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炭疽病

发布时间 : 2019-11-13
观音茶树 老茶树 老茶树的茶叶

观音茶树。

一、症状 我国各产茶区均有发生,西地茶区受害重。主要危害当年生成叶,老叶和嫩叶发病较少。先在叶尖或叶片边缘产生水渍状浅绿色至暗绿色病斑,后沿叶脉扩展为半透明黄褐色不规则病斑,边缘浸润性逐渐扩大,后期由褐色变为灰青色,病健组织分界明显,病斑大小常以中脉为界。病部生出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子实体分生孢子盘。早春老叶上有病斑,多是越冬后期病斑。 二、病原 Gloeosporium theae—sinensis Miyake称茶盘长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底部平坦略薄,形成子座,初埋生在表皮下面,后露出。分生孢子盘圆形,黑色,大小80~150μm,分生孢子梗丝状,单胞无色,大小10~20×1.5~2(μm),顶生分生孢子1个。分生孢子单胞,两端尖,纺锤形,大小3~6×2.5(μm),两端各具油球1个。病菌生长适温25~27℃,最适pH5.3。除危害茶树外,还危害油茶、山茶、茶梅等。 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茶树病组织里越冬。翌年5~6月气温20℃,相对湿度80%~90%,散放出大量分生孢子,借雨水飞溅传播。分生孢子落到叶片上以后,从嫩叶背面茸毛处侵入,经8~14天潜育后,出现小病斑,经15~30天扩展,形成10~20mm大病斑,这时嫩叶已长成成叶。病部的分生孢子成熟后,遇有雨湿条件不断进行再侵染,尤其是阴雨连绵的梅雨和秋雨季节发病重,常常造成该病流行。生产上偏施、过施氮肥、缺少钾肥的茶园易发病。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龙井43易感病,近年浙江推广该品种后,炭疽病扩展较快,日照短,早上露水持续时间长的茶园或阴雨多的茶区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 (1)选用云南大叶种、毛蟹、梅占、阿萨姆大叶种、台茶13号、金橘等抗病品种。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茶复混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 (3)摘除病叶。 (4)5月下旬至6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雨季到来前后是防治该病适期,生产上应掌握在各轮新梢一芽一叶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百菌清悬浮剂(顺天星1号)600倍液(北京顺义县农药厂)。 (5)非采茶期也可喷洒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400~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cy316.com扩展阅读

茶树炭疽病的识别与防治


茶炭疽病在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由乙烯南、江南等三区茶园发生较普遍;病重年可引致 茶树大量落叶,影响第二年春茶产量。

1.症状:主要为害成叶,在叶尖 、叶缘开始产生水渍状黄褐色小点,扩展后病斑由褐色变为焦黄色,最后为灰白色;病斑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并将分界明显,但受主脉限制常表现为半叶病斑,后期病斑表面散生许多黑色细小粒点。

2.病原:是一种半知菌亚门盘圆孢属真菌。病部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梗短杆状,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纺锤形,单胞,无色,内含数个油球,大小为3—6x2—2.5微米。

3.发生规律: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叶组织中越冬,次年5月在与湿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飞溅进行传播,萌发后从叶背绒毛侵入,经发育形成新病斑;以后可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该病为高温高湿性病害,全年以5—6月、9—10月发生重;雨湿对分生孢子的传播和萌发最重要。树势衰弱,氮肥施用过多的茶园易于发病,品种间存在明显的抗病差异。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树势培养管理,雨季做好排水降湿工作.。

(2)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用75%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50%苯来特1500倍液喷雾,有较好的治疗效果;75%百菌清1000倍也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油茶炭疽病


油茶炭疽病在我国油茶产区普遍发生,引起严重落果、落蕾、落叶、枝枯,甚至整株衰亡。病害落果率通常在20%左右,严重时40%以上。晚期病果虽可采收,但种子含油量仅为健康种子的一半。 症状:病菌为害果、叶、枝梢、花芽和叶芽。果实被害初期在果皮上出现褐色小斑,渐扩大为黑色圆形病斑,有时数个病斑连结成不规则形,无明显边缘,后期病斑上出现轮生的小黑点,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当空气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粘性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堆。病果开裂易落。嫩叶受害,其病斑多在叶缘或叶尖,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具水渍状轮纹,边缘紫红色,后期病部下陷,病斑中心灰白色,内有轮生小黑点。枝梢受害,病斑多发生在新梢基部,少数在梢中部,椭圆形或梭形,略下陷,边缘淡红色,病斑后期黑褐色,中部灰白色,其上生黑色小粒点,皮层纵向开裂,病斑若环梢一周,梢即枯死。枝干上的病斑呈梭形溃疡或不规则下陷,剥去皮层,可见木质部变黑色。花芽和叶芽受害变黑色或黄褐色,无明显边缘,后期呈灰白色,上生小黑点,严重时芽枯蕾落 病原:油茶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是由核菌纲、球壳目、疗痤霉科、小丛壳属的真菌侵染引起的。病菌的无性世代为茶刺盘孢菌,主要以无性孢子侵染。分生孢子单胞、长椭圆形,12-24×4-6微米。有性世代子囊壳黑色,略长圆形,散生,半埋生在寄主组织内,直径86-189.2×111.8-197.8微米。子囊无色,棍棒状,子囊孢子8个,单胞,无色或淡色,椭圆形或纺锤形,大小15.27×5.67微米。炭疽菌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菌丝在10℃时开始生长,38℃停止,最适温度为28℃。 发病规律:油茶炭疽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叶、病芽、病蕾、枯花、病果、果柄或病枝上越冬。第二年春,当温、湿度适宜时,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溅或昆虫传播,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潜育期5-17天。一般每年4月初开始发病,先是危害嫩叶、嫩梢。5月中旬至6月病菌侵染果实,8-9月落果最多。10月间为害花蕾,使病蕾脱落。病害发生和蔓延与温、湿度有关。当旬平均温度达到20℃,相对湿度达86%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0℃,相对湿度88%时,出现发病高峰;夏秋间降雨次数和持续时间与病害扩展蔓延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雨日长,雨量大的年份,病害严重,反之则轻。油茶炭疽病的发病率,一般来说,低山高于高山,阳坡高于阴坡,山脚高于山顶,林缘高于林内,成林高于幼林。油茶林间种不当,发病期氮肥施得过多,常常会加重病情。油茶不同品种类型抗病力不同,小叶油茶、攸县油茶抗病性强;普通油茶易感病,紫红果比青皮果抗病。 防治方法:油茶炭疽病发病时间长,侵染来源广,受害部位多,危害面积大,必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坚持数年,才能收到预期防效。 (1)油茶林内查清历史病株,在冬、春挖去另行补种。重病区或在轻病区内的重病株,结合油茶复壮修剪,清除病枝、病叶、枯梢、病果和病蕾,最大限度减少初侵染来源。 (2)油茶林密度不宜过大,使通风透光,降低林内湿度。若要间种,需选择矮杆作物,忌用高杆作物,以此造就不利于病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发病期不宜多施氮肥,应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 (3)早春新梢生长后,喷洒1%波尔多液保护。5-9月果病盛发期,可选用75%百菌清1000倍液;50%退菌特800倍液;或20%三环唑600倍液喷雾。 (4)新发展油茶林地区,应选育或推广抗病品种。如攸县油茶或普通油茶中的丰产高抗优株。

茶炭疽病


茶炭疽病在各产茶省均有发生。以西南茶区发生较重。近年来,浙江茶区推广龙井43品种后,病害扩大蔓延。一般多发生在成叶上,老叶和嫩叶偶尔发病。秋季发病严重的茶园,竖年春茶产量明显下降。除茶树外,还未还油茶、山茶和茶梅。 1、症状 先从叶缘或叶尖产生水浸状暗绿色病斑,后沿叶脉扩大呈不规则形病斑,红褐色,后期变灰白色,病健分界明显。病斑正面密生许多黑色细小突起粒点(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斑上无轮纹。发病重的茶园,可引起大量落叶。 2、发生规律 茶炭疽病的病原是有一种真菌侵染引起。以菌丝体在病叶组织中越冬。竖年5~6月间的雨天形成分生孢子,并借雨水传播,从嫩叶背面茸毛处侵入叶片,8~14天后形成小的病斑,发展成大型病斑需15~30天。此时嫩叶已变为充分展开的成叶。由于炭疽病的潜育期长,病菌在嫩叶期侵入,但在成叶期才出现病斑。在高温度和有雨水条件下,形成孢子,可以不断进行重复侵染。全年以梅雨期和秋雨期发生最重。一般偏施氮肥或缺少钾肥的茶园、幼龄茶园及台刈茶园发生较多。品种间有明显的抗病性差异。一般大叶品种抗病力强,而龙井43等品种易受感染。 3、预测预报 在我国茶炭疽病有两个发病高峰,分别在5~6月梅雨期和8~10月秋季,尤其以秋季发生最多。对上年秋季发病重的年份,如春、秋季多雨,可作出预报,指导防治。 4、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 做好积水茶园的开沟排水,秋、冬季清除落叶。 (2)增强抗病力 选用抗病品种,适当增施磷、钾肥。 (3)药剂防治 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及8月下旬至9月上旬秋雨开始前为防治适期。在新梢1芽1叶期喷药防治,可选用50%苯菌灵1500~2000倍液,70%百菌清1000倍液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上述农药喷药后安全间隔期为7~14天。非采摘期还可喷施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进行保护。

茶树芽枯病| 茶树芽枯病的症状|茶树芽枯病的防治


发病初期芽叶尖端呈黄褐色小斑,后扩展成褐色、黄褐色不规则病斑,无明显边缘,病芽叶枯焦,扭曲易破裂。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该病肯暴发快、易成片发生,危害严重。值得提请菜农注意的是;茶芽枯病症状与小绿叶蝉为害症状相似,不同的是小绿叶蝉为害的茶树芽叶呈红褐色,被害叶无黑色小粒点。

冬季防治要点:1农业防治。入冬后至早春前,要对茶园进行认真清理,及肘摘除茶树上残存的病叶,以减少病菌染源。对发病严重的茶园可在2月底至3月初进行一次整形修剪。对死得其所

春芽叶要早采勤采,以减法病源侵染;2。花剂防治。对发生茶芽枯病的茶园在采取农业防治的同时,不觉需采取化学药剂防治措施,具体方法为:亩用杀菌剂甲基托布津100克,或多菌灵100至150克(上述药剂任选一种即可,若选用其它药剂,需在当地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选用)加水50至75公斤对茶园均匀喷雾1至2次(喷雾后若遭受雨淋,应按上述方法重新追回喷雾),即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1、症状 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省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春茶的幼芽、嫩叶和新梢。叶尖、叶缘染病病部初为黄褐色,后扩展成不规则形无明显边缘的病斑,病叶扭曲或向上下卷曲枯焦,易破裂,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褐色小粒点。幼芽、鳞片、鱼叶染病多先变褐,造成病芽萎缩不再伸展,后期变为黑褐色枯焦状,病部可见黑褐色小粒点。

2、病原 Phyl10sticta germmiphliae Chen et Hu 称一种叶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斑正面的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初埋生于表皮下,孢子成熟时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有孔口,大小90—245μm,器壁薄,膜质。器内生很多无色单胞圆形至椭圆形分生孢子,大小2—6×2—4(μm),孢子里具油球1—2个。该菌器孢子小,但分生孢子器及孔口较大,仅侵染嫩芽、嫩叶,不为害茎,别于为害茶树的其他叶点霉或茎点霉。该菌生长适温20一27℃,高于29℃时菌丝不能生长。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及越冬的芽叶中越冬。翌春3—4月份气温升 到10℃,相对湿度80%左右,开始形成分生孢子,在水湿条件下释放出来,借雨水和气流传播蔓延,侵染幼嫩芽叶,经2—3天潜育,产生病斑。该病属低温型病害,主要发生在春茶期。每年3月下旬一4月上旬,春茶发芽期开始发病,4月中旬一5月上旬进入春茶盛采期时,气温20一25℃进入发病盛期,6月中旬后最高气温超过29℃时,病情扩展停滞。此外春茶期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高,对病原菌生长发育有利,利十该病发生和扩展。进入夏茶期以后茶叶中的茶多酚含量增高,则能抑制分生孢子萌发,病害停止扩展。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福州水仙、坞坑、大毫茶、祁门储叶等萌芽迟的品种较抗病。碧云种、福丁种、黄叶早、龙井43号等萌芽早的品种发病重。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的茶树品种。如鸠坑、福建水仙、政和、龙井长叶、荚红1号、台茶7号、台茶9号、台茶13号等。(2)春茶期提倡早采、勤采,茶树上尽可能少留嫩芽,以减少侵染机率,减少发病。(3)春茶萌芽初期老叶罹病率4%一6%时,开始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9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4)非采摘茶园可喷洒1:0.5:100半量式波尔多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400—500倍液。此外,茶叶采摘前20一30天,喷迦姆丰收液肥500倍液。

茶树芽枯病


1、症状 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省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春茶的幼芽、嫩叶和新梢。叶尖、叶缘染病病部初为黄褐色,后扩展成不规则形无明显边缘的病斑,病叶扭曲或向上下卷曲枯焦,易破裂,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褐色小粒点。幼芽、鳞片、鱼叶染病多先变褐,造成病芽萎缩不再伸展,后期变为黑褐色枯焦状,病部可见黑褐色小粒点。 2、病原 Phyl10sticta germmiphliae Chen et Hu 称一种叶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斑正面的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初埋生于表皮下,孢子成熟时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有孔口,大小90—245μm,器壁薄,膜质。器内生很多无色单胞圆形至椭圆形分生孢子,大小2—6×2—4(μm),孢子里具油球1—2个。该菌器孢子小,但分生孢子器及孔口较大,仅侵染嫩芽、嫩叶,不为害茎,别于为害茶树的其他叶点霉或茎点霉。该菌生长适温20一27℃,高于29℃时菌丝不能生长。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及越冬的芽叶中越冬。翌春3—4月份气温升 到10℃,相对湿度80%左右,开始形成分生孢子,在水湿条件下释放出来,借雨水和气流传播蔓延,侵染幼嫩芽叶,经2—3天潜育,产生病斑。该病属低温型病害,主要发生在春茶期。每年3月下旬一4月上旬,春茶发芽期开始发病,4月中旬一5月上旬进入春茶盛采期时,气温20一25℃进入发病盛期,6月中旬后最高气温超过29℃时,病情扩展停滞。此外春茶期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高,对病原菌生长发育有利,利十该病发生和扩展。进入夏茶期以后茶叶中的茶多酚含量增高,则能抑制分生孢子萌发,病害停止扩展。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福州水仙、坞坑、大毫茶、祁门储叶等萌芽迟的品种较抗病。碧云种、福丁种、黄叶早、龙井43号等萌芽早的品种发病重。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的茶树品种。如鸠坑、福建水仙、政和、龙井长叶、荚红1号、台茶7号、台茶9号、台茶13号等。(2)春茶期提倡早采、勤采,茶树上尽可能少留嫩芽,以减少侵染机率,减少发病。(3)春茶萌芽初期老叶罹病率4%一6%时,开始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9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4)非采摘茶园可喷洒1:0.5:100半量式波尔多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400—500倍液。此外,茶叶采摘前20一30天,喷迦姆丰收液肥500倍液。

茶树病害--茶树紫纹羽病


症状 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根部及根颈部。发病初期病部生有纤细的紫红色菌丝,后根部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棍表面产生紫褐色根状菌素,其上有时可见紫红色半球状菌核或在根部或茎基部产生一层紫红色绒状物,表皮变黑或腐烂。发病轻的枝叶略呈黄绿色,发病重的全株干枯而死。 病原 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 Jacz..称桑卷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该菌1890年日本田中延次郎定名为H.mompa Tanaka,1909年爪哇雷西巴斯凯把属名改为隔担耳菌属,1919年日本泽田谦吉发现该菌不形成球形的前担子囊,又将其改回卷担菌属。1987年我国对该菌进行深入研究。该菌有两种菌丝。侵入皮层的称营养菌丝,寄生并附着在表面的称为生殖菌丝。营养菌丝黄褐色,直径5一10μm,粗细不一,生殖菌丝体为紫色。该菌在土壤中呈垂直分布,分布在5—25cm土层内,个别可深达1.5m,缺氧时发育不好,但可存活50多天。发育温限8—35℃,适温为27℃。土壤通气性好、持水量60%一70%、pH5.2—6.4最适合该菌繁殖。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束或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在病残组织中越冬,该菌在土中可存活3—5年。土壤中的菌核或菌索在条件适宜时,病菌长出营养菌丝,侵入新的寄主植物的幼根,后向主根或侧根蔓延。病根表面形成的菌索扩展至树干基部形成菌膜状的子实体,并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多在5—6月份产生。担孢子萌发又产生菌丝,病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农具使土壤中的菌核及残存在病根里的茵丝与新寄生的根系接触进行传染。也可通过茶苗、桑苗、果树苗木、薯块及花生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该病在地 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重以及有机质含量高的茶园中发生较重。土壤过干发病也重。7—8月雨水偏多,旬降雨量高于50mm,利于该病发生。此外前作为甘薯、花生、桑树及果树的茶园易发病。防治方法 (1)新建茶园,最好选用无病地块。(2)选用无病苗木。注意剔除病苗,必要时苗木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根30分钟。后再栽植。(3)加强茶园管理。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改良土壤。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或积水。发现病株马上挖除,连细根一起挖除,集中烧毁,并对病穴淋浇43%福尔马林20一40倍液,后盖土、铺草覆盖24小时,隔10天后再浇灌一次,也可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

茶树地衣与苔藓病


地衣俗称树花,苔藓俗称青苔,国内外茶区均有分布,尤以阴湿衰老茶园发生普遍而严重。它们附生在茶树枝干上,吸取树体养分,影响植株新芽萌发,加速树势衰退,亦可以成为一些病虫害匿藏和越冬的场所。

症状:地衣平铺在茶树枝干表面,多为青灰色,外观呈叶状、壳状或枝状,有的紧贴而难于剥离(图1)。苔藓附生于茶树枝干或叶片上,外观呈黄绿色青苔状或毛发状物(图2)。被害茶树生势衰退,新芽抽生能力差,甚至枝干大部分或全部被其覆盖,致部分枝条枯死乃至全株死亡。

图1 附生于树干上的地衣

图2 附生于树干上的苔藓

病原:在我国为害茶树的地衣已知有13种,其中以睫毛梅花地衣(Parmelia centrata Ach.)、树发地衣(Alectoria sp.)、[Anaptychia leucomela (L.) Mass.]和[Physcia caesia (Hoff.) Hanp.]4种为多见。地衣按其外观可分为叶状、壳状和枝状3类。叶状地衣形似叶片,平铺枝干上,有的边缘反卷,仅以假根附着枝干上,易于剥离;壳状地衣呈皮壳状,有的表面有文字状黑纹,以假根紧贴树皮上,多不易剥离;枝状地衣呈枝状,直立或下垂。地衣是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藻类具叶绿素,可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部分供真菌繁育所需;真菌无叶绿素,不能制造有机物,但可从茶树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部分供给藻类,两者营共生生活。地衣以其本身分裂成碎片行营养繁殖为主,也有以藻类形成的芽孢子或以真菌的菌丝体或孢子等方式繁殖。

茶树上的苔藓已知有22种,在我国江浙与安徽等茶区,以悬藓[Barbella pendula (Sull.) Fleisch]、中华木衣藓(Drummondia sinensis Mill)为当地优势种。苔藓是苔和藓两类低等植物的统称,多呈黄绿色。形似青苔状物为苔;呈毛发状丝状物为藓。它们无真正的根,以假根依附茶枝干上吸取水分和无机盐,也可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苔藓的有性繁殖体称配子体,呈茎叶状,内有配子囊,配子囊具柄和朔。朔有朔囊、朔盖和朔帽。朔囊产生孢子。

发病规律:地衣、苔藓以营养体附着茶树枝干上越冬。翌春,当气温回升至10℃以上又开始生长,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繁殖蔓延。一般在5、6月温暖多湿季节生长最盛,夏季酷暑生长缓慢,秋季温湿适宜又复扩展,冬季低温生长停息并转入越冬。其发生跟树龄、树势、茶园地形、土质关系密切。通常10年生以上的衰老茶树受害重,并随着树龄的增加受害越重。凡管理粗放、采摘过度、病虫猖獗、土壤瘠薄、土质粘重、阴湿郁蔽的茶园受害重。

防治方法:应采取以加强栽培管理,促进树势壮旺为主,喷药保护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茶园管理。对衰老树应及时台刈更新,清除丛脚,随即喷药保护。对幼、壮龄茶树应适当疏除徒长枝、枯老枝,勤除杂草,适度采摘,善管肥水,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促植株壮旺,提高抗性。

(2)适时喷药保护。在地衣、苔藓盛发始期和秋冬停止采茶期间选喷50%敌菌丹或克菌丹5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1%波尔多液,1~2次,隔10天一次。

怎样防治茶树煤病


今年东茗、澄潭等乡镇茶树煤病发生面积广、危害重,造成茶树光合作用弱、生长差,导致发芽迟、抽芽少、茶芽小、产量低、质量差,有的甚至连茶芽都抽不出,茶树呈半死半活状,受灾损失惨重,多次喷药,就是不见效,即使用茶园里早已禁喷的极毒农药甲胺磷,也不奏效。 煤病是我县茶园中常见的一种病害,通常山黑刺粉虱等害虫的排泄物诱致煤病,主要为害叶片,枝干上也有发生,枝叶表面初主黑色园形或不规则形小病斑,后渐扩大,布满全叶,覆盖一层烟煤状黑霉,病叶背面通常可见有如黑芝麻状的黑刺粉虱或蚊虫、蚜虫,尤其在密闭封行不通风的茶园最易发生,危害也最重。黑刺粉虱一年中发生四代,成虫飞翔力虽较弱,但发生代数较多,成虫白天不断飞翔,因此煤病蔓延较快,初发茶园又不易引起人们注意,一旦发现,煤病发主己很严重,今年有些茶区发病广而重,就是一例。 防治煤病,应采取以下几条措施:一是农业防治。加强茶园管理,适当修剪,清脚亮丛,通凤透光,改善茶园小气候条件,增强茶树树势,以减轻病害的发主。二是农药防治。治病先治虫,治虫是防治该病之本,抓住黑刺粉虱幼虫发生盛期喷药最佳,第1-4代的幼虫盛发期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中旬、8月下旬及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一般可用1000倍的乐果液或2500倍的天王星,喷药部位以叶背为主,叶面也要喷到,一般5月下旬正是喷药适用,今年气温较高,可适当提前。秋茶结束后用0.5波美度石硫合剂封园,效果良好,病虫兼治。三是发病严重的,春茶后可台刈或重修剪,剪后的病虫枝叶就地烧毁,防止传播。四是加强茶苗检疫,凡有煤病和黑刺粉虱的茶苗不宜引种,如已引来的,必须进行农药防治。五是喷药必须选用高效低威的农药,并喷后要有10天的安全间隔期才能采茶,严禁使用甲胺磷等剧毒农药,采茶季节禁用石硫合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