焙制技术上的经验积累、悟性以及工作时对茶的任何决定,都可能关系到每泡茶品最终品质。做茶没有一成不变的招数,那“一拿、一闻、一观、一品、一收”达到默契时,武夷岩茶里的古老元素,便展示出了她的万种风情。

身边的朋友们以能做出一泡即有岩骨又有花果香的茶为喜。做茶不易。人们寻找,想尽办法居为已有为多。不管是哪位师父做出来的,能得到,并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就是快乐。品饮,也有功夫。茶汤浓淡都有其味。品茶有“师”。能静下心来,集中精神,调动身体对各种食物味香的捕捉、判断能力,这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享受。

时常痴迷寻找各种茗丛体香。武夷岩茶“岩骨花香”滋味,如这丹山四季芬芳,其中妙趣,难以言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