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日灼症

发布时间 : 2019-11-13
名山茶叶 悦山茶叶 径山茶是绿茶还是红茶

【www.cy316.com - 名山茶叶】

症状:主要被害部位是叶片。受害较轻的叶片,在叶面产生淡灰白色、淡黄色和淡黄褐色伤斑,斑的边缘界限不明显,叶背相应部位不显现症状。受害较重的叶片,伤斑为褐色至黑褐色,边缘较明显,周围略显淡黄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伤斑中受害量重部位,出现长椭圆形,椭圆形或近圆形褐色坏死斑,颜色较伤斑明显为浅,边缘稍凹,与伤斑分界明显。在坏死斑的正面和背面为病菌所寄生,并产生小黑点。在少数暴露较明显的枝条上,亦可出现浅灰褐色灼伤斑。

发病原因:此病发生在夏季高温季节,为烈日灼伤所致,是生理的原因。非病原生物侵染所造成。山茶为喜温暖湿润环境的树种,生长适温3至9月为13-18℃,9至次年3月为10-13℃;喜半阴环境,切忌强光曝晒。人们归纳为山茶喜温暖,稍耐寒,惧耐寒,惧高温,畏曝晒。因为强烈曝晒,在山茶的最高温限以上,植株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阻碍,叶绿素遭到破坏,失去活性,光合作用不能进行,细胞内蛋白质结构遭到破坏而凝聚变性。且高温引起呼吸作用增大,使养分消耗量剧增,而得不到补偿,致使叶片的组织出现灼伤以至枯死的症状。灼伤的叶片主要分布在各个枝梢的第一至每三张叶片上。从全株被害叶片的分布情况看,上部被害叶片重于下部,南部重于北部,西南部重于东南部。

防治方法:在夏季高温季节,用芦帘等物进行遮荫,可以有效地防止日灼。如系盆栽山茶,可以搬到有荫处,避免太阳直接照射。在高温干旱季节,应增加灌水次数,以不断补充植株蒸腾所需要的水分,也可设法降温,减少水分的蒸腾,如叶面喷水,地面铺草等。在高温期间不施或少施氮肥,适当施些钾肥,以免枝叶徒长而肥嫩娇弱,易遭灼伤。 在夏季高温地区的园林绿地建设中,如需配置山茶,宜考虑种植在较阴处。

精选阅读

茶 树 缺 素 症


症状 一缺氮 幼叶叶色淡绿,中下部叶片变成柠檬色并逐渐干枯脱落。二缺磷 新生长的叶片小且薄,叶柄及叶背脉呈紫色或紫红色。三缺钾 老叶边缘褪绿,渐褐变、枯焦,以后逐渐向上位叶扩展,老叶依次脱落。四缺镁 老叶暗淡变脆,功能叶片脉间褐色带黄,逐渐变为咖啡色镶嵌在仍保持绿色的主脉之间,叶缘间隙失绿和坏死。五缺锰嫩叶叶缘变黄,逐步向主脉扩展,后出现褐色斑点,病态由上向下发展,严重时顶芽变黑下垂,生长停止。六缺硫 出现与缺氮相似的症状。七缺锌 叶片小或出现黄斑,节间缩短,叶脉呈波浪状弯曲,严重缺锌时叶片变白。八缺铜 嫩叶叶尖出现黄化,后扩展到整个叶片出现黄化症。九缺铂叶片出现黄化并向内侧弯曲。

病因 一 土壤中营养元素不足,使茶树无法吸收到所需的数量。二 土壤中营养成分的不平衡,作物体内的正常代谢要求各营养元素含量保持相对平衡,否则会出现代谢紊乱,引起缺素。三 采摘不合理。生产上在茶树生长盛期,取第3片叶进行分析,含氮小于3%表示缺氮。第3片叶五氧化二磷小于0.26%一0.4%表示缺磷。第3片叶氧化钾小于1.5%一1.8%表示缺钾。

防治方法 (1)氮、磷、钾三要素配合施用。一般为PzO s:K 2d:N以2:1:1比例较好。(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做到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用少量化肥做追肥,防止硝酸盐含量超标。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注意氮磷钾和微量元素配合施用。分次追肥。在长江中下游广大茶区,基肥应于9-11月间结合深耕施下,宜早不宜迟,而江北茶区及一些高山茶区,由于气温下降早,要早施基肥,以8—9月为妥;华南茶区,气温下降晚,基肥可推迟到11月或12月进行。(3)加强茶园管理,防旱、防冻,使其生长健壮,干旱时及时灌水,调节园内温湿度,使茶树芽叶生长快,做到采摘合理。(4)合理施肥,对症下药。①防止缺氮基施硫酸铵20-30kg,也可叶面喷施0.5%尿素溶液。②防止缺磷叶面喷施1%过磷酸钙浸提液或0.5%磷酸二氢钾。⑧防止缺钾叶面喷施0.5%硫酸钾或0.5%磷酸二氢钾溶液。④防止缺镁叶面喷施含镁的肥料。⑤防止缺锰叶面喷施0.01%硫酸锰溶液。⑥防止缺硫施用含硫的肥料,如硫酸铵、硫酸钾、过磷酸钙等。⑦防止缺锌叶面喷施0.05%硫酸锌溶液。⑧防止缺铜叶面喷施0.1%硫酸铜。⑧防止缺铂叶面喷施0.02%钼酸铵溶液。提倡在采茶前20-30天喷迦姆丰收液肥500倍液。

日铸雪芽|日铸雪芽的加工工艺


日铸雪芽又名日铸茶、日注茶。始盛宋朝,因品质优异引起许多文人墨客的兴趣,写下了不少的优美诗句,载入了史册。最早记载日铸茶的史籍是北宋欧阳修的《归田录》:“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北宋诗人晏殊《烹日注茶》诗:“稽山新茗绿如烟,静挈都篮煮惠泉,未向人间杀风景,更持醪醑醉花前”。南宋大诗人陆游对故乡的日铸茶更是赞不绝口,在他吟咏的诗中曾多次高度赞赏日铸茶,其《南堂》诗:“取泉石井试日铸,吾诗邂逅亦已成。”又说:“日铸贮以小瓶蜡纸丹印封之,顾渚贮以红兰缣囊,皆有岁贡”。可见,日铸雪芽在宋朝已茶名极盛,誉满全国,列为贡品。到了清朝,康熙帝巡游江南时,品尝了醇香扑鼻的日铸茶,赞不绝口,从此日铸茶岁岁朝贡,日铸岭下采制日铸茶之处得名“御茶湾”。更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浙江的炒青茶始于日铸茶,清代金武祥《粟香之笔》一卷中,称日铸茶“遂开千古茶饮之宗”。采制工艺与茶质:由于其萌发期较迟,一般于谷雨后采摘一芽一、二叶初展,经炒青精制,其成品茶条索紧细,芽身满披白色茸毛,带有兰花芳香,味甘而滋,气厚醇永,汤色呈乳白色,经五次冲泡,香味依然存在。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二)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 《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四)从蒸青到炒青。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 、《茶疏》 、 《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