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茶道 - 制作工艺

发布时间 : 2019-11-13
顶级红茶制作工艺 红茶岩茶制作工艺区别 红茶和绿茶制作工艺

顶级红茶制作工艺。

所谓抹,亦叫做“茶之汤”,使用的是末茶。其饮法是由宋代点演化而来。只是宋代采用团茶,还需罗碾烹炙,而日本采用末茶,直接以茶末加以煎煮。

也许,许多人会误认为抹茶是一般的绿茶粉,或者一般意义上的茶叶粉碎物。事实上,它是用茶叶细嫩原料,经过蒸青、冷却、脱水、复合干燥、组合粉碎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超微粉末。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禅师将中国蒸青抹茶制作工艺传到日本。当时日本制作抹茶工艺,是以嫩叶为原料,先将其捣碎制作成团状或饼状,然后烘干或晒干,饮用时再将其充分烘干,碾碎成粉末,以供

饮用。日本开始制作抹茶的粉碎过程是用石磨并人工加工,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机械,才开始用机械生产抹茶。日本的源于中国,却在漫长的历史衍变中形成了独特深厚的日本民族特色。 抹茶对原料的质量要求较高,要求采用氨基酸、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高的茶叶,同时要求原料中咖啡因的含量较低。在采摘之前,对鲜茶叶的采摘时间、叶片大小都有要求。抹茶的生产时间较短,只有五十天左右,以四、五两个月出产的优质鲜茶叶做原料,生产出来的抹茶的质量最好。加工抹茶所用茶叶的树种也有讲究,这种茶树以无性系繁殖技术培育而成,保证了茶树品种的纯正性。另外,为保证鲜叶的质量,在栽种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对茶树进行遮阳防暑,以这种方式生产的茶叶称为覆下茶。抹茶就是以覆下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www.Cy316.cOm

优质新鲜绿茶经蒸青后碾磨,然后进行超微粉碎,继而通过低温干燥后制成抹茶。抹茶生产采用了传统的碾磨技术和现代的超微粉碎技术,整个加工过程始终在较低的温度状态下进行,能很好地保存茶叶中的活性成分。

精选阅读

抹茶与粉茶的制作工艺


目前市面上正流行“抹茶”及“粉茶”,两者都呈粉末状,外观上极类似,但其加工之原料及加工方法截然不同,因此这二个名称不可混淆使用,市面上有业者误将“粉茶”称为“抹茶”;为让消费者正确认识“抹茶”及“粉茶”,特将作者在日本收集的抹茶相关资料及茶业改良场研究制造技术经验,整理为文以供参考。

抹茶及其制法

“抹茶”是由“碾茶”利用石磨磨成之粉状物,其粒径通常为1~20微米﹙万分之一公分﹚,大部份的粒径在3微米以下,于超微粉碎,目前产制抹茶的国家仅有日本而已,其相当产制之抹茶主要供应日粉﹙抹﹚之用。抹茶价位极高,一般茶叶﹙煎茶、玉露茶等﹚在日本零售价是以百公克为计算单位,而抹茶是以十公克为计价单位。但因抹茶主要使用于,因此消费量并不大,近年来日本国内碾茶﹙抹茶之原料茶﹚的年产量约800公吨,而茶叶总年产量约8万5千公吨至9万公吨﹙煎茶为主﹚,碾茶产量约占总茶叶产量1%左右,因为仅供特殊用途,虽然售价极高,每年仍维持一定产量。

碾茶的制造非常讲究茶菁原料品质,茶园必须特别注意肥培管理,每年仅利用春茶制作,且在茶芽生长期间,必须搭设棚架,利用稻举遮盖,降低日照使茶芽叶绿素含量增加,茶叶呈现浓绿色,儿茶素类﹙苦涩味成份﹚含量降低,安基酸﹙甘味成份﹚含量增加,提高茶叶的甘味;遮盖方式为;在茶芽展开1~2叶时遮光率60%~70%,经7~10天茶芽展至3叶时加厚稻槁的厚度,使遮光率达到95%~98%,从遮盖开始,约三星期即可采摘茶芽供制碾茶。

一般蒸青绿茶﹙煎茶、玉露茶﹚之制造过程为:蒸青→粗揉→揉捻→中揉→精揉→干燥,花费许多时间在揉捻形成的过程;而碾茶的制造仅有蒸青及干燥两个步骤,但蒸青后干燥前必须将蒸青叶以冷风吹散冷却去除表面水份,再进行干燥。干燥机﹙室﹚的构造亦有其特殊要求,一般长10~15公尺,宽1.5~2公尺,高2.5~4.5公尺,隔为二层,下层初干,中央温度为摄氏130~150度,出口温度为摄氏90~100度;上层再干,中央温度为摄氏90~110度,出口温度为摄氏80~100度。由干燥机﹙室﹚干燥出来的碾茶,其叶部含水量约10%﹙极易压碎﹚梗部含水量50%~55%﹙尚有韧性不易折断﹚经过梗叶分离机可轻易的将梗、叶分离,筛出之碎叶,再以一般干燥机以约摄氏60度之热风干燥10分钟,即为粗制碾茶;粗制碾茶经风选机去除黄片,再经切断机切成0.3~0.5公分之碎片即为碾茶。碾茶以石磨超微粉碎即为抹茶,平均粒径为3 μ﹙微米﹚,一般细菌的大小为 1μ,可见抹茶是超微的粉状物,可悬浮在热水中,不沉淀,因此可供抹以茶筅点茶,呈现鲜绿的茶汤,久置亦无水痕﹙无沉淀现象﹚。

粉茶及其制法

粉茶是利用研磨技术﹙利用粉碎机而非石磨﹚将传统茶叶研究磨成茶粉,其粒度依利用上之需要有80目~200目﹙其粒径为180μ至75μ为抹茶粒径的25~60倍大﹚,纵使目前有部份业者可将粉茶研磨至300目~400目,其粒径为50~40μ,是抹茶平均粒径的13~16倍大,乃无法悬浮在热水,久置即产生沉淀;此即为抹茶与粉茶最大差异处,因此粉茶以供作加工食品之配料为主,在日本已成功的应用在茶叶饼干、茶叶蛋糕、茶冰淇淋的制作,且已商业化生产。茶改场亦已利用国产研磨机具,开发利用旋风分离研磨技术制造粉茶,其粒度大小由80目~200目,可依需要由调节入风口大小及旋风力而得,其技术已转移予有兴趣开发粉茶多元化食品的业者,目前在市面上已可见到茶面条、茶饺子皮、茶蛋糕、茶面包、茶馒头、茶米糕等以粉茶调制的糕点食品。

碧螺春制作工艺


一、采摘:碧螺春茶树与枇杷树,桃树之类果树间种碧螺春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芽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为“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优越的环境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9时采,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二、杀青: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三、揉捻: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

四、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

五、烘干: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六、炒制: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

红茶制作工艺


我国红茶主要有工夫红茶、红碎茶和小种红茶,其制法大同小异,都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工序。各种红茶的品质特点都是红汤红叶,色香味的形成都有类似的化学变化过程,只是变化的条件、程度上存在差异而已。下文以工夫红茶为例,简介红茶的制作工艺。

萎凋

萎凋是指鲜叶经过一段时间失水,使一定硬脆的梗叶成萎蔫凋谢状况的过程,是红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经过萎凋,可适当蒸发水分,叶片柔软,韧性增强,便于造形。此外,这一过程可使青草味消失,茶叶清香渐现,是形成红茶香气的重要加工阶段。萎凋方法有自然萎凋和萎凋槽萎凋两种。自然萎凋即将茶叶薄摊在室内或室外阳光不太强处,摊放一定的时间。萎凋槽萎凋是将鲜叶置于通气槽体中,通以热空气,以加速萎凋过程,这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萎凋方法。

揉捻

红茶揉捻的目的,与绿茶相同,茶叶在揉捻过程中成形并增进色香味浓度,同时,由于叶细胞被破坏,便于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必要的氧化,利于发酵的顺利进行。

发酵

发酵是红茶制作的独特阶段,经过发酵,叶色由绿变红,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其机理是叶子在揉捻作用下,组织细胞膜结构受到破坏,透性增大,使多酚类物质与氧化酶充分接触,在酶促作用下产生氧化聚合作用,其他化学成分亦相应发生深刻变化,使绿色的茶叶产生红变,形成红茶的色香味品质。目前普遍使用发酵机控制温度和时间进行发酵。发酵适度,嫩叶色泽红匀,老叶红里泛青,青草气消失,具有熟果香。

干燥

干燥是将发酵好的茶坯,采用高温烘焙,迅速蒸发水分,达到保持干度的过程。其目的有三:利用高温迅速钝化酶的活性,停止发酵;蒸发水分,缩小体积,固定外形,保持干度以防霉变;散发大部分低沸点青草气味,激化并保留高沸点芳香物质,获得红茶特有的甜香。

此外,正山小种红茶的采制工艺流程为:采摘萎凋揉捻一发酵一过红锅(炒)一复揉一熏焙一筛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