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一回”,茶会更好喝!

发布时间 : 2019-11-16
黑茶回甘 红茶哪一种好喝 红茶一般放多久好喝

【www.cy316.com - 黑茶回甘】

梁秋实先生说,“好吃的东西大抵都有季节性,要逢时按节的享受”。

“茶要喝新,酒要喝陈”,初尝春茶,大家都在跟时间赛跑,生怕错过它这口鲜爽甘醇。

尝过这口“鲜”之后,其实让茶“回一回”,让新茶经历一小段自我蜕变的时光,时间会回馈出另一种意想不到的芳醇。

一茶一世界,不同的茶因品种、加工工艺等差异,各自的“最佳赏味期”也是有所不同的。赶着尝鲜喝是一种风味,佛系“回一回”是一种风味,甚至私藏多年也是一种风味,那“最佳赏味期”到底是什么?不同的茶如何赏味呢?

最佳赏味期,因茶而异

茶叶的“最佳赏味期”,是指茶叶滋味、口感、香气等品质特性呈现最好,最适宜品饮的时间。

小茶客按照达到“最佳赏味期”的时间,大致将茶分了三大类:

(1)当下即饮的茶

最适合抢着品味“鲜爽”的茶,对保存条件比较苛刻,所含物质比较容易被氧化,如果放久便会欠缺“鲜味”,因此抢新喝最能体现其鲜爽!

抹茶类,这类茶的最佳赏味期极短,错过了便风味不再,因此一定要抢先喝。

大部分绿茶,比如宜宾早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安吉白茶等,是茶友们对于春天来临的牵挂,是春日节气的物候标识。既然有着“明前茶贵如金”的说法,这些绿茶则是当下即饮最能尝其鲜美。

(2)“回一回”,更好喝的茶

“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指的就是足火的武夷岩茶隔年火气退去会更好喝。

焙火类的茶一般是放一段时间再饮用为佳。焙火类的茶如浓香炭焙铁观音、台湾炭焙乌龙茶等,其中低焙火茶宜放置一到两个月,中焙火茶宜放置三到五个月,足火茶宜放置半年到一年后品质更佳。

红茶,也是“回一回”、放一放才会更好喝。经验告诉我们,红茶的最佳赏味期,往往不是制得新茶的当时,而是放置一到两个月后。此时,滋味更甜醇、香气更协调平衡。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其品质的高低与茶三素,即茶黄素、茶红素、茶褐色素有直接关系。曾有研究表明,红茶经历“回一回”之后,茶黄素、茶红素相比新茶其含量会增加,而茶褐素的含量则减少。这也应验了我们的品饮经验。

(3)长期存放更佳的茶

可以长期存放的茶,在适宜的存储环境下,内含物质发生变化,使茶形成了口感更为深厚、丰富的品质特征。

白茶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之说,一般存老白茶以嫩度较低的白牡丹、寿眉为主,随着存放时间的增加,会形成枣香、药香等独特风味,耐人寻味。

普洱生茶和熟茶,久藏口感层次更丰富,滋味更浓醇,也是普洱茶具有投资价值的根本原因。

黑茶越陈越香,一般紧压茶适宜存放10-15年,其中的有益微生物会促使黑茶内含物质的转化。

茶,宜尝宜藏

春天是大部分茶叶采制的季节,因地理环境及茶园管理等外界因素影响,春茶的上市时间也是前后不一,无论是明前绿茶还是雨后红茶,熬过一个冬季的茶,总有别样的韵味包含其中。

好比如说金芽有机红茶,由鲜嫩的芽头制成,其春茶的滋味很是爽口甜润,又带有轻悠花香;但若是“回一回”,放一放,缓一缓,滋味更是醇和甜润,香气更是平衡协调。

时间从来都蕴藏着奇妙的答案,赶着喝第一口鲜爽是一种风味,而慢下来“回一回”则会有另一种芬芳迷人。

茶可追赶时间尝其鲜味,亦可久藏之后品其岁月的韵味。懂得“最佳赏味期”这个概念,相信茶友们可以喝到滋味更好的茶。

小编推荐

普洱茶的回甘与回甜不是一回事


回甘与回甜,看似意思相近,其实相距千里!普洱茶的品饮当中,不是一回事!

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甘和甜的区别。

甘的意思,大都趋近:美味!这个美味,说的是,食物对味蕾刺激之后产生的。因此,甘,除了有甜味之外,在文言文当中还有“美味”的意思!

普洱茶的回甘是什么意思呢?是茶汤入喉时,当收敛性和刺激性逐渐消失的时候,唾液会慢慢的分泌出来,而此时喉咙有滋润的感觉,这就是回甘,通常评判一款茶好坏的时候,回甘越久,便越是好茶!

优质的普洱茶入喉典型的特征就是回甘,而且好茶的回甘会经久不衰。另外,苦后回甘也是茶叶最基本的特制,苦后回甘也是好茶,但如果回甘过短,那就不是很好了!

而甜,是指一种味道,即像糖或蜜的味道。也有“淡”的意思,比如西安一处古地名“甜水井”,并不是说井里的水是甜的,而是指淡水。一些地区的方言中,说饭菜甜了,真正的意思是说不够咸。

甜,有甜爽、香甜等词语对茶汤进行描述。已经因此我理解,甜,仿佛是茶汤带来的一种感觉。

优质轻发酵、中发酵的茶,都会有非常明显回甜味,而重发酵普茶就不会有此特色了,回甜与回甘同时生成,给人以醇厚之感,十至二十老熟茶醇厚陈香之韵味那是享受,这正是好茶的迷人之处。回甜实际上是一种茶多糖作用,我们知道在普洱茶中,就蕴含有很多茶多糖,有单糖、多糖、果糖等,这是普洱茶本身所带口感,经过刺激蓓蕾而发生作用。

所以,甘和甜都是一种描述,感受上有所不同。甘的

普洱茶回甘和回甜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普洱茶回甘和回甜怎么区分?

和别人一起喝普洱茶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诸如“甜清”、“甘甜”“甜醇”等的评价,有没有觉得一脸懵圈?你说的甜是什么甜?你说的涩是什么涩?一起来看看普洱茶的呈味物质大揭密。

鲜爽度:氨基酸

越嫩的茶叶氨基酸含量就越高,所以鲜爽度就越高。这在喝生茶的时候感觉非常的明显,芽头嫩叶比较多的茶叶喝起来会比较爽口,通俗地讲就是嘴巴里有很新鲜的气息,像置身于森林中被绿色植物包围的心旷神怡之感,所以大家说的春韵十足就是这个意思。

甜味:单糖双糖与多糖

至于甜味,但大家对熟茶的甜感比较熟悉,所以我们主要从熟茶的对比来说明呈味物质的差异。

造成茶叶的甜感的作用因子主要是糖类物质,糖类物质又有易溶于水的单糖和双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等,也有不溶于水的多糖,如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等。大家喝熟茶时,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喝【中乐号】金针白莲的甜与喝中乐号老茶头的甜是不一样的,为什么?

因为金针白莲的茶叶原料比较细嫩,单糖和多糖类物质比较多,加上氨基酸的作用,喝起来会水软甜清,就是甜得不是特别的明显,淡淡的清甜,但让人很舒适。而中乐号老茶头的茶叶原料相对来说比较粗老,除了含有单糖与双糖,还有较为丰富的多糖物质,多糖物质不能溶于水,但却能在水下分解,入口后经唾液酶作用还原成有甜味的葡萄糖。

所以中乐号老茶头的甜是很明显的甘甜,金针白莲的甜是很细腻的清甜,有些人口味重,会觉得中乐号老茶头才是甜;有些人味蕾敏感,觉得金针白莲的甜才是甜,中乐号老茶头的甜则有点粗,这也是厂家不断开发不同产品的根本原因: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差异。

苦涩感:茶多酚类物质

茶多酚类物质是一种神奇的存在,一方面,茶叶的苦味涩味基本上都来自于茶多酚类物质,另一方面,茶叶的丰富内涵、味浓韵厚也来自于茶多酚类物质。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差,是因为茶多酚类物质是一类庞大的物质总称,其中包含了不同味觉的因子,再加上相互的协调作用或人工干预转化为别的呈味物质,都造成了多种多样的呈味效果。

苦味的来源基本是因为茶多酚类中生物碱的作用,如咖啡碱、茶皂素等,而涩味则主要来源于茶多酚物质类中的儿茶素类物质,儿茶素又分为游离儿茶素与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的收敛性强,且占儿茶素中的比例较高,所以酯型儿茶素是涩味的主要来源。

为什么熟茶及老生茶不苦不涩?

儿茶素类物质可以氧化分解成茶黄素、茶红素及茶褐素三大类物质,这三大类物质也是普洱茶茶汤的颜色主要来源。而茶黄素有较强的刺激性且鲜爽,所以生茶汤以黄色调为主;茶红素主要为甜、茶褐素为甜酸,所以熟茶汤主要是茶红素作用为主,茶褐素的量要通过加工工艺来适当控制。同理,生茶经过自然陈化后茶汤会由黄色向红浓方向变化,也是内含物质自然氧化的体现。

另一方面,生茶在自然氧化的作用下,生物碱类的含量也会逐渐下降,可溶于水的糖类物质越来越多,所以生茶陈放会越来越醇口。而熟茶是通过渥堆工艺进行人工氧化,除了氧化掉苦涩味物质,同时还转化生成了别的有益成分或呈味物质,如生物酶类和枣香等。

口感协调性:内含物质的综合作用

口感协调性除了原料的差异影响,还有加工工艺的作用。相对其他茶树品种而言,云南大叶种本身的内含物质就比较丰富,再加上树龄及生长环境的优势性,造就了云南普洱茶普遍浓强厚烈的口感特点。

而一款口感协调的普洱茶产品离不开良好的原料与专业的加工工艺,所以大班章精品普洱茶一般都是有苦可化为甘甜,口腔层次变化丰富,味蕾理想,宜品宜藏。而如果你拿到了一款满意的普洱茶,只要注意储存安全就可以了。

普洱茶回甘和回甜

说到普洱茶回甘和回甜,很多人都认为普洱茶的回甘和回甜,就是同样一件事情。实则不然,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普洱茶回甘和回甜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回甘:普洱茶的回甘又称为喉韵,当茶汤入喉时,收敛性与刺激性逐渐消失,唾液慢慢分泌而出,此时喉咙感觉滋润甘美,这就是回甘,越持久越是好茶。不管是轻发酵茶还是中发酵茶,优质茶在品饮后都会立刻喉头泛甘,而后扩散到整个口腔经久不退,但回甘有强有弱的区别感,回甘强则优之。而有些茶品味道、口感等都表现不错,但是回甘时间短,基本上喝完就完了,这样品质茶不喝也罢。回甘的形成是苦后回甘,苦是茶叶最基本的,只是茶区的不同,苦的强弱也有其高下。但是仔细划分一下,苦的表现在口腔里也分很多种,有舌尖部位,有后半端,有上颚,有两颊苦。但是好茶叶的苦味一定是化的快,退的也快,苦完之后就是回甘,茶叶的好坏以及茶叶内质的高低也决定了回甘的持久性。其实回甘简单来说,就是普洱茶在喝下去之后,会促使人体机能在喉咙处分泌出霉素,经人唾液相结合,从而明显感受到甜味,这是一种霉素发酵作用。

回甜:优质轻发酵、中发酵的茶,都会有非常明显回甜味,而重发酵普茶就不会有此特色了,回甜与回甘同时生成,给人以醇厚之感,十至二十老熟茶醇厚陈香之韵味那是享受,这正是好茶的迷人之处。回甜实际上是一种茶多糖作用,我们知道在普洱茶中,就蕴含有很多茶多糖,有单糖、多糖、果糖等,这是普洱茶本身所带口感,经过刺激蓓蕾而发生作用。所以回甜是一种物理作用,回甘则是霉素化学作用。

特别提示:

普洱茶经过人工发酵和后期发酵之后,会变化得更好。有人说喝普洱茶就喝一个深字,也就是说深一个茶汤内涵物质丰富的真正体现,滋味仅仅能够刺激到味蕾,而喉咙以下是没有味蕾的,所以,只有内涵物质真正丰富的茶汤,才能令喉咙以下产生深切的触觉感觉,喉咙是老茶客的嘴巴,因此在喝茶时,一定要注意体验,喉咙以下的感觉。也有人说喝普洱茶喝的就是岁月,喝的就是陈化这么一样过程。也有人说喝普洱茶喝的是回甘和回甜。其实不管如何说,普洱茶就是茶而已,只会因人而异而产生不同口感和感觉。

看到这里,大概大家也明白了普洱茶的呈味物质的复杂性。也恰恰是这种丰富的内含物质造就了普洱茶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品饮普洱茶的行列。

茶叶的回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爱喝茶的朋友们在饮用茶的过程中,发现许多茶在饮用时略带苦涩味。随之,有一些茶客便认为这种茶叶并非好茶。事实上,茶的苦涩并非都不好,是否为好茶,在于苦后能否回甘。

茶汤的主要呈味物质

其实,茶叶的滋味是一种多味的协调综合体。茶叶呈味物质主要是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等)、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类、有机酸、水溶性蛋白质及芳香油等物质。

不同茶类里这些物质的种类、含量及比例的不同和改变,都会深刻地影响着茶汤的滋味。茶汤的四种主要滋味及对应的呈味成分如下图所示:

多酚类物质在茶鲜叶中含量很高,一般在18%—36%(干重)之间,多酚类化合物大多具有苦味和涩味,由于其含量高,在水浸出物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是决定茶汤滋味的主要物质。

咖啡碱具有苦味。在茶汤中,咖啡碱与大量儿茶素或茶黄素、茶红素等缔合形成复合物,阻止了与蛋白质的络合,这会使得呈味特性发生改变,从而有利于茶汤滋味鲜醇度的形成,降低了苦涩味。

氨基酸是组成茶叶鲜爽味的主要物质。茶叶中的氨基酸种类丰富,各种氨基酸显味的性质均不相同。

如占茶叶氨基酸总量50%-70%的茶氨酸,它的鲜爽味特别高,能缓解茶的苦涩味,增强甜味。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等与茶氨酸共存于茶汤中,对茶氨酸鲜味的呈现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茶汤中呈现甜味的糖类主要是茶叶中含有的单糖和双糖等可溶性糖,它们对茶的苦、涩味有一定的掩盖和协调作用,这部分含量越高,茶叶滋味越甘醇而不苦涩。部分氨基酸、儿茶素、茶红素也对茶汤甜味做出贡献。

何为“回甘”?

回甘是人们饮茶常有的自然感官效应和对于优良茶叶滋味的正面评价。

回甘效应是主要由苦涩味与甜味共同作用形成的特定滋味,是一种入口时清甜微苦涩,在口腔内回味较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甜味逐渐超过苦涩味,最终以甜味结束的一种味道。

其感官体验主要表现为:“入口微苦,回味清甜”、“入口苦中带甜,随后苦味渐消,甜味渐长,甜的余味较苦味长”等特点。

然而并不是所有植物都同时具有这两种滋味,如苦瓜和莲子是只苦不甘,而甘草的滋味是甘而不苦。

茶汤回甘滋味的产生通常以苦涩味作前提,茶汤苦涩味之后而有甜味的产生。好的茶常常带有“回甘”,而回甘的强度与持久性也被认为是评判是否为好茶的指标之一。

相对入口立刻表现出来的甜味而言,这种“苦尽甘来”的变化更富有戏剧性,也更多的与好茶品质联系在一起。

茶汤“回甘”的原因

其一、认为是涩感转化的结果

浙江大学茶学系副主任王岳飞教授在其主编的《茶文化与茶健康》一书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它可以跟蛋白质结合,在口腔内质形成一层不透水的膜,口腔局部肌肉收缩引起口腔的涩感,从而使我们觉得刚喝下去的茶会有苦涩感。如果茶多酚含量比较合适,形成只有一两层单分子层或者双分子层的膜,这种膜厚薄适中,刚开始口腔里有涩味,稍后膜破裂后口腔局部肌肉开始恢复,收敛性转化,就呈现回甘生津的感觉”。

所以王岳飞教授认为“回甘”就是茶多酚跟蛋白质结合的结果。

其二、认为“回甘“是口腔的一种错觉,即“对比效应”

McBurney和Bartoshuk教授于1979年发表的《不同口感品质与刺激物相互关系》一文中提出:“甜味和苦味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当品尝蔗糖等甜味剂后你会发现水是有些苦的,而当你品尝了咖啡因和奎宁等苦味物质后你会觉得水是甜的“。

而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对比效应,所以不少人也认为这种错觉也可能是造成回甘的因素之一。

然而,并不是茶汤苦味强度越大,回甘滋味强度就越高。有些茶在我们感受到的苦味后却等不来回甘。有些茶入口时其实并不很苦涩,但其回甘却明显而持久。

对于“回甘”的机理,学术界也正在进行系统性深入的研究,目前尚无绝对定论,但一些学者的研究和观点可以供我们参考。

其三、实验证明茶汤中有一些可能造成“回甘”的成分

茶多酚和总糖:

许勇泉等采用电子舌进行茶汤滋味分析,表明茶汤苦味与回甘滋味具有显著正相关,两者相辅相成。

茶多酚和总糖含量与茶汤回甘滋味强度具有显著正相关,说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茶多酚和总糖都有助于提高茶汤的回甘滋味强度。

例如普洱生茶一般茶多酚含量较高,回甘明显,这对此也是一种佐证。

黄酮:

虽然茶行业中没有报道过黄酮可以产生“回甘”,但有报道黄酮是橄榄产生回甘的物质。

黄酮的味觉表现非常特别,初入口时表现出苦涩味,一段时间后却可感觉到一种自然的甜味。橄榄所含的黄酮就是其能回甘的主要原因,而且黄酮含量越高,回甘就越明显,气味越醇厚。

茶叶中的黄酮类约为干物质的3%-4%。但黄酮回甘的机理目前尚在研究中,并不十分清楚。

有机酸:

茶中的有机酸会刺激唾液腺进行分泌以产生“生津回甘”的感觉。

茶叶中有机酸种类较多,含量为干物质总量的3%左右。在茶叶的萎凋及做青过程中,有机酸的含量会增加。

所以品饮乌龙茶更容易感受到持久的回甘。而经过适当摊放的绿茶,也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回甘。

糖类:

茶汤中含有多糖类,这些多糖类本身没有甜味,但具有一定的粘度,所以在口腔中会有所滞留。

而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水分解为麦芽糖,而麦芽糖具有甜味。

酶类分解多糖需要一定的时间,这种反应时间差造成了一种“回甘”的感受。

“甘醇”、“甘”、“回甘”这类词语总是用来表达高档的茶叶的品质,从品饮乐趣而言,醇厚、鲜爽、不苦不涩的茶味最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情绪。

但对不少爱喝茶的老茶客而言,能“苦尽甘来”的茶才是真正的好茶。这是因为,茶亦人生。

抹茶和绿茶粉不是一回事!


抹茶蛋糕、抹茶冰淇淋、抹茶饮料……因为颜色养眼口感清新,吃货们总是能在琳琅满目的美食中一眼挑出抹茶口味作为首选。不过,市场上不少抹茶食品里面添加的仅仅是绿茶粉,而为了保证口感和颜色,添加香精和色素成为行业惯例。

绿茶粉不等于抹茶

绿茶磨的粉只能叫绿茶粉,真正的抹茶,可不是一磨了事,工艺复杂得多,在营养价值上远超绿茶,平均价格在2000元/斤左右,是绿茶粉的几十倍不止。一个十几块钱的蛋糕,上面写着“含纯正抹茶”,别逗了,成本都回不来!

目前抹茶的生产工艺主要集中在日本,整个生产过程非常讲究。树种从日本引进,为了保证茶叶的鲜亮和鲜嫩,春天当茶叶长出一芽两叶之后,进行第一次遮光处理。等茶叶长到一芽四五叶之后进行采摘和蒸青环节,即采摘当天用蒸汽杀青,再经过冷却、烘焙、筛选等多道工序,最后用石磨以每分钟60转的速度,在19℃的恒温中,缓缓磨出翠绿色的粉末就是抹茶。

而绿茶粉的原料基本上是普通的炒青,使用的是金属粉碎机,无一例外的都是瞬间粉碎法。

抹茶和绿茶粉的区别

颜色:抹茶因为覆盖蒸青,呈深绿或者墨绿,绿茶粉为草绿。

味道:抹茶不涩少苦,绿茶粉略苦涩。

香味:抹茶呈海苔、粽叶香气,绿茶粉为青草香。

细度:抹茶细度达6000目以上(2微米),涂在手背上可以全部进入毛孔。绿茶粉100~300目左右,比抹茶粗很多。

打泡:抹茶常常打泡喝,跟绿茶粉相比,抹茶颗粒极细,泡沫丰富,颜色鲜亮。绿茶粉由于颗粒大得多,打出的泡沫很少。

正宗的抹茶粉在太阳底下暴晒半小时后,颜色明显变淡,像泥土灰,而加了色素的绿茶粉,不论怎么晒都不会褪色。

翠绿色的抹茶食品可能有问题

茶叶研究所曾经做过关于食品中添加抹茶的试验,发现无论是绿茶粉还是抹茶,在烘焙糕点、糖果、饮料等的运用上难度最大,而在冰淇淋、冷鲜奶、冷面等方面的运用相对容易。

绿茶本身是很容易氧化的产品,经过高温烘焙后,就会颜色发黄,香气变淡。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以通过添加维生素等工艺来进行护色,延长绿茶粉或抹茶的自然氧化过程,不过即使进行了护色工艺,抗氧化的时间也非常有限。

在手工面中加入抹茶或者绿茶粉,做成抹茶冷面,虽然没有经过高温烘焙,但在晾干面条的过程中,原本翠绿的面条开始发黄,出现了自然氧化的现象,所以在日本,为了延长保鲜期,抹茶一般是半成品的形式,也就是茶片,当要用到抹茶时,才研成抹茶。

回甘和回甜,一样吗?


饮茶时常常会谈到回甘与回甜,看似是一样的,其实还是有很大差距的。那么甘和甜的区别是什么呢?

回甘

回甘是什么意思呢?是茶汤入喉时,当收敛性和刺激性逐渐消失的时候,唾液会慢慢的分泌出来,而此时喉咙有滋润的感觉,这就是回甘,通常评判一款茶好坏的时候,回甘越久,便越是好茶!

优质茶入喉典型的特征就是回甘,而且好茶的回甘会经久不衰。另外,苦后回甘也是茶叶最基本的特质,苦后回甘也是好茶,但如果回甘过短,那就不是很好了!

好茶为什么会回甘呢?

这里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认为喝茶回甘主要是茶多酚跟蛋白质结合导致涩感转化的一种过程,茶叶中的茶多酚跟蛋白质结合形成一层不透水的薄膜,导致口腔局部肌肉收缩,形成涩感,当薄膜破裂的时候,口腔肌肉恢复,就会出现回甘生津的效果。

第二种说法觉得喝茶回甘的原因是一种“对比效应”,是口腔的一种错觉。McBurney和Bartoshuk教授于1979年发表的《不同口感品质与刺激物相互关系》一文中提出:“甜味和苦味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当品尝蔗糖等甜味剂后你会发现水是有些苦的,而当你喝了一杯苦瓜汁,再喝一杯开水下去,也会觉得开水好像是甜的。这就跟井水一样,我们会觉得井水冬暖夏凉,但其实,井水的温度一直都没有变化。

回甜

关于茶中的甜味物质目前研究的比较清楚,茶中含有单糖、多糖、果糖等物质,喝茶之所以会有甜味主要归功于茶汤中的单糖、双糖等可溶性的糖类物质,而茶中呈现甜味的糖主要有葡萄糖、半乳糖、果糖等糖类物质,这些糖类物质含量越高,浸出量越高,茶的味道就会显得越甜醇,这也是喝茶回甜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在茶中蕴含有很多茶多糖,这些多糖类本身没有甜味,但在品饮过程中在口腔中会有滞留,而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水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具有甜味,这也是茶回甜的原因。

茶中的甜味物质除了糖类之外,还有部分氨基酸、儿茶素、茶红素等物质的作用,茶中的一些氨基酸类除了表现鲜味外,也表现甜味,这些甜味经过刺激蓓蕾而显现出来,就造成了茶的“回甜”之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茶中的“回甜”主要是物理作用,取决于茶叶本身的口感,而“回甘”则是由霉素发酵作用而来,由茶叶内含物质的高低决定,这也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

为什么茶会回甘?(深度解析)


爱喝茶的朋友们在饮用茶的过程中,发现许多茶在饮用时略带苦涩味。随之,有一些茶客便认为这种茶叶并非好茶。事实上,茶的苦涩并非都不好,是否为好茶,在于苦后能否回甘。茶汤的滋味是通过人们的味觉感官对茶叶中呈味物质的综合反应所决定的。不同茶叶因其呈味成分的种类、含量、比例的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滋味也不同。

一、何为“回甘”?

回甘是人们饮茶常有的自然感官效应和对于优良茶叶滋味的正面评价。回甘效应是主要由苦涩味与甜味共同作用形成的特定滋味,是一种入口时清甜微苦涩,在口腔内回味较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甜味逐渐超过苦涩味,最终以甜味结束的一种味道。其感官体验主要表现为:“入口微苦,回味清甜”、“入口苦中带甜,随后苦味渐消,甜味渐长,甜的余味较苦味长”等特点。

二、茶汤“回甘”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种说法认为是涩感转化的结果。浙江大学茶学系副主任在其主编的《茶文化与茶健康》一书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它可以跟蛋白质结合,在口腔内质形成一层不透水的膜,口腔局部肌肉收缩引起口腔的涩感,从而使我们觉得刚喝下去的茶会有苦涩感。如果茶多酚含量比较合适,形成只有一两层单分子层或者双分子层的膜,这种膜厚薄适中,刚开始口腔里有涩味,稍后膜破裂后口腔局部肌肉开始恢复,收敛性转化,就呈现回甘生津的感觉”。所以他认为“回甘”就是茶多酚跟蛋白质结合的结果。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回甘“是口腔的一种错觉,即“对比效应”。McBurney和Bartoshuk教授于1979年发表的《不同口感品质与刺激物相互关系》一文中提出:“甜味和苦味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当品尝蔗糖等甜味剂后你会发现水是有些苦的,而当你品尝了咖啡因和奎宁等苦味物质后你会觉得水是甜的”。而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对比效应,所以不少人也认为这种错觉也可能是造成回甘的因素之一。

三、可能造成“回甘”的成分有哪些?

1、茶多酚和总糖:许勇泉等采用电子舌(电子舌是模仿人体味觉机理研制出来的一种智能识别电子系统)进行茶汤滋味分析。研究表明茶汤苦味与回甘滋味具有显著正相关,两者相辅相成;茶多酚和总糖含量与茶汤回甘滋味强度具有显著正相关,说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茶多酚和总糖都有助于提高茶汤的回甘滋味强度。例如普洱生茶一般茶多酚含量较高,回甘明显,这对此也是一种佐证。

2、黄酮:虽然茶行业中没有报道过黄酮可以产生“回甘”,但有报道黄酮是橄榄产生回甘的物质。橄榄的苦味来源是因它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如橄榄苦苷、黄酮和多酚类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含量较其它食物都高。苦瓜中的苦味物质是苦瓜皂苷和苦瓜苷;苦丁茶中的苦味物质也是苷类和少量的黄酮类。苷类物质只表现出苦味,所以吃苦瓜时只觉有苦味,回甘的感觉几乎没有。黄酮的味觉表现非常特别,初入口时表现出苦涩味,一段时间后却可感觉到一种自然的甜味。橄榄所含的黄酮就是其能回甘的主要原因,而且黄酮含量越高,回甘就越明显,气味越醇厚。茶叶中的黄酮类约为干物质的3%-4%。但黄酮回甘的机理目前尚在研究中,并不十分清楚。

3、有机酸:茶中的有机酸会刺激唾液腺进行分泌以产生“生津回甘”的感觉。茶叶中有机酸种类较多,含量为干物质总量的3%左右。茶叶中的有机酸多为游离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草酸等,在制茶过程中还会形成其它有机酸。在茶叶的萎凋及做青过程中,有机酸的含量会增加。所以品饮乌龙茶更容易感受到持久的回甘,而经过适当摊放的绿茶,也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回甘。

4、糖类:茶汤中含有多糖类,这些多糖类本身没有甜味,但具有一定的粘度,所以在口腔中会有所滞留。而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水分解为麦芽糖,而麦芽糖具有甜味。酶类分解多糖需要一定的时间,这种反应时间差造成了一种“回甘”的感受。

相关文章