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解“茶”字的起源

发布时间 : 2019-11-13
发酵茶的起源 黑茶起源 乌龙茶的起源

发酵茶的起源。

早在中国西周时期,茶叶就被作为祭品使用了。到了春秋时期,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那么,“茶”字是如何起源的呢?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 《神农本草经》中,称之为“荼草”或“选”;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此外,还有“诧”、“奼”、 “茗”、“荼”等称谓,均认为是茶之异名同义字。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总之,在陆羽撰写《茶经》中,对茶的提法不下10余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

“茶”字是由“荼”字演变过来的。“荼”字首见于《六经》,西周初期著作《诗经》的《豳风七月篇》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初次表示茶的含义。由于茶事的发展,加之唐初发明蒸青团茶,饮茶很普遍,广大群众对茶的认识显著提高,茶是木本植物,就把“禾”改为“木”,从“荼”字去掉一划而衍生出“茶”字。“茶”字首见于苏恭的《本草》。《唐本草》是唐高宗李诒永徽中 (公元650至655年)李劫等修编,显庆中(公元656至661年)苏恭、长孙无忌等22人重加详注。自后不再写“荼”字,而都是写“茶”字。

唐代宗李豫前至德宗李适年间,所有写在唐碑上的“茶”字都写为“荼”。如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圣善寺沙门某写灵运禅师碑上的荼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徐浩写不空和尚碑的荼毗,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吴通微写楚金禅师碑上的的荼毗等,都是写“荼”字。至文宗李昂(公 元827至840年)、武宗李炎(公元 841至846年)、宣宗李忱(公元847年至859年)时所立的唐碑上,文章来自“荼”字都变为“茶”字。如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柳公权玄秘塔碑,大中九年(公元 855年)裴休写来峰慧禅师及令狐楚撰文、郑纲写的百岩太师怀晖碑的茶毗,都是改变的显著明证。中唐以后,所有茶字意义的“荼”字都变为“茶”字。同时废用所有的别名、代名,统一为茶字。除茗字至今偶然沿用外,其它所有代用字都已不用。

cy316.com扩展阅读

如何选购茶叶行家细解买茶诀窍?


选对地方、查看包装、察形闻香、冲泡样品、品汤看底,这是茶叶专家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的茶叶选购诀窍。

首先,要选对买茶的地方,即要到专业的茶叶商店或者规模较大的商场、超市购买茶叶。“因为茶叶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在路边小店不能保证能买到质量可靠的茶叶。”广西茶叶学会秘书长李璧球解释说。

其次,要仔细查看包装。要注意观察包装上是否标明生产厂家、出产日期与产地等相关信息。正规厂家的产品包装较为精美,而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的包装则显得比较粗糙。另外,一般说来新茶的味道好,所以消费者应该注意查看手中茶叶的出产日期,避免错买上一年的陈茶。 如果是在专业的茶叶商店,除了精包装的茶叶之外,消费者还可以看到茶叶样品。这样就能通过观察茶叶的外形来辨别茶叶的品质。李璧球提醒消费者,应该观察茶叶的嫩度如何,形状与色泽是否符合该类茶叶的标准,如乌龙茶的条索应该是结实肥重,呈卷曲形,色泽应为沙绿乌润或青绿油润。另外,消费者还应该闻闻干茶的香味,劣质茶叶或者假茶带有青腥气或其他异味。

如果条件许可,消费者可以要求商家冲泡一杯样品以作进一步的鉴别。冲泡茶叶也是很有讲究的,据李璧球介绍,专业的鉴别方法是以150毫升开水冲泡3克茶叶5分钟。

在品茶的时候,除了滋味外,消费者还要注意“茶的香气是否正常,汤色好不好。”李璧球说。例如,绿茶的汤色应该是翠绿的,而且茶汤应该清澈而不浑浊。

最后还要看看茶叶冲泡后留下的叶底,“由此可以看出茶叶加工的均匀度、嫩度和火温。”李璧球说。例如绿茶的茶汤倒完后,叶底如果还能保持翠绿的颜色,这种茶叶的品质就高。如果叶底中有红梗,那就说明这种茶叶的加工温度不够。

针对有些厂商往茶叶中加入添加剂以次充好的情况,把茶叶多冲泡几次。加入了添加剂的茶叶在第一次冲泡时往往香气浓郁,但在经过三四泡之后,其香气就会消失,汤色也变得非常淡。

“茶”字有什么来历?“茶”字的渊源


茶字是怎么来的?在我国古代,人们对茶有不同的称呼,茶字的由来也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最终才确定为“茶”。

“茶”之于秦

在秦代以前,中国各地的语言、文字还不统一,因此茶的名称也众说纷纭。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章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至于茶字不同字体的体现,列举一些典型的例子。

公元前316年蜀国王曾以“葭萌”(古代茶的称呼)作为人名地名。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于古长沙国置“荼陵县”,因产茶多而名之,“荼”字汉时就音茶,直到如今湖南省株洲市还有茶陵县这个地名。

汉司马相如《凡将篇》记载的20多种药物名称中有“荈诧”一名,荈音川,是巴蜀茶的方言,提到的“荈诧”就是茶。

西汉末年,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

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茶为“荼草”或“选”。

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

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

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此外,还有“诧”“奼”“茗”等称谓,均认为是茶的异名同义字儿。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总结为“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

《尔雅·释木》曰:‘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采者也。

荈:茶叶老者。——《玉篇》。

晋·郭璞:“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精于茶道,嗜茶成瘾的陆羽一生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在其著作《茶经》中将“茶”的所有称呼统一规定为“茶”,茶圣陆羽在写《茶经》时,将荼减少一划,改写为茶,自此,茶字的音、形、义便固定下来。

茶字的来历


茶字是怎么来的?在我国古代,人们对茶有不同的称呼,茶字的由来也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最终才确定为“茶”。

“茶”之于秦

在秦代以前,中国各地的语言、文字还不统一,因此茶的名称也众说纷纭。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章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至于茶字不同字体的体现,我列举一些典型的例子。

公元前316年蜀国王曾以“葭萌”(古代茶的称呼)作为人名地名。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于古长沙国置“荼陵县”,因产茶多而名之,“荼”字汉时就音茶,直到如今湖南省株洲市还有茶陵县这个地名。

汉司马相如《凡将篇》记载的20多种药物名称中有“荈诧”一名,荈音川,是巴蜀茶的方言,提到的“荈诧”就是茶。

西汉末年,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茶为“荼草”或“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

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此外,还有“诧”、“奼”、“茗”等称谓,均认为是茶的异名同义字儿。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总结为“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

《尔雅·释木》曰:‘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采者也。

荈:茶叶老者。——《玉篇》。

晋·郭璞:“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精于茶道,嗜茶成瘾的陆羽一生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在其著作《茶经》中将“茶”的所有称呼统一规定为“茶”,茶圣陆羽在写《茶经》时,将荼减少一划,改写为茶,自此,茶字的音、形、义便固定下来。

茶树茶细蛾


学名 Ca10ptilia theivora (Walsingham) 鳞翅目,细蛾科。别名三角苞卷叶蛾、幕孔蛾。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贵州、云南、山东。 寄主 茶树、山茶。 为害特点 幼虫在茶树嫩叶里潜食或卷成三角苞匿居取食,影响茶叶产量。三角苞混入率高于3%,开始影响茶叶质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6mm,翅展10一13mm,头、胸部暗褐色,复眼黑色,颜面披黄色毛。触角丝状,褐色。前翅褐色带紫色光泽,近中央处具一金黄色三角形大纹达前缘。后翅暗褐色,缘毛长。卵长0.30—0.48mm,扁平椭圆形,无色,有水滴状光泽。末龄幼虫体长8一10mm,幼虫共5龄:一龄1mm,二龄1.5—2mm,三龄2.5—4.0mm,四龄8一10mm。幼虫乳白色,半透明,口器褐色,单眼黑色,体表具白短毛,低龄阶段体略扁平,头小胸部大,腹部由前渐细,后期体呈圆筒形,能看见深绿色至紫黑色消化道。蛹长5—6mm,圆筒形,浅褐色。腹面及翅芽浅黄色,复眼红褐色。茧长7.5—9mm,长椭圆形,灰白色。 生活习性 浙江年生7代,以蛹茧在茶树中下部成叶或老叶面凹陷处越冬。翌春4月成虫羽化产卵,第一代4月中下旬,二代5月下旬,三代6月下旬至7月上旬,四代7月下旬,五代8月下旬,六代9月下旬一10月上旬,七代11月中旬,四代后出现世代重叠。成虫晚上活动、交尾,有趋光性。成虫羽化后2—3天把卵产在嫩叶背面,芽下第二叶居多,三叶次之,芽上少,一片叶上数粒至数十粒,1—3代每雌可产卵44—68粒,余各代少。一、二龄为潜叶期,三、四龄前期为卷边期,四龄后期、五龄初期进入卷苞期,把叶尖向叶背卷结为 三角虫苞,隐匿苞中咀食叶肉,幼虫常转苞为害,把粪便堆积在苞内,严重影响茶叶质量。老熟幼虫把苞咬一孔洞爬出后,至下方老叶或成叶背面吐丝结茧化蛹。该虫卵期3—5天,幼虫期9—40天,非越冬蛹7—16天,成虫寿命4—6天。留养茶园及幼龄茶园芽叶较多,利其发生。每年夏季受害重。气温升至28℃以上,成虫易死亡,产卵也少,7—8月为害较轻。主要天敌有锥腹小蜂,寄生率20%左右。 防治方法 (1)分批及时采茶,注意采去有虫叶,减少该虫产卵场所及食料。(2)加强茶园管理,发现虫苞及时摘除,集中烧毁或深埋。(3)在潜叶期及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12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90%巴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4000—5000倍液。

茶中极品细辨认


爱饮茶的入,总想买点名茶留着自己慢慢品尝或馈赠亲朋好友, 但苦于对茶叶不甚了解,往往容易被不法茶贩所骗,尤其是极品名茶 由于昂贵,更易被人利用外形相似的茶叶所假冒。一旦买了假冒的所 谓极品名茶,购茶者上当受骗的气愤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当你 想去购买茶中极品时,一定要仔细斟酌,万万不可轻率。

利用和极品名茶相似的外形兜售所谓名茶,不外乎两种手法。

1.是用极品名茶干茶形状相似的较低一级的茶叶或普通茶叶冒充 名茶出售。

比如龙井茶,前人就有“茶之美,莫如浙江龙井”的赞誉,是因 为它素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佳茗之称,龙井茶中含有 较多的氨基酸、茶多酚、叶绿索、维生素C等成分,龙井茶名闻遐迩, 可谓茶中极品。真正的龙井茶,外形扁平光滑,隐含芽毫,干茶色泽 翠绿鲜润,冲泡后茶芽竖立,栩栩如生,其汤色碧绿明亮,香气鲜嫩 高长,滋味甘爽醇和,饮后齿颊留芳,沁人肺腑,就是龙井茶,还有 “狮峰龙井”,“梅坞龙井”,“西湖龙井”三个品类之分,品类之 间,也略有差异。相比之下,狮峰龙井品质最好,其茶香浓而持久, 梅坞龙井香味略逊于狮峰龙井,而西湖龙井香味又次于梅坞龙井。至 于这些正宗产地之外的茶区所产“龙井”,其形似而味不真,根本不 可与真龙井相媲美,不是老龙井茶客是难以分辨出来的。由于龙井茶 是一种扁形茶,它的外形特点是“扁、平、直”,而属于扁形的茶叶 还有旗枪、大方等茶,但这两种扁形茶的品质都不及龙井茶,而利用 外形相似用旗枪、大方冒充龙井也很有可能。

再如茶中极品涌溪火青,产于安徽省泾县涌溪盘坑的云雾爪,石 井坑的鹰窝岩等地。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诗人工巢林在品尝涌溪 火青后,发出“不知泾邑山之崖;春风茁此香灵芽;两茎细叶雀舌卷 ,蒸焙工夫应不浅;宣州诸茶此绝伦,芳馨那逊龙山春;一瓯瑟瑟散 轻蕊,品题谁比玉川子;共向幽窗吸白云,令人六腑皆芬芳;长空霭 霭西林晚,疏雨显烟客忘返。”的赞叹。涌溪火青之所以名贵,是因 为该茶外形呈圆腰颗粒状,据测每5OO克有3335-4500粒,颗颗紧实, 粒粒均匀,墨绿油润显毫,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浓郁清纯,滋味鲜爽 醇厚,回味甘甜,持久耐泡可出五、六次。而绿茶类中的大宗茶珠茶 与涌溪火青其外形都属于圆型茶,虽然涌溪火青是腰圆形茶,珠茶是 珠圆形茶,乍看两者相似,因而一般人不易分清,常有茶贩把普通珠 茶当作名茶火青卖,以欺骗不懂茶的人。

还有极品名茶太平猴魁,属绿茶类中的尖茶,产于安徽省太平县 (现黄山市太平区)湘潭乡猴坑一带的高山之中,因产于太平县,外 形魁伟和品质居尖茶“魁首”故得名“太平猴魁”。该茶创制于十九 世纪末,公元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曾荣获 一等金质奖章和奖状,可谓蜚声中外,该茶入杯冲泡,芽叶成朵,上 浮下沉,犹如龙飞凤舞。那碧绿的汤色,清芬的香气,鲜爽的滋味, 饮之沁人心肺。太平猴魁茶头泡香高,二泡味浓、就是连泡四开,茶 香犹存。正因为太平猴魁这一极品茶与一般尖茶外形相似,皆属尖型 茶,所以有的茶贩就把“提奎”、“奎尖”、“特尖”甚至普通尖茶 当作太平猴魁卖。 2.是仿照某种极品名茶的外形而用普通的甚至较粗老的茶树鲜叶 来制作。这种仿制的极品茶与真正的极品茶相似而质不同,因为每一 种极品名茶除了特定的制作工艺外,还要求茶树鲜叶有一定的地点、 品种、采摘时间和标准等。非西湖的地方做西湖龙井,非黄山的地方 做黄山毛峰,非涌溪的地方做涌溪火青,非太平的地方做太平猴魁, 非君山的地方做君山银针,非信阳的地方做信阳毛尖,是不可能有其 正宗极品茶的地方韵味的。茶叶的外形虽重要,但决定茶叶品质好坏 的关键因素还是内质,即香气和滋味。饮茶者追求的最终目的还是要 求有悦鼻的茶香和爽口的滋味,饮茶的着重点是要满足嗅觉和味觉的 需要。对于这种仿制极品名茶,可以开汤试饮,一般是可以辨别出真 伪的,因为它的口感与真的很难一样。

极品名茶由于受特定的生态环境和茶树品种的影响,往往产量都 不是很大,如果到处都在叫卖同一种极品名茶,那恐怕十之八九是有 假冒的货色。因此,劝君慎购极品茶,茶中极品待斟酌,货真价实品 真茗,方得茶味可清心。

含“茶”字的地名有哪些?


冯骥才先生在《地名的意义》中写道:“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的文化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产茶地区亦十分广泛。历史上凡与茶的材质、贸易相关的地区,地名中多有茶字,从中可见一斑。

杯小茶整理了一份带茶字的地名,看看有没有你的家乡!

有人曾对1990年编辑的《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名志》进行研究,并实地作了一些调查,结果发现该县所辖地域从政区地名到名胜古迹、从人工建筑到地理实体均有用茶命名的茶地名。

茶园村、茶园乡代表行政区域。

茶园岭,便是一条两边种满茶树既陡又长的山岭。

如茶排,就是指沿山腰或山头延伸的较长较平坦的山径地段都种有茶。

茶坪、茶畈,就是指一块较大平坦的丘陵山地亦种上茶。

茶湾、茶坑、茶岙、茶壑字的,说明茶树栽培分布地域广泛。

总之在畲乡景宁,大量的地名用茶命之,使茶与地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当地具有深刻的茶文化内涵。究其茶地名的来历,总的讲都是因产茶而得名。

浙江省绍兴地名中以茶亭、茶亭弄、茶亭庙命名的居多,如金柯桥大道上有座茶亭江桥,平水镇上有个茶亭弄,安昌镇国际村有个茶亭桥,鉴湖镇江口村前面原有一座茶亭庙,这地方就叫茶亭庙前。还有越城区央茶湖村。

浙江省新昌县芸峰路、龙井路、碧芽路、毛峰路、贡熙路等路充分反映了新昌的茶文化。

浙江定海各乡镇也有许多带有茶字的地名、山岭名或岛礁名。茶山村东邻东荡田,南近万塘。在双桥街道与小沙街道相交的大潭岗以南、狭门水库以东有茶人谷。此外,定海南端的盘峙岛,有大茶岙和小茶岙,旁侧有茶叶山嘴;长峙与本岛之间有一个长500米,宽120米,计0.6平方公里,海拔33米的茶山岛;干览镇小圆山岛之南有一茶叶礁。

陕西省汉中市茶镇属西乡县。早在汉、唐时期,西乡的午子仙毫、罗镇炒青,就是宫廷贡品和百姓的最爱。西乡茶叶外销有多条旱路,如子午道、金牛道等,还有一条水路,却鲜为人知。水路是茶叶沿牧马河进入汉江,到茶镇集中后,装上大船,再沿汉江下襄樊、汉口、南京,直至漂洋过海。久而久之,人们便以茶叶交易码头为镇,故名茶镇。汉中市勉县茶店镇古称“沮水戍”,是汉水上游沔水(沮水)源头重要的交通要道,运输便利,自古商贸发达。这里是南方茶叶贸易向北销售的重要一站,旧时茶商云集,承销茶叶的店铺很多,故名茶店。

江西上饶十六道金街北茶道位于十六道金街北入口,龙潭路中段,毗邻陆羽公园,集萃品牌旗舰、各类茶馆、茶文化衍生品牌店、养生等诸多精品业态,将成为万里茶道新起点,为上饶商业带来新的辉煌。

福州闽清县塔庄镇茶口为梅溪源头的一个村落。因村之井水清香可口,象溶进了香茶,故得名茶口。

湖南茶陵,地名。见《前汉·地理志》长沙国茶陵。

龙井,既是茶的名称,又是茶种名、地名、寺名、井名,可谓“五名合一”。“龙井茶,虎跑水”则被称为杭州双绝。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的龙井村。

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的名字,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