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印象记

发布时间 : 2019-11-12
黑茶印象 老谌记黑茶 黑茶

黑茶印象。

黑茶,我向来是喝的少的,大概源于十多年前关于一两块黑茶紧压茶的印象:茶叶连同茶梗,压制成砖形或圆饼状,黑乎乎的,沉甸甸的;冲泡取茶,不像红茶、绿茶拈指可取,徒手断然是行不通的,需用到工具——彼时还没听说茶针、茶刀一类茶事工具——便寻来改锥,撬不动,又觅来锤子,一番刀砍斧凿,总算弄下一小块来;冲泡品饮,竟是酸涩,五味陈杂,不以为妙。

前阵子,与一位蒲圻的朋友聊起羊楼洞,聊起那里的青砖茶,朋友竟拆开一块青砖来看,黑乎乎的,沉甸甸的,那一瞬间记忆深处刀砍斧凿的影像又浮现出来,钉铛有声。临行,朋友塞给我几个小不点儿的羊楼洞青茶,大拇指一般大小,裹着半透明的纸,像极了迷你的蒙古包。回到家试喝,茶质倒也疏松,手掰即碎;茶味淡淡,说不上好,但也就此打消了使用刀斧的顾虑。

后来听说湖南安化产一种黑茶,浑身长满“金花”——实为一种霉菌——茶有香,唤作菌花香,听之诱人,于是讨饶茶社友人沏茶,我则以身试茶。茶味淡淡,却又浓郁,一种滋味,仿佛喝一盏不加盐的鸡汤。

那晚的鸡汤,不关乎心灵,只关乎味蕾,想起那淡而浓郁的滋味,竟忍不住寄来一块。今日家中劳作,天热思饮,便启封品尝起来。

黑茶有香,不似绿茶之清香,不似红茶之甜香,亦不似乌龙茶之花香。其香耐人寻味,仿佛用竹制的甑子蒸一碗糯米,或是糯香,或是竹香,或者只是糯的粘稠和竹的爽凉,其香似曾相识,却又难状其名。

忽然想起前几日学生捎来的英式红茶,茶粉磨得细细的,用小纸袋包住,系一根长长的线,一经投泡,滋味顷刻全出,再泡,已淡无茶味矣。黑茶则不然,可以冲上八九次,每一次都不浓不淡,不深不浅,全然不似英式红茶那般戏剧性,含蓄,婉转,优雅,沉静,一如窗外的夜色,褪去了一天的炎热,化作一抹入夏的晚凉。

cy316.cOm编辑推荐

安化黑茶大事记


安化黑茶大事记

1、西汉时期,名臣张良在安化渠江神吉山提炼成多种形状的茶片—渠江薄片,这是最早的黑茶由来。

2、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土蕃,带阳团茶和渠江薄片茶入藏。唐(856年)杨晔《膳夫经手录)载:“潭州茶、(益)阳团茶(即安化茶),渠江薄片茶(有油、苦硬)……以多为贵。”

3、五代(935年),毛文锡《茶谱)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今安化果江镇),中有茶,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其色如铁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将渠江薄片茶列为皇宫贡茶。

4、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安化黑茶被朝廷正式定为运销西北的官茶,成为中国最大的黑茶产区。

5、公元1524年,明御使陈讲奏云:“商茶低伪,悉征黑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黑茶”两字。

6、明朝万历23年(1595年),经皇帝批准:“自后销西北的引茶,以汉J川搽茶为主,湖南茶为辅。”至此,安化黑茶才算成了官茶。清雍正八(年(1730年),安化后乡公立苞芷园茶叶禁碑。

7、同治末年(1873年)在安化小淹住过两年的陕甘总督左宗棠以茶安民”,改引为票,减茶税,安化黑茶进入又一兴盛时期。

8、1954年,安化一茶厂、安化二茶厂(白沙溪茶厂)全面应用机器精制茶叶,结束了千百年来靠手工制茶的历史。

9、1960年国家通过对云台山茶树品种调查观察,首次提出“安化云台山大叶茶树品种”概念。

10、2005年4月,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惊现一篓安化第二茶厂1956年的天尖茶,专家现场评估价值为48万元。2007年长沙世界茶叶大会上,这款茶卖价已到200万元。

11、2008年,“安化干两茶”制作技艺、“益阳市茯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2、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中国茶业博览会上,一块奥运纪念版“干两茶”以200万元的天价被神秘买家买走,成为当时茶博会上的“黑马2009年,安化黑茶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13、2000年,安化县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黑茶生产地。2009年10月,“中国黑茶之乡”称号正式花落益阳。2009年,首届中国(中山)国际茶博览会上,一支湖南安化“千两茶”拍出68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震惊全国。

14、2009年9月29日,湖南首届陈年黑茶品鉴拍卖会上,一块三百年前以安化黑茶为原料制作的精品以22.4万元拍卖价成交。2010年,安化黑茶进驻上海世博会十大名茶。

15、2010年,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先后多次对安化黑茶进行了深层次的报道,并拍摄安化黑茶专题片,使黑茶声名远播。

16、2011年,在第五届中国茶业博览会上,由湖南白沙溪茶厂生产的一款“千两茶”售出200万元的天价。

17、2013年,中国首款黑茶原味饮料“冰维斯”,由湖南润和茶业集团专家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黑茶原味饮料空白。

18、2014年元月,中央电视台全面报道湖南润和茶业集团黑茶经营盛况,社会反响强烈。

江南印象:千两茶的发源地


江南印象:千两茶的发源地

古镇江南文化历史底蕴深厚,现存古迹甚多,自然风光秀美,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迅猛,随着旅游产业的推进,四方游客纷至沓来,成为都市人群回归自然、涤荡心灵的“梦想家园”。为张扬江南古镇神韵,传递全镇开拓进取的信心和决心,我台从今天起特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江南印象》。“江南”这个被无数文人墨客渲染得熠熠生辉的名词,如今又因为黑茶而变得更加身价斐然。“安化黑茶的历史就是江南的历史”,被尊为世界茶王的千两茶就发源在江南。《江南印象》今播出第一期――《千两茶的发源地》。边江村地处江南镇北部,就是在这个地处资江北岸的朴实山村,诞生了闻名世界的第一支安化千两茶。

原安化县政协主席、安化黑茶文化研究者伍湘安:晋商手抄本大德诚文献里面记载了,千两茶在江南的边江村生记茶行刘迪吉和晋商制作。

明朝万历年间,安化黑茶定为销往西北的官茶,安化黑茶以量多、质好、价廉、适销“四大优势”逐渐主宰西北“引茶”市场。茶商来安化采买茶叶原料,为方便在万里茶道上运输,大多要踩捆成包。最初各家打包的大小、形状、重量不一,清·嘉庆至道光年间,江南边江生记茶行刘迪吉家人及刘姓人家共同研制出一种圆柱形的“花卷茶”,也就是现在的千两茶。每支为老秤1000两,现在计量标准为72.5斤。湖南安化边江生记茶行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春跃:这个鱼塘湾,当时老百姓在养鱼。山西商人到这个地方来玩,就看见了老百姓放鱼的地笼,当时就得到这个启发,它是不是能做成千两茶的这个形式,做成地笼的形式茶。

包裹千两茶的花格面篓古朴秀雅,也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技术活。

61岁的李国平是江南镇红泥村的一位老技师,他是篾匠也是制茶师。从他爷爷那辈开始,他已经是千两茶采制技艺的第三代传人了。11岁起,李国平就开始学习篾匠技术,只见他弯刀挥动、竹篾飞舞,刮青、划竹、起篾、剥丝、编织……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左穿右插,完成了“收花”,一个篾篓就算大功告成了。面篓内部还要内贴棕片和蓼叶,茶中便融入了竹香、棕香和蓼叶香。千两茶压制采用绞杠紧身,压杠压实,反复锤炼,然后木锤敲匀。踩制千两茶的工人,被称为“杠爷”,只有三四年踩茶经验的“杠爷”才有机会拿绞杠。踩制时“杠爷”们会大声呐喊,犹如一场优美的古典舞蹈。江南镇千两茶制茶师李国平:为什么要喊千两茶号子,就是要徒弟们齐心,要使劲。要齐得心,运好杠。刚刚踩制好的千两茶只能算半成品,根据传统,还需要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晾晒,才能走入市场。“晾制”千两茶是一个发酵过程,也是一个干燥的过程,所以踩制要避开梅雨天气,一般6月底才开始踩制千两茶,10月底前结束。为踩制道地的安化千两茶,李国平对于每一个徒弟,对每一个踩制环节都要求十分严格。

江南镇千两茶制茶师李国平:五杠要到位,坐杠必须要到位,不到位茶就引起烧心。作为千两茶的发源地,边江茶叶当年的买卖相当繁盛,来往的山西客络绎不绝。据边江生记茶行负责人刘春跃介绍,在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后,安化千两茶的出口量达到三万支,整个安化的茶叶销量达到九百万担。

为复兴祖业,重振安化黑茶雄风,边江刘氏后人刘春跃毅然决然放弃在外打拼的事业,回到边江重开边江生计茶行,并牵头成立了千两茶发源研究会,三闾大夫屈原研究会,力争还原千两茶历史样貌,让全国游客、茶商更多更深入地了解世界茶王—千两茶。同时致力打开外销市场,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新找回当年在西北地区,俄罗斯周边国家的市场,恢复安化黑茶远销西欧的辉煌。

湖南生记茶行负责人刘春跃:为了把这个茶产业发展得更辉煌,我们跟俄罗斯ABC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个战略合作,他们在俄罗斯境内打造了一个中国茶叶专卖网。江南镇作为安化黑茶的主产区,千两茶的故乡,通过近年来的打造,茶叶产业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梅山崖、久扬、高马二溪、老顺祥等知名茶企纷纷落户江南工业园,全镇已有大中型茶企业19家。目前全镇茶园面积共达18343余亩,100亩以上的连片茶园基地23个,茶园基地遍布全镇17个村,年产鲜叶25794余吨。

“黑茶印象”文艺节目 湖南琴岛演绎中心上演


国内首个黑茶文化类节目“黑茶印象”上演

古老的茶马古道上,一支运茶的马帮,驮着安化黑茶,在风雨交织中艰难的行径;山水间,茶仙子用爱和灵动演绎黑茶的勃勃生机;山崖畔,年轻的汉子,背着茶篓,在山水间采摘茶叶;茶园里,身着白袍的祭师,为来年茶园有个好收成祈祷纳福;宫廷中,皇帝一声令下,自此,安化黑茶名满天下。

4月1日晚,国内首个黑茶文化类节目——“黑茶印象”在湖南琴岛演绎中心正式上演。

“黑茶印象”气势恢宏,场面壮大,演出人员近百人。据琴岛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节目已成为琴岛自成立以来,演出人员最多、服装道具费用最高、场面最为弘大、最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节目。节目分别由祭茶、采茶、运茶、进贡以及茶王之树等6个部分构成,演员们运用优美的舞姿和精湛的演技来诠释每一个细节。尤为突出的是,节目中多次采用高难度的杂技表演,从而充分展现了安化黑茶的文化内涵。在采茶环节,背着背篓的茶农通过绳索的攀岩,抵达山崖高处,摘下一支新茶,淋漓的诠释了“安化黑茶,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意境。还有茶仙子从天而降,用力量和柔美传递黑茶的健康价值。飞天飘舞则寓意了安化黑茶必将誉响全球。

随着空灵而悠扬的音乐响起,节目在茶精灵精彩绝伦的飞天表演中缓缓落下帷幕。“黑茶印象”演绎的非常好,短短几个篇章就全面再现了安化黑茶的人文历史,文化挖掘非常到位,是安化黑茶产业文化宣传的革新之作;该节目是宣传推广黑茶文化的实践,它不仅是一个富有观赏性和文化底蕴的节目,更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文化载体,节目宣传的不仅仅是企业,更是有效推动了中国黑茶文化的发展,是值得全体茶人铭记的新起点。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一定能像该节目最后所寓意的一样,伴着飞天的起舞,飞向未来,走向世界!

安化黑茶文化历来是中国茶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被世人历代相传。“黑茶印象”的成功首演,堪称中国黑茶文化乃至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又一创举。安化黑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还将继续书写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与时俱进的新篇章。

唐、宋、明、清安化黑茶大事记


唐、宋、明、清安化黑茶大事记

856年,唐·杨烨《膳夫经手录》载:“渠江薄片、益阳团茶运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渠江为安化地名,此为史籍首次记载安化茶。

936年,五代·毛文锡《茶谱》再次记载渠江薄片茶:“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

1072年,北宋熙宁五年章淳开梅山而置安化县,取归安德化之意。

1088年,北宋政权在安化资江北岸设茶“博易场”(交易市场),清同治《安化县志》称“茶场”。

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朝延令长沙府安化县贡芽茶22斤(合13公斤)。安化贡茶为大桥、仙溪、龙溪、九渡水四保所产,史称“四保贡茶”。

1524年,明嘉靖三年,御史陈讲疏奏“商茶低劣,悉征黑茶”。“黑茶”一字首次见诸史料,《甘肃省志·茶法》载:“安化黑茶,明嘉靖三年以前,开始制造。”

1595年,明万历二十三年,安化黑茶从私贩进入官营。

1644年至1661年,清顺治年间以安化引茶为原料的封茶出现,封茶又名官茶,是朝延以茶易马的商品,也是西北民族的主要食用茶。此为茯砖茶之肇始。

1723年至1735年,清雍正年间,黑茶引包全部由从安化运到陕西泾阳加工成官茶即泾阳砖,安化黑茶以“湖茶”之名,成为官茶的代称,达到历史最盛时期。

1730年,清雍正八年,安化小淹苞芷园立茶叶禁碑,严禁掺杂使假、越境私贩等不法黑茶交易行为。

1756年,清·光绪《湖南通志》记载乾隆二十一年:“湖南巡抚陈宏谋奏定安化引茶章程……”

1820年,道光元年以前,安化出现“滚包茶”,后演变为“百两茶”。

1828年,清道光八年,朝延规范关外封茶价格,每封运至阿克苏不得超过4两纹银,喀什噶尔、叶尔羌不得超过5两。

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湖南巡抚陈宏谋定安化引茶章程。

1854年,清咸丰四年,安化创制红茶,当时年产约十万箱,转销欧美,称“广庄”。安化工夫红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1862年至1874年,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在边江制造出“千两茶”。

1868年,清同治七年九月,安化知县陶燮成厘定红茶章程。

1873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平定回民起义后,于同治年十二年奏请厘订甘肃引茶章程,“以票代引”。同年,安化销售红茶、黑茶达12079吨,为历史最高年份之一。

千两茶记


千两茶记

一盏茗,呈于几上,发淡雅松烟之醇香;一卷竹,立于案边,显古朴粗犷之豪气。饮者爱之,把盏临窗,日影景移,汤色变幻,于深泡浅冲中或呈酒红,或显橙红,或为金黄。这是茶之美色。细啜慢饮,唇齿爽朗,喉清嗓润,在汤色变幻间,或感甜润,或觉陈醇,或滑爽回甘,然不管其味浓淡甜陈,饮罢其醇厚之香留于唇齿之间久久不去。这是茶之美味。或感茶之好,追其本真,茶女示之,甚感惊异,乃立于案边那一卷竹也。这卷竹实为花格竹篾包裹着的茶,其立如柱,横如梁,如粗犷男儿,显赳赳豪气;解开竹篾蓼叶观之,其质黑硬如铁,抚之光滑细腻。这是茶之美形。细细观之,有遒劲红字印于竹篾之上,曰“千两茶”,而因其衣花格竹篾,朴素优雅,又曰“花卷茶”。这是千两茶粗犷而阴柔之美名。再细看之,篾篓上有“白沙溪”字样。这是千两茶之所出。

湖南安化是黑茶的故乡。行于其地,山野葱茏,云雾弥漫,一江碧水,澄澈蜿蜒;楠竹油桐繁盛其林,茶叶柑橘馨香其园。这是安化之自然。山水交辉,渔樵问答,擂茶歌歇,美人见焉;走茶马古道之艰险,听安化老调之悠远。这是安化之人文。溪水潺潺,每见于山坳,皆清澈到底,爽人耳目。溪水之中有一条曰白沙溪,温柔地润泽过小淹的翠绿稻田,却于不经意间成就了一种名震中外的黑色的茶——“世界茶王”千两茶!这是白沙溪之神奇啊。

朦胧间,见碧绿资水汤汤东去,南岸一院古朴厂房飘出浓浓茶香,还未近前,已闻高亢之声。进入车间,只见五六壮汉,在“嗨哟、嗨哟”的喊声中,坐压木杠,脚踩装满黑茶的圆筒形篾篓,在杠压脚踩间,那卷茶愈收愈紧,终成浑然一体,坚硬如铁一柱茶。他们身后白墙上,赫然书着几个黑色大字“世界茶王”,其下又书“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湖南有,湖南只有安化有”,豪气逼人。在车间的这一边,几个女工正将蒸好的热气腾腾的黑色茶叶灌装入篾篓,然后传送给踩制的汉子。房外院落,几排做好的千两茶整齐地立于架杆之上,在三十个日日夜夜里,日晒夜露风润,方可出厂。

据史料记载,安化黑茶自明代始,作为以茶定边之官茶行销西北。其独特的原料及渥堆发酵、七星灶松柴明火烘焙等工艺,使黑茶独具消食解腻之功效,乃成游牧民族不可一日或缺之饮。几百年来,安化黑茶乘船坐车,马运驼载,由烟雨湘中而至风沙陇上,通过兰州、秦州、洮岷等主要茶马交易集散地分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清道光年间,千两茶以降,即为黑茶之王者。然其时国运衰微,千两茶亦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上世纪中叶,国家复兴,白沙溪茶厂担当历史之责任,聘请千两茶传人,使这一黑茶明珠重新闪耀于世。

茶为民之饮,亦当便于民。白沙溪人为满足西北民众消费需求,也为饮茶者购买饮用方便,将花卷之千两茶改制为方砖之花砖茶,风韵依然,而所达之地更多更远。寒暑交替,经年累月,花砖茶和它的兄弟茯砖茶、黑砖茶们走向草原戈壁,深入马背帐篷,成为民众生活之必需。解边民无蔬之困,祛牧人食肉之疾。

现今,白沙溪人励精图治,克服万难,锐意进取,使老茶厂起死回生,让千两茶重现辉煌。今其达于四海,远走异邦,成就“世界茶王”之美名。观乎市井,商者陈于橱,饮者品于几,藏着储于屋,雅者饰于室,好者传于口,儒者著于文。这是千两茶之蔚然大观。或问因何而兴,答曰:此茶非凡茶,放之愈久,愈加陈香,实为能饮之古董;而其工艺复杂独特,外形古朴粗犷,为纯手工制作,已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为中华文化之瑰宝!

2020湖南黑茶:古茶新参记:炭焙与千两


湖南黑茶:古茶新参记:炭焙与千两

秋凉了,事也渐更忙起来,茶是继续试着,抽空儿作下记录,把有趣的先写下.

比较喜欢那款炭焙高山茶(叫「太和好茶」),有明显焙火香,而从二泡後叶子竟回转些绿色,深化了台湾高山茶的扬香和焙火香的结合.

09年湖南安化千两茶,是感觉最奇怪的.实话说,开始的几泡都不好喝.二人坚持到六泡,未见好转.可Marshall走後我收拾的时候又舍不得倒掉,就在空壶中放置了一晚....第二天早起,烧水再泡.突然有了转变!下面先记Marshall对此茶的感觉,然後再说我第二天的发现.

Marshall云:Thetasteofthisteainthebeginninginfusionswasnotverypleasant.The2ndand3rdinfusionshadmetalliczinc-likesensationontipoftongue,liketastingapieceofbattery!Therewasanoteofspice,especiallythatofcinnamon.Untilthe6thinfusion,theteawasstillquitebluntinmouth...

用中国话说就是:这茶开始的几泡味道都不太悦人.二泡和三泡舌尖上有尝到类似金属锌的感觉,好像舔舐一块电池的感觉!(茶汤)中有香料,特别是桂皮的的味道.直到第六泡,这茶在口中仍感粗钝.

Okay,就是这样,可不知为什麽,我还是不想放弃.第二天一早,坐下来烧水再泡,不经意间,壶中隐约一缕茶香入鼻,再尝,茶汤竟变得调服了,感觉顺畅细柔,而且出奇耐泡,一直又喝了不记得多少泡.心里想要把这告诉Marshall,於是约了来再试,仍然,前六七泡都没起色,继续也变化不大...难道一定要隔夜才成?!於是隔夜,第二天,情况重复.这是至今没想明白的,有什麽法子能加快改善此茶性质呢?这茶只有一小块,正好是两次的量.它引起了我对湖南黑茶的兴趣.======(正?字版)======秋?了,事也?更忙起?,茶是???著,抽空?作下??,把有趣的先?下.比?喜?那款炭焙高山茶(叫「太和好茶」),有明?焙火香,而?二泡後?子竟回?些?色,深化了台?高山茶的?香和焙火香的?合.09年湖南安化千?茶,是感?最奇怪的.???,?始的?泡都不好喝.二人?持到六泡,未?好?.可Marshall走後我收拾的?候又?不得倒掉,就在空?中放置了一晚....第二天早起,?水再泡.突然有了??!下面先?Marshall?此茶的感?,然後再?我第二天的??.Marshall云:Thetasteofthisteainthebeginninginfusionswasnotverypleasant.The2ndand3rdinfusionshadmetalliczinc-likesensationontipoftongue,liketastingapieceofbattery!Therewasanoteofspice,especiallythatofcinnamon.Untilthe6thinfusion,theteawasstillquitebluntinmouth...用中???就是:?茶?始的?泡味道都不太?人.二泡和三泡舌尖上有?到?似金??的感?,好像舔舐一??池的感?!(茶?)中有香料,特?是桂皮的的味道.直到第六泡,?茶在口中仍感粗?.Okay,就是??,可不知?什?,我?是不想放?.第二天一早,坐下??水再泡,不?意?,?中??一?茶香入鼻,再?,茶?竟?得?服了,感????柔,而且出奇耐泡,一直又喝了不?得多少泡.心?想要把?告?Marshall,於是?了?再?,仍然,前六七泡都?起色,??也?化不大...?道一定要隔夜才成?!於是隔夜,第二天,情?重?.?是至今?想明白的,有什?法子能加快改善此茶性?呢??茶只有一小?,正好是?次的量.它引起了我?湖南黑茶的?趣.

泾水北 资水南:茯砖茶加工南迁记(下)


泾水北资水南:茯砖茶加工南迁记(下)

说法不一的试制成功时间

关于茯砖茶在安化试制成功到批量生产的具体日期,有很多种说法。

朱先明教授主编的《湖南茶叶大观》中指出:茯砖茶加工始于1943年。中国茶叶公司湖南砖茶厂,在加工黑砖茶的同时,试制茯砖66箱1320片,每片重3公斤,开创了湖南生产茯砖茶的历史。

据彭先泽发表在《中国茶讯》1950年第3期的《两湖边茶》介绍,黑茶砖则系抗战期间湖南安化之新兴出品,人民茯茶乃1950年5月中国茶业公司安化砖茶厂,仿陕西泾阳方法,试制初步成功(发花现象显著)之一种边茶。

湖南农学院园艺系制茶教研组1974年12月编印的《茶叶制造讲义》写到“1951年,湖南安化茶叶工人,经过反复试验,就地制成茯砖”。

安徽农学院主编的《制茶学》中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职工,于1951年,冲破“湖南资江水不如陕西泾水好,资江水不能发花”等等迷信思想,经过反复试验,安化就地加工茯砖茶获得成功。

《湖南省白沙溪茶厂有限责任公司志》(1939至2008)中写到: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安化砖茶厂开始试制,从泾阳以较高的工资雇请技工三名,并取泾阳水来安化进行对比化验,同时,由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邀请武汉大学生物系赵教授来厂,进行茯砖发花的研究一个月(这年的7至8月),主要对水热处理,加茶汁,干湿调剂,火温控制诸工艺,经过多次反复摸索试验,直到1953年获得成功,自此开创了湖南紧压茶发展的新途径。

《安化县茶叶志》也是这么写的:1950年2月,国营安化砖茶厂成立后,经过职工不断地研究实验,于1953年3月试制成功。

1959年8月湖南省为迎接建国十周年大庆而编写的献礼书《湖南茶叶》中写道:茯砖在解放前一直被认为在本省不能压制,长期来都是将原料运往陕西成封。1951年至1953年间,安化砖茶厂潜心研究试制成功,打破了湖南不能产制茯砖的保守思想,并从54年起,成批生产。

茯砖茶的试制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也是一个茯砖茶制造技术从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直到完全掌握的过程,1943年、1950年、1951年、1953年、1954年每一个时间点,都意味着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取得一个新的突破。

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具体是什么时间试制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努力拼搏,终于成功实现了茯砖茶生产加工的南迁!

《茶业导报》的权威报道

多年来,本人一直搜寻当年关于安化茯砖茶试制成功的报道史料,后来,终于在1954年10月中国茶叶标准研究委员会中南分会编辑发行的《茶业导报》创刊号找到了,该刊发表陶树农写的通讯《安化茶厂试制茯砖的经过》,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关于安化茯砖茶仿制成功最权威的报道。

该文的开头是这么写的:茯砖茶是边销茶的一种,系湖南安化三、四、五、六等四个区所产的五级黑茶制成,原将黑茶原料运往陕西泾阳筑制,故名泾砖。一九五四年中国茶业公司安化茶厂仿制成功,改称“人民茯砖”。

通讯还介绍了安化茶厂试制茯砖的目的与经过以及试制的结果。

对于中国茶叶标准研究委员会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简要介绍如下:为使我国出口茶叶实现标准化,1952年10月,外贸部通知中国茶业公司成立“中国茶叶标准研究委员会”,并邀请农业部、农业科学院,对茶叶名称、品级标准、加工规程、包装规格等问题进行研究。北京会务由外贸部主持,具体工作由中茶总公司负责,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分别由上海、武汉、重庆商检局负责,分别联系当地中茶区公司或办事处及农业部门、学术研究部门组成分会。

由中国茶叶标准研究委员会中南分会编辑发行的《茶业导报》是当年茶叶界最权威的杂志之一,它关于安化茯砖茶在1954年仿制成功的报道应该是客观公正,准确无误的。

泾阳茯茶的全面停产

抗日战争前,泾阳县城有茶厂60多家,自武汉沦陷后,仅存八家。新中国成立之初,泾阳将所剩的8家茶厂组建成立人民茯茶厂,生产的“人民”牌茯砖茶享誉西北。1953年,公私合营生产规模扩大,组建的大型茶叶加工企业“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使咸阳成为大型的茶叶集散地和加工地,这个时候,茯砖茶已在安化试制成功,并开始大批量生产,开启安化和泾阳共同生产阶段。到1958年,安化的茯砖茶加工已达3486.99吨,达到并超过了解放初期泾阳的生产加工能力。

1958年,缘于“陕西加工茯砖茶,存在原料二次运输,不符合多快好省原则”,中央政府下令取消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将茯砖加工的任务全部交由湖南承担。

1959年,益阳的茯砖茶产量达到了6391.28吨(其中安化3151.24吨),基本上能够满足销区的需要。

茯砖茶加工南迁的历史证明,这种“两头在外”(原料生产在外地,产品销售在外地)的生产经营模式终将被淘汰;所谓的“三不离”核心技术再如何保守封闭终将被攻破;效率低下、质量难以掌控的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终将被机械化生产所取代。

1958年后,随着人民茯茶厂的停产,泾阳茯砖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泾阳茶史上曾经的辉煌成为历史,茯砖茶在它的原料产地谱写新的篇章。

开启茯砖茶生产新纪元

当代茶圣吴觉农在《湖南茶业史话》写到:边销砖茶主要有两种,一种称“茯砖”,一种称“老青砖”都是以比较粗老的叶子作为原料,湖南一般称为“老茶”的就是。茯砖原在陕西泾阳县制造,所以又称“泾砖”,老青砖过去多在湖北洋楼洞制造,因此有称“洞砖”的,现在正巧,青砖茶仍在湖北的赵李桥设厂制造,茯砖茶则在益阳专区设厂制造了。

吴老发表这篇文章是在1964年,当时益阳茶厂已经建成投产5年了。从1954年起,茯砖茶在安化成批生产,当初生产的茯砖茶沿用“人民”牌茯砖的名称,每封净重3公斤,长31.5厘米,宽22.5厘米,厚2.7厘米。后来改用“中茶”牌商标,长32.4厘米,宽22.5厘米、厚4.8厘米,益阳茶厂机制茯砖,每块为2公斤,长35厘米,宽18.5厘米,厚5厘米。

从1950年试制,1954年开始批量生产,一直到1958年,茯砖茶生产加工以手工操作为主,沿袭“泾阳砖”的传统工艺,名曰“筑砖”。分秤茶、炒茶、灌茶、筑茶、验茶、晾茶等步骤。每三人划分为一个生产作业组,俗称棒组,每筑好一封茶,须来回筑一百多棒,每个棒组日产茯砖300片左右。

《益阳伏砖》里记载了很多重要资料。

1959年7月1日,益阳茶厂建成投产,专门加工茯砖茶,该厂对制茶机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与革新,对茯砖茶加工工艺和技术,也进行了较大的变更和改进,建厂初期,在工艺和技术方面诸如切茶、碾制、发酵、电动进料、蒸拌机等等进行了多方位的改进,又如改手筑为机压;改炒茶为蒸汽蒸茶;改木炭火洞为煤炭地炉;特别是半成品通过热处理后再蒸压的方法,解决了原料初制渥堆的不足,消除了青涩气味和有害霉菌,促进了茶叶内含物的变化,提高了茯砖的质量。逐渐摆脱原始的手工操作,由半机械化生产走上了机械化乃至自动化的道路。

茯砖茶的生产从泾水北岸的泾阳,南迁到资江南岸的安化江南、小淹白沙溪、到益阳市区南岸的益阳茶厂,一路走来,质量越来越好,产量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全,成为全国最大的茯砖茶生产厂家,质优价廉的茯砖茶系列产品主销新疆、青海、甘肃、西藏等省区,深受销区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为支援边区建设、加强民族团结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从而也彻底结束了数百年来安化只供应茯砖茶原料的局面,开启了茯砖茶生产的新纪元。

黑茶为什么叫黑茶?黑茶为什么叫黑茶?


还记得,第一次听说黑茶你的反应吗?是不是吃惊之余脑海浮现出乌黑乌黑的茶叶?

那你就想对了,黑茶外观呈现黑色,名字由此而来。

黑茶采用的原料较粗老,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制茶工艺一般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布,主要分类为湖南黑茶,四川黑茶,云南黑茶(普洱茶)及湖北黑茶。

黑茶是利用菌发酵的方式制成的一种茶叶,出现于103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由于黑茶的原料比较粗老,制造过程中往往要堆积发酵很长时间,所以叶片大多呈现暗褐色,故被人们称为黑茶。

安化黑茶,神秘何在?

根据真实记载,6亿年前,地球上曾发生了全球性“冰盖气候”的“冰球事件”,冰期后,又发生了“热室气候”事件。这种极热和极冷的现象,便形成了稀罕少见的冰碛岩。

2001年8月,中南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陈均远教授及外国专家一行来湖南安化进行地质勘测,偶然在柘溪镇肖木村发现了距今6亿年的冰碛岩层。它不仅完好保存了6亿年前的岩石纪录,而且保存了冰期之后“热室”气候事件的岩石纪录。

这一重大发现为科学家研究当时气候,地质及地球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这也使安化成了世界上冰碛岩最集中的地区,约占整个地球含量的85%,目前世界上除南非共和国有小面积的冰碛岩外,像安化境内这样大面积保存下来实属罕见,其厚度及规模和岩石质量均称“世界之最”,被科学界称为“世界奇观”。

冰碛岩是全球冰期的遗址,是世界最稀有的石种之一,由于产生年代久远,亦被人们称作“长寿石”、吉祥石,已成为安化奇石,视为珍宝,拥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冰球事件”还形成了安化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安化,处雪峰山北段,境内峰峦叠嶂,海拔千米之上的山峰63座,最高的山海拔1622米,资水贯穿安化全境,境内溪谷纵横,干流长度大于5公里以上的溪河170条,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土壤风化完全,石砾较多,多杂色,通透性能好,富含有机质和各种矿质营养元素”,适宜茶树生长,是世界公认的优质茶神秘纬度带,茶叶中有效品质成分和保健营养物质丰富。

因环境独特,安化云台山野茶大叶茶种,是目前茶树品系中极为罕见的原始优良品系,是茶树育种的宝贵遗传资源。因独特的环境,安化野茶,山崖水畔,田间地头,不种自生。

环境的独特,致使安化茯茶在加工中产生的一种独特的金黄色颗粒,科研发现是一种对人体非常有益的益生菌体,专家命名为“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这是其他茶类、其他地方的黑茶所不具有的。

目前,已被列入国家机密,早些年日本人、韩国人偷偷窃取其技术未果,“金花”只有在安化独特的环境中才能正常的生长,其原因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议,科研和临床证明,茯茶中的“金花”有较强的降脂降压、调节糖类代谢等功效。主要是可以平衡体内的酸碱度,改善酸碱度失衡!!

茯砖

茯砖茶压制要经过原料处理、蒸气沤堆、压制定型、发花干燥、成品包装等工序。其压制程序与黑、花两砖基本相同,其不同之点是在砖形的厚度上。

因为茯砖特有“发花”工序,除需要很多条件外,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要求砖体松紧适度,便于微生物的繁殖活动。

茯砖与黑、花两砖另一个不同之点,是砖从砖模退出后,不直接送进烘房烘干,而是为促使“发花”,先包好商标纸,再送进烘房烘干。烘干的速度不要求快干,整个烘期双黑、花两焙长一倍以上,以求缓慢“发花”(即产生冠突散囊菌)。

黑砖

黑砖茶,因用黑毛茶作原料,色泽黑润,成品块状如砖,故此得名。

其原料选自安化、桃江、益阳、汉寿、宁乡等县茶厂生产的优质黑毛茶。制作时先将原料筛分整形,风选拣剔提净,按比例拼配;机压时,先高温汽蒸灭菌,再高压定型,检验修整,缓慢干燥,包装成为砖茶成品。

砖面平整光滑,棱角分明;茶叶香气纯正,汤色黄红稍褐,滋味较浓醇。

该品为半发酵茶,去除鲜叶中的青草气,加以砖身紧实,不易受潮霉变,收藏数年仍不变味,且越陈越好,适于烹煮饮用,尚可加入乳品和食糖调饮。现在年产量约5000吨,主销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以兰州为集散地。

花砖

“花砖”历史上叫“花卷”,因一卷茶净重合老秤1000两,故又称“千两茶”。

过去,花卷的加工方法是用安化高家溪和马家溪的优质黑毛茶作原料,用棍锤筑制在长形筒的篾篓中,筑造成圆柱形,做工精细,品质优良。

1958年“花卷”改制成为长方形砖茶。正面边有花纹,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浓厚微涩,汤色红黄,叶底老嫩匀称。

“花砖”的名称来由,一是由卷改砖形,二是砖面四边有花纹,以示与其他砖茶的区别,故名“花砖”。花砖茶的制造工艺与黑砖茶基本相同。

压制花砖的原料成份,大部分是三级黑毛茶及少量降档的二级黑毛茶。总含梗量不超过15%。毛茶进厂后,要经筛分、破碎、拼堆等工序,制成合格的半成品,以后进行蒸压、烘焙、包装等,工艺与黑砖茶相同。

青砖茶

青砖茶属黑茶种类,主要以鄂南老青茶为原料,经多道工序制作后压制而成长方砖形。感观上为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无青气,水色红黄尚明,叶底暗黑粗老。

青砖茶的用料分洒面、二面和里茶三个部分。其中洒面、二面为面层部分,色泽为棕色,茶汁味浓可口,香气独特,回甘隽永。洒、二面之间即为里茶,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汤色红黄,滋味香浓。

饮用青砖茶,除生津解渴外,还具有清新提神,帮助消化,杀菌止泻,降低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功效,是内蒙古等西北地区人民的日用消费品,属国家应急储备物资。

花卷茶(千两茶)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湖南茶商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创制出了千两茶,即“花卷”茶。千两茶成品每支净重合老称1000两,故俗称“千两茶”。

千两茶是采用安化本地产优质黑毛茶为原料,将经汽蒸变软后的黑毛茶灌入垫有蓼叶和棕片的长圆筒形的篾篓中,用棍、锤等筑制工具,运用绞、压、踩、滚、锤等技术,经多次反复锤压和束紧,使茶支达到致密坚实的要求,最后形成呈树状的圆柱体,在自然条件下经“日晒夜露”七七四十九日,自然干燥而成。

千两茶外形色泽黑润油亮,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厚,味中带蓼叶,竹黄、糯米香味。存放越久,品味越佳。千两茶与百两茶制作工艺是完全相同的,但茶越小制作工艺的难度就越大,对技师的工艺要求也越高。

千百两茶是湖南安化黑茶中的经典茶叶,以陈年茶为最佳,现存50年之久的千两茶市值在200万元左右,韩国、日本等地以千两茶做为镇店之宝,收藏千百两茶更为盛行。据说千百两茶保健功效十分不错,“日晒夜露”之特殊发酵工艺,造就了“千两茶”独特的品质特征和对人体独特的药理功效。

近年来的临床实验证明,“千两茶”对改善人体血液循环,等具有明显的辅助疗效。“千两茶”采用茶学界俗称为“后发酵茶”的黑茶为原料,因此,只要存放在干燥、无异味的场所,时间越久,其药理保健功效则更加突出,而且口感更醇厚、自然。近年来,“千两茶”已经成为具有远见人士的藏品和客厅装饰品。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黑茶印象记》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