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漏虽小 讲究可不小

发布时间 : 2019-11-13
沉香可入茶吗 红茶知识与讲究 怀孕不小心喝了红茶

【www.cy316.com - 沉香可入茶吗】

一些对茶汤品质有着极高追求的老茶客能通过体会不同材质的茶漏研究对茶汤的影响。而选择一个合适的茶漏更有利于茶汤的表现。

不使用茶漏

在实际冲泡中,有些茶友并不喜欢使用茶漏,不使用茶漏的优点体现在方便、完全真实地呈现出茶汤的真实面目,而一些散茶条索完整、制茶严谨、干净的,不使用茶漏也比较正常,或者在冲泡过程中前几泡使用茶漏,而后面茶碎较少时不使用。

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大多数的普洱茶在压制或撬茶过程中,都很难避免出现细碎的情况,而一般盖碗或紫砂壶的出水缝隙又不足以阻拦这些碎茶或杂质,这样既影响美感也影响品饮。

金属材质

这类茶漏主要有纯银、不锈钢等。纯银的较易被氧化,日常使用不多见,不锈钢茶漏应该是最早普及的茶漏,优点是经久耐用、便宜实惠,缺点一是用久了较难避免生锈;二是金属器味可能会对茶有轻微影响;三是网漏孔不够细,通常在茶汤底部仍可发现小颗粒的情况。

不锈钢茶漏虽然摔不烂、用不坏,但用久了容易堆积茶垢和出现铁锈斑疤,不便于清洗和卫生。

动植物材质Cy316.cOm

这类茶漏在市面上常见的葫芦茶漏,甚至有用海螺、贝壳制作的茶漏,优点是原生态绿色环保,可能也不便宜,缺点是容易有异味、不耐用、容易堆积茶垢不易清洗。

陶质

目前市面比较常见,优点是网漏较细、耐用、易清洗,缺点是久用后容易堆积茶垢不易清洗,陶不可避免有一定吸附性,吸附一些茶味,不同茶品互相之间可能有轻微影响。

紫砂材质

紫砂茶漏目前在市面已经有一些制作精美用料讲究的产品出现。紫砂茶漏与一般陶茶漏有很多相同之处,但紫砂茶漏可以蕴养,与紫砂壶和紫砂杯一样能够越用越润,只要用后及时清洗,紫砂茶漏多了一份把玩的乐趣。

但紫砂茶漏一般不宜用于测试茶品的冲泡中,紫砂毕竟有些吸附茶气茶味的作用,可能会对茶品有轻微影响。

瓷质

瓷茶漏从一般实用性的到具备艺术观赏性,已经发展到青花、粉彩、汝窑、哥窑、青瓷等等,为茶漏赋予了更多的趣味。瓷茶漏的优点是易于清洗、网孔细密,不影响茶的香气味道,经过过滤的茶汤会更加通透明亮。一些制作精美的瓷茶漏甚至还具备一定的艺术观赏性和把玩的价值,是目前最理想的一种。

精选阅读

喝茶一定要讲究 7类茶可不喝


喝茶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也是聚会聊天最佳的”佐料“,喝茶虽好,但一定得选好茶,喝对茶;茶可不分价格高低,但求适合自己口味。以下7茶不建议饮用:

1变质茶

茶不易妥善保管,易吸湿而霉变,而有些人出于爱茶节约,舍不得丢弃已霉变的茶。变质的茶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和病菌,是绝对不能饮用的。优质茶泡好后若放置太久,茶汤也会因氧化和微生物而繁殖而变质,这样的茶亦不可再饮用。

2头道茶

因为现代茶叶在种植、加工、包装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农药、化肥、尘土等物质的污染。头道茶其实是洗茶的水,应尽快到出后再冲入开水,这样泡出的茶水才是最卫生的茶。

3焦味茶

炒制过火的茶叶,营养已经丧失,味道也不好了。

4久泡茶

冲泡时间过长,茶叶中的茶多酚,类脂,芳香物质等可以自动氧化,不仅茶汤色暗,味差,香低,失去品尝价值;而且由于茶叶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P,氨基酸等因氧化而减少,使茶汤营养价值大大降低;同时由于茶汤搁置时间太久,受到周围环境的污染,茶汤中的微生物(细菌和直菌)数量较多,很不卫生。

5冷茶

茶宜湿热而饮,冷茶有滞寒、聚痰之弊。也就是说温茶,热茶能使人神思爽畅,耳聪目明;冷茶对身体则有滞寒,聚痰的副作用。

6烫茶

茶一般都是用高温的水冲泡的,但是不能在水温过热时饮用。太烫的茶水对人的咽喉,食道和胃刺激较强。如果长期饮用太烫的茶水,可能引起这些器官的病变。另据国外研究显示,经常饮温度超过62oC茶者,胃壁较容易受损,易出现胃病的病症。饮茶的温度宜在56oC以下。

7串味茶

有的味道是有毒素,如油漆、樟脑味等。

茶会上不会使用公道杯?不可不知的讲究!


公道杯,古代汉族饮酒用瓷制品。

公道杯盛酒最为公道,盛酒时只能浅平,不可过满,否则,杯中之酒便会全部漏掉,一滴不剩。

而茶器公道杯,又称匀杯,分茶器。

一壶茶,如果直接倒进杯子,先倒出来的茶淡,后倒出来的茶浓。使用公道杯倒茶,就是为了避免每个人喝到的滋味不一样。

把茶汤均分到每个茶杯中,由此也升华到了精神层面,继承了公道精神。

那么,使用公道杯,还有什么讲究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倒茶前先把公道杯底擦干

给客人倒茶前,先把公道杯在茶巾上蘸一下,避免底部滴水。

其实,使用其他茶具也一样,比如把茶杯递给客人时,也要先把杯底在茶巾上蘸一下,保证客人在使用杯子时是干爽的。

斟茶时如果不小心把茶水洒在外面,要及时用茶巾擦干,避免给客人造成麻烦。

二、从什么高度倒茶?

泡茶时讲究高冲低斟,意思是冲茶时需要悬壶高冲,用公道杯给客人斟茶时需要放低,这是为什么呢?

从茶汤口感的角度考虑,高冲意在激发茶香,而低斟则是为了避免香气散失太多。

从对客人的关怀考虑,低斟使人感受到更加恭敬,还可以防止茶汤溅出,倒茶的手势更加优雅,让主客双方都感到舒适愉悦。

倒茶时公道杯的杯口尽量靠近杯子,以不会溅出茶汤的高度为宜。

三、要倒多少茶汤才合适?

俗话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茶礼仪是中华礼仪的一个缩影,茶只倒七分满已经成为茶人的共识,这样最主要考虑的是要方便客人喝茶:

杯子不会太烫,方便拿起;

茶汤适量,不容易洒出来;

茶量便于客人小口慢品。

四、什么时候给客人续杯?

当观察到客人的杯子空了之后,要尽快续上;当观察到客人杯子里的茶一直没动,就要观察一下客人是否身体不适,或是泡的茶不合客人胃口。

经验丰富的茶主人,能够把控整个茶会的场面,引导话题、活跃气氛、把握倒茶、换茶的节奏,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细致、温柔的关怀。

五、倒茶时注意不能越物

此外,还有茶艺表演时,注意倒茶时不可越物。所谓越物,即手从其他茶具上方越过,这样不仅容易失手碰倒茶具、衣袖沾湿,也给人不协调不美观的视觉感受。

如下图,右手拿公道杯给左边的客人倒茶,手臂越过了茶壶,这是错误的。给右边的客人倒茶应该使用右手,给左侧的客人倒则使用左手。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用右手拿起公道杯放到面前的茶巾上,把公道杯转向,再用左手给左侧的客人斟茶,顺序是从里到外。倒完之后,把公道杯拿到茶巾上转向,从左手交回右手,放回原位。

没有茶漏,茶都没法好好喝了


茶漏没有公道杯茶杯用的这么频繁,但它是爱干净茶友最想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茶漏,茶都没法好好喝了。茶漏过滤掉一些碎末,同时也能从茶漏里看到所泡茶的真面目。你用过哪些材质的茶漏呢?

一些对茶汤品质有着极高追求的老茶客能通过体会不同材质的茶漏研究对茶汤的影响。而选择一个合适的茶漏更有利于茶汤的表现。

不使用茶漏:

在实际冲泡中,有些茶友并不喜欢使用茶漏,不使用茶漏的优点体现在方便、完全真实地呈现出茶汤的真实面目,而一些散茶条索完整、制茶严谨、干净的,不使用茶漏也比较正常,或者在冲泡过程中前几泡使用茶漏,而后面茶碎较少时不使用。

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大多数的普洱茶在压制或撬茶过程中,都很难避免出现细碎的情况。一般盖碗或紫砂壶的出水缝隙又不足以阻拦这些碎茶或杂质,这样既影响美感也影响品饮。

下面我们来看看那各种材质茶漏的特点:

金属材质

这类茶漏主要有纯银、不锈钢等。纯银的较易被氧化,日常使用不多见,不锈钢茶漏应该是最早普及的茶漏。

优点:经久耐用、便宜实惠。

缺点:一是用久了较难避免生锈;二是金属器味可能会对茶有轻微影响;三是网漏孔不够细,通常在茶汤底部仍可发现小颗粒的情况。

不锈钢茶漏虽然摔不烂、用不坏,但用久了容易堆积茶垢和出现铁锈斑疤,不便于清洗和卫生。

动植物材质

这类茶漏在市面上常见的葫芦茶漏,甚至有用海螺、贝壳制作的茶漏。

优点:原生态绿色环保,可能也不便宜。

缺点:容易有异味、不耐用、容易堆积茶垢不易清洗。

陶质

目前市面比较常见。

优点:网漏较细、耐用、易清洗。

缺点:久用后容易堆积茶垢不易清洗,陶不可避免有一定吸附性,吸附一些茶味,不同茶品互相之间可能有轻微影响。

紫砂材质

紫砂茶漏目前在市面已经有一些制作精美用料讲究的产品出现。紫砂茶漏与一般陶茶漏有很多相同之处,但紫砂茶漏可以蕴养,与紫砂壶和紫砂杯一样能够越用越润,只要用后及时清洗,紫砂茶漏多了一份把玩的乐趣。

但紫砂茶漏一般不宜用于测试茶品的冲泡中,紫砂毕竟有些吸附茶气茶味的作用,可能会对茶品有轻微影响。

瓷质

瓷茶漏从一般实用性的到具备艺术观赏性,已经发展到青花、粉彩、汝窑、哥窑、青瓷等等,为茶漏赋予了更多的趣味。

优点:易于清洗、网孔细密,不影响茶的香气味道,经过过滤的茶汤会更加通透明亮。

一些制作精美的瓷茶漏甚至还具备一定的艺术观赏性和把玩的价值,是目前最理想的一种。

虽小众而低调,黄茶却是真正的“茶中贵族”


黄茶在六大茶类中市场占有率一直最低,但独特的“闷黄”工艺让其跻身于六大茶类之中,可谓是六大茶类中低调而高贵的“隐君子”。

01、黄茶的历史

黄茶的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明朝时就出现了“闷黄”技术,霍山黄芽和蒙顶黄芽此时都有记录。

清朝是黄茶发展的颠峰时期,各地独自发展的黄茶技术开始成熟,很多黄茶纷纷出现,如平阳黄汤、贵州海马宫茶、广东大叶青等。

民国以后,黄茶产量逐渐减少,很多技术失传。

至近代,黄茶开始复燃,但因其制作技术要求较高,没有普及的价格优势,产量虽在提高,但在六大茶类中仍然算是少有人知的一个品类。

02、黄茶有哪些?

黄茶具有黄汤黄叶,叶甜爽醇的特征,属于轻发酵茶,最重要的特点是制作工艺中“闷黄”这一工序。

虽小众而低调,黄茶却是真正的“茶中贵族”

黄茶按原料的成熟度来分类,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三类。

【黄芽茶】

原料细嫩、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加工而成。包括湖南岳阳洞庭湖的君山银针,四川雅安的蒙顶黄芽、安徽的霍山黄芽、浙江的莫干黄芽。

【黄小茶】

采摘细嫩芽叶加工而成。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湖北的远安鹿苑和浙江温州、平阳一带的平阳黄汤。

【黄大茶】

采摘一芽二、三叶甚至一芽四、五叶为原料制作而成。包括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和广东韶关、肇庆、湛江等地的广东大叶青。

03、黄茶的“黄”是怎么来的?

黄茶的加工方法近似于绿茶,其制作过程为:鲜叶—杀青—闷黄—干燥。

其中闷黄是黄茶制造工艺的特点,是形成黄茶“黄汤黄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

在闷黄过程中,将杀青叶趁热堆积,使在制品在湿热条件下发生热化学变化,最终使叶子均匀黄变,其本质是在高温、高含水量下,在制品的叶绿素降解,多酚类化合物进行非酶氧化,产生黄色物质,使产品干茶、茶汤和叶底表现出黄或黄褐的色泽特征,以及甘醇的滋味品质。

黄茶的闷黄工艺繁杂,有的只闷一次,有的要闷两次三次,方法不一、工序也不同,如蒙顶黄芽需要三闷三炒,君山银针需要两烘两闷。

闷黄也是最难控制的环节,差之毫厘,就可能造成“黄茶不黄”,对技术、温度、湿度的要求非常高。这也是目前市场上真正的黄茶产量低而价格高的原因。

04、黄茶的存在感为何低?

黄茶在日常茶饮中并不多见,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黄茶,黄茶的存在感为何如此之低?

黄茶中的主要品种均为历史名茶,底蕴深厚,很多以前都是贡茶。但近代以来,受制于极为严苛的闷黄工艺,黄茶相对于其它茶类出品率较低,很多黄茶产区都“黄改绿”,上佳的黄茶产量愈发稀少。较低的市场占有率,甚至使黄茶中的一些品类真正消失了,例如广东大叶青。

工艺复杂、产量少、价格高、市场普及率低,这些因素导致黄茶在六大茶类中小众而低调。但物以稀为贵,在高端茶饮市场,黄茶尤其黄芽茶却因独特、稀少而成为真正的“贵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