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的十八种等级

发布时间 : 2019-11-13
红茶的等级 乌龙茶的等级 黑茶的等级

红茶的等级。

1不茶:就是根本不喝茶。茶,现已被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又为国饮,且有保健之功效,不喝者(除因客观条件不能喝者)实在可惜。

2厌茶:虽能喝,但是不喜欢喝茶。不喜欢喝茶的人较多为习惯了可乐之类软饮料的年轻人,茶在他们而言没有刺激的味道,又需要时间来泡,自然不受欢迎。

3惰茶:会喝,也不讨厌喝,但是却懒于花时间坐下来泡壶茶喝。茶可清心,心不清静,哪还有时间来喝什么劳什子茶。cy316.coM

4隐茶:会喝,也爱喝,却吝啬,只愿自己躲着独自享受的人。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有了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最是快乐。

5商茶:会喝又爱喝,却只在有利可图的时候才拿出好茶与人喝。赴此茶会者不亚于赴鸿门宴啊。

6美茶:此处之“美” 非“好茶” ,而是美人。只为那流水茶盘前秀色可餐的茶艺师而消费的茶。注意,非喝茶,乃为消费茶。

7醒茶:通过喝茶来提神醒脑。

8饭茶:就是喝茶来消食化食,增进食欲。

9学茶:谓之茶卒,学习茶的真境界。曾有人说在茶的面前自己永远都是学生,并非茶叶有何高深难懂之处,而是喝茶乃“喝在茶外” ,就如佛家公案中的“吃茶去”一般。

10爱茶:谓之茶徒,着重于追求茶的情趣者。看茶汤、闻茶香、品茶味,产地、年代、茶品特色都能一一讲解者。

11嗜茶:谓之茶客,沉迷于茶的真味者。不寻茶的出处、来源、年份,只为喝到自己心中真正的茶。

12耽茶:又谓茶豪,以实际行动来体会茶的真境界者。

13暴茶:谓之茶狂,只求修炼者。这一阶段有些走火入魔的感觉了,一不小心便是陷入了“痴、贪”之中了。

14长茶:谓之茶仙,谙熟已得三昧者。就如《极意》中:夫茶者,在心不在术,在术不在心。心术两无,便显一味,是为茶之妙道。

15惜茶:谓之茶贤,珍惜茶又珍惜人情者。人生一世,有所得亦有所失,珍惜人情者也即珍惜当下。

16乐茶:谓之茶圣,已经达到喝茶也罢,不喝也罢,对茶当前,悠然自得者。

17观茶:谓之茶宗,见茶即乐,不必再喝。

18废茶:谓之涅盘茶,这个境界可以因茶而抵达另一个境界者也。

精选阅读

茶的十八种滋味之——薄


十八薄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后,所带来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薄,与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常常组成描述茶汤滋味的词语——“淡薄”,用来指代茶汤之中内含物比较少。

茶汤之中水的比例多了,茶叶内含物溶解于水的部分自然就会减少,于是茶便“淡”了,但却不一定薄。正如有一些茶,入口似乎无味,饮后茶香却能在口中持续散发,这些茶可以说淡,却一定不薄。

有一些茶,在长时间的冲泡之后,口感也不会刺激,而只是带上了稠滑的胶质感,这些茶并不淡,却后续无力,说不准也会被评为“薄”。

总的来说,薄指的是“茶叶品质”,淡指的是“茶汤冲泡后的表现”。薄的茶,再怎么泡都不会浓;淡的茶,却有可能是冲泡的方法导致。

先天因素,即茶青的品质,决定了茶叶的“薄”或“不薄”。而淡,是临时的表现。

理解了薄与淡的关系,才能更确切地理解“薄”。

早春的茶,环境好的茶,必然不会薄,也必然有着更高的价格和受到人们的喜爱。薄的茶也不一定不好。粗茶淡饭,一杯薄茶,自然也是另一番自在。

不论薄或者不薄,顺应天意,便能实现其该有的价值。因为对于先天薄的茶青,很难要求制茶师做出不薄的茶,它们可能有其他的优势,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才是正确的方向。

这也是因材施教,育人教人的道理。在制茶之中,也是“看茶制茶“的原则所表现出来的道理。

今日课堂总结:

不论薄或者不薄,顺应天意,便能实现其该有的价值。

茶的十八种滋味表现——酸


十四酸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后,所带来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最近出了一款网红茶,柠檬菊。是把红茶和菊花放到柠檬里搭配而成。喝过几次柠檬菊,虽说并非不爱,却也提不起兴致,唯独有一次多喝了几杯,究其原因,是因为那一泡不酸。

酸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味道。

柠檬菊有柠檬在,其酸味自不必说。酸常常比较明显地出现在舌头后方的两侧,酸的时候,该部位生津不断,自是怡然。

在咖啡的世界里,人们评论酸味为——活泼的。然而,在纯茶叶的世界里,酸味多被认为是不那么优秀的味道。酸味比较多地出现在红茶之中,只有工艺控制极好的红茶并用得当的冲泡方法,才能免去酸味的踪影。

拖酸铁观音有着更加浓郁的香气,却也无可奈何地带上了酸味,更曾经因为这酸味而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酸味既不被茶人所爱,其存在也尴尬。茶里的酸真的就不好吗?

学茶课堂第二期班有一个对酸味极其敏锐的同学,微乎其微的酸,她都能马上品出,几次下来,让旁边的其他同学面面相觑——不酸呀!

有趣的是,有一次,其他同学都喝出酸的感觉了,原本对酸味敏锐的同学,却坦言完全感受不到酸。

仔细问之,她所感觉到的酸,位置多在舌尖和舌面前端;其他人的感受区则在前文所提及的舌头后端两侧。

酸味原来还会跟人捉迷藏!

茶叶里的内含物质丰富,因此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滋味特色,这是品茶的迷人之一。酸味的由来也不是单一物质的表现,人的味觉也不尽相同。于是才出现了茶席上有趣的交流。

要知道,此酸非彼酸也!让酸发生的内含物也并非同一物质。

多交流才能清晰地了解到这些。生活未尝不是如此,多交流才能发现事情的真实性。

前一段时间偶然听到几位女孩讲述跟她们伴侣相关的琐碎事,包括从某些事件引起的怀疑,到从温顺的绵羊化身为嗅觉敏锐的侦探狼,无不由一个“酸”字引起。

我不禁感叹,原来酸味还能激发起人们无限的能量,让人变得不能自己。只是这能量得控制得当,过度的爆发不仅是两败俱伤,更是会波及无辜。

茶也一样,闻酸变色大可不必,只要其性质并非不良,便可以好好欣赏。比如我们可以在口中跟酸玩玩捉迷藏,也可以喝一下酸酸的柠檬菊,或者只是单纯地品一品这个味道。

今日课堂总结:

酸味的由来也不是单一物质的表现,人的味觉也不尽相同。

于是才出现了茶席上有趣的交流。

茶的十八种滋味表现,三之苦


三之苦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所得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有人喜欢苦味吗?有哦!尤其在喝茶的人群里,有一部分人独爱“茶之苦”。

我喜欢问为什么。于是得到很多回答。

有人说得含糊:“茶的味道就得苦。”是不是暗示了不苦则无趣呢?

有人说得文艺:“苦中带有熟悉的植物香,深入记忆。”有着很深的感情。

我想起有一座山头的古树茶,名字叫老曼峨。这是我所知道的最苦的茶。普洱茶里的茶风味有其特有的规律——“东柔西霸,南苦北涩”。苦的经典,也当数老曼峨了吧!甚至在普洱茶很火热的时候,还有一个品牌叫老曼峨的,着实让我吃惊不少。到底人们有多爱这“苦”味?

这个现象刷新着我们过往的概念,爱上苦,是不是也属于解放思想的一部分呢?

苦的滋味,在舌根,也许也意味着这是最底层、最基础的滋味吧。记得看过一些成功人士的访谈,有人问他们,在一路走过来的过程里,苦吗?

苦吗?

有人说:那个时候没有感觉到苦,只是心里有一个信念,就一直走了过去。

有人说:苦,但是挺了过来。

有人说:那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只是一直沉迷。

苦,从来就不是一个负面的词语。为什么就不能爱上这个苦呢?

对我而言,苦只是众多滋味里的其中一个,没有所谓的喜欢和不喜欢。苦,混合着许许多多的滋味,能变化出各种各样的风格体验。是呀,苦,只是丰富我们感觉的其中一员而已。它可以是非常精彩的。

对于苦,我吃过的东西,最苦的大概是“胆”吧。小时候有过几次吃“胆”的经历——熊胆、蛇胆、鸡胆。每次印象都很深刻。不是因为它们苦,而是因为大人们说它们苦,于是在我吞食的时候,都用谨慎的眼神盯着我看。胆据说是可以解毒的东西,长大后也渐渐看不到它的错在了。不过,我却由此深深地体会到: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苦的味道,而是大人们的眼神。

茶,苦吗?苦,不过,别有滋味。

今日课堂总结:

苦的滋味,在舌根,这是最底层、最基础的滋味。我们其实可以试着跟许多茶人一样,爱上苦味。

茶的十八种滋味表现,五之甜


五之甜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后,所带来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甜的滋味在舌尖,而苦的滋味在舌根。这是一组有趣的现象,似乎意味着甜跟苦就是永远分不开的关系。现实生活中,相对于苦,喜欢甜的人更多。以至于人们对甜味的运用有点过于泛滥了。

加糖加奶的喝茶法,不也是人们酷爱甜味的一种表现吗?糖的运用,在红茶的加工之中,近几年有种常见的加糖法。用这样的方法加工而成的茶很甜,却是浮在表面的甜。每次在鉴定选茶的时候,我首先会把这类茶排除掉。

茶里面原本就有天然的甜味。这种天然的甜,是一丝丝的,清新的,很纯净的感觉。茶还有回甜的现象。所谓的回甜,是指喝完之后甜味才慢慢地渗透出来,一重一重地在口里扩张,跟回甘又是不一样的体会。这些天然且真实的甜,才有仔细品味的价值。

后加的甜,无法给人带来甜味的满足感。喝了会腻,还会跟茶的其他滋味有许多违和。

学会品味甜,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说在审评茶叶时候的分辨,在生活里更是如此需要。我们得学会分辨生活里真的甜和假的甜。

我经常跟孩子们眉来眼去,这之中所获得的甜,让我学会了分辨真假甜头。如何眉来眼去——比如说餐厅里隔壁的那一张桌子,年轻的妈妈抱着可爱的宝宝,宝宝虽然不能到处乱动,小脸却没有闲过。他会看着隔壁桌的我,露出一脸最纯真的笑容。那是会萌化人的笑脸,慢慢地渗透到人的心底,生发出心里的甜。

经常地接触这样真实的笑脸,对于提高分辨虚假笑容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跟茶叶的审评一样,如果一两次你还喝不出真假甜味的区别,那么,多喝几次,便也能慢慢掌握了。经常去品味茶汤里天然的甜,一旦喝到不寻常的甜的,自己的味觉也能马上察觉到异常。这是多接触多练习的必要性。

虚假的甜,后患无穷。巨大的利益,强烈的欲望,美得迷幻人的事物……一切超出常理的甜头,背后都隐藏着陷阱。我很喜欢《钢之炼金术师》的“等价交换”原则。付出与回收在长久的时间内总是对等的,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敢不敢要,背后隐藏着的规律是“你是否有对等的价值去交换”。

如果在喝茶的时候还总是加糖,茶里面的清新的甜便会被遮掩。正如“假的甜头”太直观,会迷惑了人,“真的甜头”便发现不了了。现实教会我们打开双眼去分辨,即使是我们很熟悉的甜味,也有陷阱。也许不该叫作陷阱,而是——等价交换。

今日课堂总结:

品茶里天然的甜味,多去感受真实的甜,是学会分辨真假甜的有效途径。

茶的十八种滋味表现,十一透


十一透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后,所带来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透这个滋味并不常见,也不容易找到能感受到它的人。

当茶汤入口,你感觉它的渗透性极强,茶似乎穿透了舌头和口腔,透过了味蕾和细胞,快速地占据每一个它能达到的角落,甚至有一些你遗忘了和意想不到的角落。整个味觉感受区都是它牢固的天下。这就是透的表现。

喝到透的茶时,脑海里不有自主地呈现这样的画面——清冽的泉水化作无数细微且有规律蹦哒的粒子,穿过土壤的间隙,随之肆意地释放正面的滋润能量。你惊叹于它的狂妄,却也对此欣赏不已。霎时,每一个被浸透的感官像嫁接了芬芳的花朵,繁花盛放。

透无疑是高端茶才有的品质。记忆里,说到透的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陈年的普洱茶。

越陈越香——一个广泛传播的陈年老普洱的传说,是让无数人追求的极端滋味,却也是迷惑了大众的滋味。而所谓的“陈”指的即是时间的长久,是时光的沉淀。

时光沉淀下来的精华会进化为“透”的口感——古树丰厚的底蕴在日复一日的转化之后,褪去了张扬,渐渐收敛,把它原本的香、味、能量等内容炼化成极其精细、醇和、匀称的品质。只有亲密接触之时,那强大的内容才被舌尖读取,以迅雷之逝,彻底地穿透整个口腔、喉腔和胸腔。

从透之中所表现出来的,是强大的内容。

时光无法避免地也带入了不一样的滋味,被称为“陈味”,这是一种香气的表现。陈味不是闷闷的,不是尘土的,更不是霉霉的。即使历尽了遥远的时光之后,它依然爽朗、干练,有着活跃的气息。

好的干仓环境,则更加强了老茶的活跃和强大能量的内化。有这样的强大,方有“透”的实力。

透可谓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了。于茶、于人,不也是如此?

有一些人总是深得人心。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能透入身边其他人的心底,让人心悦诚服。因为他们阅历丰富,思维活跃,总能给到身边人们最好的建议,可以说一语中的——眼光通透呀!他们还很善良。当历尽了流言之中的所谓“不善”的干扰,才能深刻地理解世界上的“善意”,于是也更能为其他人着想,更能传播善意。他们是活的通透的人。

老茶的“透”也许

茶的十八种滋味表现,八之顺


八之顺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后,所带来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顺,在品茶的滋味里,指的是茶汤入口阻力小,从入口到喝下,非常通畅的感觉。喝茶的新手也许要奇怪了:茶汤不就是液体,哪里会有阻力呢?

这种感觉就像当有人习惯了用一个速度慢的电脑,突然有一天用上了很顺畅、敏锐度高的电脑,便再也无法回头去迁就很慢的电脑一样。没有体会过茶汤中的顺,便无法理解和到一杯顺的茶的快感。

顺的茶汤,入口如轻盈的蚕丝,快速地在口中铺开来,不由分说就会漫延到口腔的每一个角落,顺着入口的弧线,一溜烟地就滑落,进入喉咙深处。带来爽朗畅快的感觉,完全不愧于“顺”一名称。

顺,常与滑搭配在一起。虽然它们其实并不一样。顺,可以在清爽的龙井里,也会出现在温润的正山小种中。而滑,在正山小种里出现的比例和概率该是会多一些的。只不过。滑这个感觉,让顺得到了加强。于是虽然两者不同,却常常搭配着出现。

不管在哪个领域,大家都喜欢顺,顺则无阻。

喜欢顺是一回事,然而,懂得顺却不简单。如何让事物“顺”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延伸开来,顺势而为,则事半功倍。

以前我看别人养鱼,室内的鱼池总得换水。有一个换法是把水一勺一勺舀出来,再慢慢地放满处理过的干净水。而另一种方法就方便很多:用一条管连接水池和装废弃水的容器,容器放低,用吸气球一吸,水就从水池流入容器了。

两种方法一比,自然是第二种要方便很多。运用了自然界的规律——顺势而为。

在我们日常的事情处理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要是我们能认识更多的规律,去认识“势”,然后结合我们要做的事情,合理地运用,这就是“顺”势的做法。这样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也跟我们泡茶的原则一样——顺着茶性来泡。什么时候增加水温、什么时候延长时间、什么时候久闷,顺着茶的品质特点,顺着茶的打开状态,茶汤就能表现出协调融合的滋味。常常有人开玩笑,要把中等的茶泡出顶级茶的风味来。这可以说是把“看茶做茶”的原则运用到泡茶之中,变成“看茶泡茶”的做法。

细想,这也是茶席上有趣的地方。茶的变化,从种植、制作、冲泡、品饮等不同环节都没有停止过。追求更加美好的品饮感受——顺着茶的特点来。茶便也因此回馈给我们更优质的风味。

今日讲顺,不但是一种美好的味觉感受,更是一种做事的过程享受,这样所得的结果,是否也是顺的呢!

今日课堂总结:

入口如轻盈的蚕丝,快速地在口中铺开来,不由分说就会漫延到口腔的每一个角落,顺着入口的弧线,一溜烟地就滑落,进入喉咙深处。带来爽朗畅快的感觉,完全不愧于“顺”一名称。

茶的十八种滋味表现,七之润


七之润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后,所带来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喝茶最基础的功能不就是解渴吗!

润,指的是茶对口腔的滋润特点。而其实,我想表达的是“生津”这个滋味。

有时候喝完茶,很长的时间下来,口里都微微地生津,于是便会觉得嘴巴和喉咙里一直被滋润着,很是舒服。

与此相对的,如果茶存在明显的工艺缺陷的,有时候喝了,反而喉咙里会觉得干。润,是茶的基本功能,却也需要合理的条件才能发挥出来。

在正常的条件下,绝大多数的茶都有生津的特点。只是常规生津的感觉不会太强烈。

生津的部位在两颊和舌底。强烈的时候,生津跟回甘交叠,难分难解。一阵阵犹如脉冲的生津,让回甘也感染上了波动的特点。尤其在品饮单丛茶的时候。

品质高的好茶,还有“舌底鸣泉”之说。舌底鸣泉,是对生津非常明显的描述。像是舌底有泉眼完全打开一般,清泉不断涌出,还带有甘甜和茶香。有这个特点的茶便是极好的茶了。舌底鸣泉会比较多地出现在普洱茶之中。比如高端的古树茶,或者是存放得当的老茶。

舌底鸣泉的感受是非常舒服的,仿佛自身自带源源不断的溪流,是一种很惊喜的滋味。

在生活里,我们时刻都需要被滋润,包括了身体和心灵。滋润,是我们对外界的索求。像“生津”这样的自体循环的滋润,是有限度的,因而也显得更加珍贵。

我们常说,小草需要雨露。小草渐渐地把雨露内化成为自身所需,于是才能充满活力地成长下去。滋润是雨露,被滋润的是小草。小草本身也有任务——学会被滋润。

我们身边有太多可以滋润自己的存在了,于是,学会选择滋润我们的事物,还有选择滋润的方式,达到有效滋润就成了我们的必修课。比如说,补充水分,那么,我们选择喝水,还是喝茶?喝什么水,喝什么茶?还有怎么喝,喝多少等等。这些因人而异的问题,往往需要我们自己去感知和学习,学会被滋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学会被滋润,有时候也像老人们常说的:选个好媳妇,可以润泽三代。怎么选,也是极讲究的。

仔细的品味茶里的各种滋味,用品茶代替牛饮,可以更充分地打开我们的味蕾,也打开我们对茶的吸收能力,让茶,给予我们更充分的滋润。

今日课堂总结:

润,是茶的基本功能,却也需要合理的条件才能发挥出来。

茶的十八种滋味表现——十五纯


十五纯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后,所带来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纯粹”“纯洁”“单纯”,反复体会这三个词,我唯独种爱“纯粹”了。

茶之中的纯,是上上品的表现。

茶的香气由丰富的天然芳香成分以不同的比例组成,因此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表现。一款茶里,往往也能感受到几种不同香气的结合。

然而,有一种茶香之所以让人心悦诚服地向往,全因“单一”。飘扬的头香,不带一丝多余的味道;清新的中调,延续了头香的格调,并把它推向了新的高度。延续了再延续,持续之中,自然是最先的“单一”与“唯一”。后调以及留香,便也丝毫不马虎的还是先前那个风度。变化的不是香型和风格,仅仅是抑扬顿挫。像听一曲夜深人静的琴音,每一个音都不一样,而每一个音都表达同样的心情,组合起来,一个曲子才是完美的呈现。

不禁感叹,这是一场无声的战争,所有的士兵都有同一个愿望,所有的士兵都听从统一的指挥,于是才有了奇迹般的“单一”方向的香气。

这就是“纯”的香。

单丛茶从某种程度上对“单一”香型有着追求,然而,这样的茶香并不仅仅存在于单丛之中。

纯的滋味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是一种挑战,却也是一个难得的经历。

纯与醇,似是有几分相近。要是“醇”之后不带有其他的滋味,也可以称为“纯”了。香气和滋味总是分离不开的。只是有纯香的茶,未必也能表现出纯的滋味。滋味毕竟才是主体。

纯的滋味渗透性、通透性都极好,纯粹的味道总是有优势的。正如一心一意做事和三心二意做事,实在是天差地别。

曾经品过一泡滋味极纯的金骏眉,于是对于纯的印象总是停留在这一泡茶上。往往提起纯,便不由分说地回忆起那一泡神似米汤,又层层扩散出纯粹、纯净的自然芬芳的茶。味蕾的极端细腻感于是被完美激发。好茶,能激发人的潜能。

纯粹,不带一丝杂质,这是“纯”。难得,于茶、于人都是如此。

常听人道:人心复杂。扪心自问:自己复杂吗?那么来看看前文所述茶香,复杂吗?

茶香简单,却也复杂。

简单的是:它只表现一个风度;复杂的是:它通过多个层面和阶段去表现这个风度。

人心复杂吗?越是清晰自己价值、清晰自己所需所求的人越简单;但是,在最求自己所求的路上,面对方方面面的事,就需要多维度地去思考,这也是复杂的一种体现。

其实人心不复杂,复杂的是成长的过程里,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和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于是摇摆,甚至在抉择的路口随波逐流。所以才表现出复杂的表象。

坦言人心复杂的人们,在说别人复杂的时候,自己又有多简单呢?愿通过一杯茶汤,传达一份纯粹。

今日课堂总结:

茶香简单,却也复杂。简单的是:它只表现一个风度;复杂的是:它通过多个层面和阶段去表现这个风度。

茶的十八种滋味表现,十三韵


十三韵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后,所带来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韵,是一种风度,一种气质,一种接触之后挥之不去的印象。

观音韵——

为什么有一种茶在经历了风风雨雨,经历了谣言绯闻之后,依然有一个坚定的人群对它情有独钟?铁观音的观音韵,迷到了多少品茶人。连我也是其中之一。

那是一抹如兰的实在。兰花香紧紧地、持久地拥抱着舌面与上颚的位置。口腔在品饮过纯正的铁观音之后,化作一个纯粹的兰花园,这就是传说中的观音韵。

有人说,为什么我感受不到?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以往常常有假冒的铁观音充斥市场,混淆了大众;二是喝茶人的味觉还没有打开。

岩韵——

岩石组成的山,坚毅地挺立于云雾缭绕之中,连绵、神秘!哪怕经历了多年的时光,那股仙山的气质傲然存在。仙山养育的茶树,带上了硬朗的风骨,是融于茶水之中挥之不去的气息。

岩茶之岩韵,于是用来形容茶汤之中的硬朗、如岩石般的厚实——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山韵——

自古茶人们咏水,水以“清”、“冽”为上。茶汤的滋味更加丰富多彩。产自高山的茶,自带清冽之感,任工艺再怎么变化,清冽的气息不绝,这是“山韵”。

高山的气候低温多雾,空气水质清新自然。置身于高山的茶园,感受高山带来的气息,而后喝高山茶,品尝山与茶两者的共同滋味,于是便能理解了“山韵”。

把山韵形容成于舌面传来的清冽感,用文字表达始终欠缺几分。舌头上微妙的感受,往往让人词穷了。

我们用韵来形容茶的风韵,除了指茶汤的风味,还指品完茶后仍然一直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持续回味的感觉。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约可以说是持久的余香吧。因为它实实在在地在品完茶后,还影响着我们的味觉,让我们觉得“它还在”。

自古有人用“风韵犹存”来形容有韵味的女人,韵,其实同样适合运用在男士身上。

早些日子去看艺术展,有幸跟著名评论家交谈几句——一位活力充沛的长者,眼神专注,言谈举止之间处处透露着智慧的光彩。

我深深被其硬朗、张扬且随性的气韵所折服,铿锵有力的话音似乎有绕梁三日的味道。我把这种遗留的感觉也称为“韵”。

有一些人,个性明显,韵味无穷。品茶,要品韵味明显的茶;做人,也希望能成为颇有韵味的人。

今日课堂总结:

品茶,要品韵味明显的茶;

做人,也希望能成为颇有韵味的人。

茶的十八种滋味表现17/18——烈


十七烈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后,所带来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自古茶被认为是清淡之物,而自从那句“不苦不涩不单丛”的说法被大家所熟知之后,茶的烈劲便也不再是稀罕的事儿了。

且不说“不苦不涩不单丛”是否正确,谈到烈的茶,茶友们很容易想起三种茶。这三种茶,除了单丛,便还有生普。单丛和生普的滋味,一不小心就容易泡得“霸道”起来,瞬间让品茶的新手们紧皱眉头。这烈劲之中,有苦、有涩、有回甘、有生津。

而第三种烈,其表现跟单丛和生普不同,那是大家时常开玩笑用来跟“咖啡”相比的茶——岩茶。岩茶的烈,不在于“苦、涩、回甘与生津”,而在于“浓郁”,还带有“火工”。

由此,我们所说的“烈”这种滋味,就不是单一的味道了,而是一种总体的感受,常常如果茶汤泡得比较浓,便会有这股烈劲,于是便有一“浓烈”一词。

茶的烈,还有一种表现,是在茶的“劲儿”上。

比如名优绿茶。

名优绿茶采摘早春时节的嫩芽制成,常常表现出来的滋味特点是:清甜、鲜醇。然而,这似乎柔柔弱弱的茶,却是最能让人醒神和充满了活力的茶。早上一杯,足以让人拥有一整天的精神能量;晚上一杯,也足以让人通宵不眠!绿茶的烈劲,不是像单丛生普之属的爆发性,而是在饮用之后才迸发的能量。

不同的烈的表达,跟不同个性的人的表达很是相似。

有些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为人张扬,喜欢引人注目,这是爆发性的烈,浅而易见,烈在表面上。

有些人,深藏不露,不显声色,却做出让人吃惊的事情来,这是让人后知后觉的烈。

两种烈,未有褒贬之别,不过是不同罢了。

另外,烈的滋味对应的是“柔”、“醇”。有喜欢柔和醇的人,必然也就有喜欢烈的人。更有懂得同时欣赏这诸多滋味的人。甚至有人,年轻的时候喜欢烈的滋味,随着时光的沉淀,渐渐爱上平和。人在不同的阶段,甚至不同的心情下,也会有不同的喜爱倾向。

品茶,可以是喜好上的选择,也可以善变,因为只是品茶。

今日课堂总结:

我们所说的“烈”这种滋味,就不是单一的味道了,而是一种总体的感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