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蜡蚧

发布时间 : 2019-11-13
黑茶湖南安化 普洱茶黑茶 黑茶功效与作用

黑茶湖南安化。

角蜡蚧又称角蜡虫、白蜡蚧,是茶树上的一种主要介虫。国内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四川、江苏、江西、福建、海南、湖北、台湾、广东、海南、贵州、云南、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省(自治区)。除为害茶树外,害为害柑橘、无花果、桃、李、杏、柿、梨、樱桃、桑、杨梅、油杉、柳、栗、椿等植物。 1、形态特征 雌成虫蜡壳半球形,白色,背面有一圆锥状向前弯构形蜡突,四周有7个凹陷处,常因灰尘沉积,呈灰黑色。 雌成虫椭圆形,橙红色,腹面平,背隆起,覆背有一圆锥形突起,平均体长3.72毫米,宽2.68毫米。触角6节,以第三节最长。足3对,较粗短。雄成虫赤褐色,具1对半透明前翅和3对胸足。 卵椭圆形,肉红色,两端色较深,略带紫色。 初孵若虫长椭圆形,橙红色,背隆起,眼黑色,触角7节,足发达,1对尾毛白色,蜡壳放射形,至1龄末体长0.9毫米,宽0.58毫米,蜡壳半球形,直径1毫米左右。2龄若虫肉红色,体背开始出现角状突起,体长1.07~2.02毫米,宽0.76~1.56毫米,蜡壳直径1.2~2.7毫米,宽2.01毫米,蜡壳直径4.03毫米。 2、习性及规律 角蜡蚧在长江中下游茶区一年发生1代,在浙江、四川军医1、2龄若虫越冬。在浙江6月中下旬至7月上 旬雄成虫羽化。雌成虫在7月底开始产卵,8月上旬为产卵高峰期,8月下旬初卵开始孵化,8月底至9月初为卵孵化高峰期。在四川,6月中下旬雄成虫羽化,雌成虫7月份孕卵,8月下旬卵开始孵化,9月上旬为卵孵化高峰期。 雌成虫经交配后,陆续孕卵,卵产于虫体腹面,随着产卵量增加,成虫腹面渐渐凹入,用以藏卵。 卵大多在白天孵化,刚孵出的若虫在蜡壳内稍作停留后即从蜡壳腹面爬出。固定后呈放射形泌蜡,共13个蜡角,其中头端1个较粗大,覆末2个较短小。若虫蜕皮2次,第一次蜕皮后,蜕皮科及蜡壳留在背部,分泌椭圆形或圆形白色蜡质,并将1龄若虫的蜡壳抬高,在中央处分泌大量白色蜡质,堆积成角状突起。3龄若虫蜡壳继续加厚,当出现弯钩状蜡角,若虫以老熟即将蜕变成成虫。 若虫在茶树上,雄虫大多分布在叶面主脉两侧,雌虫则绝大部分寄生在茶树中上部枝干上,地蕻枝上的密度往往特别大。越冬前虫体及蜡壳很小,越冬期生长缓慢,开春后迅速增大。 在浙江江苏,角蜡蚧卵期20天左右,若虫期长达300多天,雄成虫寿命最长2天,雌成虫寿命40天左右。 角蜡蚧以若虫及雌成虫吸取茶树汁液,茶树受害后发芽密度减少,育芽能力降低,芽叶瘦弱,同时能诱发煤病寄生,是茶树光合作用减弱,对茶叶产量、品质及茶树生长均有不良影响,严重被害后可导致茶树树势衰败。 影响角蜡蚧种群小肠的主导因子有气候条件及天敌因子。卵孵化期若遇长期阴雨,对其孵化不利,大暴雨可将大量末孵化的卵及初卵若虫冲至地面死亡。 角蜡蚧的天敌种类主要有寄生蜂及啮齿类动物。寄生蜂中现已查明的种类有蜡蚧扁角跳小蜂和夏威夷食蚧蚜小蜂等,此外,在6~7月角蜡蚧常被啮齿类动物捕食或被鸟类啄食。 3、预测预报 由于角蜡蚧以低龄若虫越冬,有效的防治时间长,一般可用目测法采指导田间防治。 目测法:在角蜡蚧卵孵化期,目测田间的卵孵化进度,当发现茶树中、上部枝干上出现大量的小白点时,并仔细检查枝干上很少见到呈红色的初孵若虫,此时即可开始田间施药防治。

cy316.com扩展阅读

茶树虫害--茶树角蜡蚧


学名 Ceroplastes ceriferus (Anderson)同翅目,蜡蚧科。别名角蜡虫。分布河北、山东、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湖北、湖南、贵州。寄主 茶、桑、柑桔、枇杷、无花果、荔枝、杨梅、芒果、石榴、苹果、梨、桃、李、杏、樱桃等。为害特点 同日本蜡蚧。 形态特征 成虫雌短椭圆形,长6—9.5mm,宽约8.7mm,高5.5mm,蜡壳灰白色,死体黄褐色微红。周缘具角状蜡块:前端3块,两侧各2块,后端1块圆锥形较大如尾,背中部隆起呈半球形。触角6节,第3节最长。足短粗,体紫红色。雄体长1.3mm,赤褐色,前翅发达,短宽微黄,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卵椭圆形,长0.3mm,紫红色。若虫初龄扁椭圆形,长0.5mm,红褐色;2龄出现蜡壳,雌蜡壳长椭圆形,乳白微红,前端具蜡突,两侧每边4块,后端2块,背面呈圆锥形稍向前弯曲;雄蜡壳椭 圆形,长2—2.5mm,背面隆起较低,周围有13个蜡突。雄蛹长1.3mm,红褐色。(右) 生活习性 年生1代,以受精雌虫于枝上越冬。翌春继续为害,6月产卵于体下,卵期约1周。若虫期80一90天,雌脱3次皮羽化为成虫,雄脱2次皮为前蛹,进而化蛹,羽化期与雌同,交配后雄虫死亡,雌继续为害至越冬。初孵若虫雌多于枝上固着为害,雄多到叶上主脉两侧群集为害。天敌同日本蜡幼。防治方法 参见日本蜡蚧。

山东茶区角蜡蚧发生规律与防治


角蜡蚧(CeroplastesceriferusAnderson)又叫白蜡蚧,属同翅目,蜡蚧科。在我国的华南、两南、汀南和江北茶区均有分布。除茶树外,还为害油茶、梨、苹果、桃、桑、黄杨、女贞、松等多种林木和果树。 一、发生规律调查与药效试验 1.发生世代与产卵量调查 选择角蜡蚧发牛严重的两块茶园,每隔10天调查一次,每次调查20个枝条上的虫态与数量;产卵期,在茶园巾随机抽取雌介壳30~50只,检查每只产卵数。 2.在茶园中分布规律调查 选择角蜡蚧发生严重的两块茶园,每块茶园随机选5个点,每点抽查20个茶树枝条,调查每个枝条的虫口数。 3.药效试验 (1)供试农药。2.5%天王星乳油(浙江省杭州威尔达化工公司2001年产品)。 (2)试验方法。选择角蜡蚧发生较严重的安东卫街道义合村和虎山镇崔景阳两个村的茶园,使用2.5%天土星1000、2000倍液,设喷清水为刘照。每处理小区面积为20m2,均重复4次。于喷药前、后,每处理分别随机抽取20个茶树枝条,调查每一枝条上的虫门数,并作药效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1.形态特征与为害症状 (1)形态特征。雌成虫蜡壳厚,灰白色,稍带粉红色,直径5-9mm,前期背面中央呈角状突起,周围有8个钝角状小突起,以后角状突起逐渐消失蜡壳呈半球形,淡黄色。雌成虫体长为4—5mm,红褐至紫褐色,体背隆起呈半球形,腹端背面有圆锥形突起。雄成虫体长约lmm,赤褐色,翅1对,半透明,腹末有—枚针状交尾器。卵肉红至红褐色,椭圆形。若虫,初孵时体长为0.3~o.5mm,长椭圆形,红褐色,足发达,腹末有2根尾毛,蜡壳呈放射状突起。雌若虫蜡壳近圆形,2龄若虫蜡壳中央有角状突起,3龄时角状突起略向前倾。雄若虫蜡壳长椭圆形,周围有15个呈放射状的蜡突。 (2)为害症状。角蜡蚧以若虫和雌成虫吸食茶树的汁液为害茶树,茶树受害后芽叶生长停滞,茶叶品质下降。另外,因角蜡蚧的分泌物会诱致煤病发生,受害茶树的,叶片正面常覆盖有类似煤粉的菌丝体,阻碍了茶树的光合作用,从而使茶树机体衰弱,发生严重耐还会导致茶树死亡。 2.发生规律 角蜡蚧一年发生1代,以雌成虫在茶例枝于上越冬。雄成虫于5月下旬羽化,寻找雌成虫交尾,交尾后即死亡。雌成虫交尾后陆续孕卵、产卵,卵产于介壳内虫体下。每头雌成虫产卵量最少为1771粒,最多为5603粒,平均为3825粒。卵期约30天。6月下旬卵孵化,7月上旬若虫大多已固定,虫体渐增大,蜡壳渐增厚,10月中旬后虫体不再增大。 3.在茶丛中的分布规律 通过设点调查得知,角蜡蚧有49%分布在当年生枝条上,38%分布在两年生枝条上,在多年生枝条上的只有13%。其中,以茶丛下部的当年生枝条上分布较多,占46%,其次为中部当年生枝条,占36%,上部当年生枝条上仅占18%。 4.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大王星1000、2000倍液在若虫期(6月下旬)用于防治角蜡蚧,喷药后7天,若虫死亡率分别达90.4%、85.0%,说明两种浓度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此外,在调查中还发现,角蜡蚧主要靠初孵若虫作短距离缓慢扩散传播,有较明显的发生中心。因此,在防治上必须及时控制虫源中心,尤其是当虫源中心位于茶树中下部的当年生枝条上时,喷药时务必将中下部的当年生枝条喷湿,以控制虫源,避免扩散造成更大的为害。

日本蜡蚧


学名 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 同翅目,蜡蚧科。别名日本龟蜡蚧、枣龟蜡蚧、龟蜡蚧。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

寄主 茶、山茶、桑、枣、柿、柑桔、无花果、芒果、苹果、梨、山楂、桃、杏、李、樱桃、梅、石榴、栗等100多种植物。 为害特点 若虫和雌成虫刺吸枝、叶汁液,排泄蜜露常诱致煤污病发生,削弱树势重者枝条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长后体背有较厚的白蜡壳,呈椭圆形,长4—5mm,背面隆起似半 球形,中央隆起较高,表面具龟甲状凹纹,边缘蜡层厚且弯卷由8块组成。活虫蜡壳背面谈红,边缘乳白,死后淡红色消失,初淡黄后现出虫体呈红褐色。活虫体淡褐至紫红色。雄体长1—1.4mm,淡红至紫红色,眼黑色,触角丝状,翅1对白色透明,具2条粗脉,足细小,腹末略细,性刺色淡。卵椭圆形,长0.2一0.3mm,初淡橙黄后紫红色。若虫初孵体长0.4mm,椭圆形扁平,淡红褐色,触角和足发达, 灰白色,腹未有l对长毛。固定1天后开始泌蜡丝,7—10天形成蜡壳,周边有12—15个蜡角。后期蜡壳加厚雌雄形态分化,雄与雌成虫相似,雄蜡壳长椭圆形,周围有13个蜡角似星芒状。雄蛹梭形,长lmm,棕色,性刺笔尖状。(左) 生活习性 年生l代,以受精雌虫主要在1—2年生枝上越冬。翌春寄主发芽时开始为害,虫体迅速膨大,成熟后产卵于腹下。产卵盛期:南京5月中旬,山东6月上中旬,河南6月 中旬,山西6月中下旬。每雌产卵千余粒,多者3000粒。卵期10一24天。初孵若虫多爬到嫩枝、叶柄、叶面上固着取食,8月初雌雄开始性分化,8月中旬至9月为雄化蛹期,蛹期8—20天,羽化期为8月下旬至10月上旬,雄成虫寿命1—5天,交配后即死亡,雌虫陆续由叶转到枝上固着为害,至秋后越冬。可行孤雌生殖,子代均为雄性。天敌有瓢虫、草蛉、寄生蜂等。 防治方法 (1)做好苗木、接穗、砧木检疫消毒。(2)保护引放天敌。(3)剪除虫枝或刷除虫体。(4)冬季枝条上结冰凌或雾凇时,用木棍敲打树枝,虫体可随冰凌而落。(5)刚落叶或发芽前喷含油量l0%的柴油乳剂,如混用化学药剂效果更好。(6)初孵若虫分散转移 期药剂防治参见矢尖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